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曹操东临之碣石在山东省无棣县, ZT
性别:男-离线 sukerwl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30
帖子 2974
编号 30281
注册 2005-1-14


发表于 2005-2-18 01:1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碣石,始见于《尚书禹贡》:“夹右碣石入于河。”1700多年前,魏武帝曹操登临碣石山,写下了《观沧海》的著名诗篇,从此碣石名传天下。
  但碣石究竟在今何处?说法不一。
  近几年,人们将目光聚集到了山东省无棣县境内的一座小山丘上。
  翻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12月北京第3版版本及2000年5月以“教育部《中国语文教学大纲》指定书目,中学生课外名著必读”出版的《三国演义》,都会发现书中附有一幅繁体字的“三国演义地图”。在互联网上,也能搜到一幅简体字的“三国演义地图”。在繁体与简体“三国演义地图”中,都以“要地”符号,将“碣石”标在今山东省无棣县马谷山位置。
  
1973年12月北京第3版本的《三国演义》,前面还附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1973年8月的《关于本书的整理情况》文章:“《三国演义》最初由作家出版社整理,于一九五三年初版印行。我社于一九五四年以此为基础,重加整理,自一九五五年出版后,印行较久。这次是再度整理,改出新版。……前版附印的‘三国演义地图’,现仍保留。”
  
《三国演义》虽是小说,所叙不等同于历史事实,但小说中没有提到“碣石”,《三国志》中也未提到“碣石”,在大多数书籍都注释曹操东临的“碣石”是河北省昌黎县碣石山的大背景下,而“三国演义地图”将“碣石”标在了山东无棣县省马谷山的位置,看来也是值得我们重新研究的。
  
通过对《三国志》曹操北伐乌桓时和得胜回师的路线、时间进行研究,从曹操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叙述,可得出曹操东临的“碣石”,不是河北省昌黎的碣石山。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第一》:“夏五月,至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畴请为乡导,公从之。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曹操北伐乌桓时,遇大水,海道不通,走的是距海较远的“卢龙小道”,看来曹操去时,是不可能登昌黎碣石山观海了。“九月,公引兵自柳城还,……十一月至易水。”曹操九月从柳城返回,十一月才到易水,从时间看,既使中间曹操去过昌黎碣石山,那也应该是寒冬十月了,曹操就不可能看到“秋风萧瑟”、“百草丰茂”的景色,只能是“北风徘徊”、“繁霜霏霏”、“蘴藾深奥”“水竭不流”了,这与曹操《观沧海》诗意境大相径庭。
  
《步出夏门行》又名《碣石篇》,是魏武帝曹操的组诗,“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分为《艳》辞(序曲)和《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艳》辞云: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三曹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9年10月北京第2版)对《艳》辞是这样注释的:“‘九江之皋’指荆州。这里开头两句似说初意要用兵荆州。‘云行雨步’似用《易?乾?文言》‘云行雨施’成语,表示将施泽惠给荆州人民。”“‘异同’指南征、北伐两种意见。曹操部下诸将多数主张南征刘表,惟有郭嘉主北伐乌桓。‘游豫’,就是犹豫,言徘徊于两种意见之间,初意打算南征,等到临观异同之后便犹豫起来了。”
  
我们是否可以将《艳》这样解释:曹操初意打算南征荆州,施泽惠给江南人民。面对北伐、南征两种不同意见,便犹豫起来,不知应当听从那种意见。到达我境内的碣石后,见到百姓所受的苦难,心里非常同情我东部沿海的百姓。
  
由此,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曹操“经过至我碣石”,还“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曹操北伐乌桓前,已到过碣石了,《艳》辞作于北伐乌桓前,曹操“经过至我”的碣石不是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那么,此组诗到底作于何年?曹操“经过至我”的“碣石”是什么地方呢?
  
