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古典小说
»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表现艺术 摘要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表现艺术 摘要, 从艺术观点看演义
yuhon2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
编号
6701
注册
2004-4-11
#1
发表于 2004-5-19 03:0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表现艺术 摘要
壹、 故事探源:
一、关於诸葛亮巧施「空城计」的故事,史学家众说不一,在《三国志》、《资
治通鉴》等正史材料中均无此记载。
二、在《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的郭冲《三事》中却有一段「空城
计」的记述,但裴松之引了这段记述後,又根据确凿的史料进行考证,
指出郭冲这个说法是不可信的。
三、据史料所述,三国这段历史中,除了赵云使用过「空营记」之外,确有一个诸葛亮「空城计」相近似的真实战例,就是魏将文聘石阳巧退孙权一战,载於《魏略》中。
四、在我国的战争史中,也有满腹韬略的军事家,曾多次成功的运用过「空城计」这一谋略。如魏晋南北朝(公元573年),北齐范阳人祖珽退南陈军;唐玄宗(公元727年)瓜州守将张守珪退吐蕃人等。
五、战争史中,诸如此类成功运用「空城计」的战例,很可能都是罗贯中进行艺术创作的真实素材,可见罗贯中在演义中虚构这个「空城计」,是有其实际根据的。
贰、 故事情节安排的表现艺术
一、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的《魏略》中,魏将文聘於石阳以「空城计」巧退孙
权一战,虽出於传闻,但较之於诸葛亮「空城计」的可信度要高得多,
然而小说家弃而不取,自然有其见解及情节安排的艺术表现。
二、司马懿是个擅於玩弄权术的阴谋家,在魏国可说是得心应手,但在小说
家的笔下却是一个小丑,被初次遭遇的诸葛亮,让他在「空城计」大出
其丑,相对於诸葛亮「足智多谋」,确实增加了对历史人物性格的描写
与批判。
三、「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三段故事串在一起,在京剧为「失空
斩」,成为非常有名的传统剧目,情节高潮起伏,精采绝伦。在情节的安
排上「空城计」确实使得马谡败失街亭,到诸葛亮退兵西城往汉中而走
的过程中,增加了戏剧性效果。而罗贯中通过这段生动感人的艺术情节
又在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头上,增添一道迷人的光环。
参、「空城计」的谋略艺术
一、「空城计」是一种心理战术,运用兵法上「虚而虚之」的谋略,不是透过
实力来战胜敌人,而是透过研究敌人主帅的心理活动,以谋胜敌。诸葛
亮充分运用司马懿「猜忌多权变」的心理特点,认定诸葛亮「平生谨慎,
不曾弄险」的心理定式,冒险使用「空城计」,罗贯中对诸葛亮智慧超
群,各个环节安排得天衣无缝。
二、然而,就战术的观点,「空城计」的架构是有许多的漏洞,单凭利用司
马懿「猜忌多权变」的性格,诸葛亮就能智退十五万大军,其说服力似
嫌薄弱。此在注《三国志》的裴松之就曾加以驳斥,完全不能符合用兵
作战的原则。
三、其实「空城计」在谋略上有更高层的战略涵义,诸葛亮所思考的,是能
深入了解对手的内心世界,分析司马懿所处的地位与环境,充分掌握司
马懿内心所想的真正需求,巧妙安排的「空城计」,以制造双赢的最高谋
略。这种以上兵伐谋的战略思维,更能显现出诸葛亮运筹帷幄的超群智
慧。也使得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表现艺术上,更具有可读性。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表现艺术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动机
在漫长的古代战争史中,有两个比较辉煌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这两个时期都是诸侯割据,军阀争雄,天下大乱的时代。连年的战乱,破坏了生产,造成民生凋敝。但另一方面,则是旧秩序随之分崩离析,束缚人们思想的某些传统观念受到冲击。战争迫切要求发展军事理论,同时也对军事理论的发展,提供需了验证的实验场。由此,便造就了两个时期军事学术思想上的升华。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混战中,产生了着名的《孙子》、《吴子》和《司马法》等军事着作;同样在三国时期,也造就了《曹操》、《诸葛亮》等军事天才。曹操所着的《孟德新书》虽无可考,但曹操是第一个注孙子;以及诸葛亮着的《将苑》等兵家要书,都闪耀千古不灭的光辉。
