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深谋远略的渭南之战
性别:未知-离线 气概文鸯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发表于 2007-12-21 16:0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深谋远略的渭南之战

正文前面的话

     网文忌长,此文偏偏很长。为了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小子气概文鸯先提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如果你觉得这几个问题还有点意思,你不妨看看本人的解析是否在理;如果你觉得这几个问题很无聊,弃之可也。
  许多人认为,曹操不听高柔的谏阻,是蓄意逼反关中诸将,为剿灭关中割据势力制造借口。那么,曹操既然是有预谋的,为什么不抢先占领潼关,以至于后来不得不费尽心机绕道从浦阪津进入关中?
  曹操在三月就逼反了关中诸将,为什么拖到七月才亲统大军西征,留给马超等关中联军那么长的防备时间,而不是乘其叛乱初起,万事仓促时立即进军剿灭?就像司马懿平定孟达那样,给对方来个措手不及。关于这个问题,你千万不要说曹操到七月时才能完成西征的准备,如果真是那样,曹操完全可以晚些时间逼反关中诸 将。
  徐晃、硃灵军的作用是什么?
  曹军刚刚渡过渭水,马超立即就反复要求割地请和。在此之前,两军甚至都没象样地打过一仗,而且曹操还一再示弱于敌,马超显然不是担心关中联军的战斗力不如曹军,因为第一次请和不成后,马超等还曾多次主动挑战。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马超突然请和,马超到底怕什么?
  曹操、贾诩对关中联军使用了离间计,似乎除了给马超、韩遂等人之间制造了猜疑之外,曹操并没有从中获得什么直接的好处,如像演义中那样,导致关中联军自相残杀。但事情显然不是这样,曹操肯定从中获得了巨大收益,否则,曹操、贾诩不会费尽心机地设计这个离间计,史书也不会详细记载此事。那么,这个离间计到底让曹操得到了什么好处?
  曹操为什么不在战斗开始时就使用虎骑?混战时间拖得越久,给双方造成的伤亡越大。
==========================================================
  为了方便诸位,现将渭南之战史料引录于下。
资治通鉴:
    孝献皇帝辛建安十六年(辛卯,公元二一一年)
    春,正月,以曹操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
    三月,操遣司隶校尉钟繇讨张鲁,使征西护军夏侯渊等将兵出河东,与繇会。仓曹属高柔谏曰:“大兵西 出,韩遂、马超疑为袭己,必相扇动。宜先招集三辅,三辅苟平,汉中可传檄而定也。”操不从。关中诸将果 疑之,马超、韩遂、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等十部皆反,其众十万,屯据潼关; 操遗安西将军曹仁督诸将拒之,敕令坚壁勿与战。命五官将丕留守鄴,以奋武将军程昱参丕军事,门下督广陵 徐宣为左护军,留统诸军,乐安国渊为居府长史,统留事。
    秋,七月,操自将击超等。议者多言:“关西兵习长矛,非精选前锋,不可当也。”操曰:“战在我,非 在贼也。贼虽习长矛,将使不得以刺,诸君但观之。”
    八月,操至潼关,与超等夹关而军。操急持之,而潜遣徐晃、硃灵以步骑四千人渡浦阪津,据河西为营。 闰月,操自潼关北渡河。兵众先渡,操独与虎士百馀人留南岸断后。马超将步骑万馀人攻之,矢下如雨,操犹 据胡床不动。许褚扶操上船,船工中流矢死,褚左手举马鞍以蔽操,右手刺船。校尉丁斐,放牛马以饵贼,贼 乱取牛马,操乃得渡。遂自蒲阪渡西河,循河为甬道而南。超等退拒渭口,操乃多设疑兵,潜以舟载兵入渭, 为浮桥,夜,分兵结营于渭南。超等夜攻营,伏兵击破之。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操不许。九月 ,操进军,悉渡渭。超等数挑战,又不许;固请割地,求送任子。贾诩以为可伪许之。操复问计策,诩曰:“ 离之而已。”操曰:“解!”韩遂请与操相见,操与遂有旧,于是交马语移时,不及军事,但说京都旧故,拊 手欢笑。时秦、胡观者,前后重沓,操笑谓之曰:“尔欲观曹公邪!亦犹人也,非有四目两口,但多智耳!” 既罢,超等问遂:“公何言!”遂曰:“无所言也。”超等疑之。他日,操又与遂书,多所点窜,如遂改定者 ;超等愈疑遂。操乃与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遂、超 奔凉州,杨秋奔安定。
    诸将问操曰:“初,贼守潼关,渭北道缺,不从河东击冯翊而反守潼关,引日而后北渡,何也?”操曰: “贼守潼关,若吾入河东,贼必引守诸津,则西河未可渡,吾故盛兵向潼关;贼悉众南守,西河之备虚,故二 将得擅取西河;然后引军北渡。贼不能与吾争西河者,以二将之军也。连车树栅,为甬道而南,既为不可胜, 且以示弱。渡渭为坚垒,虏至不出,所以骄之也;故贼不为营垒而求割地。吾顺言许之,所以从其意,使自安 而不为备,因畜士卒之力,一旦击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兵之变化,固非一道也。”
    始,关中诸将每一部到,操辄有喜色。诸将问其故,操曰:“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 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适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
    冬,十月,操自长安北征杨秋,围安定。秋降,复其爵位,使留抚其民。
    十二月,操自安定还,留夏侯渊屯长安。以议郎张既为京兆尹。既招怀流民,兴复县邑,百姓怀之。遂、 超之叛也,弘农、冯翊县邑多应之,河东民独无异心。操与超等夹渭为军,军食一仰河东。及超等破,馀畜尚 二十馀万斛,操乃增河东太守杜畿秩中二千石。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东祖长离 2007-12-24 21:06 +150 原创作品质量较好+论证材料充足+分析较认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气概文鸯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发表于 2007-12-21 16:0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正文:
                   深谋远略的渭南之战
                                                       作者:气概文鸯

