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爱情的涅磐, 南开大学八里台人艺先锋戏剧《太阳落在你的肩上》剧评
性别:女-离线 acceehi
(轩辕第二富婆)

秦国公主
枢密直学士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镇北将军
好贴 10
功绩 1575
帖子 3483
编号 20125
注册 2004-10-30
来自 九河下梢
家族 司徒实业


发表于 2007-12-30 18:3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爱情的涅磐

在整场晚会的节目都垃圾到不如我手中的那本蔡东藩先生流水账式的《五代史演义》
有趣的时候,我却不得不合上手里的书,由于这场与现场和谐喜庆的晚会气氛极不相符的
话剧即将上演了。在全场一片漆黑之中,我努力回忆起这半生中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几部先
锋戏剧,《潘金莲》、《等待戈多》、《中锋在黎明前死去》、《红房间,绿房间》还有
一个情节大概是一个诗人和著名女演员钻进山洞里面出不来了的话剧。至于戏剧理论,除
了京剧以外的我好像全都没有接触过,像我这样的人居然突发其想写剧评,也算是无知者
无畏了罢。

      我不想再提那简单俗套得令人绝望的剧情了。一段,不,两段最简单不过的发生在那
个疯狂年代的青涩爱情构成了剧本的表层时空体系。四十年前的那个时代,二十多岁的那
些年华早已在伤痕文学中被人们用各种视角反复观察解剖过无数次了,而本剧也并没有为
我们开创出任何一个新的关注点。李渔先生总结的“立主脑”的技巧,我想该剧的编剧一
定是烂熟于胸的,于是这个表层时空体系中的主角李东方就像每一个有点文学基础的懵懂
青年一样,喜欢用那些孤寂却单薄的句子将自己扮成一副诗人的模样。但不幸的是,那是
个火红的阳光足以吞噬掉一切的时代,当然,他,他的“诗”和他与两个或熟悉或陌生的
女孩之间的朦胧爱情也没有任何理由幸免。故事围绕着一首第二句是“太阳落在你的肩
上”的新诗展开,其他的诗句大抵表现出那个男孩子对突如其来的变革产生出的迷茫与逆
反,浅露的意象正在告诉读者它和它的作者——李东方是何等的幼稚。但这些却足以打开
早已被禁锢在红色保险箱中,那些无时无刻不在渴求新鲜空气的少女那半窒息的心灵,于
是女知青和村姑同时踏入同一条爱河。一个在现代的肥皂剧中和一个叫文康的无聊的满族
文人的笔下都很容易被写成齐人之福的题材却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给了三个主角在面对爱情
的诘问时所选择的不同方式:女知青牺牲了爱情,而选择了向意识形态,或者说现实投降
告饶;村姑选择了爱情,但是她得到的只是那个象征着永远也等不来的如戈多般的爱情的
符号——李东方从她手里买来,又亲手赠给她的红纱巾,在绝望的等待中,她选择了死
亡;而软弱的李东方也不得不放弃那两段挣扎不开,又可以轻易拂袖而去的爱情。爱情在
李东方乘坐的那辆开往城市的汽车上死亡,诗人亲手将它扔进了火堆,然后自己也跳了进
去。
      剧作者把这样的简单故事剪成无数段,然后再把这些七宝楼台拆碎下来的东西穿插到
另一个时空体系之中,便完成了以陌生化为目的的对传统戏剧元素的初步改造。我们在此
根本不必计较这样的改造是否成功,因为作者的创作的重心并没有倾向在这个表层时空体
系上,它不过是作者给观众设置的一个小小的障眼法罢了。如果你熟悉《红楼梦》的话,
一定知道那里面有个“甄宝玉”,而这位仁兄的作用就是贾宝玉的影子和映衬而已。很不
