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三顾之谜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三顾之谜, 转自殷坤先生所著《解码三国》
诸葛周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6
帖子
567
编号
279144
注册
2008-5-23
#1
发表于 2013-8-27 21:3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顾之谜
对于诸葛亮是怎么到刘备帐下的,历史上却有不同记载。
一种说法是大家几乎都知道的,刘备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据《诸葛亮传》的记载,在诸葛亮与刘备相见之前,刘备就已听说了诸葛亮的大名。当时荆州的名士水镜先生司马德超和深受刘备器重的徐庶都在刘备面前称赞诸葛亮的才华。刘备是个爱才的人,于是就对徐庶说:“你赶快把他找来。”徐庶摇了摇头,说:“这个人怠慢不得,你最好亲自去请。”听了这话,刘备就亲自去找诸葛亮,而且去了三次才找着人。见了面一谈,诸葛亮就抛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当即被诸葛亮的才华所折服,于是和诸葛亮“情好日密”,搞得老部下关羽、张飞还一度吃起醋来了。刘备就向他们解释道:“我有了孔明先生的辅佐,真是如鱼得水。”从此诸葛亮就一心辅佐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另一种说法来源于《魏略》和《九州春秋》,说是诸葛亮主动跑去找的刘备。《魏略》说,曹操平定河北以后,诸葛亮知道曹操下一步就要向荆州下手了,而刘表性子慢又不懂军事,所以北上去找刘备。刘备并不重视诸葛亮,只把他当作普通的儒生,并未单独接待他。诸葛亮一直等到其他人都走了,刘备也没主动问他话,居然自己做起手工活来了,拿着个牛尾巴毛在那编织工艺品。电影《赤壁》里刘备没事编草鞋的桥段大概就出自于此。诸葛亮见刘备不理自己,就上前说:“您应该有大志向,不会只想着做手工活吧?”刘备把手头的东西一扔,道:“这是什么话呀?我不过是借此忘忧而已。”诸葛亮接着就问刘备:“你觉得你自己和刘表比不比得上曹操?”刘备当然回答:“不如”。诸葛亮就说了:“既然如此,你军队不过千人,还在这儿编工艺品,不做准备?”刘备苦笑道:“我也发愁啊,但没办法呀!能怎么办呢?”于是,诸葛亮就给刘备出主意,说荆州有很多人都不在户藉里,搞一个人口普查不就能充实户口,从而多征兵了吗?刘备一听,觉得是个好办法,依计而行,果然实力大为扩充。从此就把诸葛亮当作上宾了。
两种说法背道而驰。
绝大多数人都采信第一种说法。比如裴松之就在摘录了这些记载之后说,很明显不是诸葛亮先去找的刘备,能产生这种说法,真是太奇怪了。相信第一种说法的人,理由非常简单。因为诸葛亮的《出师表》上明明白白地写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是初中语文课文,大家都比较熟悉,不必多作解释。这不是诸葛亮写的自传,可以随便说说,自我炒作,这是给皇帝的奏折,能说假话吗?如果没有这事,诸葛亮编出来忽悠后主刘禅,那是欺君之罪。别忘了,刘备当时的老部下还有不少人活着呢,比如赵云。他们对这事清楚得很,诸葛亮能瞎编吗?既然不是瞎编,那么三顾茅庐之事,就肯定是事实。
但是,也有一些人支持后一种说法。比如有个叫刘啸的人就写了一篇《“三顾茅庐”质疑》。这篇文章里摆了三条理由。第一,诸葛亮肯定要出山,而刘备则是他最愿意选择的老板。如果一定要等刘备三顾茅庐才肯出山,这不等于说:“你刘备不来请我三次,我就在南阳种地算了。”这是说不通的。第二,刘备虽然急需人才,但是作为领袖,他需要的是一群人,并不一定非得是谁不可;而诸葛亮作为谋士,需要的是一个领袖,在当时看来只有刘备。所以说诸葛亮的选择余地比刘备小。第三,诸葛亮发现刘备应该比刘备发现诸葛亮早。既然机会难得,他怎么能在家里坐等“三顾”?当时形势危急,诸葛亮怎么会在隆中摆架子?
易中天先生认为,后面一种说法“也是轻易否定不了的”。所以他就提出一种折衷的说法,即先是诸葛亮“登门自荐”,但刘备虽然采纳了他的建议,但并没有重视诸葛亮。诸葛亮求职未果,就又回去了。等到刘备意识到诸葛亮是个人才,才“三顾茅庐”。这个猜想连易先生自己也承认“太大胆了一点”。
其实,大家认为“三顾茅庐”于情理不符,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认定诸葛亮必定出山。我们要反问一句,为什么诸葛亮就一定要出山呢?当时有很多终身不仕的隐士,《后汉书.逸民列传》里有很多这样的人物。在诸葛亮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人,比如水镜先生、崔州平。
有人提出,诸葛亮不是自比管仲、乐毅吗?管仲是齐国名相,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乐毅是战国时期的名将,率燕国大军几乎灭掉了强大的齐国。这志向很明确,就是要辅佐明君,平治天下。既然有这么大的志向,怎么会呆在家里不出山呢?