    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秋,九月,在八百里秦川的渭水南岸华阴,天寒地冻。就在这寒风凛冽、冷风刺骨的关中大地上,即将爆发一场三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绝后的大会战。双方参战人数达数十万,数十万人,全部在一场战斗中投入厮杀,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这便是曹操为平定关中,与马超等关中联军的最后决战,史称渭南之战。这场战役,虽然不是三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战役,其对三国形势的影响也不及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战役,但其谋运之深远,则远非三大战役可比。为什么这样说,我们不妨从头讲起。
  
         关中锁钥
  
    八百里秦川,古时又称关中,潼关则是进入关中的大门。为此,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潼关附近的地理。
  黄河(三国时称“河”,无“黄”字,可能那时植被尚未遭到破坏,没有水土流失,黄河不黄。)经黄土高原南下,至潼关附近遇东西走向的华山山脉,遂拐90°直角掉头东去,由南北走向变为东西走向的河流。潼关就位于刚刚拐弯的黄河南岸,北靠陡峭的黄河河岸,南为华山山脉,是沿黄河南岸西进关中平原的唯一路口。潼关东面有一渡口,如果想绕过潼关进入关中,须经此渡口北渡黄河。如果沿黄河北岸直接西行,将很快到达黄河拐角处的河东岸,岸西即是关中平原,但由于此处河岸陡峭,无法西渡,须继续沿黄河东岸北行,寻找渡口。越过黄河北岸东西走向的中条山山脉西端,进入河东平原,方是可以西渡黄河的蒲阪津渡口。(当然,实际上到达蒲阪津渡口的道路,并不一定是沿河而行的,上面的叙述只是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地形。)总之,从潼关北渡黄河后,须北越中条山山脉,行百余里险峻山路,进入河东平原,方能到达蒲阪津渡口东岸。
  但是,如果河西岸只要有敌方数千守军,河东岸纵有十万大军,也无法强度黄河。也就是说,此处黄河之险甚于潼关之险。黄河不同于长江中下游,长江中下游水量大,江面宽阔,千里岸线皆可过渡。两岸多支流大湖,可屯集数量庞大的大型战舰,数万大军可乘船蜂拥登岸。黄河渡口只有少量渡船,一次最多只能渡过数百人,对岸若有敌方数千守军,这渡过去的数百人瞬间就会被守军屠戮殆尽。历史上,曹操派徐晃、朱灵率四千人偷渡蒲阪津,唯一目的和作用,就是乘马超等关中叛军还没在蒲阪津西岸设防时,渡过黄河,能在西岸有足够的兵力迎击前来阻止渡河的敌军,保卫渡口西岸,使随后到来的曹操大军顺利渡河。曹操大军一旦由此进入河西,就是踏上了关中大地,易守难攻的潼关对曹操就已不再有用了。
  流经关中平原、东西走向的渭河,在潼关附近的黄河转弯处,汇入黄河东去。渭河又与黄河不同,黄河流急,两岸多是峭壁,只有少数渡口可以过渡;渭河流缓,两岸平坦,处处皆可架设浮桥。曹军进入河西,南下已无险阻;渡过渭河,东去直叩潼关背后,西去则直取长安。
  三国演义中,对此战的叙述有些不太合理的地方,其实并不奇怪。在这里,一会河南、河北,一会又河东、河西,还有什么渭南、渭北,对不了解潼关地理的罗贯中来说,难免有莫名其妙之感。
  解释完潼关地理,再叙述渭南之战的全过程,读者就很容易理解了。
  

