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征西将军”黄忠
性别:未知-离线 云飞羽--亮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0
功绩 51
帖子 142
编号 37817
注册 2005-4-29


发表于 2005-11-18 15:2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征西将军。

    后汉书百官志:“将军,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
    据此,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征西和其也杂号将军同”。

    然考万斯同[东汉将相大臣年表],其中除大将军(包括各杂号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外,就止有“征西”和“度辽”两个将军号榜上有名。
    又似乎“征西”之号高于其他“杂号将军”。

    其中“度辽将军”始置于明帝时。
    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八年65)三月,初置度辽将军,屯五原曼柏。(注[一]昭帝拜范明友为度辽将军,至此复置焉。以中郎将吴常行度辽将军。)”
    五原,属并州。而其所主皆为北匈奴(见和帝纪);南匈奴、先零羌、鲜卑、虔人羌(见安帝纪);乌桓(见顺帝纪)等北方外族征伐事。
    而“征西将军”在[后汉书]中初见于章帝时。
    后汉书章帝纪:“(永平十八年75)十一月,诏征西将军耿秉屯酒泉。”
    后汉书耿秉传:“明年(十八年)秋,肃宗即位,拜秉征西将军。遣案行凉州边境,劳赐保塞羌胡,进屯酒泉,救戊己校尉。”
    据此,则可知“征西”,乃“征帝都之西”,其所主为凉州西羌事。

  又据[后汉书安帝纪]和[顺帝纪]中任尚和马贤的升官顺序来看(任尚:征西校尉--中郎将--护羌校尉;马贤:骑都尉--护羌校尉--征西将军),可知“征西将军”为主西方事的最高武职。

    暂且不理此二号是否真的在俸禄方面高于其他“杂号将军”([后汉书百官志]云“度辽将军”为银印青绶,秩二千石),但其至少因皆用武于外族而名望略高,时人荣之。
    因而曹操在其让本县明志令中如是说“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武帝纪注引魏武故事载公十二月己亥令)

    而到献帝初,又有数人领过此职。
    1、后汉书献帝纪:“(初平三年192)五月丁未,征西将军皇甫嵩为车骑将军。”
    又“九月,李傕自为车骑将军,郭汜后将军,樊稠右将军,张济镇东将军。”
    按魏制,“四征”位高于“四镇”,此处张济的官位应该与其他三人相差不远。换言之,“四征”亦与其相差不远,为仅次于“前后左右将军”之号。

    2、马超传:“初平三年,遂、腾率众诣长安。汉朝以遂为镇西将军,遣还金城,腾为征西将军,遣屯郿。”

    3、董卓传:“以(韩)暹为征东、(胡)才为征西、(李)乐征北将军,并与(杨)奉、(董)承持政。”
    按后汉纪卷二十八:“(兴平二年195)十二月庚子,拜胡才为征北将军,领并州牧;李乐为征西将军,领凉州牧;韩迁为征东将军,领幽州牧。皆假节开府如三公。”
    这或许既是曹魏后来将“四征”提升至二品,位高于“前后左右将军”的本源。

    4、后汉书董卓传:“(建安)七年,乃拜腾征南将军,遂征西将军,并开府。”
    此处关于马腾的官职与[三国志]的记载有异。
    马超传注引典略:“建安之初,国家纲纪殆弛,乃使司隶校尉锺繇、凉州牧韦端和解之。徵腾还屯槐里,转拜为前将军,假节,封槐里侯。”
    据资治通鉴卷六十五:“初,前将军马腾与镇西将军韩遂结为异姓兄弟,后以部曲相侵,更为仇敌。朝廷使司隶校尉钟繇、凉州刺史韦端和解之,征腾入屯槐里。”
    则马腾非“征南”,而是“前将军”。

    二、“征西将军”黄忠。

    黄忠传:“建安二十四年(219),於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迁征西将军。”

    那么,黄忠的“征西将军”,究竟是多大的官呢?设使如上所说,为仅次于刘备的“左将军”之号,岂非为当时刘备势力中的最高武职?

