标题: 冷月寒塘必葬宓妃, 周老旧文,拙文论点全出于此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4-1-26 15:1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冷月寒塘必葬宓妃
——黛玉夭逝于何时何地何因
   我在一些文稿中已然指出过,黛玉之逝,照雪芹所写,应当是:一、受赵姨娘的诬构,说她与宝玉有了“不才之事”,病体之人加上坏人陷害,蒙受了不能忍受的罪名和骂名,实在无法支撑活下去了;二、她决意自投于水,以了残生;三、其自尽的时间是中秋之月夜,地点即头一年与湘云中秋联句的那一处皓皞清波,寒塘冷月之地。
   持不同意见的研论者,大致提出两点:一是黛玉乃是偿还“泪债”、泪尽而亡的,不是自沉而死;二是死在春末,而非中秋。
   对前一点,我从来也不认为那是一种“矛盾”。既泪尽,也自尽,——因泪枯,遂自尽。这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两个“势不两立’的事由。她的死因可能比大家意中想的要更复杂,而不是“是此即非彼”的简单化思想方法所设计的那种样子。
   对后一点,我看论辩者的理由也不是不可以商量的绝对准确之说。
   主张黛玉逝于春末的,所举最被认为是坚强有力的证据就是《葬花吟》和《桃花行》。这是黛玉自作,而其言曰: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如此明白易晓的话,怎么不是死在春尽,却硬说是死在中秋呢?
   我想提醒持此见解的同志们一句:要抠字面,要讲真的明白易晓,黛玉的葬花名句也不能作那样的理解。请问,什么叫“红颜老”?难道少女病亡,能叫“老死”吗?须知所叹的春残花落。乃是节候时运的荣落盛衰的事情,不是狭义的、一时一己的遭遇和变故。脂批说《葬花吟》乃是“大观园诸艳归源之小引”,就已说明了葬花之吟所包含的内容不是一个很窄隘的意义了。此点最为要紧。以上讲“字面”。其实,根本的问题是对于雪芹的“春”“秋”如何理解的问题。
   在雪芹笔下,春和秋构成全书的“两大扇”,也就是盛衰聚散的两大扇的另一表现形式[注一]。所以雪芹早就点破说: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这不单指甄士隐一家一人之事,也是笼罩全书的总纲领。雪芹以上元节作为“春”的标志,而以中秋节作为“秋”的标志。全书开卷第一回就写了中秋、上元二节。秦可卿在梦中警觉凤姐所说的: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是这个意思的另一表现法:三春一过,便是衰秋。因此脂砚也说:
   “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    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
参互详玩,就不致于把雪芹的苦心匠意化为一种简单的意思,以为既言“三春去后诸芳尽”是说春三月一过,书中诸女子全部死净亡光了。比方唐代杜牧之有一首名作,题目就叫作《惜春》,其句有云:“春半年已除,其馀强为有;即此醉残花,便同尝腊酒;怅望送春杯,殷勤扫花帚……”说的就是雪芹所寓怀的同一种道理了[注二]。
   上引一小段脂批,极关重要,允宜细加参详,或可略窥真意。要讲一讲的,实在很多。如今姑且拉杂浅陈拙见如下。
   第一,有人把“三春”只解为迎、探、惜三位姊妹。这虽不是完全不对,但至少忘却了另外一层要旨。从上引脂砚之言已不难得知,所得而与“三春”作对仗的“三秋”若不能解释成是指三个人名字,则“三春”也不应单解作是指三个人名字(兼寓双关则或者有之)。假如有人说“三秋”也是三个女子之名,那只好举出秋纹、秋桐、(傅)秋芳来——不过那将何等不伦不类乎!因此可以证知:按芹原意,全书所写,有三次春的(上元节的)大关目和三次秋的(中秋节的)大关目,前后对称、映照的“两大扇”,构成整个大布局的一种独特的结构风格。这风格,是典型的中华民族式的。西洋艺术理论家是否承认和理解,我不得而知,我们中国人却是完全理解的。
   我们点检一下,全书前八十回中,“两大扇”的大致情形如下:
       (1)元妃省亲——春,第一个上元节,第十七、十八回;
