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炮轰诸葛亮神话系列之一,蜀人是否真的为诸葛亮披麻戴孝
性别:未知-离线 切断了思绪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7
编号 409332
注册 2011-1-7


发表于 2011-3-25 20:0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炮轰诸葛亮神话系列之一,蜀人是否真的为诸葛亮披麻戴孝

国人的造神历史源远流长,但众所周知世界上并没有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东汉,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冲就作了《论衡》一书,从唯物主义出发把鬼神之说批判的体无完肤。但是这并不妨碍造神运动的兴旺,因为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用鬼神之说来麻痹人民的思想,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直到西方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国人才逐渐勉强的接受了唯物主义。但这也不妨碍造神运动的兴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人再一次把造神运动推向高潮。直至今日,国人对神的膜拜依然热衷,但是我们的近代和现代并没有几个可以膜拜为神的人物,于是我们便膜拜我们所谓的国粹,搬出一个个古人来自我炫耀,从而自我感觉良好。但是我们往往膜拜的过了头,一个个古人又被神化,诸葛亮便是其中的一个。若不带个人感情来研究正史《三国志》,诸葛亮并无多少出彩之处,反而很多地方让人质疑。这也不妨碍国人将其推上神坛,只不过换了个方式。不管是在现实还是在网络,都会听见很多关于诸葛亮的事情,其中不乏神话式的,譬如说蜀人至今还为诸葛亮戴孝。毫无疑问这只是个传说而已,但在某些国人的嘴里,却变成了历史,还振振有词的说这是一千多年的民意,这些国人便是今天所谓的挺亮派。某乃蜀人,且久处民间,深悉事情的本末。在盛行打到伪科学的今天,不妨举笔打倒这些伪历史,还原事情的真相。
                             一,四川人的白帕裹头
    从前,四川以及陕西汉中,湖北秭归一带的人有包白头帕的习惯,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上了30岁的贫民,不分男女,都用白帕裹头。直到民国时期,这样的习俗还很盛行。《灌县志》载:“清代革除汉唐服饰,令着满服。....劳动者用州庄土布缝成大襟、小袖无领的短衫(二马裾),头包白帕子。”《郫县志》:“农民喜用白布或青布包头,老翁有戴毡窝帽和缠纱帕的习惯。”《温江县志》载:“民国时期,男性剪发辫为光头....农村一般人常用白布长帕缠头。妇女也有戴帽的,有钱的老年人多戴青绒帽,贫穷的中老年妇女同男子一样用长帕缠头。《崇庆县志》载:“民国时,冬天,农村男子缠长帕,城乡中上层人士戴瓜皮帽、博士帽;女姓少数戴衲子,山区妇女有的也包长帕。”《邛崃县志》载:“民国初年(1912),....农村中,老年人多戴毡窝或包白布帕和深色纱帕。相沿成习。”《大邑县志》载:“清代,....贫者多包粗布白帕或黑纱帕。民国成立后,民间男子剪辫,多剃光头,或脑后留一勺短发,少数人剪头;....农村男子则常包帕。”《蒲江县志》载:“民国8年(1919年)“五四”运动后,民间服饰始渐有改变。男子留光头,缠白布帕或戴毡窝帽、瓜皮帽;....已婚妇女脑后挽发髻,缠白布帕,老妇头顶方形印花布帕。”《岳池县志》载:“岳池人民自辛亥革命后,男子剃头剪辫蓄须,一般蓄中山头、平头、老幼剃光头。冬,缠白帕当帽。”解放后,由于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农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四川人白帕裹头的习俗基本消失。如今,一些乡下和边远山区偶尔还可见白帕裹头的老者。