幸,李东方和他的爱情扮演的就是“甄宝玉”一样的角色。他们做的不过是该剧另外的一
个时空体系的注脚。另外的那个故事发生在排演李东方这幕剧的剧组里,一个庸俗的剧务
爱上了一个“庸俗的小演员”(剧中人物原词),然而这场好像太阳落在你肩上般不期而
遇的一见钟情,却在那个名叫“甲子”的剧务不断进行的自我心灵拷问中被抽象化,最终
伴随着那个“庸俗的小演员”的离开剧组而划上句号。剧作家在这里舍弃掉了情节这个在
戏剧舞台上曾几何时不可或缺的元素,取而代之的是用追光和“扑通、扑通”心跳声来揭
示人物内心的犹豫和冲突。我不知道这样的变化是一种进步还是退化,一些以前要靠人物
的语言、动作甚至表情才能表达出来的复杂情感,现在完全可以用如此简单的方式来处
理。编剧好像并不在意观众能否接受这种由一个演员直接说出大量诗化台词的的方式,在
观众们尚在似懂非懂地体味着上一句莎士比亚式的话语时,更多的莎式话语倾泻而下,轻
而易举地摧毁了观众的审美心理堤防。剧作者煞有介事地请上三名演员来扮演该剧的导
演、编剧和副导演,请注意,这三个人物是那个李东方爱情剧中的剧组人员,也许在现实
中他们真的是这部正在上演的话剧的导演或编剧,但此时在台上,他们也不过如李东方般
是三个普通角色而已。那个头发比孙燕姿还短,胸比孙燕姿还平的女“导演”,喜欢摆弄
发型、眼睛和围巾的诗人编剧,还有那个满口“床戏”、“色戒”的庸俗不堪的副导演正
在干着那项真正的编剧和导演赋予他们完成的工作:充实某些在传统看来必须具备的戏剧
元素,比如科诨,比如走过场为演员赢得更换服装的时间等等。但是最主要的目的却并非
仅仅如此,他们需要完成的是话剧与观众之间的心理交流,而这种交流最为行之有效的方
式就是由这几位假扮的剧组人员上台用预设的台词来揭示出观众此时心中的疑惑,然后再
用同样预设好的台词来加以解释。这种类似马原“元叙事”的手法在古典小说中早已屡见
不鲜,话本和章回小说中的说书人作为故事的叙述者操着“列位看官听说”的一贯腔调在
完成着相同的使命。除了与读者进行必要的交流之外,他们还需要完成诸如预叙故事,对
读者进行伦理教化的功能。这种手法是用在戏剧中也并非什么新鲜事情,虽非古已有之,
但在近几十年来西方和国内的先锋戏剧中也不是凤毛麟角。
      一不留神就扯到戏剧的艺术特色上去了,不好意思,现在扯回来重新解释剧情中的那
个爱情,不过这次要从一个小小的细节和道具说起。在剧的一开始,台上就被放置了一台
老式的电视机,但是这台电视机并没有在剧中发挥任何的作用,要知道在李东方插队的那
个年代是不会有这样的奢侈品的。直到剧的结尾,电视才真正派上用场,那个叫“甲子”
的剧务钻进了电视中,当然我们的演员并不会魔术,这个场景是通过DV的特效在大屏幕上
完成的。对于男主角走进电视这件如同贞子从电视里爬出来一般耸人听闻的细节到底代表
了什么,曾让我颇为疑惑,而且直到写下这些文字时,我依然无法知道我的解读是否能够
还原作者的原意。正如卞之琳那首著名的《断章》中写到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
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当我们在专心致志地看电视的时候,会不会也产生同样的感慨呢?
在看古装剧时,我们在用现代的视角与观念审视历史,而他们何尝不会用对等的方式来审
视我们?在电视屏幕的那一端,是人们正在还原历史的一个过程,或者我们干脆可以把它
看作历史。而那层薄薄的玻璃就成了历史与现实的边境线。有趣的是,作者把那台破旧的
电视从始至终地安放在舞台上,电视和电视屏幕那端的历史也同观众一起静默地看到了那
个疯狂的时代,那段脆弱的爱情。正如同管中对戏剧和人物会正常地产生出一系列心理的
评价一样,电视屏幕那一端的时空也自然会做出一个历史的评价。而作者之所以让男主角
