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江表传》是本什么样的书?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15 08: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江表传》是本什么样的书?

前两天看见有人说《江表传》是荆襄人士所写,而后又改口说是写荆襄人士的。
俺特意去整理了一下,看看这本书到底是写啥的。

《江表传》作者是西晋人虞溥,高平昌邑人,后汉有两高平县,一属兖州山阳郡,一属凉州安定郡,高平郡是晋初自山阳分出。
刘表、王粲都是山阳高平人,是虞溥的同乡前辈,勉强算是虞溥跟荆襄的一点联系。

虞溥之父“为偏将军,镇陇西,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则虞溥早年曾经在陇西居住。
“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卒于洛,时年六十二。”
晋代以著作郎专掌史任,佐著作郎为辅,隶秘书省,后置著作省。虞溥所任的尚书都令史、公车司马令都不是史官,可知虞溥没有像陈寿那样总览各种不同史料进行汇总的机会。
虞溥撰《江表传》只能是以在鄱阳内史任上所收集的资料为主,而鄱阳故属孙吴,《江表传》所记载自然也是以孙吴资料为主。
虞溥一生仕官从未至荆襄,无缘直接在荆襄考察故事,所能听到的只是孙吴一方的记载传闻。
虽然他个人未必有什么倾向,但俗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书中出现“吴人欲专美之辞”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再来看一下书名。
顾名思义,《江表传》自然是写江表的。那江表到底是哪里?
南方六朝都泛称江表,但六朝政治中心均在扬州,实际上江表用做扬州的代称是多于荆州的。
首先看虞溥自己的说法
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大修庠序,广诏学徒,移告属县曰:「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积善则习与性成。唐虞之时,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休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
很显然,虞溥所说的江表是包括鄱阳在内的,但鄱阳属扬州,固与荆襄无涉。

再看别的。
胡冲吴历曰:孙策击豫章,先遣虞翻说歆。歆答曰:“歆久在江表,常欲北归;孙会稽来,吾便去也。”
华歆为豫章太守,可知豫章也称江表。

魏略曰:霸一名奴寇。孙观名婴子。吴敦名黯奴。尹礼名卢兒。建安二十四年,霸遣别军在洛。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文帝即位,以曹休都督青、徐,霸谓休曰:“国家未肯听霸耳!若假霸步骑万人,必能横行江表。”休言之於帝,帝疑霸军前擅去,今意壮乃尔!遂东巡,因霸来朝而夺其兵。
臧霸一直在东线,并非南线,可知此处江表只能是扬州之地,并非荆州之地。

脩答曰:“不侍数日,若弥年载,岂独爱顾之隆,使系仰之情深邪!损辱来命,蔚矣其文。诵读反覆,虽讽雅、颂,不复过也。若仲宣之擅江表,陈氏之跨冀域,徐、刘之显青、豫,应生之发魏国,斯皆然矣。”
王粲居荆州,但也称擅江表。
可知江表一词指扬州、荆州均可,并非专指荆州。
而在《三国志》中,江表更多指的是孙权势力。那《江表传》自然也是以写孙权势力为主,而不可能是写荆襄人士为主。

《江表传》原书已佚,现在所能见的大抵以裴松之注所引为主。俺简单整理了一下裴注,其中引用《江表传》的记录如下。
《三国志·孙坚传》六条。前五条为孙坚疑无疑。最后一条玉玺事,或在孙皓传,但以其意推断,当为孙坚得玉玺之注,则仍在孙坚传。
《三国志·孙策传》十一条。皆为孙策事。
《三国志·吴主传》二十一条。皆为孙权事。
《三国志·三嗣主传》十四条。孙亮事二,孙休事二,孙皓事十。
《三国志·太史慈传》三条。三条皆为太史慈与孙策事,若虞溥有太史慈传或在慈传,否则当仍在孙策传。
《三国志·妃嫔传》三条。孙策事一,孙皓事二。
《三国志·宗室传》六条。孙策事三,孙权事二,孙皓事一。
《三国志·张昭传》一条。此条载孙权以赤壁事非难张昭,若张昭为传主不当受辱,此事情在虞溥记载当在孙权传。
《三国志·顾雍传》四条。顾雍事二,顾谭事二。
《三国志·诸葛瑾传》两条。诸葛瑾事一,诸葛恪事一。
《三国志·张纮传》四条。张纮事二,张玄事一,张尚事一。
《三国志·薛综传》一条。诸葛恪事一。
《三国志·周瑜传》七条。周瑜事五,黄盖事二。
《三国志·鲁肃传》一条。周瑜事一。
《三国志·吕蒙传》两条。皆为吕蒙事。
《三国志·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四条。蒋钦事一,周泰事一,陈武事一,甘宁事一。
《三国志·朱治传》一条。朱治事一。
《三国志·吕范传》三条。前两条明确为吕范事。末一条为孙权与严畯论鲁肃、吕范事。
《三国志·虞翻传》三条。虞翻事三。
《三国志·吴主五子传》三条。孙登事一,孙亮事一,孙皓事一。
《三国志·贺全吕周钟离传》三条。贺齐事一,全琮事二。
《三国志·潘浚陆凯传》五条。潘浚事三,陆凯事二。
《三国志·诸葛滕二孙濮阳传》五条。诸葛恪事四,孙亮事一。
以上一百一十条,是可以确定写孙吴君臣的。

《三国志·华歆传》一条。
虞溥江表传曰:孙策在椒丘,遣虞翻说歆。翻既去,歆请功曹刘壹入议。壹劝歆住城,遣檄迎军。歆曰:“吾虽刘刺史所置,上用,犹是剖符吏也。今从卿计,恐死有余责矣。”壹曰:“王景兴既汉朝所用,且尔时会稽人众盛强,犹见原恕,明府何虑?”於是夜逆作檄,明旦出城,遣吏赍迎。策便进军,与歆相见,待以上宾,接以朋友之礼。
此条虽述华歆,但此条并未突出华歆,华歆当非传主,应属孙策事。

《三国志·武帝纪》一条。
虞溥江表传曰:献帝尝特见虑及少府孔融,问融曰:“鸿豫何所优长?”融曰:“可与适道,未可与权。”虑举笏曰:“融昔宰北海,政散民流,其权安在也!”遂与融互相长短,以至不睦。公以书和解之。虑从光禄勋迁为大夫。
郗虑并非江表人物,为山阳高平人,是作者先辈,为何载入《江表传》不明其因。

《三国志·关羽传》一条。
江表传曰: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
此句虽提及关羽,但《吕蒙传》有类似文字,出自吕蒙之口,或系从吕蒙言语所截取。当为吕蒙事。
《三国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曰: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乡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三国志·先主传》三条。
江表传曰:孙权遣鲁肃吊刘表二子,并令与备相结。肃未至而曹公已济汉津。肃故进前,与备相遇於当阳。因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使自结於东,崇连和之好,共济世业,而云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大喜,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
此条写鲁肃与刘备。但主角显然是鲁肃,而不是刘备。
江表传曰: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诸葛亮诣吴未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於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曰:“何以知非青徐军邪?”吏对曰:“以船知之。”备遣人慰劳之。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倘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备谓关羽、张飞曰:“彼欲致我,我今自结托於东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又孔明已俱来,不过三两日到也。”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这个比上一条更明显,乃是以刘备来衬托周瑜。以致孙盛称江表传之言为“吴人欲专美之辞”。此条应该是写周瑜的。
江表传曰: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复从权借荆州数郡。这个也是写刘备与周瑜,属于两可的性质。

《三国志·庞统传》一条。
江表传曰:先主与统从容宴语,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在君为君,卿其无隐。”统对曰:“有之。”备叹息曰:“孤时危急,当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时孔明谏孤莫行,其意独笃,亦虑此也。孤以仲谋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此诚出於险涂,非万全之计也。”
只有这条是明确写刘备、庞统的,可以算是写荆襄人士的。

