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官渡战役双方实际参战兵力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3-9-7 22:1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官渡战役双方实际参战兵力

三国时期的官渡战役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此战一举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交战的双方分别是当时占据北方四州的袁绍和占据中原两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那么,在此次战役中双方投入的兵力到底是多少,在历史上有不少的争论,本文根据史料的记载和一些细致的分析,对此问题进行讨论。

一.        战前双方态势

曹操方面:曹军在此之前分别消灭了吕布集团、打垮了刘备集团、击败了袁术集团(逼死袁术)以及其它一些小的割据势力,基本占据了徐州、兖州的大部、豫州和司隶部的部分地区,而荆州的长沙太守张羡以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归降于曹操、凉州的丰端以及汉中的张鲁在形式上的归附,使曹操成为中国北方第二大的军事集团。
曹操集团的优势:1. 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和争取民众支持上占据有利地位;2.曹军位于中原,属于内线作战,可以较方便地集中主力对某一个方向进行作战;3.曹军虽少,但经过严格训练和多次战争锻炼,非常精锐;4.曹操善于用兵,而且能较好地听取手下谋臣、将领的意见;5.采用了成功的外交策略。
曹操集团的劣势:1.四面受敌。当时曹军位于中原地区,其北面和东面是袁绍集团(兵力16万以上),东南是孙策集团(兵力5-6万),西南是刘表集团(兵力6-7万),西面是马腾、韩遂集团(由10个小军阀松散地组成,兵力号称10万,实际估计为6-7万),因此,有可能遭到各方面的进攻;2.袁绍出身豪门,祖先四世三公,在社会上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比曹操大,当年18路诸侯讨董卓时,袁绍是联军司令,曹操只是其中的一路张邈的部将;3.袁绍集团的地盘大,经济基础好,兵力多,实力占优;4.曹军连年征战,部队没有时间进行休整和补充,而袁军相对只与公孙瓒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作战,部队的状况好于曹军;5. 曹军所占据的地盘在战争中所受损害较大,而北方四州相对稳定一些,这使曹军的粮草供应比较紧张。
为解除后顾之忧,曹操采取了以下外交行动:
1.        安抚孙策:请汉帝拜孙策为讨虏将军,封吴侯,同时为儿子娶了孙賁的女儿;
2.        招降了南面的小军阀张绣,任命为扬武将军,并联姻,成为后来参加官渡战役的生力军;
3.        安抚关中军阀:命钟繇为侍中守司隶校尉,督导关中各军阀将领;

袁绍方面:已经消灭了幽州的强敌公孙瓒,占据了北方冀、青、并、幽四州以及兖州的东部,同时授予北方少数民族的乌桓王塌顿等人单于印绶。这样一来,除在并州方向与关中有接触外,唯一的敌人就是曹操了。其下一步只有两种选择:南下进攻曹操或西进进攻关中。但西进关中即使胜利了,回过来还是要打中原的曹操。因此,袁绍唯一的选择是:趁曹操目前还不是太强大出兵消灭它。
    虽然袁绍也派人争取南面的刘表夹击曹操,但没有完全成功,刘表基本保持了中立。

二.        战前双方兵力部署

袁绍军:兵力基本没有什么争议:《三国志》、《资治通鉴》均有比较明确的记载参加进攻的为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估计兵力为11-12万人,其中骑兵1万多。
    另外,《世语》记载为袁军步兵5万,骑兵8千,合计5.8万。在《三国志》注引中孙盛评曰:“绍之大举,必悉师而起,十万近之矣。”而张璠《汉记》云:战后曹操“杀绍卒凡八万人。”也证明袁绍军在10万以上。
主要参战将领、谋臣有:
统帅:袁绍,   谋士:许攸、辛评、苏由
前锋军:前锋将军颜良;步兵校尉马延;骑前锋将军文丑;越骑别部司马韩定;越骑校尉王摩;豫州牧刘备。
左武卫营:监军将军淳于琼;步兵校尉睦元进;屯骑校尉韩莒子;骑督吕威璜;越骑别部司马赵睿。
右武卫营:监军都督沮授;步兵校尉蒋奇;长水校尉荀谌。
中营垒:主将袁绍;幕府长史袁谭;主簿陈琳;中垒监军都督代行军司马郭图;步兵校尉高览;屯骑校尉张郃;屯骑司马何茂;越骑校尉韩荀;越骑司马韩猛;射声校尉吕旷;射声司马吕详。
后军:总管将军蒋义渠;步兵校尉张凯。
运输总管:司马兼护军逢纪;督运校尉孟岱。
以上袁绍的主要将领除袁尚与审配留守冀州,高干、郭援在并州,袁熙在幽州以及青州的留守部队外,其余基本都在官渡一线。其后方留守部队约4-5万人。
根据青州刺史袁谭在官渡军中,而曹军臧霸进攻青州的牵制行动并没有遭到袁军的反击,说明袁绍的青州军主力均在官渡一线。
进攻官渡各军兵力分布情况:
前锋军兵力:根据其投入作战的情况分析:颜良带领1步兵校尉营1.1万人在前,文丑率领1骑兵校尉营的兵力随后(估计1.1万人),还有骑兵别部(3-4千人,刘备也在该部)在最后,总兵力2.5万人;
左军兵力:2个校尉营加1个别部总兵力约2.3-2.5万人左右(战役后期曾抽调淳于琼所部的1万多人去保护粮草,估计不会把左军全部派去);
右军兵力:2个校尉营总兵力估计1.5-1.8万左右,原本沮授指挥的部队比较多,但在战役开始时因故被郭图、审配分去不少。
中军兵力:主力军团:共有4个校尉营估计兵力在4-4.3万人左右。
后军与运输部队:没有参战。从将领配备分析兵力约1.5万人,其中后军步兵1校尉营1.1万人,督运1校尉营估计因不是作战部队,人数约数千。
说明:袁军的正规作战部队编制与汉朝军队相近:一个校尉营大约有兵力1.1万人,相当于现代的师(包括4个部曲);1个部曲有2600人,相当于现代的团;兵力介于校尉营和部曲之间的为别部,相当于今日的旅或加强团(见《中国战争史》)。另外后来鲁肃曾说赤壁之战前刘备的残余部队“不当一校之众”——也就是不到一万人,也说明一校约有万人左右。
综上所述,袁绍军总兵力为16万多人,其中用于进攻官渡的为11-12万人。

