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肯定了曹操和孙权是当时最大的两股势力以外,对于同时期的二刘;张鲁;马、韩集团并未做首肯,而独对当时实力最为弱小的刘备集团加以了肯定。在诸葛亮的眼中,刘备显然是一个堪于曹、孙相匹敌的明主。从诸葛亮的“隆中对”的提出,到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天下三分的定局出现,中间经历了有十多年的时间。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天下大势基本按照“隆中对”所预见的趋势进行。“隆中对”的预见内容之广;预见时间之长;预见结果之准,在当时绝对是绝无仅有的。
隆中对的预见,准确度并不惊人。
把三分天下的预见,说成是“当时绝对绝无仅有”的,不免就羞辱了当时很多真正作出惊人预见的仁人志士。最简单例如:郭嘉预见孙策必死于小人之手。这个预见有着非同小可的军事决策意义。如果他没有作出这个预见,曹操对付袁绍的策略就将完全不同。
当时连曹操都评价孙策为“狮儿”,郭嘉能保持独特的视角,这才是“绝无仅有”!那种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盯着还没被分掉的最后一块奶酪的情况下做出的取西川建议,讲别的可能还可以,讲“绝无仅有”就免了。
郭嘉的预见,其效果立竿见影;诸葛亮的陇中对,预见时间长达十多年,最后因为关羽失败,而宣告破灭。关羽失败之前,诸葛亮的地位却是一再受到庞统和法正的无形挑战。所以,隆中对,如果要讲到预见性,价值有限,不值得大肆吹捧,以客观对待为上。
窃以为,隆中对之所以能打动刘备,还是其本身的周密的思维起了作用,诸葛亮是把它当成精心准备的一份大礼进献给刘备,这和其他人的相似进言或计划,有着计划是否周详完备,思考是否深入细致的区别。刘备一听完,不可能只是讲个“善”字就和诸葛亮建立鱼水关系,肯定还要问许多相关的具体问题。而讲到具体的行政、外交问题,这些都是诸葛亮的强项。
再说第三点。即使魏延成功占领了长安,又怎能保证曹军就一定留下大批粮草辎重给蜀军呢?坚壁清野的做法,魏国并不是没有做过。当年曹操攻下汉中以后,“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又于武都“徙氐五万余藻出居扶风、天水界”(见《张既传》)。。。。。诸葛亮也不得不令李严率众2万赶赴汉中,才能使汉中重新焕发其生机和活力。如果曹军把粮食运走或是干脆将其付之一炬的话,蜀军能空着肚子守城吗?
魏延是突袭,又如其假设,已经占领长安,曹魏何来迁徙居民和粮草的时间和人力?
迁徙粮草需要大量人力畜力,可见邓艾传的”运兵过半’,‘以为大役’等语句。
守城军队的粮草,如果不在城内,难道是城池被围的时候派人出去拿乎?
再说第四点。谁又能保证关东援军一定会在20天后才到达长安。远的不说,就拿司马懿袭击孟达来说,孟达估计司马懿要一个月后才能赶到上庸,结果司马懿只用了短短的8 天时间就赶到了,16天就攻破上庸,击斩孟达。而且从关东到关中,一路上一马平川,没有什么天然屏障,正利于曹魏的铁骑昼夜急驰。 再说第五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诸葛亮率军从斜谷出发到长安,要行千里栈道,怎能保证就一定能赶在曹魏援军到来之前到达长安?万一落在曹军后面,魏延军被曹军吃掉不说,诸葛亮的北伐大军就会屯兵于坚城之下,陷于进退两难的窘境。
司马懿已经留意孟达很长时间,甚至动用假书信来稳住他,并使出先斩后奏的非常手段,才取得了那个效果。
难道有一支大军专门监视魏延的一万人乎?
司马懿最后是靠内奸才成功打破城池,为何魏延守长安就一定会”被曹军吃掉”?诸葛亮就一定是在魏延被吃掉后才”屯兵于坚城之下,陷于进退两难的窘境’?多看看三国志里面那些守城战斗的记载,就不难发现,这样的推演是完全背离当时的实际的。
既然假设魏延能攻占长安在前,后面的推演都是虚弱无力了。
当年曹操攻下汉中以后,“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又于武都“徙氐五万余藻出居扶风、天水界”(见《张既传》)。使得以后刘备夺得汉中后,只得其地不得其民。
以往在琅琊论坛兴旺时,某也曾去游览过几次,看过一些诸葛武侯的回帖,我大致记得他说过:周群传的“得其地不得其民”是官话,其实还是得了不少民,诸葛武侯还说他专门有篇什么文章分析过这个问题。
贬低诸葛亮的,把他往死里踩;追捧诸葛亮的,把他往庙里抬,这两者之间,其实还有一条客观分析的路子,不必大动肝火。
为诸葛亮重教化,严军纪、明赏罚,才能建立起一枝号令统一、纪律严明、勇于战斗的作战部队,使得10万蜀军在魏境中始终来去有序、进退自如,“而仲达以劲骑三十万仅能自守,来不敢敌,去不敢追”。
大概是早期帖子的缘故。
“仲达以劲骑三十万”,有见地的文章,不应该轻率采信这样的数字。那毫无疑问是错的。“来不敢敌,去不敢追”也同样是错的。不能为了追求行文快感,就把虚妄之词投入使用。
写下此文,并不在于要通过贬低曹操来抬高诸葛亮,其真正目的在于要向大家提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是评判一个人是否是军事家的标准?相对而言,一个人用兵才能反而是最不能反映其主观军事才能的,因为评判用兵的优劣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能打胜仗,而影响战争战负的因素却又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单受个人主观用兵方法的左右。由于天道不公和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诸葛亮战功不著。其实或许正如赤军先生及诸位所讲的那样,诸葛亮并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军事家,因为对于一个杰出军事家来说,赫赫战功又是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诸葛亮具备一个杰出军事家的一切主观素质,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要是我没记错,诸葛武侯是属于完全不理会晋书的那一类人。
只要把晋书司马懿家书里面的“破之必矣”评语,联系诸葛亮屡战屡败的事实,就不难发现, 合理的结论应该是:因为长期主持军务,诸葛亮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家;但是,必须同时看到,他并不具备杰出军事家的一些重要的主观素质。
平衡两派之贴,大家不要以为我是把诸葛武侯文章的其他部分也否定了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