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蜀汉最后的守护者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蜀汉最后的守护者, 作者:魔力的真髓
士别三日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3
帖子
1340
编号
69088
注册
2006-5-19
家族
大忽悠公会
#1
发表于 2007-12-18 09:3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蜀汉最后的守护者
http://blog.sina.com.cn/qinoscar
连载中
1、命运的玩笑
说来有趣,做为蜀汉最后的擎天柱的姜维本身却是个根儿正苗红的曹魏忠良之后。
这是因为出身天水豪族的姜维,他的爹是天水郡功曹姜囧(也作冏,但这俩字儿都够囧……),在羌戎叛乱时护卫太守战死。所以等到姜维成年就在郡里做了上计掾,也就是郡里负责统计的官员,后来又当了州从事,也就是州长助理。因为他爹是为国牺牲的忠烈,所以他也被赐中郎官,大约是觉得老子英雄儿好汉,所以还让他担任天水郡的参军事一职,也就是地方民兵武装部队长官差不多的活儿。
姜维这个人,史书说他“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就是满心琢磨着立下功名,还偷偷豢养死士,不甘心做个布衣。
养死士,这就不一般了。
《三国志》里提到养死士的总共就几个人,头一个是袁绍。
袁绍年轻的时候狐群狗党一大堆,却拒绝朝廷征辟他做官的命令。当时的中常侍赵忠就跟其他黄门说,袁家这小子不应朝廷征辟为官的命令,豢养死士,他想干什么?这话说得厉害,袁绍这才为官。事后杀宦官的有他,诸侯讨伐董卓的盟主有他,以河北谋天下的也有他——这是个乱世枭雄。
还有就是诸葛诞。诸葛诞是司马昭专权时期的魏国征东大将军,和姜维是同一时期的人。他在淮南见司马昭专权,于是厚养亲信以及数千扬州恶少做死士,后来就造了反——这是个要造反的。
然后就是姜维。一个养死士当乱世枭雄,还有一个养死士要造反,姜维也养死士,他要干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毫无疑问,此人胸中有图谋。
暂且不管死士这茬,甭管怎么说吧,做为忠烈之后的姜维在魏国的仕途虽然不是火箭飞升,却也稳稳当当,一帆风顺。以他的才干,几十年干下来,一步步升迁,最终做个郡太守也就是省长这类两千石的官员,应该是没问题的。不过要想再往上入朝为相,恐怕就希望渺茫些了:司马昭时期那几个中央的官宦豪门已经把权力瓜分得差不多了,像姜维这种边地出身又没啥大背景的人很难插进一脚去。 阴养死士的姜维,命运可能就是这样:老老实实一步步在曹魏仕途上缓缓升迁,最终做个太守之类两千石的官员。
可是命运却跟姜维开了个玩笑,建兴六年这一年,一个意想不到的急转弯降临到了他的头上。
这一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统兵杀出祁山,陇右震动,被后人称为六出祁山的诸葛亮攻魏之战开始了。
当时的天水太守马遵率领着姜维还有其他属僚正随雍州刺史郭淮在一起,得知蜀汉大军开至祁山诸县纷纷响应,郭淮就连夜向东跑到上邽去避难。马太守也跟着跑来了,理由是天水郡府冀县偏西,担心吏民受敌蛊惑作乱,把自己杀了响应诸葛亮。姜维就劝说马太守:“明府(对太守的尊称,意思就是英名伟大的府君您哪)应当回冀(冀县是当时天水郡的首府),镇守大局,稳定军心。”
这个理由很充分,可是马太守明显不是个忠于职守的人,胆子又不像姜维那样有鸡蛋大,于是就琢磨了:这个节骨眼儿上你非要我去冀县干嘛,**,姜维你丫这分明是让我往火坑里跳啊?不对,这里头一定有奸情。
于是马太守就把他怀疑有奸情的以姜维为首的属僚群统统赶出了上邽:我就在这儿蹲着了,你们爱上哪儿去上哪儿去。
姜维没办法,他的家就在冀县呢,无可奈何之下带着其他几名郡吏回了冀。当时冀县上下吏民正惶惶无从,一见有人回来主事,大喜,赶紧推举他们去拜见“蜀寇”诸葛亮以求城池平安。说白了就是要投降,让姜维他们去当个使者。
姜维没辙,只有顺从民意,就以献城使者的身份来到了诸葛亮的军营,见到了这个从此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
诸葛亮头一次见到这个凉州小伙子就宾主相见甚欢,他对姜维大为赞赏。他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经过我的面谈考试,永南、季常诸人都不如他。“其人,凉州上士也”又说他“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对姜维的评价可谓极高。
其实仔细想想,一个汉化的羌人大族,曹魏的忠烈之后,之前从来就没跟蜀汉打过交道也没得到过大汉朝的任何恩惠,咋就能“心存汉室”了,这实在有点儿可笑。不过掉过头想想,既然姜维作为献城投降的使者来见诸葛亮,那自然满口都是“心存汉室”言辞不可的,否则还投什么降呢。
诸葛亮很看重姜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姜维自身才干出众又雄心勃勃,是可用之人;二,姜维任天水郡吏多年,对曹魏陇右的山川地理、兵马钱粮可谓了然于胸,又加上姜姓是汉化的羌人望族,与诸羌素有交情。所以有了姜维诚心加盟,北伐无疑增添了许多胜算。
可是没等姜维在北伐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诸葛亮的前锋马谡先发挥了应有作用:蜀汉军街亭惨败,张郃、费繇的魏援军源源不断涌入陇右。诸葛亮连遣迎冀县降民都来不及,就只能先撤回汉中去了。姜维这个献城使者当时正在蜀汉营里,这下完蛋,后退无路,只有稀里糊涂随着诸葛亮一块儿入了蜀。
就这样,本是魏国忠烈之后的郡吏姜维,戏剧性的加入了蜀汉的阵营。
诸葛亮对姜维的赏识并没有因北伐的失利而削弱。
姜维入蜀没多久就被辟为丞相府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号,封当阳亭侯,当时他不过二十七岁。不久在诸葛亮的安排下,很快又升迁姜维做中监军、征西将军,担任北伐主帅的左膀右臂。这才是火箭一样的升迁。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姜维留在了曹魏,以曹魏的人才升迁制度,他这个朝中无人的边地郡吏恐怕穷其一生,也很难能像在蜀汉阵营这样年纪轻轻就能拜将封侯。
士为知己者死,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如此隆重,人格魅力又如此之强,不由得不令姜维改换门庭后死心塌地报效。
在孙盛杂记中记载,最初姜维入蜀,与母分离,后得母书信,让其北归。姜维道:“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不再回家。
史有明文,姜维自幼丧父,全赖母亲一把屎一把尿把他拉扯大。他被马太守赶出上邽之后,之所以硬着头皮回到冀县面对诸葛亮的兵锋,就是因为他的母亲在冀;此后他不得已被推举为使者到蜀汉营中请降,以保全冀县百姓,可以说也是因为在冀县的母亲。 可是现在,他遇到了诸葛亮,他拒绝了母亲。 请原谅儿子的不孝,儿子得遇明主,终于可以展翅高飞了。
从这一刻起,做为蜀汉最后的守护者,姜维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多年的戎马生涯。
2、后继者们的斗争
六年后的建兴十二年,命运又把姜维丢进了另一个急转弯:对他恩宠有加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卒于五丈原。
姜维回到成都后又进一步获得了晋升,出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不久就随大将军蒋琬常驻汉中。在官秩的明面上是提拔了,但是蒋琬对如何使用姜维却拿不定主意。
这是因为蒋琬并不十分看好诸葛亮的祁山陇右战略。
蒋琬在诸葛亮北伐期间一直担任相府幕僚,后来还做了相府的长史,抚军将军。每次诸葛亮北伐,丞相在前线用兵打仗,蒋琬就在汉中给前线调度粮食军资,干的是后勤部长的工作。
后勤这个工作可不好干。甭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打仗都离不开后勤。后勤跟不上,你士兵吃不饱,冬衣穿不暖,减员补不上,不用敌人打,自己就完蛋了。
部队的后勤能否跟得上,全赖运输补给线的好坏和运输方式。在当时那个没有铁路和公路的时代,最方便的当然是河流漕运,一船能装好多粮食,却用不了多少人力。其次是平路的车运,这就比漕运要差劲了,车比船装的粮食要少,可拉车的人和牲口天天都得吃饭消耗粮食。不过最差劲的,还属山地复杂地形的运输。先是路难走,一公里山路比十公里平路走着还要费劲费时,其次是运输工具更原始,平地大车走不了山间那些沟沟坎坎,更多的是要靠人肩扛手提。四川云南的挑夫天下闻名,就是这么扛出来的名声。但这样需要的人力畜力却少不了,一路上消耗就更大。
所以孙子说,因粮于敌,抢走敌人一钟米吃了,等于吃咱自己的二十钟米。
很多人以为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就能把这问题解决,很明显是他们自己一厢情愿夸大了木牛流马的作用。诸葛亮几次北伐因为后勤跟不上被迫撤退,要是木牛流马能解决问题,他还撤退什么?
蒋琬如此大力反对穿越秦岭用兵,正是看出了这一战略在后勤上的缺陷。穿越秦岭的运输艰难,全权负责诸葛亮北伐后勤工作的蒋琬是有深刻体会的。 蒋琬有自己的主意,从后勤运输上的便利考虑,他觉得多作舟船,从汉中出发一路沿汉水东下,袭击魏国的魏兴、上庸郡可能会更好。因为从这里再顺水东走就是襄樊,向北就是南阳,距离洛阳和荆州都很近,还可以跟孙吴考虑一下联手。
但是这个主意却遭到了朝中很多人的反对,为首的两个人,就是尚书令(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长)费祎,跟中监军姜维(总参谋长兼副统帅)。
他们俩跟蒋琬的摊牌时是这么说的,大伙儿都觉得您这主意太冒险,打胜了固然好,可打不胜咋办,顺流东下简单,可回来就困难了,这不是什么长远之计。这个理由几乎就是黄权劝说刘备不要兴兵夷陵的翻版,非常冠冕堂皇,可能二人为了说服蒋琬,干脆就把夷陵战败的结局给搬出来了也说不定。
道理看似很充分,但实际上细琢磨,满不是那么回事。
还没出发就先计划着怎么撤退,那还不如干脆不要打好了。尤其姜维是历史上有名的贼大胆儿,要说还有他不敢打的仗,只怕太阳要打西边出来。
况且汉水沿岸的环境跟长江三峡口差别不小,怎可一概而论?
那么是蒋琬的用兵路线不能走,有严重问题么?显然不是。事实说明一切:一千年以后,蒙古监国拖雷就是沿袭成吉思汗的策略,率领剽悍的蒙古军队从大散关进入汉中谷地,顺流东下,出其不意穿越宋境,自襄樊向北直插南阳,给予了措手不及的金国几乎致命的一击。
俩人还说什么不是长久之计,这理由就有些可笑了。须知打仗是最最劳民伤财的事,大规模用兵的策略哪儿能是什么长久之计?既然是大规模用兵,就得一击打在敌人七寸,不能咬死敌人也得放他半斤血出来。
两个人的反对,其实是另有原因。
费祎不是本文主角,这里我们先把他放在一边,后面再说;从姜维的角度来说,他是绝对不愿意看着蜀汉北伐改道的。
原因很简单,做为一个熟知西北地理环境,与西羌又有深交的将军,当然雍凉才是他的主场,施展才华的最佳舞台。东向襄樊打到荆州去,根本就没法展现出姜维的长处。
蒋琬是个合格的内政家,他擅长以德服人,这也说明他是个态度柔软的人,不会以势压服反对意见,不是个杀伐果断的行动派。如此一来,他尽管有所坚持,但明显力度差了很多,造成扯皮来扯皮去,北伐的事就这样耽搁了。
高层统帅在战略上的举棋不定,以及诸葛亮屡次北伐无功而返的阴影,造成蒋琬时代始终没有对魏国大规模作战。
这种争执一直持续到延熙五年,被蒋琬领在身边的总参谋长兼副统帅姜维,跟皇帝身边的秘书长费祎一块儿,以皇帝的命令向蒋琬再度提出:您要重视我们的反对意见。
这个反对力度就非常大了,非逼迫蒋琬就范不可。
蒋琬没办法,只能上表皇帝认输:“我跟费祎等人商议过了。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而且羌胡一个个思汉如渴,又有原先魏延偏军入羌打败郭淮的战绩。算其长短,应该把这个当作下一步战略的重中之重。最好以姜维担任凉州刺史。”但是他又说:“等姜维出征有了战果,臣就率军做姜维的后盾。涪这个地方水陆四通,惟急是应,如果东北发生了问题,可以很快就赶到。”
好吧,姜维你执意要从西北打,你就自己从西北打好了;我自己率军屯驻涪呆着。这回你可没什么说的了吧?
姜维在路线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当上了镇西大将军,而且还挂了凉州刺史(凉州州长)的虚衔,也就是西北攻略的总指挥:爷自领一路,从此不归你蒋琬调遣了。
只是他的面前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掣肘之人,费祎。
费祎是个很能干的政治家,但单就斗倒蒋琬这一件事来看,他给我留下的印象不大好。
蒋琬遭遇了这次政治失败,很快他的军权和管理朝中事务权就都成了费祎的囊中之物。同年冬天,他代替蒋琬就任大将军(皇帝以下的全国最高军事统帅),录尚书事(皇帝秘书工作顾问,对皇帝秘书工作的主控权,以及皇帝诏书的起草和修改权)。蒋琬因为这次政治斗争的失败,“疾转增剧”,病情迅速恶化,到延熙九年就去世了。 诸葛亮死后,刘禅并没有就此直接理事,蒋琬做为全国军事最高长官和皇帝秘书工作顾问却长期驻在汉中,只能通过费祎这个尚书令来把握朝中事务大权。而费祎假借皇帝的名义趁着蒋琬这一次失败就拿走了他的军权……这事我怎么看怎么觉得有点儿“趁你病要你命”的意思。
到了延熙九年,蒋琬在涪病逝,第二年,姜维再度晋升,担任卫将军(也就是首都戍卫军指挥官),跟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都做了皇帝秘书顾问,和费祎平分了蒋琬的权力。
一心走水路向东寻找突破口的蒋琬病死了,姜维终于松了口气:我已经成功地成为了蜀汉朝廷中顶尖的掌权者之一,终于可以筹划建功立业了。以我对西北风俗的熟悉,才略武勇,只要能成功地联结羌胡做自己的羽翼,自陇以西,蜀汉就可以切断而拥有。到了那时,再次问鼎的时机也就随之到来了。
只是他没想到,费祎不给他这个机会。
费祎在反对蒋琬的东线主张时一直跟姜维是一个战壕的战友,只是姜维却一直没有看透费祎心里想的是什么。费祎反对蒋琬的可能性很多,或许是为了争夺蜀汉最高权力,或许就像汉晋春秋记载的那样,他压根儿就是反对继续征战一心守成。但总归一点是明确的,他反对蒋琬,绝对不是为了姜维的西北战略。
所以姜维每次想大举兴兵北伐,都被费祎从旁掣肘,每次给他的兵不过万人。于是在延熙十年到延熙十六年正月费祎死之前,这五年时间里,只留下了诸如“卫将军姜维出攻雍州,不克而还。将军句安、李韶降魏”;“姜维复出西平,不克而还”之类的记载。
这五年里,或许姜维最大的收获,就是延熙十三年出征西平的时候,俘虏了一个叫郭修(也记作郭循,但我觉得还是按照曹魏皇帝下诏嘉奖的名字比较靠谱儿)的敌人。
3、刺客的凶刃
郭修又记做郭循,字孝先。
史书中记载郭修“素有业行,著名西州”就是说他很有做为,是凉州著名人士。他做了什么得到这个评语,我们不知道。但是姜维攻西平不克却特地要把他劫持到蜀汉,而刘禅一见面就任命他做左将军。
前后左右将军是除去外派军区的司令们(四征四镇)之外顶级的军事长官了,至于具体说这个左将军,就更了不得,这是当年马超归顺了刘备,把刘璋吓得立刻就投了降,以这个功劳,于是刘备做了汉中王,就拜马超做左将军。这是马超的将军号。
刘禅任命郭修做左将军。言下之意,你就是我的马超呀。这份礼遇是非常的恩厚,隆重到了极点。
但是很可惜,郭修不是马超,郭修是庞德。
身陷敌国,表面上当了蜀汉的左将军,可是郭修是“身在汉营心在曹”。他一门心思刺杀刘禅,而且一直都在找机会。史书上说,每次遇到逢年过节之类值得庆贺皇帝的时候,郭修都是“且拜且前”,一边行礼一边向前蹭蹭蹭,想要蹭得再近些就动手。只是皇帝没那么好杀的,刘禅左右都有护卫,人不让你贴得太近。就是这么着,延熙十三年被俘虏到延熙十五年,两年时间里郭修始终没找到机会行刺。
不得已,他改换了目标。
既然我刺不了皇帝,那我就刺杀最有权势的大臣。最有权势的大臣,当然就是同时掌控军权兼皇帝秘书工作顾问两个重臣,姜维跟费祎了。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郭修行刺都应该选择姜维的:从国仇来看,这两个人一个鹰派一个鸽派,刺杀鹰派的姜维当然比刺杀费祎这个鸽派对魏国要有利。从家恨来说,姜维是掳获郭修,使他蒙受被俘之辱,又使他有家不能归的罪魁祸首。国仇家恨搁在一块儿,就更没有放过姜维的道理。
我相信郭修最初也是这么考虑的。
可是到了延熙十五年,发生了一件足以令人改变主意的事:费祎受命开府。
开府就了不得了,套用现代相近一点儿的意思就是说,你受命可以自行组阁了。蜀汉政权成立至今有权开府的不过两个人,诸葛亮和蒋琬,现在费祎成了第三个。
我们可以看看这两个人的官衔:
汉大将军开府治事、录尚书事、领益州刺史,成乡侯费祎
汉丞相开府治事、录尚书事、领益州牧,武乡侯诸葛亮
几乎没什么差别。
费祎,就是当今蜀汉朝廷的诸葛亮。
蜀汉最有权势的大臣,除了费祎再没有第二个人。
郭修不用考虑如何选择。二选一的时候需要考虑,现在眼前只有一个目标,还有什么好选的。
于是就在第二年正月的岁首大会上,费祎在汉寿(原先关二爷的侯爵封地)的大将军府大宴朝廷百官。一片喜洋洋的过年欢乐气氛中,费祎喝得酩酊大醉,在座的郭修趁机动手,一刀刺入了费大将军的胸膛,血溅府衙。志得意满的费祎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建牙开府,终于攀登到了蜀汉权力的巅峰,引来的,却是这把刺入胸膛的凶刀。
郭修知道自己跑不掉,于是也不打算逃跑,一击得手的他任由从震惊中清醒过来的大将军亲兵当场斩成了肉酱。他被曹魏皇帝下诏追封为长乐乡侯,皇帝的诏书评价他:“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者矣。”
很多人喜欢把费祎死后姜维得以全面掌控军权这件事,生生跟费祎被刺的原因联系在一起,认为郭修的背后有姜维的影子,这纯属无稽之谈。稍微动脑子想想都知道,郭修还图谋过刺杀刘禅,难道姜维还打算刺杀皇帝篡位么?