    白帕包头确有妙处,既能防风御寒,又起装饰作用,还有一般帽子所不具有的用途:爱抽烟的男子,可以把烟竿插在头帕内;一些妇女则把针头、棉线卷在帕内,随时备用;出门在外,不需带包,就可用又长又宽的帕子包东西;抬重物或干力气活时,则可把头帕解下来,扎在腰上,作护腰之物;上陡山,下悬崖,如果忘了带绳子,还可用头帕当绳索应急。以往,四川一些地方还时兴用头帕作礼物,每逢红白喜事,互相赠送。用白帕裹头还有一些讲究,式样很多,如“缠三转”、“顶羊角”、“卷盘盘”等,各有韵味。
                           二,白帕裹头习俗形成的多种传说
    关于包白头帕习俗的形成,在四川民间流传着多种传说:
    传说一:明朝末年,家贫年幼的张献忠帮马贩子赶马到四川。一次,马群路过财主家门口拉了粪,张献忠赶紧打扫干净,还用水冲洗地面,可财主仍不肯放过他,硬逼他用衣服擦干地上的水迹才让离开。此时正值寒冬腊月,只穿了一件破烂衣服的张献忠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这时,有个年轻人走到跟前,解下自己头上包的白头帕,递给张献忠,让他去擦干水迹。后来,张献忠造反当了八大王,进入四川,想起了当年替自己解了围的年轻人,感到有恩未报,心中很不好受。他想了一个报恩的主意:下达军令,部下官兵见了包白头帕的人不准为难。这消息被老百姓知道后,就纷纷在头上缠起了白帕子。久而久之,这种临时为避难护生的装扮,成为一种习俗在四川保留了下来。
    传说二:湖广填四川的过程中,路途艰险,徒步跋涉,不少人都死在了途中,基本是家家带孝。久而久之,捆白帕就成了这部分外来移民的习俗和标记。
    传说三: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帝在煤山吊死,川北百姓为崇祯帝带孝。
    传说四:在四川居住的羌族人民为了纪念羌族英雄黑虎将军,渐渐形成了包白头帕习俗。
    传说五: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所记“僰有姓氏,以白练缠头”之习,于是后人认为,川南的宜宾古为僰人聚居之地,“白练缠头”之习便是后世包白帕子源流。
    传说六:相传蜀汉丞相诸葛亮死后,四川人感其功德,为之服孝,遂传至今。
    传说七:相传为纪念屈原。
    以上各种传说似乎都有道理,但传说终归传说,其中的以讹传讹无法考证,有些传说最终归于神话之类。
                           三,经不起考证的伪历史
    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再炮制成所谓的历史,是挺亮派的一大特点。所以绝大多数的挺亮派至今也不清楚四川人的白帕裹头是怎么回事,但他们坚持认为四川人的白帕裹头是来源于为诸葛亮吊孝,详细的说法如下:三国时期,诸葛亮辅助刘备,在四川成都建立起蜀汉政权。后又辅佐后主,鞠躬尽瘁。他在任丞相期间,奖励农耕,抑制豪强,公正无私,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繁荣作出了贡献,而留给子孙的仅仅是“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赢得了老百姓的尊敬和爱戴。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十分悲痛,纷纷自发地为之披麻戴孝,寄托哀思。当时习俗,服孝要3年,人们身后拖着长长的孝帕劳动,很不方便。于是,大家干脆把孝帕缠裹在头顶,这样既可为诸葛亮戴孝,又不耽误干活。久而久之,这一装束形成为一种世代相传的服饰习俗。这样的说法好似合情合理,真似历史,但若考证,便知乃后人杜撰。
    丧服制度中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分斩衰、齐衰、大功衰、小功衰、缌麻衰五等,谓之五服。服丧的年月分别为三年、期年、九月、七月、五月、三月。斩衰是丧服中最重的一种,即所谓“三年之丧”。按儒家礼制,承重孙丧祖父、子与未嫁女及嫁后因故复从父居之女丧父,父丧长子、妻妾丧夫、臣丧帝王,皆服斩衰。秦朝却规定天下臣民皆为天子居丧三年,并不准饮酒食肉,嫁女娶妇,显然不太符合现实,《晋书》称其“率意而行”、“制不称情”。西汉初年,汉高祖因江山草创,所以下令承袭秦制,因而不革,率天下为天子服丧三年。但实行不久,汉文帝便意识到其制不可久行,遗诏曰:“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无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自当给丧事服临者,皆无践。绖带无过三寸。......以下,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释服。它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类从事。”(注1)儒家原来服丧三年的主张,到此时被文帝的一纸遗诏修正了。以后三年之丧屡有兴废,但只涉及六百石以上官吏,庶人仍然依照汉文帝制度。
    三国时,由于天下不安,三年之丧没有实行。《诸葛亮集》请宣大行皇帝遗诏表载:“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咷,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臣请下奉行。”刘备死,遗诏百官只服三日之丧,为何?因为蜀汉当时由于夷陵大败,正值危急存亡之秋。若持斩衰服,现任官员,必须离职成服,归家守制,至丧期结束,才能重新复职。在特殊情况下,皇帝以处理军国大事的需要为理由,不让高级官员离职守制,称为夺情,但遵旨依旧任职视事者往往被攻击为有悖人伦,要承受极大的社会压力。如得到父母亡故消息故意隐瞒,不离职奔丧,叫做匿丧,被发现后,会受到严厉处分,而且为人们所不齿。且为了表示哀痛之深,持斩衰之服者在居丧期间要过极不正常的生活。饮食方面,首先要绝食三天,到既殡以后,可以食粥,一日两顿,朝一溢(1升的1/24)米,暮一溢米;百日卒哭以后,可以“疏食水饮”;一年小祥以后,可以“食菜果”;二年大祥以后,可以用酱醋调味;丧满服阕,禫祭以后,才能饮酒食肉。居处方面,规定在未葬以前,孝子要“居倚庐,寝苫枕块”,“寝不脱绖带”。倚庐是靠着门外东墙临时搭建的简陋棚屋,苫为草垫,块指土块。既葬以后,孝子所居倚庐的内壁可以涂泥挡风。百日卒哭以后,可以对倚庐稍加修整,并铺设不纳头的蒲草席。一年小祥,才拆除倚庐,在原处改建小屋,用白灰涂墙,称为垩室,居于其中,并铺用普通寝席。二年大祥,复居正寝,但仍不能用床。直到服丧完毕,才一切如常。妇女居斩衰之丧,则不必居倚庐和寝苫枕块。其他方面,规定在未殡之前,孝子要哭不绝声,“昼夜无时”,既殡以后,要一朝一夕哭两次。以后在整个丧期中,“思忆则哭”。至于不得婚娶,不得赴宴,不得听音乐,不得游戏笑谑等,更是理所当然。还有三月不沐、在大祥移居正寝之前夫妇不得同居等要求。魏国和吴国也没有实行三年之丧。曹操死,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注2)曹丕死,“自殡及葬,皆以终制从事。”(注3)黄龙六年,“吴孙权令诸有居任者遭三年之丧,皆须交代,犯者定大辟之科”。(注4)
    前文说诸葛亮死,百姓依当时习俗为其服孝三年,当时根本就没有实行三年之丧,何来习俗之说?很明显这是后人杜撰。诸葛亮死,依汉制,其子诸葛瞻持三十六日斩衰。即使依儒家礼制,也只是诸葛瞻服三年之丧而已。有人质问,诸葛亮执政时期,大权独揽,实为君主。即使诸葛亮为蜀汉君王,其死,依蜀制,朝中百官以及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为其服丧三日。依汉制,天下吏民服丧三日。哪怕诸葛亮非要推翻汉制和蜀制而依儒家礼制,也只是群臣为其持斩衰三年,而百姓只持齐衰三月。《三国志》诸葛亮传载:“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这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前面的推测都是假想,诸葛亮死,连丧服都不用穿,还谈什么三年之丧。前文又说人们身后拖着长长的孝帕劳动,很不方便。于是,大家干脆把孝帕缠裹在头顶,这样既可为诸葛亮戴孝,又不耽误干活,遂成习俗,此也为后人杜撰。孝帕的出现因为明清时候棉纺织业的兴起,丧服中棉布逐渐取替了麻布从而导致了丧服的变革。而三国时,持斩衰之服的男子全套丧服是:斩衰裳,苴绖、杖、绞带、冠绳缨、菅屦。衰亦作缞,是麻质丧服上衣,裳为下衣。斩是不加缝缉的意思。斩衰裳用每幅(二尺二寸为一幅)三升或三升半(八十缕为一升)的最粗的生麻布制作,都不缝边,简陋粗恶,用以表示哀痛之深。苴绖,指用已结子的雌麻纤维织成的粗麻布带子,共两条,一为腰绖,用作腰带,一为首绖,用以围发固冠,有绳缨下垂。杖,也就是后世俗称的哭丧棒,斩衰所用之杖为苴杖,竹制,高与胸齐。用杖有两重意义,一是表示丧主的身份,在传统丧礼中,只有孝子用杖;二是表示“孝子丧亲,哭泣无数,服勤三年,身病体羸,以杖扶病也”。绞带,是以绞麻为绳作带,与腰绖相似。丧服中的绞带代替革带,腰绖则代替大带。冠绳缨,指以麻绳为缨的丧冠,冠身也是用粗麻布制作。菅屦,是用菅草编成的草鞋,粗陋而不作修饰。如持丧者是女子,绖、杖、绞带、菅屦与男子相同,但不用丧冠,而是用一寸宽的麻布条从额上交叉绕过,再束发成髻,这种丧髻叫做髽。髽用一尺长的小竹为笄,叫做箭笄。另外还要用粗布包住头发,叫做布总。女子的外衣原先都是连裳于衣,斩衰裳也无上下之分,连为一体。