《三国演义》是一部「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文学作品,但这部文学作品所写的战略战术、进攻与防御、成功与失败以及军事上的虚实奇正等,基本上是合於军事科学和战争原则的。其中许多虚构的故事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不仅在同时代可以找到真实的影子,而且在历史中也可以找到相类似的战例。
然而,今天许多评论三国者,大都没有超出文学评论、欣赏与历史考证的范围。即使有触及军事者,也难脱在「诡道权谋」之术中打转,甚少利用现代军事战略的观点,对《三国演义》中虚实奇正的战例,来探讨《三国演义》其在兵学上「上兵伐谋」军事价值,论说「谋略」在用兵作战中的原则与作用。因此,本文利用《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虚构战争故事,一方面透过小说情节安排的艺术表现上,道出小说的艺术效果外,更从军事战略的观点,写出「谋略」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二、研究方法:
(一)、故事探源:关於诸葛亮巧施「空城计」的故事,史学家众说不一,在《
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材料中均无此记载。本章是从史料上进行
考证,《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可信度值得存疑。又据史料所述, 三
国这段历史中及我国战争史中也有满腹韬略的军事家,曾多次成功的运
用过「空城计」这一谋略。诸如此类成功运用「空城计」的战例,很可
能都是罗贯中进行艺术创作的真实素材,可见罗贯中在演义中虚构这个
「空城计」,是有其实际根据的。
(二)、故事情节安排的表现艺术:本章是先从《虚构情节的艺术效果》,指出
作者舍弃历史的陈述,而采虚构的情节做故事的铺陈,自然有其见解及
情节安排上的表现艺术。其次再从《人物对比的艺术表现》,指出作者
刻意在人物对比上的描写,增加了对历史人物性格的批判。另外,再从
《小说结构的戏剧性》上,对「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三段
故事串在一起,其情节高潮起伏,为整个故事增加了戏剧性的效果。
(三)、「空城计」的谋略艺术:本章先以《空城计的心理战术》,说明「空城计
」运用兵法上「虚而虚之」的谋略,不是透过实力来战胜敌人,而是透
过研究敌人主帅的心理活动,以谋胜敌。其次在从《空城计的战略意义》
分析诸葛亮如何掌握与深入了解对手的内心世界,运用孙子兵法以「上
上兵伐谋」的战争最高指导原则,达到「不战而区人之兵」的谋略艺术。
三、结语:
在长达七十馀万言,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
晋朝初年近一个世纪的战争史。作者运用变化无穷的文学笔法,描绘出一连串
战役交战的始末,具体反应了我国古代的兵法思想。它不是简单的只对战争作记录式的记载,而是渗入作者自己的生活经验、战争知识和满腹的文武韬略。作者写战争,不是千篇一律的写双方对阵,刀光剑影的厮杀,而是灵活机动的将战略战术做艺术性的表现、将古代兵法中示形、造势、用术、谋攻、庙算、诡道、出奇、用间等思想,充分而真实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固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其所表现出来战略战术和虚实奇正,基本上是符合军事科学与战争原则的。本文提供了研读《三国演义》更多的思考空间,更能帮助读者透过艺术形象,深入浅出地认识军事谋略的许多重要原则。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表现艺术
第壹章、 绪言: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最脍炙人口故事之一,它充分运用了兵法「虚而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的原则,以攻心战术,利用敌人主帅的心理,以谋胜敌策略。「空城计」见於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大意为:
街亭失守,诸葛亮打算全面退军。他派关兴、张苞到武功山一带设疑兵,命姜维、马岱断後,令张翼引军修理剑阁,以备归路……。
孔明分拨已定,忽然十馀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蜂拥而来!」当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士,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有二千五百兵士在城中。众官听到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门四开,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於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座,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於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尘尾。城门内外,有二十馀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後军做前军,前军作後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做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城门大开,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於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フ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至此,见了丞相,便速远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头北山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只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後人有诗赞曰:
摇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诸葛亮的这一「空城计」,在中国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由於充满着戏剧性的张力,也因此常被做为戏剧的题材而搬上舞台。
第贰章、 故事探源
一、「空城计」的历史可信度:
关於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施「空城计」的故事,史学家众说不一,在《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料中,均无此记载。然而在《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的郭冲《三事》中却有一段记载:
亮屯於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刘万人守城。晋宣帝(司马懿)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侯白宣弟说量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却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返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庵幔,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遁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後知,深以为恨。
这个由西晋郭冲所发明的「空城计」,裴松之根据确凿的史料进行考证,指出郭冲这个说法并不可信。因为从历史的时间表看,诸葛亮开使屯兵汉中阳平时,司马懿尚为荆州都州,镇宛城。直至曹真死後,他才有机会与诸葛亮於关中对阵。同时,裴松之也对内容加以驳斥,他认为即使司马懿怀疑有伏兵,自己的二十万大军正可以驻留附近,观察虚实,何至於就立刻退走?
由此可以断言,诸葛亮并没有设计过什麽「空城计」。