姜维对他所俘虏的郭修策划并实施的这起刺杀应该是不知情的。
我很喜欢美国小说《凶网》最后做全书总结的如下句子:
生活其实很简单。
你要么健康,要么患病;要么忠心不贰,要么朝三暮四;要么活着,要么死去。
现在费祎死了,姜维还活着。
他终于可以掌握了蜀汉全部的军权,向着他心中的事业,做全力以赴的冲刺了。
4、牢不可摧的敌人
姜维雄心勃勃要大展拳脚了。
原先在费祎当政的五年里,他向北出击了三次都没有大的收获,他把这个现象的原因归咎为自己兵力不足,归咎为费祎的掣肘。现在这一切原因都不存在了,如今他统率了蜀汉北方战区的全部军队,后勤补给系统也归他全权掌握,他对自己能否建功立业充满了信心。
他未免自大过了头。
因为他所面对的却是自蜀汉政权建立以来最牢不可摧的敌人。
这个敌人,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军事运作体系。这就是曹魏政权自曹操在汉中之战结束后就开始建设,经历了数次鲜血考验,不断完善,迄今终于大成的机动防御体系。
这要从建安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216年说起。
这一年,曹操降服了张鲁回到了魏国的首都邺城,晋爵做了魏王。称王并没有给曹操带来太大的喜悦,他很清楚,从现在开始群雄割据的时代彻底结束了,在中国的版图上只留下了曹、刘、孙三股势力。也就是说,从这一刻起,以后所有的战争都将是三个实力相近的对手彼此间的直接交锋。
曹魏的国力最强,兵力最多,然而也面临的挑战也最大。这是因为曹魏的边境线实在是太长了,从汉中到淮南。在这样漫长的战线上,却要面对刘备和孙权两个敌人的联手挑战。
曹魏的总国力虽然最强,却未见得能同时应付两个战场的物资支出。曹魏的兵力虽然最多,却不敢全力投入一个方向,那样做固然能够对当面的敌人形成优势,却又肯定会给另一个敌人可乘之机。
怎么才能最好的应对未来的挑战呢,曹操想了个办法。他大笔一挥,在地图上把曹魏漫长的边境线划分了三个区域,分别交给三个大将掌管。
种做法就跟我们现在划分军区战区一样,所以我也省点儿事,就用现在的称谓好了。
这三个战区,分别是东南、中南和西部。
首先是东南战区。东南战区也就是曹魏东南部的扬州段边境。第一任战区总司令就是伏波将军夏侯惇。曹操给予他指挥调遣这一地区二十六个将军所部兵马的权力,让他把司令部设在居巢,专门负责监视孙权扬州方面的动向。
其次是中南战区。中南战区是曹魏荆州段边境。第一任战区总司令是征南将军曹仁。
最后就是西部战区。西部战区是最大的一个战区,包括整个儿关中,还有陇右和汉中地区。第一任战区总司令是征西将军夏侯渊。
这三个大将都是曹操的亲戚,也是最深得信赖的重臣。
曹操的算盘是这样打的:三个大将,三个战区,既可以自己独立作战,还可以彼此相互支援,至于曹操自己则在首都统率中央机动兵团捏成拳头,以便集中优势兵力对两个敌人各个击破。这样的好处就是,当他把中央机动兵团优势兵力的拳头对准东南的孙权打出去的时候,即便刘备从西边趁虚向曹魏进攻,那也有夏侯渊先顶着。容自己集中优势兵力先解决了东南,再掉头支援夏侯渊收拾刘备就易如反掌了。
曹操觉得自己想法很不错,也正是按照这个计划展开他的部署和进攻的。
但是这计划有两个漏洞,以至于接下来的事态发展根本不在曹操控制之内。 首先,是曹操的战略预期出了差错,曹操是希望能够速胜的,他觉得自己国力强兵力多,只要能够腾出重拳,就一定能很快打垮两个敌人中的一个。刘备的蜀地道路难行,运输是大问题,而向东南用兵却可以用最便利的漕运,所以他把首先要消灭的目标圈定在孙权的身上。
但事实证明,孙权也不是好捏的软柿子,是个地地道道的刺儿头。
为了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打垮孙权,曹操不遗余力地扩大用兵的规模,从赤壁之战时动员兵力的十五六万,膨胀到濡须口的四十万,可是几次跟孙权较量什么便宜也没捞到,除了白白消耗了大批钱粮物资外毫无结果。
速胜的战略预期显然是错的,曹操为此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
动员兵力规模一次比一次大,后勤的包袱也一次比一次沉重。就算屯田措施的效果再好,也架不住这么个消耗法,所以到了曹操晚期,国库用度非常紧张,各地府库的钱粮也都很空虚,反过来又使他动员的庞大部队没法搞持久作战。
其次,是战区划分上的漏洞。
夏侯渊的西部战区和曹操的战略总预备队之间距离太远。西部战区总司令夏侯渊的指挥部设在汉中,而曹操的大本营邺却远在河北,相隔得天远地远,更别说通向汉中一路势必穿越秦岭,山高路远,曹操率领中央机动兵团援救西部战区,后援补给能不能跟上是大问题。
这两个漏洞加起来,就要了夏侯渊的命。
建安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17年的十月,刘备发起了对汉中的攻势。当时曹操从濡须口无功而返还没过多长时间,大部队必须修养,军粮和资财也必须积累,所以他只好分出部分军队让曹洪、曹休指挥去支援夏侯渊。至于他自己,除了远远遥望西部战局没别的办法。
一直到第二年的七月,也就是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过了麦熟,曹操见刘备持续半年仍然不退兵,知道敌人对汉中势在必得,担心夏侯渊不是对手,这才亲自率领战略总预备队向汉中增援,九月份抵达了长安。
我们知道,诸葛亮北伐从汉中运送粮食过秦岭都那么费劲,现在曹操如果以邺城为补给基地,把军粮千里迢迢运输到汉中,这比后来诸葛亮北伐还费劲十倍。曹操也不傻,他想到了这一点,所以采取了就近运输的方式。
距离关中最近最大的粮食产区,就是曹仁中南战区的南阳盆地。曹操下令,从南阳向长安建立一条新的补给线,这回出征的主要用度,都由南阳来出。
这一下南阳人就不干了:秋收已经过去了,该缴的税我们也缴完了。您老爷子一道命令下来,长安几十万的军队靠我们吃喝,我们还得再出军粮。这个都其次,汉中那路哪儿是人走的,我们还得去服徭役给您大部队去整修栈道去铺路?凭什么啊,反了你娘的!
于是第二个月,南阳守将侯音就举兵造反。这下好,曹操的大军瘫痪在长安,动弹不得了。
当月中南战区总司令曹仁火速北上平叛,一直到第二年(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正月才打破宛城砍了侯音的头,南阳补给线这才重新恢复运作。
反抗曹魏暴政的侯音掉了脑袋,不过他足以瞑目了。就因为他这么耽搁了曹操一下,在侯音被杀的当月,西部战区因为得不到曹操主力的及时救援,战区总司令夏侯渊的头颅用红漆盘盛着,由老将黄忠亲手放到了刘备的面前。
等曹操出斜谷进了汉中谷地,黄花菜都凉了。
曹操不仅没能挽救夏侯渊的性命,就连汉中都难以保全。刘备很敏锐地抓住了曹魏后勤困难的弱点,不跟曹操正面交锋,只是不断派兵袭扰曹操的补给线:反正我已经耗了一年了,咱们哥儿俩就在这儿继续打持久战吧,看谁耗得过谁。
曹操耗不过刘备,只有撤,放弃汉中,撤到秦岭以北去。
就这样,辛辛苦苦筹划的战区体系并没能发挥预期的效果,在这第一次血的考验中,曹操掏出夏侯渊的头颅和整个汉中交了学费。
汉中丢了,可是曹魏在漫长边境线同时面对两个敌人的总体形势一点儿也改善。
所以做为没有办法的办法,西部战区必须重建。
但是在哪儿重建呢?
曹操把目光投向了渭河平原的中心,长安。
长安是个好地方。
作为战区,首先就是便于防御。
渭河平原跟汉中谷地之间是秦岭,在秦岭的丛山峻岭之间,南来北往最起码有这么三条路,譬如骆谷,褒斜谷,还有就是到现在我们都热衷辩论纠缠不清的魏延北伐路线,子午谷。在这三条通路中,如果全都压上大军分兵把口,那无疑是很愚蠢的:分散了自己的兵力,又不好协调统一作战,万一蜀汉集中重兵打通了一路,其他几路的守卫兵力就全白放了。
所以最稳妥的方法,就是把这几条路的路口都放上一些兵,把路口的城池工事修得牢牢的,把战区机动兵团放在后方,等到你蜀汉大部队打过来了,我这几个路口的小城起码先够拖你个十天半个月,有这工夫,我的战区机动兵团也就出动救援了,正好迎面把你堵个结实。
那么战区司令部和机动兵团放在哪儿最合适呢,长安。
这是因为长安有两大便利条件。
首先就是后勤。自打凤鸣歧山,周朝定都镐京开创八百年基业以来,秦、西汉两大统一王朝都是定鼎于斯,秦川八百里沃土奠定了一个又一个的强盛王朝。不过到了西汉后期,人越繁衍越多,长安的粮食渐渐就跟不上了,加上黄河水极不安分,导致华北的粮食向西漕运很成问题,东汉光武帝刘秀干脆就把都城迁到了四通八达的雒阳。等到前几十年的郭汜李傕一群畜牲在长安一顿折腾,搞得关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人烟,土地就全都荒废了。
曹操很有眼光:只要把这块土地的潜力挖掘出来,虽说后勤上供应不了首都那么大需求,供应个把战区机动兵团还是绰绰有余的。
其次就是交通。长安距离中原很近啊,至少比汉中近得多。而且向东去中原的道路还不止一条:除了走潼关过函谷,通到洛阳这条路,大可以过武关走商洛道,直趋南阳盆地的宛城。这么一来,不仅缩短了跟河北邺城之间好几千里的距离,使首都的总战略预备队来往支援起来要轻松得多,而且跟中南战区挂钩也紧密多了,战区跟战区之间的互相协调也能更加及时方便。
请特别注意武关商洛道这条中南战区和西部战区间的通路,因为在几年后突如其来的第二波严酷考验下,正是这条路挽救了西部战区,挽救了曹魏的西部边陲。 长安有这么多好处,所以曹操5月间率军回到了长安,就把这儿当作了西部战区的中心,在这儿修整部队,进行边区建设,只把曹真跟张郃留在了第一线的陈仓,监视秦岭南边刘备的动向。只是他在长安屁股还没坐热呢,中南战区又变得一塌糊涂:大约是在6、7月间,关二爷大刀一摆,数万荆州兵水陆并进,趁着暴雨向北边的襄樊杀过来了。
曹操发的援军被水淹了,南阳叛乱分子又都跳起来响应,不光是前线吃紧,曹操的后方也乱了:丞相属僚魏讽觉得时机成熟了,在曹操的大本营邺城秘密拉了几百人搞暴乱。一时间曹操简直变成了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眼看着竟然有就此变天的势头。
只不过二爷北进的时间卡得不大好。
要是早半年,关羽趁着曹仁回去围攻造反的侯音的时候突然发难,率这么几万人从荆州一家伙往杀过去,诺大的曹魏还真就危了:中南战区侯音还没解决关羽又杀过来,西部战区夏侯渊还在汉中苦苦挣扎,几条战线同时遭遇险情,曹操的主力部队正好还被钉死在长安动弹不得,远在河北的魏讽之流朝堂反曹派再趁机蹦哒蹦哒。老曹就算不死,也得去半条命。
这才是诸葛亮“隆中对”最终战略态势的大致效果:以曹魏漫长边境难于兼顾的缺点,利用盟友孙权牵制曹魏的东线,刘备则使曹魏在西、中两条战线上焦头烂额,再加上曹魏内部变乱,就足以使曹魏崩溃。
但是侯音造反得突然,连曹操自己都事先没反应,就更别说远在荆州的关羽了。没能赶上最佳时机。
关二爷现在出兵就有点儿晚了,虽然其他的形势基本还没变,可西部战区重新草创,曹操的战略总预备队已经摆脱了牵制,可以从容调动了:于禁的第一拨援兵你关二打掉了?不要紧不要紧,咱还有第二波的徐晃,以后还有第三波、第四波……反正一直打下去吧,你就有那么大本事,能把我全部的援兵都解决了?
关二打不完。因为曹操能派一波波的援兵支援曹仁,刘备却没法派一波波的援兵支援关二。
或许有人会持有不同看法:不对吧,刘备占天府之国啊,应该一下子发达了才是啊,怎么会没有余力去支援关二爷呢?
这话前半截没错,刘备是新得天府之国,发达了,可是天府之国也架不住他仁义大爷风范,义薄云天了一把。
刚入蜀的那会儿,义薄云天的刘备为了激励士兵,于是跟大伙儿说,我不要府库资财了,打下成都你们可劲儿搬!搬多少都是赏给你们的,账全算我头上! 好咧,既然刘云天发了话,那众将还有什么客气的,当然是憋足了劲的打包。结果等事后一盘算,刘云天才发现自己这冤大头当大发了,国库里的战略储备物资居然都给分光了。
他急忙问计于刘巴。刘巴的主意就是搞恶性通货膨胀发行小铜钱:咱命令大伙儿这小钱一个顶一百个花用,不就用这小钱把物资和大钱就都换回来了吗?
这完全是变相诈取民财,但是刘备没其他办法,因为他要跟曹操打仗,还要兵压孙权阻止孙权蚕食荆州,没有粮食资财他就什么也做不了。
就是用这种办法收集资财,刘备才能在汉中之战的时候拼后勤拼消耗,把曹操给轰走了。
曹操走了,刘备也不轻松,他已经举国跟夏侯渊大战小战不断消耗了一年多,几乎支撑不下去,全赖“不拿下汉中老子就是不撤”的一股牛劲才支持着笑到了最后。所以等汉中打下来,刘备立马让魏延做汉中太守防御这一区域,自己赶紧率军队回成都去休整了。等到二爷发起襄樊之战的时候,刘备才刚回到成都,气儿还没喘匀呢,即便有心也无力。
如此一来,二爷自己没有后援和侧翼呼应,对面曹操还一波波派兵来敲二爷的脑门,旁边孙权还闷不吭声算计怎么插二爷的后门……于是突然之间,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角色变了,不再是曹操,变成了关二爷。
劈头盖脸捅屁股的一顿乱棍敲下来,荆州没了,关羽也没了。
这事来得太快,以至于刘备措手不及:前一个月接到荆州方面的战报还是二弟高奏凯歌,威震华夏,怎么下一个月就变成头颅让孙权剁下来送给曹操了?
