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论孙权北击合肥, 文章写的比较仓卒,请大家多多指点
性别:未知-离线 唐茂约

Rank: 2Rank: 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146
帖子 335
编号 6926
注册 2004-4-19


发表于 2004-5-28 14:5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兵进至五丈原。五月,吴主孙权亲率10万大军出击合肥,吴军大将陆逊、诸葛谨率万余士卒出江陵攻襄阳,孙韶等率领一支部队直扑淮阴。面对蜀、吴东西夹击,魏明帝令西线主帅司马司马懿坚守不战,自己则亲赴淮南。但明帝所率部队尚未到达寿春(今安徽寿县),略受小挫的孙权已经主动撤退,其另二路部队也迅速收缩。魏明帝“有征无战”,稳定了淮南。驻军五丈原的诸葛亮,因司司马懿固守不战,遂在渭水以南屯田,作出相机进进取的态势。八月,诸葛亮病故五丈原,蜀汉军亦撤退。[1]

吴、蜀军的西线主帅诸葛亮病故军中,“出师未捷身先死”,他自公元228年3月开始的6次北伐,就以“六出祁山”的故事流传千古。而东线主帅孙权,遇小挫折即撤兵罢战,似乎以此次配合作战为儿戏,遂令后世对其发动的多次击魏战役,也以儿戏视之。王夫之《读通鉴论》中说“孙氏则赤壁之外无大战也”,即说明连大学者也难免有此认识。从这一认识出发,不少人都认为赤壁之战有“一战定三分”的作用。

笔者以为,一项历史结局是参与此历史过程的人共同构筑的复杂的动态过程。仅经赤壁一役,并不足为三国鼎立莫定基础。世人之所以有“一战定三分”的误解,就在于忽略了其后的孙、曹间战争。其实,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孙权在赤壁战后,坚持了抗曹的政策,并不断在淮南发动进攻。为明此义,笔者试对建安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公元208—219年)孙、曹间淮淮南战事及影响作一考察。

一、牵动时局的“争合肥”

建安十三年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08—219年),孙、刘、曹周旋了11年。其间,《三国志》中记载的孙、曹间围绕合肥的战役为8次,刘、曹作战3次。孙权主动进攻5次:为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十九年(公元刑毛年)、二十年(公元215年)、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动用兵力最多时号称10万。曹方主动进攻3次:即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十月~十八年(公元213年)三月、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七月、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十月~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三月,动用的兵力最多时号称40万。8次战役中,2次为跨年作战,在11年间,合肥以南地区几乎是无年不战。

刘、曹间作战,一为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关羽进军襄樊被乐进击退.二在建安二十年,张飞在宕渠击退张郃。三是建安二十三至二十四年,刘备取汉中。可见刘备取益州前其主力有7年未与曹军交锋。

由此简单比较,可知赤壁之战后的11年中,孙、刘与曹之争,主要由孙方承担。

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在击溃曹军后的军事行动中,刘备南击长沙等郡,攻刘表旧部之弱敌。孙军北进.周瑜等围攻江陵.孙权率军攻合肥,与曹军抢夺长江北岸的要地。很明显,孙权的任务是设立长江防线,刘备的任务是巩固荆州南部。这一战役方向的分配,反映出孙权独据江北要地的决心。

合肥,为曹操所设扬州的州治,刘馥被曹操任为刺史后,“高为城垒,多积木石,编作草苫数千枚,益贮鱼膏数千斛,为战守备”,[2]使一度空虚的淮南名城,又成军事重镇。孙权乘曹军新败,于公元209年初亲率大军围攻坚城合肥,另以张昭为偏师,出击当涂(今安徽怀远县东南)。孙军攻合肥,击当涂,战役目的是开拓合肥东、西、北三面的用兵空间。如果孙权进占合肥,逼取寿春,再沿淮河水系东出北上,曹方的徐、豫诸州等地,将会受到严重威胁,孙吴军不仅独据长江天堑,还可兼得淮河运兵之利。就是为争这一步棋,在周瑜尚未攻占江陵时,孙权便挥兵攻坚城合肥。由于据合肥、当涂的曹军坚决抵抗,吴军进攻失利,孙权围城百余日后撤兵。此次进攻,孙军没有取得预想战绩。

孙权出击淮南战绩虽不如意,但从“造势”的角度看,相当成功。孙权对合肥咄咄逼人的进攻,不仅策应了周瑜对江陵的围攻,还使曹操感到江淮全线受压,守卫江陵的曹仁遂受命弃城北返。秭归以东的南郡(郡治今湖北江陵)、江夏(郡治西陵,今湖北黄冈西北)二郡,较完整地成为孙权囊中之物。

孙权围江陵,击合肥。使曹操不得不改取先稳定淮南的策略。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七月,曹操亲率大军到合肥,一而面“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3]一面令夏侯渊督率张辽等肃清依附孙权的地方反曹势力,至十二月,长期活动在江、淮间的梅乾、雷绪、陈兰诸部,被曹军击溃。[4]