另有三条,未引原文,而只引其大略的。

《三国志·鲁肃传》注引孙盛曰:吴书及江表传,鲁肃一见孙权便说拒曹公而论帝王之略,刘表之死也,又请使观变,无缘方复激说劝迎曹公也。又是时劝迎者众,而云独欲斩肃,非其论也。
《三国志·朱然传》注引孙氏异同评曰:魏书及江表传云然以景初元年、正始二年再出为寇,所破胡质、蒲忠在景初元年。魏志承魏书,依违不说质等为然所破,而直云然退耳。吴志说赤乌五年,于魏为正始三年,魏将蒲忠与朱然战,忠不利,质等皆退。按魏少帝纪及孙权传,是岁并无事,当是陈寿误以吴嘉禾六年为赤乌五年耳。

这两条一写鲁肃,一写朱然,仍然是写孙吴人士。

《三国志·宗室传》注引博物志曰:仲膺名邵。初,伯膺亲友为人所杀,仲膺为报怨。事觉,兄弟争死,皆得免。袁术时,邵为阜陵长。亦见江表传。
此条为舒燮、舒邵事,但看原传记载的主角却是孙贲之子孙邻与太常潘浚,还是写孙吴人士。

以上共一百一十九条(不计《关羽传》所引),明确写荆襄人士的只有《庞统传》一条,不到百分之一(1/119)。
即使把条件放宽,计算入《先主传》三条,《关羽传》一条,再加上曾经是荆人的潘浚四条,也不到百分之八(9/120)。
再对比一下孙吴君臣的记录数目,结果就很明显了——《江表传》就是一本孙吴的传记,跟荆襄人士根本扯不上什么关系。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angzhishui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5
编号 87519
注册 2006-10-16


发表于 2007-5-15 18:4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呵呵

受益了。
即使吴人传记又如何。既然裴引注了江表传那么他在材料的选择上也是觉得有史学价值的。
楼主的意思是否是要说《汉晋春秋》《蜀记》才是真实可信的?
不,《三国志》都不客观,《汉晋春秋》才最客观。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寂寞的烟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1
功绩 13
帖子 788
编号 26154
注册 2004-11-28


发表于 2007-5-15 21: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感觉就是专门吹嘘东吴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16 08:2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yangzhishui 于 2007-5-15 18:43 发表
受益了。
即使吴人传记又如何。既然裴引注了江表传那么他在材料的选择上也是觉得有史学价值的。
楼主的意思是否是要说《汉晋春秋》《蜀记》才是真实可信的?
不,《三国志》都不客观,《汉晋春秋》才最客 ...

俺从来没说江表传没有价值。
俺一开始就说了,有人说《江表传》是荆襄人士所写,而后又改口说是写荆襄人士的。,俺只是举出来看看《江表传》到底是谁写,是写谁而已。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6 15:34 发表
   “网络战役”中,有些片面偏袒蜀国的网友们,他们最怕《江表传》,唯一的本事就是说《江表传》是野史。但《江表传》并非出于东吴,而是荆襄人士所做。荆襄人本来就仇吴的倾向,同时,他们也不满于刘备占了刘表父子的地盘,所以该书对荆州问题的记录应该很公正,没有偏袒吴蜀任何一方。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12 17:31 发表
《江表传》不是虞溥自己编出来的,不然不是史实,而是小说了。《江表传》主要记载以荆襄地区为主、江东地区为辅的历史事件,必然是以荆襄人士为主,有各种口头和书面记载,最后而由虞溥辑录。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12 17:31 发表
《江表传》内容以荆襄地区为主,最初始的来源必然是荆襄人。既然二楼也同意“虞溥没有个人倾向”,可知虞溥正确传达了荆襄人的态度。

至于《江表传》的信度,那就要要跟其他史料对照来看了。
若不冲突,就是可用的,若有冲突,那就要看具体情况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7-5-17 00:1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搜集的很费了不少心思呢.赞一个先!

——至于《江表传》的信度,那就要要跟其他史料对照来看了。若不冲突,就是可用的,若有冲突,那就要看具体情况了。

很正确的治学观点。赞同。一定不要上来先抱着什么吴人专美的结论。要看内容。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5-18 11:2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7-5-17 00:15 发表
搜集的很费了不少心思呢.赞一个先!

——至于《江表传》的信度,那就要要跟其他史料对照来看了。若不冲突,就是可用的,若有冲突,那就要看具体情况了。

很正确的治学观点。赞同。一定不要上来先抱着什么吴 ...

这话说得真好,可惜啊,有些人治学到了这个地步,只要对刘备与诸葛亮不利的史料,不管它是否与其它史料冲突,那是一定拿来用的,千方百计的将其它史料(包括三国志在内)加以否认。

PS,此书为吴人专美已是史有定论之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angzhishui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5
编号 87519
注册 2006-10-16


发表于 2007-5-20 19:5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实在孤陋寡闻,不知这个“史有定论”是那家的史,谁定的论。楼上韦编三绝自然是广览博闻的。
江表传作者差不多和陈寿同一时代的人,我知道自己孤闻,也发扬了一下楼主爬罗剔决的精神,搜索了一下,这江表是晋元帝时候由作者的儿子献给晋元帝的,想来陈寿自然是没有见到,裴在补注三国志时候引注了一些材料人家也是考据了一下的吧,而且这江表传好计卷,三国志不过是引注一小部分,我们又不能窥见其全貌,而且既然题名江表传,江表一带人物应该都有记传,裴因为补注的是三国志,三国志上没有专门为江表人物立传的自然不得引注,不知道怎么又成为专为吴人专美?
在说了即使陈寿作志,也是收集整理考据各家的史料其中也包括私人的史记和地方史志,即使和江表传有冲突也不见得就是后者有错,总是应该结合各方面的史料依据和分析当时事情存在的可能性再作定论,才是比较正确的吧。裴在补注三国志的时候也是这种态度,有存疑的地方也把收集到的史料记录于后,或阐明自己的观点,既或疑不能判的也存录下来。
燕京说的客观“一定不要上来先抱着什么吴人专美的结论。要看内容。”
同理 对于三国志裴注引注的其他史料我们也得看,内容。


这话说得真好,可惜啊,有些人治学到了这个地步,只要对刘备与诸葛亮不利的史料,不管它是否与其它史料冲突,那是一定拿来用的,千方百计的将其它史料(包括三国志在内)加以否认。

以自之心,度他人之腹,似有不妥。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上山之虎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6
编号 43532
注册 2005-7-17


发表于 2007-5-20 21:3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乘机赚钱

不知道怎么又成为专为吴人专美?

这个楼主主帖也说了:

虞溥一生仕官从未至荆襄,无缘直接在荆襄考察故事,所能听到的只是孙吴一方的记载传闻。
虽然他个人未必有什么倾向,但俗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书中出现“吴人欲专美之辞”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5-21 12:4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yangzhishui 于 2007-5-20 19:54 发表
实在孤陋寡闻,不知这个“史有定论”是那家的史,谁定的论。楼上韦编三绝自然是广览博闻的。
江表传作者差不多和陈寿同一时代的人,我知道自己孤闻,也发扬了一下楼主爬罗剔决的精神,搜索了一下,这江表是晋元 ...

