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泥淖陷英才——读《三国志·魏书·叛臣传》
性别:未知-离线 gbml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8
编号 4054
注册 2004-1-3


发表于 2004-1-4 11:4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国志·魏书》的第28篇是“叛臣传”,叙述王凌、毋丘俭、诸葛诞、钟会、邓艾五人生平。这篇传的位置被排在魏国所有文臣、武将、义士、文人、循吏之后,仅在方技、夷狄两传之前,但传主却都是一度叱咤风云、名满天下的人物。他们的遭际与命运,正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了曹魏政权的兴衰历程,折射出司马氏与曹氏矛盾的深刻。

一 魏国叛臣的特殊性

三国都有叛臣,然魏叛臣地位之重,涉及之深,远非吴蜀两国可比。蜀书中有类似的一篇列传,其中所叙人物,李严、廖立是与诸葛亮争权失败被贬;彭羕暗示马超反蜀未果(且很有可能是一时狂悖之言);魏延杨仪是互相攻讦诬叛;刘封并未真反;只有孟达一人采取了军事行动,“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蜀书·刘封传)并任魏新城太守,但后来又欲反正。总之,并未对蜀造成实际威胁。吴国的武装叛降,著名的两起,一是韩当之子韩综,“数犯边境,杀害人民”(吴书·韩当传)限于游骑的抢掠破坏,且东兴之役即败死。另一起步骘之子步阐据西陵城以叛,性质较为严重,陆抗秉承陆逊理念,深知“西陵国之西门,若有不守,则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在西陵围城打援,漂亮的解决了这次危机。(吴书·陆逊传 附:陆抗传)这次反叛,原因是步阐被征入京,惧有谗祸,因而生变,也算是个人行为。再看看魏国的情况:太尉、南乡侯(1350户)、假节钺都督扬州诸军事王凌,安邑侯(3900户)、假节镇东将军、扬州都督毋丘俭,高平侯(1350户)、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扬州都督诸葛诞,两路进击、一举平蜀的邓艾、钟会。足见地位特殊。前三人反于扬州,正是吴魏边境,等于前线倒戈;钟、邓生乱于险狭蜀地,足见地理特殊。诸葛诞交结吴国,钟会谋做刘备,足见政治背景特殊。略举以上三端,也就可以看出,为什么我对这一题材印象深刻,以至今日要为之叙述评析一番了。

二 淮南!淮南!淮南!

淮水之南,地域广阔,交通便利,气候适中,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既具有控扼南北的战略意义,又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因此也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楚国为了向北问鼎中原,将全国军政重心一再东移,逐渐蚕食了江淮流域,定都于淮南的寿春。楚汉相争,据有淮南的英布背楚攻项,是刘邦获胜的重要原因之一。到了三国时代,蜀汉单弱偏僻,全国局势以魏-吴南北对峙为主,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南北相持的局面,南方作为一个整体,地位空前提高,这就使得地处要冲的淮南重要性更增。吴要北上,或魏欲南下,都要先取淮南为根本。正始二年(241),本传中的邓艾周密有效的淮南屯田计划得以实施,“淮上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自此以后,“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资食有储而无水害。”再加上汉扬州刺史刘馥所建芍陂系列水利工程,魏国在淮南可说站稳了脚跟。这样一来,扬州镇将职权之重也就日益凸显。而自曹丕以下,魏室渐渐衰微,大权逐步落入靠防御蜀汉起家的司马懿父子手中。曹刘之争余波渐息,曹马之间明争暗斗又起,牵涉诸多人事,非重臣名将不能出镇扬州,而在外重臣见疑又几成通例,这些重臣们又不可避免的卷入了曹马之争的大漩涡中;于是扬州三反,也就不是象孟达、韩综、步阐那样的个人行为,而更多的是由“大势”促成,就算造反者初心未必欲反,最后也都不可避免的走上了这条路。这也是本传人物的共同特征。

第一位反叛的扬州都督王凌,是诛董卓的王允之侄,系出后来赫赫有名的太原王氏。他在对吴的洞口、夹石、芍陂诸次大战中都有显功,作兖、豫、青州刺史时,“布政施教,赏善罚恶,百姓称之不容于口”“咸得军民之欢心”,政绩也相当突出,是当时德高望重的老臣。他的外甥令狐愚,“以才能(这三字不是随便加的)为兖州刺史,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249年司马懿杀共同辅政的宗室曹爽,因魏主曹芳懦弱,大权独揽,是为司马氏专权的信号。这一事件对本传人物影响深远,宗社老臣王凌决意扶保年长贤能的楚王曹彪以强王室,与曹爽同党友善的毋丘俭、诸葛诞都心怀疑惧,欲求自保之策。内外相疑相忌,淮南三反实是势成必然。且说王凌与令狐愚共谋废立之事,想借御吴之名发兵,朝廷不许。恰巧令狐愚病死,继任兖州的黄华向司马懿检举王凌。司马懿知道不可打草惊蛇,于是“先下赦赦凌罪”,然后“突率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兵不血刃地擒获王凌,平息了这场未曾发动的叛乱。王凌于押解京师途中自杀。裴注引了干宝《晋纪》中一段有深义的文字:凌到项,见贾逵祠在水侧,呼曰:“贾梁道,王凌固忠于魏之社稷者,唯尔有神,知之。”