曹操肃清地方势力,设置屯田等措施,目的是加强合肥防务,巩固巢湖以南地区,进逼长江北岸。孙权为应付这种局面,趁曹军修整的间隙.采取了以下措施:1、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将江陵交给刘备。吴军防线收缩至江夏、陆口(今湖北蒲析)。同年,取得交州(州治今广东番禺)。2、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筑秣陵城(今南京)。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由京口(今江苏镇江)移驻秣陵,称建业。3、迁都的当年,在濡须水上游修筑了濡须坞(今安徽巢县东)。这项措施,是实施收缩兵力,防北攻南的方针。让出南郡一郡,孙权就有了可用于机动的部队,由此而能南取交州。迁驻建业,加强了对基本根据地的控制。修筑濡须坞,扼制了曹军出巢湖顺濡须水临江的通道,巩固了长江下游的江北防线。这使孙权增强了对曹作战的能力。建安十八年,孙权以7万兵力在濡须口(今安徽元为东南)挡往了曹操40万众。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五月,孙权从曹军手中夺得皖城(今安徽潜山)。七月,曹操即亲自赴合肥,欲夺回皖城。但双方相持到十月,曹操并未取得决定性胜利,便以张辽等7千人留守合肥,自己返回了许昌。将皖城地区暂时放弃。[5]孙权不仅保住了下游江防,也为北击合肥准备了基地。

次年,孙权为夺长沙等郡与刘备交恶,孙吴军未经大战,就迟迫刘备与其签订新的边界条款。孙权不等新签盟约的墨迹干透,即挥兵东击合肥。曹军将领张辽,率数百以逸待劳的战士,冲击立足未稳的孙吴军,孙吴军在初战中使丧失陈武等将领。孙权初战失利后,围攻合肥的底气不足,最后只得撤军。孙权为避免在撤退中发生混乱,本人走在全军后面,途中凡乎被张辽俘获。[6]孙权此次进攻虽受挫,却显示出其部队有击刘攻曹的机动作战能力。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冬,曹操又亲率麾下名将夏侯惇、曹仁、张辽、臧霸等打击孙权,可说是集中了精兵强将。孙权再次将主要兵力集中于濡须口。孙权步兵设城固守,水军相机作战,张辽所率的前锋部队,因位置突出于众军之前,曾一度忧虑被孙军包围。战事延续至第二年三月,曹军仍无法攻破孙军防线,在春汛将至之时,曹操令夏侯惇等率26军退屯居巢(今安徽桐城南),战事就此结束。[7]

后人只看到孙、曹双方长期胶着于合肥地区,却无大战绩可言,故对这个地区的战事甚少留意。殊不知合肥、巢湖、皖县地区,对孙、曹双方都极为重要。如曹军得逞,上起柴桑(今江西九江)下至建业(今江苏南京)的长江,便暴露在曹军面前。曹军一旦与孙权隔江对峙,孙权柴桑以西的江北部队便形势险恶。反之,如孙吴军夺得合肥,曹方淮河南北地区则无宁日。魏明帝说:“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8]就道出了双方争合肥的战略意义。

孙权不断在合肥地区挑战,对曹操的内政有何直接影响?史藉中没有说明。但可以断定,一个不断进击曹军的孙权政权存在,对曹操建安十三年以后的内政举措必有影响。史籍中记载较多的是孙氏对曹方军事上的影响。建安十六年,曹操令钟繇率偏师取汉中,就是不欲以主力西征,结果引起马超起晃兵反叛。后曹操击马超获胜后,不等西北平定,即东返,亦是顾虑根本受损。可以说,由于曹操在实际军事部署中,不能不将孙、曹对峙计算在内,遂令曹操不能全力对付西北马超及西南张鲁、刘璋等势力。这就延缓了他西进的步骤,给益州刘璋以喘息之机。曹操在规划总体战略时处处感到孙权的牵制,遂有“生予当如孙仲谋”的感叹,[9]这并非仅是对景生情,实是年轻的孙权给曹操军事统一规划造成了大麻烦。

权、操合肥之争,阻滞了曹操建安十三年后的军事进程,影响其政治措施,就为刘备的发展创设了条件。

二、“争合肥”足刘备崛起的契机

人所共知,孙、刘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共同抗曹,现实基础是刘备与刘表长子刘琦合作,在政治上对荆州人士也还有些号召力,在军事上也有一定实力。但最根本的问题是“赤壁之战”一战获胜,孙权虽有了与曹操讨价还价的条件,却没有如张绣一样降曹。[10]如果孙权不想实现“建号帝玉,以图无下”的目的,就不需要孙、刘联盟了。孙权有目的,有需要,这就给刘备进一步崛起提供了机会。

孙、刘在赤壁战后继续合作的关键,是刘备承认孙权的主导地位,这在《三国志》中虽无明文,但有迹可寻。其一,有“勇而自大”之称的刘备,[11]在赤壁之战后扩犬战果阶段,南克长沙等四郡后,未自主向交州发展,却驻屯江南之公安(今湖北公安)。其二,周瑜认为只要刘备离开都队,调遣关羽、张飞无多少因难。《三国志·李通传》载:“刘备与周瑜围曹仁于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以迎仁军。”这是孙、刘联合调遣刘备部属的事例,故周瑜说只要将刘备软禁,“分此二人(关羽、张飞),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犬事可定也”。[12]周瑜自信能指挥关羽等,就是因有先例。其三,孙权给刘备补充了兵源。《三国志·先主传》中载,被曹军击败的庐汪雷绪,领数万人投向了刘备。而刘备当时布防地域,不会超越陆口(今湖北蒲圻)。[13]故没有孙权的允许,雷绪不可能超过孙军防线投向刘备。孙权自己兵力不足,却为刘备补充了兵力。其四,刘备进人江陵地区(即南郡的大部),是在把原属自己的江夏郡之夏口,鄂城交给孙权控制后才实现的。[14]可见孙权与刘备在划分防区时,取舍之间,是以孙权的意见为主。其五,孙吴方对刘备任免官吏,可以提出意见。《三国志·庞统传》中说,庞统任耒阳令,因疏于县政被刘备免职。“吴将鲁肃遣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洽申、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颐足耳。’”鲁肃扬誉庞统,固然与东汉末的清议之风有关,但鲁肃很快得知刘备内部的人事变动,并毫元顾忌地对刘备任免官吏发表意见,这就不能仅用刘、鲁关系好来解释,应是刘备在用人方面,对孙吴方有所许诺。有此五点,大致可说明在孙、刘联合之初,刘备仅有半独立性。

