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笑书神侠
» 朝芷夕拾 转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朝芷夕拾 转
douyaoling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90
编号
79496
注册
2006-8-18
#1
发表于 2007-1-11 09:2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朝芷夕拾 转
朝芷夕拾之一:
今夕何夕兮与子同舟,明日何日兮得与子同游,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喜欢赵敏是因为从她身上可以感受到那种燃烧的激情,追逐那神祉一样的光彩,爱芷若却因为她的迷惘、彷徨、矛盾和真实。喜欢和爱是不同的,喜欢不会受伤害,爱却伴随着危险、酸苦,还有刀锋不知不觉地刺进心脏的痛。
大家可能也还没意识到,芷若这个人物虽然是《倚天》这本书塑造出来的,但她的真实灵魂,倚天只能容纳一角。如果你爱上她,那么绝不只是单单去爱书中那几章不是配角就是作为反派的文字。因为金庸笔下这个坑的需要,必须牺牲了芷若来成全倚天,然而---“语言像是人们心海上所漂浮的冰山。浮出海面的部分其实是微乎其微的,不过存在于海面底下的绝大部分,透过知觉或者感觉,仍然可以感受得到。”---杨威利)
不识芷若真面目,只缘身在《倚天》中。为什么金庸笔下的主角总是在几章甚至十几章后出场?因为作者要花费笔墨替人物营造一个整体的时局环境,当他出场后,每个故事情节都与背景交融,渗透进了酝酿已久的感性气氛。一书水土养一书人,黄蓉在射雕、神雕里仍然流着相同的血,但是喝着不同的水,展示给读者的形象便迥然有异。
芷若在《倚天》中被设定是烘衬主人公轰轰烈烈爱情的角色,然而她的思想却似乎始终游离在此框架之外,让爱她的人不自觉的跳出书本局限去看她,领略她的光芒。
金庸写芷若本身就是个矛盾,联系旧版来看,周芷若是周子旺的女儿,常遇春拼力搭救的少主人,举止雍容,言谈明慧,连张三丰看了也暗暗称奇,有个曾经称帝的父亲(虽然像韩林儿那样在历史上是个短命皇帝),和赵敏的尊贵出身有得一拼,这样一来,丁敏君怀疑她的话就一点不过分,“谁知道你和魔教有什么联系?”
问题是第二次修改就把她的地位降低到船家贫女了,也就是说,人物的气质和经历要大大消减,崇拜芷若的朋友不妨按旧版的身份来看,过去徒然让她的立场心境都加倍复杂,忽然到了峨眉这样一个咒骂魔教的地方,应该睁着迷惑而不再纯澈的眼睛,紧张的观察周围的一切吧。有一点很有意思,灭绝师太既然失去了纪晓芙,前车之鉴,何不要她削发为尼?就像袁紫衣仪琳那样,一开始就斩断感情发展的可能,或者旧版里她知道芷若与魔教的渊源,一开始并不想让她接任掌门?
虽然说书中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来的,但你如果把她写活了,具有真实的灵魂,连作者也无权任意修改,只能按性格发展的轨迹继续。续作无论《九阴九阳》,还是《矫龙惊蛇录》,包括电视剧里的结局,佘诗曼版让她失忆后和宋青书在一起,周海媚版让她把掌门交给张无忌后出家,高圆圆版让她修道继续执掌峨眉,没一个让我满意。(众:那是你自己太挑剔!)周芷若这个人物对武侠世界的贡献就在于她的复杂难解,“不可说,一说就是错。”一旦给她安上了个明白结局,再也不可能重蹈往日“美则美矣、了则未了”的心境了。
读她最容易的方法就是把她当个坏角色,也就是认为她只爱自己、权欲阴沉、虚伪虚荣,总之随便拣顶反派帽子扣到她头上似乎就不差,言之有据,有理有节。好处是立场分明,有讨厌的角色才能更巩固对主角的好感,纯净率真的读者比较适合。
如果你不是把武侠当作消遣,想深层次领略一下江湖人生,不妨试试换种眼光,如果说赵派最后一定是童话类型的:“王子和公主过着幸福生活,如果他们没死,那么直到今天一定还活着。”那么要认真理解芷若,就得“把自己从王子的旋转木马上拉下来”。
不论她嫁没嫁张无忌,她的人生脱不开这个名字光环的笼罩,从此将是他“婚礼上抛弃的女子”,纵使彼岸花与叶别后,便是两两相忘。永不相见,泯灭前缘,也无法了断宿命中的痕迹。
