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纪念汉丞相诸葛亮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53
1/2
1
2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纪念汉丞相诸葛亮
姜维夫人
组别
女官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41
编号
45738
注册
2005-8-16
#1
发表于 2005-8-16 15:1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纪念汉丞相诸葛亮
一 好为《梁父吟》
据记载,少年时代的诸葛亮躬耕隆中,非常喜欢吟诵《梁父吟》,梁父吟是齐鲁大地的歌谣,内容讲的是在春秋时期的的齐国国相晏子设计诛杀齐国勇士的故事,内容大致如下
齐景公时期,齐国有三个勇士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接。他们勇猛无比,为国家立下很多功劳,只是他们个性高傲而且狂妄,如果他们联合起来,足以威胁齐国王室的安全,这使得齐景公和晏子都很担心,于是晏子就设计了一个陷阱除掉了他们三个,这就是梁父吟中所说的“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具体的情节在此不叙)
一是认为诸葛亮在怀念一代贤相晏子,认为他是一位善于治国,品德高尚的贤相。他并不认为齐国三位三位勇士之死是因为“一朝被谗言”,他认为这是晏子为国除乱,而非陷害忠良。
二是有人认为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说明他领悟到政治是残酷的,三为勇士为了国家安宁不得不被悲惨地牺牲,名相晏子几近残忍的智慧是身为政治人物不得不然的宿命论。
其实这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是从诸葛亮的一生看来,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成立的。(当然晏子并非是陷害忠良,三位勇士的死也并非是由于“一朝被谗言”,而是他们自己的性情使之然也)因为诸葛亮的一生为了蜀汉社稷鞠躬尽瘁,跟晏子那种生活节俭,责己修行,犯颜直谏,励精图治的品格是不谋而合的。而后来诸葛亮认为刘封刚而勇猛,名义上又是刘禅的大哥,如果将来刘备死了他要和刘禅争起权来,刘禅未必是他的对手。即使刘禅能争赢,也会使新生的蜀汉政权元气大伤。所以诸葛亮为了能在刘备百年之后蜀汉政权能够顺利更迭,而劝刘备趁刘封打败仗丢失城池的时候将他处死。这件事和“二桃杀三士”颇有相似之处。然而,诸葛亮并非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蜀汉政权着想。所以,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表明了他立志于做一个像晏子那样的贤相,同时也领会和觉悟到在政治那崇高美丽的口号下所隐藏的残酷面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30 19:38 编辑
]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姜维夫人
组别
女官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41
编号
45738
注册
2005-8-16
#2
发表于 2005-8-16 15:1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二 茅庐三顾心相知
在诸葛亮27岁那年,他终于等来了他认为可以奉献一生的人——刘备。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策论文章——〈隆中对〉。〈隆中对〉的主要内容是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占据荆州,西取巴蜀,结好诸戎夷越,等待时机,兵分两路北伐曹魏。
〈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处于弱势的刘备所规划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尽管它存在严重的缺陷,但是其中所表现出来的远见实在是天下难得的。
首先,在当时, 天下三分的局势并不那么明显。然而〈隆中对〉从当前局势出发,指明天下大势,预见到孙曹两家乃是天下两极,不可与之争风。另外,虽然刘璋刘表等人也占据州郡,但是他们终究成不了大事,是会灭亡的。有人认为,尽管天下最后的确是实现了三分,但诸葛亮在当时的情况下规划三分其实只是一种臆测,并无任何根据,事实上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诸葛亮在〈隆中对〉指出了三分天下的途径以及建立霸业的战略和政略,并不是毫无事实根据的。他指出曹孙两家已成气候,并且有众多文臣武将相助,是不能够去谋取的。但是刘备既然以抗曹为目标,那么他就不能与曹操有任何的妥协。但是单靠一家的力量,是不可能抗拒他的,甚至可能连生存都成问题,那么他就只能以江东孙权为盟友了。而刘璋暗弱,州内贤明之士早就有心另寻明主了因此刘备攻取益州并非不可能之事。但是要进入益州,荆州是当时唯一能通行的道路。而刘备始终在荆州境内,正所谓进水楼台先得月,要拿下荆州也并非不可能的事。只要据有这两个地方,天下三分的局面就形成了。这种避实就虚的做法是当时最明智也是最有可能成功的方法。
在占有荆州益州之后,对外与孙权搞好关系,对内利用益州这样一个人力物力丰富的天府之国建立起经济军事实力,再安抚好荆益的少数民族,这样就可以对抗曹操,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曹魏,兴复汉室,建立一个像光武时期那样强大统一安定的国家。因此,诸葛亮的〈隆中对〉是非常具有科学性的,并非为一厢情愿的想法。然而,〈隆中对〉的确有它的缺陷,而且这个缺陷还是致命的。这就是占有荆州与东联孙权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早在孙权即位之初,鲁肃甘宁就曾经向孙权说过要占有荆州的事。而且从交通与经济上说荆州与扬州的联系远比其与益州之间的紧密得多。而且后来吕蒙一再向孙权强调荆州对于孙权国防及国力的增强具有深远意义,由此可见,孙权对于荆州是志在必得的。而刘备进驻益州之后,孙权眼看着刘备越来越强大,虽然刘备是他的盟友,但是在孙权看来刘备也像一把悬挂在头上的剑,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所以孙权认为荆州还是由自己来掌握更好。所以他无时无刻都想着夺回荆州。
但是,〈隆中对〉始终以曹操为主要的敌人,而把孙权作为盟友的(至少在打败曹操之前不会去图谋他,至于后来刘备去攻打孙权那是因为他想夺回荆州,如无荆州之失,刘备集团应该不会在消灭曹操之前图谋孙权)。因此诸葛亮他们始终没有对孙权作出比较严密的防范。而且在经过三次重分荆州后,刘备诸葛亮认为自己已经对孙权做出很大的让步,所以对孙权比较放心的。再加上关羽的自大使得刘孙集团的摩擦越来越严重,孙权越来越觉得与刘备为邻不安全,再加上吕蒙一再强调荆州的重要性,所以孙权就必然要动手夺回荆州了。易个处心积虑,而另一个却疏于防范,荆州的丢失就是必然的了。荆州丢失,破坏了〈隆中对〉中的跨有荆益的目标,所以刘备必然会领兵夺回荆州。结果却遭遇了惨败,使得新生的蜀汉政权元气大伤,造成日后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所以〈隆中对〉这个缺陷是致命的。
不过,虽然〈隆中对〉有此致命缺陷,但它仍不失为一篇具有深刻预见性科学性的佳作。因为在当时,孙刘之间的矛盾只是一个隐性存在。诸葛亮察觉不出来并不为怪。而〈隆中对〉既有长远目标,又有近期任务,既有战略规划,又有实施步骤,既有内政外交,又有民族政策。对于这样一个全面系统的计划,纵然有这样的缺陷也是瑕不掩瑜的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太二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4
编号
31968
注册
2005-2-4
#3
发表于 2005-8-16 18:5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奇怪,荆州战略地位那么重要,有可形成钳型攻势。为什么孙家就没法进兵中原?是兵将无能还,是主观上只想保有地方两家联合对付魏。难道陆逊他们就想不出类似于隆中对的战略方针???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林家业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92
编号
38286
注册
2005-5-4
#4
发表于 2005-8-16 21:1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隆中對>是長期對曹操的計策,但是對於曹操失敗赤壁後.就沒有追擊奇怪?