曹操军:参战兵力有一些争议,分析如下:
统帅:曹操, 谋士:郭嘉、荀攸、贾诩、董昭、毛玠,
偏将军:徐晃,裨将军张辽、许褚、关羽,
东郡太守刘延;平虏校尉于禁;讨虏校尉乐进;厉锋将军曹洪;
其中曹操从许昌亲自带到官渡的有1万人的中央精锐部队(包括徐晃、张辽、许褚、关羽),《三国志——武帝纪》所说的“曹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就是指的这部分军队。
原来在河水(即今黄河,但与现黄河位置有一些差别)一线驻守的部队是:
白马刘延军1千人,原武于禁军2千多人(后来增加到4千),乐进军估计也有4千人在延津一带(其中骑兵1千人)。这样在官渡一线的曹军总兵力应为1.9万人。
以上为战役开始阶段直接参加官渡战役的部队和将领,其它主要部队和将领为(合计4.6万人):
建武将军夏侯惇军:5千人,防守西面的孟津、敖仓等要点以及保障左翼安全;
扬武将军张绣军:驻陈留、吾己等地,5千人,保障整个右翼的安全;
越骑将军曹仁军:驻颖川一带,5千人,为官渡战役的后军兼战役预备队;
行督军校尉颖川太守夏侯渊、威武将军蔡阳以及厉锋将军曹洪军:1.1万人左右,防守南面的南阳到颖川之间的广大地区以及许昌外围,防备刘表,保卫许都(估计其中夏侯渊、曹洪各4千人,蔡阳3千人);
许昌留守军:荀彧,估计有2千人;
汝南太守满宠、汝南郡太宗李通军:驻汝南,6~8千人,防备孙策;
振威将军东平相程昱军:驻鄄城,7百人,防备河水上的渡口以及袁绍军的右翼迂回;
琅琊相臧霸军:估计3千人防备袁绍军从青州的进攻并数次进攻青州,见《三国志臧霸传》;
粮草转运李典军:1千多人,负责向官渡大营押运粮草,见《三国志李典传》;
广陵太守陈登军以及兖州、徐州等地其它部队:5-6千人守备;