光彩细腻的瓷是由痛苦的火烧灼,温润剔透的玉是被尖锐的利刃磨砺而成。背负了太多,怎样在风云变幻的乱世依旧温柔继续独立?我想倚天中的芷若因为时间差和地位的局限,还不能说是无偿的支持无忌,她必须背叛,必须离去,看江湖千帆过尽,但注定会寻回旧时船头。只有当她真正作为魔教的知己,(知己未必是朋友)才堪为无忌的红颜,才够资格说爱。当她再一次爱上他的时候,便是日月同辉,然而也到了必将沉落海底的极限。
倚天屠龙的传说结束了,九阳与九阴,真正的交相辉映才刚刚开始。明月之华来自阳光,但决不仅仅是反射,要经过自己心灵的过滤,领悟,争持和超脱,才能形成黑夜中独一无二的美丽光芒。
我也不敢说懂她,像夏天漫过海边沙滩的潮水,湿润不了那一层沙子下的灵魂,那些累累的伤痕,雪在燃烧的清醒痛楚,黑夜对光明的渴望与迷茫矛盾不是未曾经历过的人能评说的,但至少,不会轻易宣判一个人,让她年仅二十就被盖棺论定。
朝芷夕拾之二:
有位朋友责备我,不应该拿赵敏的前半部分和周女的后半部相比。是啊,这对二女同样不公平。抛开人物总体的变化发展,单在这些细枝末节上纠缠,实在是颇违本意。
不过依照现在公认的论据(也就是〈倚天〉这部书),周派明显处于劣势,本身底气不足,不强词夺理又能怎样?宽容是强者的权利,抗争才是弱者的风骨。据说修改后的赵敏会更加可爱,看来周迷们还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何况,周女在少林大会时的心理处在人生最低潮,又怎能和处在事业最高峰、意气风发、顿觉天地间无事不可为的赵敏相提并论?一方面,她有非强不可的压力,另一方面,或许正是因为武功增长超过了身体所能负荷,加上情绪的极度压抑,造成了理性危机。
这时的她最危险,她的人格走在两个极端,一旦毫无妥协余地,终会走向毁灭一途---毁灭他人,或毁灭自我。这种情況的人,结局如何往往只取決于一些触发事件。一点支持,一点温情,就可以平稳躁动不安的心灵。
她和李莫愁不同,决堤之水一旦归于平和,需要找到真正的途径汇川归海。(包括周派中人也不脱她将从此死水一潭、出家或是避世的观念,而这正是我所要驳斥的。)“人生下来不是求谅解与同情的。一般人活着是去做该做的事,但有些人活着是要做最该做的事,而且是别人不敢也不能做到的事。”---狄飞惊 《伤心小箭》 她是如何度过这一难关的,我在构思后续的情节时会详细写来。
--------- 读者对我的另一指责是:身为周迷,是否有意挖空心思去找主角的缺点,来达到为周芷若的恶行辩护的心理平衡?
我当然不是无意的,不过决无对张教主及明教不敬之意。恰恰相反,我是在替他们担心,虽然忠言大多逆耳。
我要感谢身在周派的立场,更能注意一些处于主角眼光不可能注意到的地方。少林大会后的明教,表面上声势无与伦比,但引一句《红楼梦》的话: “一时有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然而‘月满则亏‘、盛宴必散,若不早做提防,他日后悔无及。”
有人提出个很有趣的问题,明教为什么会消亡在朱元璋手里?蒙古朝廷对明教只会剿杀得更厉害,宋朝官员也说“屡禁不止”,难道张无忌没两年把这些魔头都感化成了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就像红花会那样对皇帝轻信,甘心吃亏也要顾全大局?“魔教”之所以为魔就在于他们蔑视俗世教条,论行事之肆无忌惮怎么会输给朝廷中人?
结论只有一个,明教由兴盛转为衰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本身,朱元璋的禁令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而已。
张教主中兴之时,万丈阳光下,没人注意到那些潜伏的阴影,然而阴影将静谧地逐渐扩大,吞噬掉旧日的光辉。
一般读者们对未来的理想是张赵二位游山玩水,逍遥十年,最好再生个可爱的小宝宝;直到皇帝背信弃义,屠杀明教教众,再回来主持大局。殊不知他们清闲的十年里才是事态发展的关键,等朝廷正式撕破脸皮再赶回来,大势已去,根本难以重振了。所以写那时的明教怎样再跟朝廷对抗,徒劳无益,早些时候你干什么来着?
-----------
张无忌在少林大会结束之时,也许是决定辞去教主之位、心里轻松吧,做出了两个错误决定,说这两个错误直接导致明教的衰败也不为过。
第一个错误是选择杨逍当教主,第二个错误是放过了陈友凉。
大家是否注意到了阳顶天的遗书中,所预定的副教主是谢逊。为什么是他而不是杨逍?张无忌只是出于亲情去想:“义父文武全才”,但明教里文武全才的人多了,论地位他不如杨逍,论深沉忍耐比不上范遥,论阅历经验更比不上白眉鹰王,谢逊究竟有什么优点?