二、三国史上的「空城计」:
根据史料所述,在三国这段历史中,确有两个与诸葛亮「空城计」相似的真实战例。一是赵云的「空营计」、一是魏将文聘於石阳巧退孙权。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空营计」是比诸葛亮的「空城计」较不引人注目
其实赵云的「空营计」是一个有史可查的典型战例。据《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中记载:
夏侯渊败,曹公争溪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营),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阵,且斗且却……..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这段史料的本身就已相当精采,在三国演义中,经过罗贯中的艺术加工,就更加曲折动人。特别是赵云令士兵大开营门之後,「匹马单枪,立於营之外」,当曹操引军「杀奔营前」时,「见赵云全然不动」,吓得「曹兵翻身就回」。短短数语,将赵云的英勇威武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
在三国的这段历史中,战事迭起,奇正战术的运用层出不穷,而各种诡道谋略用之颇多。据史料所载,除了赵云的「空营计」之外,确实还有一个与诸葛亮「空城计」相类似的真实战例,即是魏将文聘於石阳巧退孙权一战。据《魏略》所载:
孙权尝自将数万众卒至,时大雨,城栅崩坏,人民散於田野,未及补治。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援。」遂不敢攻而去。
这段记载,固然出自传闻,真假亦不可知。但《魏略》是魏国的郎中鱼豢所撰,他记载同时代人的事迹,应该是比较可信的。可见罗贯中在虚构「空城计」时,是有其历史根据的。《见三国志‧文聘传》
三、历史上的「空城计」
其实在我国的战争史上也曾有一些满腹韬略的军事家们成功而巧妙的运用过「空城计」退敌的战例。
公元573年,北齐范阳人祖珽刚要出任徐州(今安徽凤阳东北)刺史,南陈军队突然大举进犯,形势一时非常危急。在此紧要关,祖珽临危不惧,急中生智,他命士兵大开城门,部下全部下城静坐在街巷内,全城寂静无声。敌人来到城下,见此情景,疑窦顿生,止步不前。就在此时,祖珽突然命令士卒齐声呐喊,震天动地。结果,南陈军不战自乱,纷纷逃散。
公元727年,唐玄宗时,吐蕃人进攻瓜州(今甘肃安西),守将王君焕战死。张守珪被派去作瓜州刺史。他到任後,立即组织百姓修筑城墙,还没等城墙修好,吐蕃人又突然来攻。这时大家都很惊慌,张守珪说,敌众我寡,不能用利箭、礌石硬抗,必须施用计谋退兵。於是,他命令众人在城楼上摆好酒席,找来乐工吹打弹奏,自己和将士们饮酒作乐,并将城门打开。吐蕃人见了,疑心城里有埋伏,便撤兵而去。
公元430年(宋文帝元嘉七年),那时占据北方的北魏拓跋氏出兵攻打济南,济南太守萧承之手下只有数百名士兵,因为敌人来得突然,召请救兵已来不及,萧承之忽生一计,便命令打开城门,藏匿士兵,故意装出一片神秘的气氛。城中人说:「贼人势众,我军兵少,怎能如此轻敌?」萧承之说:「如今孤城一座,兵微将寡,势难抵敌。假如再向敌人示弱,後祸不堪设想;只有使敌人疑我埋伏,不敢进迫,才是上策。」果然,魏兵大至,看见城外这般模样,十分疑惑,於是撤兵而去。《资治通鉴‧宋纪》
在战史上,诸如此类成功运用「空城计」的战例,都可能成为罗贯中进行艺术创作的真实素材。由此可知,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实际上是充分映了兵家在战争实践中,施计用谋的用兵原则。
第参章、 故事情节安排的表现艺术
一、虚构情节的艺术效果:
三国裴松之注引的《魏略》中,魏将文聘於石阳以「空城计」巧退孙权一
战,虽出於传闻,但较之於诸葛亮「空城计」的可信度,却要高得多。然而,小说家却弃而不取,自然有其见解。因为同样的「空城计」 放在文聘身上,除了显出文聘能急中生智,用计退敌外,对整本三国演义的结构来说,实在意义不大,显现不出故事的戏剧性。然而,放在诸葛亮的身上,却能显出孔明的「多智」和司马懿的「畏蜀如虎」,在人物的勾勒与情节渲染上,便起了对比与夸张的戏剧作用。所以在文艺作品中,作者宁可放弃刻板的历史记述,而采用虚构的情节,做为艺术的表现。
二、人物对比的艺术表现:
司马懿在历史上是一个深谙兵法及擅於权术的阴谋家,他在魏国玩弄权术