對於<隆中對>失敗在荊州.但是得荊州又在孫權追擊曹操時劉備隨時而已.占益州好似是<隆中對>的失敗之處.可以聯合其他勢力攻之我相信一定會有支援.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5
发表于 2005-8-17 01:5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孙家最了不起的策略就是终长江之极而已。
所以只是守户之犬。
可以说他不思进取,但也可以说是有自知之明。
孙权年轻时到是勇敢的北进过,结果和表现出来的陆战能力大家都知道的。
所以3国里面曹刘是英雄,都有匡天下大志,手段不同,一个霸道一个王道。
惟独吴差一个等级,充其量算是占中国3成的一大山贼。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姜维夫人
组别
女官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41
编号
45738
注册
2005-8-16
#6
发表于 2005-8-17 15:1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家业,个人认为,赤壁之战结束后,以刘备集团的力量根本就不可能追击曹操,他们的实力不够。而且曹操虽然被迫五百里大撤军,但是实力并无太大损耗,所损耗的不过是荆州军而已,尚有大量直属部队在后方,如果刘备追击他,根本是得不偿失。倒不如趁曹孙两家争夺南郡之际夺取防守比较弱的荆南地区的好。起码能占个地盘站稳脚跟。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姜维夫人
组别
女官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41
编号
45738
注册
2005-8-16
#7
发表于 2005-8-17 15:5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 联吴抗曹赤壁战
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山后,首要的任务就是扩充兵力。因此诸葛亮向刘备建议以抗曹为名向刘表要求征发荆州游民入伍。由于只是征发游民,又是以抗曹为名,因此刘表不好阻止。使得刘备从初屯樊城时的几千兵众发展到后来曹操攻下荆州时的万人。形成了刘备争夺天下的最初力量。
本来诸葛亮有意思联合荆州的抗曹派人士对抗曹操的,无奈曹操来得太快,诸葛亮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这项工作。而荆州的政权中心又处于亲曹派的包围下,所以当曹操南下的时候,刘琮就投降了曹操。刘备被迫撤军。
在撤军途中,诸葛亮曾经建议刘备攻下襄阳。但是刘备没有听他的话。想当初,我为刘备不听诸葛亮之言而惋惜,但后来书看得多了,才明白原来刘备不这么做是对的。因为他一旦攻打襄阳,必然会遭到亲曹派的拼死抵抗。即使攻下了,但曹操已经来到荆州,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刘备如何有可能整合荆州的实力对抗曹操?到时候想必是得不偿失的。
另外刘备在撤退中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想得到江陵。江陵城防坚固,储备充足,乃是荆州重镇,是《孙子兵法》上所讲的争地。既然是争地,那就不止是刘备,曹操肯定也想获得。更何况刘备带着那么多的人民,进军速度实在太慢。而曹操以一日一夜数百里的速度去追赶刘备,其结果必然是以刘备的失败而告终。
当阳的失败,使得刘备改变行军路线,转向江夏。恰好在当阳碰上了鲁肃。于是诸葛亮便和鲁肃一起过江东晋见孙权,希望能说服孙权共同抗曹。
然而,要说服孙权并不容易。他正处在主和派的包围之中。而且曹操号称有数十万大军,压力实在太大,因此孙权虽然不愿意将父兄创下的基业拱手相让,却又担心敌不过曹操。
以诸葛亮过人的观察力,自然能察觉孙权内心的矛盾。于是他告诉孙权虽然曹操吞并了其他一些势力,基本平定了北方,所以刘备不可避免地败于当阳。但是刘备现在仍然收兵汉南。在这里,诸葛亮向孙权暗示出虽然刘备新败,但是仍然有一定的实力,孙刘联合是有基础的,二人是平等关系,并非是依附关系。然后诸葛亮再告诉孙权:他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向曹操称臣,二是与曹操抗衡。最后诸葛亮说“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而且诸葛亮在后面还跟孙权列举了曹操的三大弱点(在此不叙)。这实际上是告诉孙权:要生存就必须抗曹,犹豫是没有出路的,不在犹豫中投降,便在犹豫中灭亡。抗曹并不一定会失败,因为曹操远道而来,而孙权是以逸待劳。南人不习水战,而曹操由于急于南下,来不及整合荆州的力量,这就大大削弱了曹军的战斗力。孙刘联军占有天时地利,而曹操却天时地利任何都不具备,因此,孙刘抗曹并非以卵击石。
赤壁之战结束后,三家开始争夺荆州。而由此至终,诸葛亮基本上在充当一个旁观者。刚出茅庐不久的他是没法参与这种超级大战役的。但这也使得他能与旁观者清的姿态来考虑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集团的出路。所以他趁曹孙两家争夺南郡之际叫刘备攻下荆南四郡,好作为日后的政治资本,以之和孙权作为谈判的条件。事实上,后来孙刘两家三次重分荆州,刘备获得了进攻益州的基地——南郡的一部分。至此,《隆重对》的第一个计划——占有荆州已经算是实现了。有了荆州,刘备就有了发展政治经济实力的基地,从而为进攻益州奠定了基础。三分荆州,体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以及英明的预见性。也体现出诸葛亮巧妙灵活高超的斗争技术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姜维夫人
组别
女官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41
编号
45738
注册
2005-8-16
#8
发表于 2005-8-18 15:5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四 宏图初展理荆州
夺取荆州后,刘备让诸葛亮主管荆州的内政。五载的经营使得诸葛亮为日后治理蜀汉积累了经验。
在这五年期间,诸葛亮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 网罗荆州人才。
荆州是天下人才的汇集地,由于北方的战乱以及刘表的闭关自守,使得荆州有过相当一段长的安宁。很多有识之士隐居在此。早在诸葛亮隐居隆中期间,就已经和庞统马良他们有过接触。刘备在荆州期间,有黄忠,庞统,马良,陈震,廖立,蒋琬,邓方,殷观,习祯,郝普等人归顺。廖立是诸葛亮提拔为荆州从事和长沙太守的。而蒋琬更是在诸葛亮的求情下而被刘备赦免的。另外,马良庞统他们的出仕与诸葛亮更是有莫大的关联马良曾经给诸葛亮写过一封信:内容大致是建议诸葛亮辅助刘备,选拔英才,施行仁政,实行教化,移风易俗。而自己则愿意像钟子期理解伯牙鼓琴一样地理解和支持诸葛亮。另外,刘巴向来属于亲曹派,诸葛亮为了留住他,给他写信,劝他留下,甚至还亲自追赶劝说他加入刘备集团。虽然最后刘巴拒绝了,但是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人才之重视,从而也就击破了人们所说的诸葛亮疾贤妒能的观点。
2 进行荆州的人事安排。根据《隆中对》中跨有荆益的目标,诸葛亮把关羽任命为襄阳太守,张飞为宜都太守,赵云领桂阳太守,廖立为长沙太守,郝普为零陵太守,而向朗则督秭归胰道夷陵巫县军民事。因为夷陵秭归是进攻益州的要道,也是荆益二州的门户,占有四县,就等于掌握了西进益州的钥匙和主动权。因此,诸葛亮任用向郎掌管这四个县。同时为了确保江陵的安全,诸葛亮把关羽张飞紧紧地围绕着江陵驻扎,而刘备则亲自驻守江陵。刘关张三人中,刘备有枭雄之姿,关羽张飞则是虎熊之将,3人聚在一起有如蛟龙得云雨。这无疑是保住益州的最佳阵容。而且也兼顾了刘备集团内各种力量的合理组合。因为在这些人事任命当中既有刘备的旧部,也有荆州人士,而且轻重缓急极有层次。从这里也可以批驳了有些人认为诸葛亮对人事的任命不合理的说法。有人认为,诸葛亮派关羽守荆州,而关羽最后却兵败身亡来批判诸葛亮用人不合理。其实荆州的丢失有其深层的原因。最主要的是诸葛亮把荆州主要力量移向了益州。但在诸葛亮镇守荆州直到刘备打下成都这几年时间里,荆州一直安然无恙,这说明,关张二人是完全胜任守卫江陵的职责的。
3 妥善处理与东吴的关系。联吴抗曹一直是《隆中对》中的目标,因此搞好与东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史书记载:“先主入蜀,诸葛亮镇荆土,孙权遣使通好于亮” 。这说明了在诸葛亮坐镇荆州期间,孙刘之间虽有冲突,但总体上依然是友好往来。
4 安抚荆南的少数民族。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过:“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的政策。这说明诸葛亮是主张对少数民族实行明智的政策,使其与汉人和睦共处的。而诸葛亮对于这项工作也是非常胜任的。这从后来刘备东征时“诸县及五溪民皆反为蜀”中可以看出。
5 督领三郡,政法粮赋。史书记载刘备以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征调赋税,以充军实。
诸葛亮经营荆州五载,荆州在诸葛亮入蜀前始终安然无恙,这不能不归功于诸葛亮卓越的内政水平。诸葛亮的治理荆州时,充分发挥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才能和务实的精神,从此以后,刘备有了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和一支颇有实力的军队以及稳定的经济基础,为刘备日后有足够的实力打下益州作了充分的准备。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姜维夫人
组别
女官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41
编号
45738
注册
2005-8-16
#9
发表于 2005-8-20 16:3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五 蜀科重典理弛世
公元214年,刘备攻下成都。按照,《隆中对》的计划,下一步必须要占领汉中。而攻打汉中的军队以刘备作为主帅,法正作为谋主。而诸葛亮则在成都负责后勤工作。在成都和汉中攻打下来后,诸葛亮就开始了治理蜀汉的工作。