钻进电视中也就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命题:主角“甲子”接受了电视那一端的评价,选择了
另一个代表历史和虚幻的时空。作者故意设置的电视内外的时空的双重性正印证了剧本内
容的两重时空体系的结构:电视外面的世界对应着剧组中的那种混乱状态,而电视里面的
那个历史的时空则对应了李东方的爱情故事。该剧的核心问题毋庸置疑:爱情。李东方的
爱情是历史的爱情,是虚构的爱情,是诗人的爱情,当然,它只是甲子那场现世的爱情,
真实的爱情与庸俗的爱情的一个扭曲的投影。剧作者用两个时空体系交错展示的方法使观
众不停地在两种爱情之间进行近距离的比较,这种反复细微的比较的结果足以构成了震撼
人心的张力。甲子的近乎自我拷问的心灵独白和李东方的幼稚的诗性人生构成了一组组相
互对立,几乎无法融合的爱情元素。所有的差别和张力,诸如理想与现实,高雅与低俗,
永恒与短暂,灵与肉之间的诸多问题都伴随着那一连串由六个演员边用力踏步边齐声高呼
的“我爱你”之中归于同一和虚无。而甲子在绝望中钻进电视也就大抵象征了现实中那种
早已被种种现代化的欲望磨灭掉的爱情开始向传统古典的爱情回归。但甲子也应该可以看
到,发生在李东方身上的古典爱情并不圆满,而是早已被与金钱和欲望相比具有能大能量
的东西异化过了。就像剧末交待的结局一样,李东方虽然在十年后与当年告发他的女知青
邂逅并最终结为夫妇,但他的妻子却因为在文革插队期间身上留下的慢性病而失去了生
命,政治不仅毁灭了他们的青春和爱情,更毁灭了他们的身体和心灵,李东方早已不是那
个年少轻狂的诗人了,他和她的爱情已经伴着那场批斗会而彻底死掉了,他们能做的只有
用剩余的生命来反思和赎罪而已。然而尽管电视那一面的时空并不完美,甲子却没有什么
怨言,而且根据剧情,在电视那面的时空里,他和那个“庸俗的小演员”结婚了,在现世
真实的生活中根本无法表白的爱情有了一个看似不错的结果。这是回归古典诗性爱情的胜
利?也许罢,也许甲子要找的只是一个没有任何定语修饰限制的爱情。
      甲子的名字取得也非常具备深意。“甲子”本是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周期的开始。这
个开始就仿佛是凤凰要在烈焰中死去才能实现涅磐重生一样,一定是以某个“癸亥”的结
束而产生的。作为开始的甲子同时也代表着另一个循环的结束。在这个剧本中,他结束了
一段爱情,而开启了寻找另一个爱情的路程。他结束了李东方对于爱情求索的那个古典
的、诗性的循环,同时开启了对现世爱情进行无助地挣扎和痛苦地心灵拷问的另一个循
环,在李东方的故事中,古典爱情死了,在甲子的故事中,现实的爱情也死了。但永恒的
爱情像凤凰,死亡意味着一个循环的结束与另一个循环的开始。当甲子钻进电视的那一
刻,我们可以看到那个胖胖的演员脸上现出的是一种更生的喜悦和冲动,借用一句大俗
词:“这是爱情的力量!”
      说到这里,这篇剧评大抵也就要写完了。对于戏剧的一无所知才让我敢于洋洋洒洒地
写了数千言。在等待被拍的同时也还有两句话要讲:感谢八里台人艺的精彩表演,他们的
努力让我可以暂时忘掉手中的那本《五代史演义》,不过现在我还要拾起那本流水帐,回
到历史的虚构的诗性的电视里去了。

[ 本帖最后由 水镜门生 于 2007-12-30 21:56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22 06:5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4185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