在下可不敢称什么广览博闻,但相较一些拿着与正史相悖的野史进行论证,且打着不要看什么结论,而要看内容的旗号,大言来还历史本来面目的人士,真假还是可以分辨的。

关于江表传为吴人专美之辞的说法,兄台大可看一下。

孙盛对江表传多有微词,其中曾称:江表传之言,当是吴人欲专美之辞。
文心雕龙:江表传,隋志不着录。后汉书章怀注引用,撰人题虞浦。唐志入杂史,题五卷,云虞溥撰。

苏轼:江表传,君休读。
至于“这话说得真好,可惜啊,有些人治学到了这个地步,只要对刘备与诸葛亮不利的史料,不管它是否与其它史料冲突,那是一定拿来用的,千方百计的将其它史料(包括三国志在内)加以否认。以自之心,度他人之腹,似有不妥。”

兄台倘若看了什么借荆州真相之类的贴子,对照一下三国志,就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以自之心,度他人之腹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1 14:2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yangzhishui 于 2007-5-20 19:54 发表
实在孤陋寡闻,不知这个“史有定论”是那家的史,谁定的论。楼上韦编三绝自然是广览博闻的。
江表传作者差不多和陈寿同一时代的人,我知道自己孤闻,也发扬了一下楼主爬罗剔决的精神,搜索了一下,这江表是晋元帝时候由作者的儿子献给晋元帝的,想来陈寿自然是没有见到,裴在补注三国志时候引注了一些材料人家也是考据了一下的吧,而且这江表传好计卷,三国志不过是引注一小部分,我们又不能窥见其全貌,而且既然题名江表传,江表一带人物应该都有记传,裴因为补注的是三国志,三国志上没有专门为江表人物立传的自然不得引注,不知道怎么又成为专为吴人专美?
在说了即使陈寿作志,也是收集整理考据各家的史料其中也包括私人的史记和地方史志,即使和江表传有冲突也不见得就是后者有错,总是应该结合各方面的史料依据和分析当时事情存在的可能性再作定论,才是比较正确的吧。裴在补注三国志的时候也是这种态度,有存疑的地方也把收集到的史料记录于后,或阐明自己的观点,既或疑不能判的也存录下来。
燕京说的客观“一定不要上来先抱着什么吴人专美的结论。要看内容。”
同理 对于三国志裴注引注的其他史料我们也得看,内容。

俺在主帖里说了,楼上也替俺回答了,不过还是重复一次。
三国各有各的说法,而“兼听”有两种途径。
一是直接读各国原有的记载,如同陈寿那样。但虞溥未担任史官,没有这个机会。
一是直接去各国原有的领土实地考察民间记录、口碑等等,但虞溥生于魏土,曾经仕官于东吴故地,与蜀汉却是绝缘的。
而在荆州问题上吴蜀各执一词,不得两方记载比较,要想得出全面客观的说法自然有难度。
这并非虞溥的个人倾向所致,而是所能收集的原始资料限制。

至于说江表传被裴松之引用的只是一小部分,俺不否认。
但若谓原书有大片荆襄人士的记载,而裴松之全然弃之,俺觉得这个可能性微乎其微。

俺不认为江表传没有史料价值。
但就荆州问题的记载来说,对照其他资料来看,江表传的记载有些失实。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angzhishui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5
编号 87519
注册 2006-10-16


发表于 2007-5-21 21:3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孙盛有微辞就说明江表传是为吴人专美,不过说明他的正统观吧了,虞溥即不是吴人,也没有以吴为正统,(吴的可悲处就是什么时候都不是正统,不然吴国的英雄们也会光辉得多)为什么要为吴人专美,江表传不过是比较真实的记录了江表一带的人物罢了。

文心雕龙:江表传,隋志不着录。后汉书章怀注引用,撰人题虞浦。唐志入杂史,题五卷,云虞溥撰
-----这只说明江表传为杂史。很多正史也是考证杂史的。你楼上的不是也不反对江表传的史学价值么,不过反对的是吴蜀史料有冲突的地方罢了,看来还是心魔作怪。


苏轼:江表传,君休读。
------楼上的的确广览博文,不过也特断章取义,胶柱鼓瑟。把苏大学士的全词录于下面
《满江红》 苏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这里的江表传,君休读,是奉劝他人不要读这种史书,说白了是不要读这种有强烈英雄主义的史书,不要倾慕那些英雄豪杰,有才之士是不见容于世的,自然是抒发心中抑郁之块垒,那里是否认江表传的真实性呢,可能恰好相反,苏大学士心里反倒敬仰江表英雄,认可江表传呢。
可见一旦心中有了成见,颠倒之论就出来了。

[ 本帖最后由 yangzhishui 于 2007-5-21 21:3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5-21 21: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这话说得真好,可惜啊,有些人治学到了这个地步,只要对刘备与诸葛亮不利的史料,不管它是否与其它史料冲突,那是一定拿来用的,千方百计的将其它史料(包括三国志在内)加以否认。

以自之心,度他人之腹,似有不妥。
--------------------------------------------------------------------------------------
您就先看他对三国志与魏略关于蜀史上的冲突时燕京是如何做抉择的才去说"以自之心,度他人之腹,似有不妥。"这句话吧.

提个: 比如, 燕京就很直白的认为, 魏略上写的那一段蜀军第五次北伐撤退才是真实的, 是魏延做统帅, 杨仪反乱, 蒋宛,费依,姜维,马岱,王平以至全蜀官员对魏延做的一次排挤.
他就认为, 三国志蜀书里的内容肯定是因为"无史官做记"的原因而被篡改了.

这叫以自之心度他人之腹?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o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
编号 82545
注册 2006-9-10
来自 Guang Dong


发表于 2007-5-22 11:0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个.没看过...看一下~~~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东祖长离 2007-5-22 23:35 -100 灌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5-22 12:3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yangzhishui 于 2007-5-21 21:35 发表
孙盛有微辞就说明江表传是为吴人专美,不过说明他的正统观吧了,虞溥即不是吴人,也没有以吴为正统,(吴的可悲处就是什么时候都不是正统,不然吴国的英雄们也会光辉得多)为什么要为吴人专美,江表传不过是比较真实的记录了江表一带的人物罢了。

虞溥虽不是吴人,但《江表传》却是以吴为正统的。而且也的确明显偏吴。阁下不妨读一读。

孙盛有微辞,绝非什么正史观作祟,正是对内容的评价。现举数例:

孙盛曰:刘备雄才,处必亡之地,告急於吴,而获奔助,无缘复顾望江渚而怀后计。江表传之言,当是吴人欲专美之辞。

孙盛异同评曰:凡此数书,各有所失。孙策虽威行江外,略有六郡,然黄祖乘其上流,陈登间其心腹,且深险强宗,未尽归复,曹、袁虎争,势倾山海,策岂暇远师汝、颍,而迁帝於吴、越哉?斯盖庸人之所鉴见,况策达於事势者乎?又案袁绍以建安五年至黎阳,而策以四月遇害,而志云策闻曹公与绍相拒於官渡,谬矣。伐登之言,为有证也。又江表传说策悉识韩当军士,疑此为诈,便射杀一人。夫三军将士或有新附,策为大将,何能悉识?以所不识,便射杀之,非其论也,又策见杀在五年,柳城之役在十二年,九州春秋乖错尤甚矣。臣松之案:傅子亦云曹公征柳城,将袭许。记述若斯,何其疏哉!

孙盛曰:“昔伯夷、叔齐不屈有周,鲁仲连不为秦民。夫以匹夫之志,犹义不辱,况列国之君三分天下,而可二三其节,或臣或否乎?余观吴、蜀,咸称奉汉,至於汉代,莫能固秉臣节,君子是以知其不能克昌厥后,卒见吞於大国也。向使权从群臣之议,终身称汉将,岂不义悲六合,仁感百世哉!”