据史书记载,蜀汉的法律是一本名叫蜀科的册子。由于蜀汉没有设置史官,所以蜀科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我们以不得而知。但是从史书的记载中,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诸葛亮当时是用重典来治蜀的。
在诸葛亮等人制定刑法的时候,法正请求诸葛亮把法律放宽些,不要太过严峻了。这样会得不到蜀中豪强的支持和拥护。他希望诸葛亮像刘邦那样对蜀中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但是诸葛亮认为现在蜀中的情形不同于当初刘邦入蜀时的情况。蜀中特权横行,地方豪强和贪官污吏专权自恣。恩典给的多了,他们反而不懂得珍惜。而受苦的却是黎民百姓。而现在他制定的法律显然是有利于百姓的。他制定严刑峻法来惩罚不法的官员,取缔官员的特权,对于赏赐诸葛亮也是很“吝啬”的。陈寿说他虽然用法严峻,但由于他公正严明,所以蜀汉境内的百姓莫不尊重他,即使受了处罚的人也没怨言。
诸葛亮之所以把蜀汉治理得如此成功,是因为他很清楚的分开了乱世和弛世的区别。刘邦的时候是公权力不被遵守,人们各唱各调,对公权力不认同,这就是乱世,所以刘邦只能用宽松的法律来约束人民,以获得人民的认同和支持。而刘璋治理下的成都是公权力不被尊重,法律虽有但是人们恣意违背。因为那时候刘璋经常实行大赦,所以人们便轻视法律,因为即使犯法了也很快就会被放出来。这就是弛世。所以诸葛亮要用严刑峻法来限制特权,以树立起公权力的威信。
其实弛世与乱世的区分是很难的,诸葛亮能清楚地认识到当时的蜀汉是处于一个公权力不被尊重的境地,而使用严刑峻法来对治,从中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政治才干。
另外,诸葛亮吸取刘璋时期所谓的东州人与益州本土人士的冲突以至造成蜀汉地方政治混乱的教训,对于荆州士人,益州名士以及新老部将做出了恰当的安排。许靖刘巴法正黄权李严等益州士人受到了重用,黄忠魏延马超等新归附的将领也被委以重任。而赵云这种旧部的名位却比上述的人低。虽然诸葛亮大权在握,但是他的名位也是在许靖之下的。
此外,诸葛亮也很注意经济的发展,他让益州的人民休养生息,因为他认为国库的钱再多,也不代表国家是富裕的,只有人民富裕起来了,国家才是真正的富裕。这应该就是儒家中“仁者爱人”的思想吧。
另外,诸葛亮治蜀不仅仅是靠严刑峻法,他还运用教化使人民遵纪守法。他不仅要求官员要执政为民,厉行节约。而且他本人也以身作则,生活及其简朴节俭,所谓的淡薄明志给当时奢靡的社会生活注入了一股清风。诸葛亮治蜀,体现了他将儒家法家道家(静以修身中的静虽然与道家的静有一定的区别,但是提倡静却是道家思想中的主要内容)的思想融于一体。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姜维夫人
组别
女官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41
编号
45738
注册
2005-8-16
#10
发表于 2005-8-21 10:2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六 遗恨失吞吴
蜀汉事业发展的顶峰是占有益州荆州打通汉水的时候。但是由于丢失荆州,关羽身亡,使得《隆中对》中跨有荆益的计划遭到了破坏。关于关羽的北伐,有人说是关羽自己的行动,有人却认为那是诸葛亮刘备命令关羽这么做的,先将两种观点各自的理由列出:
认为那是关羽自己的行动的理由是:史书上没有记载刘备诸葛亮有任何行动致使关羽北伐,并且在关羽北伐期间刘备并未派任何兵将辅助他。而且关羽为人骄傲自大,而且刘备对他也十分信任,所以他擅自行动攻打襄阳是完全有可能的。
认为关羽是受了刘备的指示而行动的理由有:按照《隆中对》中的计划:里面说明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领荆州之兵向宛洛,而刘备亲率大军出秦川。而当时刘备攻下汉中,曹操因为内政出现问题而回师,因此诸葛亮刘备等人产生了一种错觉,即认为天下大势有变。因此命令关羽出师。而且当初诸葛亮入蜀时让关羽镇守荆州,显然是因为关羽国际声望高,而且和曹方有一定的交情,认为他是能独当一面的大将,而且后来刘备成为汉中王后还赐给关羽斧钺(者是君主给予臣下的一种很高的荣誉,臣下遇事可以随机应变,不需要事事禀告君主),让他独自拥有生杀大权。这表明刘备是授意让关羽北伐的。
个人认为,上述两种奖罚虽然有矛盾之处,但实际上两种讲法都是成立的。战争一开始的时候应该是关羽个人的行动,因为如果按照上述第二种讲法,〈隆中对〉中所说的天下大势有变时便两路出兵攻打曹操的话,那么为什么关羽出兵的时候诸葛亮等人却却没有从汉中出兵呢?而且当时蜀国新立,内政还不稳定,诸葛亮怎么可能在内政未稳之际却对外用兵呢?而且史书的确没有记载刘备对关羽有什么指示,也不见关羽请示过刘备什么。至于说给他斧钺,那也不能作为刘备是在给关羽指示,因为关羽独自统兵在外,如果事事要请示刘备是会误了许多大事的。给予他斧钺,是让他能便宜行事,使关羽下的指令具有合法性。所以我认为在一开始的时候那是关羽的个人行动。但是到了后来,刘备诸葛亮在得知关羽攻打襄阳的时候却不阻止,那就是他们也默许了关羽这种行动。所以我认为事情的实质是:关羽开始北伐时是他自己的个人行动,但是发展到了后来,却是刘备集团所认可的事。
荆州的丢失,使得〈隆中对〉中跨有荆益的计划遭到了重大挫折。很多人责怪关羽,说他狂妄自大,以至荆州丢失。而更有人认为诸葛亮在关羽北伐期间不派任何兵将援助他,认为这是诸葛亮假借外人之手除掉关羽,借刀杀人。
上述两种讲法中,第一种讲法有其道理,但是有不足之处,而第二种讲法根本就是小人别有用心的无稽之谈!!!关羽对于荆州的丢失固然是有很大的责任。但是刘备诸葛亮是否就不用负责任了呢?首先,关羽北伐肯定和〈隆中对〉中的跨有荆益的计划有关。关羽北伐未必是为了攻灭曹魏,而是很可能是为了全占曹操的荆益盘地,从而增强荆州防务。即使真的是为了攻灭曹魏,那也是为了实现隆中对〉中的计划。虽然一开始关羽是擅自行动,但是作为蜀汉朝廷的一员核心管理人员,他对于跨有荆益的计划应该是铭记于心的。所以他的北伐行动一定是受到了诸葛亮的影响。再者,关羽北伐诸葛亮并未派任何人援助他。显然,诸葛亮虽然提醒关羽要注意后方的孙权,但是诸葛亮却未料到孙权会出手偷袭。原因有可能是他认为经过三次重分荆州,蜀汉作出了较大的让步,孙权应该满足了。而且蜀汉始终没有把孙权作为敌人。因此他对这个盟友比较放心。但是实际上孙权对荆州是志在必得。一个对盟友放心,而另一个却处心积虑地想夺回荆州。这场仗在未开始时,蜀汉已经是输方了。所以惯于的死诸葛亮要负上很大的责任。但是说诸葛亮意图谋杀关羽,那是不可能的。以诸葛亮的性格,他不会排挤比他有本事的人。虽然早期关羽和诸葛亮不和,但是从日后诸葛亮对李藐的态度来看(李藐经常发表言论,认为诸葛亮会谋朝篡位,但是诸葛亮却从未打击报复他),诸葛亮根本不会是这种小人。而且诸葛亮一生奉献给了蜀汉,为蜀汉政权提拔了不少人才,对于关羽这种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又怎么会去陷害他?稍有远见的政治家都不会做出这种损害国家的事,何况是诸葛亮?
荆州丢失,使《隆中对》的计划遭到了重大挫折,蜀汉失去了夹攻曹魏的基地刘备出兵东征,究竟诸葛亮是否赞成刘备东征呢?有人认为,诸葛亮是不赞成的,因为诸葛亮是个有远见的政治家,又怎会做出那种损害同盟的事?对于这个观点,我在《武侯春秋》中看到了很好的批驳,我个人是赞成这里面的观点的。现将里面的观点简略地说出来。
《武侯春秋》的作者认为,虽然诸葛亮一向主张与吴联盟,但是联吴是为了可以更好地跨有荆益,而且在当时,诸葛亮并未意识到东吴对荆州的在意。如果没有荆州,联吴便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失去荆州,夹攻曹魏的基地便会失去,统一大业就没法完成。而联吴是为了完成统一,起码是为了扫除曹操。既然现在失去了荆州,就必须把它夺回来。而且是孙权毁孟在先,蜀汉出兵并无任何不对,更不是背信弃义的表现。
其实,孙权偷袭荆州的确是他的不对。背信弃义且不说,借荆州一词根本是无稽之说。因为所谓的借其实只是南郡的地区。因为荆南四郡是刘备集团自己打下来的。虽然刘备趁吴魏开火之际乘机占领四郡,但毕竟是从曹操手上夺过来的,而不是抢了他孙权的地方。而且南郡实际上也并非是接,而是刘备换回来的。是孙权贪得无厌,所以硬塞说荆州是他借给刘备的。夺回荆州固然可以使孙权得到许多经济军事利益,但从此也增大了其军事压力,他必须分兵两路对抗曹操,这肯定增加了国防开支。而且孙权这么做也打破了天下三分的稳定局势,缩短了蜀吴两国的寿命。所以孙权虽然夺回了荆州,但实际上却是得不偿失。这无论对于他还是对于刘备都是损失,而得益的只有曹魏。
但是政治毕竟是政治,是没有情面好讲的,只有国家利益才是最重要的。正如孙权不能放弃荆州那样,刘备也不可以。因此机关事隔一年多,刘备依然选择出兵东征(说刘备是一时之气那是不合适的,因为刘备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不可能为了一口气而做出这种事。而且事隔一年多,什么气也该消了)。
但是蜀汉集团无论从内政外交或者军事都比吴国差得多。
先看政治方面:刘备进入蜀汉时间太短,许多政治力量来不及整合,总体上是可以了,但是许多细节未曾来得及处理。而且对于南方还没有完全安定下来。而东吴立国已有三十多年。内政显然要比蜀汉稳定得多。所以,蜀汉政权的统治根基不如孙吴坚固。
再看经济方面,孙权曾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衣其次也。三者,孤存之于心”。这句话反映了孙权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的确如此,孙权不仅大力发展农业,而且对手工业也颇为重视。而刘备集团虽然也重视经济,但是既然古代社会以农业立国,那么国家地域的大小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东吴占据荆扬交三州。特别是荆扬二州湖海纵横,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东汉末年的战乱使得许多北方人迁居到南方,对于南方的经济发展大大有利。而且南方战乱说,生产力的破坏并不严重。而蜀汉的繁荣仅仅限于巴蜀地区,南中则处于蒙昧状态。而且曹操曾经把汉中的几万户居民迁移到关中,这对于汉中具有相当大的破坏性。