斩衰之服如上图。可见三国时的丧服跟明清之时有很大的区别,如今在我国某些地方丧事,还沿袭清时丧服,也就是穿白色棉布孝衣,缠白色棉布孝帕,腰拴麻绳。
    从广义来讲,百姓被称做子民,但也是刘禅的子民。即使蜀汉百姓把诸葛亮当做父母,不依汉制或蜀制,而依儒家礼制持斩衰三年,但三国时候根本没有孝帕,没有的东西怎么会变成习俗?毫无疑问,蜀人为诸葛亮带孝的传说只是个伪历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切断了思绪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7
编号 409332
注册 2011-1-7


发表于 2011-3-25 20:0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四,史书上并无蜀人为诸葛亮带孝的记载
    上文把蜀人为诸葛亮带孝称作伪历史,因为其不仅在事实上伪,在历史上也伪,翻遍正史、杂史根本就没有蜀人为诸葛亮带孝的记载。《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只说百姓追思而已,何谓带孝?若蜀汉百姓举国为诸葛亮带孝三年,这在历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后人来者,自然要大书特书。《三国志》裴注载袁子曰:“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这与诸葛亮传雷同。《襄阳记》载:“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习凿齿对诸葛亮非常推崇,“搜求异同,罔有所遗。”(注5)但其书中也并无蜀人为诸葛亮带孝三年之说,只说百姓因时节祭祀而已。
     宋代程大昌著《演繁露》一书,全书以格物致知为宗旨,记载了三代至宋朝的杂事。书中《古服不忌白》一文提了蜀人白帕缠头之事。全文如下:
    《隋志》:宋、齐之间,天子宴私,著白高帽;士庶以乌;太子在上省则帽以乌纱,在永福省则白纱。隋时以白幍通为庆吊之服,国子生服曰纱巾。晋人著《白接篱》,窦苹《酒谱》:白接篱,巾也。南齐桓崇祖守寿春,著白纱帽,肩舆上城,今人必以为怪。古未以白色为忌也。郭林宗遇雨垫巾,太子贤注云,周迁《舆服杂事》曰,巾以葛为之,形如幍幍(口洽反)。本居士野人所服,魏武造幍,其巾乃废。今国子学生服焉,以白纱为之,是其制皆不忌白也。《乐府白纻歌》:质如轻云色如银,制以为袍馀作巾。袍以先驱巾拂尘。吴兢《乐府要解》:按旧史,白纻,吴地所出,则诚今之白纻。列子所谓阿锡,而西子之舞所谓“白纻纷纷鹤翎乱”者是也。今世人丽妆,必不肯以白纻为衣,古今之变不同如此。《唐六典》:天子服有白纱帽,其下服如裙襦袜,皆以白;视朝听讼、燕见宾客,皆以进御,则犹存古制也。然其下注云,亦用乌纱,则知古制虽存,未必肯用多以乌纱代之。则习见忌白久矣。世传《明皇幸蜀图》,山谷间老叟出望驾,有著白巾者,释者曰:服,诸葛武侯也。此不知古人不忌白也。
    很多挺亮派断章取义拿文中的最后一句做为蜀人为诸葛亮带孝的证据,可笑之至。此文中心分明是为了论述“古服不忌白”而列举了很多典故,最后否定了世传《明皇幸蜀图》中的老叟著白巾是为诸葛亮带孝。一个被作者否定的传说,居然被断章取义引为历史,可见某些挺亮派的自欺欺人到了何种地步。传说往往是以讹传讹,这个传说也不例外。世传《明皇幸蜀图》中所谓的老叟根本就没有著白巾,而是戴黑帽穿白衣,如下图。讹传了一个莫须有的老叟,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进去,经过一系列包装,一个动人的传说就这么被炮制出来。
    明清小说中,也有类似传说的记述。明朝时,志异小说盛行,朱孟震著《浣水续谈》,记载了其在四川任按察使听说的种种奇异传闻。《浣水续谈》载:“蜀山谷民冠制巾,相传为诸葛服,所居深远者,后遂不除。今蜀人不问有服无服,皆戴孝帽,市井中人,十常八九,谓之天孝。余尝以重午登南城楼,观竞渡戏,两岸男女,匝水而居,望之入沙城焉。”《浣水续谈》在历史上评价很差,《四库总目提要》称:“其书杂撮而成,往往不著时代,亦不著出典。如并州士族好为可笑诗赋一条,盖《颜氏家训》之原文,而孟震笔之於已书,俨如新事。然则所谓誂撆邢、魏诸公者,不几为明代之邢、魏乎?惟松柏滩观音寺一条,考询遗老,绘画地图,核其坟塔名氏,师弟世系,知所谓雪菴和尚者在有无疑似之间,特为明确。”《中国文学史》称朱孟震“那种好奇的个性,颇有点和蒲松龄相似。......《汾上续谈》中《褫亭虎》一则,也颇有《聊斋志异》的风味。”当然《浣水续谈》乃志异小说加之朱孟震善剽窃,牵强附会可以在书中随心所欲的演绎。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山谷民衣冠百年不变,这本身没有疑问。山谷民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已不可考,可确定的是山谷民只是少数。四库但朱孟震为了增加小说的奇异性,强加入自己观点,从而扩大化的把蜀人丧事中的孝帽变成所谓的为诸葛亮带的天孝。前面已说过,孝帽的出现是明清时棉纺织业的兴起,从而导致丧服的变革。这并不只是四川在变革,而是全国性的,也就是说当时的丧事,大江南北都是孝帽素衣,难道明朝举国上下都为诸葛亮带天孝?《浣水续谈》又载:“......蛮酋自称太保,大抵与山僚相似。但有首领,其人椎髻,以白纸系之,尚为诸葛公服也。”这是典型的剽窃。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载:“以道名而峨州以西别有酋长无所统属者,苏绮、罗坐、夜面、计利、流求、万寿、多岭、阿误等蛮,谓之生蛮。酋自谓太保,大抵与山獠相似,但有首领耳。”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也摘录了《桂海虞衡志·志蛮》,如下:“而峨州以西,又有罗坐,夜回,计利,流求,万寿,多岭,阿误等蛮,谓之生蛮。酋酋自谓太保,大抵与山獠相似,但有首领耳。其人椎髻,以白纸系之。云:尚与诸葛武侯制服也。”这与《桂海虞衡志·志蛮》多了后句,但与朱孟震《汾上续谈》中的相似,然而《桂海虞衡志》乃南宋时著,明显朱孟震剽窃了《桂海虞衡志》,再冠冕堂皇的引为己作。此段,《文献通考》所录和《桂海虞衡志·志蛮》不同,暂以《文献通考》所录为准。《桂海虞衡志》为范成大于所到之处将方志未载之风物土宜等及边远地区的一些传闻加以合编而成。范成大从广右入川任官,峨州以西其并未经过,所谓生蛮为诸葛亮带孝必是传闻。峨州以西乃三国时蜀吴交界之处,在今广西和云南两省交界地域,汉朝时乃句町古国。此地诸葛亮南征时并未经过,加之荒远,当地的少数民族未染王化,即使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汉族还是当地的少数民族,何况在三国时期。《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叶榆、桐师、嶲唐,侯王国以十数,或椎髻耕田,有邑聚,或编发、左衽随畜迁徙,莫能相雄长。”可见生蛮人椎髻的习俗自古有之,说生蛮为诸葛亮带孝,明显是把汉族的价值观念强加给少数民族。今天西南少数民族中,缠白头帕的有羌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景颇族、布朗族、德昂族等等。羌族无论男女都喜缠头帕,传说是为了纪念黑虎将军。白色、黑色或黑白各半,长一丈二尺或二丈四尺,以白色头帕占多数。白族男子,有不少用白色或蓝头帕缠头。土家族男女都喜欢用白帕包头,据说是崇拜白虎的表现。哈尼族男子用黑帕或白帕包头。傣族男子用白色头帕或青色布帕缠头,帕长丈余。景颇族青年男子喜欢用白帕包头,白布一端绣有花纹,并垂下红须随风摇荡,别具风彩。而景颇族壮年老年人一般用黑帕包头。布朗族妇女用黑帕或白帕包头,帕长五尺到一丈。德昂族男子缠黑帕或白帕,帕子缠好后两边缀各色绒球。可见,用头帕缠头在西南少数民族中,尤其是在男子中是相当普遍的。不仅西南少数民族,蒙古族、朝鲜族等也尚白,难道这都是为诸葛亮带孝?
