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赤壁之战
性别:男-离线 老不看三国

睢阳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北将军
好贴 7
功绩 381
帖子 1929
编号 39253
注册 2005-5-19


赤壁之战

一、概述: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扫平河北,北征三郡乌桓,消灭袁氏残余。
     建安十三年元月,曹操回到邺郡,造玄武池训练水军,准备南征,统一天下。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率大军十余万南征刘表,八月,刘表病死,九月,曹操到新野,刘琮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取得荆州。
     刘备败走长坂坡,被曹操派遣的精锐骑兵追上,刘备军主力被歼灭,刘备侥幸逃到夏口,与关羽、刘琦等汇合。
     与此同时,孙权的使者鲁肃与刘备取得联系,刘备派诸葛亮为使前往孙吴,准备联合抗曹。诸葛亮以高明的外交手段成功缔结了孙刘联盟,联合抗曹。孙权派都督周瑜统率吴军精锐三万人,迎战曹操于乌林、赤壁。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周瑜先长江水战挫败曹军,紧接着在乌林火攻,曹操败走华容,引军北还,失去了统一天下的良机。

     从曹操南征到引军败走近半年的时间,而赤壁之战持续则一个多月,这次战役周瑜以三万精锐大败曹操十余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而曹操失去统一的机会,三国鼎立的局面拉开。
     这次战役也是对后汉三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战役。
     
     
     二、后汉统一的契机和不充分条件。

     建安五年,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消灭了袁绍的主力精锐,但他没有急于进攻河北,而是等待袁氏子嗣的内讧。
     分裂的河北终于在建安十二年走向末路,袁氏最后的残余逃到了塞外的乌桓,曹操为了斩草除根,长驱数百公里,消灭三郡乌桓,杀二袁,彻底统一华北黄河流域。
     在以黄河流域为经济、政治重心的后汉,绝对是“得中原者得天下”,曹操的雄心到达顶点,他认为是时候结束分裂了。他刚从塞外回到邺郡就做“玄武池”,训练水军,目的十分明显,就是要扫平吴楚,一统天下。                                                     
     从曹操的战略目的来看,初步目标是消灭刘表,进而迫使江东屈服(注一)。所以他只训练了半年的的水军就开始南征,目的只是控制荆州。但刘表的死和刘琮的投降使曹操兵不血刃就取得了荆州,白白得到七、八万人和大量的战船,也正是这些原因,驱使曹操决定提前进攻东吴,只是他把孙权想得太简单了。
     刘备没有被彻底消灭,与孙权取得了同盟,曹操面临瘟疫和长江的双重困难,终于他否定贾诩的建议,遭遇乌林之败。


     何兹全的《中国通史》说:曹操不能完成统一的根本原因是“黄河流域的经济尚且没有完全恢复,而长江流域的开发却一直在进步,所以曹操不能在建安十三年完成统一。直到魏晋时期,黄河流域的完全恢复和发展使中国的重心回到黄河流域,于是完成统一”。
     这个说法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我们仔细想想,曹操从拥立汉帝到赤壁之战,十三个年头,实行屯田也有十个年头了,虽然在建安五年之前黄河流域的经济是崩溃的,但曹操用十余年的时间恢复和发展,就是为了给自己打下政治和经济基础,也正是这个原因,他才用了七年时间去平定河北,而不是以“横征暴敛”的形式来完成黄河流域的统一,所以说在赤壁战前,黄河流域仍然是全国的重心所在,曹操之所以没有完成统一,还是因为水军和荆州问题。

     曹操在玄武池仅仅训练了半年水军,这个层次的水军战斗力对付以汉水为依托的荆州军是可以的,但面对以长江为依托的吴军,就相形见拙了,所以曹操才会在赤壁吃个大亏。

     总之,大形式曹操是有利的,主动权在他手里,就看他如何选择了。遗憾的是,这位逐鹿中原、大破袁绍、横扫塞外、最有希望结束后汉乱世的强人,最终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以错误的方式与敌人展开了战斗,于是那些不充分条件逐次爆发,他最终没能越过长江。


     三、曹操南征和长阪追击战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开始南征,他向荀彧问计,荀彧说:“现在您一统华夏(黄河流域),南方已经震动,您应该趁势速出叶、宛,则荆襄恐惧,可以平定荆州。”(注二)
     八月,刘表病死,果然刘备听说曹操到宛城弃新野,走襄阳,刘琮投降曹操。此时一切太过顺利,曹操已经基本达成此次南下战略。


     只剩下一个夙敌刘备而已,此刻他正带着“十万百姓”逃到当阳,即将前往军事重镇江陵。于是,曹操派遣自己的精锐部队“虎豹骑”五千人,“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在长阪追上刘备,并击溃刘军主力,“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注三)
     《三国志·刘备传》说:“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三国志·张飞传》记载:“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三国志·赵云传》记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总之其形式与《三国演义》描写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曹操没有八十三万大军而已。应该说这次追击战显示了曹军精锐骑兵强大的战斗力,也说明刘备此人戎马一生的经验,从实力对比来看,双方可以说不胜不败。
      关羽率领的水军在汉津接应刘备,才使其没有遭受灭顶之灾,刘备逃到夏口。占据江陵对抗曹操的企图失败。


      曹操率领部队占据江陵,取得大批战船的战略物资,使曹操决定进一步南下,彻底消灭刘备和孙权。
      早在曹操南征时,孙权就把部队调往柴桑,并派遣鲁肃前往荆州探勘虚实(注四),结果刘表死了,却见到了刘备,双方决定结成同盟,刘备派诸葛亮为使前往东吴。


      四、曹操的继续南下和孙权决计破敌

      曹操占据江陵后南下乌林,要渡江灭刘备,同时向江东送信,《江表传》记载曹操与孙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

          曹操在占据江陵后获得大批战船,坚定了他下江东的决心,此时谋士贾诩说:“主公新定河北,天下震动,现在应该修养生息,养精蓄锐,对南方施加压力,那么孙权可以不战而定”  接到这封信后,江东群臣分为了两派,首先是占大多数的主降派,其次是以周瑜、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
     《三国志·鲁肃传》记载:“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
      正在孙权内部意见不一时,从夏口来的诸葛亮用一番说词打动了孙权(注五),在《战争论》中,最后一招是:“当你无路可走时,就投靠你的盟友”。刘备就是这种情况,但诸葛亮把这种“投靠”通过巧妙演说,变成了双方平等的同盟关系,所以这次外交诸葛亮是成功的。
      而真正使孙权下决心的还是周瑜的态度(注六),孙权看到周瑜的态度等于看到了军界的坚持抗战,于是他心里有了点底。《江表传》记载:权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当时孙权当时仅仅二十六岁,他接手江东虽然有了八个年头,但论影响和威望,他需要仰仗周瑜,虽然他也自信的对周瑜说:“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但从孙权日后表现出来军事能力我们都知道,如果周瑜真的“不如意”而“还就”他,那曹操就要哈哈大笑了。