根据以上的曹军部署,可以发现:曹军的总兵力为6.5万多人,与当时的历史情况比较符合,同时也已经包括了绝大部分曹军的将领(可能有一些不太重要的将领没有列出)。
曹军为防备四周其他军事力量可能的攻击,部署了2.5万多人的兵力,而为防止袁军的两翼包抄,又用去了1万人,这样曹军在官渡的兵力就不多了。不过正是由于以上正确的部署,才保证了官渡战役的顺利进行:打垮了汝南刘辟的叛乱、消灭了袁绍派出的西线迂回部队韩荀军。实际上袁绍手下的许攸建议的偷袭许都之计划,并不是什么高招,曹操部署的曹仁军就是防备这一手的。曹操不过对许攸客气客气罢了。
从以上部署情况还可看出:曹军的主力均由曹氏亲族统领:如夏侯惇军5千,曹仁军5千,曹洪和夏侯渊军各4千,曹操亲领1万,另外从一开始就跟随曹操的将领如于禁、乐进各4千,李通、满宠各3~4千,而关羽等新来的降将在当时均带兵较少或没有单独统兵。
以上部署中,曹军除在官渡部署了重兵集团外,另两个重兵集团是南阳一带的夏侯渊、曹洪、蔡阳兵团1.1万人和汝南一带的满宠、李通兵团6~8千人。南阳兵团主要是防备荆州的刘表集团,它们在整个战役期间不仅使刘表集团不敢向北进攻,保障了整个西南方向的安全。汝南兵团主要是防备江东的孙策和镇服当地的豪强武装。江东的孙策当时有进攻曹军的企图(可能是广陵一带而不是许都),只不过因其被刺客杀死而没有来得及实施。而汝南是袁绍的老家,当地有不少的豪强武装响应北方的袁绍,均被汝南兵团一一剿灭。从而保障了整个东南方向的安全。
可能有人会问:曹操不是招降了30万青州兵吗?都哪里去了?我的分析是:30万青州兵是一种夸大的说法,其中包括许多老弱,实际被曹操挑选留下的作战部队仅为数万人(估计3万左右,因为当时曹操仅有残破的兖州,养不起很多的士兵),号称精锐。但后来曹操发现这些未经过严格训练的青州兵(实际为黄巾军)战斗力和军纪均较差:在第一次与吕布的交战中,3万多青州兵被1万吕布的骑兵一下子就冲垮了,还险些要了曹操的命;这时曹操仅有鄄城等三座城镇和不到1万人了。  
接着在遭张绣偷袭的战斗中,青州兵不仅溃不成军、败坏军纪,还又一次使曹操差点丢了性命。仅是依靠典韦的死战、于禁部的遇惊不乱以及李通军及时自汝南赶到,才稳住了局面。从此后,曹操不再直接大批使用招降的军队,而是精选之后再进行严格的训练,才让他们参加作战。
后来,唯一的例外是曹操直接大量使用了刘表的投降水军近3万人(原因见本人另一篇文章《赤壁之战双方实际参战兵力探讨》),结果是遭到了一生中最大的失败。

三.        战役进程以及双方兵力的变化

第一阶段:公元200年2月,袁军主力进到黎阳,3月袁绍派前军大将颜良率1.2万人进攻曹军驻守白马的刘延军1千人。另派何茂、王摩进攻原武一带。袁绍主力随后跟进;
4月,曹操亲自领兵救援刘延,并采用谋士声东击西的策略,突然进到白马,杀掉了袁军先锋颜良,救出刘延军,袁军不敢交战;
袁绍准备全军渡过河水进行追击,沮授建议只派部分部队去进攻官渡,其余部队驻守延津,因为如果全军过河,一旦失利,就无法撤退了,袁绍未采纳;
袁绍派另一名前军将军文丑和刘备继续进攻,在南坂坡一带被曹军的诱敌之计击败,损失数千人和马匹,大将文丑阵亡,刘备逃回;
曹操又派乐进率1千骑兵配合于禁部队在原武一带击败袁军,袁军将领何茂、王摩带领残余部队(估计2千人左右)投降了曹军;
在第一阶段作战中,曹军动用了主力击败了袁军的前军,袁军损失将军4名,部队5-6千人,包括3千左右的骑兵,大大挫伤了袁军的士气。曹军损失不大。

第二阶段:公元200年7月,袁军继续攻击前进至阳武一线,曹军退往官渡,两军没有发生大的战斗。同时,南线汝南原投降的黄巾军刘辟军叛乱,袁绍马上派刘备率军去联络以配合攻击曹军后方。曹操命战役预备队曹仁自颖川向其进行攻击,平定了叛乱。
曹仁军回军途中,与袁绍派出的迂回曹军后方准备切断粮道的韩荀军遭遇,在鸡洛山一带的战斗中,袁军被击败,越骑校尉韩荀阵亡(因是长途偷袭部队,人不会太多,估计数千左右)。
另外,根据《三国志曹仁传》记载,曹仁还与史涣出击袁绍的运粮车队,烧其粮谷若干。
8月,袁绍主力推进到官渡附近,连营数十里与曹军相持。曹操只能也连营数十里,但苦于兵力不足,可能增调南阳的曹洪军和陈留的张绣军赶来增援。
9月初一,曹军与袁军交战失利后,退回营垒坚守,曹军比较被动。袁军采用各种办法攻击曹军营垒,曹军拼命防守,这样又相持了1个月。
本阶段在官渡前线,是袁军的前、中、左、右四军9.5万人对抗曹军的2.4万人(包括曹操的后军曹仁军,而增援军到后是3.3万人)。