另外,在军事方面,首先,东吴群臣上下一心,共同御敌,而刘备集团方面反战人员很多,连赵云也反对参战,因此刘备并没有把他带往前线。这样一个善战的将军却没有随军行动,而是留作后备,对于蜀汉的出征实际上也是一个损失。而且未曾出师张飞就遇刺身亡。再者,法正黄忠等谋臣勇将辞世,对于参谋本部及军队方面都是很大的损失。而东吴方面却有陆逊这样的智将。据离吴蜀大战时间距离最短的记载来看,在242年,东吴有人口230万,而蜀汉只有90万。而在吴蜀大战前夕正值东吴的强盛时期,人口不会少于242年。在冷兵器时代,军队人数的多少是很重要的。而军靠民养。因此,孙权能抽调的军队应该比刘备的多。而且,蜀汉与曹操是死敌,不可能与之结盟,因此为了防备曹魏,马超魏延等人都只得留在国内,诸葛亮也必须坐镇后方,大量兵力必须留在国内防备曹魏和南蛮,而吴国由于外交灵活,不必派出大量兵力防守曹魏。因此刘备的军队人数必然比孙权的少。这样,这场战争的就成了一场刘备不能倾权力来争,而孙权却能以全力来守的战争。谁优谁劣已经很明显。而且刘备深入敌境,运输补给必然会发生困难,而孙权是守方,运输必定比蜀汉方便。而且陆逊把三峡夷陵这些地方让给刘备,使得刘备的几万大军不能展成一片,而只能鱼贯而行,根本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战斗能力。
夷陵之战最终以刘备的失败而告终。章武三年四月,刘备病逝于白帝城。在临死前,刘备把基业和子嗣都托付给了诸葛亮。有些人认为,刘备的话多少是激将法,先把话挑明了,让诸葛亮作出承诺,不敢篡位。但是要是诸葛亮一口答应下来了呢?那岂不是给了诸葛亮一个合法的篡位理由?持这种观点的人多少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心了吧?刘备与诸葛亮相处了16年了,16年了,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刘备这么一个能识人的君主来说应该很清楚了。刘禅是什么料子,刘备应该很清楚。别说是孙权曹丕,即使是后来的曹睿他都比不上,试问他如何在三国中立足?刘备这么做多少是为了自己辛苦打下来的基业着想。让诸葛亮有更大的自主权,他可以架空刘禅,也可以另立刘备其他子嗣,甚至可以自己继承君主。只要为了大业,不管诸葛亮怎么做他都不会反对的。而刘备让李严做副手,也并非是为了削弱诸葛亮的权力,限制监视诸葛亮。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刘备这么做有利于蜀中政治力量的整合。李严是蜀中比较有威望的人,而诸葛亮则是荆州人士中的代表人物。刘备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李严和诸葛亮,显然有整合蜀中政治力量,协调荆州旧部和益州旧属关系的作用。
夷陵之战的失败,给新生的蜀汉政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蜀汉的军事经济力量遭到了削弱不说,内政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南中地区的豪强蠢蠢欲动,新任君主刘禅与其他二国君主比较之下较为平庸,蜀汉内部的政治力量需要重新整合,朝廷人才奇缺,这一切都给诸葛亮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六翼堕天使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73
编号
40941
注册
2005-6-14
家族
古墓派
#11
发表于 2005-8-21 13:4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那隆中队的缺陷是什么啊,楼主还是没有说清楚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12
发表于 2005-8-21 16:3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那隆中队的缺陷是2个:
1、韩信出陈仓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一招已经不灵,面对久经沙场的魏国宿将们,蜀道难出啊。而出秦川则百姓箪食壶浆相迎的场面,我们只能一半认为是个艺术夸张的修辞说法,或者,另一半认为这需要等到曹魏政治极端恶化失尽人心才可能发生。事实上,我们做事后诸葛亮的知道,最终没发生这个箪食壶浆效果。遗憾啊,甚至淮南3叛,在诸葛亮的时期也没赶上,姜维倒是赶上了,没抓好时机。
再退一步说,我们做事后诸葛亮的知道,最终没发生这个箪食壶浆效果。诸葛亮年轻时期,做这个预期,也还算合理。这一条不太能算是隆中大计的本身的毛病。
2、东吴的战略是终长江之极,隆中战略是要荆州的,又要联合东吴的,占着东吴最想要的地盘跟东吴闹矛盾,这样的联盟能稳固吗?这个是通常所公认的隆中策的硬伤了。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13
发表于 2005-8-21 16: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欢迎姜维夫人,并支持大作。
本文暂加为推荐,待全文完成后视总体情况再提请轩辕太常寺评议精华。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实干司马
南海郡公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2
功绩
1033
帖子
10365
编号
310
注册
2004-3-3
#14
发表于 2005-8-21 20:2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东吴的战略是终长江之极,隆中战略是要荆州的,又要联合东吴的,占着东吴最想要的地盘跟东吴闹矛盾,这样的联盟能稳固吗?这个是通常所公认的隆中策的硬伤了。
想了想,这么说是有道理的。
江陵、长沙等长江延岸水路地方对东吴非常重要。除非在蜀承诺占领襄阳、凉州以后,东吴能得到这些地方。不过这个也仅限于空谈无甚操作性。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冰祁步
长平郡主
鸿胪少卿
荆湖路经略使
★★
组别
佩剑公主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3
功绩
2717
帖子
6735
编号
121
注册
2004-9-25
家族
司徒实业
#15
发表于 2005-8-21 21:0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荆州的地理位置决定了
它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所以吴蜀只要有这个根本矛盾
确实很难做到真正的同盟……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钱尘往事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7
功绩
169
帖子
2413
编号
3319
注册
2003-12-14
来自
军旗升起的地方
家族
司徒实业
#16
发表于 2005-8-23 21:1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妹妹的大作啊,得支持一下
其实孙权如果不是那么急着要吞掉荆州,而是由关羽替他挡着曹操方面的压力,这样反而更好。结果虽然拿下了荆州,但是力分则弱,此后几乎只见东吴防守,不见进攻了。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姜维夫人
组别
女官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41
编号
45738
注册
2005-8-16
#17
发表于 2005-8-23 22:5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天使的话:简单地说,东联孙权和跨有荆益是互相矛盾的。这就是隆中对的缺陷。原因就是孙权不可能放弃荆州,只要蜀国占有荆州,那么孙刘联盟就迟早会破裂,后来关羽败走麦城就证实了这一点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姜维夫人
组别
女官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41
编号
45738
注册
2005-8-16
#18
发表于 2005-8-28 19:2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七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南中地区,从古以来就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当中原地区繁荣昌盛时,南中地区就归属中央政权。而当中原大乱时,南中地区就会处于一个无人监管或者是当地郡守割据剥夺的时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南中俨然是个独立的地区。即使在刘焉父子统治时期,也没对南中地区做出什么特别的政策。蜀汉一建国就忙着对吴作战,根本无暇顾及南中地区的整顿。后来东征糟到大败,刘备新逝,本来就不安定的南中趁机叛乱起来。但是由于蜀汉内部正处于新旧君主交替之际,很多的政治力量需要整合,因此当时诸葛亮对南中的政策一直是抚而不讨。经过两年过的整顿,蜀汉内部各种政治力量已经整合完毕,朝政逐渐稳定下来。因此诸葛亮认为,是时候整顿好南中地区了。
但是朝中的人基本上都反对诸葛亮亲自南征,他们认为南中的叛乱之人都不过是一些乌合之众,只需要派一员大将就可以平定,而不需要诸葛亮以一国丞相之重亲自深入那种不毛之地。然而诸葛亮却认为解决南中问题,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只有使南中永远安定,自己才能安心北伐。不然的话也许北伐大军前脚刚出家门,南中后脚就会重新发起叛乱。因此尽管群臣都反对诸葛亮南征,但诸葛亮还是决定亲自出征。
由于这次南征重在政治意义,因此诸葛亮并未带出蜀汉第二代一级大将,而只把杨仪马忠李恢带上。其中李恢本身便是南中人士,相信这次诸葛亮把他也带去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南中问题。
关于叛乱平定的过程,在此不叙。而且想必大家对于诸葛亮南征过程比小女子更为熟悉。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后,即实行马谡所建议的攻心为上政策。实际上,从孟获对在战争结束时对诸葛亮说的:“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在战争过程中已经在实行攻心为上的政策了。插句话,个人认为其实马谡的才干的确是很多人都比不上的,后来他之所以失去街亭事实上也不能全怪他,因为他实在是太缺少实战经验了。当然,街亭的丢失马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事后他没有主动向诸葛亮请罪,反而逃跑,这样即使诸葛亮想赦免他也不可能了。