    清朝王士禛著《陇蜀馀闻》,记载了陇蜀碎事,“以其奉使时所记,多非亲见之事,且多非所经之地,故曰馀闻。”,(注6)《陇蜀馀闻》载:“汉中风俗尚白,男子妇女,皆以白布裹头。或用黄绢,而加白帕其上。昔人谓为诸葛武侯带孝,后遂不除。汉中滕太守严其禁,十年来,渐以衰止。然西凤诸府,风俗皆然。而华州、渭南等处尤甚。凡元旦吉礼,必用素冠白衣相贺,则为武侯之说非也。”晚清遗老徐珂仿清人潘永因《宋稗类钞》体例编撰《清稗类钞》一书,其中《陕西人之服饰》一则摘录了王士禛的《陇蜀馀闻》,不过摘录的变了味。其文如下:“国初,汉中风俗尚白,男女皆以白布裹头,或用黄绢,而加白帕其上,或谓为诸葛武侯带孝,后遂相沿成俗。汉中太守滕某严禁之,始渐少。西凤诸府亦然,而华州、渭南等处尤至。凡元旦吉礼,必用素冠白衣相贺也。”徐珂摘录的时候去掉了后面的“则为武侯之说非也”,给人一种事实确凿的假象。正如王士禛所质疑,汉中、华州、渭南、西凤诸府都白布裹头,却独把汉中说成为诸葛亮带孝,是因为诸葛亮在汉中呆了七年,从而百姓感其恩,哀悼武侯?值得注意的是汉中和关中百姓还把素冠白衣在元旦佳节还被当作礼物相送,而《陇蜀馀闻》中很重要的质疑却被徐珂在《宋稗类钞》不予摘录。把白色的丧服当白色的哈达送给亲友,这岂不是个笑话,难道川陕人还有对丧服的崇拜?如此奇怪的崇拜怎么没有学者去研究?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川陕人头缠白巾本是一种习俗,白帕根本就不是孝帕。汉中在古蜀国开明王朝时就是蜀地,和四川有着相同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但在元朝灭南宋后重新划分行政区域时,却将汉中盆地划归陕西。这是由于秦岭山脉曾经是宋金和宋元对峙时四川的屏障,对此元朝统治者记忆犹新,使汉中盆地北属陕西就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这道屏障。从而导致了今天汉中、安康一带的“火巴耳朵”们,烫着火锅,种着水稻,摆着龙门阵,出门却和吃着羊肉泡馍,放着羊,扎着白手巾的“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们叙着“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乡情”,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所以直到今天,汉中人对四川比对陕西更有认同感,因为他们历史上就同根共祖,他们都有着同样的习俗,自然包括服饰方面,但这并不能偷换概念变成汉中人和四川人至今都在为诸葛亮带孝。研究四川和汉中的人口变迁史,便会发现这些传说的拙劣,只能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五,四川人的大换血
    为了纪念一个人,为其带孝了一千七百多年,这绝对是个天方夜谭的传说。要成就这个传说,为其带孝的人肯定是世代都要怀念诸葛亮的大恩大德,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告诉子孙一定要前仆后继的把孝带下去,50代中代代如此。而且这一千多年中必须政局稳定,更不能有持续的战乱,而且所谓为诸葛亮带孝的四川土著必须繁衍到现在。但再看四川三国后的历史,朝代屡屡变更,大小战事频发。若认真追寻四川人的祖先,我们会惊异地发现,四川人历史的血脉屡次被割断,今日“四川人”概念是至满清以后才形成的。众所周知,美国乃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印第安人才是美国的原住民,而今天印第安人因为白人的大屠杀只占了美国人口的百分之一。若问中国哪个是最大的移民省份,很多人都不会想到是四川,在三国后一千七百多年的时间里,四川人历经三次大换血,土著民占人口的比例比印第安人还少,而造成这个大换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战争。
    1,两晋时期蜀人的梦魇。
    公元263年,蜀汉亡国时,人口为108.2万。司马氏为了防止蜀人反叛,不仅把蜀汉的皇室、王公贵族、文武官员迁出,甚至还把一些豪强地主、普通百姓也强行迁往异地。据统计,共计有三万余家,约十五万人左右。晋惠帝时,诸王为争夺统治权,展开极其凶残的内战,致使天下大乱。298年,由于大旱加之连年战争,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阴平六郡流民十余万人涌入汉中寄食,后又进入四川。301年,巴氐李特、李流率领流民起义,四川陷入战乱,流民刚剽,蜀人软弱,主不能制客,蜀纷纷逃往川南、云南、贵州以及湖北和湖南。《资治通鉴》晋纪八十五卷载:“蜀民皆保险结坞,或南入宁州,或东下荆州,城邑皆空,野无烟火。......唯涪陵千余家,依青城山处士范长生。”303年12月,李特之子李雄率领流民攻陷成都,次年10月李雄称成都王,305年6月又称帝,国号大成。成汉政权的建立并未给四川带来安宁,成汉军,晋军,南夷及地方武装互相攻击,蜀地六郡已绝少能见到土著居民。几年中,仅逃往湖北湖南的四川人就有5万多家,20多万人。外地也不是乐土,南中连年灾疫,死了十万人,加之夷人叛乱,南中官吏百姓很多都流亡到广西、广东,很多蜀人客死他乡;逃往湖北、湖南的四川流民屡受当地人侵扰,311年1月,一向软弱的蜀人忍无可忍,在李骧的带领下聚众起义,但被官兵镇压,八千多起义者被沉入江中。起义失败后,湘州刺史欲尽诛流民,走投无路的蜀人共推杜弢为首领“四五万家一时俱反”,西晋又派十万军队镇压,在顽强坚持了5年之后,蜀人的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经历了李骧、杜弢两次起义之后,九成以上流亡荆湘的蜀人已在战乱、迁徙中客死他乡,再也未能回到故土。汉中也不安定,307年5月,秦州流民占据汉中成固,进犯抢掠汉中,成主李雄派兵支援流民,攻陷汉中,成固和南郑百姓全部被迁徙到四川。以后成汉多次进犯汉中,汉中百姓向东逃难到荆州、沔阳一带,汉中变的十室九空,313年流民涪陵人李运、巴西人王建等人从襄阳带领三千多户人家进入汉中地区,居住在成固,后又被晋军攻击。
    西晋末的战乱让天府之国变成人间地狱。《华阳国志》载:“李氏据蜀,兵连战结,三州倾坠,生民歼尽。府庭化为狐狸之窟,城郭蔚为熊罴之宿,宅游雉鹿,田栖虎豹,平原鲜麦黍之苗,千里蔑鸡狗之响,丘城芜邑,莫有名者。嗟乎三州,近为荒裔!桑梓之域,旷为长野!”战乱还未结束,僚人又大量涌入四川,人数惊人,有五十多万,远远多于四川的土著。《晋书》李寿志载:“初,蜀土无獠,至此,始从山而出,北至犍为,梓潼,布在山谷,十余万落,不可禁制,大为百姓之患。”僚人好相杀害、性同禽兽、天性暴乱、旋致扰动,是诸夷之中最难以道义招怀的一种。成汉灭亡时,蜀地的僚人到了无法制御的地步。梁武帝时,四川和汉中年年伐僚。仅巴州隆城镇,就有獠人二十万户。
