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闲品三国》:话说张松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闲品三国》:话说张松
灿烂海滩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好贴
3
功绩
97
帖子
164
编号
57158
注册
2006-1-9
#1
发表于 2006-7-22 11:3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闲品三国》:话说张松
《闲品三国》:话说张松
灿烂海滩
张松这个人,在后汉三国时期绝对是个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是他第一个向刘璋提出邀请刘备入川,结果让刘璋痛失益州,刘备也因此占据西川,称王称帝。可以说张松对三足鼎立的形成起了关键的作用。但就这么一位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中不仅没有他的传记,就连张松的表字都没有提及。同时及后世的正史野史关于张松的记载也是非常的凌乱、稀少。但是通过这些凌乱、稀少的资料中,我们还是可以对张松其人有个初步的了解。同时通过张松这个人物的历史作用进一步了解当时复杂的形势,同时也可以对一些历史疑案作一个大致的分析。
一.
首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张松是哪里人?幸好在《三国志•先主传》中还有一句记载:蜀郡,也就是今天的四川成都。张松的表字是什么?陈寿的《三国志》中没有,其它的一些正史中也没有记载。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说是永年,这是一个错误。罗贯中把蜀汉另一位大臣彭羕的表字借给了张松。张作耀先生说张松的表字是子乔,不过笔者却一直查不到出处何在。可能出自一些地方志,可信性也令人怀疑。这是一桩疑案,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张松有个哥哥,叫做张肃,这一点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都有记载。《三国志•先主传》注引《益部耆旧杂记》中还对他们哥俩的相貌及个人特点有一个描述:“张肃有威仪,容貌甚伟。松为人短小,放荡不治节操,然识达精果,有才干。”以此分析,张松属于有才之士。他们哥俩在刘璋手下分别担任广汉太守及别驾从事从事的职务,看来刘璋对他们还是比较重用的。但是这哥俩却因为政见不同而反目为仇。张松的后裔也是一个迷。《三国志•马忠传》和《三国志•杨戏传》中都突然提到一个叫做张表的名士,这个张表的父亲是不是张松呢?《三国志》没有交代,在《华阳国志》中有个记载:“(张)表,张松子,未详。”由此似乎张松的儿子就是张表。但是在《益部耆旧传》中却明确的说:“张表,肃子也。”看来这个张表到底是张松的儿子还是侄子,也是一个谜。
二
前面简单地介绍了张松的一笔糊涂家庭帐。现在来说说张松的生平。
刘璋在继承父亲刘焉统治益州后以后,为了讨好此时已经基本统一中国北方并正准备向荆州进军的曹操,特意派遣手下的中郎将阴溥出使许昌。曹操投桃报李,“加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又派张松的哥哥别驾从事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于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这两次刘璋不但得到了曹操把持的朝廷的正式任命,还名正言顺地成为益州的合法统治者。当曹操占领荆州,大有一统华夏之势时,刘璋又一次派遣手下巴结曹操。这一回派的是别驾张松。不料刘璋的“一番好意”却敲响了自己的丧钟。曹操竟然对张松不加理会。什么原因呢?《三国志•刘二牧传》、《后汉书•刘焉传》及《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都比较简单:“操时已定荆州,走刘备,不复存录松。主簿杨修白操辟松,操不纳;松以此怨,归,劝刘璋绝操,与刘备相结,璋从之。”这些资料都是说曹操意气风发之时,忽略了张松。《华阳国志》中更是说:“公时已定荆州,追刘主,不存礼松;加表望不足,但拜越嶲比苏令。松以是怨公。”
如果这条记载无误的话,那也的确让张松生气的。张松原职就是别驾,属于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现在曹操只给了他一个县令,等于是降职。这对张松来说无疑是个侮辱。难怪张松会“以此怨”了。习凿齿曾针对此事对曹操进行了猛烈的攻击:“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于数十年之内而弃之于俯仰之顷,岂不惜乎!是以君子劳谦日昃,虑以下人,功高而居之以让,势尊而守之以卑。情近于物,故虽贵而人不厌其重;德洽群生,故业广而天下愈欣其庆。夫然,故能有其富贵,保其功业,隆显当时,传福百世,何骄矜之有哉!君子是以知曹操之不能遂兼天下者也。”这也难怪习凿齿了。曹操这事做的实在太烂,曹操一时的骄傲自负,导致三国鼎立局势的形成。
在张松拜会曹操的时候,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这也就是后来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孟德焚书”的故事原型。《益部耆旧传》中记载:“(杨)修以公所撰兵书示松,松宴饮之间一看便闇诵。修以此益异之。”从这个记载中可以发现:张松的记忆力超群。《资治通鉴》中说:“主簿杨修白操辟松,操不纳”。曹操终于与益州失之交臂。