,可说是得心应手。可是一旦遇上号称「天下第一军师」的诸葛亮,却显得一筹莫展。《三国演义》的作者透了这一点,所以在小说中赋予司马懿一个「小丑」的角色。所以写司马懿在魏国时,是威风十足,所向披靡。一旦到了西线战场,与诸葛亮一遭遇,完全是一个「畏蜀如虎」的模样,显得手忙脚乱,毫无章法。其实,诸葛亮初出祈山,对手原是曹真和张郃。《三国演义》的作者却故意换上司马懿,让他在「空城计」中大出洋相,就是要「丑化」司马懿。以此相对於「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确实增添了作者对历史人物性格的批判。,此在《三国演义》中如周瑜之与蒋干、马谡之於王平等,都可以看到类似人物对比的影子。
三、小说结构的戏剧性: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这三段故事串连在一起,在京剧「失空斩」,成为非常有名的传统剧目,情节高潮起伏,精彩绝伦。在情节的安排上,「空城计」却是整出戏的的灵魂,对整个戏剧的铺陈极为重要。《三国演义》亦是如此,自马谡败失街亭,到诸葛亮退兵西城往汉中而走。如果只是记述式的铺写,将会使整段故事在结构上,显得相当乏味而且松散。失去了小说中应有的戏剧张力,更无法彰显出作者一直赋予诸葛亮「运筹帷幄、足智多谋」的角色特质。在「失街亭」、「斩马谡」之间加入一段虚构的「空城计」,不但增加了情节起伏的戏剧效果,加强了小说情节的紧凑感;更是罗贯中透过这段生动感人的艺术情节,在以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头上,再增添一道迷人的光环。
第肆章、「空城计」的谋略艺术
一、「空城计」的心理谋略战:
「空城计」是一种心理战术,运用兵法上「虚而虚之」的谋略,不是透过实力来战胜敌人,而是透过对敌人主帅的心理活动,以「谋」取胜。像「空城计」这样的谋略,主要关踺在於心理与智慧的较量。诸葛亮之所以能成功的用「空城计」拒退司马懿,正是利用了心理因素迷惑司马懿,造成司马懿判断上的错误。
心理学上所谓「心理定向」,是指主体(人)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产生出一种经常性的心理准备状态,这麽种准备状态一经接收到外来讯息,就会做出带有一定倾向性、专注性和趋向性的反应。司马懿熟悉了诸葛亮的生平处事、用兵特点,形成对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用险」的准备状态。而诸葛亮即充分运用司马懿「猜忌多权变」的心理特质,认定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的心理定式,冒险使用「空城计」。当司马懿看到诸葛亮端坐城楼而且城门大开的情景心中自然就直觉地做出城内「必有埋伏」的判断。
二、「空城计」的战略意义:
然而就战术的观点,「空城计」的架构是有许多的漏洞,单凭司马懿「猜忌
多权变」的性格,诸葛亮就能智退十五万大军,其说服力似嫌薄弱。此在注《三国志》的裴松之,就曾加以驳斥,完全不符合用兵作战的原则。《空城计》中作者也曾暗示:「司马懿乃魏之名将…..」,司马懿对用兵作战上的能力是该给予肯定的。除了裴松之的怀疑外,司马懿更可以一小部份兵力做试探性的攻击,也能戳破诸葛亮的「空城计」,何至仓皇退兵?再说,用兵作战,固然是主帅的职责,但全军每一个人是否能配合,遂行於主帅的作战构想,才是完成一项作战任务的主要关踺。诸葛亮以「兵止二千五百」,在面对十五万绝对优势的曹军时,如何还能「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毫无露出慌乱的情况?
其实,「空城计」在谋略上,是有其更高层次的战略意义。在「空城计」里,诸葛亮是要如何化解危机,得以全身而退。巧布兵法上「虚而虚之」的「空城计」,让对手能接受我之意志,而实现我之意志,才是谋略战的最高意境。诸葛亮所要思考的,是能深入掌握对手的内心世界,分析出司马懿所处的的地位与环境,充分掌握司马懿内心所想的真正需求,巧妙的安排「空城计」,以制造双赢的最高谋略。
那麽,诸葛亮是如何掌握司马懿内心的需求?首先,他分析了出司马懿所处的的地位与环境。司马懿之所以能重回战场,掌握兵权,完全是因曹军屡为蜀军所败,在局势危急状况下,魏主曹叡「急问退军之策」,太傅钟繇乃保举当时在「在宛城闲住」的「镖骑大将军司马懿」 恢复官职(见94回)。此後司马懿「克日擒孟达」(见94回)、「败马谡於街亭」(见95回)可说是权谋高深、势如破竹。但是司马懿在魏主的心目中,是否就已经完全获得信任?司马懿深知,他之所以再被起用,赋予重任,就是要击灭蜀军,帮魏主解数败之危,而今他的大军兵临西城,面对绝对弱势兵力的诸葛亮,当然可以一举将之歼灭。果真如此,司马懿可能就要遭到「鸟尽弓藏」、甚至於「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因此,眼前诸葛亮的存在,不但可以做为自己的护身符,更是向魏主要胁的最佳利器。
