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金庸小说配角之一 ------第一人物张三丰
所有金庸人物当中,最喜张三丰.也最推崇他在江湖里的境界.
补充一些东西以和四不先生:
1. 他的宗师气度和胸襟:从接纳殷素素,到毙宋青书. 他身受重伤, 对赵敏的回答, 都无不表现了他的宗师气派. (如四不先生所言之情和理)
2. 他的情和爱心. 圣人有爱心吗? 有. 你看看三弟子受伤时候他的担心, 他重见翠山之激动, 手报重伤的无忌的老泪, 看他重见无忌的高兴, 原来, 他也是人, 有情之人.性情中.
这里有个很多人都忽视的例子; 就是张三丰重新到了少林为无忌求九阳功, 看到了当年生活的地方, 不禁想起来觉远大师和郭襄. 令人感慨万千. 非性情中人怎能如此.
3. 他的为师之道. 作为一个师傅,教育弟子很重要. 武当七子后来无不成大器,而且各自根据自己的特点加以发展. 二侠能独创虎爪绝户手,翠山能领悟倚天屠龙功, 都是张三丰能因才施教的结果. 另外, 武术只是一方面,总的来说, 武当七侠全都行侠仗义,恩爱如一.品行都非常端正. 比起来他的第子宋远桥管不好自己儿子, 灭绝师太门下有丁敏君这样的败类.大有不同. 他教张无忌太极拳剑,也是随机应变, 不拘法度. 更体现了他的大宗师气派.
看这书,想起了真实武术界的一些武林前辈的事迹.
另外, 说到学武术教徒弟不拘一格.让我想起来现在上海陈式太极拳前会长万文德老师,(今年已经是90高龄). 他和我说, 拳这个东西,是艺术,过去他的先师(陈照奎老师),每一遍都可以打的风格不同. 对于已经有一定功底的弟子,他能保留弟子自己合理的,好的体悟,力求每个人的功夫都能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各有所长.
我到石家庄拜访马虹老师的时候(陈照奎先生的另一弟子). 他步履稳健, 谈笑风生,声若虹钟. 快80的人了, 教弟子非常严格,而且自己身体力行. 改踢腿劈腿的,窜跳发劲的,一个动作也不马虎. 严于律己.
张翠山用庄子的话来形容三丰,与我心有戚戚焉.
4. 张三丰的武学. 很多人在比较张无忌和张三丰谁功夫高.这其实没有多大意义. 武学武学,除了武术还有学问, 从对武学的贡献和理解体悟来说,张无忌离开三丰还有很大距离. 张三丰创造的太极拳剑是不用说了.(小说家言,并非历史事实) 他随手创编的二十四式书法拳, 竟也奇妙无穷.
另外, 倚天屠龙记里还有个侧面描写,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
说张无忌在武当山上第二次被玄冥二老打伤. 后来在营救周芷若时候和杨逍韦一笑冲入赵敏房间. 再度和二老交手, 将两人打败. 前后武功进步很多.
杨韦二人想起张无忌在武当数月, 受三丰指点,终能使九阳神功, 乾坤大挪移, 太极拳三门功夫融会贯通一体. 两人心中暗赞张三丰学究天人, 那才真的称的上是深不可测四字.
对各家武术还能恰如其分的整理发展,这个境界, 当时书中有谁能及?
不知道有意还是无意, 金庸对太极拳的描写,最接近真实武术(他也就懂这个). 真正的太极拳和人动手, 是随机应变, 没有什么定式的,妙处全在内劲. 和张三丰只传剑意和不传剑招,倒是一脉相通.
5. 张三丰的诙谐和潇洒
大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 书中写道他虽然年龄很大,但经常和徒弟们说笑话开玩笑. 能严肃而不古板. 让武术的求道学习变的轻松愉快, 也是张三丰的为人之道.为师之道.
举个例子, 他说张无忌用来学剑的剑是木剑, 就说老道这不是用来作法驱邪门的吗? 赵敏强敌围攻之时, 张三丰轻松面对, 神形自若, 不比矫揉造作的"小儿辈大破贼"的风流宰相谢安, 更潇洒自如吗?
6. 张三丰的求"真'和不好虚名
为了救弟子的孩子, 张三丰委曲求全向少林寺低头求教,遭受冷落之后也只是叹息而不愤怒. 他更一步发展了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但求无愧于天地, 又管他史书如何写?
又自责过于执着太极拳能否传世, 这已经是另一种人身境界了.
(原书很久没看, 细节有记得不对的地方请四不先生原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