在曹马之争这条主线上,王凌的动机最为纯正。他只是为“忠于(曹)魏之社稷”而谋反,并未牵涉自身利益,也未把对内的“清君侧”发展到与吴国交结,挟外以自重。但是,他的继任者可就不一样了。

毋丘俭,将门之子,有见识,有才干,作幽州刺史时,降伏右北平、辽西乌丸,荡平袁尚余党,又随司马懿讨平公孙渊,定辽东。正始年间,出玄菟平高丽,“至肃慎氏南界”,“穿山溉灌,民赖其利”,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常胜将军。作豫州刺史时,与诸葛诞调换到扬州,曾与文钦共同防御诸葛恪。毋丘俭与曹爽党夏侯玄、李丰友善,文钦是曹爽邑人,二人因此缘故,在封赏上常受歧视。而此时秉政的司马师远较其父专横,二人以受疑之身出任重镇,终于决定造反。他们的策略是“矫太后诏,罪状大将军司马景王,移诸郡国”,指望凭坚城自守,以待天下响应,共讨司马师。(后世徐敬业讨武后,也是在扬州,也是走同一条路,也落得同样结局。)结果并不是天下共讨司马师,而是司马师亲率数路大军来攻寿春。这其中就有本传中的邓艾、诸葛诞。司马师采取“坚壁勿与战”策略沮其士气,邓艾示弱诱文钦并击破之,至此俭、钦终于众叛亲离,“计穷不知所为”,文钦奔吴,毋丘俭逃亡路上被杀。这一次毋丘俭打出的旗号是“黜退司马师,辅魏安曹”,犹如当年的“辅汉安刘”。有意思的是,他提出可继任司马师的人是司马昭,称其“忠肃宽明,乐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诚为国,不与师同”。这应当是为了起到分化离间敌人的作用而提出,但是他想不到,曹魏正是在司马昭的手里走向了瓜熟蒂落,只待日后司马炎轻轻一摘了。这是后话。

习凿齿认为:“毋丘俭感明帝之顾命,故为此役。事虽不成,可谓忠臣矣。”我认为这个评论是过当的,评王凌则可。毋丘俭之反,比起王凌,主动性下降,无奈性上升,还有野心和孤注一掷的成分在其中。纯为尊曹抑马之心,应已不多,身不由己耳。

到了诸葛诞再镇扬州,他的造反,则不仅仅是身不由己,简直就是死里求生,不得不为。诸葛诞不是以军功起家,而是作吏部郎铨选人事出名,与曹爽党夏侯玄、邓飏等至亲。在司马氏专政时代,当然也不无疑惧。毋丘俭本是与他调换去的扬州,起兵时约他在豫州响应,他惟恐祸及,斩使露布天下,讨伐时更是出了全力。寿春之破,文钦入吴后引吴兵来攻,他遣将追击获胜。当他战战兢兢再临扬州,便也犹如坐上了火炉,不得不求自保,于是,“倾帑藏振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赏赐过度,有犯死者,亏制以活之”(裴注引《魏书》)。又在兵力充足的情况下“请十万众守寿春”,“又求临淮筑城以备寇,内欲保有淮南”。朝廷察知,征为司空。诸葛诞深知王凌先赦后擒故事,怎会上当,决意造反。于是召会诸将,攻杀扬州刺史乐綝,敛两淮军民十五万余,积一年粮食,闭城自守。同时,比他的前任有所发展,遣小儿子诸葛靓向老对头吴求救。吴国当然大喜,全氏诸将与文钦率三万众来应。寿春之役,轰轰烈烈地展开。

这次是魏要以倾国之力保淮南,而吴也以全力欲争淮南。双方展开了包围与反包围的大斗争。这次对付扬州之乱的换成了毋丘俭推举过的司马昭,“亲率中外诸军二十六万众临淮讨之”。司马昭仿效其兄,实行坚困之策,城中多次决围不能出,战况极惨烈。在外围,吴国全氏诸将中反间计降魏,策划者是本传中人物,时任高级参谋的钟会。在城内,诸葛诞与文钦“素有隙,徒以计合,事急愈相疑”,终至诞杀文钦,文钦二子降司马昭,且号召城中。到这时,诸葛诞的败亡也只是时间问题了。寿春被围半年后,司马昭“自临围,四面进兵,同时鼓噪登城,城中无敢动者。”诸葛诞突围被杀。

