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曲艺国奇事
性别:未知-离线 西凉马超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7
编号 28688
注册 2004-12-24


发表于 2005-2-3 20:5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各位好!今天由我马超给大家讲一段新编评书——曲艺国奇事。
    话说……那位问了,你说的是什么朝代时候的事呀?我说的呀,是未朝的故事。那位又问了,25史我都翻烂了,没有未朝呀!是,25史里是没有未朝,不过在说书人嘴里就有个未朝,大家不要较真,说书人说的是事,你听呢就听个理,抬杠可就变成说相声了,哈哈。各位,闲话表过,言归正传!
   
    话说在未朝,国号评书,政通人和,百业俱兴。这评书国有个特点:上至三公九卿,下至贩夫走卒,没有不喜欢评书的!这本是个好事,可偏偏因为评书引出了无穷的祸事!原来,在评书国,有四大家族,俱是评书望族,家里的娃娃从一落地就开始学书,等老到牙齿掉了也要天天讲个七八十回书才能舒坦!每家凭着祖传的绝艺,分别被皇上分为了“金嘴侯”、“银嗓侯”、“铜舌侯”、“铁牙侯”,真正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这四侯当年征战沙场,立下过汗马功劳,现在虽然天下太平,兵器入库,马放南山,但是虎老雄心在,你让他闲着,他难受呀!
    四侯中单表金嘴侯来双龙,这来老侯爷可是了不得的英雄!赤面浓眉,光嘴巴没胡子——老头子好干净,天天剃!来老爷子好交!朋友多了去了!五湖四海,只要有人的地方,一提来老爷子,没有不挑大拇哥的!这来侯爷的崇拜者就跟今天歌星的fans一样,来老爷子要是出来说句话,得有一千多人尖叫着晕过去!天天围在侯爷府门口等签名照相的全拿着行李卷,对了,那年头没有照相的,哈哈。人多了,想法也就不相同了,不同侯爷的fans碰到一起,互相不服气,开始还用嘴,后来就有动手的了,隔三岔五就有瘸胳膊断腿的,事出了,衙门也就和菜市场一样热闹了!可这涉及侯爷是官司谁敢问呀,也就按普通打架斗殴处理了,可是这样fans之间的积怨也就越来越深了。来侯爷的fans最多,所以恨来老爷子的人恨得也最深。



    这邻国是京剧国,自古就和评书国相邻,世代友好,从没红过脸打过架。两国的天子是亲戚,老祖宗是哥两,一起拾粪担挑白手起家,这京剧国濒海,所以比较开通,也有四大侯爷——生、旦、净、末,和一个小侯爷——丑,每个侯爷手下枝枝杈杈,徒子徒孙也是遍布海内外,可是人家从来不打架,真是怪事,这件怪事吸引了评书国的一个好事人——狂评!



    狂评,性狂好评书字公平,生平最见不得欺负人,读过几年书,因厌倦官场的尔虞我诈,至今仍是一白丁。狂生好远足,天南地北去过不少地方!喜美食,甜酸苦辣咸,样样精通!爱美女,是个性情中人!对于评书,狂生更是从小就迷,虽然没拜师学艺,但久病成医,这久听也就成瘾了,有了瘾,就想参与,想参与,就会了解实事,他不是任何一侯的fans,他觉得评书本是一家,何必固步自封,窝里反?并且现在边疆紧急,通俗国、影视国虎视眈眈,如果继续自相残杀,亡国之日不远矣!!!这狂生写了几篇建言,偏偏官府不认他这没有功名的一介草民,好容易有人看,却也全是嗤之以鼻,视为粪土。
    狂生遭来侯fans棒打数次,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民风是国之根本,官府是左右民风之关键,造成现在这种状况的就是官府造成的,于是把笔一扔,来到官府应聘公务员。这公务员可有讲究,当了公务员就会每个月有工资,听书的钱就有着落了,不必再东奔西跑给人家拉煤送炭忙活了,还能对那些苦力们指手画脚,挥斥吆喝,狂生可不是为过当官的瘾,翻阅报考指南得知,管理民间民声的衙门叫“坛”,狂生就报考了东城的“东坛”,东坛的坛主居然看上了狂生的狂劲儿,破格录取了,当上了书记员,每日写些文章,也批改百姓发来的稿件,倒也自得其乐。日子长了,狂生发现各个“坛”里面也是壁垒森严,城府深深,互相之间的成见很深。狂生不想卷进政治斗争的洪流中去,写文章越发的就事论事。好景不长,东坛的对头西坛,不知什么缘故,发信聘狂生去兼职书记员,这事对狂生来说求之不得,因为接触的人会更多,也能为评书国多尽一分力,可事情偏偏让东坛知道了,从上到下,皆把狂生当成了阶级敌人,狂生苦辩不得宽恕,虽闪躲的快,还是被打了几闷棍,押到大理寺公审。
   
    窦娥虽冤,不及狂生,天苍地广,却没有容人之量!呜呼!
   