其实大家忽略了一个事实,即齐桓公用管仲和燕昭王用乐毅正是君主礼贤下士的典范。
管仲最初并非齐桓公的手下,而是于齐桓公争位的公子纠的手下。为了争夺继承权,管仲还射了齐桓公一箭,如果不是被衣服上的带钩挡住了,齐桓公就死在管仲手里了。齐桓公继位以后,鲁国人因为害怕齐桓公报复,就把依附于鲁国的公子纠杀了,管仲也成了阶下囚。在这种情况下,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管仲,并说:“您如果想成就霸业,那非得管仲辅佐不可。”于是,齐桓公就派人告诉鲁国,说管仲和我仇深似海,我非得亲手杀了他才甘心,你们给我把他送来。就这样,齐桓公得到了管仲,并举行了很隆重的仪式任命他为大夫,主持政务。
乐毅的情况也差不多。当时燕昭王在幽州筑起高台求贤,求职信息传遍了大江南北。唐代诗人陈子昂写诗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说的就是此事。乐毅本来是赵国人,由于赵国发生了政变,局势不稳,所以避难于魏国。他听到了这个消息后,就想去看一看。注意,他并没有屁颠屁颠地去向燕昭王递交履历表,而是找了个机会以魏国使臣的身边出使燕国。燕昭王见到乐毅以后,发现这的确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对他特别好,请他留在燕国。乐毅一开始并没有同意,推辞多次以后才答应委身为臣。
既然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那么在他看来,他就应该得到管仲、乐毅这样的待遇,是你来找我,而不是我去找你。如果你不来找我,我就在茅庐里过一辈子,又如何呢?况且,实际情况是,刘备等不得,而诸葛亮等得。刘备已经年近半百,诸葛亮才二十出头;刘备不迅速强大起来,就被消灭,而诸葛亮等到天下太平了再出山为官又有何不可?在当时的选举制度下,以诸葛亮的名气(即使不出山,十几二十年后,他的名气也只会更大,而不会小)何愁不被朝廷征召?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一个情况,当时存在着士人故作清高的社会风气。征辟制度是汉代的一项重要的人事选举制度,就是由朝廷聘请社会贤达出来做官。按照请帖由谁下,又分为天子征召与三公辟举。征辟一开始也确实选拔出了一些人才,但后来就成为“上则以此沽求贤之名,下则以此钓清高之誉”的形式了。许多人政府三次、四次征辟,不是称疾不就,就是连年不应,而政府方面,你越不应,我越要征,每年都下帖子。为了博了个好名声,朝廷上下忙得不亦乐乎。诸葛亮要刘备“三顾”之后才为他效命,是否也有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内呢?
三顾茅庐的说法还有两个另个生疑的问题。第一,从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到荆州,刘备就一直呆在荆州,为什么要等到曹操大军将至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才想起来去找诸葛亮?六七年的时间,早干嘛去了?第二,《魏略》上的这则故事言之凿凿,是否应该被轻易否定呢?
先看第一个问题。是不是找不到呢?肯定不是诸葛亮虽然隐居,但既不是躲避仇家追杀,也不是躲在无人之处练九阴真经之类的神功,他与荆州士人常有来往,怎么可能找不到?别的不说,徐庶就和诸葛亮交情很好,诸葛亮住在哪儿,问徐庶不就完了吗?为了在逻辑上给刘备寻找诸葛亮制造难度,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就来了个徐庶“走马荐诸葛”。不过,这又让人觉得徐庶很不地道,自己在刘备手下就不推荐诸葛亮,自己要跳槽走的时候才推荐。我最初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就认为徐庶肯定是忌妒诸葛亮、怕他来跟自己抢饭碗的。后来一看正史,原来徐庶和诸葛亮其实是一起辅佐刘备,直到当阳兵败,徐庶的母亲被曹兵抓了,徐庶这才离开。
是不是刘备不想见呢?有人是这样认为的。当代历史学家尹韵公先生就认为,刘备虽然听说过诸葛亮,但人们的评价不一。徐庶、司马徽等人很看好他,但是大多数人并不认为诸葛亮有多高明。同时,诸葛亮也担心刘备的圈子太严实,他插不进去。易中天先生补充了一个年龄问题,认为让一个四十多岁的人去上门拜访一个二十多岁的人是难为刘备了。也就是说,刘备不想见。
但是,这种说法的问题在于,见一见有何不可?刘备在荆州过得比较安逸,以至于都感叹自己长出赘肉来了。难道就不能抽出一点时间去见一下这位卧龙吗?权当春游踏青也可以嘛。况且,无论诸葛亮是否真的有才华,亲自去上门拜访本身就有价值。
《战国策》里记载了郭隗对燕昭王讲的一则故事。说,古时候有一个君主,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但三年也没有得到。有一名官员就毛遂自荐为君主去找千里马。过了三个月,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这个官员,花了五百金把马头买了下来,回去复命。君主大怒,说:“我要的是活马,你买个死马脑袋回来干什么?还花了我五百金。”官员答道:“死马都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消息一传出去,天下人都知道您肯花大价钱买千里马,所以很快就有千里马送上门了。”果然,不出一年,就来了三匹千里马。
对于刘备而言,登门去拜访一位据说很有才华的年轻人,就像上面故事里的这位君主买死马一样,这是多好的广告啊,是多漂亮的政治秀啊。即使诸葛亮名不副实,其他真正的人才也必然愿意为刘备效力。刘备怎么会放过这种大秀自己求贤若渴风范的机会?