那边远在洛阳的曹操却松了一口气,“隆中对”的战略态势不复存在,曹魏政权就这样渡过了仅次于官渡的最艰难的危机。
关羽的头颅送到洛阳的当月,除去了心腹之患的曹操也离世了。
怎样在漫长边境线上同时迎接两个敌人的挑战?对于这个新军事课题,曹操没能交出满意的答卷。在战胜张鲁之后的这五年里,他拉着军队疲惫奔走于东西两线,最终不仅一无所得,还赔上了重臣夏侯渊的性命。
曹操的答卷是以另一种方式完成的:孙刘联盟因为关二爷的死毫无回转余地的破裂了,起码在今后的几年里,两个彼此红了眼的敌人不至于纠缠他的儿子和他的帝国了。
但是弱者迟早会联合起来对抗强者,不管他们是否心甘情愿——因为这就是势。
曹丕在这个节骨眼禅让做了皇帝,真是走了大运。
在曹丕继承老爹事业的日子里,先是孙刘火并夷陵,杀得昏天黑地,随后刘备一挂,蜀中乱成一锅粥,现今云南贵州的南中地区还造了反,乃至曹魏西部战区完全陷入了沉寂。
当年曹操两线作战的千辛万苦,曹丕居然一点儿也没遇到,平平稳稳地当了七年魏皇帝。
曹丕没像老爹曹操那样立下宏伟功业却篡位做了皇帝,难免觉得自己在世人威望不够。所以夷陵之战一爆发,孙权上表说我要降顺中央,曹丕马上就答应了:老爹当年打了那么多次回回铩羽而归,可我一登基孙权就要投降,这可是巨长脸的事儿啊!非答应不可!
谁曾想孙权投降只是为了避免两面受敌,等打赢了刘备立马就翻脸不认账了:谁要投降你曹丕小毛崽子了?我怎么不知道啊,这事儿跟我没关系。
这“啪”“啪”两记迎面大耳刮子,曹丕摸了摸自己烫乎乎的脸,回过味来了,怒了,于是举大兵向东南,一门心思打垮这个敢拿自己当猴子耍的家伙。
他把西部战区的两员重将都调动到了东线和南线:官衔是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的西部战区总司令曹真,改任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以中央机动兵团的指挥官身份指挥中南战区总司令夏侯尚进攻江陵;常年担任曹真副手的左将军张郃也被调动到了中南战区作战。
西部战区的精兵强将一下就被抽空了。
曹丕这么折腾了一气,毫无成效。刺儿头孙权当年连你爹曹操都不鸟,还会怕你曹丕么?
不仅如此,西部战区在曹丕手里被拆了个七零八落。
战区总司令曹真打完孙权后就留首都当差了,副手张郃此后长期驻扎荆州,夏侯尚病死了,他就成了中南战区新任总司令司马懿的副手。现在的西部战区只留下个驸马爷夏侯懋在长安做安西将军,都督关中,也就是西部战区下辖长安军分区司令,负责平日里的加强军备。
夏侯懋这个人,史书上形容他“性无武略而好治生”,所谓“治生之术”就是理财致富,兴旺家业。这人理财发家或许有把刷子,却不是打仗的料。
于是现在的形势是,西部战区的长安有储备有军资,但是却缺乏精兵强将。
这就为后来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曹丕的七年在军事上毫无建树,要说他唯一对曹魏防御体系做出的贡献,就是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是个很重要的国策。或许曹丕的主观想法只是为了让大伙儿看看自己是正规继承大汉天下:大汉首都在洛阳嘛,我接受禅让,我的首都也在洛阳。可见我是继承了大汉道统的正统王朝的正统皇帝。
不过他的迁都,却补齐了机动防御体系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战略总预备队的位置。
战略总预备队的位置很重要。
原先曹操在世的时候为了更好地控制河北,把治府从许昌挪到了邺。等到三郡乌丸也打平了,辽东公孙也降顺了,袁家残渣余孽也都被喀嚓干净了,曹操把注意力转向南方的时候,河北的邺城明显就露出了它的不合时宜:国家储备和中央机动兵团都离南方太远,邺不利于对南作战。
汉中之战一连串的乱七八糟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如果曹操一早把都城迁移到洛阳,国家储备物资和中央机动兵团都放在洛阳,起码能缩短从河北到长安一半的路程。后勤补给就完全可以跟得上,由此也就没必要再三加重南阳老百姓的负担,更因此侯音未见得就能使老百姓一呼百应地造反,等等等等,都可以这样推下去。
不仅是对西部战区,洛阳对中南战区和东南战区而言,同样大大缩短了距离,把战略总预备队放在这儿,对南方作战的时候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和后勤消耗。这是它远胜过河北的地方。
河南是中国的中心,而洛阳就是河南的中心。东汉刘秀把帝都定在这儿,不是没有理由的。
做为机动防御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曹操没有做到,而曹丕把它完成了。
邺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现在轮到洛阳了。
在即将到来的新一轮战争考验中,这个环节的补齐,使曹魏机动防御体系的完善大大向前进了一步。
西部战区只留下了空架子,国家储备在连年讨伐孙权中消耗了不少,但是战略总预备队和国家储备却移动到了一个最恰当的位置。
曹丕给儿子曹叡在军事建设上留下的,就是这样一个不好不坏的摊子。
而在曹叡即位的第二年,传来了令天下人为之侧目的消息:诸葛亮率大军突如其来一出祁山,陇右震动,郡县皆反!
新一轮血与火的考验开始了。
自从刘备离世,诸葛亮就一直冷冷地注视着外面的世界,四川盆地外的任何变化都没有逃过他的眼睛。
诸葛亮始终谨慎而缜密筹备和进行着他的北伐行动。
他派使者联合孙权,修复了两国的联盟,隐隐把曹魏又拉向了两线作战的趋势。
刘备离世,魏国重臣给他写劝降书。论常理,诸葛亮身为蜀汉的执政接到这类书信,就应该给敌人个明确态度,譬如什么表示深切的遗憾啦,表示严正的抗议啦之类的。可他不,对投降书不吭不哈,不理不睬。
这就搞得魏国大佬们很是激动:诸葛同志不回信,这是不是说明他有点儿动心啦?于是一时间,什么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全都开始不住给他寄书,那劝降书写的,简直就是犹如滚滚黄河,一发不可收拾。
诸葛亮还是不回书,一封也不回。
但是书寄来的多了,蜀汉朝中也就都知道这种事,恐怕还有不少非议。诸葛亮必须对朝中有个交代,于是他写了一篇“正议”,在蜀汉朝廷内部传看,字里行间义正严辞,充满对曹魏北伐的必胜信心。
等着吧,曹魏,你们就在我的沉默和低调中麻痹大意吧,而等到我霜剑出鞘的那一天,天下都会为之震动!
就是这样,太和二年,磨剑五年的诸葛亮终于霜刃出鞘,沉寂五年之久的西部战区重燃战火。
诸葛亮是个善于计划,讲究谨慎周密、逐步推进的人,从他的北伐计划布局来看,同样也是这个特点。
他的计划是个谨慎分步走的计划,首要目标要先夺取陇右产麦区,建立一块前沿用兵基地;中期目标就是顺流而下,进攻长安,兼并整个关中;再遥远的最终目标当然就是攻占洛阳北定中原了。
为了走好这第一步,诸葛亮可谓煞费苦心。
尽管曹魏西部战区的精兵强将早在黄初年间就让曹丕抽调了个干净,但是曹魏战略总预备队和国家储备物资从河北挪到了洛阳,可谓近在咫尺;而且曹魏的中南战区的机动兵团总部就设在宛城,走商洛道也可以很快抵达。
所以要想从容兼并陇右,就非得先制住敌人这两路援军不可,这可是个非常难以完成的技术活儿。
不过诸葛亮这种思虑周密的人就喜欢技术活儿,而且的确对此早有准备。
对怎么绊住中南战区的机动兵团,诸葛亮打算利用一个人来做到这件事,这个人就是打算重新归降蜀汉的曹魏新城太守孟达。
新城太守孟达这时候摇摆不定。早先他投降曹丕很受优待,不过现在换了个皇帝,跟他关系不错的几个人也病死了,常言道“朝中无人莫做官”,所以孟达就感觉自己没那么滋润了。诸葛亮一给他写信,他的心眼儿马上就活络了,打算叛魏归汉,响应诸葛亮。
新城这个郡可不是一般的重要,它就是原先的上庸房陵等郡,地处汉水中游。前头咱们曾经说到蒋琬的策略,多作舟船,从汉中谷地顺流东下直冲襄樊,威胁中南战区的司令部南阳。要想完成这个战略计划,首先就得占领这块地方。
换而言之,一旦孟达归汉,让诸葛亮占据了这块地区,他就能从另一条路对中南战区造成威胁,中南战区的曹魏机动兵团就必须得防范这条路,腾不出手去支援关中了。
至于怎么对付洛阳的战略总预备队,诸葛亮就一个主意,忽悠。他打算来个多路进兵,声东击西,忽悠得曹魏战略总预备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打哪儿。
所以诸葛亮出兵之前就散布消息说,自己打算出斜谷直取郿县。郿县就是早先董卓的郿坞所在地,距离长安很近。诸葛亮坚信,曹魏战略总预备队的统帅只要得知这消息,就非得坚守斜谷口不可。
光凭谣言不能完全忽悠住敌人,诸葛亮一不做,二不休,派出赵云这样的军方重将率兵出斜谷,拉出攻击郿县的架势。让人一看,好么,虎威将军赵云都出斜谷了,可见诸葛亮主力就在这一线。
如此一来,就非把洛阳的战略总预备队忽悠到斜谷来不可。
把总预备队忽悠得在斜谷跟赵云耗上个十天半个月,等它回过味儿,自己早就兵出祁山,把陇右三郡吃下肚子,甚至已经变成屎拉出来了。
事实上跟诸葛亮预想的差不多,匆忙从洛阳率兵赶来的西部战区总司令曹真被忽悠得不轻,拉着人马对着赵云就去了,虽说打败了赵云,可是战略总预备队完全用错了地方。
所以总的来说,诸葛亮的全盘军事计划可以用这么几句话概括:
一、利用曹魏西部战区的兵力空虚发动进攻。
二、鼓动孟达造反,利用孟达来绊住中南战区的机动兵团。
三、用赵云的别动队出斜谷,把曹魏的战略总预备队吸引至斜谷一线牵制。
最后,自己兵出祁山,切断陇右和关中的要道,稳稳地拿下陇右三郡。
应该说这个计划几乎接近完美无缺,但是所谓战略计划这东西,越是庞大周密,所需要的环节就越多,关键的战术环节只要损坏那么一两个,那么随之而来的战斗链条就不会完整,进而影响到整张战争之网的大漏洞。
对诸葛亮编制的这张战争之网而言,它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新城太守孟达。
诸葛亮只想把孟太守当作一个吸引敌人的棋子,甚至有史书记录说,就是诸葛亮出卖了孟达,使曹魏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孟达的身上。
甭管当时孟达的密谋泄露究竟是因为诸葛亮,还是因为他自己谋划不够机密被同僚告了黑状,其实那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孟达造了反,而且根据他的预期也是根据曹魏战区管理条例第一条的规定,身为战区总司令要出击敌境,必须先就此打个报告,做个计划书,呈递给全国最高统帅也就是皇帝陛下,得到他老人家的许可,才能够行动。换而言之,孟达这一造反,足可拖住中南战区机动兵团好几个月的工夫。
有了这几个月的时间,诸葛亮就可以干完他想干的任何事,所以诸葛亮完全没必要去信任孟达或者为支援孟达浪费兵力。
但是很可惜,这不过是理论上的结果。
孟达这个环节迅速被破坏,并由此引发诸葛亮整张战争之网的崩坏,导致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此后诸葛亮毕生的宿敌,时任中南战区总司令的司马懿。
孟达一造反,司马懿的中南战区司令部立刻就做出了反应。身为受遗诏辅臣的司马懿压根儿就没打报告,他径直越过所有手续,直接调集重兵向新城扑来。司马懿是典型的棍子加甜枣儿,用棍子一顿暴打,同时塞几个甜枣搞内部策反。孟达的外甥邓贤和手下李辅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开城投降。
就这样,预计能牵制好几个月的理论泡汤了,短短十六天,诸葛亮向北进军的同时,孟达的脑袋就送到了洛阳。
孟达这个环节一OVER,于是牵制中南战区兵力的链条也就OVER了,中南战区机动兵团摆脱了诸葛亮棋子的牵制,进一步使整个战局一发不可收拾:
司马懿的副手右将军张郃很快就得到了指挥诸军西援的诏命,率领大队人马从商洛道火速入武关,过长安,直扑陇右。
当时陇右各郡除了几百到一千的郡兵分散在各郡首府之外,几乎没什么兵力,空荡荡的。所以一见蜀汉主力军出现在祁山,陇上全乱了套,姜维的顶头上司天水郡马太守,还有南安郡的太守马上就弃郡逃跑了——手里压根儿就没兵,留下就只能是“你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这种送死一般的硬扛。
不过聪明人总是有的,陇西太守游楚就是其中一个。
当时诸葛亮派兵去进攻,啊错了,是去接管陇西郡的时候,惊讶地发现这位爷居然不跑,非但不跑,而且还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在城头顽抗。不仅顽抗,游楚的道理还一套一套的,他就跟来进攻的蜀将这么说:“你们要是有本事能切断关陇的通道,阻住东边大军一个月,我们陇西不用打就会降顺了。你们要是做不到呀,也甭跟我这儿费工夫了,趁早儿回家洗洗睡了吧。”
游楚这番话,一语道破天机。
诸葛亮布置这么巨大的一个计划,又是忽悠曹魏战略总预备队,又是设计绊住中南战区机动兵团,就是为了跟曹魏大部队抢时间。从关中到陇右就是一条大道,只要能及时把这条道卡死切断,陇上诸郡外无救援内无兵马,除了投降没别的路可走。
游楚说的不战而降的期限是一个月,这时曹真的战略总预备队前锋被诸葛亮忽悠跑去与箕谷的赵云交锋了,假使孟达如愿绊住了中南战区的兵力,诸葛亮的军事行动将获得全盘胜利。可是现在,张郃的中南战区机动兵团正沿着关陇要道疾风一般向陇上突进。
如果不能堵死张郃,让张郃打通了关陇道,等到曹真回过味儿来,曹魏大部队源源不断上了陇,兵力对比一发生改变,那就不好办了。先不说能不能打得赢,战事拖得越长就对诸葛亮越不利:曹魏补给线短,蜀汉补给线长,拖延下去肯定赢不了。
就像游楚说的,非卡死关陇道不可。
那么卡死这条要道在哪儿最合适呢?诸葛亮的红笔一圈,圈中了由关入陇要道上的咽喉门户,街亭。
直到这时候,诸葛亮还是很有信心。
街亭这地方地势不开阔,一边是水一边是山,蜀汉军当道死守,把敌人挡个十天半月不成问题。所以他派马谡统率前军去扼守街亭,自己仍然坐镇西县全盘指挥其余部队对陇上诸郡的攻略。
诸葛亮要求不高:马谡同志,你只要给我守个十天半个月就得,等陇上诸郡全都平复了,本丞相立马来支援你。结果马谡的答案是:555,对不起丞相,我没守住。诸葛亮:……
对马谡的指挥到底是不是违背了诸葛亮的节度,该不该违背诸葛亮的节度,这也是众说纷纭的,其实这也都是后人在扯淡。
张郃张俊乂,这位被曹操比作是伍子胥、韩信的曹魏大将,自从夏侯渊都督关中,号称“虎步关右,所向无前”时候起,就一直担任西部战区总司令的副手。在这片土地上先后跟韩遂、跟马超、跟羌氐的叛军,跟蜀汉众多大将交锋过无数次,军事经验和地理经验烂熟于胸。要说他主场作战还拿不下个头次带兵的毛头小崽马谡?那几十年的仗真是打到狗身上去了。
张郃在街亭仅仅一击,就使陇右战局完全扭转,蜀汉为之夺气,曹魏声威大张!