用金庸在《袁崇焕评传》的话说,谢逊是‘泼胆汉’,是明教里最富热血的汉子,这是他的最大优点(也可以成为他最大缺点),如果没有发生成昆的惨剧,他可以成为一团熊熊烈火,把别人身上的血都烧热了,他有永不衰竭的热诚,一往无前的豪情,激励所有的将士,将他的英雄气概带到了每一个部属身上。只有他可以率领明教反抗蒙古朝廷,而不是一味为名利、为正邪之争纠缠,假如、假如没有发生成昆的惨剧。然而他的义子毕竟继承了这不为人知的一面,张无忌别的地方优柔寡断,但“举火燎天何煌煌”一段却是豪气迫人,明显受了义父的感染。
阳顶天的领袖经验远非张无忌可比拟,事实上辅佐张无忌的这班人马,都是从阳顶天那里继承下来的班底,经过三十年仍然雄风不减。张无忌只胜在运气比阳顶天好,反元大业的旗帜是在他手中举起的,但如果没有这些忠勇的部属,以及四法王、五散人、五行旗的制度,张无忌也是孤掌难鸣。阳顶天任用谢逊为明教代理领袖,完全正确,他了解谢逊的为人。他没料到的是,有一个人比他更了解谢逊,那个人就是他欲与其同归于尽的成昆。成昆以血海深仇最大程度刺激了金毛狮王,让他最热血的优点转化为最疯狂的行径,但这不能怪阳顶天预计错误。
我们再说杨左使。杨逍是第一流的人才,无论在阳顶天还是张无忌麾下,他都是最被倚重的左右手。在逐鹿中原的人物中,他是一只鹰隼,孤标清傲,超脱凡俗,不同于其他英雄豪杰。他可以运筹帷幄,明见敌情,也可以千里取敌首级,但是你唯一不能让他做的事,就是当这个教主。
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雄鹰的本色决定的。他崇尚飘忽如风、翱翔云宵的自由,不屑在地面和俗辈共处,张无忌把教主之位硬塞给他,等于给鹰隼套上了一副锁链,把他锁在这个座位上,勉力调停各方势力平衡,好让自己不至于摔下来。
杨逍是黄药师那一类的人,过高人易妒。领袖要为自己营造好形象、好名声,杨逍却清高傲世,决不会讨好任何人,也不接受别人讨好。周颠愤怒中说了一句话“你调得动五行旗么?四大护教法王肯服你指挥么?我们五散人更是闲云野鹤,没当你光明左使者是甚么东西!”可见杨逍孤高,纵然张无忌领导下,也不喜欢和众人打成一片。金庸最后说他年老 “德薄”,一点不错。他在明教下层弟子当中是没什么人望,他对义军普通将士又有何德?换做你,一个飘渺不定、素未谋面的什么逍遥使,一个是共同打江山的元帅,你会选择效忠哪一个?
杨逍才艺卓绝,但难以想象“他对某某人苦口婆心劝以民族大义,或是以‘成功后共享富贵’诱之”,事实上,他若那样做,就不是我们大家所喜爱的杨左使的性格精神了。然而这是领袖必须要做到的。千百年后,他的浪漫爱情无疑得到了文学少女们的支持,但当时的教众可不会因为谁谈过恋爱就拥护谁,只听过被儿女私情疏远了弟兄之心的。
所以杨逍这个教主必然失败,问题是大家只会因此更加怀念原来的张教主,期待他的复出,没人会意识到当初就是张无忌失策,(真是‘已所不欲,何施于人’?)包括杨逍本人也只会惭愧自己辜负了教主厚爱。(笔者写到这里不禁苦笑)
如果说选择杨逍当教主是张无忌自己的失误,偏爱杨逍之才所至,那么另一个错误---放过陈友凉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 我的想法是:丐帮在少林大会上连死三位长老,固然打击惨重,但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丐帮重视年纪资历甚于才干,所以长老们见识不高,容易为人所乘。净污衣两派各自为政,只要不干涉长老们既得利益,立谁当帮主都没关系。知道史火龙死讯后立个不懂事的小女孩做傀儡帮主,没有任何改变现状的魄力,更让人觉得悲哀。史火龙为练功一走二十年,居然不派代理帮主;大概是怕代理人侵夺自己的权位,看来这个史火龙也不是什么英雄人物。