那么,既然不是找不到,也不是不想见,为什么直到来到荆州六七年以后的建安十二年才去找诸葛亮呢?答案很简单,其实,诸葛亮与刘备初次相见并非是在建安十二年。
最早提出他们相见是在建安十二年的人是裴松之。这个结论是由《出师表》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话推算得出来的。后人一般也就继承了这个说法。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准确。
一是《出师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从这一年向前推二十一年,应该是在公元206年,即建安十一年,而非建安十二年。裴松之在里只数了年头,算的是虚岁。按这种数法,如果从发生在前一年的事情算起就要写作:“尔来二年矣”,岂不可笑?当然,也不排除古人(包括诸葛亮在内)都是这么数的。这个可以存疑,关键在下面。
二是这二十一年未必是从两人初次见面算起的。《出师表》中写的是:“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也就是说,从诸葛亮“受任”、“奉命”为刘备效命算起是二十一年,在此前两人是否见过、谈过呢?
这就涉及如何理解“凡三往乃见”这句话了。我个人的理解是,“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有人可能会提出疑议:第一,《出师表》中写的“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和陈寿的《上〈诸葛亮集〉表》中写的“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从字面上理解,并不是只谈了一次而是三次或多次。第二,著名的《隆中对》也不可能是初次见面就这么谈的。至少,诸葛亮那让刘备从刘表手中抢占荆州的主意,岂能轻易说给人听?而刘备听到一个陌生人(这人还是刘表的亲戚)说出这话,又岂能不疑心是刘表设的局?
其实,说刘备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并不与上面说的两条相矛盾。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诸葛亮传》里的“三往”是实指去了三次,而《出师表》和《上〈诸葛亮集〉表》中的“三顾”是虚指多次请教。也就是说,刘备去了三次才找到诸葛亮,然后又多次上门请教“当世之事”。因此,诸葛亮受到感动,这才出山辅佐刘备。出山之时,已是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至于刘备何时去找的诸葛亮,那恐怕是建安九年、十年的事情了。
再看第二个问题,《魏略》上的这个故事是否应该被否定呢?也是不能轻易否定的。
历史的真相可能是:早在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当时诸葛亮二十三岁)左右,刘备就从水镜先生和徐庶那里听说了诸葛亮很有才华,于是去拜访诸葛亮。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但是,双方并没有一见如故,也许诸葛亮已经认可了刘备,但刘备当时并未认可诸葛亮。毕竟诸葛亮当时太年轻,而且第一次见面也不可能深谈。
要注意,并不是说所有的好搭档都是像郭嘉见曹操那样一拍即合的。比如,秦孝公初次见商鞅的时候,商鞅口若悬河,但秦孝公却听得直打瞌睡。会见结束以后秦孝公对推荐商鞅的景监大发脾气,说:“你推荐的是什么人啊?根本没用!”但见过几次以后,秦孝公的态度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终其一生对商鞅信任有加。如果不是秦孝公在背后始终如一地支持,商鞅变法也不可能那么成功,那么彻底。
在最初的面会当中,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比如探讨的话题、会见的气氛、双方的心态等等),诸葛亮并没有让刘备眼前一亮。这次会见以后,刘备就回去了。《魏略》上说刘备与诸葛亮“非旧”,并不是说他他们相互不认识,而是没有太深的交情。两人只见过一次,谈过一次,所以“非旧”。
到建安十年或十一年初(公元205年、206年),即《魏略》上所说的“曹公方定河北”之时(曹操平定冀州是在建安十年的正月,平定幽州是在建安十年的八月,平定并州是在建安十一年的三月),诸葛亮出于保护荆州的目的(这一次他并不是去求职的),主动去找刘备,建议他进行人口普查,充实兵力。这个建议让刘备真正认识到诸葛亮的能力确实超群。于是,刘备才“以上客礼之”,并在此之后多次上门求教。刘备的诚心最终打动了诸葛亮。建安十一年(如果诸葛亮在写《出师表》时也是数年头,那就是在建安十二年),诸葛亮终于正式加盟刘备集团,并为刘备作出了重要的战略规划,即后世熟知的《隆中对》。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joshua_hsz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
编号
487730
注册
2013-7-18
#2
发表于 2013-9-7 22:4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支持下
支持下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22 13:2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60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