       (2)荣府元宵夜宴、太君破除旧套——春,第二个上元节,第五十三、五十四回;
       (3)某变故情节——春,第三个上元节,第八十一回(推想,假定)。[海棠社、菊花诗、两宴大观园——秋,八月下旬之事,第三十七至四十一回,但未写中秋节,故不在数内。]
       (1)夜宴异兆、品笛凄凉、联诗寂寞——秋,第一个中秋节,第七十五、七十六回;
        (2)某变故情节——秋,第二个中秋节,第?回;
       (3)某变故情节——秋,第三个中秋节,第?回。
   我们现在已无眼福读到的原书,恰恰要包含着第三个元宵和第二、第三个中秋——这关系着“三春”“三秋’,都是绝大关目可知!
   我也说过,迎春嫁后归宁,已是腊月年底,书正是八十回将尽之处,那么第八十一(或连八十二)回,就正该写到第三个元宵(三春)的节目了!必有大事发生。(是否仍与元妃之事有关,尚难判断。)
   那么,这第二个第三个中秋——三秋的大关键,当然是该当另一种大事故大变化发生了。——这又是什么呢?凡是真正关切雪芹真书原意的,岂能不在这一点上牵动自己的心思和感情?
   从整体布局看来,下一年的中秋节(依拙著《红楼纪历》,应为第十六年之中秋),黛玉之死就是那一关目中变故之一。
   关于这个日子发生黛玉亡逝之变的证据,我已举了一些。当然最显著最主要的力证,仍然是“本年”(第七十六回所写,为第十五年)中秋夜黛玉联句自己说出的诗谶:
   “冷月葬花魂”。
妙玉听到此句,再也忍不住,出来拦住了。说是“果然——太悲凉了!”这个力证实在连反驳者也驳不出什么别的道理来,只能承认这不是无故的随便措词。其实,全书中例证还多。脂批点明“伏黛玉之死”的那一处,是在贾元春点戏,四出中所伏事故为:《豪宴》伏贾家之败,《乞巧》伏元妃之死,《仙缘》伏甄宝玉送玉,《离魂》伏黛玉之死。所谓“离魂”,即《牡丹亭》中的第二十出《闹殇》者是。杜丽娘在此一折中病死,其时间是中秋雨夕。试阅其词句:
——
       “伤春病到深秋”;
       “今夕中秋佳节,风雨萧条,小姐病态沉吟”;
       “从来雨打中秋月,更值风摇长命灯”;
       “凭谁窃药把嫦娥奉”;
       “轮时盼节想中秋,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
       休。”
       “恨西风一霎,无端碎绿摧红”;
       “恨苍穹,妒花风雨,偏在月明中”;
       “鼓三冬,愁万重,冷雨出窗灯不红”;
       “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
这词句里,隐隐约约地透露了雪芹安排黛玉中秋自沉“冷月葬花魂”的文情思致的真正渊源联系。这会是巧合偶然吗?
   再如,在海棠社中,湘云后至,独补二首,一首自咏,一首即咏黛玉,其词有云: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玉烛滴干,正指黛玉泪尽;而晶帘隔月,又正是《桃花行》中“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的同一内容。这月痕,乃是八月中秋的冷月,而绝不是泛指(一年四季,月月有月亮……)。大家皆知,诗词中凡涉晶帘,自系秋景,此乃通例,可以互参者也。
   末后,要想考察钗、黛、湘三人的收缘结果,恰恰在中秋联句诗中已经都说
到了,你看——
                     渐闻语笑寂,空剩雪霜痕;
                     阶露团朝菌,庭烟敛夕棔;
                     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
                     宝婺情孤洁,银蟾气吐吞;
                     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
                     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
