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岑平于2004-02-21, 9:43:42发表
而另一方面就是魏国的战略。魏国战略以“以守为攻”为概括,与蜀国战略刚刚相反。魏国既然占据中原之地,发展空间极大,与吴蜀的差距就会随着年月逐渐增大。既然占据着这么大的好处,魏国当然不需要急着去进行统一战争。因为如果在吴蜀国力顶峰时与之进行统一战,虽然有很大机会胜利,但是损失会增大。这种消耗战术并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如果在吴蜀国力式微时发动统一战,就如同破竹之势,一发不可收拾。不但能保证收复吴蜀,而且能将损失降到最低。因此,魏国领导人一般偏向这种“以守为攻”的战略,以不变应万变,以慢打快。因此无论吴蜀如何急着挑战,魏国都以守势对抗。魏国的这种战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放缓了历史的进程,但是却比吴蜀的自保战略积极得多。可以说,魏国为三分天下之势的形成与维持献出的力量最少。
这段话有些矛盾,既然说明曹魏急于在吴蜀国力顶峰时进行决战是一种不明智的选择,又怎认为“以守为攻”的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也放缓了历史的进程”呢?恰恰相反,曹魏如果盲目进攻,一旦有重大失利,甚至丢失一些要地(比如雍凉),将大大拉近三国间的实力差距,混战叠起,民不聊生,统一也将遥遥无期。而积蓄实力,水到渠成,毕其功于一役,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
应该认识到,三国各自独立,各有其战略,但消灭对方,追求统一的理念和军事行动并没有停止,只是谁也没有这个力量罢了。赤壁战后,曹操依旧多次积极进攻,到了曹丕,也曾数次进攻东吴,不过由于缺乏高超的政治军事能力,只能维持局面而无力开创,之后更是一代不如一代,曹魏的“以守为攻”战略是在这种基础上形成的,可以说,正是这种战略加快了统一的到来,而不是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