关陇要道洞开,赵云的佯攻机动队也被曹真击破,魏明帝曹叡也亲至长安督战。注视着曹魏援军就像黄河之水一般源源不断注入陇右,诸葛亮只有颓然长叹。
什么也不用说了,撤军吧。
蜀汉头一次北伐以这种形势告终。
经过了这次的实战检验,尽管曹魏西部战区一时处于真空状态,但是迁都洛阳以后的战略总预备队对西部战区的反应变得快速灵活,还有中南战区对西部战区的有力而迅速的支援,都昭示着机动防御体系已接近成熟。
和苦苦挣扎于两线的祖父曹操相比,曹叡交出了一份相对令人满意的试卷。
只不过这离真正的完善还差得很远,在此后诸葛亮北伐不断的六年里,一次次的战火锤炼,将把这一体系敲打得更为坚韧。
诸葛亮一出祁山,打了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着实把曹魏朝廷上下吓得够呛,可结果雷声大雨点儿小,这下曹叡心里多多少少踏实了点儿。他从长安回了洛阳,把大将军曹真留在关中重建西部战区。
虽说曹真被诸葛亮一出祁山忽悠得不轻,不过那是他一时摸不清诸葛亮的意图。诸葛亮这一动,他就把诸葛亮的意图给摸清了:
行啊你个蜀贼诸葛亮,你真能装孙子,满朝文武给你下招降书你不吭不哈,连北边的经济关卡都一律封闭,在蜀地默默蹲了几年寂寂无声,敢情就是为了今天打这一闷棍。可是别得意得太早,看我曹子丹给你分析分析。
诸葛亮你不动我不察,你这一动,那点儿小算盘我就都瞧明白了:不就是想切断关陇之间,从容兼并陇右,搞步步为营么?要直接端长安显然你还没这胆儿。
好咧,咱们这回就以你的作案动机做突破口,看看你下次能走哪条路。
首先咱们把路从西向东整个儿捋一遍:
从汉中谷地北出秦岭无非就是这么五条路。
最西边的就是出祁山,出了祁山就是陇右高原地区。眼下既然是两国交兵,咱们就暂且叫它一号国道。
再靠东一点儿就是走散关故道出陈仓,陈仓是渭河平原跟陇右高原的交界处。咱们就叫它二号国道。
再再靠东边的路就是走斜谷出郿县,这就有点儿接近渭河平原的中心了,咱们叫它三号国道。
再再再靠东一点点,就是走骆谷出长城(此长城非彼长城,请诸位表以为我在说北边那GREAT WALL),从这杀出来几乎就是渭河平原的正中心了,咱们叫它四号国道。
最后是紧东头的路,走子午谷,直接出长安,都跑到渭河平原的东头来了,咱们叫它五号国道。
现在咱们看了。靠东边的三、四、五号国道都是直接冲击渭河平原乃至长安的路。显然不符合你小心翼翼的作风,撑死了你也就再派个赵云之类的走这三条路充样子装蒜,可以直接排除。剩下就两条路,一号国道出祁山,二号国道出陈仓。
你诸葛亮狡猾狡猾地,张网布扣儿,装孙子打闷棍,是一把好手。这回你走一号国道出祁山,所以你八成以为老爷会重点防范一号国道,所以下次你绝不会走这条路。
那就没别的路啦,只剩了一条,二号国道出陈仓。
那陈仓是否符合你的计划呢?咱们看了,陈仓是渭河平原最靠西的地方,向东去就是郿县等等渭河平原中心,向西走一点儿就得要过陇山进入陇上了。只要占了陈仓,一样能收到切断关陇的效果。
于是曹真一拍大腿:“成咧,你家曹爷就在这儿候着你。”立马下令把郝昭调来陈仓。
太原郝昭郝伯道可是个猛人,这位军爷从曹丕时期起就常年在甘肃青海交界的地方杀“反民”,杀得河西羌汉听到他的名字就发抖,就有如王震“王大胡子”的威名在新疆广为流传一样。
郝昭一到地方就先扩筑陈仓城,把城防修得坚固无比,战备物资屯得足足地。
就这么着,当年冬天,诸葛亮看孙权在石亭打败了东南战区总司令曹休,张郃统率了一部分关中军去中南战区协助司马懿打江陵,西部战区再度薄弱,于是第二次北伐。
一切尽如曹真预料,蜀汉大军在小小的陈仓城下吃了一鼻子灰。
当时虽然西部战区兵力薄弱了些,可毕竟战区已经重建,曹真又在长安做西部战区总司令,皇帝曹叡也就没像诸葛亮一出祁山时那么火烧火燎地四处调兵了,他派驿马把张郃单人接到洛阳,拨给他三万人马让他回关中救援。
临走的时候曹叡送行,问张郃:“你觉得要是去晚了,诸葛亮能拿下陈仓么?”张郃给曹叡吃了一颗定心丸:“我还没到,他就得卷铺盖回家了。”
果不其然。
第二次北伐很有趣。
有趣就有趣在,诸葛亮居然不带很多粮食,刚退回汉中才几个月就又杀了出来。张郃在出发前胸有成竹回答曹叡说,诸葛亮的粮草不足十日,这时候诸葛亮已经狂攻猛打了二十多天,说明他这回出击携带的粮食总才够吃一个月。
按理说像诸葛亮这么谨慎的人,不可能搞出这么毛躁的乌龙来,可他偏偏就这么干了。
诸葛亮对时机选择的衡量标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曹魏边境线太长,苦于两线作战。
早在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就抓住了曹魏这个最大的弱点。他计划通过联合孙权再加上荆州和益州两路并进的手段,迫使曹魏手忙脚乱,顾了东顾不了南,顾了南顾不了西,把曹魏扰乱拖垮甚至直接打得粉碎。
这两次北伐的时机选择,也是出于这个目的。
早先第一次北伐之前,孙权趁着曹丕死翘翘,向曹魏中南战区大举进攻,结果被打了个灰头土脸。于是诸葛亮率军先到汉中建设了根据地,然后趁着西部战区兵力空虚,北出祁山。
这回第二次北伐,他又是等孙权夏天在石亭打败了东南战区总司令曹休,曹魏从关中抽调兵力去协助东边,所以为了抓住这个机会,他连积蓄粮谷都顾不得就出了兵。
利用孙权在中南和东南的攻势吸引走曹魏在关中的兵力,趁虚而入。这就是这两次北伐诸葛亮选择作战时机的衡量标准。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反推回到第一次北伐,来看看诸葛亮到底有没有希望成功。
假设马谡跟大力水手吃了菠菜一样,在街亭成功把张郃拒之门外了,就像游楚说的那样,断绝关陇迫使陇上三郡纷纷投降了。但是曹叡率战略总预备队已经向长安进发了,摆明了要跟诸葛亮争陇右到底的架势。
步步为营的蚕食战术,必然带来敌人的反蚕食。怎么对付曹魏的反蚕食,这就是诸葛亮势必遇到的难题。
无论能不能把陇右截下来,都得跟曹魏打拉锯战,打消耗战。如果不能耗赢了曹魏,诸葛亮稳健北伐的第一步还是迈不过去的。
那诸葛亮能耗赢曹魏么?
陇右是产麦区,但要是跟肥沃的渭河平原一比,那简直就是一在平地一在天。而且诸葛亮正月出发,跟张郃打仗也就是二月间,所以到当年七月麦收之前,蜀汉军的一切补给还得从汉中调运。甚至连兵力也耗不过,曹魏养兵比蜀可多多了。
有人或许说了,可以结纳羌胡啊,这还能多出一支很厉害的骑兵。是,这主意不错,也是诸葛亮一直想做的,但是结纳羌胡也是需要本钱的,打仗是要流血,是要送命的。羌胡再傻也不会凭一句话就给你卖命的。要么跟你要粮食,要么跟你要布帛或者茶叶,总之,又是一大笔开支。
所以除非是曹叡自己不想打下去了,缺乏跟诸葛亮争夺下去的意志,否则想通过国力消耗强迫曹叡放弃陇右,压根儿就是白日做梦。
让曹叡自己放弃也挺困难,他亲自坐镇长安就足够说明他的决心了。
这么看来,难道诸葛亮就一点儿希望都没有了么?当然不是。
我们只要看看孙权石亭之战的时间,就明白诸葛亮到底打算用什么办法让曹叡退兵了。
三月中诸葛亮因为街亭战败被迫退兵,仅仅才过了二个月,孙权就让鄱阳太守周鲂诈降曹休,八月间陆逊把曹休打得满地找牙——如果街亭不丢,诸葛亮能咬牙多支撑上几个月,孙权再在东线搞出点儿事来,曹叡还敢于继续在长安蹲守,把战略总预备队的全部兵力继续丢在西部战区跟诸葛亮死磕吗?
诸葛亮步步为营,就是赌孙权会在东南给曹叡找麻烦,曹叡要想兼顾东南,诸葛亮面对的压力必然就轻了,他大可以从从容容把陇右消化,再从从容容图谋长安。
这才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计划的全貌。
这计划看似很完美,但实际上也很危险。
这是因为该计划有个非常关键的前提,就是孙权会及时出兵东南,缓解诸葛亮在陇右的压力。
可这个前提就有点儿一厢情愿了。
孙权如果看见你诸葛亮卡死街亭跟曹魏耗上,他大可以让你先跟曹叡在陇右拼生打死个一年半载的,等这边你被曹叡揍回汉中去了,兵马钱粮消耗一空;那边曹叡的战略总预备队也在西边被你耗得精疲力尽,他正好来个卞庄刺虎。
这就是隆中对形态会比现在诸葛亮北伐轻松得多,成功的希望也大得多的原因。自己人知道配合,两路出兵,其中一路人马完全可以勇于承担较大的损失,来换取另一路兄弟部队的成功。
盟友就不一样了,人没义务为了你的事业去当活雷锋来成全你,尤其是孙权这家伙心怀鬼胎,算盘打得比鬼还精,就更不可能有这觉悟了。
虽然觉悟不可能有,但孙权未见得会判断得那么精准。假使他按耐不住早出了兵——这是很有可能的——一样能帮诸葛亮减轻压力。
这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十全十美的必胜法则,你要去打仗,那很大程度就是去赌博,冒这个风险还是值的。况且除此之外,也没有更稳妥的计划了。
诸葛亮采取了行动。
只是战局都没来得及发展到值得诸葛亮担忧的那一步,就已经因为街亭的惨败而全盘糜烂了。
第二次北伐,诸葛亮仍然决心利用曹叡两线作战的劣势来谋取胜算。
所以他刚退走才几个月就大军卷土重来,曹魏朝廷事先都没有思想准备,否则曹叡也就不会从西部战区抽调张郃统率诸军回荆州支援司马懿。从这儿也能看出曹真的战略思维能力还是比诸葛亮稍逊一筹,他能够判断诸葛亮下一次会走哪条路,可是却判断不了诸葛亮什么时候来走这条路。
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界不一样大。
曹真的眼里,只有一个西部战区,而诸葛亮的眼里,却是整个天下。
所以曹真是个优秀的战役战术指挥官,而诸葛亮却是优秀的战略策划者。
只是诸葛亮这次仍旧失败了。
他不顾后勤返而复来想打曹魏一个措手不及,他的确也做到了这一点,但是他却低估了陈仓的防守能力,也高估了蜀汉军队的攻坚能力。
这就是计划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再好的战略策划,也必须得用合适的人或是优秀素质的军队才能完成。
第一次机会来临的时候,诸葛亮用错了马谡;第二次机会来临的时候,诸葛亮估错了自己军队的实力。
以后就再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机会就像砂子,从诸葛亮的手指缝中漏去。
不仅如此,汉中谷地也就那么大,屯田能增加粮食产量,却并不能从根本解决翻越秦岭的消耗,这两次连续征战几乎把汉中粮食储备吃空了。
继续北伐陇右?没有一两年的积蓄是打不动了。
不过被迫自贬的诸葛亮很快就调整了目标,他瞄准了近在咫尺的阴平和武都,并且一伸手就把它们捏到了手心里——曹魏对此根本没做什么反应,诸葛亮要多轻松就有多轻松。
阴平和武都这两个郡在汉中谷地的西北方向,在现在的甘肃。不说距离洛阳,即便是距离渭水平原的西部战区重心也仍嫌太远,所以曹魏老早就抛弃了这俩郡。
这要上溯回曹操争夺汉中失败的时候,当时他大步撤退到长安,干脆下了一道命令,把武都郡生活的氐人五万余落一股脑全迁到扶风和天水去生活——这郡曹某人不要了,白送你刘备,然则我一个人一口羊都不给你剩下,你要是想占这一大块空地,尽管来占好了。刘备一看没办法,他是要进取中原的,怎么能在这鸟不生蛋的荒凉地浪费兵力?于是下令孟达刘封沿着汉水向东打,直接拿下了上庸、房陵,压根儿就没搭理这个茬儿。
就这么着,谁也不尿这俩个空荡荡的弃郡,它们居然保全了十年之久,现在好不容易得到了诸葛亮的关照。
所以诸葛亮派了陈戒(一作陈式)拉了一队人马去夺。一见自己辖区的郡要丢,雍州刺史(州长)郭淮赶紧率领兵马去争,不过一见诸葛亮主力跟进到武都北,他却根本没交手,打了个转儿直接就打道回了府,继续干他的雍州刺史。
强大的是,下辖的两个郡被“蜀贼”说拿走就拿走,身为州长的郭淮却压根儿没被追究责任。单单从这个角度看,也能瞧出曹魏对这俩郡到底是什么态度了。
或许大伙儿可能有点儿奇怪,这俩郡要经济没经济,地方又偏远,诸葛亮还取它干嘛?
嘿,这俩郡对曹魏连鸡肋都算不上,弃之毫不可惜,可对蜀汉的用处就大了。
武都是诸葛亮向陇右用兵的必经之路,把士兵和粮食囤积在这儿,能节约以后北伐的不少距离。至于阴平就更不得了,这就是入蜀阴平小路的起点,几十年后它发挥了巨大的战略价值,不过在此我就先不赘述了。
诸葛亮拿下了这两个郡,官复原职,接下来他的举动就很有些先见之明的味道了:当年冬天,他把自己的丞相府向南搬迁,迁到了南山下的平原,然后在南郑西边的沔阳地区又筑了汉城(好名字,好名字),在西边的城固地区又加筑了乐城——有这三个城在北边互为犄角,在加上滞后的丞相府营的大军,这是一个结结实实的防御态势。
诸葛亮,这个考虑周密,行动谨慎的人,早在一年前就做准备对付即将到来的曹魏大举进攻了。
前头说了,曹真能料诸葛亮。不过诸葛亮也同样能料曹真。
果然,见诸葛亮一次又一次的北伐,还拿走了两个郡,第二年七月曹真就向皇帝曹叡建议,要打汉中。
曹真的理由很充分,也很热血:所谓打仗打仗,你一拳我一脚那才叫打仗,眼下就见诸葛亮一拳一拳向咱们招呼了,蜀贼也忒猖狂了!这不成,咱们得一个窝心脚踹回去,一脚踹下了汉中,诸葛亮不翻白眼才怪。
他的计划也很有威力:汉中穿过秦岭,不是有五条国道吗?诸葛亮小寇不过兵马几万人,他不敢分兵,回回都只能走一两条路。可咱不怕啊!咱大魏兵马要多少有多少,干脆来个多管齐下。众多大将率兵同时从几条路直扑入汉中谷地,我看你诸葛亮怎么堵,怎么防!
曹真这计划上报给皇帝请求批准,也着实在朝内引发了一番争论,陈群就对此大不以为然,列了个军事开支上报曹叡,意思是国库消耗太大,成功希望却小。总之就是俩字,不行。
不过曹真凭着自己大司马的地位,硬是压服了反对的声音,强行启动了这一计划。这就是太和四年的曹魏反击战。
曹真的出兵规模很大:中南战区总司令司马懿率大军出西城,也就是从孟达故地的上庸逆汉水而上;西部战区总司令曹真自己率领主力走斜谷,副司令张郃走子午谷。他一口气就动用了西部、中南两个战区的机动兵团。
和曹真的气势汹汹相比,诸葛亮胸有成竹。
他把兵力集中部署在城固和赤坂一带,这儿就是曹真、司马懿两大战区机动兵团的预定会合地,摆明了就是你们谁到我就先揍谁。同时给后方的李严下令,让他率兵两万增援汉中。还把魏延和吴壹这两条猛犬从西边撒了出去。让他们率兵北上走羌中地区去袭扰曹真放空了的陇右。
坚固的正面防御壁,充分的兵力后援,加上外线包抄袭扰曹魏的后方。
曹真,有本事你就放马过来吧。
曹真的这一场宏大战争,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大雨连下三十天,栈道的木头都泡坏了,很多地方都得需要重新在山壁凿眼儿钉木头铺栈道才能前进,粮食运输更是困难得要死,这哪儿是人走的路,简直就是地狱。结果曹真出兵了整一个月,大军连谷道都才通过了一半。别说跟司马懿汇合了,能不能出谷到汉中都成问题。司马懿也好不到哪儿去,史书上说“汉水溢”,也就是暴涨,在这时候逆流而上,恐怕没啥好果子吃。
更糟的是,曹魏的西北少数民族政策一向是高压之下抡大刀,自打夏侯渊时代就是这样,所以外线出击的魏延、吴壹一到羌中就跟当地少数民族同仇敌忾,组成了魏延羌戎联合军,把曹魏留守的后将军费曜跟雍州刺史郭淮打得狗一样。
一时间,羌骑胡马裹着蜀汉大旗纵横陇右,竟如入无人之境,要不是联合军攻坚能力不强,没法儿攻坚拔城,恐怕陇右就易主了。
魏军主力的粮食补给跟不上,士兵都断了顿;前头通向汉中尚且路途崎岖,遥遥无期;后院儿火苗早已经烧得腾腾的了——这还打个屁呀。
于是九月份,曹叡颁布了全线撤军的诏书。
曹魏的第一次伐蜀,连主力交锋都没来得及就OVER了,其虎头蛇尾的程度,比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也不相上下。
曹真凭借权势强制执行的伐蜀大计,连蜀汉的毛都没碰到一根就败了。他身经百战,鲜有败迹,如今位极人臣却丢了这么大的脸,又羞又怒之下很快就重病不起。
不仅是曹真自己病重,这次不成功的讨伐使西部战区机动兵团师老兵疲,长安的战区粮食储备更耗得七七八八,陷入了困境。
是否从改善汉中防御开始,诸葛亮就计划着这样削弱敌人西部战区战斗力的结局,以便接下来顺利地北伐呢?
