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1 17:27 发表
诸葛亮未必对孟达很熟,但对于还需要诸葛亮向孟达解说“正方性也”的李严相比,肯定要熟一些。
诸葛亮关系比李严熟,权力比李严大,名声比李严好。李严凭什么认为孟达会投靠自己而不是诸葛亮呢?
李严会努力争取孟达是实,但“策反孟达不见得很有好处”也是实。
李严既然要安身求名,表面上自然会有些表现,不见得事事都以自利为主,否则如何求名? 怎么算是“为小惠”?
姚静、郑他来降,跟孟达被俘并不矛盾。孟达起兵,不可能仅仅是一地进行准备,司马懿速至,孟达不可能把所有部队都聚集在一起。
在破城“俘获万余人”之外,肯定还有在外的余党。救援孟达的援军归路未被断,可没有必降的理由。
“七千余家”跟“万余人”也太不成比例了点,每家只有不到三人?
另外,蜀汉援军是在西城安桥,从地理来说,自汉中南郑救援西城,可是比江州救援西城便利。到底是谁发出的救援还不好说。 ...
“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这是诸葛亮对李严的称赞,而非什么所谓的“需要诸葛亮向孟达解说”。
孟达与李严交情熟与不熟,完全跟诸葛亮是否要称赞李严 没有关系。即使孟达与李严情如兄弟,诸葛亮照样可以称赞李严。因为 是否需要是称赞李严是诸葛亮自己的自由,而并非诸葛亮与孟达的交情。
孟达根本是个反覆之人,对主子的交情、权力、名声并不十分看重,他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
李严从来没有说过“认为孟达会投靠自己而不是诸葛亮”,李严只是表示过自己跟诸葛亮都想得到“良伴”。
诸葛亮与李严都在策反孟达,在孟达没有正式投靠以前,李严就有争取孟达的机会————也就是说,如果成功策反孟达投靠李严,对李严自己有好处。所以李严会积极策反孟达。
看《三国志》居然能看成这个样…………
於是亮表平曰:“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偪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然谓平情在於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咎。乃废平为民。
诸葛亮当时是在告李严的状,整段话都是在控诉李严的自私,“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这话是连着后面看的。
联系上下文看就知道“尚为小惠”是指李严为自己谋取小利益,而无视国家利益。而非指李严用小利益收买身边的人。
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李严在乡党的名声就是这么糟糕,居然还有人以为李严“应该是很能伪装的人”??
是不是连什么叫“蜀将”都没搞懂?
只有蜀汉方面任命的官员的才能叫“蜀将”:
孙权遣使奉献。蜀将孟达率众降。武都氐王杨仆率种人内附,居汉阳郡 ————孟达当时是蜀汉政权任命的太守,然后背叛入魏。
延康元年,蜀将孟达率众降。————孟达当时是蜀汉政权任命的太守,然后背叛入魏。
八月,诏曰:“故中郎西平郭修,砥节厉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将姜维寇钞修郡,为所执略。…………” ————姜维当时是蜀汉政权任命的将军。
姜维自沓中还,至阴平,合集士众,欲赴关城。未到,闻其已破,退趣白水,与蜀将张翼、廖化等合守剑阁拒会。 ————张翼、廖化当时是蜀汉政权任命的将军。
正始元年,蜀将姜维出陇西。————姜维当时是蜀汉政权任命的将军。
孟达叛魏后,并没有得到蜀汉方面授予官职,所以建兴六年的孟达并非“蜀将”。至于孟达的下属,史籍则称之为“达将”:
宣王诱达将李辅及达甥邓贤,贤等开门纳军。
明确记载姚静、郑他是“蜀将”,而非“达将”,那么姚静、郑他当然就不是孟达的下属了。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1 17:27 发表
姚静、郑他来降,跟孟达被俘并不矛盾。孟达起兵,不可能仅仅是一地进行准备,司马懿速至,孟达不可能把所有部队都聚集在一起。
在破城“俘获万余人”之外,肯定还有在外的余党。救援孟达的援军归路未被断,可没有必降的理由。
“七千余家”跟“万余人”也太不成比例了点,每家只有不到三人?
...
拜托能不能不歪解《晋书》?
俘获万余人,振旅还于宛。乃劝农桑,禁浮费,南土悦附焉。初,申仪久在魏兴,专威疆埸,辄承制刻印,多所假授。达既诛,有自疑心。时诸郡守以帝新克捷,奉礼求贺,皆听之。帝使人讽仪,仪至,问承制状,执之,归于京师。又徙孟达余众七千余家于幽州。蜀将姚静、郑他等帅其属七千余人来降。
按照冒牌前面的理论,姚静、郑他等七千多人是孟达的下属。
可是问题马上就出来了,根据《晋书》的明确记载,在“蜀将姚静、郑他等帅其属七千余人来降”之前,司马懿早就班师回了宛。后来还进行劝农桑和处理申仪等措施。
那么请冒牌解释,如果“姚静、郑他等帅其属七千余人”是孟达的下属而且当时并没投降,那么司马懿怎么会有莫名其妙班师回宛,还有多余时间劝农桑和处理申仪?
再按照冒牌前面的理论, “蜀将姚静、郑他等帅其属七千余人”就是“孟达余众七千余家”,而不是后发的救兵。
可是《晋书》明确记载,“徙孟达余众七千余家于幽州”是发生在“蜀将姚静、郑他等帅其属七千余人来降”之前的事。
那么再请冒牌解释,徙往幽州的七千余家,怎么莫名其妙回到荆州再投降一次?
然后再根据冒牌前面的理论, “七千余家”跟“万余人”也太不成比例了点,每家只有不到三人。
那么按照冒牌前面的理论, “七千余人”就是“七千余家” ,那么就出现了每家只有一个人的推论。
现在再请冒牌解释,你的观点跟《晋书》这段记载 对比起来, 谁更“太不成比例了点”?
魏国当时妇女少,甚至要搞配嫁,所以部分将士没有婚姻,或者婚姻后也不一定有时间产子,也出现过产子后很快夭折的现象。
所以《晋书》的这段记载是合理的。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1 17:27 发表
另外,蜀汉援军是在西城安桥,从地理来说,自汉中南郑救援西城,可是比江州救援西城便利。到底是谁发出的救援还不好说。 ...
冒牌喜欢看着地图想当然而无视史籍记载么?
既然明确记载诸葛亮已经不救孟达,那么汉中方面还可能会发生某位蜀汉官员发七千兵救援孟达这种事么?
没有发出救兵的地方再怎么便利又怎么样?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1-22 16:0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