诸葛亮是个很务实的人,他知道南中问题由来已久,想要让夷人彻底服从是不可能的,但只要能做到夷汉粗安,南中再没有大的叛乱发生,这次的南征行动就算是成功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诸葛亮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即尽量利用当地有声望的领导人物为南中地区的管辖者,任用南中地区的重要人物作为朝廷中央官员。采取“不留兵,不运粮”的政策。具体起来,大概就是以下几项:
1 在南中地区实行郡县制。将南中原来的四个郡改为六个郡。这样做的作用是加强朝廷对行政官员的监督,免得朝廷官员再欺压少数民族,从而再次引发叛乱。而且行政单位的增加,意味着原来的郡县缩小了,这样更有利于蜀汉朝廷的管理,减少了造成大范围的地方割据的可能性。
2 削弱大姓,扶助赢弱。他将南中地区的大姓以及有强烈作战能力的人转移到中央或者离开南中地区。而将比较赢弱的部曲留下分给大姓们为部曲,并设置五郡都尉来管理,使他们纳入正式的地方军队。因此诸葛亮虽然采取不留兵的政策,但当南中地区后来发生小规模叛乱的时候,诸葛亮依然有兵可用。
3 尽量任用南中地区的当地人作为地方官员。例如王伉,龚禄,李恢,吕凯等。他们既是南中地区有威望的人物,又是忠于蜀汉朝廷的官员,让他们来管理南中,较易取得南中人民的认同,管理起来自然事半功倍。
4 另外,诸葛亮还选一些虽然不是出身南中地区的官员,但却能对诸葛亮南抚蛮夷政策领会颇深的官员来担任南中地区的地方官员。例如马忠,张嶷二人。史书记载,在他们死后,南中地区的百姓为他们立庙祭祀。可见,这两个人对于诸葛亮的政策贯彻得相当彻底,因而深得南中人民的爱戴。
5 发展南中地区的经济。这个史书上虽无太多记载,但是根据南中地区的传说:例如南中地区的人民认为他们的房子竹箩以及诸葛菜都是诸葛亮传授给他们的。虽然传说未必是真的,但是传说总是有根据的。如果诸葛亮当年没有为南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过相当大的努力,这些少数民族就不会把这么细微的事情都归功于诸葛亮。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诸葛亮深得儒家“仁者爱人”思想的真传。这些政策,一改数百年来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之间的不平等待遇,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权利,从中可以看出虽然他是个很谨慎的人,但是只要是对人民对国家有利益的事他却是相当有改革的魄力。在诸葛亮撤军之后,虽然南中地区虽然偶然也会不太安定,但是却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叛乱发生,可见诸葛亮“夷汉粗安,纲纪粗定”的政策是相当成功的。而南中地区的平定也使诸葛亮日后北伐解除了后顾之忧。并且南中地区的物资不断地运到蜀中,以供军用。诸葛亮还用南中地区的青壮之士编成了一支军队,这支军队战斗力之强为蜀汉的北伐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南中地区的人民对诸葛亮的怀念延续千年而不断,即使诸葛亮有什么缺陷,光是这项功绩,他的伟大已经是无可比拟的了。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姜维夫人
组别
女官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41
编号
45738
注册
2005-8-16
#19
发表于 2005-8-28 19:4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八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平定南中不到一年后便决定北伐,在进行北伐前,诸葛亮给刘禅上了一个奏章——《出师表》。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表明了自己为国尽忠誓要兴复中原的决心,要求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多听臣下意见,有什么事情要向费文伟等人咨询之后再施行。好让自己无后顾之忧,可以安心北伐。
有些人觉得诸葛亮在这封奏章里虽然称刘禅为陛下,但是语气却完全不像是臣下对君主说话,反而像是长辈在教训晚辈。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当时刘禅也就二十岁左右,他不像曹丕那样从小跟着曹操南征北伐,对于军国大政的处理必然是不成熟的。诸葛亮要他多向臣下咨询,以免行事出错,这并无不妥。况且诸葛亮虽是臣下,但是却受刘备托孤之重,等于具有了家长身份。所以《出师表》中语气用词并无不妥。至于说,诸葛亮这样做会扼杀刘禅的主观能动性,使他缺乏独立处事能力,从而造成了蜀汉日后的灭亡,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诸葛亮这么做是可以原谅的。如果这时候刘禅独立处事的话,会给诸葛亮带来很多麻烦,那样他根本不可能进行北伐。而且如果刘禅是一个有心学习处理国家大事的人那么他可以在向臣下咨询问题的时候学习怎么去处事。而不是别人要你怎么做你才怎么做,仿佛自己完全没有主见一样。
诸葛亮这次北伐走的是祁山之道。但是他为了不暴露自己的战略意图,于是派赵云领一支偏军进入箕谷,扬言从斜谷进攻眉县,以吸引曹魏主力。结果曹魏派曹真都督关右,驻扎在眉县,专门对付赵云军。
曹魏军队根本没想到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在长安而在陇右。由于曹魏军队把主力瞄准赵云军,因此陇右地区并未多做防备,诸葛亮轻而易举地夺得了陇右三郡,还得到了姜维,这个蜀汉后期的朝廷支柱。
本来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很成功的,可惜由于他用人不当,让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去守街亭要道,结果由于马谡在军事部署上犯了重大错误而被张郃打败。郭淮占领了柳城,迫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兵。
其实第一次北伐失败真的是最最可惜的一次了。这次北伐对于蜀汉的有利条件是很多的。曹丕新逝,新旧主交替之际正是各种矛盾激发之时。而且赵云的疑兵成功地把曹真的主力牵制在箕谷,使得诸葛亮能够一举打下陇右三郡。陇右地区为之动荡不安。当时蜀军刚刚经历了南中战役的大捷,士气正是高涨之时。在以后诸葛亮的每一次北伐中都没有再遇到过这么好的时机。
对于马谡是否该杀,不但当时的人有很大的争议,而且后世的人也对此事争论不休。我认为虽然杀马谡是可惜了,但是军法无情,诸葛亮也是不得不为之。客观地说,马谡真的是一个人才,他在南征时能提出攻心为上的政策就充分说明了他的才智。可惜的是他的实战经验太少,难免会犯本本主义的错误。能运筹帷幄的人未必能临阵决胜。人才用得失当也会变成蠢材,马谡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如果诸葛亮不是那么急于要提拔马谡,而是让他更多地积累实战经验,(例如他可以让他参加街亭之战,但是不要让他作为统帅),将来马谡是必成大器的。但是马谡本身也做得很不好,本来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果马谡能够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逃跑,那么也许诸葛亮不会杀他。但是他打败仗却又不主动承担责任,或者尽力减少军队损失,而是当逃兵,如果没有王平,都不知道蜀军的损失还要扩大到什么程度。古时对逃兵——特别是一个将军来说处罚是特别严的,基本上都是处死。即使诸葛亮想放他一条生路,恐怕也是很难的了。
在第一次北伐时魏延还曾经提过一个大胆的建议,那就是由他自己带领5000精兵和5000背粮兵从子午道袭击长安。他认为夏侯楙会弃城而走,而曹魏方面集结兵马大概需要20来天的时间。这样他可以利用城中留下的粮草作为军用,等待诸葛亮的到来。
有的人认为如果诸葛亮执行这个计划,那么也许就不会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了。也有的人认为魏延的计划过于冒险,虽有可能成功,但失败的可能性却更大。我作为一个比较保守的人,自然也认为魏延的计划不妥。
首先,魏延走的是子午道。虽然子午道是离长安最近的一条路,但是子午道崎岖难行,而且如果遇到栈道破坏的地方还得花时间去修复。后来曹真伐蜀走的就是这条路。但是走了一个月才走完他的一半。而魏延要在10天之内走出子午谷是相当难的。如果魏延在子午谷的时间太长,那么魏兵很可能就发现魏延在子悟谷内,达不到奇袭的效果。
其次,夏侯小子虽然无谋,但是他一定会逃跑吗?如果他们据城死守呢?夏侯小子无谋,难道他身边的人也无一定是无谋之人吗?即使他真会逃跑,难保他在逃跑时不会一把火将长安城烧了,给魏延来个坚壁清野,那么魏延他们吃什么?况且郭淮已经是雍挣刺史,那家伙的才能在汉中之役可是有目共睹的。他绝对不会和夏侯小子一起逃跑。那么魏延前有坚城后无退路,怎么办?
即使魏延侥幸能够打下长安,谁又能保证诸葛亮一定会在魏兵到来之前到达长安?魏兵从关东赶到长安一路都是平坦大道,而诸葛亮却要走栈道。如果诸葛亮不能在魏兵到达之前来到长安,那么魏延是死路一条,诸葛亮也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如果蜀汉是一个大国,那么魏延的计谋不妨一试,但很可惜蜀汉经过失荆州,败夷陵之后已元气大伤,虽然经过诸葛亮数年努力,但是要蜀汉恢复到以前的状态是不可能的。诸葛亮不肯采纳魏延的策略并非是胆小怕事,而是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从国家利益的立场上出发去思考问题。在三国中,相比较之下,蜀汉国力如此之弱,再也经不起任何的大败,否则别说是北伐,恐怕连在三国中立足都难。诸葛亮苦心经营那么多年才有10万大军,他是再也不能采取冒险主义了。
这次失败,马谡是当然要承担主要责任的,但如果不是诸葛亮用人不当,也许这次北伐是会成功的。因此诸葛亮上表自贬。赵云作为偏师主帅,作战不利,也受到了贬职处分。但是王平由于他的出色表现,特别“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而赵云所在部队,由于将士服从指挥,进退有度,损失不太重,因此特别给予赏赐。但我个人认为,赵云以少数之师牵制曹真主力而未遭大败,诸葛亮纵然要严明军法,对于赵云的处置是不是也太重了?