    两晋时期是蜀人的梦魇,先是流民涌入,后又僚人入蜀。蜀人纷纷外逃,却又遭遇饥疫和战事,大批蜀人客死他乡,羌人、氐人和僚人成了巴蜀的主人,而土著只占人口的四成左右。
    2,南宋末年四川近半个世纪的战争和明朝移民。
    两晋后,四川虽然又经历了多次战争,但规模不大、持续时间不长,加之唐宋时北民南迁,四川人口保持着持续增长。经过了数百年的恢复和发展,四川已恢复了西汉时的繁荣。唐代的巴蜀地区在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居于最前列,成都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大城市之一,有“扬一益二”之称。到了宋代,其经济文化的发展仍在全国处于先进行列之中,特别是南宋时期,巴蜀地区的人口占整个南宋的23.2%,可是其财赋收入却占整个南宋1/3,供应的军粮也占1/3,是南宋坚持抗战的主要经济基地。南宋初,四川四路人口达到了1,320万,是其古代人口的顶峰。然而辉煌之后却是无边的灾难,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8年)十二月,蒙古开始入侵四川地区,南宋四川政、军、民从此开始了对入侵者长达51年的抵抗战争。在漫长而英勇抵抗蒙古军队的战争中,四川军民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四川军民大批战死和被屠杀,城郭被焚毁或被遗弃而荒废,连年的战争和人民为避乱向省外的迁徙,致使人口剧减,田野荒芜,十室九空。《元史》汪惟正载:“蜀土数罹兵革,民无完居,一闻马嘶,辄奔窜藏匿。”《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六十九卷嘉熙元年(1237)三月诏载:“淮蜀重遭于侵扰,道路流离之重,惨不聊生;室庐焚毁之余,茫无所托。”吴昌裔《论救蜀四事疏》载:“昔之通都大邑,今为瓦砾之场;昔之活壤奥区,今为膏血之野,青烟弥路,白骨成丘,哀恫贯心,疮痍满目。......沃野千里,荡然无民,离居四方,靡有定所。耕畴不辟,堰务不修;秋不得收,春不得种”吴昌裔《内江县志》载:“宋元争蜀,资、内三得三失,残民几尽。迨元一统,则己地荒民散,无可设官。一时资州、内江、资阳、安岳、隆昌、威远,州县并省,终元代九十年未复,惟安岳复于顺帝至正元年。”战后的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90年),原四川四路的人口仅为82.5万,仅为战前的1/15 ,约占全国人口的0.014。南宋末持续半个世纪的战争,葬送了数百年才建立起来繁荣。四川行省在元代向中央政府所上交的赋税收入,在全国10个非少数民族省区中居于倒数第三,仅占全国岁入的0.96%。这种情况较之南宋时期占整个南宋财赋收入大约三分之一的地位,简直是天壤之别。
    元代末年爆发了红巾大起义,湖广随州明玉珍率十多万红巾军攻入四川,建立了大夏政权。“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后,湖北战乱不休,大量湖广人,特别是麻城孝感人陆续迁川。”(注7)“粗略估计,明氏军人、家属以及他们招募的移民可能有40万,移民人口接近或超过四川原有的土著。”(注8)明代初年,巴蜀地区人少地多,急待垦殖,明政府下诏移民入川,其中以湖广人居多。明初时,四川人口为140万,明万历六年(1578年)四川人口增长到31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06,明末接近400万。
    3,明末清初的大浩劫与湖广填四川
    在明末清初,四川又遭受了一场大浩劫,这次浩劫几乎让四川土著绝迹。在这个地域上,长期处于大规模的战争之中,地主杀起义农民,农民杀反动地主,满人杀汉人,汉人杀满人,杀得鸡犬不留。《四川通志》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康熙《成都府志》载:“围城百日,大肆屠掠,所称沃野,已半没于荒烟茂草中矣”。在大规模的战争中,不断地轮番拉锯撕杀,尸横遍地,瘟疫随战乱接踵而至,使许多人病死。彭端淑《蜀碧》载:“其时,瘟疫流行,有大头瘟,头发肿赤,大几如斗;有马眼睛,双眸黄大,森然挺露;有马蹄瘟,自膝至胫,青肿如一,状似马蹄。三病,中者不救。”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富饶的天府之国居然虎豹横行,《蜀碧》载:“又遭乱既久,城中杂树蓊郁成林,人家遗犬,食贼所杀人肉,多锯牙若猛兽,群聚为寨,利刀不能攻,为害滋甚。又多虎豹,形如魑魅饕餮,然穿屋颠,逾城楼而下,搜其人,必重伤,毙即弃去,不尽食也。白昼入城市,遗民数十家,日报为虎所害,有经数日而一县之人俱尽残者。”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仅余人口50万人。近80年的战乱及天灾,作为战争中心的川西平原变成荒无人烟。费密《荒书》记载成都城遭受劫难后的情形说:“成都空,残民无主,强者为盗,聚众掠男女屠为脯。继以大疫,人又死。是后虎出为害,渡水登楼,州县皆虎,凡五六年乃定。”以至于清初的四川巡抚不能进驻成都,而驻在川北的阆中。
    面对四川人烟如此稀少,经济如此残破的局面,清政府开始向四川大规模的移民,即湖广填四川。乾隆《四川通志》载:“其民则鲜土著,率多湖广、陕西、江西、广东等处迁居之人,以及四方之商贾,俗尚不同,情性亦异。”康熙《成都府志》载:“成都府;"百十秦、晋、楚、豫中,土著仅一二人焉。”清末人傅崇榘《成都通览》载:“国初乱平,各省客民相率入川,插站地土,故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也。外省人以湖广占其多数,陕西人次之。”类似的记载在四川各县县志中都可见,如民国《大邑县志》载:“自明末叠遭兵燹,土著无几,率多秦楚豫章之人,或以屯耕而居,或因贸迁而占籍,五州杂处,好尚不同。”《新津县志》:“明末清初,四川迭经兵燹、灾害、瘟疫,人口大为减少,川西平原出现“路无行人,道惟荆棘”的景象。新津“土著仅余数姓,然皆逃外县,匿迹洪雅”。清王朝建立后,在“民无孑遗,荒榛满目”的情况下,实行移民垦荒政策,规定入籍减赋,以资鼓励。康熙三年(1664年)新津知县常九经在任时,“男妇出耕,送幼子于署,官为视养之,至夜引回”。历康熙、雍正两朝,到新津插业之移民,以湖广籍最多,广东籍的次之,”
    今天的四川人,十有八九都是移民的后裔。而这些移民来自湖广、广东、江西、陕西等省,而这些地方在三国时并不属于蜀汉,别人又怎么会为诸葛亮带孝呢?值得注意的是,白帕缠头的四川人绝大多数是农村人,而且是最底层的穷人。而询问知道白帕缠头典故的农村老人,绝大多数都认为是湖广填四川中家家死人,户户带孝从而形成的习俗,当然这是因为四川人大多数都是湖广人后裔的缘故。城里人因为没有白帕缠头的习俗,很多都不知道这个习俗的来历甚至闻所未闻,即使知道的,也是从媒体杂志上看的。研究四川人白帕缠头的起源,就会发现这个习俗从古到今就是一种平民行为,而且起源并不是在三国时期,早在古蜀国时,蜀人就有这个习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切断了思绪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7
编号 409332
注册 2011-1-7