照我说,做此类无谓判定纯属个人对诸葛亮的喜好指数,以及个人对阴谋论的赞同指数。
事实上是,甭管是事先计划还是意外收获,诸葛亮都凭这次防御战削弱了曹魏西部战区,又一次迎来了机会。并且很快,蜀汉大军再出祁山。
俗话说六出祁山,可实际上诸葛亮真正走祁山国道的次数不过,这回才是第二次。
曹真一病不起,曹叡急调中南战区总司令司马懿接替他的职务,指挥对诸葛亮的正面交锋。
诸葛亮与司马懿,终于面对面。
司马懿是个可怕的人。
在我对司马懿的谋略折服的同时,总是不由地胆寒。
有这样一则传说,在曹操担任司空的时候,曾经征辟当时年轻的司马懿做幕僚。司马懿不愿去,就躺在家里装病,说我得了麻痹症走不了路了。曹操素来多疑,派了人扮装刺客大半夜去试探他。面对架在脖子上寒气逼人的剑锋,当时才不过二十出头的司马懿硬是躺着不动,一副惊恐万状的模样。瞒过了老谋深算的曹操。
这个传说的真实性是无从考证了。不过以史书中司马懿的特点,他绝对干得出来。
因为在多年之后,这个人同样用装病装糊涂的手段麻痹了同为顾命大臣的曹爽,趁着曹爽在郊外打猎的时候发动政变,血洗朝堂,攫取了曹魏的最高权力。
在司马懿的戎马生涯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在他攻打辽东割据势力公孙渊的时候,统率大军把公孙渊围困在襄平城里,然后在城下构筑围堑,安营扎寨。但当时正是七月份,很快就开始下大雨,而且一下就是一个多月,旁边的辽河水暴涨,搞得襄平城周围水深有好几尺,司马懿军的营寨大半都泡在水里。全军恐慌,都盼望着移防。
司马懿却下令,谁敢谈论移防这件事的,斩。
从军事谋略上来说,司马懿是对的,不撤围,也不跟出城打猎砍柴的人计较,这样公孙渊在城头一看,魏军统帅真是SB到一定份儿上了,就不会想到要逃走。最后攻破襄平削平辽东的辉煌战果也证明了他全军按兵不动装痴呆的道理。
但是请不要被胜利的辉煌迷惑,我们不妨从实际情况来想一想。
魏军营寨泡在水里了,衣服被褥全泡着,火都很难升起来。我们知道,暴雨积水的温度很低,一般也就是2到8度左右,比人体体温低多了。别说泡在这水里呆一个月,就算是被暴雨浇了都会生病。在那个没有退烧药,没有青霉素的年代,重感冒就能要人命。
这种情况还不让移防,你让士兵们怎么活?
司马懿就是不让,甚至连提都不许提:谁敢提,我就杀谁。
好高明的谋略,好狠毒的谋略!对敌人狠毒不算什么,对自己人也同样狠毒,这才是真正的狠毒。
是的,我们往往因为高超的战争艺术目眩神迷,为之倾倒。毫无疑问,司马懿又获得了成功。但在成功的背后,他的士兵又因为他病死病残了多少人?史书上毫无记载——没人知道,甚至没人关心。
司马懿有点儿像曹操,善于伪装欺骗,精于谋略计算,对付敌人毫不留情。
但他在本质上与曹操完全是两样的。
曹操大笑的时候能把脑袋浸入汤盆里,愤怒的时候不惜流血千里,对国家的忧愤随着那些慷慨悲歌喷薄而出,喜爱女人不惜赔了儿子的性命,打败强敌的时候在马背上边舞边唱。一个可敬、可恨、可爱、可亲,有血有肉的烈士。
而司马懿,在史书中关于这个人的笔墨着实不少,透过这些文字,我只能看到一个缜密,坚忍,奸诈,凶残的影子,却没有喜怒哀乐,在他的身上感受不到半点儿人性,仿佛一团阴气凝成的一个鬼魂。
这就是司马懿。
这就是诸葛亮即将面对的敌人。
司马懿受命接任西部战区总司令,来到长安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派遣郭淮和费曜率精兵4000火速上陇去坚守上邽,自己则统率战区主力兵团随后跟进,直扑祁山。
郭淮和费曜的责任非常重大。因为曹真失败的汉中讨伐使西部战区粮食储备消耗一空。上邽,也就是现在的天水市,是当时陇右最重要的粮食产区,也是曹魏大兵团在陇右的重要补给点。只有优先保住了这里的麦子,才能保住战区主力兵团在陇右的战斗力和行动力。
这时候诸葛亮的军队正在祁山城下,曹魏守军还在顽强抵抗。司马懿坚信,只要自己的主力援救及时,再有上邽的麦收及时跟上,就足以逼退诸葛亮。
司马懿的构想并不能算错误,但他的对手,是诸葛亮。
前几次北伐失利以后,诸葛亮也在反思,在总结经验教训,并在实践和反思中掌握了兵法。
打了这么多年,对于陇右战局的轻重分布,诸葛亮已经有了再清醒不过的认识。执著于蚕食城池和郡县根本毫无意义,只要曹魏西部战区的主力兵团还在,敌人就能不断发起反扑和反蚕食,蜀汉的国力只能在这种拉锯中消磨殆尽。
不消灭西部战区的机动兵团,什么切断陇右据为己有,什么分步北伐,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所以一得知了司马懿军的动向,诸葛亮的应对策略一反常态。
这个素来以作风周详缜密著称的人,此时的行动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勇锐。
诸葛亮只留下极少兵力继续围困和监视祁山曹魏守军,自己则亲率主力径直扑向东方——他要和司马懿率领的战区主力兵团决一死战!
我忍不住为人的学习和成长潜力感叹。
现在的诸葛亮没有再执著于攻占祁山,他已不再是二出陈仓时顿兵坚城二十多天无功而返的诸葛亮了,那时的他还缺乏对攻坚的正确认识,也缺乏对运动战的深刻理解。
现在的诸葛亮能主动出击与曹魏主力兵团一博,他也更不再是一出祁山才见张郃上陇就忙不迭撤退的诸葛亮了,那时的他还没有和曹魏主力决战争雄必胜的自信,没有树立起对自己统率的这支军队野战能力的自信。
这一切,都在这次行动中得到了改变。
善于巧思的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之后用元戎弩、八卦阵、严明的军法锻炼出了一支战斗力强大的蜀汉军队。现在,他终于有信心使用这柄利剑在野战中摧毁敌人的主力,并下定决心这样做。
他一剑就劈向了司马懿的要害,上邽。
见诸葛亮竟然越过祁山等众多尚未攻陷的曹魏城池,行军数百里,突然出现在上邽。郭淮和费曜来不及准备,只有仓促邀击诸葛亮,试图趁蜀汉军立足未稳,将其挫败。
被挫败的,反而是他们。
诸葛亮大破郭淮、费曜,趁机大割上邽的麦子。
这时最晚不过是三四月份,麦子远远没有成熟,但曹魏在陇右的重要补给点被摧毁无疑。
陇右主客之势,顿时逆转。
诸葛亮并没因此止步,他不顾逃回上邽的郭淮和费曜,马不停蹄,挥军继续向东,主动寻歼司马懿。
两军在上邽东相逢。
上一次出祁山,回避正面交锋的是诸葛亮,这一次出祁山,回避交锋的却是司马懿。
司马懿远道奔袭,兵马疲敝,对这么快就要跟诸葛亮主力决战一没准备,二没把握,所以他踏踏实实地据险扎营,避不交战。
诸葛亮反应奇速:既然你不跟我打,我就调动你来跟我打。
一声令下,蜀汉军退回祁山。
他进的固然迅猛,令人措不及防,退的更是巧妙。他这一退,曹魏在陇上的补给点已被摧毁,如果司马懿再大军前进,势必得从关中运输粮食,补给线就大大拉长,而自己每退一步,就距离后方近一步,补给线却大为缩短了。
在运动中调动敌人,捕捉战机,此时的诸葛亮再不比从前,已是深得兵法精要了。
司马懿跟进。
他率军追踪着诸葛亮来到了卤城,也就是现在天水和伏羌之间,和祁山等被围困的城池遥为声势。同时继续据险扎营,把营盘守卫得像铁桶一样,就是不跟诸葛亮野战,不给诸葛亮可乘之机。
此时双方对峙的地点已经被拽到了两国最西边的边境,蜀汉军的粮食固然快要吃尽了,但曹魏军的粮食同样也运输困难。
诸葛亮有信心,司马懿早晚得主动跟他决战。
战局发展到这一步,已经变成了意志的较量。
司马懿的坚忍,天下无双,但曹魏军中的其他将领却已经按耐不住了。
他们纷纷请战,司马懿不允许,他们就指责司马懿是“畏敌如虎”,甚至大声质问他,将怎么去面对天下人的耻笑?
要是搁在几年以后攻打辽东的司马懿,这些违反军令的家伙早就一个个人头落地了。但这时候的司马懿做不到,他才刚来到西部战区接替曹真的职务,原先归属曹真麾下的众多骄兵悍将基没几个对他心服的。
在众多不服司马懿管教的骄兵悍将中,为首的就是老将张郃。
说起来张郃其实很不得志。自打跟随夏侯渊征西的时候起就是西部战区总司令的副手。他的勇猛善战素为刘备所忌惮,黄忠砍掉了夏侯渊的头颅呈递给刘备,刘备虽然高兴,却大叹一口气:“要杀就该杀最厉害的,要这家伙的脑袋有什么用?”
夏侯渊一死,诸将推举张郃暂代战区总司令,这才稳定了局势。可是汉中失败之后没多久,曹真就成了总司令,他又被配给曹真当副手。
此后的张郃就像是曹魏的救火队,哪儿需要打仗了就把他往哪儿调动。
曹丕当了皇帝要讨伐东吴,就把张郃调到中南战区给司马懿打下手。等诸葛亮一出祁山了,张郃又奉命都督诸军去支援曹真,到了关中又成了曹真的副手。尽管他建立了那么多的战功,却始终是个副总司令。
司令司令,前头挂个副,就屁也不是。
好容易曹真病重不起了,这回要选拔新的西部战区总司令了,在当时关陇诸将中,论在关陇打仗的经验和战绩,谁能比得上征西车骑将军张郃张俊乂?好容易该轮到张郃了吧,可曹叡偏偏却调来了司马懿。
要说张郃的肚子里一点儿气没有,那绝是假话。
所以自打司马懿到了关中,俩人就跟斗气儿似的不对付。司马懿说东,张郃必定要说西。
司马懿下令集中兵力全军营救祁山,张郃就跳出来大唱反调,说应该分兵驻守雍和郿这俩地儿,诸葛亮一出祁山,同时赵云可是在斜谷另一头晃荡,威胁郿县的。万一这回他颠倒了个儿,祁山是吸引我方兵力,实则偷偷兵出斜谷打郿县、长安,那我军的侧后不就危险了吗?
司马懿把他给顶回去了,说,如果你觉得,我们派到陇右去援救祁山的前军能独当一面对付诸葛亮,那你说的当然对,可如果不能,你这样三分兵力,只能让诸葛亮各个击破。
不能说张郃考虑的没道理,他是根据击破诸葛亮头一次北伐的经验作出的判断。诸葛亮头次北伐就是这样搞声东击西,不仅如此,当时的蜀汉军野战能力不足,所以头一次北伐的时候见张郃上陇就撤退。所以张郃瞧不起诸葛亮正面交锋的能力。
但事实证明,司马懿的判断是对的。
诸葛亮选择了和头一次北伐相同的路线,恰恰是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战略考量,他就是企图迷惑曹魏机动兵团分兵郿县,再利用已百炼成钢的蜀汉劲旅,以一反常态的勇锐姿态将其各个击破并歼灭。
这,就是诸葛亮本次北伐的用兵真正意图。
叡者,聪明通达是也。曹叡不用张郃而用司马懿,他的名字里不愧有个叡字。
诸葛亮终于有了一个旗鼓相当的敌手。
当司马懿继续率军挺进祁山,张郃再度跟司马懿意见向左。
张郃觉得,诸葛亮已成孤军,粮食又少,很快就得卷铺盖走人,完全没必要跟着他走,不如分奇兵袭扰蜀军后方,迫使他早日撤退就够了。如果只是一门心思前进,却又不敢逼近诸葛亮跟他交战,只能让人失望。
对张郃这个建议,司马懿冷冷的一笑,完全置之不理,只顾继续率军逼近诸葛亮,甚至连理由都不给张郃一个。
但实际上张郃的这个建议恰恰是很有价值的。
的确,这时候祁山诸城已经被蜀汉将军王平的部队围困了几个月,士气和粮食都所剩无几了,如果只见诸葛亮回师祁山却迟迟见不到己方援军,它们很可能会投降。但这种投降是极不稳固的,诸葛亮没法在祁山一带久留,只要他粮尽撤回了汉中,这几个孤城迟早还得投降过来。
以司马懿的谋略,他不是想不到这一层。可现在他要确立西部战区总司令的权威,他要给诸将一个清晰的信号,他,司马懿,将以自己的方式击退诸葛亮,所以不听张郃的意见。
结果他的做法,使众多将领们果然喧哗起来。张郃这时候的态度很暧昧,按理说以他的资历和威望,帮助司马懿压制众将的喧哗不过是小菜一碟。可众将该怎么折腾还怎么折腾,可见张郃就算没有从中推波助澜,也是在一边冷眼旁观,等着看司马懿的笑话的。
司马懿迫于诸将的压力,向诸葛亮的祁山之围发起了进攻。
他令张郃攻击蜀汉祁山南围的无当飞军,自己率领其余部队进攻诸葛亮的中军。诸葛亮等的就是这个,派出魏延等将迎头痛击,大败司马懿,斩首三千级,缴获了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
如果诸葛亮能趁机扩大战果,彻底打垮司马懿,那么别说陇右,即便是关中,也有可能一举囊括。可是他做不到。
司马懿之前在卤城的据险扎营十分坚固,凭借营寨他重新收拢败兵,败而不溃,继续和诸葛亮对峙。
诸葛亮对此满怀自信。
一次没打垮你,没关系。司马懿,陇右无谷,你前进到卤城这么远的地方,后勤全需要从关中转运,非常困难。所以追求速战的不光是我,要不了多久,你迟早得跟我决战。
只是诸葛亮万万没有想到,有一个人竟然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这个人就是曹魏的雍州刺史郭淮。
上邽的惨败使曹魏在陇右丧失了最重要的补给站,但郭淮却以出乎意料的方式,解决了司马懿的补给运输问题。
在郭淮的传记里有这样的记载,当时,陇右无谷,大伙儿都议论着应该从关中大量运输,但是郭淮却以威信和恩德抚慰了羌胡,使他们为曹魏提供军粮。多亏了郭淮的努力,司马懿非但没有陷入缺粮乏食的困境,反而“军食用足”。
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就在前不久的曹真讨伐汉中,诸葛亮还派遣了魏延等人深入羌中,联合了羌胡兵在陇西与郭淮大战,并且把郭淮打得惨败。可以说双方结下了不小的仇恨,郭淮居然能化干戈为玉帛,反而使羌胡为其所用,这简直太奇妙了。
羌胡的倒戈,使形势再度发生了扭转。
司马懿有了充足的军用补给,他可以踏踏实实地跟诸葛亮在这里耗下去了。
司马懿能耗,诸葛亮却不能耗。
这时已经到了六月间,汉中固然有粮食,但秦岭的雨季却能截断交通,让粮食运不出来。再耗下去,等雨大到再连下一个月,那诸葛亮的大军非但没有粮食饿肚皮,就连回都回不去了。
在华阳国志的记载中,诸葛亮为这事深为忧虑,他写信给汉中主持丞相府和北伐后勤运输的李严,提出了上中下三策,征求李严的看法。
上计就是让李严从汉中出兵,切断魏军的粮道。
中计是如果李严做不到上计,就请继续保障汉中的运输,能够使诸葛亮在前线继续和司马懿持久对峙。
假使李严连中计也做不到,那诸葛亮就只能选下计,也就是率军退回祁山以南的武都等待时机。
李严觉得如此大雨,从沮县到祁山的漕运已经没法保障了,至于要他出兵陇东去切断曹魏的粮道,也是根本没法完成的,所以派遣马忠去找诸葛亮,要他回军。
接到这个回答,诸葛亮只有撤军。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头一次交锋就这样草草地结束了。
这时还发生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
得知诸葛亮撤退,司马懿马上命令张郃去追击,张郃尽管反对也架不住司马懿的强令,结果在追击的路上中了诸葛亮的埋伏。一代名将被射成了刺猬。
以司马懿在此事前后都表现出的才略和谨慎,这是一个他不该犯的错误。
或许这根本不是个错误——张郃死后,在西部战区里,敢于跟司马懿唱反调的声音就此没有了。
司马懿站在营寨的望楼上,眺望蜀汉军退潮一样消失在祁山的尽头,久久不语。
大将军军师杜袭和督军薛悌向司马懿提出了陈情:从这次北伐的战况分析,诸葛亮明年还会趁着麦熟的时候来进攻陇右,陇右没有储粮,咱们不如趁现在冬闲预先把粮食从关中运来。
“不必费心了,”司马懿干巴巴地说,“诸葛亮两次出祁山,一次打陈仓,即便再出兵,也不会再攻城,必定追求在野战中消灭我军主力,出兵地点必定选在陇东,不在陇右。”古代地图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正好跟现在相反。譬如孙权盘踞的江东,在史书里又叫做江左。而陇右,就是陇山以西,陇东就是陇山以东的渭水平原。
他那阴暗的目光仿佛有种魔力,能够一举穿透战争的迷雾,直抵战争的命脉:“诸葛亮每次都因为缺乏粮食兵败垂成。这次他回去一定得积蓄粮食储备。没有个三次麦熟,他是不会出兵的。”
所有的一切,都在司马懿算中。
战争之网最重要的链条,永远是后勤。
司马懿的战争节奏有个独特的衡量标准,那就是粮食,也只有粮食。
当他获悉孟达图谋叛魏的时候,不经请示,率军倍道强行,8日抵孟达城下,16日就攻入城中,速战速决。后来他攻打辽东,包围城池后却迟迟按兵不动。
事后诸将问他缘故,他的回答非常经典:“闪击孟达,是因为孟达兵少,粮食能支持一年。我军士兵是孟达的四倍,可粮食才不足一月。一月图一年,怎么能不快?所以不经请示,不顾伤亡,只是因为我在同粮食竞赛。而公孙渊情况相反,敌众我寡,敌饥我饱。所以我不怕持久,只怕敌人逃跑。所以佯装无能,等雨停后合围,城中进一步饥困再攻打。”
司马懿军事行动快慢自如的奥秘,正是在此。
还不仅仅是这样,在通过粮食标准衡量之后,进一步考量敌人的将领统帅,司马懿做出的战事预测的精准程度是前所未见的。
还是这两个战例,孟达认为司马懿的平叛必须请示皇帝,前后非一个月不可,结果仅仅8天,司马懿就出现在他的城下。司马懿在攻打辽东的临行前,曹叡问他这一战需要多长时间?司马懿回答:“走去100天,回来100天,攻打100天,休息60天。一年足够了。”等他平定辽东归来,不长不短,正好是一年!