公元228年冬天,诸葛亮再次出兵,这次出兵的主要是走陈仓之路。但是很可惜曹真早已料到诸葛亮会这么做,因此早就派了能征惯战的郝昭来守卫陈仓要道。因此尽管诸葛亮出尽办法也不能夺取陈仓。由于诸葛亮所带粮食不多,只得退兵。谁知魏国这群人居然去追赶诸葛亮,想趁机捞一把,这可真是傻到了极点。诸葛亮的撤退不是溃退,而是战略撤退,是为了避免攻坚所带来的巨大伤亡而进行的撤退。而且即使是败退,例如街亭之战的败退,诸葛亮也是十分有秩序的。王双舍弃坚城,在同等条件下和诸葛亮作战,哪里是他的敌手,自然只有被杀了。
关于这次北伐,我认为没有什么好说的。主要是《后出师表》的真伪问题值得探究一下。我个人认为《后出师表》是假的。理由无非也就是老生常谈的那几条:把赵云的死亡年月搞错了;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过于低沉,不像前《出师表》那样高昂。而且《三国志》中也并未收录进去。最先见于东吴诸葛恪之手,而非蜀汉朝廷。
不过,《武侯春秋》的作者却认为后出师表是真的。理由如下:
1,情绪与前《出师表》不一致,这个是因为第一次北伐在有利的条件下遭到失败,使诸葛亮自己也会对北伐出现一定程度的忧心,但这并非来自外部,而是内子蜀汉朝廷内部。因为有些人对北伐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诸葛亮的忧心正是由于这些思想会对北伐造成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而起的。
2,《后出师表》虽然把赵云的死亡年份搞错,但是那只是《后出师表》伪造的一种可能性,还有的可能是也许是陈寿把赵云的死亡年份搞错,也许是后人抄错了名字,那个人并非是赵云。
3,《后出师表》在《汉晋春秋》和《资治通鉴》都有收录,可见此表不虚。
对于《武侯春秋》中所列出的理由中,我是无可辩驳的。但是我始终觉得《后出师表》并非诸葛亮所作。希望大家能够有足够的理由来说明〈后出师表〉到底是真是假。也让小女子开开眼界。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姜维夫人
组别
女官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41
编号
45738
注册
2005-8-16
#20
发表于 2005-9-8 14:0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九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公元229年春,诸葛亮对陇右地区发起第三次攻击。主要目标是武都阴平二郡。这二郡处于魏国的边境线上,对蜀汉国防有着重大意义。后来邓艾灭蜀走的就是阴平小道。而武都则是蜀军出祁山的必经之路。雍州刺史郭淮本想阻止陈式攻打二郡,但却被诸葛亮率军阻挡在建威附近。郭淮自知敌不过诸葛亮,只得下令撤退,将二郡拱手相让。
占领二郡的意义除表现在国防上外,还表现在蜀汉朝廷内部中。这次的胜利,使得蜀汉内部人心大振,刘禅下令恢复诸葛亮的丞相之职。而且诸葛亮还修筑了乐城和汉城,作用也是巩固蜀汉国防。特别是乐城,既可以扼斜谷之守,又可作为东方之屏障。
公元230秋,曹真司马仲达率领大军分几路进攻蜀汉。而这几路的汇集点就是乐城,可见诸葛亮有先见之明。不过曹军由于遭逢连日大雨,行军一月却只走了子午谷的一半,结果由于魏群臣的反对而撤退。
虽然曹军出征无功而返,但是诸葛亮却在进行防御的同时派文长率军进入陇右,连接羌人,大败郭淮等人。
公元231年,诸葛亮进行第四次北伐。这次北伐与往常不同的是诸葛亮不再采取围城攻坚的战术,而是采取调出魏军主力进行决战,将之歼灭的战术。
不过很可惜,虽然此次出征曹真病危,但是明帝却派了一位比曹真厉害得多的将领——司马懿。
其实我个人对于司马懿可说是恨之入骨,那当然是因为我喜欢诸葛亮。不过也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政治斗争中手段过于残酷(主要指曹爽事件),很多人认为如果他不那么做,那么死的就是他。但按当时情况来看,曹爽不过是个蠢材,即使有妙计也不懂得采纳,这样的人对他是构不成威胁的。不过,当从司马懿对付孟达造反之事以及在平定辽东之乱的战役中可以看出司马的确非曹真可比。诸葛亮这次可是将遇良才,棋逢敌手了。
不过,一开始时,司马还是失算了。他原本以为诸葛亮还像以前一样采取的是攻坚战。然而诸葛亮的打算是先野战,后攻城,先歼灭敌人的主力,再夺取敌人的城池。司马率大军而出,正中诸葛亮下怀。诸葛亮亲率大军迎战,把郭淮费曜等人打得大败,并趁机收取上桂麦子以资军用。此时司马方知诸葛亮来者不善并且已看出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于是高挂免战牌,不与之决战。真是不得不称赞司马之智,明帝之明啊。
诸葛亮为求战,于是假装撤退,希望能在运动中将其歼灭。然而司马只是远远地跟着蜀军撤退,并不与战。企图使诸葛亮的粮食消耗殆尽,自行撤退。但是魏军中能有此远见的又有几人,众将都觉得太窝囊,纷纷请求出战。司马被迫无奈,决定与诸葛亮决战。他让张郃率领一军围攻王平。自己率主力攻击诸葛亮。
王平的才干在街亭之役中是有目共睹的。张郃虽以六千之众攻三千之兵。但由于王平领导有方,而且所率领的又是由南中少数民族组成的无当飞军,英勇善战,张郃一点便宜也没占到。而司马与诸葛亮交战下来损失了“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并且有三千人战死。因此曹家二人只得再次坚守不战。两军坚守到六月,诸葛亮的粮食补给出了问题。由于六月是山洪暴发的季节,因此李严云粮出了问题,不能把粮食及时送给前线,于是他派人假传圣旨,要诸葛亮退兵。
本来司马的策略是要诸葛亮无粮自行退兵,他要是静下心来等诸葛亮回到汉中然后回朝请功就好了。但不知道是因为自己这次被诸葛亮打得大败觉得没面子,想趁撤退之机捞一把挽回面子呢还是想立个大功让自己脸上有光,总之他作出了追击诸葛亮这样一个大错特错的决定。
已经有了王双的前车之鉴,司马懿还要追击诸葛亮,结果只能是自讨苦吃,只是可惜了张郃了。这个曹魏的名将就这么枉死在诸葛亮的新发明连弩之下……实在是可惜可惜。(讨厌司马的又一原因)
当诸葛亮撤退回来的时候,李严却想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他对后主说诸葛亮撤退是诱敌之计,这样可以免去后主追查退兵的原因。对诸葛亮说军粮丰饶,这样可以免去自己运粮不力之罪,想杀运粮官,就是想灭口,好让死无对证。
然而诸葛亮最讨厌欺上瞒下之人,怎么可能不追究。他把李严前后的书信拿出来,结果李严遭到了免职处分。(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我也曾想过,李严怎么这么愚蠢?难道他不了解诸葛亮的性格吗?这里推荐大家看看燕京晓林先生的文章,相信定必得益不少,大开眼界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70178 )
公元233 年,诸葛亮再次北伐。也许是诸葛亮自己年纪大了,想尽快占领凉州地区。这次北伐的规模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大,汉中10万大军全部出动。而且联合孙权共同夹攻曹魏。显示了他对凉州的必得之心。
此次北伐,诸葛亮走的是褒斜道,目标直指眉县。目的是:寻找司马的主力决战。如果司马不出,则自己就在眉县一带屯驻,切断陇右与关中的联系。这样时日一久,夺取陇右就容易多了。
明帝此次抗蜀,命令司马不得出战。司马认为诸葛亮如果西出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然而郭淮却认为如果诸葛亮西出五丈原,魏军才是真正的危险。因为如果诸葛亮那样做,就会攻占北原,切断了陇右与关中的联系,这样魏军就会处于不利之地,不得不与诸葛亮决战了。经过郭淮的提醒,司马恍然大悟,抢先占领有利地形,使诸葛亮占领北原的计划失败。
虽然司马继续坚守,但诸葛亮早已料到这一招。所以他早就已经做好了长期相持的准备。他命令兵士在渭水屯田,用木牛流马运来大批军粮,以解决以往由于粮食问题造成的失败。
但是毕竟诸葛亮年纪已大,又日夜为蜀汉操劳,日食不过数升,岂能长久呢?难怪司马在听到诸葛亮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后说:亮将死矣”。
司马真是料事如神!!!果然在当年的八月,诸葛亮就病倒了。诸葛亮选了蒋琬,文伟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为了保持蜀汉的军事实力,诸葛亮作出了退兵的安排。然而诸葛亮却并没有想到在自己死后,居然会发生南谷口伙拼事件!!!
很多批评诸葛亮的人说诸葛亮公报私仇,借杨仪之手除掉魏延。这根本就不可能!!!首先,诸葛亮在安排退兵事宜时魏延在前线,离诸葛亮很远,诸葛亮也许是来不及将他招回。其次,魏延与诸葛亮向来对于北伐意见不同,难保他不会认为展现自己才华时机已到,当时诸葛亮哪有多余精力来慢慢对魏延说教?再次,如果魏延与杨仪在这时候吵起来,诸葛亮哪有精力来平息二人的纷争?因此诸葛亮不招魏延讨论退兵事宜,一是时间有所不及,二是为了退兵部署可以顺利进行,并非背着魏延搞小动作。
再说,诸葛亮如果要除掉魏延也不必选在退兵之时。失去主帅的军心极度不稳,诸葛亮是为了保存军事实力才做出退兵安排的。如果在这时候军队内部火拼,不正给了司马一个将蜀军全军歼灭的好时机吗?诸葛亮用了半生的心血来治理蜀国,怎么可能舍得让蜀汉悔于一旦!!!而且当时诸葛亮早已说了如果魏延不听的话,军便自发,丝毫没有要处斩魏延的意思。如果杨仪真是为了大局着想,那么就很可能再上演一出将相和。可惜文长违背军令,正好给了杨仪小人一个绝好的借口,他不但杀了魏延,还灭了他三族,公报私仇,这种小人,怎么可能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诸葛亮可谓识人矣!!!