发表于 2011-3-25 20:1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六,白帕缠头的起源
    研究四川服饰史,就会发现其白帕裹头的历史非常悠久。古代服饰分为首服、衣服、裤裳和足衣四大类。其中首衣包括巾、帻、帢、帽、冠等,这些服饰在历史中又不断演化和变革。在古代中国,服裝不仅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地位身份,而且还能揭示一個人的职业特征,平民在服饰上有着严格的要求,这都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所造成。四川人的白帕缠头也从最初的蜀族习俗逐渐演变成为御寒的头衣。
    传说中蜀人的祖先乃蚕丛,蚕丛乃氏羌人,其部落原在岷山以西的岷江上游河谷,后来沿着河谷来到了成都平原,建立了古蜀国。《蜀王本纪》载:“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从、柏灌、鱼凫、开明,是时人萌椎髻左衽。”蚕丛是否是蜀人祖先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蜀族的“椎髻左衽”,这在四川三星堆遗址及金沙遗址中出土的文物中得当证实。古蜀时,丝织和麻纺织业发达,先秦蜀民的服装原料以丝、麻为主,丝织品即蜀锦,多为贵族所有,故蜀民多用蜀布,蜀布又称为夏布,苎麻所织。苎麻盛产于长江流域。四川盆地,特别是盆地长江以南的低山浅谷是苎麻的原生地之一。《华阳国志》蜀志载:“(江原县)安汉上下、朱邑出好麻”,就指的是苎麻。苎麻织成的夏布,洁白轻爽,清凉离汗,很受人们的欢迎和称赞。蜀地精细的苎麻布可与丝绸媲美,远销至西域和南亚。蜀民椎髻,以布巾系之,布即白色的夏布,可见蜀人白布缠头历史的悠久。
   “椎髻左衽”并不是蜀族特有,西南少数民族多如此。唐杜佑《通典》边防载“自夜郎、滇、邛都人皆椎髻左衽,邑聚而居,知耕田。”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僰有姓氏,以白练缠头”。直到今天,很多西南少数民族都有缠头的习惯,其中以白帕缠头的就有羌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景颇族、布朗族、德昂族等,这很清晰的说明西南地区白帕缠头的习惯源于民族习俗。
    自汉以来,庶民阶层所用衣料和颜色,一直受到法规限制,稍有僭越,就会受到严厉处罚。首服上也有严格的规定,秦汉时期的首服有冠、冕、弁、巾和帻等。冠、冕、弁都是上层男子平时所戴的首服,所以有时又统称为冠。下层男子不能戴冠,平民多带巾,小吏多带帻。《释名·释首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独断》:“帻,古者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到了汉末,就是一些名儒雅士、王公大臣,甚至称雄一方的军阀都以裹巾为尚、比如袁绍、诸葛亮、周瑜。头著白巾,在汉代是官吏被罢免为民或地位卑贱者的一种标志,这对四川的平民习俗没有影响,古蜀时的习俗仍然保持。四川成都羊子山汉墓出土农人尸体,头梳椎髻,穿短衣,腰部以下围有蔽膝,穿短裤,戴笠帽。四川德阳柏隆汉墓出土农人尸体,梳椎髻,系裹巾帕,上身赤裸无衣,下体穿短裤。
     魏晋南北朝时期,冠帽也被幅巾替代,帻又逐渐演变成便帽,四川地区习俗仍然没变。隋唐时,首服发生了变革,头巾被帽子所替代,但对四川的习俗影响不大,宋朝时还习俗如故。宋末元初,四川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战乱,人口进行了一次大换血,故在明朝时候,白帕缠头的习俗只在四川山区可见。朱孟震《浣水续谈》载:“蜀山谷民冠制巾”。明末清初,四川再次经历了大规模的战争,四川十室九空,这一习俗受到了严峻的威胁。湖广填四川后,湖广人成了四川人的主体。当时湖广、江西劳动者都有缠头帕的习惯,但不是白帕。清朝虽强令汉民剃发易服,但对缠头巾或戴帽并无规定。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当时百姓多用自织或小作纺生产的棉土布,尤其在内陆的四川更是如此。清朝晚期江南的纺织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机织布进入四川市场,但价格是土布的三到四倍,其中机织兰布甚至可达到五倍,广大的劳动者仍然用土布。土布本白色,再由染坊染成其他色,当时多染成蓝色和黑色。故四川劳动者多头缠白帕或黑帕,身穿蓝色长袍,生活水平稍好的戴瓜皮帽,但多数劳动者觉得瓜皮帽还不如缠白帕暖和。由此可见,四川人的白帕缠头在尊卑有度、贵贱有別的社会制度里,一直都是下层人民的习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蜀国时期,并不是为了纪念某个人。
                                        小结
    挺亮者,自古有之,从封建君主到文人墨客,并不在少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封建帝王为什么选择了儒家文化,因为儒家的礼制能维护其统治。每朝每代有强主也有弱主,弱主被权臣摄权篡位者数不胜数,这正是封建帝王所惧的。人知忠孝为臣子大节,诸葛亮辅佐弱主刘禅没有篡位,封建帝王自然要将其树为典型,作为百官学习之楷模,所以历代武庙里祭典的必是忠臣,若不忠,再有文韬武略也不被封建帝王所推崇,再傻的弱主也不会祭祀个奸臣,让百官学着篡位。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官吏跟平民、富人跟穷人并不只是低人一级,后者在前者的眼里甚至连猪狗不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管读书人是为了光宗耀祖、发家致富还是为民报国,做官他们最终的目的。从诸葛村夫成为蜀汉丞相,这是多少文人墨客梦寐以求的事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者又希望有朝一日像诸葛亮那样得到重用,可以说诸葛亮已经成了文人墨客的梦想。而今天的挺亮者,大多是人云亦云之人,对历史一知半解或全然不知,没有自己的主见,对那些神话似的传说非常感兴趣,而又从不加以辨别。当然这也不能全怪某些挺亮者,因为这跟如今国学的衰落有很大的原因。现在四川的年轻一代大多都不知道白帕缠头,更不要说知道其来历了,可能若干年后,这个传说真的会变成历史。