我从没见过,像司马懿这样能够用数字量化军队行动的统帅。
在一系列的料敌行动之后,用后勤补给来掌控用兵的节奏,把每一步的行动计划建立在精确数字量化的基础上,这就是司马懿的用兵。他的用兵没有那么绚烂多彩,战术上也缺乏激情和变化,战争对他而言,只是一条条冰冷呆板的数字公式和函数计算而已。
他从来没有想过改进魏军的武器,改进魏军的战术,诸葛亮的元戎弩和八阵图之类的巧思革新,对司马懿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但他却能一举把握战争的命脉,并在这方面把自己的优势发掘得淋漓尽致:
在否决了军师和督军的看法,并作出了对这场战争走向的未来预测后,司马懿提出了他的备战策略:他要从冀州向上邽迁来大批农民,把陇右变成一个巨大的粮食基地;他要在关中开凿成国渠,修建临晋陂水库,把渭水平原也变成一个巨大的后勤基地;并且在京兆(长安一带)、天水、南安监督冶铁。
司马懿要在诸葛亮在汉中囤积粮食的三年里,凭借曹魏的国力和动员力,把整个西部战区,变成一个巨大的兵工厂。
如果说,诸葛亮军事谋略的特点是周详,阵法、武器、运输,各个环节务求面面俱到;那司马懿则是精密,专攻一点,不及其余,认准了这场战争的关键,只是一门心思跟诸葛亮打消耗战。
有趣的是,司马懿步入仕途的第一份差跟姜维相同,上计掾,做钱粮户口等统计工作的,但从两个人用兵的科学性来对比,毫无疑问,他的工作比姜维干得出色多了。如果搁在现在,司马懿假使能加入IT行业,一定是一名顶尖的程序员。
单看司马懿的个性,他就像一个没有喜怒哀乐的阴魂,而在军事行动的时候,他更像一台精密无比的计算机:把所有的一切都用数字量化,通过数学方式来求解最终的答案。
唯独就是不像个正常人。
青龙二年二月,正如司马懿预计的那样,诸葛亮经过了三年的粮食储蓄,举兵十万,再次北伐。
这一回,诸葛亮为解决后勤运输煞费苦心。
早在数月前的青龙元年冬,他就下令,各军把粮食都运到临近曹魏边境的斜谷口,在那里建立邸阁,也就是粮仓,预先储存起来。光是这样还不够,上次北伐时诸葛亮使用了自己发明的运输工具木牛,而这一次,他改进了木牛,全军普及使用了更新更好的运输工具流马。
为了能够分散曹魏的兵力,诸葛亮在临行前特地和吴国约定,同时大举攻魏。
发动外交、改善后勤、提高部队战斗力,在战争准备上,诸葛亮已经做出了他力所能及的最大努力。
这一回,不再是祁山,也不再是陈仓,诸葛亮的大军沿着当年赵云的诱敌别动队的路线,浩浩荡荡出斜谷,径直开往郿县,这还是头一次把出兵路线直接选择在渭河平原的腹地——他已不再执著于边郡的争夺,不再有什么三阶段分步前进,他要一举粉碎司马懿,粉碎曹魏西部战区的机动兵团,囊括整个儿关中。
诸葛亮出征渭南的气魄,其对曹魏的冲击力不亚于头一次的北伐,曹叡特地派来征蜀护军秦朗都督步骑两万增援司马懿,并且叮嘱他,先用坚守挫败诸葛亮的锋芒,等诸葛亮退兵的时候再出击。
即便曹叡不说,司马懿也会这么干的。
司马懿静静地凝视斜谷的动向,他在等待诸葛亮的到来。
早在三年前,他就预计到了诸葛亮的三年准备时间,预计到了诸葛亮北伐的方向和意图。去年冬季,蜀汉军队在斜谷方向建立粮仓,并不断向这里运粮,更是出斜谷的直接信号。
或许蜀汉军队的野战能力高于他所掌握的曹魏军队,但是他根本不担心——他根本没打算跟诸葛亮在野战中较量。
八阵图的变化再多,你能对我的城池营盘施展么?
元戎弩的威力再强,你能穿透我的城墙么?
或许你诸葛亮的野战能力是最强的矛,还不是一样得折断在我的工事和城防上。
几十年前,一个人曾经表达过类似的看法。当时,马超的锋线骑兵擅用长矛,冲锋陷阵,势不可挡。诸将都说,应该把咱们军中最擅长矛的将士集中起来,抵挡马超。曹操只是自信一笑:“诸公放心,我叫他有矛没处使,西凉兵的长矛使得再凶悍,又有何用?”
诸葛亮,你的八阵图、元戎弩就算再厉害,我叫你无用武之地,你的八阵图、元戎弩还有什么用?
司马懿阴冷地望向沃野千里的秦川沃土。那里有他主持新修的成国渠和临晋陂水库,灌溉着数千顷新开辟的农田。麦浪起伏,仿佛波澜壮阔的大海。那里有星罗密布的坚固城池,就像一颗颗钉子,组成了难以撕破的铁网。
诸葛亮,我跟你较量其他的东西。
蜀汉大军出褒斜道,诸葛亮郿县的渭水南原扎下营寨。
消息传到司马懿的大本营,几乎所有的曹魏将军都要求在渭水北岸待机——皇帝都已经发话了,坚守即可,我们只管在渭水北岸守着就成了。
但司马懿做出的决定恰恰相反,他率军向南渡过渭水,竟然背水筑起营垒,在渭南和蜀军坚壁对峙。
他的理由是,渭南是老百姓积聚所在,所以是必争之地——老百姓的资财和粮食,都不能让诸葛亮得到——军事行动的出发点还是粮食。
诸葛亮,我一粒粮食都不给你。
司马懿的军势把诸葛亮死死钉在了南原,曹魏营盘的坚固壁垒使蜀汉军队难以寸进。
“诸葛亮如果有足够的胆略,他应该出武功,威胁我长安一线,那的确可虑,”司马懿对诸将不咸不淡地说。
他的谋略出发点还是粮食。出武功,也就是走骆谷的四号国道,这条路比斜谷更靠东,直抵曹魏渭河平原的腹地中央,可以掠获大批屯田的物资粮食,假使被诸葛亮一举所得,对司马懿来说,形势将比现在的南原对峙将会恶劣得多。
“如果他向西去五丈原,”他接着说,“那就没什么事了。”
诸葛亮果然率兵向西,驻军五丈原。
五丈原是斜谷口向西,北临渭水,南靠秦岭大山的狭窄高原。这儿是从郿县通向陈仓的必经要道。只要占领了五丈原就很容易占据渭水两岸,切断关陇之间的联系。
诸葛亮回师五丈原,就是要给司马懿一个明确的战略信号:我要切断关陇,如果你司马懿不管不顾,接下来我就可以率军向西,降服广大的陇右诸郡。司马懿你非来打通关陇要道不可,你只要前来,咱们正好决一死战!
他要通过五丈原,调动司马懿,寻歼司马懿。
司马懿在率军对峙的路上就已预计了诸葛亮的动作,可他的看法却是:“如果诸葛亮向西去五丈原,那就没什么事了。”
诸葛亮西上五丈原,要想切断关陇,营造出司马懿不得不西援,以此逼迫司马懿决战,无非两个途径。
首先就是继续向西,五丈原的西面,就是曹魏的要塞陈仓。占领陈仓,就能割裂关陇。不过,如果诸葛亮愿意去这座坚城碰得头破血流,司马懿将很乐意看到这一幕。
其次就是北渡渭水,假如诸葛亮占领对岸的北原,把兵力和北山连接一起,与南岸的五丈原夹渭水立营,同样能卡断关陇。这是诸葛亮最有可能走的一步。
所以只要守住了渭水北岸,诸葛亮就哪儿也去不了,哪儿也动不得。
那就没什么事了。
在曹魏阵营里,有一个人和司马懿的见解完全相同。这个人就是郭淮。
郭淮也看破了诸葛亮的计划,他向司马懿进言,蜀汉军必渡水登北原,以便把兵力连接到北山,应当抢先占据北原。司马懿赞同,派遣郭淮抢先屯兵北原。郭淮急行军刚到北原,堑壕和堡垒还没修好,蜀汉军队就大举渡水而来,郭淮力战,把蜀汉军击退。
几天后,诸葛亮大军开始向西运动。众将都因为诸葛亮要进攻北原的曹魏西围,只有郭淮一语中的:“不对!这是诸葛亮的声东击西!他是企图把我军重兵引向西方,然后进攻我东方的阳遂!”
他和胡遵马上转守阳遂,果然再次抢先了诸葛亮一步。当夜蜀汉军队就前来攻打阳遂,被早有准备的曹魏军挫败。
至此,诸葛亮横断关陇的计划彻底被粉碎。
诸葛亮已不再是原先的诸葛亮,几次北伐的失利使他磨炼得更加强大。
郭淮同样也不再是原先的郭淮。
这位雍州刺史从追随夏侯渊征战关陇汉中开始,到被魏延在陇右联合羌胡,被诸葛亮在上邽海扁,屡次一败涂地。但就在不断的挫折和失败中,郭淮同样练就了火眼金睛,成长为足以与诸葛亮相匹敌的战略高手。
几十年后,他更成为了诸葛亮北伐继承人姜维难以匹敌的曹魏主将。
诸葛亮此时还在跟司马懿对峙。
现在他西边是陈仓要塞,北边渭水对岸早已经被郭淮守得死死的,东边就是司马懿的战区主力大营,正对他虎视眈眈。三面都被堵得严严实实,唯一的通路就是回去的斜谷。
这个阵势,还怎么继续打下去?
可是难道就此撤退么?自己满怀信心,屯粮三年,讲武练兵,所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难道就这么才出斜谷口,什么都没干,跟到五丈原旅游一样,打了个转就又回去了?
耻辱啊。
已经是五次北伐了。一次比一次机会渺茫,自己一次比一次努足了气力。原先至少还曾经大破敌军,斩将杀敌,现在倒好,所谓上上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十万大军千里迢迢赶来,还没打呢,就只能回去了?
耻辱啊。
诸葛亮硬撑着不退,诸葛亮在等待时机,他向司马懿递交挑战书,就是期望能够跟司马懿决一死战。
决战吧,司马懿,只要你同意决战,我就能粉碎你,粉碎长安,粉碎曹魏。
发展到后来,这种挑战简直成了他的救命稻草,他反复地递交挑战书,甚至他开始给司马懿送女人衣服,企图通过羞辱司马懿来激他决战。
这一幕早在四百年前就出现过类似的场景,那时候是楚汉争霸的最后,项羽威胁刘邦投降,否则就用他的爹下锅做肉汤。连这种伎俩都使出来,当时的西楚霸王已经山穷水尽了。
我禁不住可怜诸葛亮,连送女人衣服这种低三下四的伎俩都使了出来,说明他跟当年的项羽一样,谋略用尽,进退维谷,一筹莫展。
随着继续等下去,诸葛亮心里也清楚得很,司马懿绝对不会给他决战的机会了。
可他还死撑着不退。
这是因为他早在出兵前就跟孙权达成了共同出兵的协议,而在五月份,孙权就应约举国三道攻魏,响应诸葛亮。西路大将陆逊、诸葛瑾率万人从江夏、夏口进攻襄阳;东路大将孙韶、张承同样率万人,进攻广陵郡的淮阴;孙权亲率十万大军为中路,进攻包围合肥新城。
一时间,曹魏东西告急,当年曹操两线作战的窘境似乎又将重现。
诸葛亮最后的一线希望,就是孙权在东边能打开局面,使已经趋于僵化的局势重新搅动起来:几十年前,即便是用兵仿佛孙吴的曹操也不得不受困于两线作战,东奔西走,损兵折将。几十年后,你一个小小曹叡何德何能,可以对抗两线作战的威力?
只是诸葛亮的希望又落空了,曹叡用事实响亮地回答了他:“我可以!”
鉴于蜀远而吴近,曹叡果断决定,分少量兵力增援司马懿,在西面拖住诸葛亮即可。自己则统率战略总预备队亲自东征,首先击退孙权。
早在孙权北上的初期,曹魏东南战区的将军田豫就看透了孙权的想法:“吴军不是贪图小利,而是企图把合肥新城当作人质,调动我战区机动兵团前往增援,好来个围点打援。咱们干脆不动窝,听之任之,就让孙权在新城下头折腾去吧。等他打得累个半死,咱们再突然出动,一举就把这老贼拿下。”
一切尽如田豫的预料,孙权在合肥新城下狂轰滥打了两个月,望眼欲穿也没等到东南战区的机动兵团,反而连日攻城,东吴士兵都没了士气。这时候曹叡率领战略总预备队突然出现,孙权顿时知道不妙:再不走反而要被包饺子。孙权这一退,其他两路还打个屁,于是全退兵。东南清静了。
曹叡率军回到首都。朝廷上下都认为司马懿正跟诸葛亮相持,皇帝应该到长安去督战。曹叡对此只是摇了摇头,微微一笑:“孙权已退,诸葛亮胆破。司马懿足以压制他,我无忧了。”举重若轻,就化解了原先祖父曹操都难以应付的两线作战。
利用战区机动兵团拖住一面之敌,用战略总预备队捏起一个优势兵力的拳头,首先打击另一面之敌。
曹操原先苦于两线作战,为此构想建立的战区机动防御体系,至此大成。
战区机动防御体系,我们可以把它比喻成一个篱笆。
对于西部战区来讲,曹操,就是给这个篱笆打了几根主支架的人;曹丕把支架中心挪了挪,重新扎牢靠了一些;曹真在支架之间可能的那些疏漏都重新钉了木条;到了司马懿,他在木条上层层叠叠缠上了铁丝网,还在后头连上了一台功率强大的发电机。
八月份,孙权退兵的消息传来,诸葛亮病倒了。
长期的劳累工作,早已经拖垮了他的身体。此时他的精神也挺不住了。
这次北伐,完了。
下次?还有下次么?两线作战,都已经不能动摇曹魏分毫,即便再要打,还能怎么打?现在的曹魏西部战区前沿已经布满了要塞,后头腹地有的是粮食和兵马。甭管你是出祁山、出陈仓、出斜谷,甚至出骆谷,出子午谷,又能怎么样?人家根本不会来跟你野战,直接采用堵截跟你比赛耗粮食。这办法看上去其笨无比,却恰恰立于不败之地,你根本就拿它没辙。
甚至在西部战区后头,还有庞大的深不可测的战略总预备队。
两线作战,两线作战,天知道为了联合孙权两线作战,诸葛亮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击退曹真的汉中防御战之后,孙权向蜀汉表了态,他要称帝了,希望得到蜀汉的承认。
孙权对称帝全无包袱可言,他早就是江东土皇帝了,皇帝的称号,不过是加了个名字而已。
但这对蜀汉朝野上下来说,简直就是轩然大波。为了凝聚人心,诸葛亮苦心维护的蜀汉政权一向以道德制高点自居:我才是大汉的正朔,曹魏是篡位的逆贼,我要讨伐逆贼,光复大汉天下。而现在,它却发现自己的盟友也要称皇帝。
从道德上讲,它必须反对孙权称帝,只有这样,它才能继续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以大义名分向曹魏发起挑战。但是从实际情况来说,它又怎能承受和孙权断交为敌的打击?