因刘备仅为半独立的军事集团,孙权将长沙等江南郡县交给刘备,就是将刘备军作为战略预备队。但他在首次攻合肥失利后,因合肥在曹军手中,如果孙权再失江北之地,夷陵(今湖北宜昌)以下的周瑜等部,就呈远悬之势,周瑜随时有彼曹军隔断的危险。孙权对此不能不预作布置。建安十五乍(公元210年),在曹军扫荡巢湖以南地区以后,孙权才采用了鲁肃的主张,不得不将这支预备队放到江防前线,刘备得以据有长江夷陵至陆口的江北防线。孙权“借荆州”给刘备,是为收缩兵力而实行的一变通办法。如果孙权已得合肥,江陵部队无远悬之危,孙权不会改变刘备军作战略预备队的任务。

刘备不惜放弃江夏部分地盆,积极要求承担江北防务,也另有深意。这不仅是要提高自已在孙、刘联盟中的重要性,亦是要隔断孙权与刘璋的直接接触。赤壁战后,刘璋与孙权、刘备均有联系,(按《三国志·蜀书》卷32《刘备传》裴注引《献帝春秋》,刘备有“今同压盟无故自相攻伐.借枢于操”等语,可推知刘璋与刘备、孙权有联系。)孙吴方不顾刘备反对,积极筹划进击四川,实有一石三鸟的作用。一是可继续驱使刘备,并将其置于孙吴军监控下;二是离间二刘间关系;三是实现全据长江的战略。刘备未因交州与孙权发生龃龉,却显示出不许孙权西进的决心,用心不说自明。孙权由此也明白刘备终究是要完全独立,孙、刘关系急剧恶化。诸葛亮说刘备在江陵“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迸退狼跋”,[15]这里说的“逼”、“变”、“进退”,正道出了刘备由半独立到争取完全独立过程中的真实处境。不过从当时大局看,曹、刘间基本上无战事,孙极独撑东南战线,倍受曹军压力,毕竟给刘备造成了生存间隙。这也使他得到从容攻伐刘璋,扩大独立基础,摆脱孙权羁绊的时间。

刘备据有四川后,形成“跨有荆益”的局面,孙权的上游安全便成了一个不得不重新考虑的间题。孙权为试探刘备的态度而索取江陵,刘备在惋言拒绝中,显示出不愿以让出江陵为条件维持孙、刘联盟的立场。这样,孙权既有“失地”之痛,又有遭受曹、刘夹击的顾虑,他此后在对魏作战时,就必须将刘备翻脸的可能性计算在内。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三月,曹操进击张鲁。在益州立足未稳的刘备,不能不全力对付曹军。孙权乘此时机,发动了取刘备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的战争。孙权在发动战役前,先向长沙等郡派遣了官吏,以显示盟主地位来刺激关羽。关羽不知这是孙方力进军长沙制造政治口实,遂以武力驱逐孙吴方官吏。此举恰好成为孙权动员部队的借口,机智凶悍的吕豪指挥3万愤怒之师,直逼长沙。陆口守将鲁肃则率军前出至益阳,对驻屯江陵的关羽构成阻击防线。孙权亲率部队进驻陆口,既为鲁肃作后援,又摆出了相机进取江陵的态势。这种部署,令关羽只能固守江陵待援。吕蒙以谈打结合的作战方式,几乎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有防无备的长沙等3郡。刘备闻讯匆匆东下公安,关羽才率3万兵出击益阳。可关羽率5千精锐与甘宁千余士兵在资水隔浅滩相望,却停止了进攻,这说明刘备在审时度势之后,对扭转战局已无信心。[16]

后人多贬斥孙权此举破坏了孙、刘联盟,却未注意一个事实,即孙权在此次战役中,并未以江陵为战役目的。也就是说,孙权在发动长沙战役之初,就为避免孙、刘联盟的彻底破裂留下了余地。他的战役目的只是对关羽作釜底抽薪,削弱江陵的自给能力而已。战略目的则是改善江夏地区的防御态势,为争合肥多一分保障。因此,孙权在战场取胜后,随即选择了以谈判巩固战果的方式。最后,孙权取得了湘水以东地区的控制权,压缩了刘备的控制区。关羽的后勤保障能力被削弱,主动攻吴的可能性也自然降低。孙、刘间的政治联系,也终因议和而得以维系。孙权慎选时机与将帅,进击得势,退让得利,彻底改善了西面防务态势。
从深层次说,刘备率兵东下争长沙而未失益州,还是得益于孙权不断攻击合肥。曹操在刘备率军东下时,已取得破张鲁的战绩。此时刘晔、司马懿劝曹操继续向益州进军,却被曹操拒绝。虽然《三国志》中没有说明曹操拒绝此类意见的原因,但据当时形势推测,应是曹操考虑战场状况时,既怕后勤困难的疲劳之师难以取胜,又担心孙权会在合肥发起进攻。而发生其中任一情况,都会影响曹方内部的政治形势。故曹操权衡再三,决定撤兵东返。果然,孙权在夺得湘江以东地盘后,随即向合肥用兵,这就证实了曹操的判断准确。因而,没有孙权连续进攻合肥在前,就不会有曹操停止进攻益州于后,这其中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