孙盛曰:吴书及江表传,鲁肃一见孙权便说拒曹公而论帝王之略,刘表之死也,又请使观变,无缘方复激说劝迎曹公也。又是时劝迎者众,而云独欲斩肃,非其论也。

若嫌孙盛所言不足,再加下裴松之的话。臣松之案:太康八年,广州大中正王范上交广二州春秋。建安六年,张津犹为交州牧。江表传之虚如志林所云。

QUOTE:
原帖由 yangzhishui 于 2007-5-21 21:35 发表
文心雕龙:江表传,隋志不着录。后汉书章怀注引用,撰人题虞浦。唐志入杂史,题五卷,云虞溥撰
-----这只说明江表传为杂史。很多正史也是考证杂史的。你楼上的不是也不反对江表传的史学价值么,不过反对的是吴蜀史料有冲突的地方罢了,看来还是心魔作怪。

何为杂史?记载一事始末、一时见闻或一家私记史书。私人撰写。创始于《隋书·经籍志》。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杂史类叙》述其著录标准称:“大抵取其事系庙堂,语关军国,或但具一事之始末,非一代之全编;或但述一时之见闻,祗一家之私记。

而魏略在旧唐志就列入正史类,在新唐志才列入杂史,这是为啥?不就说明《江表传》为吴人专美?不知谁人心魔作怪?

QUOTE:
原帖由 yangzhishui 于 2007-5-21 21:35 发表
苏轼:江表传,君休读。
------楼上的的确广览博文,不过也特断章取义,胶柱鼓瑟。把苏大学士的全词录于下面
《满江红》 苏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这里的江表传,君休读,是奉劝他人不要读这种史书,说白了是不要读这种有强烈英雄主义的史书,不要倾慕那些英雄豪杰,有才之士是不见容于世的,自然是抒发心中抑郁之块垒,那里是否认江表传的真实性呢,可能恰好相反,苏大学士心里反倒敬仰江表英雄,认可江表传呢。
可见一旦心中有了成见,颠倒之论就出来了。

阁下已承认江表传是有有强烈英雄主义的史书,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楼主已将江表传大体都得明明白白了,既然具有强烈英雄主义,称其为吴人专美又有何不可?更何况苏大学士认可江表传,为啥还说江表传,君休读?不是在下断章取义,胶柱鼓瑟,反到阁下好似心中有了成见,颠倒之论就出来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angzhishui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5
编号 87519
注册 2006-10-16


发表于 2007-5-22 21:3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话短说,我倒是想看全江表传全貌,可惜不能,阁下管中窥豹的功夫必然是了得的,看一臆断其全貌,从三国志引注的极少部分江表传内容即可断定为吴人专美,江表传是私人著史,没有录入正史也算上奇怪。
你所取孙盛数例倒正好说明了他的正统观,至于裴氏语也不是说江表传为吴人专美,只是裴对此处(注意,是此处,是点,不是面,怕偷梁换柱,特此声明)有微辞,任何史书都不是绝对的经得其解剖似的考证的,就阁下所认可的魏略来说,归于正史,那么记载的诸葛出山即与出师表冲突,那么只能说明出师表是诸葛为自己虚美。
江表传有强烈英雄主义并又怎样,三国志作者还有英雄史观呢,难道你否认三国志?至于阁下非得把苏大学士的词句曲解为江表传是不能读的史书我也无话可说,大学士正话反说一个抑郁之气无处抒发的词句倒此成了否认江表传,不知道学士可发一笑否?
至于燕京云云,我不得而知,我倒是觉得人家说话很客观。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umi100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士兵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9
帖子 5487
编号 120385
注册 2007-3-13


发表于 2007-5-22 22:4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那么记载的诸葛出山即与出师表冲突,那么只能说明出师表是诸葛为自己虚美。
================================================
麻烦你看的是正史还是什么野史,正史上写的很清楚,魏略,上面都把阿斗早出生,还被拐到汉中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5-23 10:3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yangzhishui 于 2007-5-22 21:35 发表
长话短说,我倒是想看全江表传全貌,可惜不能,阁下管中窥豹的功夫必然是了得的,看一臆断其全貌,从三国志引注的极少部分江表传内容即可断定为吴人专美,江表传是私人著史,没有录入正史也算上奇怪。

呵呵,敢情楼主白说了一通。原来裴松之只选江表传有关东吴方面的,而其它地言基本一概不采,我晕!话说回来,这说明啥?这不就说明江表传不可信,裴松之连搜神记都注一下,为何江表传就只基本采纳有关东吴的记载?而且这记载亦多有不实之处。这样的史书,阁下还称是比较真实的记录了江表一带的人物,那么大约只有幻想小说之类的史书才能算不可信的了。

同样是私人著史。魏略在旧唐志就列入正史类,阁下又做何解?魏略更是主要只记载魏国方面的史书!

QUOTE:
原帖由 yangzhishui 于 2007-5-22 21:35 发表
你所取孙盛数例倒正好说明了他的正统观,至于裴氏语也不是说江表传为吴人专美,只是裴对此处(注意,是此处,是点,不是面,怕偷梁换柱,特此声明)有微辞,任何史书都不是绝对的经得其解剖似的考证的,

孙盛数例都是针对内容的,咋变成了他的正史观?裴氏之言,何止此处?

案此笺与本传所载,意旨虽同,其辞乖异耳。

臣松之以为秣陵之与芜湖,道里所校无几,於北侵利便,亦有何异?而云欲闚徐州,贪秣陵近下,非其理也。诸书皆云刘备劝都秣陵,而此独云权自欲都之,又为虚错。

江表传曰:费祎聘于吴,陛见,公卿待臣皆在坐。酒酣,祎与诸葛恪相对嘲难,言及吴、蜀。祎问曰:“蜀字云何?”恪曰:“有水者浊,无水者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祎复问:“吴字云何?”恪曰:“无口者天,有口者吴,下临沧海,天子帝都。”与本传不同。

臣松之案:建衡二年至奋之死,孙皓即位,尚犹未久。若奋未被疑之前,兒女年二十左右,至奋死时,不得年三十四十也。若先已长大,自失时未婚娶,则不由皓之禁锢矣。此虽欲增皓之恶,然非实理。

QUOTE:
原帖由 yangzhishui 于 2007-5-22 21:35 发表
就阁下所认可的魏略来说,归于正史,那么记载的诸葛出山即与出师表冲突,那么只能说明出师表是诸葛为自己虚美。

大家看看,啥叫断章取义,这位做出一个典范!在下原话是“魏略在旧唐志就列入正史类,在新唐志才列入杂史,”咋一转眼就变了归于正史?还加了一个在下所认可的称号!至于魏略与出师表冲突,就证明出师表是诸葛为自己虚美,这叫什么,这不正是阁下之前所云胶柱鼓瑟?也不看看三国志在史书中的地位!

QUOTE:
原帖由 yangzhishui 于 2007-5-22 21:35 发表
江表传有强烈英雄主义并又怎样,三国志作者还有英雄史观呢,难道你否认三国志?至于阁下非得把苏大学士的词句曲解为江表传是不能读的史书我也无话可说,大学士正话反说一个抑郁之气无处抒发的词句倒此成了否认江表传,不知道学士可发一笑否?

一部史书有强烈的英雄主义=一部史书的作者有英雄史观?既然你称苏大学士正话反说,他为何不提别的史书,偏提江表传,不就是你所说的江表传具有强烈的英雄主义吗?如果这个词句不能算做江表传偏听偏信的一个佐证,反到成了认可江表传的证据,学士恐怕真是不觉莞尔!