      以周瑜为首的东吴军界抗击曹操的坚决态度,注定了曹操在长江上将有一场硬仗。

      当周瑜和程普率领意志坚定、水战能力冠绝天下的东吴水军精锐三万人逆江而上时,曹操却十分不顺利。
,但曹操没有同意。
      而且,曹军将面临瘟疫的威胁。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可见,赤壁战前虽然曹军没有大规模瘟疫发生,但军中已经有了这样的苗头,对于军心的影响不能小看。
      克劳塞维茨计算军队战力的公式是:工具与意志的相乘。
      曹军在意志上输给了东吴,其水战工具也未必比吴军精良,此次作战,曹军很难占到便宜。


      五、决战赤壁

      赤壁一说在今“黄冈赤鼻矶”,一说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大多数观点认为是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杜佑《通典》说:“今鄂州之蒲圻县有赤壁,即曹公败处”


      其实在火烧乌林之前,曹军与孙刘联军是有一场正面接触的水战的,结果是曹军不利。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资治通鉴》也采取了《周瑜传》的记载:“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这场战斗的具体情况大致就是:周瑜率领吴军逆江与刘备军汇合,共同迎战曹军,恰巧曹操到达赤壁(这是赤壁个泛指,《三国志》中多人传记均见“赤壁”,但这个“赤壁”应该是包括乌林在内的大片地区),于是,两军在大江上有过一场战斗。
     这场战斗的原因和具体情况我们无法得知,或许是试探,或许是曹操确实准备登陆,又或者仅仅是小规模接触。
     
其实关于赤壁之战有很多不同版本:
     其中《汉末英雄记》记载:“ 曹操进军至江上,欲从赤壁渡江。无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从汉水来下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轻舸百艘烧椑,操乃夜走。”
     又有:“周瑜镇江夏。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无船,乘(?牌)从汉水下,住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轻船走舸百数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火然则回,船走去,去复还烧者,须臾烧数千(?脾)。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走”。
     
     如果这是关于赤壁之战的前半部分描写,那么就可以理解为这就是那场接触战的全景,但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来这描写的是赤壁之战的全貌,那么这就显得有点荒谬了,曹操取得大批战船是可以确认的,怎么可能会“无船,作竹椑”呢?会不会是王粲把赤壁之战和那场接触战混在一起说了?


     不管怎么说,在决战赤壁之前确实是与一场接触战的,结果是曹操败了,正是因为这场战斗使曹操看到了自己水军战斗力的严重不足,所以他把战船链起来了,这样能够保持船身的平稳,有利于不习水战的北军南渡。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曹操的这个破绽被看出后,周瑜立刻命人先向曹操献诈降书(注七),又派黄盖准备“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
      而且与《三国演义》中描写得一样,当时确实有东南风(注八),只不过不是诸葛亮借的,而是自然现象。
      当黄盖的油船接触到曹船后,立刻点火,被连在一起的曹船无法躲避,纷纷着火,周瑜水军随后跟进,曹操大败而走,死着不计其数。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乐进守襄阳。

     《江表传》记载: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於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吴书》记载: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床中。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曰:“此公覆声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

     《元和郡县图志》称:“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
     

      大致情况就是:大火一起孙刘联军跟进追击,曹操引军败走。
      曹操败得很狼狈:
     《资治通鉴》记载: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汉末英雄记》记载:曹公赤壁之败,至云梦大泽,遇大雾,迷道。
     
      可见当时曹操仓促逃走,慌不择路(也是因为无法选择道路),从华容败走,华容当时是属于“云梦大泽”的范围,就是沼泽地。曹操之所以逃到此处,与对荆州地理的模糊有关系。

      孙刘联军一直追到南郡才罢休。


       六、曹操北归和孙刘跟进
      《三国志·郭嘉传》记载: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裴注引傅子》曰:太祖又云:“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三国志·曹操传》: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
      《三国志·孙权传》: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可见,曹操的陆军从乌林经华容到云梦大泽与从水陆退到巴丘的水军残余汇合,烧毁残余船支,随后派遣张憙率领骑兵支援合肥。
       同时《资治通鉴》记载:“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又派张辽、李典、乐进守合肥。

       周瑜则率领程普、黄盖、韩当、周泰、甘宁、凌统等进攻南郡曹仁,刘备收取荆南。

       至此,赤壁之战结束。
      



       七、曹(A)、刘(B)、孙(C)各时期参战的兵力的探讨。

       1、曹操占据江陵并进一步南下之前:

       A、曹操平定华北黄河流域,其总兵力足以威慑荆州投降,所以荀彧才会让曹操率领绝对优势兵力速出荆北,迫使刘琮投降,而且是成功了。可见曹操当时曹操的总兵力应该不比荆州军少,荆州刘表号称“带甲十万”(注九),那么曹操南征的大军应该是这个数量级的。再加上荆州降军近十万,其总兵力在二十万以上。
       周瑜也说:“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应该说这个说法比较可信。
      
       B、刘备在新野经营数年,还是有点实力的,长阪败后他仅关羽水军就有数千,那么刘备的兵力应该在一万多到两万之间,可惜他的主力部队被曹操的精锐骑兵在长阪彻底击溃。
      
       C、此时东吴的总兵力应该有进十万的数量级。因为荆州与孙吴是世仇,双方军备不会相差很悬殊,建安十三年,孙权有能力击败黄祖军团,说明其总体实力应该不在“带甲十万”的荆州之下。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孙权语:“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於人”。
       又有,孙权以十万大军攻合肥。
       可见,当时吴军当时全部兵力应该接近十万这个数量。



       2、赤壁之战双方实际参战兵力:

       A、曹操给孙权的信说:“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
       这个八十万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而周瑜所分析的二十三、四万的数量是比较接近事实的。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
       这个“数十万”,笔者的理解是二十万以上。
       同时还有仆从国的部分兵力:《三国志·曹操传》记载:益州牧刘璋始受徵役,遣兵给军。《三国志·刘璋传》记载: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


       B、这个时期刘备的兵力可以参考《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语:“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但这个说法明显是为了同盟提高自己的身份,获得同等的待遇提出的,所以其水分不小。
       《三国志·鲁肃传引吴书》记载鲁肃语:始与豫州观於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
       连“一校”兵都不够,可见当时刘备确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江表传》记载:刘备“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那么刘备的兵力笼统来说就是最多一万人。

       C、孙权给周瑜的兵力倒是有明确记载:《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江表传》记载孙权语: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
      


       也就是说,赤壁之战是曹操的二十多万大军对孙刘联军不足五万人。
      

       3、曹操赤壁败后的兵力
       A、《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建安)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
       曹操的这个动作很有再次下江东之意,如果单纯是孙权威胁合肥,则没有必要“作轻舟,治水军”,只是因为自建安十三年以来损失不小,使曹操不得不在十二月撤军,没能继续南下。
       那么可见,虽然在赤壁的损失不小,但曹军的总体实力仍然远大于孙刘,只是暂时不足以继续渡江作战而已。要知道在两年后曹操还大败了西凉人马。
       所以,尽管周瑜的一把火烧垮了曹操的水军战舰,但曹操的陆军仍然保持了相当多的数量,其精锐部队基本没有损失,只是由于水军的失败导致曹操如法渡江登陆,再加上瘟疫,才使曹操不得不放弃从赤壁一线登陆的企图。
       这些损失的战舰绝大多数原荆州留下的,其水军也都是原荆州籍士兵,赤壁之战曹操的直接损失来自此处,而由于瘟疫间接损失的兵力虽然也不小(注十),但与荆州水军比还不算多,可见什么时候都是“嫡系”好呀!