第三阶段:曹操看到自己兵少,粮食又不足,准备撤退。荀彧、贾诩劝曹操:你以十分之一于袁绍的部队成功防守了半年,这说明袁军的力量已经用尽了,此时谁先退谁就会失势,因此必须坚守到底。同时这正是使用奇兵和计谋的时候。于是曹军继续坚守官渡一线。
曹军为求速决,开始想办法反击袁军。首先,趁黑夜掘开渠水冲灌袁军营垒,使袁军不得不后退了30里,减轻了自己的防守压力(这时袁军大营距官渡为40里);
侦察到袁军将领韩猛押运数千车粮草正向官渡进发,曹操派徐晃和史涣部进行截击,在故市一带将袁军粮车全部烧光;
10月,袁军派大将淳于琼等领兵1万多人迎接新运到的粮草于乌巢(在袁绍大营东北40里处)。谋士沮授建议再加派蒋奇军防守淳于琼的外围,但袁绍未采纳。谋士许攸又建议派轻装骑兵迂回官渡偷袭许昌,抢走汉帝;即使不成也可使曹操因为许昌空虚而分兵,袁绍未采纳。
许攸因其它原因随后投靠了曹操,建议曹操偷袭乌巢。曹操不顾其他将领的怀疑立即采纳了许攸的建议:亲自率5千精兵冒充袁军旗号从小路偷袭乌巢,同时留曹洪和荀攸死守大营。曹军到达乌巢开始放火。天亮后,袁军发现曹军兵少就出营反击曹军,曹军击退了淳于琼的反击。
袁绍等发现乌巢起火,估计为曹操的偷袭。张郃建议:曹操的部队非常精锐,必定会击败淳于琼的守军。而乌巢军一旦失败大势就无法挽回了,应马上派主力增援。而谋士郭图反对,建议以主力进攻曹军营垒,只派骑兵部队增援乌巢。袁绍采纳了郭图的意见,派骑兵增援乌巢,而命张郃、高览带2校尉营的主力部队猛攻曹营。
袁绍的增援军快到乌巢时,曹军还未击败淳于琼的守军。此时有人建议曹操分兵阻击增援部队,曹操坚决不同意分兵。曹军士兵知道如不能马上击败淳于琼军,就会遭到前后夹击,因此拼命攻击,终于冲垮了淳于琼军,杀了主将淳于琼和校尉睦元进等领兵将领以及1千多士兵,烧毁了所有的粮草。
张郃、高览率1万多兵猛攻曹军大营失败,加上受到郭图的挑拨、陷害,十分害怕,就烧毁攻营的武器,投降了曹军。
由于乌巢失守、粮草全毁,加上张郃、高览军的投降,导致袁军大乱,士气低落,士兵纷纷逃亡,曹军趁势全线发起攻击。袁绍看到大势已去,就率领8百轻骑向北渡河而逃。曹军一口气追杀到河水边的延津,缴获了袁军的所有军需辎重、作战地图,杀死和俘获袁军7万多人(由于河水的阻隔,绝大部分袁军来不及渡河逃回,应了沮授战前的判断)。官渡战役到此结束。
在第三阶段中,袁军投降1万多人,在故市、乌巢的偷袭战中损失数千人,在最后的大溃退中被消灭7万多人,共计8.5万多人,比起本阶段开始时的9万余人,袁军基本上是全军覆没。估计曹军的伤亡在数千人左右(主要是猛攻乌巢和防守大营的伤亡)。
自第一阶段至第三阶段结束(200年2月至10月),共历时8个月。

四.官渡战役双方实际参战兵力

综观整个战役过程,曹军的实际参战兵力为3.3万人。它们是分期投入作战的:
第一阶段在官渡参战的曹军为1.9万人;
在战役相持阶段和后期,曹军战役预备队曹仁军5千人投入战斗,并增援南线的曹洪军4千人(见《三国志——曹洪传》)和右翼的掩护部队张绣军5千人(见《三国志——张绣传》)。
曹操认为右翼距离袁军较远,而且其北面有鄄城、东面有琅琊等地的部队防守,相对威胁较小,故抽调其主力投入主战场;而南线暂时解除了威胁,也及时抽调兵力投入主战场。这个阶段曹军在官渡参战的兵力达到3.3万人(或略少,因作战有伤亡)。
应该说,曹操在战役最困难的时期投入的预备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左翼掩护部队夏侯惇军无参加作战的记载,估计没有直接参加官渡作战。分析原因:第一,夏侯惇防守的孟津和敖仓极为重要:孟津为河水上极为重要的渡口,如果被袁军占领,就可以很容易的以大部队迂回许都了。而敖仓是当时曹军最大的粮仓,对于粮食非常困难的曹操来讲,那是决不能有任何闪失的。第二,夏侯惇的防地隔河与袁军相对,中间没有其它缓冲地带,将其抽调到其它地区是很危险的。第三,孟津距离官渡有400里,不能很快地进行增援(右翼的陈留距官渡100里,增援方便)。
袁军的参战兵力:前军、中军全部参战;左右两军也基本全部参战,只有后军以及运输部队没有参战。实际参战兵力10.5万人。