至此,一浪高过一浪的淮南反叛潮头终于过去。回头审视,我们不难发现,淮南三反一次比一次变本加厉,随之司马氏的权位也正在一次又一平叛中得到巩固。三次叛乱,王凌未及发动,毋丘俭发动而孤立无援,诸葛诞与吴里应外合,规模一次比一次大;而三个对手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专权程度和平叛兵力也越来越大。王凌可说是为魏正统而战,毋丘俭、诸葛诞则自保因素越来越重,这是曹马冲突矛盾激化,且天平渐渐倾向司马氏一边的表现。以淮南三帅的声望地位,反抗司马氏都落得失败,夷灭三族,天下人自然更不敢妄为了。是以镇压了淮南叛乱的浪潮,司马氏才真正稳固了权位。

附带提一点,吴国屡屡乘魏“主少国疑”北伐,而司马氏却越伐越稳固,其原因正在于,司马氏本就以御蜀起家,诸葛亮数出祁山,客观上也促成了魏不得不以边任重寄司马懿,以致渐成专恣;吴国北伐,更使司马氏堂堂正正掌握军政大权,于是曹氏益削。乘人主少国疑,不能在强枝弱干局面已成时施行,那样只会适得其反。这是吴国给我们的教训。

三 不是“二士争功”——心机深沉的钟会与无辜被冤的邓艾

以曹代刘的时候,在人的思想工作上下的工夫不少,渐渐破除或削弱了人们的正统观念。所以司马代曹的时候,阻力便小得多。但当时人们没有想到,就在司马氏的高层机密人员中,就有一个精明深沉,“时人谓之子房”的青年,也在盘算着自己的惊人计划。

钟会,平定关中的钟繇之幼子,从小便有“神童”之誉。“及壮,有才数技艺,而博学精练名理,以夜继昼,由是获声誉。”他很明了司马氏才是真正掌有实权的势力,很早便随从司马师,而且并不求高官,而是“典知密事”。这就与常人不同。司马昭继任,“会谋谟帷幄”,数出奇计,为司马氏立下众多功劳(如著名的寿春反间计),但仍然不求名位,“迁为太仆,固辞不就”,“进爵陈侯,屡让不受”,简直有陈平风范。他这样做,在于以腹心自结于司马。果然,“亲待日隆”(是“亲”不是“重”),“以中郎在大将军府管记室事,为腹心之任”,“虽在外司,时政损益,当世与夺,无不综典”。至此,钟会以才能和所表现出的对司马氏的忠诚,已成为一个身居幕后,能量极强的人物。但是,他深沉的心机还没有人看破。

终于,司马氏既安内则欲攘外,从单弱的蜀汉下手。钟会这次不再甘居幕后参谋之位,与司马昭共同筹划讨论后,得到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的名位,统领伐蜀主力,对外扬称伐吴,开始准备。259年,与邓艾一正一奇,两路出兵,一举平蜀。这时的钟会,离他心中的目标已经不远。但由于邓艾先入了成都,又是一代名将,理所当然成了钟会的绊脚石。

邓艾,出身孤寒,曾为农民养犊。但有大志,有军事奇才,“宣王奇之,辟为掾”。建淮南屯田,足见其眼光之远。在西境与姜维的对抗中,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智慧与指挥才干。在羌胡地区,抚绥教化,“艾所在,荒野开辟,军民并丰。”又预料诸葛恪必败、姜维败后复出等,无一有失,足见其智。阴平道身先士卒,终成大功,足见其勇毅。可惜正如古代另一些名将,智足以料敌,却不能料己,平蜀之后,“深自矜伐”,又不察觉钟会异谋,授人以柄,糊里糊涂地做了钟会与司马氏斗争的牺牲品,也是一个悲剧。