       B、这一时期刘备军的兵力开始增加,《江表传》记载: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
       可见刘备在荆州的数年肯定没闲着。
       紧接着刘备收取荆南诸郡,进一步扩充实力。仅仅在两年后,刘备就可以两线作战。《三国志·刘备传》记载:“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先主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
       刘备这个人的确不简单,只是得志晚了点。《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


       C、至于吴军起兵力变化不大,虽然收编了一些北方降兵,在攻击曹仁时又获得不少战马(注十一),但自己也有伤亡。
          应该还是保持原实力。



      八、赤壁之战曹操的部署和失误小结

       1。曹操的部署:

       曹操从建安十三年十月之前曹操取得江陵,拥众数十万。他一面命文聘为大将,“使典北兵”,镇守江夏边境。一面亲率大军继续南下乌林,准备登陆赤壁。
       那么曹操是不是将绝对主力安排在了乌林一线呢?答案是肯定的。
       《三国志·曹仁传》记载: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
       《三国志·曹纯传》记载:从征荆州,追刘备於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进降江陵。
       《三国志·乐进传》记载: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
       《三国志·徐晃传》记载:从征荆州,别屯樊。
       《三国志·满宠传》记载:建安十三年,从太祖征荆州。大军还,留宠行奋威将军,屯当阳。
       《三国志·赵俨传》记载: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硃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


        可见曹操的大将几乎到齐,是不是这些大将没有到达乌林,留在荆州各地?答案是否定的。
        所谓“留屯”,说明不是乌林之战前的部署,而是之后。
        要知道《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赤壁之战乃是曹军的污点,自然不会多写,也就没有他们的具体事迹了,比如曹军外姓第一将于禁,他的本传连“从平荆州”的字样都没有,如果不是《赵俨传》提到他,我们也就没有他到达荆州的证据了。
        又比如张辽,在庾信的《哀江南赋》中提到:“张辽临于赤壁,王浚下于巴丘”。
        可见,曹操的主力部队是悉数开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荆州水军为主力,进而利用绝对的兵力优势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荆州水军,低估了吴军和长江。


       2、曹操的失误:

       其实这个问题周瑜已经有很精辟的论述,他分析的四点应该说正是曹操的致命伤。
     (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西军一直是曹操的威胁。
     (2)、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
            曹操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荆州水军对抗吴军,可惜他错了,赤壁之战前那场接触战证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会索战船,只不过正是因为这样才被敌人火攻。说到底还是水军不济造成的。
     (3)、又今盛寒,马无藁草;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可见战马没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饥饿与瘟疫是困扰曹军的两大难题。这样的部队即使数量多也很难取胜。
     (4)、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三国志·曹操传》: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江表传》记载:(曹操)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瘟疫成了左右战局的关键因素。


      九、曹操行军路线

     1、进攻路线: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三国志·徐晃传》记载:从征荆州,别屯樊。
     《三国志·曹纯传》记载:从征荆州,追刘备於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进降江陵。
     《三国志·赵俨传》记载: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硃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

      可见,曹操是从许昌全线出击,基本是以压制性的态势进击荆州,也正是这个态势吓跑了刘备,唬降了刘琮。
      而曹操的进攻路线基本如下:
      许—新野(樊)—襄阳(另派文聘防御江夏)—当阳—江陵—巴丘—赤壁。

      2、败退路线:

     《资治通鉴》记载: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汉末英雄记》记载:曹公赤壁之败,至云梦大泽,遇大雾,迷道。

     如果两个记载吻合,那么“华容道”和“云梦大泽”应该是一个地方。三国时的华容道是在江汉平原上潜江以南,监利以北的地方。而云梦大泽应该理解为包括南到洞庭湖,被到江陵的大片沼泽地和零星湖泊。
     但在《三国志·郭嘉传》中有:“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
     那么是不是《资治通鉴》和《英雄记》的记载根本就是错误?
     我是这样看的,曹操从乌林途经华容,虽然中间路难行甚至迷路,但最终他们到达巴丘,并退到江陵。
     《通典》记载:“洞庭湖中三江口有曹由州,曹公兵败之处。”《括地志》记载:“巴丘湖中有曹由州,曹公为孙权所败烧船处。”

     值得注意的是,巴丘有两处:一个是今天的岳阳,另一个在今天的江西崇仁。曹操烧船的巴丘应该是岳阳巴丘;《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的那个“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的巴丘应为江西崇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曹操的全部行程:许—新野(樊)—襄阳—当阳(长阪追击战)—江陵—巴丘—赤壁(败)—华容道(云梦大泽)—巴丘(烧船)—南郡—谯。


      十、孙刘联军行动路线: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及於当阳之长坂......先主斜趋汉津,適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
       这个记载已经很详细了:
       新野——襄阳——当阳(败)——汉津——夏口(汇合周瑜)——赤壁(胜)——南郡。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先主至於夏口......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也比较明了:
       柴桑——夏口——赤壁——乌林——江陵。

       两军的汇合应该是在夏口或江口附近。
     


      十一、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开始南征,大概在十月占据江陵。那么赤壁之战发生在几月呢?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十二月......公自江陵征备......”
     《后汉纪》记载:冬十月癸未,日有蚀之。十二月壬午,征前将军马腾为卫尉。是月,曹操与周瑜战于赤壁,操师大败。
      这样看来应该是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发生的赤壁之战。

      但是《资治通鉴》和《后汉书》记载的却是十月(注十二)。
     
      另有《三国演义》所说的十一月:
      孔明曰:“二十日甲子祭风,至二十二日丙寅乃风息,如何?”......孔明曰:“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后为期,可教子龙驾小舟于南岸边等候”。

      其实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首先,如果按十月说,则赤壁之战其实可以说是场遭遇战,因为曹操十月才占据江陵,而同月战役结束;其次,按十一月说,则看似不早不晚,但遗憾的是,这种观点的依据是小说所写,可信度自然无法与正史相比;而根据最俱权威的《三国志》,应该是建安十三年冬爆发的赤壁之战,只不过这种观点有点与其它记载矛盾。
      《三国志•蒋济传》记载:“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明年使于谯”,可见合肥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就已经结束,那么如果赤壁之战发生在十二月,这个时间内曹操还能从荆州跑到合肥,实在太紧张了,时间上根本解释不通。
       但是,《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有记载:“东汉建安十三年戊子。十二月壬午朔,十五丙申小寒,三十辛亥大寒。闰十二月壬子朔,十五丙寅立春。”
       也就是,建安十三年是闰十二月的,这样一来,一切紧张的时间就顺理成章了。
       至于十月一说,则与《三国志》其他记载颇矛盾。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
       说明曹操在占据江陵后是有相当一段时间来稳定局势的。
       而《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又今盛寒,马无藁草。
      “盛寒”应解做隆冬,而十月很难被称为隆冬,而十二月“三十辛亥大寒”。
      