(注1)《汉书》卷四文帝纪
(注2)《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
(注3)《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
(注4)《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传
(注5)《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
(注6)《四库总目提要》
(注7)张学君、张莉红的《从古今移民潮看巴蜀文化的开放性》
(注8)曹树基《中国人口史》
注明原帖作者都安侯,不顶此贴枉为亮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切断了思绪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7
编号 409332
注册 2011-1-7


发表于 2011-3-25 20:1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炮轰诸葛亮神话系列之二,诸葛亮北伐是否把魏国打的四万人都养不起。敬请期待。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ukunshi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4
编号 350752
注册 2009-12-15


发表于 2011-3-25 20:5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得不说,这样的考证真的很无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切断了思绪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7
编号 409332
注册 2011-1-7


发表于 2011-3-25 21:0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看到一些亮吹~整天的无止境吹亮,
我们难道能任凭假的事情流传下去?国学不就是去伪存真吗。
称我我亮黑无所谓,做亮黑光荣,黑亮者万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ukunshi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4
编号 350752
注册 2009-12-15


发表于 2011-3-25 21:2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为诸葛戴孝属于民俗传说,严肃的研究者从来就不会将其作为证据,至于一般人的津津乐道,那也无伤大雅。毕竟,这就是传说,就是人们某种心态的体现。

诸葛亮本人在历史上到底如何,我想看看历代正史及后世评说就应该知道了。如果说千余年的口碑都尚不足以构成评价标准,那只能说历史本是虚无的、毫无是非价值的,而楼主这样的“炮轰”也是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切断了思绪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7
编号 409332
注册 2011-1-7


发表于 2011-3-25 21:5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口碑?
孙武打了柏举之战流传了多少年?你再去看看左传到底是谁打的?
凭什么人家夫概功劳要归孙武?就凭他写了孙子兵法所以战功也归他?搞笑吗?
是错的就要纠正。历史本身并不是虚无的,而是后世的人推崇成为虚无的了。
炮轰诸葛亮神话系列之三,之四,八阵图到底是不是诸葛亮所创,木牛流马究竟是何物,也正在制作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ragon09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5
编号 417052
注册 2011-3-10


发表于 2011-3-25 22:1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炮轟目的為何?為平反?為貶低?
真的很沒有意義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uke19821001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69
帖子 5330
编号 44493
注册 2005-7-29


发表于 2011-3-25 22: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无聊的人认为自己比上千年以来的所有学者都要NB,所以无时不刻不想找个话题来显摆一下,于是就有了此文。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切断了思绪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7
编号 409332
注册 2011-1-7


发表于 2011-3-25 22:2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笑亮迷难道就只有一个上千年的学者?哪个用史料站在学术角度上来驳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切断了思绪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7
编号 409332
注册 2011-1-7


发表于 2011-3-25 22:2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柏举之战算到孙武身上也不知算了多少年了,但是那不是历史。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邓仲华
(卧云居士)

秦国公
江南路经略使
★★★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2830
帖子 19975
编号 5065
注册 2004-2-7
家族 现视研


1988年给聂卫平发了个“棋圣证书”,邓小平向聂卫平要来看,看完证书后,只跟聂卫平说了一句:”这个圣人可不好当哪,你还是当普通老百姓好。“
可惜诸葛亮被圣人、或者被神话后自己没这个机会了  悲哀啊

[ 本帖最后由 邓仲华 于 2011-3-25 22:3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险王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9
帖子 943
编号 37412
注册 2005-4-23


发表于 2011-3-25 22:5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玩意到底想说明什么?
大多说川人为孔明戴孝都是相传开头,既然是相传,则未必是真。
然而老百姓愿意相信他们那样做是为孔明戴孝,此所谓“天地之间一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你要说历史,那便说历史;指桑骂槐又为哪般?
是人都知道诸葛孔明乃行法治之道,lz何苦拉上儒家作为陪葬?
一知半解?是耶?非耶?
不会是这段时间盐吃多了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切断了思绪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7
编号 409332
注册 2011-1-7


发表于 2011-3-25 23:0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谁说这是诸葛亮的错了?
我只是说,所谓的百姓戴孝是为诸葛亮是彻底的谎言
不过现在不少人都当成真实的。包括一些现代四川的人。
那只是一个民间习俗,很早就有了和诸葛亮无关。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邓仲华
(卧云居士)

秦国公
江南路经略使
★★★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2830
帖子 19975
编号 5065
注册 2004-2-7
家族 现视研




QUOTE:
称我我亮黑无所谓,做亮黑光荣,黑亮者万岁!

