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凌云茶于2005-03-01, 11:20:47发表
燕京兄言:《郭嘉传》的记载:“后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这里应翻译为:后来太祖征讨荆州回来,对于在巴丘遭遇疾疫,这里“於”是对于之意,不是“在”的意思).此论颇与韵公先生:凡三顾,乃见,为三次都见之意合.
燕京兄所言:武帝纪在记载中还明确了孙权攻打合肥的目的:为备攻合肥。如果按孙盛所言,孙权在赤壁战后,有什么理由要为刘备去攻打合肥?而在赤壁之前,就很清楚,是为了分散曹操与周瑜对敌的兵力,也就是为了救援刘备,所谓攻其必救就是这个道理。虽然只分了曹操很少的兵,但是道理很清楚。
呜呼,以弱敌强而自分其兵,按燕京兄估计为周瑜赤壁3万,孙权合肥3万,操在赤壁,主力自然不会离开赤壁.难道孙权还会蠢到以一半兵力去分曹操小部分兵力不成.若果曹操在赤壁战前就因疾病只能分出千骑,兵力之弱真是可叹了.当时合肥对曹操是必救吗.曹操优势兵力吞没周瑜军团,而孙权攻占合肥.谁得谁失.
三国时期优势兵力攻击弱势兵力,多是几路进攻分弱敌而吞,使敌人首尾不能相顾,弱战强则要缩短战线重点防守..如魏灭蜀,晋灭吴.都是几路进军.袁绍官渡之战顶牛阵是反面教材.
假设曹军20万,吴军6万.孙权认为6:20难胜,要搞出两个3比10或者1个3:1一个3:19等等浮动变量更有利?甚至是吴军分6路,调动曹军还不更好么.
对于一些存在争议的记载,燕京兄加上一些不合逻辑的分析,就得出了一个颠覆传统观点的结论.文风依然,除了不合情理.不通逻辑之外,绝对好文.
凌云茶兄:不用说的那么刻薄!何必呢?
1、:《郭嘉传》的记载:“后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有翻译为:“后来太祖征讨荆州回来,在巴丘遭遇疾疫。”其实这个更不通,原因是,大家都知道,曹操回军时,先在赤壁烧毁了剩余的船只,再从华容走步道撤回的江陵,看看地图就明白,曹操怎么可能在拼命逃跑时,带领大军南下巴丘绕一个大圈再回江陵?这样翻译的人,其实很不负责任。根本不顾基本的历史事实。
2、哈哈,关键在于各位一直相信所谓的曹操在赤壁有23万大军这种谎言而已。如果曹操在赤壁只有5万人,兄以为孙权是否可能去攻合肥?当然曹操还有另一路4-5万人在汉水。
正确,因此非要说曹操把23万人集中在赤壁那么个荒芜之地,不是很可笑吗?
你也知道晋灭吴也不过20多万兵力,却兵分6路,曹操怎么那么笨,23万挤在赤壁弹丸之地?这符合基本的军事常识吗?
3、因此,你的假设曹操20万根本不成立。了解军队的人都知道一个道理,大凡作战时,领兵大将必然要与自己的部队在一起,而不会出现军长在襄阳,他的士兵却在赤壁的情况,因为这样他就根本无法指挥和掌握部队作战。
赤壁之战时,最大的疑点就是:曹操带兵的大将,多数不在赤壁。如果这时得出曹操全军在赤壁的结论,就等于说这些大将把部队仍在赤壁,自己在其他地方休息。请自己查查跟随曹操到达赤壁的都有哪些大将?
有些历史学家,为了突出什么以少胜多,不顾基本的军事常识,非要把曹操在赤壁的兵力无限夸大,而跟从者也大有人在。其实仔细想想,漏洞是极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