       另外,十月之说并非是《资治通鉴》和《后汉书》明确表示赤壁之战发生在十二月,而是模糊记载,是有回旋余地的,估计也是两部书的作者对于这个时间存疑,但没有下定论。

       综上所述,十二月应为最俱权威,最为合理的解释。
     
       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整个月份是:从公元208年12月25号到公元209年1月23号。赤壁之战就是发生在这个时间段。
           
     
      十二、关于赤壁之战的几点疑问探讨

      1、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

      首先,最俱权威的《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而《三国志·吴书》的诸大将传记也都提到“拒曹公于乌林”的字样,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是拄扎在江北的乌林。
      而周瑜所在的赤壁又具体在哪个位置呢?它与乌林的关系如何?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赤壁山在今蒲圻县西八十里,一名石头关,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
       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江水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所起也。”
      《荆州记》记载:“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黄盖(于)此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


      《江表传》记载赤壁之战的情况是这样的:“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

       “东南风急”与“中江举帆”,说明冲乌林来的船来自乌林东南,这与“上破魏武兵”比较吻合。还有《三国志·吕蒙传》的记载:“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於乌林”。这里的“西破”与周瑜传的“逆”是一个解释。
       如果《江表传》所记载是事实,那么蒲圻赤壁做为赤壁之战的地点确实是最符合历史记载。

       至于其他的“赤壁”从地或记载上都有难以解释的地方,由于争论太大,此处不做过多讨论。


      2、张憙救合肥是在赤壁战前还是战后?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
      根据《曹操传》是孙权先攻合肥再发生的赤壁之战。
     《三国志·孙权传》则记载:“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根据孙权传是成了赤壁战后才攻的合肥。

      是不是陈寿记错了?后人对此有很多猜测,《孙盛异同》评曰:按吴志,刘备先破公军,然后权攻合肥,而此记云权先攻合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吴志为是。

      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三国志》的本纪是曹操,看《三国志》的人要想看时间,一定先看本纪,其他的传记一律向它看齐。本着这个原则,曹操本纪在时间上是绝对严格的,否则整部书的时间顺序就会很乱,《三国志》能被称作良史自然也具备这个条件。
      也就是,孙权在赤壁战前攻合肥是肯定的,虽然《孙权传》是在赤壁战后才说“权自率众围合肥”,但它的时间观念与曹操本纪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更何况后面还有一句“攻城逾月不能下”,说明其战斗持续的时间还不短,完全可以理解为是发生在赤壁战前,只是着重描写赤壁之战才放在后面来说。

      只是这样理解还有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张憙被派遣在《曹操传》和《孙权传》的记述又产生了矛盾。
      按《曹操传》则张憙是在赤壁战前被派,按《孙权传》是在之后。
      如果我们仍然按照《本纪》为尊来理解,那么陈寿关于这段记载就是失败的,因为孙权传的存在完全成了误导。

      可笔者并不这样认为。
      根据《三国志·蒋济传》:“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颇复疾疫。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遣主簿迎喜。三部使赍书语城中守将,一部得入城,二部为贼所得。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
      记载说:“遇疾疫......颇复疾疫”,则很可能是在瘟疫大规模爆发之后才派的张喜。
      
      而且,曹操在赤壁战前拥兵二十多万,而合肥这么紧要的地方竟然只派区区“单将千骑”来救,实在难以解释,除非是在赤壁败后曹操骑兵战马损失惨重,只有先派千骑支援。

      综上所述,孙权攻合肥确实是在赤壁战前,张喜被派遣救援则是在赤壁战后。这样理解则既可以说通《曹操本纪》,又能兼顾《孙权传》。

      而且没有解释不通的地方:
      首先,孙权攻合肥应该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很近的时间,甚至是同时,否则曹操不会在赤壁败后才派救兵。
      其次,曹操进军途经巴丘,败回时同样经过巴丘,与记载相符。
      另外,这就能解释《江表传》记载的那批“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剩余的吴军部队的动向。

      当然,如果您理解是陈寿老先生故意为自己的著作设下的一个谜团,或者是传抄过程中的误传,那也无不可。


      十三、结语

      历史已经随着江水远去,硝烟已经散尽,很多人说曹操如果听取贾诩的建议就不会失败,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
      
      在感叹曹操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羽扇纶巾”的周瑜,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和乌林那惊天动地的一把大火。

      公元209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被映红了......

      此正是: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一)《三国志·贾诩传》: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注二)《三国志·荀彧传》:太祖将伐刘表,问彧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会表病死,太祖直趋宛、叶如彧计,表子琮以州逆降。
(注三)《三国志·曹纯传》:从征荆州,追刘备於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进降江陵,从还谯。
(注四)《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至於夏口......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
(注五)《三国志·诸葛亮传》: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讬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於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於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注六)《三国志·周瑜传》:瑜曰:“不然。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注七)《三国志·周瑜传》: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
(注八)《江表传》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注九)《三国志·刘表传》表遂攻并怿,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
(注十)《三国志·曹操传》: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
(注十一)《三国志·吕蒙传》:军到夷陵,即日交战,所杀过半。敌夜遁去,行遇柴道,骑皆舍马步走。兵追蹙击,获马三百匹,方船载还。
(注十二)《后汉书·献帝纪》: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资治通鉴》: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

[ 本帖最后由 老不看三国 于 2006-4-1 14:54 编辑 ]


图片附件: [01] 赤壁.jpg (2006-4-1 14:43, 56.69 K)



图片附件: [02] 赤壁二.jpg (2006-4-1 14:43, 57.93 K)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笑谈三国
(人类。)

Rank: 1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28
编号 65426
注册 2006-3-29
来自 广东省河源市


发表于 2006-4-1 18:2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ICQ 状态 Yahoo!
回复

赤壁之战双方实际参战兵力说得很正确哦!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刀剑笑
(慕容刀)

秦郡公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
功绩 907
帖子 5844
编号 28268
注册 2004-12-20
来自 晋阳
家族 慕容世家


曹操赤壁真的败的很惨~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conant456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8
编号 53271
注册 2005-11-16


发表于 2006-4-2 03:0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每次谈到赤壁之战,那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总让我有点惆怅,奉孝确实是死得太早了啊!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图

广陵侯
谏议大夫
★★

Rank: 20Rank: 20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775
帖子 10924
编号 3282
注册 2003-12-13


发表于 2006-4-2 09:2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朱桓能把自己的部队在一年内从1000人扩充到10000人,从赤壁到攻合肥已有6年零八个月之久,机动兵力增加个5万人没什么希奇的。所以不必把赤壁时期的吴军兵力想的过多。