后世史家又多贬斥孙权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与曹议和,这实出于“尊刘抑孙”的偏见。应该说,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多次冲击合肥,已经是在惮精蝎力维持抗曹局面。反观刘备,除建安十七年,关羽与驻襄阳的曹军有过一次战斗外,[17]其它时间都在与孙吴方闹政治、军事磨擦。孙、刘双方的驻荆州部队“数生狐疑,疆场纷错”,赖鲁肃对关羽“常以欢好抚之”,[14]部队间的猜忌争斗才未扩大。这本身意味着孙、刘联盟已貌合神离.孙权让出江陵后一度改善的江防形势,再度出现危险。孙权夺长沙以减弱此危后,刘、孙更无合作的可能,为补实力不足,防止曹、刘联手,孙权只能利用外交手段。与曹议和后,曹方便袖手旁观孙权夺江陵,战夷陵的成败。这虽是后活,却可见孙权多角度思维的智慧。

三、争合肥并非“利在鼎足”

孙权在进击合肥中无多少成效,论者或以为他的真实目的是“利在鼎足”。这种看法,低估了孙权的雄心,高估了他的实力,并不符合事实。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权继兄孙策为江东主。这时曹操、袁绍间胜负未决;刘表坐守荆州;刘璋偏安益州;交州各郡宫员观望游移。鲁肃根据这一形势,替他谋划了“鼎足江东,以观无下之衅”,“竟长江所极,招而有之”直至“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建国方略。其近期目标是乘曹操与袁绍对峙,占领荆州;中期目标是积极西进而据益州。孙权之北界已归曹燥,为避免冲突,则先置之一边。此规划勾勒出一个占领荆、扬、益、交四州,再图北进的战略形态,这既将合孙权集团的实际发展需要,又与当时时局有切合之处。[14]孙权立即对这一计划产生兴趣,当年就停止了攻击广陵(郡治今江苏扬州)陈登的行动,转攻庐江郡的皖城,以期为日后进击荆州、益州奠定基础。

不过,孙权真正西进是在3年后。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八月间,曹操进至西平,准备向荆州进攻。此时,发生了袁谭、袁尚兄弟相争的事件。曹操与郭嘉等人详细讨论了这一事件及曹方的对策,结果,曹操转兵北上,停止了对刘表的进攻。曹方在此次讨论中,没有一人谈及孙权攻黄祖的问题,[18]有见于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孙权的进攻时间断定在10月。

从孙权方面说,既已知曹军停攻荆州仍坚持西进,就是要尽力夺取荆州部分土地,但这次进军因境内“山寇复动”,而草草收兵。这表明当时孙权军还不足与荆州军对抗。孙权攻黄祖未得大便宜,却暴露了占领荆州的战略意图。他如不宣告放弃这意图,就等于在建安八年即告诉曹操,二方日后将兵戎相见。

4年后,即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孙权才二攻黄祖,仍无大成果可言。转年,孙权破江夏,杀黄祖,却未占据江夏。推其原委,应是刘表对江夏失守极为重视,不仅立即以长子刘琦继黄祖为江夏太守,并采取了有效的行动.孙权军一战获胜,却己无力与增援江夏的荆州军相抗,只有撤兵避战.孙权用了近8年时间,“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的宏大规划仍彼刘表阻止。

由此,可知孙权整体实力尚不敌刘表,更无论与曹对敌了。孙权实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经济实力增长缓慢。据《三国志》卷48《吴书·孙皓传》注引《晋阳秋》载,孙吴灭亡时的户口数为:(王)浚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宫五千余人。前辈学者曾将东汉时期的人口记录加以整理,孙吴辖境内的户口数在东汉时为2027977户,8492585口,远高出吴亡国时的记录[19]人口,在当时是体现经济实力的基本标准。孙吴辖境内的人口数如此大规模地下降,孙吴政权就缺乏能够直接调动并用于战争的人力与物力资源。据《三国志》记载,终孙权一世,他在一次战役中动用的最多兵力为10万。其将领则最多领兵5万。兵、粮不敷使用,是其根本性问题。

可我们应该注意到,孙权在历次战斗中都是集中兵力于一地,采取集团作战的方式,注意保持部队适时进退的先机,防止被敌人各个击破。在争合肥作战中更是实施进攻防御战术,避免作孤注一掷的战斗。因此,他的兵力虽先天不足,但在战役总体上能保持稳健作战的态势。他的部队虽有失利而未发生大溃败。这样,孙权就能在战场上保存其有限的兵力。这种以保存实力为主的作战方式,为他在战略上获得机动奠定了基础。