    说书人说到此,就结束了,那位问了,你怎么就讲了一半呀?不是我讲了一半,是个中的道理还要各位来想,我是说书的,对评书也有期望,不愿看到他消亡,但每次说到这里,不禁悲从中来,好似冷水浇头,怀里抱着冰,唉,不说也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sbye
(The leader of Decepticons)

赵郡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4
功绩 985
帖子 10298
编号 6935
注册 2004-4-20
来自 Cybertron
家族 DECEPTICON


发表于 2005-2-3 21:3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对评书也有期望,不愿看到他消亡,但每次说到这里,不禁悲从中来,好似冷水浇头,怀里抱着冰,唉,不说也罢!

嗯,不说也罢 (文盲:现代文艺的第二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袖里乾坤
(袖子)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西将军
好贴 1
功绩 279
帖子 4692
编号 21029
注册 2004-11-1
来自 荆州
家族 性情居


发表于 2005-2-3 21:5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文章体裁新颖,而且感情充沛。全文共计25个感叹号,令小僧佩服。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冰火蝴蝶

紫蘅公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303
帖子 2269
编号 5287
注册 2004-2-13


发表于 2005-2-4 07:5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ssbye专门来现代捧场,蝴蝶端茶先~

( 嘘~虽然偶不知道他为了什么原因往这里跑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马超将军

齐王

Rank: 17Rank: 17
上柱国(正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1638
帖子 6538
编号 9
注册 2003-8-19


发表于 2005-2-4 16:0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颇有说书的口味。

一个西凉马超,一个西谅马超,差点搞混。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天痕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右将军
好贴 4
功绩 224
帖子 1182
编号 208
注册 2003-8-29


世上行当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装文装武我自己,好像一台大戏。

要说天分,单田芳那破锣嗓子可一点儿也不占优势。可他硬是凭着那份对评书艺术的热爱和执著,让那破锣嗓子说出的评书被广大听众接受了,而且是越听越有味儿。
  20多年来,单田芳一直不间断地为电台、电视台录制评书节目。录书的同时,他还把自己所讲的12部书整理成白话小说出版。他说:"现在讲长篇评书的人不太多了,我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多留下一点东西给后人。"自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之后,他还萌生了创作"外传"的想法,计划明年再录制1000集评书。

  被誉为"曲坛常青树"的单田芳是个思想"时髦"的老头儿,他对评书艺术的发展有许多新的想法。1995年6月,单田芳成立了"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并与北京广播学院视听中心、北京电视台合作一连录制了《千古功臣张学良》、《白眉大侠》、《隋唐演义》、《大明英烈》等近千集电视评书连播节目。除了广播,单田芳还与北京顺泰文化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一起,把他的评书《宏碧缘》和《说岳后传》搬上了荧屏。

  说的书受到了欢迎,写的书出版了,办的公司也红红火火,单田芳可算是功成名就了。可眼看着如袁阔成、田连元、刘兰芳等当代评书艺术家"淡出"评书界,评书艺术后继无人,创作上又陷入了一种窘迫的境地,已65岁的单田芳又坐不住了,他要拉他心爱的评书艺术一把。2000年,在完成广播评书录制的同时,单田芳和公司要着手组建一个高档专业的广播及电视录制中心,不但要抢救和保护单田芳先生的评书,还要为其他的一些评书艺术家的评书录制一些节目,利用"声、广、电、三维"等现代化手段对评书进行有益的改进,使广大听众充分享受评书艺术的魅力。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天痕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右将军
好贴 4
功绩 224
帖子 1182
编号 208
注册 2003-8-29


关于评书
 
  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一种方寸大小,可敲击桌面的木块。常在开始表演或中间停歇的当口使用,作为提醒听众安静或警示听众注意力,以加强表演效果,故名)为道具,身着传统长衫,说演讲评故事。发展至20世纪中叶,多为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固定为专穿长衫。