周郎和程普驻守江陵时会征兵。从赤壁到攻合肥共6年零八个月,江东经济民生都得到发展和稳固。东吴并不仅仅增加了江夏,岭南交州七郡也并入版图,又征皖城纳了人口,贺齐还大破丹杨贼两万户,改地为新都郡。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都属于投降,降军虽然不多,但也增加了东吴的兵力。
另外,十八年时孙权以7万人在东线濡须口御敌(4年时间机动兵力增加2万),两年零八个月以后东线就有十万机动兵力了。综合考虑,平均一年增加一万兵力算是正常,休养生息时间越长,军队数量增加的速度越快。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马岱

衡山郡王知枢密院事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上柱国(正一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1
功绩 2443
帖子 19416
编号 10
注册 2003-8-20
来自 深圳


发表于 2006-4-2 10:3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刘表有十万之众,但这十万应该是分布各地驻守的,真正机动部队应该只有一半,出于重点防备曹操的目的,也应该布置在襄阳一线,曹操实际得到的只是襄阳和江陵附近的部分。荆南四郡也会有一定兵力,名义上属于曹操,但由于曹操并没有过江,实际仍是原太守带着,不可能参加战斗。

刘琦的部队没有投降曹操,而是与刘备汇合,所以十万之众减去未投降的这一部分就是周喻说的“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

刘备当阳败后当然没有剩多少兵,但主力在关羽这里,加上刘琦的江夏兵,接近两万也是可能的。

东吴同样地盘不小,驻守兵力也不小,周喻所求五万兵力应该是孙权能出动的大部分机动兵力(大约总兵力的一半左右),显然周喻认为与曹操之战是决定性的,应该全力以赴。但孙权要对周喻留一手,或者孙权认为与曹操作战不是一锤子买卖,要长期抗战,所以只给一部分,留有余地。

这就很明显了,东吴与刘表总兵力都是十万左右,但是东吴的压力小,可以出动多数机动部队-四五万攻打江夏,而刘表由于受曹操的压力,主要力量无法增援黄祖,而坐视其灭。

曹操南下部队应该多数都到了赤壁,水土不服得瘟疫的也以他们为主,江南冬季寒冷潮湿的天气北方人通常不习惯。曹军即使伤亡数目不详,但这些疾病也会让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失去战斗力,按现在的话叫非战斗减员,跟伤亡的效果实际一样。所以后来周喻围攻曹仁,曹操支援力度不够。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老不看三国

睢阳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北将军
好贴 7
功绩 381
帖子 1929
编号 39253
注册 2005-5-19


所以说,周瑜对于曹操兵力的分析是基本客观的,这也符合它做“战略汇报”的性质。
刘备的主力我认为是在长阪,关羽只是一部分,最多是各半。刘备长阪之败不当一校之众,主力基本被摧毁。
诸葛亮说关羽不下万人,江夏也有万人,应该是有水分的。
东吴的兵力保持在十万左右应该没有很大问题,毕竟从孙策平江东到赤壁之战已经十几年了,在八、九年之后孙权可以动用十万的机动兵力攻合肥。
只是孙权的十万作战的部队真正的正规军估计就是在五、六万人,周瑜一口要完,孙权自然不会全部给他,因为孙权不是刘禅。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4-2 12:4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国兄:大作呀,一篇就把我以前好多篇的都论述到了,佩服先!
赞同的方面就不多说了。下面就要探讨不同意见了,请不要见怪呀。

1、关于参加赤壁之战的曹军兵力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
——这个八十万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而周瑜所分析的二十三、四万的数量是比较接近事实的。
我以为,这里说的不论是曹操自吹的80万,还是周瑜分析的二十三、四万,以及周瑜传记载的船步兵数十万,都是指的曹军总兵力(全国),而不是单指来到荆州的兵力,更不是实际参加赤壁之战的兵力。
周瑜的分析,是针对曹操自吹80万的,那么如果曹操自吹的是总兵力,周瑜分析的自然也是总兵力。而曹操在信中说今治水军80万,也就是训练了能够打水战的部队80万,自然是在说总兵力,因为训练的兵力不会全在荆州。
其实最关键的一点,是一个军事常识,我们都知道,大军出征是要有充分的后勤保障的,而曹操的大军从江陵东进,并没有走陆路而是走的水路(其实沿长江也没有可供大军行军的陆路),因此曹军完全要依靠船只来保障后勤。问题在于,原刘表江陵水军和运输船,大约应按照实际兵力配备,也就最多保障5~6万人后勤。如果真的曹军24万都走这里,根本无法保障后勤需要。
因此,认为曹操用23~24万从江陵沿长江进攻是根本不可能的。

2、关于张辽等军参战问题。
——《三国志·赵俨传》记载: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硃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
首先,张辽等人(在上述记载中的人),都没有从征荆州的记载,这并不是一个疏忽,因为其他将领,包括乐进、徐晃、曹仁等都有记载。由此可知,这7将军并没有跟从在曹操一路。
其次,曹操专门任命赵俨为都督护军,指挥这7将军,如果这7将军在曹操身边,自然由曹操亲自指挥,无须单独分出来,由此也可以得知这7将军不在曹操这一路。
第三,赵俨是从章陵太守任上徙都督护军的,由此应可推断是就近任命,也就是说,这7将军和他们的部队是在章陵附近,也就是所谓沿汉水南下的另一路曹军部队。
因此,我们知道,这只由7将军部队组成的北路军团是由章陵南下夹击夏口的,而不属于江陵曹操一路,也没有参加成赤壁之战。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4-2 13:2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国兄:继续讨论。

1、关于曹操的进军路线。
——而曹操的进攻路线基本如下:许—新野(樊)—襄阳(另派文聘防御江夏)—当阳—江陵—巴丘—赤壁。
这是兄的观点,我以为不然。
——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鄴,作玄武池以肄舟师。……秋七月,公南征刘表。(武帝纪)
——太祖将伐刘表,问彧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会表病死,太祖直趋宛、叶如彧计,表子琮以州逆降。(荀彧传)
由此可见,曹操是从邺出发的,中间的过程,正如荀彧计谋,是没有走许都大路,而是走的另一条间道。我们知道,当时从邺南下有两条路线,一为过黎阳、官渡、许、叶到宛;另一条走孟津、洛阳、梁、鲁阳到宛,而鲁阳一途属于间道。既然有记载曹操没有走大路而走间道,自然是走的鲁阳一途了。
这正好与张辽等7军与曹操不在一路相吻合,因为张辽等军是在许附近驻扎而后走大路南下的。
故此,曹操的进军路线实际为:邺——孟津——洛阳——梁——鲁阳——宛——新野——襄阳——当阳——江陵——巴丘——赤壁。