至于苏大学士此番话的含义到是,奉劝他人不要读江表传这种史书,因为它是不会记载真正有才之士的。

QUOTE:
原帖由 yangzhishui 于 2007-5-22 21:35 发表
至于燕京云云,我不得而知,我倒是觉得人家说话很客观。

既然不知燕京云云,在下所说,“有些人治学到了这个地步,只要对刘备与诸葛亮不利的史料,不管它是否与其它史料冲突,那是一定拿来用的,千方百计的将其它史料(包括三国志在内)加以否认。”你又为何加置评?置评之后,一句不得而知,在别人举例之后,又说人家说话客观,却不看在下指的却是燕京真正的行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angzhishui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5
编号 87519
注册 2006-10-16


发表于 2007-5-23 19:4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因为阁下武断地给江表传加以专美之名,故你“有些人”一说正好有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之嫌,且燕京就不可以对正史提出疑义么?学术也是讲百家争鸣的,不是靠扣帽子的,谁谁治学又怎样,想必阁下治学是严谨之极的。

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自然要联系他独特的语境,特别像词这种有严格音律限制的,如果阁下以为苏大学士用其他史书也可合律,合平仄的也不防一改,没准也是一字千金,而且大学士在这里提到江表传的语义,如果不是心怀偏狭的话,想必也不难理解,奇怪的是有人就是要曲意诠释。而且苏大学士也的确倾慕江表英雄,在同时期写了大江东去。姑且不说苏大学士是肯定江表传的,用文学作品以证史事,本就是演义的惯性思维。难怪诸葛身穿道袍跳大神,有人也是深信不疑的了。
我前面已说,裴氏只是注三国志,自然三国志中对江表一带立传的人才有引注,其他人物自然湮没不名。这个问题不在与阁下纠缠,说千道万,书名是江表传而不是吴传。如果虞溥觉得江表人物只出自孙吴,其他都是脓包不值得立传,可能也是有的,按阁下的思维应该如此:江表传=吴传

而魏略在旧唐志就列入正史类,在新唐志才列入杂史
----这个”才“我不知该怎样理解,因为按照一般的语义我理解的是阁下是认为魏略是正史的,不过新唐书”才“把他归为杂史,我并没有否认三国志,是你偷梁换柱,这也是你治学的方法之一吧,我所举诸葛出山一例不过说明你卖矛又卖盾而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4 10:1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yangzhishui 于 2007-5-23 19:47 发表
我前面已说,裴氏只是注三国志,自然三国志中对江表一带立传的人才有引注,其他人物自然湮没不名。这个问题不在与阁下纠缠,说千道万,书名是江表传而不是吴传。如果虞溥觉得江表人物只出自孙吴,其他都是脓包不值得立传,可能也是有的,按阁下的思维应该如此:江表传=吴传

俺说的话居然被完全无视。

第一,阁下若有兴趣,可以去统计一下《三国志》中“江表”一词的用法。
在《三国志》里,“江表”绝大多数都是指孙吴而言的。
用于指荆州在内的用法并不多。
若江表专指孙吴而言,那江表传只为孙吴立传有何不可?

第二点俺说过好几次了。
广义的江表地域包括荆州在内,但虞溥本人却从未去过荆州,而且他也没有查阅各国国史的机会,让他来写荆州人物自然有难度。
比较起来,他身居吴地,专写吴人倒是不难。

第三,裴松之引用《江表传》上百条,绝大部分都是记载孙吴人物的。
若以为《江表传》还记载有很多非孙吴的江表人物,而被裴松之弃用,未免太离奇了。
阁下说三国志中对江表一带立传的人才有引注,其他人物自然湮没不名,这个说法从何而来?
随便举几个——曹腾、桥玄、韩馥、王匡等人,三国志可有专传?还不是靠着裴松之的注才让后世知道他们的资料?
再说了,三国志中荆州人物立传的难道没有么?
刘表、王粲都有专传,这两人还是虞溥前辈,若虞溥为荆州人物立传,对此二人岂能不大写特写?
裴松之何以不引?自然是江表传中不为此二人立传的可能性高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5-24 15:3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yangzhishui 于 2007-5-23 19:47 发表
因为阁下武断地给江表传加以专美之名,故你“有些人”一说正好有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之嫌,且燕京就不可以对正史提出疑义么?学术也是讲百家争鸣的,不是靠扣帽子的,谁谁治学又怎样,想必阁下治学是严谨之极的。

在俺没出生之前,江表传早就有专美之名,这个与俺没关系,你要找,大可去泉下找找孙盛等人。在下这点本事,还没有资格与先贤相比,想必阁下才高八斗,当可与先贤一较上下。燕京可以对正史提出疑义,但他对倾向性极为严重,这已明摆的事了,可不只我一个人这么说。此贴就有人举证了。

在下不敢称治学,但相较于一些人士,比如,拿被人指出与多家史料相悖的江表传等杂史的记载,来否定三国志正史,应该可称为严谨。

QUOTE:
原帖由 yangzhishui 于 2007-5-23 19:47 发表
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自然要联系他独特的语境,特别像词这种有严格音律限制的,如果阁下以为苏大学士用其他史书也可合律,合平仄的也不防一改,没准也是一字千金,而且大学士在这里提到江表传的语义,如果不是心怀偏狭的话,想必也不难理解,奇怪的是有人就是要曲意诠释。而且苏大学士也的确倾慕江表英雄,在同时期写了大江东去。姑且不说苏大学士是肯定江表传的,用文学作品以证史事,本就是演义的惯性思维。难怪诸葛身穿道袍跳大神,有人也是深信不疑的了。

敢情阁下是说苏大学士呆着没事,拿江表传开涮?活活。兄台的确博学,显示出对史料及文学充份理解的深厚功底,不管孙盛裴松之也好,苏轼也罢,但凡与兄台观点向左,那就是别有所指,具有严重的倾向性,真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QUOTE:
原帖由 yangzhishui 于 2007-5-23 19:47 发表
我前面已说,裴氏只是注三国志,自然三国志中对江表一带立传的人才有引注,其他人物自然湮没不名。这个问题不在与阁下纠缠,说千道万,书名是江表传而不是吴传。如果虞溥觉得江表人物只出自孙吴,其他都是脓包不值得立传,可能也是有的,按阁下的思维应该如此:江表传=吴传。

这段话,楼主说了好几遍了,敢情阁下又用无视这一绝招?

倘若虞溥觉得江表人物只出自孙吴,其他都是脓包不值得立传,这么就正好说明了江表传是为吴人专美?这不就是苏轼说,江表传,君休读的原因?

QUOTE:
原帖由 yangzhishui 于 2007-5-23 19:47 发表
----这个”才“我不知该怎样理解,因为按照一般的语义我理解的是阁下是认为魏略是正史的,不过新唐书”才“把他归为杂史,我并没有否认三国志,是你偷梁换柱,这也是你治学的方法之一吧,我所举诸葛出山一例不过说明你卖矛又卖盾而已。

这还不好理解,就是指在新唐志出来之前,魏略就是列为正史的,在新唐志出来后,就列为杂史。如果不是心怀偏狭的话,想必也不难理解,奇怪的是有人就是要曲意诠释,不然那能先来一个在下所认可,后又加一个不过?至于诸葛出山这例,恰是阁下曲意诠释在下所言,如何变成我卖矛又卖盾?莫非阁下师从猪八戒,擅长到打一耙?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黑白鲸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好贴 2
功绩 11
帖子 52
编号 70502
注册 2006-5-29


发表于 2007-5-24 22:2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支持yangzhishui兄!