孙权因实力不足,未能抢在曹操之前占领荆州。到曹操大举南下时,为弥补借过的时机,遂采取了与刘表遗部及刘备合作的措施,并因此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此后,他为与曹操争合肥,连年处在备战、作战的境地中。为弥补兵力不足又不得不看着刘备坐大,在这双重军事压力下,他对境内“山越”的政策也以武力征服为主,故处处用兵,不可能有效地发展经济,其战争资源先天不足的状态,长期得不到改善。在此状况下,他攻击合肥可说是倾力而为,只是在战场上心有余而力不足,未能攻取合肥。

对这一点,诸葛亮有充分认识。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改年号为“黄龙”,蜀汉大臣中有人主张与孙吴绝交。诸葛亮批驳这种意见说:“昔孝文卑辞匈奴,先帝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今议者咸以孙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已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不能渡汉,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若大军致讨,彼高当分裂其地以为后规,下当略民广境,示武于内,非端坐者也。着就其不动而睦于我,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权僭之罪,未宜明也。”[20]诸葛亮否定了对孙权的“利在鼎足”、“力有余而利不取”诸议论,是以孙、曹作战的记录为依据。这其中,不仅涉及孙权与曹操争合肥的战事,也包括孙权在曹丕初期进驻襄阳,[21]后又在上起江陵下至广陵的千里长江抗拒曹方三路大军等战役,[22]甚至也包括孙权称帝前一年在合肥地区大败曹休的战役。[23]诸葛亮说孙权在时机适宜时必然会有动作,是以当时人分析当时事,其准确性比后人要高。他断定孙权目标远大,说孙权的战略目的并非划江自保,实际就肯定了孙权在对曹魏作战中是倾全力作战。

推而论之,以诸葛亮对孙、刘关系内幕的真切了解,他对孙权争合肥给刘备带来的利益,是心知肚明的。他不肯明说刘备既能“应权遍变”,自然就不该强求孙权胶柱鼓瑟。但当他对蜀汉群臣强调孙权有“犄角之援”的作用时,透剖析了孙权战略目标与实力间的矛盾;强调了孙吴政权的存在对蜀汉利大于弊;充分表达了理解孙权的态度,却有意忽略了孙权与曹氏议和,这就说明诸葛亮对孙、曹议和自有见解。作为一个政治家,诸葛亮不认为外交上的纵横捭阖是个必须追究的问题。他看重的是孙权的最终目的与其对蜀汉有什么实际影响。

东汉末的政客军人中,有割据观望者,有想取汉代之者,真正提出先与北方鼎足对峙而后建帝王之业者,鲁肃可算第一人。赤壁一战虽暂时稳定了孙吴的局势,但并不能保证孙吴已立于不败之地,孙权的长远目标也远未达到。因此,孙权争合肥,近期目的是进一步稳定局面,根本意图则是问鼎中原。

可争合肥失利后,形势迫使孙权要维持与刘备的关系,这使刘备潜在的理想有了实现的可能,刘备在实现自已的目的中又成为孙权的新对手.孙权虽感到刘备的威胁,但继续攻合肥,在政治策略上仍有向刘备表示抗曹的作用。在军事上,则有可能在“攻敌所必救”中打击曹军,强化自己的皖北防务。于是,他明知合肥是曹军重点防御的城池,却仍将其作为核心战场,这样,即使攻城不能如愿,在政治上却可把握灵活处理孙、刘联联盟基本关系的主动权,在军事上亦能给曹军制造压力.孙权因攻合肥失利,实行了先自救而后发展的方针,采取了扶持刘备,阻滞曹操东下、西进的举动。这对他自己却又是利弊参半,孙权理想中的划江而治遂演化为三分鼎峙。这一点,王夫之曾用另一种说法表达过,他说,“权所难者,先主之扼其肘腋耳。[24]

后人多歌颂诸葛亮北伐,但诸葛亮北伐在三国槽鼎立局回形成之后,从创造与发展三国鼎足割据条件的角度说,孙权在建安十三年后进行的合肥作战则比诸葛亮北伐更为重要。可以悦,因孙权不断进攻合肥,才给赤壁之战后的局势提供了一种发展方向,甚至是制导了建安十三年以后的局势,对形成三国鼎立这种历史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陈寿在《三国志·孙权传》中说“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英奇,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势”,确实有一种历史的眼光。不过后人将他记孙权“自擅江表,成鼎峙之势”这句话,理解为孙权的根本同的,便不仅曲解了孙权,也把形成三目鼎立局面的历史过程简单化了。

参考文献:
[1]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72魏纪四[M]。北京:中华书局,1953。
[2]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15刘馥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1武帝纪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17张辽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1武帝纪,卷17张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 陈寿,三国志·吴书:卷55凌统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9夏侯惇传 ,卷17张辽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3明帝纪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9] 陈寿,三国志·吴书:卷47孙权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8张绣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1]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14董昭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2] 陈寿,三国志·吴书:卷54周瑜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3] 陈寿,三国志·蜀书:卷32刘备传 [M],三国志·吴书:卷47孙权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4] 陈寿,三国志·吴书:卷54鲁肃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5] 陈寿,三国志·蜀书:卷37法正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6] 陈寿,三国志·吴书:卷54吕蒙传 ,卷55甘宁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7]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17乐进传 [M],三国志·蜀书:卷32刘备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8]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10荀攸传 ,卷25辛毗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9]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20] 陈寿,三国志·蜀书:卷35诸葛亮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1]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9曹仁传 [M],三国志·晋书:卷1宣帝纪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2]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2文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3]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9曹休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
[24]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M]。北京:中华书局,1975。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perzz_0
(传说中的懒人)