一个极端的两难局面。
诸葛亮以蜀汉执政者的身份,最后决定,从实际利益出发,承认孙权的称帝。
这毫无疑问是个痛苦的决定,从承认孙权称帝的那一刻起,蜀汉政权,就丧失了做为大汉正朔,光复大汉天下的资格,因为它既然承认孙权是江东的皇帝,也就等于承认自己不是天下之主,自己同样只是偏居一隅的割据政权。但如果不是这样,孙权就不可能协助出兵,两线作战的计划就不可能实现。
在当时,诸葛亮几乎可以说背着骂名作出了如此巨大的让步,终于使孙权同时出兵,可最终的结局,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即便诸葛亮能够回师,他又怎么向朝野交代呢?
辛苦北伐了这么多年,寸土未得,甚至就连自身的大义名分也让了出去。蜀汉,汉已经成了一个笑话,从此之后或许只能说是蜀了。这样的一个割据小政权,还能有什么未来?
北伐,已经是毫无机会了。将来该怎么办,将来还能怎么办?
五丈原,秋风吹起,一代丞相诸葛亮,满怀着对过往的辛酸和对未来的迷惘,撒手人寰。
既然说到诸葛亮死,就闲散说两句诸葛亮的出师表和刘备托付他北伐的用意,当然了,或许只是我一家的偏见而已。
初读出师表,我的感觉就两个词儿,霸道,琐碎。
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呢,因为按道理说,出师表出师表,就是将领出征之前,向主君表表必胜决心,阐明敌我战略部署之类的东西。但诸葛亮这篇东西明显不是这样,全文里谈到出证的恐怕连三句话都没有,长篇累牍,都是对刘禅,这个皇帝为人处世的反复告诫。
不仅如此,诸葛亮对刘禅的告诫,不是让他去如何振作治国,反而是让他啥也别搞:违法乱纪的和真诚善良的,你只管交给有关部门去处理;宫里的事甭管大的小的,你都去咨询郭攸之他们;军营里的事,只管去咨询向宠。
总之,诸葛丞相的要求就一句话,裁决处置都是这帮贤臣的事,您呐,只要在报告上签字盖章就够啦。
够霸道的吧。
还有就是琐碎。
一篇出师表,郭攸之,董允,费祎,向宠,蒋琬,张裔,几个人的名字和官职,翻来覆去的出现。好像诸葛亮非但怕刘禅没能亲近这帮子贤臣,而且还怕刘禅记性不好或是没往心里去,于是反反复复的跟他唠叨这几个人的名字。
至于先帝这个词儿,就更了不得了,一篇表里出现了起码十几次:臣为先帝所简拔;北伐是先帝的夙愿;人心是先帝收拢;不亲贤臣的桓灵是先帝所痛恨;得蒙先帝三顾草庐所感激,乃至做了先帝临终时的托孤之臣……我的妈呀,几乎是处处有先帝,句句有先帝。
实在是琐碎得要死。
那时候我很反感这篇东西,甚至很有点儿怀疑诸葛亮的用心,我相信刘禅其实也很反感这篇东西:啊,这不让人做,那也不让人做,啥事都你跟你选拔的人说了算?你这哪儿还像是做臣子的给君主上表呀,到底你是皇帝还是我是皇帝?
现在有了小孩,心境不同了,掉头再看出师表,别有滋味。
诸葛亮誓师北伐,上出师表的时候,刘禅应该是二十出头了。
他仍然整天吃喝玩乐,搁在现在,就是一成天吃喝玩乐上网把妹子毫无责任感的纨绔子弟。
这个年龄还这么不懂事,在咱们现在和平年代的温室花朵中间实属平常,但在那个战乱四起的年代,简直就是低能。
在这个年龄,诸葛亮已经博览群书,是自比管仲乐毅的雄才,时常抱膝长啸,以抒发他不甘寂寞的内心情感。刘备死对头曹操的儿子曹丕,自幼读书习剑,八岁时就开始随父亲南征北战,十三岁时张绣先降后反偷袭曹操,曹操的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都壮烈战死,还是小孩子的曹丕硬是从遍地死人的军营里逃了出来。没有非凡的勇气和冷静,是决做不到的。
和他们一比,刘禅实在是没法看。更要命的是,做为一个皇帝,这样一个庸碌的家伙却承载了蜀汉的江山,蜀汉的命运。
所以才有了这篇千古流传的出师表。
一篇霸道,琐碎的出师表。
权臣对主上,霸道可也,琐碎,只怕是犯不着。那么到底是什么人对什么人讲话,才会如此的霸道,又如此的琐碎?
只有严父对不成器的儿子。
刘备临死的时候让刘禅以对待父亲的礼数对待诸葛亮,诸葛亮也是以父亲的态度看待刘禅。
正因为如此,也只有因为如此,才有出师表中的时时监督,谆谆教导,句句叮咛,才有了结尾的“近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过,刘禅是不会领情的——无论是谁,对过度的管教总是厌烦的,甭管是好意还是恶意。
从出师表里可见,诸葛亮总是把刘备临终托他北伐挂在嘴边。
刘备的临终遗言很强大。
“你的才干十倍于曹丕,一定能成就大事,”这就是刘禅奸滑无比的老子刘备对诸葛亮的临终遗言,“如果我儿子可以辅佐,你就辅佐;如果他不是那块料,你就取而代之。”
“你的才干十倍于曹丕,一定能成就大事,”这就是刘禅奸滑无比的老子刘备对诸葛亮的临终遗言,“如果我儿子可以辅佐,你就辅佐;如果他不是那块料,你就取而代之。”
无论是任何人,如果听到领导同志在临终时如此真诚善良推心置腹一把,恐怕反应都会跟诸葛亮的一模一样,哭着表决心,誓死效忠。
不过根据我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哪怕是什么人都可以相信,也绝对不能相信上司的许诺。干得好了,你的功劳都是上司的;出了问题,所有的毛病都是你自己的。如果捅了漏子,我敢打包票,第一个出卖你的,绝对是你的顶头上司。
在我看来,刘备的这一番真诚善良推心置腹,只是为了在保刘禅。
刘禅是个什么样的废物,他当爹的还能不知情?要才能没才能,要威望没威望。
刘备一旦撒手而去,诸葛亮当丞相来辅佐刘禅,臣强君弱的形势,简直就是曹丞相“辅佐”汉献帝的翻版。
必须得避免这种情况。
所以刘备抢先一步,把诸葛亮你能取而代之的丑话给说了出来。
好了,我已经把丑话都说在了前头,你也表过了忠心决心了,以后要是做出对不起我儿子的事来,那就决是你理亏了——这种逻辑圈套对历史上此后出现的诸多干掉前代遗孤自己篡位当皇帝的流氓都是不管用的,因为流氓不要脸,出尔反尔,说话当放屁。可它却对诸葛亮有用,因为诸葛亮不是流氓,诸葛亮是个重诺的人,更是个要脸的人。
当然了,刘备说取而代之的时候也不是没有二手准备——无论哪个年头都有浑不吝的主儿,还是准备好了比较稳妥。
他的病榻前不止一个诸葛亮,还有一个人,赵云。在长坂坡把阿斗从千军万马中救出来,对刘备父子同样都是忠心耿耿的勇猛的赵云。
就凭诸葛亮南阳种地仑锄头锻炼出来的那点儿体力,赵云伸出两根手指头就能把他捻成肉渣。
我一点儿都不难想象,如果诸葛亮不是表决心忠心而是厚着脸皮对取而代之这句话坦然受之以后会是个啥下场,当场被赵云一巴掌甩爆头的可能性有百分之九十九。
所以于情于理于势,诸葛亮对刘备这番话都只有做出一个回答。
其实刘备遗言的奥秘不止于此。
我怎么看刘备的遗言,怎么觉得前后有种不协调:“你的才干十倍于曹丕,一定能成就大事。如果我儿子可以辅佐,你就辅佐;如果他不是那块料,你就取而代之。”
这句话不协调的地方,在曹丕。
刘备完全可以说:你的才干百倍于我儿子,一定能成就大事。如果我儿子可以辅佐,你就辅佐;如果他不是那块料,你就取而代之。”这才是一句逻辑连贯的话,猛地提到曹丕,显得非常突兀。
如果刘备单单只是想让诸葛亮辅佐刘禅,又何必要提曹丕?
提曹丕,只有一个目的,北伐。
刘备别说什么北伐了,在诸葛亮加入他的军事集团之前,他连复兴汉室这个口号都没有,只是一条东奔西走的惶惶丧家犬。是诸葛亮苦心为他打造了这个道德形象,为他创造了这一不可磨灭的道德品牌,并给他指明了发展壮大的方向。
即便如此,刘备在丧失荆州之后的第一个反应也是攻打孙权,几乎把刚兴盛起来的局面彻底断送掉。为了攻打孙权,他还派人吊唁曹操,尝试着跟曹丕修好,因为曹丕禅让才使两国毫无回转余地。
经过他一番折腾,蜀汉国力大衰,别说外战,连自保都难。
这些刘备不是不知道,可他居然在临终的时候提曹丕提北伐,把这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托付给了诸葛亮。
商鞅在《商君书》里把能威胁君主地位的强民看成是国家的毒素,并且这样说:圣人治国,能集中民力,更能杀灭民力。杀灭民力的最好办法,就是鼓励他们去对外战争,去杀敌。商鞅还说:国家贫穷,就要一心铺在战争上。这样就把毒素的作用灌输到敌国去了,君主就能安枕无忧。如果不去打仗,那毒素就会在国内进一步滋生,君主地位不稳,国家必定会混乱弱小。
刘备的用心,与商鞅暗合。
北伐吧,诸葛亮,你一定能成就大事。
把你的聪明才智,把你的精力和注意力一分不差地全都使用到曹魏身上吧。
在蜀地之外,有你更大的用武之地,有更高的功业可以追求。
(这样你的脑筋就浪费不到我儿子头上了。)
既然说到北伐,还有一人便不得不提,这就是魏延。
那还是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针对北伐战略的具体方向,常年担任汉中太守,蜀汉北方军区司令的魏延提出了一个和诸葛亮迥然有异的出兵思路,这就是后世众说纷纭的“子午谷奇谋”。
陈寿是个惜墨如金的人,对魏延的策略提得极为简要:“率领一支万人部队,和诸葛亮分道出发,会师于潼关”,倒是裴松之引的魏略详细提到了这一策略:
当时,夏侯楙坐镇长安。诸葛亮在南郑商议用兵策略,魏延是这样说的:“我听说夏侯楙是魏主的女婿,胆怯无谋。您借我魏延五千精兵,再有五千人背负粮草,走子午谷,不出十天就能抵达长安。夏侯楙得知我魏延突然杀到,必定乘船逃跑。长安只剩下御史和京兆太守,军事上缺乏主事的,不足为虑。曹魏建在横门粮仓再加上搜集散民的粮食,足以供应粮食了。等他们的援军得到消息再从东方赶来,少说也得有二十多天。有这功夫,您从斜谷出发,也足够赶到的了。到时候,咸阳以西都可以一举而定。”
诸葛亮认为魏延这主意“悬危”,太玄乎太危险,不如安安稳稳走坦途,也一样能够平取陇右,十全必克,所以就没同意。
后来既然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了,于是大伙儿掉头回去称赞魏延这计策的就越来越多了,说到后来,似乎采纳了魏延的策略第一次北伐就一定能成功似的。果真如此么?