楼主寻章摘句,倒是颇花些了笨功夫,唯一的目的就是想证明《江表传》是《东吴传》。可惜,却是费力不讨好。
而yangzhishui兄虽然谦称“孤陋寡闻”,却是一语中的。冒牌和天涯明月刀再怎么寻章摘句,仍然不能拿出《江表传》的全貌给我们看?果然是管中窥豹的功夫了得!
正如阁下自己说的“只要对刘备与诸葛亮不利的史料,不管它是否与其它史料冲突,那是一定拿来用的”
真是露出狐狸尾巴了!阁下自己才是从管中窥见“对刘备与诸葛亮不利的史料”,就非常将其贬为野史。
而楼主费劲巴拉摘录吴书的江表传引用各有几条,试图以此说明《江表传》与“荆襄人士根本扯不上什么关系”,其逻辑真是令人膛目结舌!
首先,记载东吴人物,未必没有记载在荆州发生的事情,
比如,《孙坚传》中那六条,四条的记载的事情发生在荆州南阳附近,孙坚起义兵的过程中。不再一一例举。
而阁下举出的《蜀书》中,所以《江表传》内容都是荆州发生的事情。要按阁下的逻辑,关羽、刘备、庞统也都是吴人了?!
而“江表”一词的概念,在《辞海》中,表有“外”的意思,《书·立政》有“至于海表”,与“江表”中的表意同,“江表”既为“江外”,意思是以中原不中心,将长江以南看作江外。如果江表单是东吴,那么“表”一词应该有“东”或“左”的意思,这是《辞海》中并没有。当然,“江外”与“江东、江左”有一点地域上的共同性,但不同认为它们是同一个概念。
而即便《江表传》在内容数量上记载东吴人数多一些,也不能排除其倾向立场上,具有荆襄人士的立场!不仅如此,《江表传》的记载荆襄历实时,荆襄立场非常强烈。正因如此,苏轼才写出“《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
苏轼在史学历场上是汉蜀支持者,这句诗,与治史无关,而是读了《汉表传》歌颂荆州士人的事迹,产生悲伤的感觉。这里的“狂处士”是指弥衡,而《江表传》使苏轼受感染正是荆襄人士以反曹倾向记载的“曹公黄祖”旧事。苏轼能读到的东西,楼上未必能读到。而不少蜀辈竟然以“《江表传》,君休读”几个字来反对《江表传》,可见理屈辞穷到了什么程度?
虞溥自己都没将此书定名为《东吴传》,诸位凭什么又认为此书是专门歌颂东吴的书?
如果仅仅《江表传》对吴人赞誉多,就将其定义为“野史”,这就是何等奇怪逻辑?就好象夸了别人和话都是假话一样。
史实上,所有的史书,不论《三国志》还是《江表传》还是《汉晋春秋》,还是其他时代的史书,对所记载人物都是赞多毁少,为尊者讳,这是史书的“潜规则”。
楼主如果想说《江表传》是东吴史书的,那么请您记住,以江表传赞美东吴为理由证明《江表传》是野史,就是自己砸自己的脚了!(您在我面前砸自已多少回了?)因为这等于说“赞美书中主要记述对象的史书就是野史。”照这么说,《三国志·蜀书》没少夸诸葛亮,那也是野史了?更别谈《华阳国志》《汉晋春秋》?
晓林兄说的好,看一本史书的可信度,应该看它与三国志是否矛盾。《江表传》被裴松之、司马光的采用率,远远高出《华阳国志》《汉晋春秋》,蜀辈们居然大颜不惭,不看看那个是野史?《江表传》明明与《三国导》相互例证,相互补充,居然不动脑子地说什么“独家孤例”。这种治史态度,真是令人悲哀叹!
所谓《江表传》,其实是“非中原汉末记史”,而非中原的立场,荆襄立场不可忽视的主流。对一个地区事件的记载,只能反映这个地区人们的立场。诸位非说《江表传》是为吴人做传,不过就是想否认《江表传》对赤壁之战及荆州问题的记载。这种办法太笨了吧?
《江表传》记载荆州事件,有荆襄人士的立场。《江表传》记载的东吴事件,有东吴的人的立场。既然《江表传》是野史,那么《江表传》不涉及吴蜀关系,只记录东吴事件的部分也不真实了?那为什么裴松之还要采用呢?干脆,您跟北大历史系商量一下,把《吴书》从《三国志》里删了算了?再进一步,《三国志·蜀书》有蜀人的立场,那么,《蜀书》也应废除吗?
《江表传》记载荆州事件,有一些不利用刘备、诸葛亮的部分。如果因不不利用刘备、诸葛亮,就断定为野史,这样的逻辑太可笑了!
如果历史真相,果然是蜀辈们幻想的那样?为什么《汉晋春秋》、《华阳国志》不直接就说“先主为破曹之主帅,东吴周瑜本无功也”,并且被裴松之收录到《三国志》上?还用得你们挖空心思、劳而无功地操演那些滑稽逻辑?真相已经大白了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5 08:3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24 22:29 发表
而yangzhishui兄虽然谦称“孤陋寡闻”,却是一语中的。冒牌和天涯明月刀再怎么寻章摘句,仍然不能拿出《江表传》的全貌给我们看?果然是管中窥豹的功夫了得!
正如阁下自己说的“只要对刘备与诸葛亮不利的史料,不管它是否与其它史料冲突,那是一定拿来用的”
真是露出狐狸尾巴了!阁下自己才是从管中窥见“对刘备与诸葛亮不利的史料”,就非常将其贬为野史。
而楼主费劲巴拉摘录吴书的江表传引用各有几条,试图以此说明《江表传》与“荆襄人士根本扯不上什么关系”,其逻辑真是令人膛目结舌!
首先,记载东吴人物,未必没有记载在荆州发生的事情,
比如,《孙坚传》中那六条,四条的记载的事情发生在荆州南阳附近,孙坚起义兵的过程中。不再一一例举。
而阁下举出的《蜀书》中,所以《江表传》内容都是荆州发生的事情。要按阁下的逻辑,关羽、刘备、庞统也都是吴人了?!
而“江表”一词的概念,在《辞海》中,表有“外”的意思,《书·立政》有“至于海表”,与“江表”中的表意同,“江表”既为“江外”,意思是以中原不中心,将长江以南看作江外。如果江表单是东吴,那么“表”一词应该有“东”或“左”的意思,这是《辞海》中并没有。当然,“江外”与“江东、江左”有一点地域上的共同性,但不同认为它们是同一个概念。

怎么需要俺拿《江表传》的全貌给你们看了?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医学抽样调查一般只需要调查一部分人,而不必统计全人类的情况。
俺也从现有的所有资料统计得出的结论。

谁主张谁举证,明白不明白?
这似乎应该是你们拿《江表传》的全貌来否定俺的统计结论吧?

阁下想用“江表”一词的概念来狡辩么?
俺还可以用统计结果来证明,《三国志》中的“江表”基本是指孙吴势力而言的。
阁下是否又会说《三国志》中的“江表”只是一部分人的用法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5 08:4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24 22:29 发表
所谓《江表传》,其实是“非中原汉末记史”,而非中原的立场,荆襄立场不可忽视的主流。对一个地区事件的记载,只能反映这个地区人们的立场。诸位非说《江表传》是为吴人做传,不过就是想否认《江表传》对赤壁之战及荆州问题的记载。这种办法太笨了吧?
《江表传》记载荆州事件,有荆襄人士的立场。《江表传》记载的东吴事件,有东吴的人的立场。既然《江表传》是野史,那么《江表传》不涉及吴蜀关系,只记录东吴事件的部分也不真实了?那为什么裴松之还要采用呢?干脆,您跟北大历史系商量一下,把《吴书》从《三国志》里删了算了?再进一步,《三国志·蜀书》有蜀人的立场,那么,《蜀书》也应废除吗?

阁下证明一下《江表传》中荆襄人士的立场先???
不知是哪位荆襄人士啊???

鉴于阁下的一再曲解,俺再说一句
俺的观点是《江表传》记载的东吴事件,有东吴的人的立场
阁下别先把那个只字抹掉,来混淆视听。
陈寿作《三国志》,有诸家史书可以对照。《江表传》可没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angzhishui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5
编号 87519
注册 2006-10-16


发表于 2007-5-25 11:2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你自己先时不是举证了庞统,关羽,刘备么,还需别人举证?也特自己健忘吧。你自己难圆其说,还说江表传是吴人的专门史。
陈寿作《三国志》,有诸家史书可以对照。《江表传》可没有
----江表传是地方传记,没有地方史志的参考和对当地人情的考证虞溥怎么做传,看来你总是以写小说的心理揣度史家作史,难怪生出许多的奇谈怪论。

敢情阁下是说苏大学士呆着没事,拿江表传开涮
-----苏大学士没有拿江表传开刷而是你拿苏大学士开刷。你如此明目张胆曲解人家的词义,可见论史的指鹿之嫌是何等的露骨。

至于诸葛出山这例,恰是阁下曲意诠释在下所言,如何变成我卖矛又卖盾?莫非阁下师从猪八戒,擅长到打一耙?
-----如果想要广大你家的门派只说好了,无需此地无银。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5 11:3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yangzhishui 于 2007-5-25 11:24 发表
你自己先时不是举证了庞统,关羽,刘备么,还需别人举证?也特自己健忘吧。你自己难圆其说,还说江表传是吴人的专门史。
陈寿作《三国志》,有诸家史书可以对照。《江表传》可没有
----江表传是地方传记,没有地方史志的参考和对当地人情的考证虞溥怎么做传,看来你总是以写小说的心理揣度史家作史,难怪生出许多的奇谈怪论。

合着阁下又在无视了俺的话?