2、关于曹操的退军路线。
兄认为是:赤壁(败)—华容道(云梦大泽)—巴丘(烧船)—南郡—谯。其实不然:
看地图,乌林与江陵位于长江大弯的上部,而巴丘正好位于这个大弯的底部。曹操既然烧船从陆路撤退,怎么还可能再绕道大弯的底部呢?
试想:如果曹操是打算跑到巴丘去乘船,那么就不会发生跑到了巴丘反而接着烧船的事件,如果曹操不打算乘船,那么自然是走直线从乌林直接向西穿越华容道逃回江陵。因此,无论如何,曹操是不可能再返回到巴丘了。那么曹操返回巴丘的来源在哪里呢?在于对郭嘉传的误解:
——后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郭嘉传)
这里面,“於”当“对于”解,而不当“在”解。古文“於”实际有此两个意思,但是结合前后文和其他记载,这里当“对于”解比较合理。
这句话的本意是:曹操征讨荆州回来后,对于巴丘遭遇瘟疫,接着又烧船的惨败,感叹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我们知道,曹操赤壁惨败的两个最大因素,就是瘟疫和火烧。因此,曹操是在感叹如果郭嘉在身边,一定会提醒自己,避免在这两个问题上犯错误。
因此,曹操在撤退时是直接经过华容道返回的江陵,而没有经过巴丘。
——山阳公载记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这个记载也证明曹操是走华容道步归的。试问,如果跑到巴丘,再烧毁船只,那怎么返回江陵呢?这里可再也没有巴丘到江陵的华容道了。
另外,曹操从江陵是直接返回了邺,而直到第二年3月才再次南下到谯。因此,曹操实际的撤退路线应为:
乌林——华容道(过)——江陵——邺。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4-2 13:5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国兄:咱们继续。
1、关于曹操派出张喜部队的时间问题。
兄文中认为:综上所述,孙权攻合肥确实是在赤壁战前,张喜被派遣救援则是在赤壁战后。
其实不然。曹操派出张喜也是在赤壁之前。而孙权传其实并无与武帝纪的矛盾,只是大家理解文意有错误。
——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武帝纪)
——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孙权传)
——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颇复疾疫。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遣主簿迎喜。(蒋济传)
我们一定要注意到以下问题:
其一,《武帝纪》中的“权闻憙至,乃走。”是对派遣张喜结果的插叙,因为很明显,孙权是在攻城月逾才走的,而张喜从巴丘赶到合肥(要绕道汝南带领郡兵)也需要很长时间。
其二,我们看到《武帝纪》明确记载派遣张喜是在赤壁之战前经过巴丘时,而不是在兵败之后。
其三,我们看《孙权传》记载,务必注意“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这其中“未至”二字是关键。在《三国志》等古书中,“未至”是代表快要到达某地,而不是刚出发去某地。因此,《孙权传》说的这个时间,是曹操派出的张喜马上就要到达合肥的时间,而《武帝纪》说的时间,则是派出张喜的时间,中间大约相隔一个月不到。而这段时间,正好就是赤壁之战的作战时间。
其四,所谓“遇疾疫”,当是第一次感染瘟疫,否则不能说“遇”,因此不论《武帝纪》还是《蒋济传》,说曹军“遇疾疫”,都是一个时间,就是曹军去赤壁路过巴丘时。此后只能说“复疾疫”了。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个“遇”字的使用原则。
因此张喜是在赤壁战前从巴丘派出的,等赤壁战役结束后,张喜才快要到达合肥。

2、关于刘备的作战路线。
兄以为是:新野——襄阳——当阳(败)——汉津——夏口(汇合周瑜)——赤壁(胜)——南郡。
但是其中少了一个樊口。虽然喜欢刘备的朋友都不愿承认刘备到樊口,但是这是实际发生的。有人认为很多记载都说刘备到了夏口,因此刘备不会在樊口,但是实际上刘备可以先到夏口,随后再到樊口,两者并不矛盾。
——太祖征荆州,刘备奔吴。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程昱传)
总有人怀疑江表传关于刘备到樊口的记载。但是三国志这个记载虽然没有明确说刘备到樊口,可显然已经不在夏口,而在孙权的地盘。
试想:
——如果刘备还在夏口,自然没有奔吴的事情发生。
——如果刘备依然留在夏口,曹操的谋臣在那里议论孙权是否杀他,就完全不可能了。
因此,刘备在曹操即将发动进攻前夕,果断逃奔樊口这个东吴控制区,向孙权表达了来投奔的诚意,因此孙权才更有可能出兵反击曹操,救刘备。
故此,刘备的行程中应加上樊口这一点,而且刘备与周妤的会合点也在樊口而不在夏口。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4-2 13:5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对了,三国兄,你的两副地图,也是表示刘备到樊口的呀。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老不看三国

睢阳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北将军
好贴 7
功绩 381
帖子 1929
编号 39253
注册 2005-5-19


80万如果是曹操可以征用的兵力是可以说通,但是请注意:曹操是说“治水军”80万。他既然说是“治水军”,则无论如何理解,这个说法只能是无限夸大自己的兵力。
至于是不是他真有80万人我就不清楚了。

至于保证运输我认为问题不大,毕竟曹操占据江陵之后一个多月才开始进攻赤壁,时间上他足以准备。因为乌林离江陵并不远。
况且他进军赤壁应属水陆并进,我认为水运恰恰有利于他的运输,比如曹操北征乌桓之前先开凿两条运河解决运输。

至于这些将领是否到达赤壁,我是这样看的,曹操进一步下江南不会亲自率领嫡系,而把外姓将军放到老远的一方,曹操所有战役的部署都是以本姓将军为方面军司令,外姓将军么隶属本部,要么归本姓将军指挥。所以即使分兵,曹操也要用曹仁为统帅,可惜没有类似记载。
〈赵俨传〉的记载说明不了任何问题,他所护各军的地点在章陵,位于荆北,也就是说这是刘琮投降以前,曹操攻略荆北时的事情。而当荆州投降之后,曹操不可能放着这些人不动。
他们也不可能进军江夏,因为所有〈文聘传〉记载文聘典北兵,镇江夏。这些大将不可能是隶属一个新投降的将军。
举个例子?徐晃先屯樊,后跟曹仁守江陵,就说明了徐晃的行动路线,跟随曹操南下。
更何况还有“张辽临于赤壁”的记载。
总之,无论从记载还是从常识,这些从平荆州的将领是参加了赤壁之战,至于“夹击江夏“之说,最多是没有依据的推论。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老不看三国

睢阳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北将军
好贴 7
功绩 381
帖子 1929
编号 39253
注册 2005-5-19


不错,我也认为曹操是从邺郡出发,毕竟他的部队在玄武池训练,可这并不影响他途经许,因为问文若的那个记载,也有可能就是在许。
因为曹操进攻荆北不是一路,从记载看是两路,我认为有可能是三路,曹操一路,赵俨一路,曹仁一路,完全是压倒性进攻,这样才能威慑刘琮投降。


哈哈,燕京兄,曹操在巴丘烧船可是〈三国志〉〈通典〉〈拓地志〉记载的,所以我们与其争论有没有这件事倒不如讨论为什么会有这件事。
我认为正是华容道迷惑了大家的视线。
联系〈资治通鉴〉和〈英雄记〉可知,所谓化容道就是云梦大泽,曹操在充满迷雾的沼泽地迷了路,使他原本十分明确的动向变得模糊了,他正是在迷路之后到达的
巴丘,正是在此遇到败退的水军,烧的船。
至于从巴丘到江陵还是没有问题的,燕京兄认为如何?
至于〈郭嘉传〉的那个记载,无论是哪种解释,都不影响曹操在巴丘烧船的事实。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4-2 14:1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国兄,请不要不高兴。可能我说的过多了?咱们是谈论问题吗。