也难怪明教根本不把丐帮放在眼内了。张无忌与杨逍、殷野王、彭莹玉等商议,决定暂且饶过陈友凉,根本没人考虑过丐帮人的感受。暗害前帮主的祸首却在明教义军中站住了脚,没法想象听到这个消息后群丐的表情。
少林大会是丐帮的耻辱之地,也将是复兴之地。三位长老之死,破除了原有的组织格局,正好给有才能的新人腾出了位置,丐帮之潜力,不在明教之下。只欠发掘潜力,扫除旧淤的一场雷霆疾雨而已。黄衫女子这位神仙姐姐无论出场退场都是一身仙气,只说错了一句话,她不该希望张教主相助丐帮大事。丐帮多年的积弊,只有了解内情的人材方能进行清理,外人往哪里插手?(事实上张无忌最后也没帮丐帮什么忙)只有意识到没人会拉拔你,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而已,才会奋起直追。
---------
虽然“显得咱们心记旧怨,无容人之量,势必寒了天下英雄之心。”这种解释甚为迂腐可笑,明着杀不了,不会派人暗杀吗?但我宁愿当成魔教中人一时被仁义道德冲昏了头。因为另一种解释更加可怕:众人(除了张无忌)心知肚明,既然军队方面的首领徐寿辉决定收容他,我们就不敢动他了。
明教中的高层人物都是江湖人,然而他们却没有领导军队之能,(这点还比不上太平天国)朱元璋这样的军队领袖在明教组织中只是洪水旗的寻常弟子。这样宗教和军队形成了两头权力,这是相当危险的平衡状态,在蒙古朝廷这个统一的敌对目标下勉强成立,但随时会由于势力的此消彼长而颠覆。 不敢追究陈友凉一事,说明双方之间的矛盾隔阂这时候已经显露。
这个问题的历史源流在于:明教由西方传入中土,而东西方宗教和皇权的地位有着绝对的差异。西方的教会往往和王权并驾齐驱,甚至超越其上,比如罗马教皇可以任免某些国王;然而中国的政权却永远凌驾宗教之上。
历史的正统应该是江湖人去辅佐义军领袖,在他帐下效命,而不是义军领袖受江湖人领导。这是明教的一个致命要害。不要说朱元璋、换作徐寿辉、刘福通任何人都无法容忍,上面还压着一股超越自己权位的力量。解决途径有两条: 一是通过对军队的掌控,扩大在明教的影响,取得教内更高的权位,(但若明教占据要职的旧部不死,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种是干脆把明教一脚踢开,甚至掉过头来将其消灭。
事实上危机已经发生、发展了。陈友谅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为甚么这半年来只听得明教中有甚么韩山童、徐寿辉,有甚么朱元璋、彭莹玉和尚,却不听得有一个张无忌?” 这句话,张赵二人都听在耳里,但谁也没听进心里去。我们不能因为陈友谅是坏人,就把他的话当作耳边风。古龙有一句话:最了解你的,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敌人。因为朋友总会因为感情因素,凡事往好处想,忽略你缺点的存在。而敌人有时反而会比较客观。
如果这是各方义军领袖不约而同采取的态度,那就很值得警惕了。如果真心奉张无忌为首,就应该让底下的军民宣扬张无忌的名声才是。试想如今的公司,如果小职员不知道老板的名字,那么他也应该退位让贤了。再联系书末写濠州“到处多颂扬朱元璋元帅、徐达大将军之声。” 可见张无忌和明教不过是义军供着的神龛,不需要的时候扔在一边也是理所当然。
至于明教“百万之众”的宣传,《温柔一刀》中有这么一段精辟的对话,两大帮派领袖--苏梦枕和狄飞惊对谈。苏梦枕要对方投降,狄飞惊回答我们还有七万弟子,都不会投降的。苏梦枕为他算了一笔帐,告诉他,你们真正可用的人决不是七万,而是七千。(1)
大家看过这段对话,就不会为“百万之众”蒙蔽眼睛,照此推理,最后剩下一万人对明教保持忠心已经很不错了。何况明教义军在短期内扩大到如此数目,自然对信教的管理相当松懈,比如徐寿辉的“香军”只要登记姓名既可加入,其中有几个知道明教教义?一般百姓心目中,佛道两家才是正统,而加入明教就是为了打靼子,那么靼子打跑了,为什么还信奉明教?