此战之后,袁绍一蹶不振,后病死,曹操又经过数次战役,历经7年,终于全部消灭了袁绍军事集团,占领了北方四州,为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基础。
有的文章,过于夸大曹操的能力,认为是曹军1万对抗袁军10万;而还有一些文章则为了贬低曹操,说曹军参战的有6-7万之多。我认为这都是不正确的。
还有文章认为袁绍军战斗力差,曹操胜之也很平常。其实不然,袁绍军乃北方精锐(不如曹军精锐是实情),当时公孙瓒的部队由燕、代之士组成,已经是很凶悍的了——尤以骑兵和强弩兵为主要攻击力量。在袁绍与公孙瓒的界桥之战中,公孙瓒就有1.4万的骑兵用于冲锋(其中精锐白马义从约4千)。而袁绍军能将如此凶悍的部队全部消灭,实力可见不弱。
也有文章以为曹操偷袭乌巢成功属于运气好,既有许攸先来送情报,后又有袁绍不听劝告决策失误,才使曹操一战成功。其实不然,各种事物在偶然中必有其必然性。许攸来降,当时许多将领均以为偷袭乌巢很危险,只有荀攸、贾诩劝曹操出击。由于曹操的中军只有不到1.4万人,多留兵则攻击乌巢兵力不足,少留兵可能被袁绍反击大营,结果曹操选择仅带5千步骑出击。而乌巢深入敌后80里,如果偷袭不成,极有可能被袁军切断而全军覆没。况且袁将淳于琼也是袁绍的著名大将(演义对其的丑化请不要相信,其人很早的时候就与袁绍、曹操在朝廷里一起分任八校尉之职。史书记载淳于琼很清醒:当时是夜里曹军赶到进行攻击,由于无法判断敌军兵力,淳于琼选择防御大营,等到天亮后,发现曹军兵力不多就出营与曹军激战,只不过在激战中被曹军猛将乐进杀死),其部队在乌巢一直与曹操的精锐血战,最后统兵的大将全部阵亡(包括淳于琼、睦元进等5名将军,没有将领逃跑),袁军才溃败。何况还有袁绍大营派来的增援骑兵的夹击。可以说乌巢偷袭作战真是非常的惊险。其实袁绍认为曹操乃孤注一掷去偷袭乌巢,以乌巢的位置和重兵防御,曹操必定率领大营主力前往,而大营必定空虚,以主力趁机攻击曹军大营定可成功。只是没有想到曹操只带5千兵就敢于攻击乌巢,而大营又有曹洪军的增援,袁绍只能是失败了。但是在这个环境下,相信诸葛亮、刘备都不敢以如此少的兵力冒险偷袭乌巢。以淳于琼等人的死战,如果袁绍派张郃的主力夹击曹操,恐怕曹操真是不能成功了。但是关键就在于曹操的兵力部署出乎袁绍、郭图的意料,才造成了袁绍的决策失误。
由于史料的匮乏,许多兵力部署乃根据两军将领情况和当时双方阵地情况分析得来。本文主要讨论了本战役的实际参战兵力,对有关双方的战略战术特点没有太多的涉及。
总结如下:
袁、曹军在官渡直接作战的兵力对比为10.5万比3.3万(两军兵力对比为3.2比1)。如果加上未直接参战的后军和运输部队,双方兵力对比为12万比3.4万。
官渡战役是名副其实的以少胜多之经典战例。

以上是本人的分析和观点,请有关专家、学者多多指教。
附录:官渡战役形势图

参考书目:三国志、资治通鉴、中国通史、中国战争史、中国历史地图集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30 20:11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冷剑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29
编号 583
注册 2003-9-7


发表于 2003-9-7 23:1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袁军的战斗力的确很差,每场战斗都有将领死亡就可以看出战术也是很落后,士兵没死多少大将却会阵亡,看来袁军将领都是身先士卒,或者说是只好冲锋陷阵不会指挥战斗,就算兵力再翻一倍也无济于事。

不过,我觉得就算曹操认为青州兵的战斗力较差,也不会让他们全部解甲归田,毕竟自己的军力有限,而且是处于各军阀的中央地带,也就是四面受敌。估计应该会保留个一万人左右。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马岱

衡山郡王知枢密院事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上柱国(正一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1
功绩 2443
帖子 19416
编号 10
注册 2003-8-20
来自 深圳


发表于 2003-9-8 09:1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青州兵说不定让他们囤田去了,养三十万军队,以曹操的地盘恐怕还养不起。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3-9-9 14:4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好主意。打大仗青州兵不行,屯田或押运粮草之类的还可以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过,改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7
编号 5056
注册 2004-2-6


发表于 2004-8-17 11:0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实在不明白这么好的帖子竟然没几个人看. 在下受益非浅,拜谢.
一个问题, 官渡之战时期袁绍的几个儿子在北方都有什么动作,他们的领兵情况如何?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8-17 11:1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因为只是谈军事。感兴趣的人不多。
官渡战役期间,袁绍的儿子们大致在:
——青州刺史袁谭,跟随袁绍在官渡作战;
——袁熙镇守北方幽州。
——袁尚留守邺城。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perzz_0
(传说中的懒人)

魏郡公兴德军节度使

Rank: 21Rank: 21Rank: 21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874
帖子 8611
编号 2940
注册 2003-12-6
来自 上海
家族 轩辕狼党