张松回到益州之后,就不断在刘璋面前诋毁曹操,力劝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与刘备结交,张松对刘璋说:“刘豫州,使君之肺腑,可与交通。”而刘璋竟然不加思索地听从了。刘璋问张松谁可以作为使节去拜会刘备,张松推荐法正。刘璋派法正担任使者,法正假意推辞,但等到回来后,极力在刘璋面前称赞刘备。于是刘璋又再次派法正出使荆州,同时还派“(孟)达送兵数千助先主守御”。刘璋和刘备的联盟关系似乎从此正式确立了。但刘璋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是张松、法正精心策划的推翻刘璋、奉迎刘备作为益州之主的计策。
张松、法正为什么一心要推翻刘璋呢?《资治通鉴》中说:“扶风法正为刘璋军议校尉,璋不能用,又为其州里俱侨客者所鄙,正邑邑不得志。益州别驾张松与正善,自负其才,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 法正的原因很明显,“邑邑不得志”。而张松作为刘璋重用之人,为何也有此意呢?《三国志•先主传》注引《吴书》中说:“备前见张松,后得法正,皆厚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因问蜀中阔狭,兵器府库人马众寡,及诸要害道里远近,松等具言之,又画地图山川处所,由是尽知益州虚实也。”
似乎是因为张松受到刘备的热情款待而决心投靠刘备的。但这个记载被司马光考证是误记,因此也就不足为证。问题看来还是出在“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上。作为在刘璋手下官居要职的张松,对于刘璋的暗弱深怀不满,因此和其它一些益州官员和豪强地主一起,私下联合起来密谋推翻刘璋,终于导致了后来益州易主。作为这一派势力的代表,张松自然是不遗余力,精心策划,一步一步把刘璋推向失败的深渊。从后来刘璋邀请刘备入川时的争论分析,益州官员和豪强地主明显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张松、法正为首的拥护派,一派是以黄权、王累、严颜、刘巴为代表的反对派。这两派在当时的益州政坛都是身居高位,但是政见迥然不同,说明益州官员和豪强地主的势力已经完全分化,究其缘由,问题还是出在刘璋身上。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经提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一番见解不愧是一针见血。由于刘焉、刘璋父子在统治益州期间,未能很好的处理益州的内部矛盾、冲突,造成益州地方势力经常与刘焉、刘璋父子发生武装冲突。之前的贾龙势力、之后的赵韪势力都是益州地方势力的代表人物,但都先后与刘焉、刘璋父子反目为仇、刀兵相见。这一切都造成了益州地方势力的分化。虽然史料中不见张松在这些内部冲突中的表现,但是很明显张松是这些争斗的见证者。在后汉三国“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的时代,张松对刘璋的不满和对心中所谓的“明君”---刘备的期望,在当时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并不象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说的“不忠”,而是识时务的表现,这种情况在后汉三国时期尤为普遍。而且从刘备和刘璋兵戎相见之时很多益州地方势力不战而降的史实判断,张松的想法和后来这些益州地方势力的做法是完全一致的,似乎没有必要扣上这么一顶大帽子。
三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挥军汉中,引起刘璋的恐慌,惟恐自己成为曹操的下一个目标。这时候张松又适时地站了出来,向刘璋提议迎接刘备入川。张松与刘璋的对话很有些意思,体现出当时益州面临的严峻形势。《三国志•先主传》记载:
张松说璋曰:“曹公兵强无敌于天下,若因张鲁之资以取蜀土,谁能御之者乎?”璋曰:“吾固忧之而未有计。”松曰:“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璋然之。
《资治通鉴》中则说:
松因说璋曰:“曹公兵无敌于天下,若因张鲁之资以取蜀土,谁能御之!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矣。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今州诸将庞羲、李异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则敌攻其外,民攻其内,必败之道也!”璋然之。
综合这两段史料可以发现:此时的益州面临内忧外患。外有曹操大军的进逼,内有地方势力的背叛。虽然张松的话有些夸大及别有用心的成分在内,但是还是基本反映出益州形势的严峻。虽然刘璋手下有黄权、王累、严颜、刘巴、张任等“忠臣”支持,但是还是不足以抵御内外之敌的进攻。很明显刘璋已经基本失去了对益州的控制。与其说张松的意见是为了将刘璋引入歧途,还不如说这是刘璋自己一手种下的苦果。逼于无奈,刘璋也只有请刘备入川御敌这一条路可行了。
从埋下伏笔到及时建议,张松这一系列的动作可以说都做的很漂亮。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却让人对张松的判断能力产生了怀疑。