明教的教规规定教众不得自相残杀,而这些打着明教旗号的义军,当局势恶劣的时候尚能团结一致,然而取得一定的地盘利益之后,照样你打我,我打你,谁也不把这条规矩放在眼内。明教的光环在这时候逐渐剥落,既然对相残之举无法制裁,其他教徒对教规自然也开始阴奉阳违。当朱元璋和陈友凉鄱阳湖大决战时,明教的形象已经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坍塌了,而一些见识高远的魔教精英已经开始为将来另创日月神教取而代之做准备。
明教象征着一个梦想,一个大家团结在一起、推翻蒙古统治、恢复汉人江山的梦想。然而梦想的短暂快乐过后,是各方势力彼此争夺胜利成果的残酷现实。明教的教义可以让人们在美好理想下拼搏奋斗,却无法满足人类自身固有的欲望。从这点来说,明教和峨眉面临着一样的问题:当人们的梦想结束,转向现实,又将如何自处?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douyaoling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90
编号
79496
注册
2006-8-18
#2
发表于 2007-1-11 09:2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朝芷夕拾之三:
(写到这里,喘了口气,大家也许对我的许多观点持否定意见,当然我的思想也是初具雏形,欢迎探讨)
该说说关于赵敏的问题了。(请赵周双方安下心来,我没有一句话拿二女做比较)我的想法和其他人都有些不同,我不同意关于赵敏“叛国”的指摘。
“叛国罪”是一切罪名中最模糊、最没法确认的概念。你加入敌国军队,杀害自己国人是叛国。(那么伍子胥算不算卖国?)你将己国机密资料泄露出去,是叛国。(如果你这个国家在私下研究杀人武器,此举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公约呢?)你和敌国要人有密切交往,说不定也算叛国!(可能你今天因为“叛国罪”被关起来,明天这两个国家停战和议,你就被释放了。)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值得深思的人物,一个是袁崇焕,一个是杨四郎。
袁崇焕是以“卖国贼”的罪名被处决的,如果“通敌卖国”指的是与侵略者满清和谈,那么此罪成立。然而金庸在新版加进了至关重要的一段话:孙仲寿道:“靼子兵骑射功夫了得,咱们是斗不过的,自宋朝以来,便是如此。岳爷爷先练好了岳家军的功夫,才能打得金兵落荒而逃。从前袁督师不断要跟皇太极讲和,便是要有时间来练袁家军的武功,可是昏君反冤枉督师与敌人讲和是通敌。”
袁崇焕忍一时屈辱,为了将来打算的苦心孤诣,在死读书本、不切实际、认为和谈就是卖国的士大夫眼中,成了有理有据的“叛国”。那么杨四郎流落番邦,被招为驸马,应该是大宋“叛徒”了吧!然而实际上此后宋辽谈和,短期内开展和平贸易,所以这项罪名也就不了了之。
引用这两个例子是要说明,叛国罪不能仅仅引用纸上条文打嘴仗,必须联系各方面客观时局,静候历史如何发落。
我不认为赵敏在那种情形之下会被称为“叛国”,换种说法,赵敏在当时不会以叛国罪论处。
在此恳请大家跳出赵周二派的樊篱,用另一种两分法来看待问题,即是蒙汉双方对此事的不同态度。
先看汉人这一边:我想汉人们是很乐意赵敏被朝廷冠上这种罪名的,因为这显示了我大汉民族的感化力。你看,那么厉害的郡主,终于弃暗投明了。例如张三丰的说法:“好!好,难得!难得!”(我想跪在他面前请罪的赵敏一定始终低下了头,因为挂在她嘴角的笑意是如此苦涩)
现在的编剧也是本着这个思想。让赵敏向父亲认罪也好,在监狱里受苦也好,无非是要让观众们感受到,为爱情跨越民族仇恨的路多么难走,她为爱情所作出的牺牲多么伟大。然而,如果真站在蒙古朝廷的立场上看,就会发现电视都是瞎编。
首先,吴版赵敏被砍头的情节纯粹是天方夜谭。有个网友说过:“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能理解为‘与庶民一样,同样要承担罪责’;而不是‘与庶民承担同样的罪责’;翻翻法制史就知道了,那是不可想象的。“刑不上大夫”才是真理。元朝贵族杀汉人,最多赔偿一头牛的钱财了事。(好象是这样)你不能只认同赵敏的尊贵,却不承认她所享有的特权。“推出午门斩首”之类的话是戏里的唱词,就连明清最专制时期,皇亲贵胄被赐死也不可能身首异处。(当然也许蒙古人格外野蛮)
前面说的是一般贵族犯下一般罪行。赵敏更不同凡响,她有一个汝阳王的父亲,当时的人们通常叫他李察罕,字廷瑞。
李察罕是忠臣,这是毋庸质疑的史实。但我们的读者都比较单纯,认为忠臣就一定没有私心,就一定会受奸臣的气(如电视上所演)。其实在乱世,手握重兵的将军,才是朝廷最不敢得罪的。元朝末年是军阀割据状态,各拥实力,在自己地盘的官员任免,赋税征收,朝廷根本不敢干涉。要是汝阳王真如大家想象一般,简直是岳飞再世,那么郡主娘娘只怕要布衣荆钗亲自操持家务了,哪里来的黄金明珠的豪阔气派?绿柳山庄说烧就烧,说盖就盖,反正自有手下替你搜刮民脂民膏啊——(砖头雨点般飞来,赶紧闪先)
实力决定一切。李察罕奉朝廷号令,但这不表示他不会为自己着想。他在当时掌握着最强大一股军队势力,和宫廷朝臣互相牵制,成为当时蒙古朝廷中,皇帝、太子和皇后都极力要争取的对象.(这段大家要参照当时历史,太子想迫皇帝退位,皇后帮儿子,有时又出面调停父子关系,朝臣分做几派,连番内斗精彩之处不亚于汉人)所以就算赵敏和反贼首领在一起的消息传开,朝廷也绝对不敢轻易加罪李察罕。如果没有,等于逼反大将,如果有,那么可以买李察罕一个人情,让他为自己效忠。(贾静雯的赵敏走得最洒脱,一点心理压力也没有,女装在少林大会上露面,丝毫不怕被人认出来,因为她肯定朝廷不会加罪父王)
当然,朝廷更不可能把赵敏‘叛国投敌”的罪状宣扬出去。试想,镇压六大派的先锋人物绍敏郡主居然投敌,这不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吗?将会怎样打击己方士气。就算敢把她秘密处死也顶多定个“暴病身亡”,决不会公开宣布。
三、我们联系历史来看一下,那时的朝廷是如何做的呢?