其实我一直想说,袁军的高干和曹军的臧霸打得也很不错。至于于禁,名将啊!当然发挥了其优势。冷静不乱。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eds167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24
编号 15157
注册 2004-8-10


其实,官渡之战唯一的可看性便是兵力的悬殊战。这场战争的根本还是斗智斗勇。曹兵兵力少,可是智谋者不下少处。且操唯才是举,行事瑾小慎微,统观全局。而绍举棋不定,虽有五大家臣,而不能用,且五人相互猜忌,焉能不败!况绍手下猛将颜良、文丑、张颌虽勇猛却无智,终不能成大事也!
    只是不知是否有郭奉孝有罗列绍之十大弊,操之十大利之说。若有倒是一段佳话,值得品味一下!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过,改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7
编号 5056
注册 2004-2-6


发表于 2004-8-17 11:4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上的意见更像是<三国演义>的意见,与真正的历史有很大出入,不敢苟同.
袁绍集团和曹操集团都有自己内部政治纷争的问题,只能说曹操集团相对团结.各人觉得曹操能够当机立断才是导致战争胜利的关键.
谢谢楼主的回复.看了楼主所有的原创贴,受益匪浅.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子越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85
编号 4421
注册 2004-1-12


发表于 2004-8-17 11:4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燕京兄,在下有个疑问:袁绍在曹操偷袭乌巢时,除了派张颌高览进攻曹大营,蒋奇救乌巢,其它部队为何呆在大营睡大觉?以袁绍对曹操多年的了解,在得知曹亲自偷袭时,应是在孤注一掷了,自己也要全力以赴才对,而且此时的重点是,曹军精锐离开了坚固的营垒出击了,这时正是决战歼敌的好机会啊!!!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eds167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24
编号 15157
注册 2004-8-10


过,改之老弟 我正是问《三国演义》中关于郭奉孝有罗列绍之十大弊,操之十大利之说是否历史上确有记载啊,何来不敢苟同之说。至于两者兵力悬殊确是属实,这一点〈三国志——魏书》可以作证啊!
     你还是把我的意思理解清楚再发言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eds167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24
编号 15157
注册 2004-8-10


战争的胜负在于纵观全局和每个枢纽并进行正确的判断,并不一定要指挥者的当机立断,所谓有“机”才能“断”,而“机”就在于指挥者的判断了。所以阁下的看法,我并不赞同啊!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8-17 12:1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子越于2004-08-17, 3:44:37发表
燕京兄,在下有个疑问:袁绍在曹操偷袭乌巢时,除了派张颌高览进攻曹大营,蒋奇救乌巢,其它部队为何呆在大营睡大觉?以袁绍对曹操多年的了解,在得知曹亲自偷袭时,应是在孤注一掷了,自己也要全力以赴才对,而且此时的重点是,曹军精锐离开了坚固的营垒出击了,这时正是决战歼敌的好机会啊!!!

子越兄:
我是这样认为的:
由于当时双方在官渡一线已经相持了很久,战线基本固定,因此双方主要兵力都在这条漫长战线上相持。
双方投入乌巢作战的只是两军的中军机动兵力,按现在词汇讲就是战役预备队。那些在前线相持的部队一时间是无法抽调出来的。
曹操由于兵力少,其战役预备队估计在5000到7000之间,而袁绍的战役预备队则在2万多,这也和双方此时兵力差距三倍左右是相吻合的。
因此,曹操带领5000进攻乌巢已经动用了战役预备队的大部分。
袁绍先派出1万预备队去看护乌巢,当得知曹操偷袭乌巢时,手中战役预备队只有1万多人,此时面临两个选择:
——1万人增援乌巢,数千人佯攻曹军大营;
——1万人进攻曹操大营,数千人(2-3千)救援乌巢。
可惜袁绍选择了后者。乌巢完蛋。全局完蛋。

至于说袁绍为何不集中兵力包围消灭曹操的5000人,也不好说。我认为在袁绍看来,曹操既然敢于孤军深入70里,攻打由万人防守的乌巢,兵力决不会少于万人,而且全是曹军精锐,要想在野战中包围消灭曹军精锐万人,基本是不可能的。袁绍判断曹操兵力失误。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子越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85
编号 4421
注册 2004-1-12


发表于 2004-8-17 12:4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燕京兄:
既然双方都不太可能从其它战线抽调兵力,那应该没有曹洪增援曹军大营一说,如此则曹军防守大营的兵力连3千都不到,还能顶住张高二将万人的猛攻,实在说不过去,感觉曹操应该是带精锐出击,而留下重兵守营啊。
此外如果袁绍在兵力部署上采取平均分配,处处为3:1,也和其统一河北的能力不相符。总兵力3倍于敌,在正面重点至少要达到5~6倍才说得过去。所以我认为袁绍在决战的关键时刻仍在继续轻敌,没有派出中军的全部主力。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perzz_0
(传说中的懒人)