其次,诸葛亮分析了司马懿内心所想的真正需求。司马懿既是玩弄权术的高手,他是否满足於目前的地位?答案是否定的。一个充满野心,又自认弄权的高手,司马懿内心应该还有更高层的企图。难到司马懿不曾想过「南面为王」的梦想与野心!事实可以证明,《三国演义》就多有伏笔,暗示司马懿的野心。如有一回曹操梦见三匹马在同一马槽吃草料,猜想这三匹马就是司马懿及他的两个儿子,心中大为不悦,常想藉故杀掉这三人。其中就已隐喻了司马懿终将是曹魏的终结者。正因如此,司马懿在重掌兵权,脚步尚未站稳之际,保留诸葛亮这样一个强敌,做为向魏主予取予求的藉口,反而是符合司马懿的战略利益。
基於这样的考量,诸葛亮很清楚地知道,司马懿绝对不会在此刻一举将他击灭。可是眼前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他又要如何「全身而退」?司马懿又要如何才能寻找出退兵的理由?於是,诸葛亮便充分的利用已掌握了司马懿的内心世界,巧妙而大胆的布下了「空城计」,以做为让司马懿能够退兵的下台阶。孙子兵法说:「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见孙子兵法虚实篇)。其实「空城计」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双赢的策略,诸葛亮既然知道司马懿的内心需求,所以要能满足司马懿退兵之「利」,以保自己能全身而退。另一方面,司马懿也在「心知肚明」的状况下,欣然接受诸葛亮「空城计」的安排,以符合彼此双方之「利」。甚至於司马懿望武功山小路而走,遭到关兴、张苞自左右伏击,「山谷应声,不知蜀兵多少,更兼魏军心疑,不敢久停,只得弃辎重而去。」仔细读来,何尝不是诸葛亮在为司马懿安排的另一出戏码?藉以增强魏军上下对司马懿退军理由的肯定。
孙子兵法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可见用兵作战应以「上兵伐谋」为最高指导原则,而谋略的运用,就是要能深入的去了解对手的内心世界,分析对手所处的环境与地位,掌握对手内心所想的真正需求,以制造出双赢的最高谋略。「空城计」就是在这样一个双赢的共同需求下,布下的绝妙巧计,其在谋略上极具艺术的表现。而这种「上兵伐谋」的战略思维,更能显现出诸葛亮「运筹帷幄」的超群智慧。也使得《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在表现艺术上更具有可读性。
第伍章、结论
《三国演义》在取材上,往往抛弃历史的陈述,而大胆的运用虚构的。情节,藉以凸显作者对故事中历史人物的角色扮演与批判。小说是一部艺术创作,自然不同於史书。《三国演义》虽然有那「三分虚构」的部份,但这些「虚构」的情节,正是作者可以抛开历史束缚,在巧思妙手的安排下,增添了戏剧性的张力,而融入作者所要传达的艺术内涵。三国的历史并不长(自黄巾起义至吴孙皓灭亡为止)不过是区区九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小段。但是,这段历史中的诸多人物,之所以会如此让人熟悉与感到兴趣,自然得归功於宋、元以来的小说家、戏剧家或说书艺人。由於他们发挥了高度想像力,将三国故事和人物,透过戏剧效果深入民间,成为家户喻晓的通俗小说,不仅慰藉了人们的心灵,也给了人们许多的启示。
三国是一个战乱的年代,用兵作战是很平常的事。《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是在描写军阀兼併的战争过程。全书至自始至中以「上兵伐谋」的思想贯穿。作者在描写战争时,拓展了人物活动的广阔场面。将军事对峙的双方,如何利用各种谋略,以及如何掌握用兵作战的原则,巧妙的结合而成功的写出许多精采的战例。同时作者还塑造了一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神机妙算的人物。他们料事如神、多谋善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些能够实际地进行创造性思维,随机应变,巧施计谋的军事本领及用兵思想,透过作者以近似戏剧的方式,展现在读者之前,这些栩栩如生的兵法家、谋略家的音容笑貌,在《三国演义》随处可见。
诚然《三国演义》是一部「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文学作品,同时《三国演义》中所写的战略战术与兵法上的虚实奇正,基本上也是合於军事科学与战争原则。「空城计」固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不仅在同时代可以找到真实的影子,而且在前後的史料中,也可以找到相似的战例。在《三国演义》中类似於「空城计」的故事,能深刻地反映出某些战争谋略指导的原则,提供了研读《三国演义》更多的思考空间,更能帮助读者通过艺术形象,深入浅出地认识军事谋略的许多重要原则。