                     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
                     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我旧日在拙著中所说:凡星月孤洁,嫦娥奔月等,皆关系宝钗之事,今日看来不但太简单化,也没有细究灵兔那一句要紧的话。这需要重新讨论才行,——当然也不能说是初次不确、这次就对了,我只是说这里面有许多内容,过去一直未曾认真思考、未能懂得透彻。
   第一点须要清楚的是,联句乃是黛湘二人为主角,后来加上妙玉。里面没有宝钗的任何位置(她回家去了)。这个布置本身就说明月亮的事与她无关,中秋这日子也与她无关。婺,星名,又叫女媭星,婺字的本义是“不随从,不随和”。情孤洁,应即“花因喜洁难寻偶”同一语意。这与其说是映射“宝姐姐”(女媭乃“姊”也),不如说是映射黛玉,因为性情不随和的不是宝钗而是黛玉,又即所谓“质本洁来还洁去。”那么,接着说的“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应是黛玉的致死之另一层因由,即:她的死与“误吞灵药”有关。
   说到此处。这就要看官们再次回到全书开头,黛玉初来的那一段情景,众人一见了黛玉,就问她药的事:——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便知她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从会吃饮食时便 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在此,脂砚便批道:“为后菖,菱伏脉。”
我在《新证》第881页指出:
       “贾菖、贾菱有与配药有关的事情,详情难以想象。或者竟与黛玉之死大有关系?”
如今结合“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二句而看,我当日的疑心是大大增加了。还要看到第二十八回有一大段文章专写配药的事,那可注意之点,就在于王夫人一见黛玉,就问她吃药好些否,黛玉答后,宝玉开口说,吃两剂煎药,“还是吃丸药的好”。这才引起天王补心丹,王夫人便说“明儿就叫人买些来吃”。这时宝玉却说:
       “这些药都不中用的。太太给我三百六十两银子,我替林妹妹配一料丸
   药,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
这然后并又引出宝钗、凤姐的话,并且提到了薛蟠也配此药等一大段非常奇特的文章。内中奥妙不少,均待深究。此刻我所注目的当然仍是黛玉——她又一次和“配药”的问题联在一起。这就绝非偶然了。
   结合“药经灵兔捣”而看,黛玉之死,除了患病、受诬、悲伤等原因之外,应是误服了丸药,所谓“误吞灵药”,始如嫦娥之奔向月宫——即在中秋自沉而命尽,做了“水中月”的湘娥。
   所谓误服,有二可能,一是自己吃错了,二是别人给错了。第二个可能之中又有两个可能:一是无心之错给,二是有意之谋害。揆其情理,贾菖、贾菱在贾府所分派管的事,是专司配药,配药是最严密慎重的事,外人是不许插手的。在这个事情上使了坏的,多半仍是贾环有份儿。这误服之药,自然不会是什么毒剂,可以致人于死亡,而是大热燥烈之味,使得黛玉的病骤然恶化。黛玉不宜多服热药,如附于肉桂一类,宝钗早巳点破,那就是在“秋窗风雨夕”一回书中。正面提及黛玉的药,是在“风雨夕”秋窗之下,与秋直接相关,也不是无谓的笔墨。
   等到雪芹正面写及第三个中秋节时,那已是宝湘二人因“白首双星”之绾合而重会的另一个大关目了。那时,还该又有中秋赋诗的情景。这恐怕就是脂砚所说的“中秋诗起、中秋诗收”的意义了吧?
   综上而观,可知拘于“春尽”字面而认为黛逝于春末之说,是不符合雪芹艺术构思的大全局的。黛之泪尽而逝,是由于错综复杂的多层内外原因,于中秋月夜,自投于寒塘,因而命尽,正所谓“一代倾城逐浪花”——黛玉题咏西施之句也。
   其实,晴雯的死,也是如此(在池中自尽,并非病死),容另为小文说之,此不及枝蔓了。
                                                                             癸亥八月初草