    ①、意义上的区别。
    其实,在此之前,还有一个人领过此职,不过是自封的。
    马超传:“超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
    可是,在其投刘备后,改授了另一封号。
    马超传:“闻先主围刘璋於成都,密书请降。先主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刘)璋即稽首,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因为前都亭侯。”
    愚意以为,刘备改封其“平西”的原因有二:
    1、和平收复成都,非征伐之功,因而为“平西”。
    2、则为刘备(也包括其他君主)不容许官位接近自己的属下存在,需保持一定的距离。而按当时私署将军的制度来说,刘备更甚至不能封拜职位过高的将军(详见拙作[吴初将军考])。又或者“不能”既“不愿”。

    或曰,既然如此,何以又封黄忠“征西”之号?

    愚意以为,黄忠的“征西”,和其他人的“征西”还是有区别的。
    前文已述,“征西”乃用兵于凉州之将,而黄忠却未曾如此。充其量也不过从凉州的武都郡路过,而其阵斩夏侯渊的地点却是在益州汉中郡内的定军山。
    而按“征帝都之西”一说,其时刘备的“帝都”在成都,依地望来看,汉中却在成都以北。也既是说,如若刘备真以“征某方”来定义此号的话,当封其“征北将军”。
    因此,既已失名高之本因(用武于外族),我们也完全可以理解为其官位亦与原来的“征西”有所区别。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刘备封了黄忠一个和其他“征西”有区别的“征西”呢?
    黄忠本传已表,因其阵斩夏侯渊。
    而十分不巧的是,夏侯渊乃魏国的“征西将军”。
    夏侯渊传:“(建安二十年215)太祖还鄴,留渊守汉中,即拜渊征西将军。”

    由是,可知黄忠的“征西”乃因其所斩为“征西”,为纪念此战之功尔。
    而此举基本上应有两个好处:
    1、鼓励己方士气。让士兵们知道,带领着他们的是阵斩“夏侯征西”的“黄征西”。
    2、打击敌方士气。让对方知道,攻打他们的是斩了他们“夏侯征西”的“黄征西”。

    ②、其他人都没升。
    1、汉中顺利到手的最大功臣是法正。
    首先,是法正立议争汉中。
    法正传:“二十二年(217),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偪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
    其次,是法正定计破的夏侯渊。
    法正传:“二十四年(219),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而打前锋的张飞和马超之所以会败(见武帝纪),正因其身边无法正般的谋士出谋划策。总不见得黄忠比这两个人加起来都强吧。
    然而功劳最大的法正在当时也没有升,仅在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才“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见法正传)。何以先升黄忠?

    2、或曰,此次功劳太大,是汉中之战的转折点,提前升之亦不无不可。
    不过,这只是就已知的结果论事。也既是说,站在现在的角度看问题。
    先主传:“二十四年(219)春,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山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先主命黄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也仅仅是战胜了守定军山的夏侯渊而已。任何看过当时地图的人的都知道,“战胜了守定军山的夏侯渊”并不等于“汉中就已是刘备的囊中之物”。如上所示,直至曹操引军还,刘备才“遂有汉中”。
    而据郭淮传:“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
    张郃传:“当是时,新失元帅,恐为备所乘,三军皆失色。渊司马郭淮乃令众曰:“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遂推郃为军主。郃出,勒兵安陈,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
    由是可知,在斩夏侯渊后,还得面对张郃带领的余部,和曹操西向之军。
    如此,则仅一战之功尔。

    3、没有大功,也升至“征北将军”的申耽。
    刘封传注引魏略曰:“申仪兄名耽,字义举。初在西平、上庸间聚众数千家,后与张鲁通,又遣使诣曹公,曹公加其号为将军,因使领上庸都尉。至建安末,为蜀所攻,以其郡西属。”
    依此可知,申氏本为上庸豪族一类的人物。