如果刚在万安寺之时,赵敏和张无忌的关系就被揭破,或者当义军已经打进京城,那时赵敏再跟张无忌走,这顶“叛国”的帽子都逃不掉。但她选择的时机十分巧,恰好在少林大会前后,与张无忌刚发出“各地并起、共抗元朝”的号召大约相距一年。
就在这一年间,局势已经完全不同。明教已经占据了大片土地,甚至威胁到京城腹地,明教的地位也由“反贼”,站到和蒙古朝廷对等的位置上。
于是蒙古朝廷的方策有了重大变化,由镇压转变成招抚、镇压两手并进。(就像明朝后期看待满清一样,虽然死也不承认是“议和”,只准说“议抚”,但却不能不进行和议)这一手极为巧妙有效,张士诚、方国珍、徐寿辉都接受过朝廷招降,裂土封王,甚至朱元璋也派使与汝阳王谈和。 (这是张无忌等单纯的江湖人从未想到的)
另一支以宗教引导军队的政权——太平天国也是如此。打天下的时候,大家同仇敌忾、没有私心;然而当占有半壁江山的时候,为了争夺自己的地盘权益,有的失去了当年的志气,进而分崩离析。
而张教主和绍敏郡主的关系,自然也成为朝廷招抚的口号。这就是我要说的看法了,朝廷不但不会怪罪赵敏,还会大肆宣扬明教教主和郡主的好事,封她一块什么牌匾,以昭告天下、四海传诵。
当时舆论的主导权掌握在蒙古朝廷一方手里,因为张赵二人决不会喜欢宣扬此事,而朱元璋等自然也不会增加明教的光彩,所以这件事只能任由蒙古人宣传。这无疑使明教中人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他们不愿承认教主和蒙古郡主走了的事实,而另一方面,却提不出有力的反驳。甚至可以说这是导致教徒对明教丧失信心的原因之一。(叶童版的赵敏被逼签署一份反对父亲的宣言书,这种做法虽然冷酷,却很正确)乱世中的民众可没兴趣去歌颂领袖的浪漫恋情,关键是谁从中得益。是朝廷还是义军?反正不会是明教。
没有绝对的敌友,也没有绝对的原则,只有绝对的利益。所以蒙古朝廷各势力还会接受赵敏,利用她铲除政敌,因为她的才干仍是一项有利的资源。但张无忌的历史价值已经消失,他必然退出历史舞台,把位置让给其他武林新秀。
显然这一步棋,台面上是朝廷胜利了。这些政治把戏,在青山绿水间和张郎双宿双飞的赵敏自然心领神会,但对她而言,别人怎么想一点也不重要,她只关心与无忌哥哥有关的事情。她当然没这个义务,去公开露面澄清“不是他投靠朝廷,是我抛家弃国跟随他。”何况,要她退场还早得很。
在我的脑海里,赵敏还会翻云覆雨大展身手,但不会被汉人接受,而是在蒙古一方的阵营中。至于那时的命运之轮如何运转,大家可以尽情想象。
朝芷夕拾之四:
这里弹一下“不该放过陈友凉”的新调,朋友们或都认为如果不宽恕陈友凉就 “显得咱们心记旧怨……”云云,但忽略了一点,那就是陈友凉在此书中的罪行是否适用于这句话。
“显得咱们心记旧怨,无容人之量,势必寒了天下英雄之心。”这句话大方向是不错,但此论点的成立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前提是,被收留的这个人也许和你们的首脑有私人恩怨,或者曾经敌对,但在外界却有相当不错的背景和名声。(比如曹操容纳关羽,明知他会离开,但冲着他忠义之名,要给外界博个好形象)至少,名声太差的江湖败类、得罪太多武林同道的恶人是不适用这句话的。
少林大会的奸谋被揭穿后,成昆师徒已经成为武林公敌,何况他和蒙古朝廷还有勾结,而陈友凉更是丐帮帮主之死的罪魁。英雄被杀,会寒了其他英雄之心,这种奸贼被诛,只会让豪杰们拍手称快。明教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宣扬他的罪状,坐等那些要讨好明教的江湖人对他展开追杀,事实上大概也这么做了。
所以陈友凉只有一条路可走。他唯一能躲过魔教和天下人公讨的地方,就是这时和明教摩擦逐渐生级的军队,军队首领大概也希望借助外人之力挣脱明教无形的控制。人一打出个安定局面就松懈了,自己有地盘有钱享福多好,何必听那虚无缥缈的什么明教号令,去救援别家义军?