陈寿作《三国志》,陈寿是史官,他可以查阅魏、蜀、吴三国不同的传记。

虞溥从未到过荆襄,又不是专职史官,他到哪里去查阅荆襄地方史志?去哪里考证荆襄当地人情的考证???
俺前面说的清清楚楚。只能参考到吴地的资料,只能参考吴地的人情,当然只能写出吴地的记载。

假如认为虞溥能很翔实的记载荆襄事迹,这种才是用写小说心理吧,MS这么干的不是俺而是阁下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5 11:4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yangzhishui 于 2007-5-25 11:24 发表
你自己先时不是举证了庞统,关羽,刘备么,还需别人举证?也特自己健忘吧。你自己难圆其说,还说江表传是吴人的专门史。

传记中出现其他人,就不代表是专门的传记了么???
莫非阁下心目中的传记都只能出现一个角色?
边章、韩遂作乱凉州。中郎将董卓拒讨无功。中平三年,遣司空张温行车骑将军,西讨章等。
按照阁下的意思,这一定不是《孙坚传》了。

出现刘备的地方,一处明显是衬托鲁肃,一处衬托周瑜,还有一处也是跟周瑜一同出现。记载在鲁肃传、周瑜传就很正常。
至于关羽,俺看阁下根本没看俺的文章。《关羽传》与《吕蒙传》所引大致接近,那就可能出现在吕蒙传记中。
唯有庞统一条,但其中所谓周瑜欲害刘备的说法,作为周瑜传中的插叙也未尝不可。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5-25 13:5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24 22:29 发表
支持yangzhishui兄!
楼主寻章摘句,倒是颇花些了笨功夫,唯一的目的就是想证明《江表传》是《东吴传》。可惜,却是费力不讨好。而yangzhishui兄虽然谦称“孤陋寡闻”,却是一语中的。冒牌和天涯明月刀再怎么寻章摘句,仍然不能拿出《江表传》的全貌给我们看?果然是管中窥豹的功夫了得!

活活,费力不讨好?俺们呆着没事做这种讨好尔等之辈的无用功做甚?这是为了让不明真相的人看看,以免被人蒙蔽了智慧的双眼。楼主说得明明白白,也提了无数次,尔等犹自无视,非说俺们管中窥豹。也罢就如尔辈所言,江表传具有荆襄人士立场,为何裴氏偏偏列举的几乎都是东吴之事,看来裴松之一定认为,只有记载东吴之事还值得一提,其余毫无价值,而且所列之史料,仍然偏吴,这说明什么?这不正是江表传之言,当为吴人专美之辞?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24 22:29 发表
正如阁下自己说的“只要对刘备与诸葛亮不利的史料,不管它是否与其它史料冲突,那是一定拿来用的”
真是露出狐狸尾巴了!阁下自己才是从管中窥见“对刘备与诸葛亮不利的史料”,就非常将其贬为野史。

这位黑兄果真了得,啥为野史,啥为正史,居然都不清楚,一口咬定是俺们将《江表传》贬为野史。《江表传》是野史不假,但俺提出的是江表传为杂史。

也罢,教你一个乖,免得再次露丑。

《正史削繁》:以帝王本纪为纲,故称正史,如《史记》《汉书》等。

《隋书·经籍志》: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作者尤广。

唐刘知几以正史与杂述并举,凡记一朝大典如《尚书》《春秋》等,也称正史。

《明史·艺文志》以纪传、编年二体,并称正史。

野史
私人撰写的史书。相对于官方所修史书而言,体例不一。最早以野史名书者,为中国唐昭宗时沙仲穆所著《太和野史》10卷。其后作者甚多,以宋、明两代为最。其内容多为奇闻异事、闾巷风俗、统治者的秘事。


清乾隆,定《史记》至《明史》等二十四种史书为正史,私家不得擅增。正史遂为官修史书的专称。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24 22:29 发表
而楼主费劲巴拉摘录吴书的江表传引用各有几条,试图以此说明《江表传》与“荆襄人士根本扯不上什么关系”,其逻辑真是令人膛目结舌!
首先,记载东吴人物,未必没有记载在荆州发生的事情,
比如,《孙坚传》中那六条,四条的记载的事情发生在荆州南阳附近,孙坚起义兵的过程中。不再一一例举。
而阁下举出的《蜀书》中,所以《江表传》内容都是荆州发生的事情。要按阁下的逻辑,关羽、刘备、庞统也都是吴人了?!
而“江表”一词的概念,在《辞海》中,表有“外”的意思,《书·立政》有“至于海表”,与“江表”中的表意同,“江表”既为“江外”,意思是以中原不中心,将长江以南看作江外。如果江表单是东吴,那么“表”一词应该有“东”或“左”的意思,这是《辞海》中并没有。当然,“江外”与“江东、江左”有一点地域上的共同性,但不同认为它们是同一个概念。
而即便《江表传》在内容数量上记载东吴人数多一些,也不能排除其倾向立场上,具有荆襄人士的立场!不仅如此,《江表传》的记载荆襄历实时,荆襄立场非常强烈。正因如此,苏轼才写出“《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
苏轼在史学历场上是汉蜀支持者,这句诗,与治史无关,而是读了《汉表传》歌颂荆州士人的事迹,产生悲伤的感觉。这里的“狂处士”是指弥衡,而《江表传》使苏轼受感染正是荆襄人士以反曹倾向记载的“曹公黄祖”旧事。苏轼能读到的东西,楼上未必能读到。而不少蜀辈竟然以“《江表传》,君休读”几个字来反对《江表传》,可见理屈辞穷到了什么程度?
虞溥自己都没将此书定名为《东吴传》,诸位凭什么又认为此书是专门歌颂东吴的书?

这年头,颠到黑白的事情为何就如此之多!敢情为吴人专美,就不允许涉及东吴之外人的事情?《汉书》还记载了项羽的事迹呢,莫非《汉书》。。。。

至于江表之词,楼主是白说了。俺再贴一次。
看虞溥自己的说法
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大修庠序,广诏学徒,移告属县曰:「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积善则习与性成。唐虞之时,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休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
很显然,虞溥所说的江表是包括鄱阳在内的,但鄱阳属扬州,固与荆襄无涉。

至于《江表传》的记载荆襄历实时,荆襄立场非常强烈。还请黑兄找出记载一个与东吴无关,专记荆襄史实的例子,正所为,谁主张,谁举证。

还有苏轼在史学历场上是汉蜀支持者,俺还真服了。
孙盛具有正史观,所以他的话不足为信;裴松之指出这么多错处,但没有为吴人专美的原话,也不对;连苏轼都变成汉蜀支持者,这年头怪论为何如此之多?可惜啊,这苏轼就是不给黑兄面子。

《念奴娇赤壁怀古》,我想就不用提了吧。

他在诸葛亮论中称“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

“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已难矣。”