钟会密白邓艾“有反状”,轻而易举地拘禁了他,并夺其军。钟后来说了一句著名的话:“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潜台词是,曹氏司马氏既可以做皇帝(司马篡魏只是早晚问题),我钟会又为何做不得。这个一直深沉内敛的人在理想将要实现之时,也变得有些躁急起来。然而,比他更精明的司马昭却对这一切都早在算中,只对亲信说道:“我要自当以信义待人,但人不当负我,我岂可先人生心哉!”他事实上对人人都防着一手,纵然是参与机密多年的钟会也不例外。司马昭统帅大军以捕邓艾为名缓进,就是要钟会惊恐速反,速则生变,他料定仓猝间钟会必不能使全军思归将士听命。后来形势一如所测,钟会、姜维被将士所杀。本来邓艾的出头机会到了,却在乱军中被仇家杀死。试想邓艾若不死,功高而骄矜,总还是会被除掉,这样倒省了司马昭日后麻烦。所以我想,卫瓘之所以敢擅杀名将邓艾,多半也猜透了司马昭这层心思。这样,完全无辜的邓艾就一直背着“矜功失节,实应大辟”的罪名,诸子并诛,妻及孙流放西域。直到事过境迁,当时利害关系已不复存在,议郎段灼写了一篇情词极其恳切的上疏给已是晋武帝的司马炎,为邓艾鸣冤;又过了好几年,才为邓艾小小的平了反。

蜀地平定之后,本传人物的故事宣告结束,而司马代曹也已是水到渠成。司马昭成了“文王”,司马炎则完成了“武王之事”,功德圆满,晋朝开基。

四 是非成败转头空

时光如同滚滚东逝的江水,一去近两千年。当年在历史舞台上辉煌过的人物,现在只能在书页里鲜活如初。本传中的五位“叛臣”,哪一个不是当世英才,却因种种原因,留下了深重的遗憾。裴注引《魏略》中王凌临死语曰:“行年八十,身名并灭耶!”就说得相当沉痛。我想,毋丘俭、诸葛诞、钟会,在势穷之际,也会想起“身名并灭”这四个悲剧性的字眼。陈寿对他们的态度是叹惋糅合责备,总评说:

王凌风节格尚,毋丘俭才识拔干,诸葛诞严毅威重,钟会精练策数,咸以显名,致兹荣任,而皆志大才迂,不虑祸难,变如发机,宗族涂地,岂不谬惑耶!邓艾矫然强壮,立功立事,然暗于防患,咎败旋至,岂远知乎诸葛恪而不能自见,此盖古人之所谓“目论”者也。

从措辞可以看出,陈寿对他们并不是加以谋逆之名痛贬,而是充分肯定其才华,惋惜的成分要多于责备。我当年读这篇传时,对他们的才华遭际也是惋惜慨叹不已;今天重读,却又深深地读出了他们的无奈。淮南三帅,可说是被逼上造反之路,而诸葛诞、邓艾曾讨伐过毋丘俭,钟会、邓艾又讨伐过诸葛诞,钟反叛又累及邓。当这群才智卓绝的英雄们在皇统更迭的微妙时代竭智尽力,沉浮于国家与个人的命运之间时,他们实际上都被司马氏所利用。钟会自以为棋高一着,可是早在司马昭算中。邓艾无辜受冤,司马置若罔闻。在那样一个时代深刻而剧烈的政治斗争中,这五个人的命运与司马代曹的进程相终始,最后落得身名并灭的结局,这是那个时代造就的悲哀,也是中国后世一切被政治斗争的泥沼所吞噬的英才的悲哀。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4-1-5 16:0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你转我也把我的原来回复转过来



回复《读《三国志·魏书·叛臣传》》

蓝纱枫

蜀书第十恐怕叫不上是叛臣卷吧?!

蜀书第十立传的一共刘封、彭羕、廖立、李严、魏延、杨仪、刘琰七人。
孟达并无专门立传,仅在刘封传后稍微提及一下,这都可以拿来跟另外七个人对比?!

分析一下七个人的过错:

刘封是不救关羽,跟孟达发生纷争致使孟达降魏、上庸丢失。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

彭羕、廖立、杨仪三人是因为言语不当自作自受,怎么被你讲成廖立跟诸葛亮争权了?!

魏延是公然作乱而非背叛,这点陈寿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李严是争权未果,但同时又有严重失职和公然抵赖的情况存在。

刘琰是公开打骂自己妻子,有伤风化。

陈寿说的很清楚。“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更没有提出上述七人有谁发生反叛行为,怎么会被你说成是“叛臣卷”了?!

要说叛臣,那么蜀书十一不也有位王冲吗?不过是在费诗传里面稍微提一下而已

+++++++++++++++++++++++++++++++++++++++++++++++++++++

原作者荧惑守心的回复:


是,严格说蜀国那些是称不上的。我的取意是,集中写有类似反叛忤逆行为的人的一卷,拿来跟魏国做比较。用语上图简单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perzz_0
(传说中的懒人)

魏郡公兴德军节度使

Rank: 21Rank: 21Rank: 21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874
帖子 8611
编号 2940
注册 2003-12-6
来自 上海
家族 轩辕狼党


淮南三叛巩固了司马的统治。自此天下归晋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22 13:3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670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