魏郡公兴德军节度使

Rank: 21Rank: 21Rank: 21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874
帖子 8611
编号 2940
注册 2003-12-6
来自 上海
家族 轩辕狼党


楼上有理,张高二将去进攻曹军本阵。照理说兵力应该多于守军,但是却没有成功,我认为可能是张高二人战意不高(就是不积极,这也和袁绍不太重视他们有关吧)。也有可能袁绍发令迟缓或者命令下达中出现迟缓,而张高二人行军速度也不够,以至于刚到曹军本阵开始进攻时,已经得知乌巢玩完了,所以就投降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8-17 13:3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子越兄:
你说的也不无道理,继续探讨。

曹洪没有记载是从战线其它地段抽调过来的,从中国战争史的说法看,更可能是战役中期从外地(比如南方)抽调过来并且直接加强到战役预备队中,也就是在中军。
中军大营自然有一军是专门负责防御的,我所说的大约8000人的战役预备队是不担任守营防御任务的机动兵团,是随时可以派往某个战役方向作战的部队。
因此,曹操去乌巢后,中军大营的留守兵力应包括:原守营部队和剩余的机动部队,估计在6000以上(3000加3000)。
由于双方战线有数十里,因此在中军大营中的兵力不会更多了。
看袁绍军:此时大约9万人,中军大营就有守营5000加战役预备队23000人,大致1/3,曹军总兵力34000人,中军大营11000,也是这个比例。
当时的部队机动能力很差,集中部队过多是难以展开和使用的。

打个比方,一直以来都说在赤壁有曹操20多万大军,可是也没有人想一想,赤壁、乌林是什么样的地方,附近多是沼泽,一片渺无人迹的丛林灌木,别说20多万大军和大批营垒、辎重,就是20多万人也没地方放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8-17 13: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S兄:
进攻部队超过守军也不见得就能够拿下营垒,还有其它因素:
——超过的比例:比如本次战斗,袁绍估计曹操会带领1万以上部队攻击乌巢,这样大营留守就只有千人,以张高2将的万人进攻,有10倍的兵力优势,夺取大营很有可能。可实际情况是,曹操仅带5000出发,留守的大约有6000人,以万人进攻死守的6000人,而且时间还有限制(必须在曹操回来前),自然难以成功。

——由于派去乌巢的增援兵力过少,给张高二人进攻曹军大营的机会实在不多,因此一次猛攻失败,张高二人就已经发现留守的兵力大大超过预计,再攻击也是徒劳。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子越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85
编号 4421
注册 2004-1-12


发表于 2004-8-18 10:0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燕京兄:
如你所言,张高二将率万人攻曹洪荀攸的6千,考虑到攻坚的困难,的确可以理解。但袁绍除去此部和留守的5千人以及增援乌巢的蒋奇部,还有万人没有出动。从袁绍、张颌、郭图军议的情形可知,袁军指挥机构对当时形式的险恶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但为何没有出动全力去攻曹操大营或者救援乌巢,而是两头出兵的同时还保留一部力量,实在让人费解。
此外,对于袁军中比较优秀的指挥员--沮授当时的情况,史书上只说到他受郭图等人排挤,统领军队被减少,而在足下的分析中,他当时也率领着万人的大军,面对他当面的3千曹军(按双方兵力对比分析),难道也无计可施,同时还坐看本方的主力中军被击破?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8-18 10: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子越兄:
你大概还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袁绍的中军战役预备队就是2万多人:包括张郃、高览军,淳于琼军、蒋琦军。那么袁绍接受建议增派淳于琼军去防守乌巢,这样战役预备队仅仅剩下1万多人了。

我以为郭图、沮授这些文官并不是直接带兵的将领,而很可能是监军、护军之类的,负责协调、监督各军行动。
——图等因是谮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若其浸盛,何以制之?夫臣与主不
同者昌,主与臣同者亡,此黄石之所忌也。且御觽于外,不宜知内。”绍疑焉。乃分监军为三都督,使授及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遂合而南。(袁绍传)
其中淳于琼本身也是带兵武将,又担任了监军,所以能够指挥万人,负责乌巢独立行动。
沮授本身只是监军,又没有袁绍的命令,其所监部队自然不能轻易行动。何况我们也不清楚其所监之军到底是哪个部分。同时,此人已经被袁绍所不信任,即使建言估计也没有用。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子越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85
编号 4421
注册 2004-1-12


发表于 2004-8-18 11:2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燕京兄:
淳于琼不是左军大将吗?10月才分兵去乌巢守粮草,足下在最开始就是这么分析的。而袁绍的中军一直有4万多人的兵力,连营数十里后,中军所留下的机动兵力约2万多应该不包括淳于的部属啊。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子越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85
编号 4421
注册 2004-1-12