1、既然兄也认同曹操吹牛80万是可以征用的总兵力,那么接着周瑜分析的自然也是总兵力了。

2、运输其实是大问题,如果走陆地,或许可以肩背人扛,但是走水路,势必要有运输船。短短1个月,以古代的造船技术,能够造出大批的船只吗?显然不能。
看看晋灭吴战役,晋在四川造船准备的多少年,最后沿长江而下的水军加上最后江陵、武昌增援的才8万人。而曹操怎么可能1个月就能准备23万人马的运输船呢?
至于江陵沿江而下没有道路,想必兄是清楚的,因此所谓水陆并进,实际上是指,章陵 一路走陆,而江陵一路走水。
章陵在何处?看东汉地图,在襄阳的东面,而在新野的南面,因此在刘琮投降前,赵俨是不能做章陵太手的吧?很明显,赵俨为章陵太守,是在曹军全面接管荆州防务以后的事情。而从襄阳走陆路到夏口,正好要经过章陵、随、安陆。
曹仁可不是没有记载:——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可见,曹仁是跟随在曹操身边参加赤壁之战的。后来留守江陵。
至于文聘传的记载:太祖先定荆州,江夏与吴接,民心不安,乃以聘为江夏太守,使典北兵,委以边事,赐爵关内侯。
这里没有准确的时间概念,大致是平定荆州以后(有先字),为了防御江夏,才任命其担任江夏太守的。并不能说明赤壁之战时,其已经担任。

[ 本帖最后由 燕京晓林 于 2006-4-2 14:16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老不看三国

睢阳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北将军
好贴 7
功绩 381
帖子 1929
编号 39253
注册 2005-5-19


晕,燕京兄,曹操十几万大军从新野到江陵才一个月,你让”单将千骑“,刻不容缓的救援要两个月?
而且曹操在赤壁战前派这点人去救援也太小气了吧。
其实问题还是出执着于曹操本纪记载的那个巴丘救援是在赤壁战前,前面已经说了,曹操兵败同样经过巴丘,只有联系孙权传才能说通这个问题。
至于那个”未至“也说明不了什么,张喜确实”未至“合肥,但他已经至了汝南。离合肥很近了。况且孙权有”攻城逾月“,如果按燕京兄说的孙权退走是在赤壁战前,那他开始进攻是在十月时,这时正是东吴争论是战是降的问题的时候呀,他怎么可能跑去打合肥?
况且完全肯定曹操本纪,则孙权传完全成了误导,所以我认为孙权传的记载就是在补充曹操本纪。
只有解释成”赤壁战前攻合肥,战后在巴丘派张喜”可以解释全部问题。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adeswwy
(月晓)

白衣伯爵
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护军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北将军
好贴 1
功绩 573
帖子 2603
编号 57601
注册 2006-1-16
来自 天府异地
家族 轩辕学院


写的真是全面啊,佩服。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老不看三国

睢阳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北将军
好贴 7
功绩 381
帖子 1929
编号 39253
注册 2005-5-19


至于进驻樊口也不能说明曹操的各大将就在江夏,因为文聘典北兵,他不可能统帅其他大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4-2 14:2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国兄:
1、之所以不太认同许这个路线,正是因为有荀彧传间道的记载。因此曹操一路应走鲁阳而不走许。
至于曹仁,因为有从平荆州的本传记载,可以确定不是单独的一路,而跟曹操在一路。

2、这个记载,其实大家可能有误解,我以为中国战争史的理解比较合理。
中国战争史认为:确实在巴丘发生过烧船事件,但是不是曹操亲自所为。而是当周瑜等沿长江向江陵追击时,在巴丘遇见了曹军从江陵来的运输船队,这些船队还没有来得及撤退,看到对方主力到来,只好烧毁运输船逃跑了。
曹操在华容道迷路说,没有根据。从山阳公载记:“军既得出,公大喜”的记载看,曹操是通过华容道顺利逃走的,而没有迷路说。
正如有的记载那样,比如:右将军张郃击亮於街亭,大破之。(明帝纪)谁都知道说的是击败马谡,因此,记载曹操在巴丘烧船,也很有可能是指曹操的军队而言。
如果走华容迷路到巴丘,方向相差太远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老不看三国

睢阳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北将军
好贴 7
功绩 381
帖子 1929
编号 39253
注册 2005-5-19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6-4-2 14:14 发表
三国兄,请不要不高兴。可能我说的过多了?咱们是谈论问题吗。

1、既然兄也认同曹操吹牛80万是可以征用的总兵力,那么接着周瑜分析的自然也是总兵力了。

2、运输其实是大问题,如果走陆地,或许可以肩背人扛 ...

呵呵,燕京兄,偶没有不高兴呀,恰恰相反的说!
继续。
燕京兄一直认为赵俨的诸军是独立的走陆路,攻夏口,这个部署也无不可,单问题是这一路的统帅肯定不是赵俨,他只是协调,也不会使文聘。而这么一路方面军不可能没有个司令官,如果有,记载中一定要点明,但可惜我们找不到,所以只有解释成是随曹操的一部。
而这二十万大军的运输正是在原有荆州储备的基础上做到的,曹操传不是说了吗,“江陵与军实”。
至于运输更没有问题,乌林到江陵的陆路不方便,但不代表完全不通,只是不适合大军行走而已,而古代大型船只的水运能力是在陆运之上的,所以运输不能成为曹操无法发动赤壁之战的依据。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4-2 14:4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老不看三国 于 2006-4-2 14:20 发表
晕,燕京兄,曹操十几万大军从新野到江陵才一个月,你让”单将千骑“,刻不容缓的救援要两个月?
而且曹操在赤壁战前派这点人去救援也太小气了吧。
其实问题还是出执着于曹操本纪记载的那个巴丘救援是在赤壁战前 ...