首先是刘备大军入川至涪县时,遇到前来迎接的刘璋亲自前来迎接。张松、法正和庞统等人都建议刘备在宴会上杀死刘璋,刘备的回答是:“此事不可仓卒!”结果也正是因为刘备的否定,刘备和刘璋后来才会发生长达数年的战事。究竟是张松、法正和庞统的意见正确,还是刘备的确定无误呢?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判断,还是刘备更加高明一些。而作为谋臣张松的战略眼光却是短浅的很。如果此时刘备杀了刘璋,那么何以体现刘备“弘毅宽厚”的形象,又何以服众呢?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刘备借口曹操进攻孙权,向刘璋提出回荆州增援孙权。这分明是刘备的一个借口。不料这个借口竟然把个自认为聪明的张松也瞒了过去。张松一听说刘备要撤军的消息,急急忙忙给刘备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今大事垂立,如何释此去乎!” 谋取益州的大事马上就可完成,怎么能放弃这里离去呢?这封信被张松的哥哥张肃截获。为了避免连累自己,张肃向刘璋告发了张松。结果刘璋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刘备的用心,一怒之下把张松斩杀,随后同刘备展开了一年多的战斗,并以失败而告终。
四
王夫之曾经在《读通鉴论》中这样评价张松:
然则张松、法正其贤乎?而愈非也。璋初迎昭烈,二子者遽欲于会袭之,忍矣哉!君子于此,劝璋以州授先主而保全之,则得矣,其它皆不忠不智之徒也。
在王夫之的眼里,张松属于“不忠不智之徒”。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只是说对了一半。前面已经提到:所谓的“不忠”,其实是一种识时务的表现,古人亦云:“良臣择主而事”,这种情况在后汉三国时期非常普遍,并没有什么值得指责的,如果按照王夫之的观点,那刘备创业初期数易其主的行为,比之张松而言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要说“不忠”,更应该指责刘备。刘备取益州是早有预谋,张松也仅仅是为刘备提前提供了一个借口。
至于王夫之所说的“不智”,笔者倒是比较赞同。作为益州主要某臣之一的张松,虽然“自负其才”,但是对于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还是显得有些不够成熟。鼓动刘备在涪县暗算刘璋,不合时宜,“不智”一也;致信刘备提出疑问,否智者所为,“不智”二也。看来其才的确有限也。
张松,在纷乱的后汉三国时期,虽然被旧主重用,但是却察觉到以刘璋暗弱的性格,根本不能保证自己所代表的部分益州势力的利益,同时也不能确保益州的平安,势必很快就会被其它割据势力所吞并。因此,他连同法正等部分当地势力,做出了一个比较明智的决定---投靠正日益壮大的刘备集团,并将决定付诸行动最后获得了成功。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说明张松还是具备一定的政治头脑和实力的。但是由于自己才智上的不足,不但向刘备提出错误的建议,最后还因为没有看穿刘备撤军把戏的实质,疏忽大意,终于被自己的亲哥哥出卖,这也说明张松计谋策略能力的不足,因此,最后才只能落得个壮志未酬,死于非命的结局。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张松可算一例。
[
本帖最后由 灿烂海滩 于 2006-7-22 13:25 编辑
]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绝世天骄
(启风居主人)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西将军
好贴
5
功绩
197
帖子
4681
编号
43763
注册
2005-7-19
家族
轩辕学院
#2
发表于 2006-7-23 10:2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张松太过张狂,即使成功业,也会不长久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太阳火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8
编号
75735
注册
2006-7-16
#3
发表于 2006-7-24 13:4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那刘备创业初期数易其主的行为,比之张松而言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要说“不忠”,更应该指责刘备。
---------刘备只是易主,与张松的卖主求荣根本没法比,君子之道合则来不合则去,刘璋一向对张松不薄,张松完全有机会选择易主,而他的实际行动却是先去出卖土地然后再勾结外人杀害自己的主公,这种人实在是死有余辜。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痴笑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6
编号
36010
注册
2005-4-5
#4
发表于 2006-7-24 13:5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呵呵...张松好象很丑....好象还是个二五仔!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5 20:1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89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