就这样态度。本文发在司马懿吧、孙权吧等处,而且在司马懿吧发此文的人有“亮迷跪下”在那里挂着
现在说不是诸葛亮错了?不是黑亮了?
好吧,就当饿小人之心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险王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9
帖子 943
编号 37412
注册 2005-4-23


发表于 2011-3-25 23:1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切断了思绪 于 2011-3-25 23:09 发表
谁说这是诸葛亮的错了?
我只是说,所谓的百姓戴孝是为诸葛亮是彻底的谎言
不过现在不少人都当成真实的。包括一些现代四川的人。
那只是一个民间习俗,很早就有了和诸葛亮无关。

啥叫历史?
不是土著四川人的四川人认为那是为诸葛孔明戴孝,这就是历史:难道每个人都是从小被耳提面命灌输的么?
与诸葛孔明无关确实可能是历史;但人们认为与其相关这也是历史。
炮轰……谁家的历史是炮轰出来的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1-3-25 23:4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划龙舟据考证也和屈原无关,寒食节和介子推无关,年糕与伍子胥无关

这些都是彻底的谎言,统统该炮轰

PS  楼主好有文革气魄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QUOTE:
原帖由 邓仲华 于 2011-3-25 23:17 发表

就这样态度。本文发在司马懿吧、孙权吧等处,而且在司马懿吧发此文的人有“亮迷跪下”在那里挂着
现在说不是诸葛亮错了?不是黑亮了?
好吧,就当饿小人之心了

凳子叔叔落伍了
现在的风气说批评诸葛一句就叫亮黑。夸诸葛一句就叫亮迷
上网的主力军孩子们已经可以按纯粉丝思维去划分了,所谓历史人物和娱乐明星没什么两样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邓仲华
(卧云居士)

秦国公
江南路经略使
★★★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2830
帖子 19975
编号 5065
注册 2004-2-7
家族 现视研




QUOTE:
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11-3-26 06:13 发表

凳子叔叔落伍了
现在的风气说批评诸葛一句就叫亮黑。夸诸葛一句就叫亮迷
上网的主力军孩子们已经可以按纯粉丝思维去划分了,所谓历史人物和娱乐明星没什么两样

呵呵,落伍就落伍吧,这个“伍”不跟也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白衣天子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东将军
功绩 32
帖子 2427
编号 49131
注册 2005-9-17


这标题颇有文化革命之风,现在的革命小将们,了不得啊。

邓兄说的有理,这伍我也是落定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切断了思绪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7
编号 409332
注册 2011-1-7


发表于 2011-3-26 14:3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笑,就会说别人有文革气息,就会用几千年的流传说事
亮迷难道都是一群YY货?
这篇文章考据有理,怎么和文革扯上关系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白衣天子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东将军
功绩 32
帖子 2427
编号 49131
注册 2005-9-17


小朋友,文革并不单是一个贬义词。何况我这里说文革并非是特指。
还有,既然发了帖子,允许人家讨论,有不同的意见,自己回复的时候有理说理,措辞说话还是客气些好,不要见谁咬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一聖劍,取萬首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2
编号 407833
注册 2010-12-25


发表于 2011-3-27 22:2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切断了思绪 于 2011-3-25 21:05 发表
看到一些亮吹~整天的无止境吹亮,
我们难道能任凭假的事情流传下去?国学不就是去伪存真吗。
称我我亮黑无所谓,做亮黑光荣,黑亮者万岁!

你已经落入低级境界了,一笑哂之。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夏侯称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9
帖子 919
编号 49706
注册 2005-9-25
来自 615848394
家族 轩辕狼党


最近都在百度逛,支持诸葛亮几句,就被打成亮迷。说刘禅不理政还要被亮黑咬着不放。
这年头在小朋友的眼中,立场还真是非此即彼。考证的心态是好的,不过楼主的态度未免狭隘了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切断了思绪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7
编号 409332
注册 2011-1-7


发表于 2011-3-28 09:4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边说别人低级一边又不驳贴,是和道理呢?
既然你们认为帖子质量低级
就驳
顶部
性别:男-离线 oldflytoto1025
(九能带刀)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337
编号 203452
注册 2007-8-17
家族 轩辕学院


发表于 2011-3-28 10:4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切断了思绪 于 2011-3-28 09:49 发表
一边说别人低级一边又不驳贴,是和道理呢?
既然你们认为帖子质量低级
就驳

有什么好驳的,蜀人为诸葛亮披麻戴孝是诸葛亮自己说的还是他安排的,你炮轰诸葛亮干嘛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伤云
(商云·子逸)

彭城侯
瀛海军节度使
★★★★

Rank: 18Rank: 18Rank: 18
护军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467
帖子 4676
编号 45650
注册 2005-8-15
来自 我的家在东北
家族 轩辕狼党


个人相信,如果不是金庸先生在小说里面写了那么一段,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川人有头戴白巾的习惯,这造型更像是陕北。但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风格的敬佩却仍然普遍存在。

诸葛亮有什么神话?君臣相得,智谋出众,鞠躬尽瘁,清正廉洁。这些都是在史籍上记载的内容,包括民间对诸葛亮的敬仰也是记录在《三国志》上的。至于后人穿凿附会一些传说如郭冲三事,如川民戴孝,不过是表达对优秀品质的敬仰而已。这就好比武术里面有疯魔杖法附会鲁智深,有燕青拳等等,实际上这些人物是否存在都存疑,但民间就有这么个传说。

没有多少人会把传说当真事,所谓对传说的认同本质是对传说中那些思绪的认同而已。特意立个靶子炮轰什么的,个人觉得真的没有价值。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os2290

节度留后虎豹骑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游戏人生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431
帖子 27575
编号 79054
注册 2006-8-13
家族 大忽悠公会


发表于 2011-3-28 15:4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是川人,从小就被这样灌输的,没什么不好。
顶部
性别:男-离线 oldflytoto1025
(九能带刀)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337
编号 203452
注册 2007-8-17
家族 轩辕学院


发表于 2011-3-28 15:5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崇拜诸葛亮总比哈韩哈日的好,也没见LZ炮轰过他们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18 10:0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837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