后来也有人说诸葛亮在杨魏二人争吵时篇帮杨仪,压制魏延。这怎么可能。史载诸葛亮“常恨二人之不平,不认有所偏废也”此二人一个善战,一个对于军粮问题斯须便可解决,都是北伐不可或缺的人才。诸葛亮不认有所偏废,证明了诸葛亮用人并不求全责备。况且诸葛亮在世时,二人只是意气之争,对于北伐事业还是尽心尽力的。如果诸葛亮罢黜不用,才是求全责备的表现呢!!!还是陈寿说得好:魏延杨仪“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姜维夫人
组别
女官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41
编号
45738
注册
2005-8-16
#21
发表于 2005-9-10 16:3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十 报国还倾忠义心
陈寿在诸葛亮评传中说:诸葛亮理民之才优于将略,显然陈寿对于诸葛亮治理蜀汉是予以肯定的。综观诸葛亮的政治生涯,也的确是在智力国家方面表现得很优秀,诸葛亮治理蜀汉主要做了以下的工作。
一,发展经济。首先在封建社会里,农业乃是立国之本,发展农业,水利是一项很重要的工程。为此,诸葛亮派专门的堰官,带领1200名士兵去保护和利用都江堰。并且修筑九里堤。据《成都志》记载:"九里堤在县西北,堤长九里,故老相传,诸葛亮所筑,以捍水势。"另外,还有两件事还可以证明诸葛亮确实曾修筑九里堤,一个是《成都府志》的记载,另一个则是1980年夏四川三台县在整理馆藏古代字画时发现的一张"丞相诸葛令"碑拓片。碑文是"丞相诸葛令,按九里堤捍护都城,用防水患。今修筑竣。告尔居民,勿许侵占损坏。有犯,治以严法。令即遵行。章武三年九月十五日"
其次,粮草对于行军打仗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减轻国家负担,诸葛亮在前线实行军事屯田。主要的区域有:汉中地区(汉中是蜀汉北伐的前线,也是蜀汉的战略后方和根据地。因此,汉中地区除了由普通老百姓所进行的耕种外,还有一些可能由休整士兵及其家属所进行的类似军事屯田的耕种),赤崖地区,黄沙地区以及武功水流域。
第三,蜀汉的盐铁业是很发达的。先说盐业:那里的盐多为井盐和池盐。在刘备入蜀前,益州的盐业是由民间经营的。而刘备入蜀后,重新实行盐业官营政策,设置盐府,由司盐校尉任盐府最高长官。第一任的是王连,而继王连之后,诸葛亮又任用岑述担任此职,而且还经常到生产现场进行考察和指导。而铁业也是一样。刘备在占领益州之后,设置司金中郎将,负责农具和兵器的制作。而诸葛亮对于农具以及作战的器具更是要求严格。
第四,蜀锦名闻天下,也是蜀汉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蜀汉专门设置锦官,这说明了蜀汉政权对丝织业的重视。魏吴两国也经常到蜀地购买丝织品。蜀汉灭亡时,府库里还有"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从而证明了蜀汉丝织业的发达。
第五,稳定币值。刘备刚进入益州时,由于益州经过连年征战以及军士在攻下成都后都跑到府库中去争夺宝物而使得国家财政发生严重危机,在刘巴的建议下,刘备一方面发行大量货币,实行通货膨胀政策,而另一方面却运用行政手段不许物价上涨,在短期内使蜀汉的财政迅速好转。但是,行政手段能压制一时,不能压制一世。但是我们却没有从史书上看到有关蜀汉由于货币流通量增大而导致物价飞涨的记载,可见,诸葛亮刘备等人在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得货币流通量虽然增大,但是物价依然能够保持稳定。这说明蜀汉的领导者在稳定币值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确实是很大的。
2,厉行法治,实行教化。儒法并用,严而不苛。例如,李严因假传圣旨而被罢免,但却继续任用其子李丰为江州都督。向朗因包庇马谡而被诸葛亮罢免官职,从前线遣返成都。但他的侄子向朗却得到破格提拔,在蜀汉国防系统中担任重要官职。他非常小心地选择正直公平的人来担任狱政工作,反对官吏任凭个人喜好“专持生杀之威”,要求执法人员“喜不可纵有醉,怒不可戮无辜”。由于他赏罚明确,因此被法的人始终心服口服。李严虽然被废,然而其子李丰却能得到重用。由于诸葛亮用心平而劝戒明,因此被罚的李严廖立在诸葛亮死后都万分悲痛。诸葛亮执法,还有一条封建统治阶级难以实行的思想:不搞株连所以虽然诸葛亮法令严苛,但是却并非残酷之人。“诸葛亮执法,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几十年来的弊病,居然在短短的时间内得到彻彻底底的改善,即使只算他治蜀的功绩,诸葛亮的伟大,已经是无可比拟的了。
3,任用贤能。不少人批评诸葛亮不会用人,以至日后蜀汉人才缺乏,成为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国家。事实上,诸葛亮所任用的姜维费文伟蒋琬等人皆是一时之选,蒋琬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而费文伟的工作能力更是超群,军国大事虽多,但是他却依然能在处理完军国大事后有时间娱乐。早在出使东吴时孙权就说他将来必定担当蜀汉大认。而董允协助刘禅屏除奸邪,进言纳谏,连刘禅都惧他三分。五次北伐,最严重的粮食问题,只要是在杨仪的规划下都能非常迅速地解决困难。而张嶷马忠治理南中甚得诸葛亮之风,他们死后,南中的少数民族都为他们立庙供奉。而王平虽然出身行伍,大字不认识几个,但是他在街亭之战中的表现的确出色,在诸葛亮死后,曹魏曾经再次攻打蜀汉,汉中前线各军团陷入恐慌,惟独王平镇定自若,坚守城池,最终曹爽无功而返。而邓芝更是出色的外交人才,连孙权也对他称赞不已。因此诸葛亮不会用人之说从何而来?再者,诸葛亮能培养的接班人最多只能是第二代第三代,哪能培养永远的接班人?文伟死后,只剩下姜维独撑大局,刘禅又不信任他,才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还是王安石说得好:“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
4,结好孙权,争取外援。诸葛亮承认了孙权领有荆州这一事实,和孙权结好,使蜀汉的东边处于相对安全,使北伐解除了后顾之忧。后来孙权称帝,蜀汉群臣议论纷纷,很多人认为应该断绝与孙权的盟好。然而诸葛亮却从大局出发,认为孙权早有潜逆之心,如果此时与其闹翻,蜀汉会再次落入以一敌二的境地,因此派陈震前去交好孙权,祝贺他称帝。诸葛亮这样做,可真是相当具有政治眼光的。
5,革新政风,提倡清廉。诸葛亮不但身体力行,而且要求朝廷官员都这样做。文伟邓芝等人都相当节俭。在陈邸出现之前,蜀汉始终保持着清廉的政风。
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了相当好的成效。蜀汉立国到灭亡,只发生了两次农民暴动,诸葛亮对外用兵如此之多,而农民暴动却如此之少,足可以证明诸葛亮采取的政策是多么的宽容。蜀汉官吏清廉,以身作则,对于减轻封建压迫有利。不仅陈寿对于诸葛亮的治蜀成效予以肯定,当代史学家范文澜也是如此,他说:“他在主观的努力上,确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凡是封建阶级可能作到的较好的措施,他几乎都做”因此,“他所治理的汉国,在三国中是最有条理的一国”。诸葛亮的理民之才的确在封建社会里面是至高无上的。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姜维夫人
组别
女官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41
编号
45738
注册
2005-8-16
#22
发表于 2005-9-12 17:2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十一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军事评价是:“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也就是说,陈寿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非那么肯定。而认为他“理民之才,优于将略”。一般来说,持此评议的多是从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而下的定论。依我之见,未免犯了以成败论英雄的错误了。
首先来说说北伐问题。从当时的历史情况来看,蜀汉所占地域比魏小了七八倍,地域小,人口自然也少。而且诸葛亮每次出兵人数都少于曹魏。在冷兵器时代中,虽然也有不少以少胜多的战例,但毕竟只是少数。小国寡民通常都不是万乘大国的敌手。 当年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是因为当年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不得人心。虽有范增而不能用之。而刘邦不仅有张良萧何,还有韩信。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中国,除了因为他的封建改革比较彻底外,还在于山东六国内部不团结,呈现出分崩离析的局面。而诸葛亮虽被誉为“萧曹之亚匹”,但是他身边却没有像韩信这样的大将来辅助他。而曹魏国内政治虽然比蜀汉混乱,但却并非分崩离析。而且曹睿非常重用司马懿这位一代人杰。因此诸葛亮不能彻底打败曹魏并不能说明他的军事才能的高下。
其次,诸葛亮北伐除第一次街亭战败损失少量士兵外,其余的四次均非败退。综观诸葛亮的战绩,他在第三第四次用兵中都得到了胜利;他夺得了武都阴平二郡,夺得了那里的人口。这两郡地处蜀汉西北边陲,进可攻取陇右,退可保守汉中,对于蜀汉北部国防具有重要意义;诸葛亮还在两次退兵中杀了曹魏第一代名将张合和第二代名将王双。而且诸葛亮以十万之众对抗司马二十万大军,却能屡次主动攻击曹魏把主战场推向魏国境内。打得司马只能防守,不能反击,连魏朝的人也说司马畏蜀如虎。
关于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很多人已经取得了共识:即诸葛亮北伐是想占领关中。由于关中地区是曹操最后一个平定下来的地区,加之这里本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因此曹魏在这里的统治基础是比较薄弱的。诸葛亮攻取关中比攻取其他地方要容易多了。而且凉州民风强悍,多出良将。所出产的战马也是全国最优良的品种之一。凉州地域广大,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因此,夺取凉州,可以使蜀汉的军事经济实力大增。并且只要诸葛亮占领陇右,就可以切断魏军右臂,巩固汉中至陇右一线,然后占领长安。使蜀汉无后顾之忧,最后统一全国。
其次,诸葛亮治兵严谨,他认为如果不训练好士兵就要他们作战,无疑是等于前去送死。要打胜仗,必须要有一支训练有素,军事素质高的队伍。因此诸葛亮治军注重三个方面。一是教化。他教育士兵要忠诚。忠诚对于士兵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品德,对士兵进行这样的教化,可以提高士兵的道德修养,也可以保证士兵对蜀汉的忠诚,从而使蜀汉的军事能力得到增强。第二,诸葛亮严明军纪,赏罚分明。这样士兵在作战时自然会严守军纪,勇于战斗。第三,诸葛亮认为“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在这里,诸葛亮充分指出士兵在军队作战中的作用。认为士兵的作用大于主帅,士兵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只有发挥士兵的主观能动性,英勇无敌,所向无前,才能攻必克,战必胜。因此蜀汉军队向来纪律严明且战斗力强。
另外,诸葛亮在作战前必然会先进行准备,所以虽然诸葛亮不能打败司马懿,但却从也没有大败过。这正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原则的应用。《孙子兵法》认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司马没有给诸葛亮以可胜之机,那是司马的才智,但并不能用来否定诸葛亮的用兵才能。因为诸葛亮已做到了《孙子兵法》中所认为的一个懂得用兵的将领所应做的为不可胜的要求。虽然诸葛亮与司马的战争中并没有多少激动人心的战役,但是这正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最高境界,即心战。又怎么能以有无奇谋来断定诸葛亮的用兵能力?