笔者认为,曹操组诗《步出夏门行》应是建安十一年(206)“秋八月,公东征海贼管承”至“建安十二年春二月,公至淳于还邺”期间,曹操“经过至我”的“碣石”是今山东省无棣县的马谷山—禹贡之碣石。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载:“十一年春正月,公征干。干闻之,乃留其别将守城,走入匈奴,求救于单于,单于不受。公围壶关三月,拔之。”“秋八月,公东征海贼管承,至淳于,遣乐进、李典击破之,承走入海岛。”“十二年春二月,公自淳于还邺。”
  
建安十一年三月,曹操打败高干。至此,北方四州(冀、幽、青、并)皆归曹操,北伐乌桓、南征刘表提上了议程,部下诸将多数主张南征刘表,惟有郭嘉主张北伐乌桓,曹操被是北伐还是南征所困惑,“心意怀游豫”。此时,海贼作乱。曹操率大军自并州东征青州海滨郡县海盗头目管承,到达时属冀州渤海郡的无棣县马谷山,而此山既是突兀于渤海岸边的《禹贡》碣石,又是北京、天津以南,济南、淄博以北广大范围内惟一的一座山体。
  
曹操“经过至我”《禹贡》碣石,“心惆怅我东海”,写下了《步出夏门行》的《艳》辞。《艳》辞描述的是曹操徘徊于北伐、南征之间,“经过至我碣石”,对东部沿海百姓的同情。《艳》辞中两次用“我”也表明曹操对自己的地方(建安九年曹操自领冀州牧)怀有深厚的感情,对东部沿海的人民遭受海贼欺凌,表示出了极大的哀伤和同情。
  
曹操登上碣石,面对眼前的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激发了作者“登高必赋”的英雄豪情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坚定了北伐的决心,一挥而就写下了千古名篇《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登高必赋”,《观沧海》抒发了曹操胸怀宇宙,想建功立业、一统天下,解救人民于苦难之中的豪情壮志

从有关反映东汉末年时期的地图可以看到,当时黄河分两支流入渤海,一支在今山东省无棣县注入渤海,另一支在现在利津注入渤海。曹操自建安十一年“秋八月,公东征海贼管承”至“建安十二年春二月,公至淳于还邺”,经历了一个冬季,在黄河附近活动较多,也就有了《冬十月》、《土不同》这两首诗: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鹍鸡晨鸣,鸿雁南飞,
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冬十月》)

乡土不同,河朔隆寒。
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蘴藾深奥。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土不同》)

《三国志》注引《曹瞒传》曰:(建安十二年,曹操北伐乌桓胜利回师途中)“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三十余丈乃得水。”这与《土不同》中“流澌浮漂,舟船行难”、“水竭不流,冰坚可蹈”的景色描写极为不符。由此,也可推断出《步出夏门行》组诗不是曹操北伐乌桓得胜回师途中写就的,而应是建安十一年冬,曹操东征管承时,黄河岸边的真实写照。《冬十月》、《土不同》,虽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但从“流澌浮漂,舟船行难。锥不入地,蘴藾深奥。水竭不流,冰坚可蹈。”的恶劣环境中,反映和衬托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曹操取得胜利的艰辛,也就理解了曹操自陈留起事十九年以来,为何于建安十二年第一次大规模封赏功臣,发出具有历史意义的《封功臣令》。“十二年春二月,公自淳于还邺。丁酉,令曰:‘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而专飨其劳,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于是大封功臣二十余人,皆为列侯,其余各以次受封,及复死事之孤,轻重各有差。”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管)承走入海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曹操取得了东征胜利,时年52岁,仍是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了: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龟虽寿》)

这首诗,描述的是曹操取得艰难胜利后,自比是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想到北方乌桓尚未平定,南方刘表还须征讨,劝告自己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永不停止,积极进取中,又重新激发起了驰骋千里的豪情,抒发了一代枭雄曹操对当时社会乱离、人生艰难的种种忧虑和豁达进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综上,可以看出《步出夏门行》组诗记录了曹操自建安十一年“秋八月,公东征海贼管承”至“建安十二年春二月,公至淳于还邺”的整个过程。现在是否可以得出,人民文学出版社《三国演义》所附“三国演义地图”将“碣石”标注在山东无棣马谷山位置是合理的呢?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7 12:5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026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