参考书目:
一、三国演义校注 ─ 罗贯中原着、吴小林校注(里仁书局)。
二、真假三国纵横谈 ─ 刘逸生着(远流出版社)。
三、说三国、话权谋 ─ 孙竞、李炳彦着(远流出版社)。
四、争锋奇术三国策 ─ 吴琦着(远流出版社)。
五、三国人物新论 ─ 安冈正笃、林寄雯(创意力出版社)。
六、 三国志旁证 ─ 梁章钜(艺文印书馆)。
七、 三国人物论 ─ 祝秀侠着(正中书局)。
八、 三国人物与故事 ─ 倪世槐(三民书局)。
九、 三国演义研论文集 ─ 周午(作家出版社)。
十、 三国人物评述 ─ 顾念先(台湾书店)。
十一、三国演义考评 ─ 周兆兴(北京大学出版社)。
十二、三国人物评传 ─ 谭良啸、张大可(水牛出版社)。
《附录》
谋算华容道 ─ 诸葛亮的战略
赤壁大战之後,曹操败走华容道,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最为妙趣横生的一段艺术手法,它一方面刻画出曹操败而不馁的顽强性格,另一方面又将孔明的妙算谋略描写得出神入化,使整个故事的发展与过程波澜跌宕,回味无穷。
演义中描写曹操败而不馁,突出表现在从赤壁溃退中的连续三次大笑三次受挫上。第一次在乌林之西,他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竟没有在此处埋下伏兵,结果笑声未落,却闻风鼓声震响,火光冲天,赵子龙率军杀出,曹操落慌而逃。行至葫芦口时,曹操又「坐於疏林之下,仰面大笑」,自以为比周瑜、孔明高明,但在此时,猛将张飞又出现在眼前,把曹军杀了个人仰马翻。
从曹操连笑连败的情节中可以看出,本来自以为智力过人用兵出奇的曹孟德,当时却步步在孔明的掌握算计之中。且看曹操在华容道上的第三次大笑:
正行间,军士禀曰:「前面有两条路,请问丞相从那条路去?」操问:「那条近路?」军士曰:「大路稍平,却远五十馀里。小路投华容道,却近五十馀里;只是地窄路险,坑坎难行。」操令人上山观望,回报:「小路山边有数处烟起,大路并无动静。」操教前军便走华容小路。诸将曰:「烽烟起处,必有军马,何故反走这条路?」操曰:「岂不闻兵书有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诸葛亮多谋,故使人於山僻烧烟,使我军不敢从这条山路走,他却伏兵於大路等着,吾料已定,偏不教中他计!」…….又行不到数里,操在马上扬鞭大笑,众将闻:「丞相何又大笑?」操曰:「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
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
到这时曹操再也笑不声出来了,他只得上前向关羽低首求饶。
就罗贯中的权谋思想来说,华容道完全是按照兵法中「实而实之」的计谋来安排的,其实这只谈到「战术」的层次而已。华容道上捉放曹,孔明除了在战术的运用上,以「实而实之」的计谋造成敌人判断失误,其高潮起伏,固然可以显现孔明的妙算,比曹操智高一筹外,其实在「战略」层次上,才是孔明的最上乘的谋略战。
在决定接受刘备「三顾茅庐」之请时,诸葛亮就已将天下的态势做了分析,那就是三分天下的局面。
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於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後可图中原也。」………………
……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矛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就孔明而言,「三分天下、鼎足之势」就是战略的最高指导原则,无论运用各种谋略与手段,都要以完成这个最高指导原则为目标。因此在完成赤壁之战後,如何使这个「三分天下」的态势不致失去平衡,华容道捉放曹的战略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观点来分析:
首先是,在赤壁战败之後,曹操能不能「死」?在诸葛亮的谋算中,曹操可是千万死不得。其理由是,曹操若在赤壁战败,全军覆没,葬身沙场,可能的结果是:北方陷入群龙无首的现象而大乱,短时间之内,必无强大势力出现,此时只有孙权势力最强,对身无立锥之地的刘备来说,无异自取灭亡,自然就无法完成「三分天下」的战略最高指导原则。因此,让曹操能够脱身回到北方,才能统合北方的势力,也才符合诸葛亮的战略利益。