再次,诸葛亮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而创造了众多的发明。第一:木牛流马。蜀中到关中一路都是崎岖难行的山路或者栈道,粮食运输一直都是出征最为头疼的事。诸葛亮有几次退兵就是因为缺粮。粮食对于一次战争的胜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诸葛亮为此特地研制出木牛流马。这使得蜀汉的运输大为方便,不仅粮食的运输量增大了,而且还节省了人力物力,还加快了运输速度。第二,诸葛亮推演八阵图,对古代的八阵图加以改进,使蜀军能更好地抵御曹魏的铁骑。而且后世的许多将军都曾经在作战时运用过八阵图,均收到很好的效果。第三,连弩的发明。连弩是一种可以一次发十支箭的作战工具,杀伤力极强,连曹魏名将张合也死在这种装备下,可见它的威力。
其实,判断一个人的用兵能力不应光以战争来看。战争只是军事的一部分。诸葛亮在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治军,装备,防御以及对兵法的运用方面皆比司马高出一筹。难怪最后司马懿在观察了诸葛亮的军营后会称赞诸葛亮为“天下奇才”了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姜维夫人
组别
女官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41
编号
45738
注册
2005-8-16
#23
发表于 2005-9-14 17:5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十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当初刘备在给刘禅的遗诏中留下了这么一句话。然而,真正能做到这句话的,不是刘禅,而是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都很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他自己“不求闻达于诸侯”。而事实上,诸葛亮内心的抱负却是非常远大的。也许有人会认为诸葛亮很虚伪,自己明明是想在乱世中建立一番功业的,但却说自己不求闻达于诸侯。事实上,这根本就不矛盾。诸葛亮的叔父和父亲都是清流党人,诸葛亮自然也受到他父辈的影响。综观诸葛亮的一生,都是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因此他在择主上非常谨慎。他要选择一个仁义之人作为自己终身效忠的君主。而这个人除了能对他有足够的信任,能够让他将自己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要有一颗仁义之心,并且要致力于兴复汉室。在诸葛亮看来,孙权曹操刘表等人都不是为汉室尽忠之人,都是乱臣贼子。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诸葛亮是怎么也不会屈身事之的。因此诸葛亮才会说自己“不求闻达于诸侯。”事实上这更体现了诸葛亮谨慎的择主观以及他的个人品德修养。而刘备“仁德播于天下”,因此虽然刘备在当时只是一个落魄之人,但当刘备来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却欣然应允,这就体现了诸葛亮一种“天下归仁”的思想。
而诸葛亮在选择了刘备之后,无论情况是多么的险恶,他也不曾另投他人。当刘备遭遇长坂大败时,诸葛亮奉命过江东联盟时,张昭就曾经想留下诸葛亮。而诸葛亮却坚决不肯留下。刘备东征大败而归,诸葛亮再一次“奉命于危难之间”。为了稳定蜀汉内政,诸葛亮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来发展蜀汉经济,并且亲自出征平定南蛮。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表明了自己“兴复汉室”的理想,其忠贞之志可谓跃然纸上。或许在今天看来,诸葛亮有点愚忠。但是在封建社会中,忠心与否乃是评定一个人品德高下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标准。而诸葛亮的忠诚,不仅感动着历代的明君贤相,而且还感动着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即使是现在,也还是大多肯定诸葛亮对刘备,对蜀汉皇朝的一片忠诚的。
诸葛亮的品德也体现在他治理国家的工作上。从陈寿的评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廉洁奉公,勤政爱民,赏罚严明,立信于民的好丞相。陈寿以前在蜀时,诸葛亮曾经处罚过他的父亲,后来陈寿又在晋朝为官,现实的条件没必要也不容许陈寿可以拔高诸葛亮。而且,诸葛亮曾经在一次战役中对祝贺他获得胜利的人说道:“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口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在诸葛亮看来,用兵的目的是使国家统一安定,让人民过上安乐的日子,不再因战乱而颠沛流离。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些人纂文批判诸葛亮穷兵黩武是不成立的。而且诸葛亮在生命垂危之际,首先想到的是保存国家的军事力量,安排了周密的退兵计划。这除了体现他公忠体国的品质外,也体现了他仁者爱人的品德。
诸葛亮曾经称赞蒋琬“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体现了诸葛亮循名责实,不沽名叼誉的品格。而且诸葛亮本身非常节俭。他要求他的子女“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认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对于普通人来说,节俭只对个人和家庭有意义,但是对于一国之相来说,意义就远不止于此了。在诸葛亮的影响下,蜀汉一改当年刘焉年父子统治时的奢靡之风,蜀汉前期和中期官员基本上都清廉持家,很多人比诸葛亮更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诸葛亮虽然身居高位,却并非是闭目塞听之人。他在《出师表》中
诸葛亮虽然律己以严,但是待人却很宽厚。他杀刘封,是为了使蜀汉政权能够顺利更迭。他杀马谡,是因为马谡不仅丢了街亭,而且还畏罪潜逃。但是诸葛亮并没有株连其家人。而对于李严廖立等人,诸葛亮只是将他们罢官,但是对于他们的家人却宽厚有加,不搞株连。他甚至还让李丰的儿子继续担任官职。难怪李廖二人在听到诸葛亮逝世后会如此悲伤。
当然,诸葛亮不是神,他是人。“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诸葛亮当然也有不是之处。但是那些只是诸葛亮的错误,而不是他的缺点。
首先,诸葛亮对于工作,事无巨细皆亲自过问。身为丞相,应该抓方针大计,若多过地过问琐事,则会分散精力。而且还会严重损害自己的健康。其次,他对待刘禅的方法也是错误的。诚然,当年他出征的时候刘禅还小,诸葛亮要他多向臣下问政是应该的。但是与此同时,诸葛亮也该让臣下教他怎样去处理政事,而不是一味地告诉他该怎么怎么做。因此当蜀汉第二第三代精英去世后,蜀汉就只有亡国一途了。再次,诸葛亮在街亭战役中错用马谡。前面已经说过,马谡是个很好的谋略家,但是行军非其所长。诸葛亮应当好好培养他的实战经验才是。然而他却迫不及待地想染马谡立功,到最后不仅害了国家,还害了马谡本人。
然而综合来说,诸葛亮一生功自然大于过。他以他那小心谨慎而不优柔寡断,英明果断而不刚愎自用,位高权重而不欺下凌上,知错能改而不文过饰非,处事严明而又爱护人民,足智多谋而又善纳雅言,克己奉公,廉洁素俭,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都负责任的品格使得蜀国“上不生疑心,下不生流言”,保持了最高统治集团的和睦与稳定,也使后世千千万万的人对他的怀念历久不衰。
全文已完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武侯春秋 诸葛亮大传 细说三国 三国志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桠枫
(疯子~)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5
功绩
323
帖子
7292
编号
1780
注册
2003-11-1
家族
司徒实业
#24
发表于 2005-10-24 15:45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呵呵,冰镜大作,当然要支持下~~写的不错.
但我一直有个疑问...
木牛流马到底是真有其事,还是杜撰的.
我看过一些相关的讨论,有种观点是说木牛流马其实就是独轮车和四轮车.虽然曾经有个人按照演义中描绘的形象制作过所谓的木牛流马,但是制成品根本就不能用来运输东西...
还有就是八阵图...这个我一直也有疑问...
至于诸葛亮杀马谡,我倒是认为是由于他悔恨自己当初不听刘备的话,错用了马谡的缘故.他深深的忏悔,不能弥补自己犯下的错误,悔恨万加的情况下就杀了马谡借此来赎罪.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姜维夫人
组别
女官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41
编号
45738
注册
2005-8-16
#25
发表于 2005-10-25 20:4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木牛流马,史有明载,当为不谬.但可能对于制造之法记载有些问题,所以难以复原。
八阵图非先丞相原创,史书说是推演,也就是前代已有之,而先丞相对其进行改良而已
马谡是死有余辜了,战败还逃跑。古代对于逃兵处罚很严的诶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第八天魔王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171
编号
45827
注册
2005-8-17
#26
发表于 2005-10-26 19:2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许靖刘巴法正黄权李严等益州士人受到了重用,法正在夷陵之战前早已病逝(这些都是刘备重用的,和亮不搭嘎的);至于说阴谋借刀杀关羽的人,根本上是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史实:刘备在位时,诸葛亮哪有那么高的地位和权力。“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的戒子训,受教颇多。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圆桌博弈家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6
帖子
636
编号
34165
注册
2005-3-7
家族
轩辕狼党
#27
发表于 2005-10-26 21:2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许靖刘巴法正黄权李严等益州士人受到了重用
许靖刘巴是益州人士?李严受重用?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人生得意须尽欢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8
编号
52251
注册
2005-11-2
#28
发表于 2005-11-3 01:4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嗯,楼主写得不错,全面,隆中对,是诸葛还没有出仕刘备为他定下的规划,很具有潜在价值,但是战场瞬息万变,一味坚持自已的想法是最愚蠢的
本人对诸葛的智是十分偑服,但对他的做为略有微词,他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留下来的却是蜀汉的灭亡,虽然是最大的功臣但同时也是最大的罪臣。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锦官城门吏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1
功绩
39
帖子
1490
编号
28964
注册
2004-12-28
#29
发表于 2005-11-15 05:3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诸葛亮也能成了罪臣?还是最大的?照这么说史可法文天祥也是误国亡国的奸佞?哦,还有岳飞,简直就是战犯,拿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人民的血肉去开历史的倒车?或者又有条罪名,为了沽名钓誉抛弃了军队和人民....也许他该把赵构灭了自己做主直捣黄龙建立伟大的汉族新政权是吧?否则都是误国罪人。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klause
(棋博士)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4
功绩
150
帖子
3927
编号
51109
注册
2005-10-13
来自
未名之滨
家族
泡泡营
#30
发表于 2005-11-30 13:4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孔明寿命太短了。
另外心理压力太大~影响了智商和情绪~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53
1/2
1
2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23 12:5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4009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