魏郡公兴德军节度使

Rank: 21Rank: 21Rank: 21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874
帖子 8611
编号 2940
注册 2003-12-6
来自 上海
家族 轩辕狼党


楼主的文章一向不错的。
我也是认为不管在哪个时期,东吴对曹魏的威胁是很大的。就是在后期,明帝也只是亲征东吴,根本没有亲征西蜀。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六月飞霜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5
编号 7963
注册 2004-5-29


发表于 2004-5-29 01:3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superzz_0于2004-05-28, 23:03:29发表

我也是认为不管在哪个时期,东吴对曹魏的威胁是很大的。就是在后期,明帝也只是亲征东吴,根本没有亲征西蜀。

所以说,东吴就是个“鸡肋”,如其联蜀,方成“鸡腿”,呵呵!  
强烈推荐tdlzxq为节度使!!!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唐茂约

Rank: 2Rank: 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146
帖子 335
编号 6926
注册 2004-4-19


发表于 2004-5-29 12:0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樱木花道于2004-05-29, 11:07:25发表

看到这么多的参考文献就让人胆寒啊!!!!

其实主要就是《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只是列的比较细而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唐茂约

Rank: 2Rank: 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146
帖子 335
编号 6926
注册 2004-4-19


发表于 2004-6-1 00:2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跋锋寒于2004-05-31, 18:26:21发表
斑竹休假中,等有空仔细看过再做探讨,对这个问题我也比较感兴趣,有空写写个“曹操南争濡须”和和。

欢迎锋寒兄来指点!

ps:我想问问锋寒兄还有晓林兄等三国高人,你们怎么看待曹操南进到赤壁之前关羽水军
发展的始末。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马岱

衡山郡王知枢密院事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上柱国(正一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1
功绩 2443
帖子 19416
编号 10
注册 2003-8-20
来自 深圳


发表于 2004-6-2 22:1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关羽的所谓水军不过是刘备在襄阳附近搜集了一批船只,载着部队撤退罢了。

刘备既没必要,刘表也不会允许刘备去发展一支水军。等刘综投降,当时许多名士投奔刘备,这样的情况刘备搜集一些船只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刘备也知道带着百姓逃跑不是很安全,于是把主力用船运走,自己和其他将领跟随百姓,以遮耳目,反正百姓也数不清部队有多少。

至于诸葛亮说有关羽水军万人,有吹嘘的意思,意思告诉孙吴,刘备这边还是有一支能在水中作战的部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6-3 12:3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马岱兄说的有道理,但有不同意见。我以为:
1、关羽水军确实是刘备在移防樊城后建立的,因为紧靠汉水,有水军以后作战非常的方便;
2、诸葛亮向孙权吹嘘关羽有水军精甲万人,结合后来鲁肃的话(不当一校之众),其兵力还是比较接近万人的,但是是否是精甲可能有吹嘘的成分,因为其建立的时间较短,也不会是一天之间建成的因此很可能是一只战斗力还不强的水军;
3、刘备自己必定也带有强大的陆军,关羽的水军只是其总兵力的一部分。原因以前都谈过。因为这些所谓的百姓,大部分很可能都是刘备军的家属,其中就包括刘备的妻子、儿女、主要的谋士,谋士的家属,还有步兵和骑兵指挥官。根据这些情况看,刘备的一路包括其主力步兵和骑兵。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唐茂约

Rank: 2Rank: 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146
帖子 335
编号 6926
注册 2004-4-19


发表于 2004-6-3 13:2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关羽水军中应该主要是收编的荆州水军和一部刘备原来的陆军,并且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我记得史书里好像有过关羽水军在赤壁前和曹军交战的记录。(我翻书去找找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6-3 13:4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也认为关羽水军万人有所夸大。刘备水军应该是在移防樊城后才建立的,但是,刘备的主要作战方向还是北方,对他来说水军只是辅助而非主力,如果刘备水军有万人,是否其陆军主力就该有个三四倍呢?这绝不可能。

其次,刘备的辖区仅那么一点点,即使采取诸葛亮的括户策略,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大量激增,这不仅仅是人口问题,还涉及到武器装备、粮草补给等问题,指望刘表是不太现实的,充其量挺多到万把人罢了(原数千人估计应在三五千间,增加倍余和其所处位置、承受能力以及刘表的反应大致说得过去)。

第三,当时还应该是只有擅长而没有明确的水陆军分工,关羽的水军万人可以理解为在船上的兵力(这和曹操所云“今治水军八十万”相通),但这也有个问题,刘备所剩兵力就不会很多,诸葛亮又凭什么叫刘备先攻刘琮呢?