我们再看看书里当时群豪的意见: 殷野王的反应就是:“不如一刀杀了,干干净净。就让我去办罢!”那时怎么不提“显得咱们心记旧怨,无容人之量”了?
而徐寿辉的紧急文书送到,杨逍立即说:“糟糕,糟糕!竟被他占了先着。”这句话明显漏了口风,然后连忙以“显得咱们心记旧怨……”的理由支吾,可叹张无忌根本没意识到:“杀了他”和“寒了天下英雄之心”之间实际上并无因果关系,而是因为“徐寿辉受此人蛊惑”,所以才更“不能杀他”。
当时杨逍、殷野王等已经感觉到:军队势力越强,对教主越不恭顺,其中关系如履薄冰,只要徐寿辉借杀了陈友凉之事一个带头,扬言不听明教号令,说不定刘福通、朱元璋其他势力都纷纷效仿。当然江湖人绝对不会认为明教“有容人之量”,只会奇怪这些魔头怎么忽然神经短路了,居然留此祸根,明教却是有苦自己知。
金庸显然对朱元璋、陈友凉这类争霸的奸雄对没多大好感,但到结尾写着写着为难了,既然陈友凉做了这么多恶行,就绝不可能被明教宽恕。所以只得含糊带过。
我甚至怀疑,凭那枚圣火令是调动不了军队的,(又不是元帅的虎符,哪里忽然冒出一个什么令就想调动军队,将领们谁干啊? )徐达和常遇春救援少室山的军事行动是经过朱元璋命令,他这么做当然不是为了救张无忌,而是为了向天下武林买好,这样一来,一干江湖人都欠他的人情。同时,逼张无忌退位时谁也不会怀疑到他头上。果然算计得逞,张无忌决定把武穆遗书传给前来相援的那支军队首领,认为他既然现在救了我们,他日应该也不会加害老教众。这想法不错,可惜在别人意料之中。
事实上,倘若明教教主对军队真的如心使臂,如臂使指,或者义军首领对明教关切一点,直接就会在半路上把那两万蒙古军截住,根本不会让他们靠近少室山,影响教主救父的大计,还会弄到被困两日两夜,危急之际才盼来援军的地步?
-----------------------------------
在此做个假设,假如赵周二女一起嫁了张无忌,面对明教此后的危机,是否可以化解潜在的矛盾呢? (赵派把砖头放下!我说的是假设,假设!)
结论是:张无忌不懂怎样去化解,赵敏不屑去化解,芷若最后很可能陷在这个局势里而送命,以完结其悲剧宿命。
这点写续集的人都知道,《九阴九阳》也好,《矫龙惊蛇录》也好,明教最后结果都是失败透顶,不论如何渲染,失败就是失败,但请大家注意一点,失败的是宗教里的明教,而不是武林中的魔教,随着明教的消亡,日月神教同时崛起,江湖势力此消彼长,永远都维持着相对的平衡。
全书结尾处出现了一个武林重要的位置变动,就是武当掌门由宋远桥改成了俞莲舟。
大家可能认为武当七侠情同骨肉,由谁当掌门都没关系,是啊,对武当门户内部来说,确实不会有通常的争权夺利现象,但对整个江湖来说,却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
这股影响源于二人性格的不同,且看第九回殷梨亭言道:“这几年大哥越来越爱做滥好人,江湖上遇到甚么疑难大事,往往便来请大哥出面”,可见宋大侠的宽厚形象深入人心。评论家们说到宋远桥时,多半会责及他对宋青书的溺爱,要为后来的罪行负上教子无方的责任,但却没有人想到,武当派平易近人的风范至少有一半是建立在这位掌门身上的。
再看俞莲舟,“在武当七侠之中最是不苟言笑,生性严峻,沉默寡言”,并不是说这种形象不好,但不能指望他像宋远桥那样做和事佬,哪家镖局遭了劫,哪处帮派火拼,人们大概是不敢请他调停纠纷的。也就是说一般的江湖闲杂事务,武当派将不再过问。更进一步说,武当派将从此把自己定格为名门正派的“高大全”形象,小事不屑管,自然只能管匡扶正义的大事了。
武当派彻底成为道士门派,大概就由这位俞二起始。
张无忌的“号令天下”被名门正派所承认,有一半是因为他和武当派血肉相连的关系,我们不能忽略这一点。明教能和中原武林达成暂时的和解,起号召作用的不仅是武学奇葩张无忌,还有站在他背后的武林泰斗张三丰。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赵敏的个性和她的尊贵地位有着绝对的关系。万千宠爱的郡主身份允许她放手去做想做的事,排除不想要的,不想看见的人可以不必出现在眼前。
一般来说,社会的物质精神生活越先进,个人意志越得到重视。《银英》杨威利甚至说出:“跟个人比起来,国家算不了什么。”那时社会经济已经离开地球扩展到银河系,才有这种论点的产生。中国十分之一,不、百分之一的人口如能拥有像赵敏那样自由舒展的个性,我国经济必定是世界第一强。
许多赵迷们崇拜敏敏的才华,认为她若非爱上了张无忌,则当可剿灭中原六大派,朝廷与明教的胜负尚是未知数。这一点我倒要浇盆冷水,各位可知道蒙古人为何能横扫欧亚大陆,建立起旷古未有的大帝国?并不是因为蒙古民族有什么了不起的聪明智慧,恰恰相反,因为它拥有“一种无知无畏的原始力量。”
“以人口兵力军事经验而论,南宋至少不逊于蒙古,最终的失败,是由于宋朝的官兵们有超出同仇敌忾之上的生存智慧,他们牵挂的太多了,考虑得太周密了。而蒙古兵只是知道战士应该勇往直前而已。”——摘自〈蒙古无边〉