发表于 2004-8-18 11:3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燕京兄:
按照兄刚才的意思,袁军中军主力在乌巢被袭的关键时刻,机动兵力上只余下1万多,这和整体兵力对比明显不符啊(曹军都能有5千)。如果解释为前一阶段损失过多也不对,因为后来袁军还被杀了8万多,投降了一万,刚好和总兵力相符,且除了延津白马两战外,没有袁军主力受重创的记载。
所以我认为,袁绍在乌巢之夜没有出动全部机动兵力参战,至于缘由仍需考证。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8-18 12:2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子越于2004-08-18, 3:20:36发表
燕京兄:
淳于琼不是左军大将吗?10月才分兵去乌巢守粮草,足下在最开始就是这么分析的。而袁绍的中军一直有4万多人的兵力,连营数十里后,中军所留下的机动兵力约2万多应该不包括淳于的部属啊。

子越兄:
由于很准确的袁军部署难以确认,这个只能说是战役开始阶段袁绍军大致的分派情况。而战场局势千变万化。
比方说,由于袁绍原先的中军也有不少在扎营与曹军相持,这样一来其战役预备队就不足了,于是从左军或右军抽调部分部队也是可能的。不能确定。
中军也要扎营与曹军对峙,不可能所有兵力都是战役预备队。当然也可能袁绍的预备队还要多一些。比如3万,那么派1万去乌巢守卫,1万去进攻曹营,数千增援乌巢,袁绍自己再留下若干也很正常。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oustar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61
编号 19225
注册 2004-10-20


发表于 2004-10-20 16:1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刚来轩辕春秋,就看了燕京兄的帖子,收益非浅啊,揭开了我多年来的疑问,THX。
如果燕京兄有空的话希望能为我解答另外一个心中的疑团,万分感谢: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是三国历史中最为有名的三个以少胜多的战役,我对这之中的双方兵力多少问题一直想有个确实的了解。我所了解的资料是,赤壁之战中曹军有20多万,孙军是5万左右,刘备只有不到1万残兵,实际中是不是这么多呢?
另外,能称上以少胜多,我想兵力对比至少应该在3:1以上。夷陵之战蜀军是以多打少,就算东吴从208年到221年(夷陵之战是在这一年发生的吗?我记不太清楚,不好意思)
兵力没有变化也该有5万人,那蜀军进攻的兵力不是该有15万以上吗?而这还是在荆州失陷之后,那蜀军鼎盛时期该有多少万军队啊(蜀汉灭亡时兵力才10万2千)!希望赐教,如果能像研究官渡之战这么精细的来解释的话最好^_^谢谢。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便君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5
编号 8599
注册 2004-6-24


发表于 2004-10-20 17:2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夷陵之战在史学界和军事界就根本不属于以少胜多的战役,一般认为蜀军主力要比陆议的军队要少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图

广陵侯
谏议大夫
★★

Rank: 20Rank: 20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775
帖子 10924
编号 3282
注册 2003-12-13


发表于 2004-10-20 18:1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大便君于2004-10-20, 17:27:11发表
夷陵之战在史学界和军事界就根本不属于以少胜多的战役,一般认为蜀军主力要比陆议的军队要少

原闻其详。

除了近两年网上的一些文章以外,史学界和军事界一贯把夷陵之战和官渡、赤壁作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便君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5
编号 8599
注册 2004-6-24


发表于 2004-10-20 18:3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以前在三联的杀人无血就是军界负责军史研究的,至少在军界研究的没人会说夷陵之战是以少胜多

另,也从没见过哪本严谨的相关书籍说过夷陵之战是以少胜多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图

广陵侯
谏议大夫
★★

Rank: 20Rank: 20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775
帖子 10924
编号 3282
注册 2003-12-13


发表于 2004-10-20 21:1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大便君于2004-10-20, 18:36:03发表
以前在三联的杀人无血就是军界负责军史研究的,至少在军界研究的没人会说夷陵之战是以少胜多

另,也从没见过哪本严谨的相关书籍说过夷陵之战是以少胜多

杀人无血那个也是一家之言吧?记得以前有史学家争论过,一个结论是刘备军8万,另一个是10来万。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oustar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61
编号 19225
注册 2004-10-20


发表于 2004-10-20 21:2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可那个时候孙权有多少兵马呢?不会还只有5万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便君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5
编号 8599
注册 2004-6-24


发表于 2004-10-20 23:2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刘备军主力4万是肯定的,加上御营总兵力不会超过5万,那些五强蛮夷虽然开始响应但并没有真正出兵到夷陵,如果加上他们再算上根本没参战的后备赵云军,总数8万是有的,但在夷陵战场上刘备军力是不占优势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10-21 09:3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zoustar兄:

最近出差没有及时回复,抱歉!
其实关于这三个战役的兵力,我都写有分析文章(与大家一起探讨)。基本结论是:
官渡战役是以少胜多;
赤壁之战如果就整个荆州而言是以少胜多,但是仅仅说赤壁战场,大致为5比3,曹军占优;
夷陵之战则基本是兵力相当。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18 12:3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525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