    刘封传:“建安二十四年(219),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遣妻子及宗族诣成都。先主加耽征北将军,领上庸太守员乡侯如故,以耽弟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迁封为副军将军。”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加”字。此“加”和“封、拜、表、迁”是否同一含义?
    如果其义不同,那么仅一虚号。而从其在原“将军”号上加个“征北”来看,可知“征北”的地位是高于他原来的“杂号”的。
    或曰,为何同为刘备眼中的“征西”与其他“杂号”是同一级别,而“征北”又高于其他“杂号”呢?
    这又得从时间上来分别对待。
    前者封黄忠时,仅初胜一场,遑敢论其他。(尚不能置高级将官)
    而于降申耽时,汉中已得,曹操已退,正欲称王。(虽马上就可以置高级将官,但仍仅“加”,而非实授)

    如果其义相同,那么,此“征北”亦如黄忠的“征西”,与其他“杂号”属同一级别。
    ⑴、刘备方负责进攻“东三郡”的有刘封、李严、孟达等人。可此三人中,惟见刘封因此战之功受封一个“副军将军”,其他二人则无载。
    而降将如申耽则加“征北”之号,其弟申仪也封了个“建信将军”。
    难道这就是刘备对待“功臣”和“降将”的态度么?此为不能。

    ⑵、或曰,申耽是当地豪族,得特殊处理。
    可是,申氏并非“主动来投”,而是“被动来降”(既兵临城下,不得不降。当然,比那些擒而后降的主动点)。
    刘备军攻得破房陵、杀得其太守蒯祺,奈何灭不得申氏么?此为不需。

    ⑶、又曰,此实为刘备所运用的心理战术--“千金买马骨”。目的是让魏国将臣知道,降蜀后是可得高官的。以图减少顽抗,多点投降。
    但是,就在此“东三郡”战役之前,还有一名降将--王平。
    王平传:“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
    在时间上,他是首位投降刘备的魏国将臣。
    和有兵有地的申氏相较而言,似乎王平才是不折不扣的“马骨”。
    设使刘备真的在打心理战术这张牌,安得迟至申氏之时?此为不对。

    综上所述,或可说明数个问题。
    1、“征西将军”在东汉初中期既已因“用武于外族”而名望略高于其也“杂号将军”。
    2、“征西将军”在东汉末献帝时已成为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可开府的“高级将军”。
    3、“征西将军”黄忠和“征北将军”申耽并不与其他“四征将军”的级别相同。
    如若再扩大了说开去,则仅说明了一个问题:既任何事物产生的背后都有不同因由,不可因其表面的形似而统一对待。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云飞羽--亮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0
功绩 51
帖子 142
编号 37817
注册 2005-4-29


发表于 2005-11-18 15:2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嘿嘿,重写的一篇。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锦官城门吏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1
功绩 39
帖子 1490
编号 28964
注册 2004-12-28


发表于 2005-11-22 06:2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一年,增封三百户,并前八百户。还击武都氐羌下辩,收氐谷十余万斛。太祖西征张鲁,渊等将凉州诸将侯王已下,与太祖会休亭。太祖每引见羌、胡,以渊畏之。会鲁降,汉中平,以渊行都护将军,督张郃、徐晃等平巴郡。太祖还邺。留渊守汉中,即拜渊征西将军。

这一年是曹操魏公进魏王的关节时间。

都护将军,督张郃、徐晃等平巴郡。这时曹操是公。

太祖还邺。留渊守汉中,即拜渊征西将军。这时曹操是王。

这个职务的变动对夏侯渊来说实在是太大了点。而且关于这个变动,曹操同时该给出冠冕堂皇的合法解释吧?史不见载的细节而已。


二十四年,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基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迁征西将军。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