在我看来,敏敏不逊于任何一个汉人的聪明智巧,是否意味着蒙古人萌古直道的统治走到了尽头?金庸竭力不让敏敏在元军攻打少林的战斗中出谋献策,然而可惜的是,电视编导却总是自做聪明,叶童的赵敏最后将元军的军情告诉了无忌哥哥,黎姿的赵敏设计把逼婚的平南王炸死,等于替反贼歼灭了一股劲敌,她若继续在朝中留下去,终有一日发现,自己对元朝起到的作用,反而是负面效应居多,那又该如何自圆自处?
赵敏是个“十全九美”的女子,一定要说她有弱点的话,那她的弱点就是轻蔑。是轻蔑而不是轻视,轻蔑是因为她和对方不在同一个等级;轻蔑,决定了她面对情敌也好,六大派也好,都是一切尽在掌握的自信态度, 决定了她叱咤凌厉、杀伐不让须眉,也决定了她不可能具备“不分蒙汉、民族共治“的思想境界。
同样,对于义军与明教之分歧,她也只能认为“无忌哥哥的部属篡权夺位”,不会深究两者的隔阂,更不可能在化解双方矛盾方面起什么作用,反正就算最后明教教众都死光了,也不耽误他们二人手牵手归隐过幸福生活。
赵派大概也不希望敏敏再趟混水,人家小两口过得多滋润,怎么舍得让他们再入尘世纷争,为国家民族操心呢?那些寄期望于“张教主复出”的老教众最好寻找教主一辈子,一辈子抱着空想,就是别来打扰他们。 〈蒙古无边〉我曾转贴到 大话春秋,篇幅不长,大家不妨去看看:网址:
http://www.jycg.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5&ID=5794
------------------------------------- 据说新版中朱元璋迫得赵敏亲自立下重誓,从此隐居蒙古,不得再踏足中原,引得敏迷们纷纷不平,我却觉得这个改动跟我原先设想基本一致.
何谓蒙古?何谓中原? 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看这几个字的表面解释,认为蒙古是指西北偏僻境地.当时的‘蒙古‘是指蒙古人铁蹄席卷所到之处,横跨亚欧,也包括中国.而‘中原‘的实际含义指代的是汉人对抗蒙古的起义政权.‘不再踏足中原‘等于是赵敏和汉族义军首脑达成的协定, 不会利用张无忌对自己的情感干涉汉人内部事务,而非一定要躲到黄沙大漠才算数.
义军这一招无疑比电视上逼着张无忌杀赵敏要高明许多,赵敏自然也无异议.不会涉足汉军是肯定了,会不会在蒙古隐居可说不定,或许有一天朝廷的政治诡谲风云中还会出现她的身影,不过那时你们汉人也管不着.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99415351lc
(廉贞贪狼)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9
编号
81305
注册
2006-9-1
#3
发表于 2007-1-17 12:1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好贴
关于张无忌,赵敏和周芷若的感情就不多说了,本文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明教及其麾下起义军的关系.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douyaoling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90
编号
79496
注册
2006-8-18
#4
发表于 2007-1-17 16:2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金庸还是符合历史的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sdu_kof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
帖子
50
编号
98425
注册
2007-1-3
#5
发表于 2007-1-18 11:2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周芷若不是周子旺的女儿,是汉水一个普通的船家女孩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douyaoling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90
编号
79496
注册
2006-8-18
#6
发表于 2007-1-19 07:2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周芷若不是周子旺的女儿,是汉水一个普通的船家女孩
旧版中是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4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8 15:3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910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