然而,诸葛亮所说“精甲万人”指的是“战士还者和关羽水军”,所言关羽部队仅仅是“乘船数百艘”(和第三点吻合,其中正规水军可能仅占小部分)。要能够做到左右逢源,刘备应该是中分其军比较合理。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我认为即使刘备有水军也是少量,刘备作为客军在主人的眼皮底下不可能被允许拥有一支有一定规模的水军。

诸葛亮是在刘备分兵以前劝刘备攻襄阳的,当时刘备的路陆和关羽的水陆应当是并进。在过襄阳以后刘备向南关羽往东南两军才分开。

诸葛亮所说“精甲万人”应当是关羽水陆带走的部队,这万人应当是刘备的精锐。刘备剩下的军队估计能有个一两千人就不错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6-3 21:1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锋寒兄说的不错,诸葛亮说的精甲万人,包括两个部分,即关羽带走的水军和当阳打散逃回的部队。
而如果刘备这一路仅有千人,是不合理的。这一路不仅有大批家属、文官,还有不少辎重,关键是有步兵指挥官张飞和骑兵指挥官赵云。按照基本的军事规律,在部队行动时,主官是应与部队在一起的。基本不会出现指挥官走一路,部队走另一路的情况。因此,刘备此时总兵力当在1.5万左右,关羽带走5000人,刘备一路有万人。这一路才是主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唐茂约

Rank: 2Rank: 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146
帖子 335
编号 6926
注册 2004-4-19


发表于 2004-6-3 21:2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晓林兄我倒是认为关羽的水军才是主力,刘备自己这一路不会带上太多部队。
主要是刘备要保存有生力量,陆路随时会遭遇曹军追击,太不安全;而水路,除了荆州降兵之外可以阻击外,基本上是安全的。(何况荆州兵刚降,作战不会太用力)故我认为刘备的主力基本上都上船了。

ps:欢迎大家都来说说,到时候我集思广益写一篇来供大家讨论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其实我对关羽带兵走水陆的真正用意表示怀疑。襄阳、江陵、夏口正好形成一个三角形,走水路经汉水入长江走的是这个三角形的两边,其距离要长于第三边。我在地图上目测距离水路大概是路陆的三倍还要多。希望哪位能把具体距离的数据拿出来。
如果按急行军的速度关羽走路陆到达江陵要快于水路。关羽率领的部队舍近求远令人费解。而更令人费解的是刘备以乌龟速度,已经走完了五分之三的路程,关羽的水军才走了全程的六分之一,仅走到汉津一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6-3 21: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tdlzxq兄:
我的意见是:由于刘备错误地估计了曹军的追击速度,才敢于如此不慌不忙的向江陵撤退,如果刘备估计到会被曹军追上,是决不会这样撤退的。最好的证明就是:当曹军骑兵追来时,刘备把老婆、儿子、女儿都抛弃了。刘备再怎么也不会拿自己骨肉开玩笑冒险吧?
试想:刘备是否会把能够保护家属的部队让关羽带走,而且走安全的水路,自己带领没有什么抵抗力,又跑不快的大批家属、文臣、辎重走不安全的陆路呢?
如果刘备认为陆路不安全,应当是让家属、文臣走水路,自己的部队走陆路呀,这样即使遭遇危险,还可以抵挡一阵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6-3 22:0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肃杀兄的这个问题非常的好。
这其实是关羽水军的一个疑点,很久以前讨论过一些,但是没有好的结论。
按照一些辞典的解释,汉津是与当阳在一条直线上的(指东西方向),而记载刘备是斜趋汉津方向不对。
因此,可能汉津不仅是指这个地点,而是在夏口对岸的汉水上也有一个汉津。所谓汉津,就是汉水上的一个渡口。如果这样的话,那关羽就不是仅走了1/6,而是走了1/2的路程。
这样,刘琦带领万人来接应也就好解释了。否则,刘琦一共就万人,怎么敢都带领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去接应刘备呢?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不过即使关羽走完二分之一的路程也有问题,刘备以乌龟速度,都能走完了五分之三的路程,如果关羽带领的士兵走路陆的话应该已经到达至少是非常接近江陵城了。既然是要抢占江陵为什么关羽没有选择最近的那一条路抢先到江陵城做准备,反而要延水路兜个大圈子。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6-3 22:5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看了一下地图,从襄阳到竟陵这段水路基本上和陆路是平行的,刘备的斜趋汉津应该是在竟陵这里上船的,所谓“斜趋”并非指方位而言,而是指偏离原来方向。

至于关羽水军的目的,的确很难理解,看来老罗也意识到,所以说成过了襄阳才派关羽到刘琦处求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6-5 01:1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肃杀于2004-06-03, 14:23:36发表
不过即使关羽走完二分之一的路程也有问题,刘备以乌龟速度,都能走完了五分之三的路程,如果关羽带领的士兵走路陆的话应该已经到达至少是非常接近江陵城了。既然是要抢占江陵为什么关羽没有选择最近的那一条路抢先到江陵城做准备,反而要延水路兜个大圈子。

目前确实没有更好的答案了。或许是:
关羽没有快速行动;
关到达夏口一带时有所停留;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6-5 01:2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跋锋寒于2004-06-03, 14:50:22发表
看了一下地图,从襄阳到竟陵这段水路基本上和陆路是平行的,刘备的斜趋汉津应该是在竟陵这里上船的,所谓“斜趋”并非指方位而言,而是指偏离原来方向。