而在《魏武帝论》中,“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
“而孙权、刘备,又已区区于一隅,其用兵制胜,固不足以敌曹氏,然天下终于分裂,讫魏之世,而不能一。”(这里面可是孙权在前,刘备在后)“刘备有盖世之才,而无应卒之机。”
“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且夫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孙权者。可以计取,而不可以势破也,。。。。。。故夫魏武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北。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

黑兄这回漏出的是什么尾巴?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24 22:29 发表
如果仅仅《江表传》对吴人赞誉多,就将其定义为“野史”,这就是何等奇怪逻辑?就好象夸了别人和话都是假话一样。
史实上,所有的史书,不论《三国志》还是《江表传》还是《汉晋春秋》,还是其他时代的史书,对所记载人物都是赞多毁少,为尊者讳,这是史书的“潜规则”。
楼主如果想说《江表传》是东吴史书的,那么请您记住,以江表传赞美东吴为理由证明《江表传》是野史,就是自己砸自己的脚了!(您在我面前砸自已多少回了?)因为这等于说“赞美书中主要记述对象的史书就是野史。”照这么说,《三国志·蜀书》没少夸诸葛亮,那也是野史了?更别谈《华阳国志》《汉晋春秋》?
晓林兄说的好,看一本史书的可信度,应该看它与三国志是否矛盾。《江表传》被裴松之、司马光的采用率,远远高出《华阳国志》《汉晋春秋》,蜀辈们居然大颜不惭,不看看那个是野史?《江表传》明明与《三国导》相互例证,相互补充,居然不动脑子地说什么“独家孤例”。这种治史态度,真是令人悲哀叹!
所谓《江表传》,其实是“非中原汉末记史”,而非中原的立场,荆襄立场不可忽视的主流。对一个地区事件的记载,只能反映这个地区人们的立场。诸位非说《江表传》是为吴人做传,不过就是想否认《江表传》对赤壁之战及荆州问题的记载。这种办法太笨了吧?
《江表传》记载荆州事件,有荆襄人士的立场。《江表传》记载的东吴事件,有东吴的人的立场。既然《江表传》是野史,那么《江表传》不涉及吴蜀关系,只记录东吴事件的部分也不真实了?那为什么裴松之还要采用呢?干脆,您跟北大历史系商量一下,把《吴书》从《三国志》里删了算了?再进一步,《三国志·蜀书》有蜀人的立场,那么,《蜀书》也应废除吗?
《江表传》记载荆州事件,有一些不利用刘备、诸葛亮的部分。如果因不不利用刘备、诸葛亮,就断定为野史,这样的逻辑太可笑了!
如果历史真相,果然是蜀辈们幻想的那样?为什么《汉晋春秋》、《华阳国志》不直接就说“先主为破曹之主帅,东吴周瑜本无功也”,并且被裴松之收录到《三国志》上?还用得你们挖空心思、劳而无功地操演那些滑稽逻辑?真相已经大白了吧?

啥是野史,啥是正史。俺上面说的清清楚楚,不多提了。

冒牌和在下,啥时候是因江表传赞美东吴为理由证明《江表传》是野史?这不正是阁下自己砸自己的脚了!(您在我面前砸自已多少回了?)俺再提醒一次,《江表传》是杂史。

“看一本史书的可信度,应该看它与三国志是否矛盾。”,俺也彻底服了,难道,普天之下,只能采用三国志,连《史记》都得让步?更何况裴氏引用《江表传》有多少被他,以及孙盛所批评?然后居然按自个的谬论将《华阳国志》与《汉晋春秋》等书列为自个脑子中的野史,这不正是以已之心,度人之腹?

《江表传》与《三国志》相互印证,这是有的,但与《三国志》等史书相矛盾之处亦是不少。列几条。

《江表传》: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后)从权借荆州数郡。无论是《后汉书》注引《魏氏春秋》,抑或《通典》、《十道志》,都明确记载,公安乃汉武陵郡地。与此条不符,孙盛、杜佑、梁载言等一概与起哄,与您过不去。再给你引两条《三国志》的史料。
《武帝纪》: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诸葛亮传》: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这里明确都说了,江南诸郡是刘备打下来的,根本就不存在从权借荆州数郡。对了这条,当初阁下不就偷梁换柱成了《三国志先主传》吗?敢情《江表传》与《三国志》就是这样相印证的了。

江表传曰: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诸葛亮诣吴未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於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曰:“何以知(之)非青徐军邪?”吏对曰:“以船知之。”备遣人慰劳之。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傥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备谓关羽、张飞曰:“彼欲致我,我今自结讬於东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又孔明已俱来,不过三两日到也。”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孙盛指其不实,俺就不再提了,再看看这条与《三国志》是如何相印证的。

《诸葛亮传》:先主斜趋汉津,適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

《吴主传》: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

《周瑜传》:瑜曰:“。。。。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於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

《鲁肃传》: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敢情樊口就是夏口。

还有周瑜的遗笺不就是与三国志记载不同,被阁下以别人妒忌周瑜为由,将《三国志》给否了吗,这时为何又大赞起来三国志与江表传相印证,史书是否可信,要看是否与三国志相矛盾?

江表传载坚语曰:“大勋垂捷而军粮不继,此吴起所以叹泣於西河,乐毅所以遗恨於垂成也。原将军深思之。”

《三国志孙坚传》:坚夜驰见术,画地计校,曰:“所以出身不顾,上为国家讨贼,下慰将军家门之私雠。坚与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将军受谮润之言,还相嫌疑!”

又是这样印证的。

江表传曰:先是,公安有灵鼍鸣,童谣曰:“白鼍鸣,龟背平,南郡城中可长生,守死不去义无成。”及恪被诛,融果刮金印龟,服之而死。

真乃信史矣!

江表传曰:纮谓权曰:“秣陵,楚武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访问故老,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今处所具存,地有其气,天之所命,宜为都邑。”权善其议,未能从也。

《三国志张纮传》:纮建计宜出都秣陵,权从之。

印证得妙啊!

还有我之前列的,看来《江表传》都是这种印证法。呵呵。

请问一下,《汉晋春秋》与《华阳国志》啥时候被人指出这么多的毛病?如果裴注引了什么,就代表什么具有可信性,那么《搜神记》亦是一部良史了?

《江表传》之所以被裴松之引了这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与三国志记载不同,结果到黑兄嘴里,变成了与三国志相到印证。

在下与楼主指的是江表传,而黑兄活生生要将三国志分开,然后加上自个的歪解,对楼主进行嘲讽,这种手段着实了得。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5-25 15:4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病知先生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9
编号 162385
注册 2007-5-22


发表于 2007-5-25 15:3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在下对史书研究不深,本不敢妄言,不过看到某些人论点过于偏激,也来说几句吧。在下之才,辩不得《江表传》之真伪虚实,仅就某些人之言辞略谈一二。冒昧之处,望乞赎罪。
      楼上某先生,言辞之激,盖于诸人。且不言何拥何反,就“蜀辈”一词,未复见有“吴辈”、“魏辈”与之相抗,纵蜀辈者,亦只言“吴人”,只此便知所言之意,欲将何为,呵呵。
      至于《江表传》一书,不见完本,我等所采,无非见之于裴注《三国志》。所谓立言者举证,无据而空谈着,宜自思。后边诸多争论,早已偏离楼主本意万里之外,所争执者无非所拥所反。争论本无可厚非,但不能错会作者之意,而复强词不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江水阔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161052
注册 2007-5-20


发表于 2007-5-25 21:0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好一个“江表传,君休读”,竟被天涯兄实实在在地按字典意义运用了!此句的情绪难道不是和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有得一比?!
扯上苏轼这词已属节外生枝,也不嫌多我一嘴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umi100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士兵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9
帖子 5487
编号 120385
注册 2007-3-13


发表于 2007-5-26 09:5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吴派向来都是只要说过东吴不好的都是蜀派支持者,记得原来就有人说孙盛是蜀迷.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2 05:2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7994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