三国兄:你这个说法不确。
我一直认为曹军到江陵的不过2~3万人,后来5万东进,是包括2万多江陵水军的,而且时间也不是一个月,曹军9月到新野,12月才发动,至少有2个多月间隔吧?
而张喜增援,我也明确说是走了一个月左右。首先孙权进攻合肥是一个月多一些,那么减去从合肥赶到巴丘报告的时间,张喜用一个月到达合肥附近是合理的。因为他要绕道汝南去调集郡兵。我们知道郡兵一般担任地方防务,如果要远出作战,则需要一定准备时间,而张喜本身只有千人,不敢单独先走,只好等汝南郡兵准备好一起走。
不是曹操小气,而是曹操识破了孙权的攻其必救之计,而不愿分散自己的主攻兵力。其实由此也可看出,曹操的兵力并不多。试想,如果曹操有23万大军,分出1万有什么影响吗?
另外,张喜已经到了萼娄,在合肥西面,而不是才到汝南。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4-2 14:4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可从没说孙权退走在赤壁战前呀,我专门提请注意,武帝纪那记载是插叙呀。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4-2 14: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老不看三国 于 2006-4-2 14:22 发表
至于进驻樊口也不能说明曹操的各大将就在江夏,因为文聘典北兵,他不可能统帅其他大将。

这个与赤壁大体无关,因为很有可能是在赤壁战役结束后才担任太守的呀。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老不看三国

睢阳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北将军
好贴 7
功绩 381
帖子 1929
编号 39253
注册 2005-5-19


燕京兄,你说的那个《中国战争史》以前就有人给我说过,写《夷陵之战》《北征乌桓》时就有人说我的文章有些观点与它相似。但我只能说我从没有看过这个书的正文,只看过介绍,有机会弄一本研究一下。

问题是,如曹操命令烧的船支是在哪下的命令,不会在战前,因为他没有任何准备自己会败,而败的又这么突然,也不会是到了南郡之后,因为这样的话他根本来不及下命令船只就已经被吴军摧毁了。
所以只能是曹操在八丘亲自下的命令,正如〈江表传〉所说: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虽然这是曹操的被有用心的话,但也说明曹操确实亲自下令烧船了。

[ 本帖最后由 老不看三国 于 2006-4-2 15:10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老不看三国

睢阳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北将军
好贴 7
功绩 381
帖子 1929
编号 39253
注册 2005-5-19


燕京兄知道那是个插叙就好办了,正是因为这是个插叙,才能解释孙权传,才能证明我论证的那个论点。
文聘的那个记载确实有两种可能,所以我们不能确认刘备是否进驻樊口(燕京兄对此有专文论述),所以,兵分两路一说有很大疑点。
至于兵力的看法,我与燕京兄有个共识:曹操的主力是分批投入战场的,周瑜击败的是首批,烧的是水军。
而分歧在于,燕京兄认为那些位于巴丘的部队不算做赤壁之战的范围,又有兵分两路一说。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4-2 15:0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老不看三国 于 2006-4-2 14:33 发表


呵呵,燕京兄,偶没有不高兴呀,恰恰相反的说!
继续。
燕京兄一直认为赵俨的诸军是独立的走陆路,攻夏口,这个部署也无不可,单问题是这一路的统帅肯定不是赵俨,他只是协调,也不会使文聘。而这么一路方面 ...

三国兄:那我太高兴了。你心胸开阔,佩服!不像某些人,我要是反对他的意见,他就跟我急眼,哈哈。那咱们继续。

1、如果赵俨只是护军,确实不够,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此时赵担任的是都督护军,在当时,都督实际上就是司令,比如周瑜就是都督。为何赵有资格做一路司令?因为是亲信,看其履历:
——入为司空掾属主簿。……使俨并参三军,每事训喻,……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复为丞相主簿,迁扶风太守。……俨为关中护军,尽统诸军。
可见,赵是曹操的秘书长,绝对亲信之人呀。如果曹仁等本姓不在的情况下,自然选择他了。

2、要知道,这可是要走十几万大军的道路,而这一带多是沼泽地呀,大批辎重根本不可通过。
船只自然运力很高,但是我们要清楚,刘表水军自然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准备运输船,而不可能2万水军准备好23万人马的运输船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老不看三国

睢阳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北将军
好贴 7
功绩 381
帖子 1929
编号 39253
注册 2005-5-19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6-4-2 15:01 发表


三国兄:那我太高兴了。你心胸开阔,佩服!不像某些人,我要是反对他的意见,他就跟我急眼,哈哈。那咱们继续。

1、如果赵俨只是护军,确实不够,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此时赵担任的是都督护军,在当时,都督 ...

燕京兄,第一点只能说是你的一种猜测,是没有有力证据的。
而第二点同样,毕竟刘表具体有多少船只我们不知道,但〈周瑜传〉说:“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我想这个记载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荆州舰队的是多么庞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4-2 15:3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老不看三国 于 2006-4-2 14:44 发表
燕京兄,你说的那个《中国战争史》以前就有人给我说过,写《夷陵之战》《北征乌桓》时就有人说我的文章有些观点与它相似。但我只能说我从没有看过这个书的正文,只看过介绍,有机会弄一本研究一下。

问题是,如 ...

三国兄:你说的曹操下令烧船,自然是指在赤壁的事情,而不是巴丘。
试问,最基本一点,如果曹操绕路跑到巴丘干什么?自然是想乘船跑回江陵,但是为何又烧毁呢?无法解释。
当然,我也怀疑通鉴和括地志的记载,因为它们都是很久以后的资料,很有可能也是误解郭嘉传而出来的。我们看距离三国比较近的水经注记载,在巴丘就没有烧船的说法,而在乌林和赤壁都有关于赤壁之战的记录。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4-2 15:4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老不看三国 于 2006-4-2 15:08 发表


燕京兄,第一点只能说是你的一种猜测,是没有有力证据的。
而第二点同样,毕竟刘表具体有多少船只我们不知道,但〈周瑜传〉说:“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我 ...

可能你不知道23万大军所要动用的船只(请注意不止是战船)需要多少,有一个记载,大致可以告诉我们在当时,刘表水军人马和船只的比例。
——吴录载策表曰:“臣讨黄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羡县。刘表遣将助祖,并来趣臣。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领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范、领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行奉业校尉孙权、行先登校尉韩当、行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俱进。身跨马栎陈,手击急鼓,以齐战势。吏士奋激,踊跃百倍,心精意果,各竞用命。越渡重堑,迅疾若飞。火放上风,兵激烟下,弓弩并发,流矢雨集,日加辰时,祖乃溃烂。锋刃所截,猋火所焚,前无生寇,惟祖迸走。获其妻息男女七人,斩虎、(狼)韩晞已下二万馀级,其赴水溺者一万馀口,船六千馀艘,财物山积。
这里我们看到,大体消灭刘表的黄祖军3万人,船只是6000艘。可能孙策的战果有夸大成分,但是这个人、船比例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由此,我们知道:23万曹军大致需要46000艘船只,这对于只有2万多刘表水军的江陵而言,可以说是天文数字了。因为我们要考虑到,当时小船占的比例是很大的,大船很少。
再者说,刘表治的水军,不仅在江陵,襄阳也有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4-2 15:4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而赵俨已经是都督护军,专门负责7军,为何还要说没有根据呢?不解!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老不看三国

睢阳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北将军
好贴 7
功绩 381
帖子 1929
编号 39253
注册 2005-5-19


刚才有点事,继续。
呵呵,燕京兄,我们争论是否巴丘烧船事根本没有意义。
曹操烧船是如何考虑我不知道,或为怕吴军船快,或为战船所剩不多,有或为战船残破不堪,没有使用价值。
但问题是历史明文是有记载的,除非你通过考古推翻这一记载。但你的怀疑仅仅提留在“认为不合理”的层面。
至于其他史料没有记载我举个例子,《于禁传》没有“从平荆州”的字样,但《赵俨传》有,所以我们知道于禁到了荆州,我们不能说“因为于禁传没有记载所以于禁没到过荆州”。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22 23:5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6097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