注意这时刘备还没称帝。刘备称王的时候给老黄1个后将军都还有疑问。连王都不是的时候就弄出征西来了?刘备这么做可有合法的解释?可能性有3个:1、志载文字存疑。2、如果夏侯渊的征西是汉官,那么刘备就可以有上表朝廷进黄忠征西将军,此类细节,史料不载;3、如果夏侯征西不是汉官,刘备按前将军开府,任命府官征西。(前将军府官也可以是征西?玩笑开大了,严重侮辱征西将军这个名号。不过这玩笑是曹操开的先例。)不管是哪个正解。刘备治下的征西比前后左右小的不要太多。

那么刘备为什么给黄忠征西这么HIGH个官呢?好明显。刘备称帝的时候固然自认是正朔。仅仅称王的时候当然更是汉室正统了。刘备要显示自己的官制是正统汉例,彰显曹操的乱来。而且,让前后左右远大于征西,既抬高刘自己的前将军身价,又踩踩曹操.

曹操赤壁败后建安十五年作铜雀台,十二月己亥令称:自己当年“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联系上下文理解可见曹操自己当年想当的征西并不算好大,其志不在官高,在于征夷护国的殊荣。

曹操自己喜欢征西将军,己之所欲,施之于人,一进王位就把这个征西给了夏侯渊。这时荣誉和爱心已经不够了,还要给权给夏侯渊吧,位高权重、不合汉例的征西应该正式始于此时。(楼主提供董卓的资料作为丰富知识来说很有意思,不过不能理解成曹操是效董先例,加大征西的地位和权利吧?所以正论起来的话,董的事情不提也罢。)

对曹操的征西理想以及给夏侯渊的出例犯规的殊荣,刘备不反击不嘲讽才怪。

所以,黄忠是这么当上的。这个有点笑料味道的官衔当然不能拿来给关张马了,会侮辱到人的。恰适合老黄这个老兵革。

也就是这时,刘备还在腹稿中的未来政权早已决定蜀汉永远把征西放在低前后左右不只一级的定位上面。这1搞,还是有点矫枉过正的意思,把耿秉、韩遂两个连累踩了1脚。

此后申征北一例就好理解了,征北征西在刘备这边,是有点揶揄搞笑味道的。这就解释了楼主的疑问,关于申征北的3个不合理都恰恰变成再合理不过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云飞羽--亮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0
功绩 51
帖子 142
编号 37817
注册 2005-4-29


发表于 2005-11-22 16:2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嘿嘿,门吏兄(汗):

    1、“曹操自己喜欢征西将军,己之所欲,施之于人,一进王位就把这个征西给了夏侯渊。这时荣誉和爱心已经不够了,还要给权给夏侯渊吧,位高权重、不合汉例的征西应该正式始于此时。(楼主提供董卓的资料作为丰富知识来说很有意思,不过不能理解成曹操是效董先例,加大征西的地位和权利吧?所以正论起来的话,董的事情不提也罢。)”

    这个......将夏侯渊“作为首例”似乎有点说不过去。实际上,“征西”于胡才、李乐、马腾、韩遂时即已开府治事。
    事实摆在这,说曹魏之“征西”与汉末之“征西”无承接关系,应是不能成立的。


    2、“对曹操的征西理想以及给夏侯渊的出例犯规的殊荣,刘备不反击不嘲讽才怪。所以,黄忠是这么当上的。这个有点笑料味道的官衔当然不能拿来给关张马了,会侮辱到人的。恰适合老黄这个老兵革。也就是这时,刘备还在腹稿中的未来政权早已决定蜀汉永远把征西放在低前后左右不只一级的定位上面。这1搞,还是有点矫枉过正的意思,把耿秉、韩遂两个连累踩了1脚。此后申征北一例就好理解了,征北征西在刘备这边,是有点揶揄搞笑味道的。这就解释了楼主的疑问,关于申征北的3个不合理都恰恰变成再合理不过了。”

     “延续汉制地位”,倒可备一说(可在意义上却也与汉制不同,详见首帖)。而“对自个属下揶揄搞笑”,却不敢认同。毕竟其时仍未天下一统,还得仗着这帮属下打江山。而后来的蜀汉政权中亦提升了“四征”的地位。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3 00:2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107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