至于关羽水军的目的,的确很难理解,看来老罗也意识到,所以说成过了襄阳才派关羽到刘琦处求救。

锋寒兄:
我以为斜趣汉津还是指的方向。
首先,前面已经说过,如果关羽仅走到竟陵,实在是速度太慢,无法解释的通;
其次,刘备是在匆忙间被追击,仅带数十骑兵逃跑,这时他不会知道关羽到底在汉水的什么地方;
第三,三国时期的道路到底是否沿河?从刘备被追击到的当阳长坂坡地点看,是距离汉水较远的;
因此,在匆忙中,刘备最可能逃向何方呢?有三个地方可选择
1、江陵,由于没有提前派人占领,此时前去,已经不可能;
2、到汉水上与关羽会合;但是由于当阳距离汉水较远,其并不知道关羽到底在哪里,万一跑到竟陵,关羽不在那里,后面魏军追上来可就要完蛋了;
3、到夏口找刘琦,由于刘琦与刘备、诸葛亮关系极好,而且有万人的部队,还有坚固的夏口城,因此,这个方向最稳妥,只要跑到,一定可以得救。
所以,我认为,这个汉津是在夏口北面的汉水上,大致在今汉口与汉阳之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西马忠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8
编号 781
注册 2003-9-14


发表于 2004-6-5 01:3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夏口有城?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4-06-05, 1:13:19发表
目前确实没有更好的答案了。或许是:
关羽没有快速行动;
关到达夏口一带时有所停留;

这个不是关羽水军的问题,即使关羽水军全速前进也不会比关羽改走陆路要提早到达江陵。
刘备在荆州时间不短且手下荆州名士不少,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问题。除非刘备另有目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马岱

衡山郡王知枢密院事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上柱国(正一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1
功绩 2443
帖子 19416
编号 10
注册 2003-8-20
来自 深圳


发表于 2004-6-5 09:1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刘备让关羽走另一条路本来就是障眼法,如果曹操大军扑来,关羽军在也没什么用,不如保存一支主力军,以免全军覆没。

如果关羽军走陆路,即使先到江陵,守将也未必会买账,恐怕只有刘备去了才管用,而刘备又与百姓混在一起不能脱身。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或者说刘备根本就没有在江陵防守的打算,即使占领江陵刘备要面对的局面将会是孤军奋战。荆南四郡和刘璋都指望不上,江夏的刘琦还要防备孙权趁火打劫。刘备必须和一个更强大的势力联合,环顾四周的形势这个势力只有江东孙权。

那么将刘备分兵的目的为保存实力,用难民和部分高级官员做饵兵迷惑曹操,所以关羽早就在汉津等着刘备的败兵。双方合兵一处开始进行“祸水东引”计划。
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关羽比刘备还慢,而当阳一战虽然是措手不及但刘备手下的将领及文职人员没有什么损失。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唐茂约

Rank: 2Rank: 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146
帖子 335
编号 6926
注册 2004-4-19


发表于 2004-6-8 23:4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肃杀于2004-06-05, 12:14:40发表
或者说刘备根本就没有在江陵防守的打算,即使占领江陵刘备要面对的局面将会是孤军奋战。荆南四郡和刘璋都指望不上,江夏的刘琦还要防备孙权趁火打劫。刘备必须和一个更强大的势力联合,环顾四周的形势这个势力只有江东孙权。

那么将刘备分兵的目的为保存实力,用难民和部分高级官员做饵兵迷惑曹操,所以关羽早就在汉津等着刘备的败兵。双方合兵一处开始进行“祸水东引”计划。
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关羽比刘备还慢,而当阳一战虽然是措手不及但刘备手下的将领及文职人员没有什么损失。

基本赞同肃杀兄的观点,但我觉的刘备是做了两手准备,如果能进驻并且守住钱粮丰足的江陵当然好;但万一不行也可以向江夏方向撤退,争取联吴抗曹。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6-9 15:4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太赞同肃杀兄的观点。
如果认为刘备是有意吸引曹操来追击,那么把自己的妻子、儿子、女儿还有文臣的亲属都拿来冒险是太不划算了。
——要不是赵云的拼命,阿斗就没有了;
——徐庶就因为老妈在这次被曹军俘虏而离开刘备。
——要不是张飞拼命断桥阻击,刘备是否能脱身都是未知数。因为刘备逃命时只有数十骑,对于5000曹军精锐骑兵,就等于是没有部队保护。

对于这种连自己性命都不知能否保存的钓饵,我以为不是刘备能做出来的。何况其身边还有一生谨慎的诸葛亮。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6-9 15: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另外,所谓祸水东引,并不是刘备一方的主动行为。看看鲁肃传就可以明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唐茂约

Rank: 2Rank: 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146
帖子 335
编号 6926
注册 2004-4-19


发表于 2004-6-9 19:2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4-06-09, 15:49:34发表
另外,所谓祸水东引,并不是刘备一方的主动行为。看看鲁肃传就可以明白。

晓林兄,其实在孙刘联中谁主动找谁我觉得无所谓,主要是客观条件促成的。双方为求自保,只有联合抗曹。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祸水东引是刘备方面的战略,鲁肃传是孙权方面的战略,刘备和鲁肃见面之前都是单方面的行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唐茂约

Rank: 2Rank: 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146
帖子 335
编号 6926
注册 2004-4-19


发表于 2004-6-12 22:0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tank2003于2004-06-12, 19:57:35发表
会不会关羽不想跟刘备混了,故意拖慢速度!!

tank2003兄,这种没有任何根据的看法~~~~~~~~~~~~

还是说点你有建设性的看发怎样:>_<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6-15 00:2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唐兄:
我认为刘备其实并没有这个构想,因为其是打算渡江去投靠苍梧的吴巨的。这一点刘备自己说的很清楚。
——鲁肃传: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
——先主传: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
——吴主传: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
因为当时刘表与孙权是敌对的,刘备自己的实力又损失很大,是难以主动找孙权联合或求救的。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7 12:3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8013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