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残刀破卷 于 2007-6-7 19:04 发表
其实不论董卓属于哪种司马,至少比他先前的比三百石的羽林郎要强吧,以功拜郎中,赏赐何其薄哉!羽林郎以军功迁郎中,系前朝故事,引以为例,有何不妥呢。
怎么见得司马比羽林郎要强???
《夏侯尚传》:太祖定冀州,尚为军司马,将骑从征伐,后为五官将文学。
三公掾属中,东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属比二百石,一说通为百石。
五官中郎将不过比二千石,虽有副丞相之名,到底不比三公,那五官将文学掾最多也不过比三百石吧?
而夏侯尚由军司马迁五官将文学,军司马应不高于五官将文学,则也不多于比三百石。
再看与董卓有类似经历的孙坚。
《孙坚传》:坚以郡司马募召精勇,得千馀人,与州郡合讨破之。是岁,熹平元年也。刺史臧旻列上功状,诏书除坚盐渎丞,数岁徙盱眙丞,又徙下邳丞。
郡也可署司马,此司马以功不过迁县丞而已。
《孙坚传》:俊表请坚为佐军司马,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原从。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与俊并力奋击,所向无前。汝、颍贼困迫,走保宛城。坚身当一面,登城先入,众乃蚁附,遂大破之。俊具以状闻上,拜坚别部司马。
孙坚由佐军司马迁别部司马,可知佐军司马低于别部司马。
《黄盖传》: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坚薨,盖随策及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
《周泰传》:策入会稽,署别部司马,授兵。权爱其为人,请以自给。策讨六县山贼,权住宣城,使士自卫,不能千人,意尚忽略,不治围落,而山贼数千人卒至。权始得上马,而贼锋刃已交於左右,或斫中马鞍,众莫能自定。惟泰奋激,投身卫权,胆气倍人,左右由泰并能就战。贼既解散,身被十二创,良久乃苏。是日无泰,权几危殆。策深德之,补春谷长。
《徐盛传》:孙权统事,以为别部司马,授兵五百人,守柴桑长,拒黄祖。
《潘璋传》:讨山贼有功,署别部司马。后为吴大巿刺奸,盗贼断绝,由是知名,迁豫章西安长。
由此可知别部司马又低于县长。
《蒋钦传》:及策东渡,拜别部司马,授兵。与策周旋,平定三郡,又从定豫章。调授葛阳尉,历三县长,讨平盗贼,迁西部都尉。
则别部司马不过与小县县尉相当,或有所不如。
这么比较就比较明显,司马也可能是三百石左右。
由羽林郎迁军司马,再迁郎中完全可以实现。
董卓赐缣九千匹,怎么能说赏赐薄呢?应该说相当丰厚才是。
原帖由 残刀破卷 于 2007-6-7 19:04 发表
后汉书成书较晚,关于董卓的记载,几乎不出三国志及裴注范围,照抄前书大有可能。三国志及后汉书,多处注引卓别传,可见著书之时,卓别传未引起重视。就象那个明显有问题的赐缣九千匹,三国志和后汉书都作九千,而董卓别传却是九十,哪个更准确呢?
《三国志·董卓传》:为军司马,从中郎将张奂征并州有功,拜郎中,赐缣九千匹,卓悉以分与吏士。
《后汉书·董卓传》: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从中郎将张奂为军司马,共击汉阳叛羌,破之,拜郎中,赐缣九千匹。卓曰:“为者则己,有者则士。”乃悉分与吏兵,无所留。
若要悉分与吏兵,当然是九千更适合。除非董卓手下只有几十人,否则怎么够分?
原帖由 残刀破卷 于 2007-6-7 19:04 发表
个人觉得董卓虽是新人,但与张奂皆为凉州人,可谓有乡党之谊,提携一下非常正常。[/quote]
孙坚与朱儁也是乡里,朱儁也仅仅提携孙坚为低于别部司马的佐军司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