魏延的子午谷直逼长安,跟诸葛亮三步走第一步谋图陇右,完全是两个战略思路。这不是简简单单的急和缓的问题,而是战略目标的侧重点大有差异。
从古到今的战争,科技发展,战争形态千变万化,可是两种基本形态始终没有变。
一种基本形态,咱们堂堂正正的对峙交锋,你来我往,步步为营,我蚕食你一部分地盘,你再出兵反蚕食回去,而我步骤比你严密,利用你的种种困境,使你对我的蚕食应接不暇,最后我把你吃掉,
这是消耗战。
还有一种基本形态。没有大军的对峙,没有蚕食,没有你来我往,只是突袭。凭借突袭,我剑走偏锋,从你薄弱环节入手,突破你的防线,一举摧毁你的指挥中心、后勤中心、通讯中心,你即便再多的军队也白搭,动弹不得,指挥不了,调动不灵,只能跟菜板上的鱼肉一样,被我想怎么割就怎么割,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这是瘫痪战。
举个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凭借高超的坦克指挥战术和空军轰炸配合形成的闪击战,就是最典型的瘫痪战。而苏军初期被迫以空间换时间布置坚固的防线,就是消耗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火力的打击范围越来越大,摧毁威力越来越强,瘫痪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再举个例子,美国人打伊拉克战争采用的手段就是不折不扣的突袭瘫痪作战。先采用斩首行动,采用导弹破袭萨达姆的指挥中心;用大量金钱收买萨达姆的军队中层领导人;发动进攻的时候,优先打击萨达姆的雷达和通讯站,干扰和破坏萨达姆的通讯指挥系统;具体出兵路线则是绕过萨达姆严密布防的城市,用蛙跳手段直接冲击首都巴格达。
在这样铺天盖地的打击下,萨达姆开战十五个小时后就完全丧失了自己军队的指挥权,根本无法组织起行之有效的抵抗,就已经溃败了。
这就是瘫痪战的威力。
现在让我们回到三国时代。
诸葛亮步步为营的三步北伐,先图谋兼并陇右,争取利用曹魏两线作战的劣势赢得对陇右蚕食与反蚕食的胜利,这是消耗战的思路。而魏延兵出子午谷,企图一举破袭曹魏西部战区司令部和后勤中心长安,这是瘫痪战的思路。
由于瘫痪战对军队素质要求非常高,包括军队的机动能力,将领的策划能力,等等等等,所以在我国古代,国力相近的国与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还是以蚕食和反蚕食的消耗战为主,瘫痪战出现的几率并不大。
不过,瘫痪战的形式,倒是频繁地出现在具体的战场战术上。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思路很早就出现了,出奇兵压迫和粉碎敌人指挥部,迫使敌人指挥首脑放弃指挥逃走,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战术。很多以少胜多的站场交锋都是以这种手段取胜的,不独是中国战争史,外国譬如亚历山大对波斯的几次著名战役也是如此。
诸葛亮跟魏延的分歧就在于,两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诸葛亮是典型的图纸派出身,早年间还在草庐躬耕的时候就无时无刻不在筹划总体战略蓝图构想,接触实际战斗要晚很多,所以他是图纸作业的战略策划专家,孰轻孰重,怎么以最小代价最稳妥的方式夺取战果,这是他的固有思路。
魏延正好相反,魏延原先不过是个刘备的部曲士兵,他最早接触的,不是战略蓝图构想,而是具体的战场血肉厮杀。他是战场战术指挥官出身的军区司令,一步一个血脚印踩上来的。所以他对曹魏关中的看法,不过是套用了战场战术的突袭思路。
这就是为什么魏延看重的,恰恰是诸葛亮所忽略的子午谷的原因。
诸葛亮的战略思路原先就说过了,现在,我们就单把魏延的这份作战计划放上来,分解一下看看。
有一套书叫《中国军事通史》,里头总结了魏延的计划要想顺利实施,有这么几个必然要素:
1、魏延10天能到;
2、夏侯楙逃跑;
3、粮食来不急坚壁清野;
4、诸葛亮能在20天内赶到
最后的结论就是,四个要素不大可能齐备,所以魏延这是希望为零蛋的赌博。
我得说,完全不是这么一马子事。
很多人用曹真南伐汉中的时候派张郃走子午谷两个月还没走出来,以及诸葛亮自己最后一次北伐大军出斜谷用了两个月时间,来论证四要素的第一和第四的不成立。实际上他们什么也论证不了,因为这是无法类比的。
原因何在?因为行军的步调不同,时间也不同。
先说步调。
美国人原先为了数据化军队战斗力,曾经做了个数学模组。为了制作这个数学模组,他们采样分析了16世纪以后历次战争的行军数据。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在战争状态,如果抛开打仗和对峙的时间不说,单看军队的行动力。那么行动的路线越短,时间越短,则军队的行动速度可能爆发得越高;相反的是,行动的路线越长,时间越长,军队的行动速度就无限接近于后勤补给队的行进速度,也就是每天10公里。能打破长途行军每天10公里这一惯例的,只有拿破仑和哥萨克骑兵。
这是千真万确的。
光军队跑得快,没有用,你总归得在能够得着自己粮食车的范围内活动,否则就要饿肚子。军队饿肚子就没有战斗力,甚至会哗变。
拿破仑和哥萨克骑兵为什么能打破这个概念?因为拿破仑是个非常重视因粮于敌的统帅,他的行军特点是在城市之间快速行军,大部分粮食靠就地征收来解决问题,以至于欧洲各国都叫他的法国军队是“蝗虫”,所以军队的行动速度能无视后勤补给队的速度。至于哥萨克骑兵,那是跟蒙古骑兵一脉相承的。每个骑兵好几匹马,渴了就喝马奶子,所到之处,要求城市提供粮食和补给,不仅如此,后头大规模的牲畜游牧跟着,从不用为后勤发愁。
在三国时期也有这样擅长快速长途奔袭的名将,就是夏侯渊。典兵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这都有的叫了。不过夏侯渊从来没有走过像拿破仑和蒙古骑兵那么远的路,如果他也需要行程万里的远征,那绝对做不到什么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那如果没有铁路之类的技术革新,怎么才能提高军队在国内的行进速度呢?只有一个办法,在军队行军的路上,预先建立补给站,储备好粮食。这样军队就不必仰仗随同行动的后勤运输队,自然就跑得快了。
在对抗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张郃从南阳冲击陇右的速度快得惊人,就是因为有西部战区的后勤中心长安。西部战区的军队虽然被曹丕拆散,但是长安始终是西部战略物资储备的中心。张郃从南阳出发,完全可以不用后勤运输队,几天内急行军赶往长安,再从长安携带好充足的口粮急行军冲击陇右。冲击陇右也没必要带着后勤运输队,因为等到了陇右还有上邽可以补给。
这两个重要的补给站,就是张郃能神速上陇的物质基础。
而曹真和诸葛亮要去攻打敌国,就没张郃这种国内行军的物质优势了,他们只能在大军的屁股后头拉着粮车,一点一点哼哧哼哧慢慢儿蹭,他们的步调快得起来才怪。而魏延要求的行军步调是不带粮车的急行军,用掠夺曹魏在横门的粮仓,还有就地征收当地老百姓的粮食,来实现就地补给——这是拿破仑能实现部队快速机动的办法——跟诸葛亮和曹真后来纯靠自己运粮完全两码事,所以二者速度不具备任何类比的条件。
就更别说曹真让张郃走子午谷讨伐汉中那会儿正是秦岭雨季。栈道的木头被水搞烂了好几处,大部队不仅得走路,还得修栈道。这可是要命的活儿,古时候的栈道都是在悬崖峭壁上打上一个个石洞,然后把大木头桩子楔进石洞里去,再在上头铺木板。这费工费时的事儿,可不是说说那么轻松。魏延提倡快速突入子午谷的时候没下雨,犯不着在这上浪费时间。
至于夏侯楙是否会逃跑,只要看这人传记就知道,他不是一般的废。不懂得打仗,这都是其次了,关键是这人仰仗自己是曹魏的驸马爷,国家的制裁之剑落不到自己头上,所以没一点儿责任心,在长安主要工作就是豢养歌姬,乃至于他老婆告他的黑状。还有就是想着发家致富,发的是自家财产,具体什么都手段就不知道了,反正无非就是找机会捞钱。就是这么一个纨绔子弟。
所以说,魏延说他会逃跑,是有情报基础的,他是相当了解这位驸马爷。夏侯楙逃跑的可能性非常大,即便不逃跑,这人也没啥能耐,撑死了就是那种缩在桌子下头束手待毙的主儿。
说到这儿,魏延子午谷策略的大体轮廓,就已经很清楚了。
他要和诸葛亮分兵两路,自己率一万人出子午谷,轻装急行军,10天抵达长安,同时诸葛亮出斜谷,也是轻装急行军,20天抵达长安,完成会师。大伙儿都不带粮食,完全依赖抵达曹魏境内之后的就地补给和占领曹魏的粮仓,因粮于敌。
这计策,的确是险到了极点,也的确是妙到了极点。
最险的,就是甭管魏延的别动队,还是诸葛亮的主力军,全都轻装急行军,除了口粮,不带任何多余的辎重;最妙的,就是目标直指曹魏西部战区的物资储备中心,长安。
拿下了长安,什么都有了,因粮于敌,我什么都不用带,单单带着兵来就足够。拿下了长安,你曹魏在关中就再没了物资基础,要来打么,你不光得从关东(函谷关以东)派兵,还得慢慢从关东调运粮食。我完全可以把长安当作自己的物资基地内线作战,主客之势,就此扭转。
这就是魏延子午谷奇谋的中心思想。
最后,就是坚壁清野的问题了。
很多人觉得,夏侯楙就算跑,也完全可以放一把火,把长安的粮食都烧干净了再跑呀。这样儿你魏延就得不到粮食了,那你跟诸葛亮还不都死菜了?
是,道理上如此,但实行起来,还是两码事。
别小看咱老祖宗的军事仓储的智慧呀。
囤积军用储备粮,防火防潮措施那是必须的。
在古代,别说三国时代了,就算是比三国时代更早的战国秦汉时代,城池内的储备粮窖构造都是非常严密的。有兴趣的可以去洛阳看看古代仓储系统和残留的仓储谷物,保留得很完善的。没这个条件的,可以去看看古代军事工程方面的书,也有详细介绍。
城池内的战略储备粮是这么放的,先在地下掘一个漏斗形的地窖,然后用原始材料在地窖壁上打上防水层,接着就是往里放粮食了,放好一层,很好,打上木支架,在粮食上头铺木板做个隔断,涂抹原始材料防水防火,做好了隔断之后,再在隔断上再铺一层粮食,再打支架做隔断,再用原始材料作防水防火处理……如此这般,每个粮储地窖都是这样一层层的隔断中间堆积着一层层的粮食。取粮食的时候,一层一层的取,取干净了一层,再拆毁隔断取下头的一层。
这么严密的设置,就是为了防止敌人搞破坏的。
你想一把火烧了?做梦去吧。
你点火烧了地窖最上头一层粮食,下头隔断把底下的粮食保护的好好的,就算你有功夫,烧光一层,再扒开烧焦的粮食,挖开下一层隔断,再点火,再扒开,再挖开,再点火……累死你夏侯楙小东西的。不等你点光一个粮库,你也不用坐船跑了——魏延早进门了,说不定还拍拍你肩膀,递给你一火把:“烧吧,驸马爷,再烧三个月你要能烧干净这粮食,老爷我不姓魏,跟你丫姓夏侯。”
这就是魏延子午谷策略的要义。
险到极点,也妙到极点。因为目的巧妙,所以只能险途,也因为险,才格外显得妙。
策略能否采用,并不在主帅的军事素质,而在主帅的性格,我相信,如果换了孙策这类轻佻恃勇性格的主帅,十有八九大对胃口,直接就拍板了:“娘的,干他奶奶的这一票!”不过以诸葛亮的谨慎性格,如此险中求胜的计划是绝对不允许的,他追求的是万全。
虽然介绍了这么多,但我决不是说就此子午谷一定胜过了陇右祁山。
风险和追求的成果是成正比的,魏延追求的成果如此辉煌,自然风险就比较大,相比较而言,诸葛亮利用曹魏两线作战的弱势,分步蚕食也并不是什么战略选择的大失误,具体的前头已经分析了,如果不是马谡如中国足球一般临门一脚掉链子,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
子午谷,还是陇右祁山,都不是什么大问题。这就好像有人喜欢吃肉,有人喜欢吃鱼,甭管吃鱼还是吃肉,反正都是能吃饱的。
选哪个战略都有成功的希望,只看你具体每一个战术环节怎么去操作罢了,操作的好了,你自然就成功了,具体的战术环节操作不好,筹划再怎么完全,一样得乖乖卷铺盖回汉中,哦,对了,选子午谷的同志们就不用想了,选子午谷如果战术环节没操作好,唯一的路途就是被曹魏包围歼灭回姥姥家,跟汉中不搭界了……
不过最后我得说,如果要我来选,我还是选择投机性大的子午谷,输赢就这一把,要么输个裤子光,要么赚个盘满钵满,很有趣呀。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12-19 15:38 编辑
]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士别三日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3
帖子
1340
编号
69088
注册
2006-5-19
家族
大忽悠公会
#2
发表于 2007-12-18 11: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也想看,可惜作者的博客现在才写到魏延
(啥时候等我恢复元气了再继续写姜维吧,我想,他既然已经被我冷落了这么久,也不妨再在冷宫里多哭一两天……)
[
本帖最后由 士别三日 于 2007-12-18 11:45 编辑
]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坚硬的稀粥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85
帖子
1336
编号
77101
注册
2006-7-28
来自
天津
#3
发表于 2007-12-18 15:2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嗯嗯,好文。
不过跑题得厉害。
郭循这小子不容易啊,在魏是个团长,到了蜀平地拔到军长级,还是不忘故国。不容易。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太平清领道人
(传说中的三公子)
★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3
帖子
3501
编号
148918
注册
2007-4-29
来自
东海蓬莱
家族
肉肉门
#4
发表于 2007-12-18 15:2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最后的守护者如果单指姜维,确实跑题了;如果指包括蜀汉大旗下面所有的守护者,那就没有跑题。。。依我看,作者的意图应该是后者。。。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任复之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37
编号
16346
注册
2004-8-25
来自
shanghai
#5
发表于 2007-12-18 16:1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口气看下来,写得很不错,分析的很详细,支持继续写下去。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东祖长离
2007-12-20 21:01
-100
灌水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6
发表于 2007-12-18 16:19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坚硬的稀粥 的帖子
老郭妻小都在魏国,拼老命把儿子从叛徒之后搞成了忠烈之后,袭乡侯之爵,是个好老爸。
确实好文,拉到战略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看战事和诸将,高屋建瓴。
蜀道艰难,将星凋零,二哥断首之后诸事,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贾图
广陵侯
谏议大夫
★★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775
帖子
10924
编号
3282
注册
2003-12-13
#7
发表于 2007-12-19 10:2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昨天在琅琊看的时候就想转过来的,只是不知道如何联系作者,没想到被楼主转来了。很久没看到如此好文了,和老易一样,能够起到普及知识的作用。
我记得魔力真髓以前也骂过萨大白话的马超论,一样很是精彩,呵呵。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士别三日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3
帖子
1340
编号
69088
注册
2006-5-19
家族
大忽悠公会
#8
发表于 2007-12-19 15:1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琅琊那个也是我转的
不过这文章也不是无懈可击的,最有争议的就是魏延子午谷计谋.
和夏侯附马的烧粮上.(自己人烧会烧不完?)
琅琊和作者的博客都争吵得很厉害.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坚硬的稀粥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85
帖子
1336
编号
77101
注册
2006-7-28
来自
天津
#9
发表于 2007-12-19 15:5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要是蜀国危如累卵之时,比如3万魏军从阴平路上直插涪关了,到的确应该采用魏延的方法。
但那时蜀国没到那么危急的时刻,犯不上冒那么大的险。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sherry^
(控~)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34
编号
83097
注册
2006-9-14
家族
现视研
#10
发表于 2007-12-20 21:4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写的很好 特别是关羽发动战役的前 宛城事变 原来是那样啊
希望姜唯部分早点写出来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白地将军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0
编号
253785
注册
2007-12-22
#11
发表于 2007-12-22 11:0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鄙人一直认为小姜不忠不孝无勇无谋,此人被吹捧程度不次于赵云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剑圣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
编号
194497
注册
2007-7-27
#12
发表于 2007-12-22 21:1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白地将军
于 2007-12-22 11:00 发表
鄙人一直认为小姜不忠不孝无勇无谋,此人被吹捧程度不次于赵云
我认为不是吧,姜维还是有点本事的。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simoney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8
编号
36598
注册
2005-4-12
#13
发表于 2007-12-23 11:3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难得好文啊,写的很有见解。姜维,我还是非常喜欢的,虽然没什么功劳,但苦劳还是很大的。
看了一半,怎么内容都是诸葛的啊。难道要连载不成?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12-24 06:46 编辑
]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卡卡猪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5
编号
41177
注册
2005-6-17
#14
发表于 2007-12-24 02:1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你的才干十倍于曹丕,一定能成就大事,”这就是刘禅奸滑无比的老子刘备对诸葛亮的临终遗言,“如果我儿子可以辅佐,你就辅佐;如果他不是那块料,你就取而代之。”
文章发了两次。
我看完了,快1个小时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渔夫
(厄瑪奴耳)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88
编号
69948
注册
2006-5-25
来自
奇夢の楽園
家族
古墓派
#15
发表于 2007-12-24 15:3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实在佩服得紧!
想不到费褘是这样子的。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逍遙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67
帖子
1197
编号
15774
注册
2004-8-17
#16
发表于 2007-12-24 16: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直对费祎的认识只有前出师表里的一段,印象算是不错。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看了此文又忽然有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天涯明月刀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17
发表于 2007-12-24 16:5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逍遙
于 2007-12-24 16:55 发表
一直对费祎的认识只有前出师表里的一段,印象算是不错。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看了此文又忽然有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
费祎这个,作者是在YY,史料中没有的事。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雪在舟
(独钓寒江雪)
★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20
帖子
742
编号
216742
注册
2007-9-17
家族
雪舟斋
#18
发表于 2007-12-24 18:0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感觉跑题了 是怎么从姜维转移话题到诸葛亮的??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坚硬的稀粥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85
帖子
1336
编号
77101
注册
2006-7-28
来自
天津
#19
发表于 2007-12-25 09:5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谈费祎的是作者自己的看法。
说郭循被姜维收买的也是大多数人的个人观点。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天涯明月刀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20
发表于 2007-12-25 09:5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坚硬的稀粥
于 2007-12-25 09:53 发表
谈费祎的是作者自己的看法。
说郭循被姜维收买的也是大多数人的个人观点。
哪来的大多数人?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士别三日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3
帖子
1340
编号
69088
注册
2006-5-19
家族
大忽悠公会
#21
发表于 2007-12-25 10:2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坚硬的稀粥
于 2007-12-25 09:53 发表
谈费祎的是作者自己的看法。
说郭循被姜维收买的也是大多数人的个人观点。
费祎的说法完全合情合理,
如果郭循被姜维收买的话
那郭循想刺杀刘阿斗对姜维有何好处.
刘禅一来就封郭循如同马超的官职.姜维就不怕郭循不受控制?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因苏阿
(热那亚来人)
★★★★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107
帖子
2180
编号
117698
注册
2007-3-7
来自
博卡
家族
轩辕学院
#22
发表于 2007-12-27 10:2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渔夫
于 2007-12-24 15:33 发表
实在佩服得紧!
想不到费褘是这样子的。
估计是受了风气陇西的启发吧,和三国志历史差了十万八千里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南冥羽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1
编号
255420
注册
2007-12-25
来自
天轩
#23
发表于 2007-12-27 20:5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写地好长啊~~~~姜维确实满厉害的~~可惜啊~~~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小人小小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3
编号
258981
注册
2008-1-1
#24
发表于 2008-1-5 18:4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蜀汉最后的守护者
沒有廖化嗎?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士别三日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3
帖子
1340
编号
69088
注册
2006-5-19
家族
大忽悠公会
#25
发表于 2008-1-11 18:1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原作者很久没有更新,郁闷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枫月
(江左八俊之四,宛江子贤)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8
编号
169158
注册
2007-6-1
来自
南殇若水
家族
轩辕学院
#26
发表于 2008-1-20 15:0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作者似乎很久没有更新了 ,哈哈 期待ing
姜维不错地...人是很有才地...只不过干过一些傻事..such as 后来的 "敛兵聚谷"的军事策略简直白痴....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foraeversangyan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3
编号
266024
注册
2008-2-2
#27
发表于 2008-2-3 18:5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错,虽然不是很懂不过谢谢楼主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东祖长离
2008-2-3 20:01
-100
刷屏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19 03:2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48491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