其次是,曹操兵败於赤壁,严格来说,充其量也不过是水军被歼灭而已,曹操仍拥有大量的陆军,实力仍然十分坚强。既然曹操不能死,必须让他回到北方,但绝不能让他将这麽强大的军力带回北方,否则,曹军只要稍做休养,又可以再度南下,届时是否还能以连环计歼敌於水际,机会可能不再。如二次大战时,在敦克尔克将三十万英军安全撤回英国,只要再给予这些人员武装,就成为後来反攻欧陆的精良战斗员。所以诸葛亮拟定一个追击计画,要对曹操兵力给予致命的打击,逐次消耗殆尽,使曹操在回到北方之後,不致保有足以威胁「三分天下」态势的力量。
因此,诸葛亮就在曹操的退路上,巧妙的安排了担任追击任务的大将,以完成孔明的战略构想。首先登场的是赵子龙和张飞,乌林以西及葫芦口将曹军消灭殆尽,只剩下约二千骑的薄弱兵力,在华容道上与关羽遭遇。
且说诸葛亮在分配追击任务的时候,孔明故意不派遣关羽任务,其实这是诸葛亮最高明的安排。如果让关羽打头阵,说不定关羽会屈就曹操的求情,将大量的曹军放回北方,同时又不能让其他的大将扼守华容道,否则这些大将们会一怒就让曹操身首异处,岂不坏了诸葛亮的大计。所以利用对曹操念有旧恩情的关羽守华容道,巧妙的将力量微弱的曹操放回北方,才是诸葛亮对「三分天下」战略的最高谋略。
诸葛亮「智算」华容道,以「实而实之」的战术,在「知敌」的基楚上,用各种手段增加战场情况复杂性,通过多种「形」的运用与配合,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造成敌人判断失误,其因敌而用计,确是高人一筹。而在「谋算」华容道上,诸葛亮更能在「知己」的前题下,掌握全般状况,有效运用兵力,将「战略」的目标逐一完成,其运筹帷幄,更是无人能比。
据《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料的记载,曹操抄小路败走华容道,因「遇泥泞,道不通」,「羸兵为人马所蹈籍,陷泥中,死者甚众」。并不像演义中的描写。孔明设伏华容道,是罗贯中的军事权谋思想透过艺术型式的表现,提供了读者更多的想像与思考空间,而这正是三国演义中的精华所在。
http://www2.thu.edu.tw/~military/MilBox/VA...X/Referces/empt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陆逊少年时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46
编号
2383
注册
2003-11-21
#2
发表于 2004-5-20 00:2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邵康节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真到明澈之境,则落花啼鸟,俱是化机,演义正史之别,实为微乎其微耳。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ken-sky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8
编号
7753
注册
2004-5-19
#3
发表于 2004-5-20 12:4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写太多了吧。。没心机看完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ken-sky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8
编号
7753
注册
2004-5-19
#4
发表于 2004-5-20 12:5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过还满好!!!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羽火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3
帖子
1302
编号
6776
注册
2004-4-14
#5
发表于 2004-5-20 14:31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终于看完了好,,,累啊。。。。,啊。。。。。。。。来赞一个。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4 07:0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3250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