顶部
性别:女-离线 雨点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9
编号 4423
注册 2004-1-12


发表于 2004-1-26 19:3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周老的文章中说“黛玉之逝,照雪芹所写,应当是:一、受赵姨娘的诬构,说她与宝玉有了‘不才之事’,病体之人加上坏人陷害,蒙受了不能忍受的罪名和骂名,实在无法支撑活下去了”,窃谓赵姨娘还没有这样的“话份儿”。

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花当然是女儿的化身,黛玉不肯将桃花付于流水,又安肯以己身托之?黛玉能想到水流出园后花瓣的遭遇,又安能不想到赴水后她不能躲在水下?

周老文章中说“黛之泪尽而逝,是由于错综复杂的多层内外原因,于中秋月夜,自投于寒塘,因而命尽,正所谓‘一代倾城逐浪花’——黛玉题咏西施之句也。”引这句诗也太牵强了。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里咏虞姬“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咏绿珠“瓦砾明珠一例抛”,此两种选择岂非与“逐浪花”同一地位?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4-1-26 20:4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雨点于2004-01-26, 19:35:50发表
周老的文章中说“黛玉之逝,照雪芹所写,应当是:一、受赵姨娘的诬构,说她与宝玉有了‘不才之事’,病体之人加上坏人陷害,蒙受了不能忍受的罪名和骂名,实在无法支撑活下去了”,窃谓赵姨娘还没有这样的“话份儿”。

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花当然是女儿的化身,黛玉不肯将桃花付于流水,又安肯以己身托之?黛玉能想到水流出园后花瓣的遭遇,又安能不想到赴水后她不能躲在水下?

周老文章中说“黛之泪尽而逝,是由于错综复杂的多层内外原因,于中秋月夜,自投于寒塘,因而命尽,正所谓‘一代倾城逐浪花’——黛玉题咏西施之句也。”引这句诗也太牵强了。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里咏虞姬“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咏绿珠“瓦砾明珠一例抛”,此两种选择岂非与“逐浪花”同一地位?

像这样回答你
1、赵姨娘害宝玉、凤姐,贾环也不安好心,盖因宝玉熙凤是贾府中最最重要人物。而宝玉全系于黛玉,这点可以轻易看出“试忙玉”一节显而易见,因此害黛玉动机明显。黛玉历来谨慎,怕人说闲话,有原文。赵姨娘每次进园子必要到潇湘馆,就是此意,一回中赵氏来,黛玉使眼色叫宝玉快走就是此点。
2、黛玉自沉,实在是悲伤的事情,如果自己原有谶鉴于前,那更就悲哀。我不认为有抵触。
3、引这句诗是因为将黛玉比西施,是非常明显的。第三回写黛玉就是“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顶部
性别:女-离线 雨点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9
编号 4423
注册 2004-1-12


发表于 2004-1-26 21:2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看来我的能力只够对第三点再质疑一下,我以为将黛玉比西施,只是说她多病,未必一定要将二人同一结局。句子中还讲到比干,也只是说她聪明,更与他的结局无干。
顶部
性别:女-离线 雨点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9
编号 4423
注册 2004-1-12


发表于 2004-1-26 21:4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同意黛玉在气质形貌上与西施的莫大相似。可是“其他地方仍然提过西施,无一例外映在晴雯上,晴雯早死且和黛玉的文字渊源不必细说”,晴雯并非沉塘而殁,缘何狐兄认定黛玉必须在结局上也和西施相同?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4-1-26 21:5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雨点于2004-01-26, 21:48:12发表
同意黛玉在气质形貌上与西施的莫大相似。可是“其他地方仍然提过西施,无一例外映在晴雯上,晴雯早死且和黛玉的文字渊源不必细说”,晴雯并非沉塘而殁,缘何狐兄认定黛玉必须在结局上也和西施相同?

结核在于此,晴雯也是投水而亡。小说七十七回诔文以后已经不是雪芹文字了,是别人文字。这一点另有论述,不多及,以后大有交流的机会。我们的讨论也留下一个尾巴,以后好接上,雪芹在小说里用过这招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4-7-28 17:1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黛玉自沉之举证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9 09:1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46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