  评书用北方语音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的普通话语说演。中国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均见流行。因使用口头语言说演,所以在语言运用上,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并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范。比如传统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场诗”,或说段小故事,然后进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时,以叙述故事并讲评故事中的人情事理为主,如果介绍新出现的人物,就要说“开脸儿”,即将人物的来历、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征作一描述或交代;讲述故事的场景,称作“摆砌末”;而如果赞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风景名胜,又往往会念诵大段落对偶句式的骈体韵文,称作“赋赞”,富有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说演到紧要处或精彩处,常常又会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强化说演效果。在故事的说演上,为了吸引听众,把制造悬念,以及使用“关子”和“扣子”作为根本的结构手法。从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表演者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须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好比一首《西江月》词所说的那样:“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

  评书的节目以长篇大书为主,所说演的内容多为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战和侠义故事。后来到了20世纪中叶也有篇幅较小的中篇书和适于晚会组台演出的短篇书,但长篇大书仍为其主流。

  大家看完这个,希望更深的了解了评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sbye
(The leader of Decepticons)

赵郡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4
功绩 985
帖子 10298
编号 6935
注册 2004-4-20
来自 Cybertron
家族 DECEPTICON


发表于 2005-2-4 20:1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冰火蝴蝶于2005-02-04, 7:52:02发表
ssbye专门来现代捧场,蝴蝶端茶先~

( 嘘~虽然偶不知道他为了什么原因往这里跑滴)

哎呀,受宠若惊,没有别的,给你朵花吧    俺的地盘除了数字就是字母,我在这里出现,水平就是个文盲哈  。

其实如果把轩辕比作一个家,我可能原来一直在卧室和餐厅活动吧,现在也应该到书房转转了。这次吸引我进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这篇文章谈到了我最喜欢的评书,我把我所了解的也说一说吧。

    我从小就喜欢听评书的,印象最深的是田连元在辽宁电视台播的《瓦冈寨》。辽宁是出评书人才的地方,天痕在上面提到的袁阔成,刘兰芳,单田芳和田连元被我称为“辽宁评书四杰”。也正是因为人才多,辽宁电视台史艳芳(其实熟悉电视评书的都对这个人不会陌生的,凡是辽台制作的,最后的监制一定是他)在80年代初就想到要把评书这一传统艺术搬上银屏的想法,经过其多方努力,这一想法终于实现,辽台也成为中国第一个在电视里播放评书的电视台,第一个评书就是当时最火的刘兰芳的《岳飞传》。说到《岳飞传》,把我的一位同学跟我讲的经历说一下就知道当时火到什么程度了,在铁岭的农村,到了广播里要放《岳飞传》的时间,村里的大喇叭广播叫所有干活的人赶快停下手中的农活,大家一起聚到大喇叭底下听上半个小时,然后再去做自己的事情,回去的路上大家都在津津有味的谈着刚才的内容,这农民不干活听评书好像以前是没有过的吧。辽台的《岳飞传》其实是二度创作了,尽管刘兰芳的水平无可挑剔,但是在内容上有些太大汉族主义了,言语上伤害了少数民族的感情(辽宁是满族最多的省份),有人曾写信指责过她。后来在电视台播出的是她和史艳芳重新整理后的,反响十分热烈,得到各方一致的好评。在这之后辽台又陆续推出若干好作品,上面提到的四位也是悉数登场,一直到现在,《评书联播》也还是辽台的拳头栏目。
   
   非辽宁籍的评书演员里,我最喜欢听连丽如的评书,继承了父亲连阔如事业的她也是那种不拘泥于现状,谋求突破的人。她是北京的第一个女评书演员,也是我国第一个说《三国演义》的女演员。她是第一个把评书艺术带到国外的艺术家,也是第一个尝试用评书来演播《红楼梦》的人。我最喜欢听的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康熙私访》(因为这个还和张国立打过官司,呵呵),现在在家里的电脑里还珍藏着这部评书。近两年为了振兴传统评书艺术,她在北京又开起了书馆,名曰“月明楼”,这也是取自《康熙私访》,首播的评书是《后汉演义》。(以上内容是我在一次《东方之子》访谈时的记忆,如有错误请指出)

    现在的评书确实是如天痕所说后继乏人,大家也在探索,当年辽台在庆祝辽沈战役胜利50周年的时候进行过一次尝试,就是用4个不同的演员扮演不同的“角色”,田连元说共产党这方面的行动,单田芳说国民党这方面的行动,叶景林(已过世,中央军委曾经宣传过他,人确实很好啊)说美国那方面的反应,张洁兰(田连元之徒,代表作《海瑞传奇》)相当于旁白,这次改革还算成功,充分利用了现代的技术,跳出了原来只是把书馆移到电视里的那个框框。但是毕竟这样的尝试还是少数,需要大家一起去努力改变现状。我真的希望评书能够越走路越宽,别象相声那样走下坡路。


(现代文艺第三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0 06:3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67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