        关中叛乱
  
    关中自历董卓、傕汜之乱,早已不复往日之繁盛,各地军阀林立,马腾、韩遂等便是其中的两部。他们虽然各有武装,割据地方,但他们形式上还是遵奉朝廷的。远在官渡之战时,马腾就曾协助曹操抵御袁绍从西部对河东的进攻。到赤壁之战前,马腾已携家入京为官,马超则留在关中接管了马腾的部曲。
  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三月,曹操传令,让镇守长安的钟繇讨伐张鲁,并派夏侯渊出河东会合钟繇。(此时,夏侯渊和徐晃刚刚平定太原商曜的叛乱,军队可以沿汾河出河东。讨伐张鲁,将有可能经过关中诸将马超等人的防地。)高柔为此提醒曹操,此举有假途灭虢的嫌疑,关中各部可能因此反叛,曹操未予理睬。结果,马超等十部皆反,其众十万,进军屯据潼关。曹操令曹仁统军拒敌,并令其坚壁勿战。
    秋七月,曹操亲统大军西征。

        深谋远略
  
    初看起来,关中这场叛乱,是曹操没有听高柔的劝谏而导致的,是由曹操疏忽大意的错误所致。但是,后人多认为,曹操就是要逼反那些表面上遵奉朝廷,实际上是各行其政的关中诸将,为名正言顺地剿灭他们制造借口。可以说,从一开始,曹操就是有预谋的。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开篇就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第一件需要做好的事情就是“道”:“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因此,曹操要先使自己在道义上处于优势。
  曹操在三月就逼反了关中诸将,拖到七月才亲统大军西征,留给马超等关中联军那么长的防备时间,而不是乘其叛乱初起,万事仓促时立即进军剿灭?就像司马懿平定孟达那样,给对方来个措手不及。关于这个问题,显然不是曹操到七月时才能完成西征的准备,如果真是那样,曹操完全可以晚些时间逼反关中诸将。
    通常叛乱初起时,人心最不稳定。首倡叛乱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人通常迫于形势而首鼠两端。如果及时镇压,多数人卷入不深,尚能摘清自己,会立即与叛乱者划清界限。如果给叛乱者以足够的时间,多数人迫于目前之危,不得不公开表态支持叛乱,甚至干尽坏事。这时再来镇压,由于他们涉入已深,担心既使归顺,将来也可能会贻患无穷,因此不得不叛乱到底。
    这么简单的道理,曹操不懂吗?曹操当然懂!那么,曹操为什么不立即镇压?其实细想起来,这样问本身就有点怪怪的感觉。关中原本没叛乱,是曹操故意把它弄叛乱了,现在再去立即把它镇压下去,曹操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如果曹操立即平叛,关中各部中的多数可能会立即站到朝廷一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多数人犯不着吗,谁强谁弱不是明摆着吗。曹操怎么办?只能赏顺爵降,这是规矩吗,否则无以劝来者。叛乱平定后,那些站到朝廷一边的关中各部,曹操还是没有理由去触动他们的利益,他们依然是独立王国。他们赖以生存的,只忠于他们个人的武装力量,毫发无损。朝廷在关中之所以政令不畅,就是因为有这些地方军阀。曹操逼反他们,就是想摧毁他们的武装力量,所以,在他们还没成光杆司令前,曹操是不希望他们归顺的。
    这个问题说到底,还是“道”的问题,曹操既要彻底解决关中诸将的武装力量,又不能给人以蛮横霸道的感觉。
    《孙子兵法》中的第三事“地”:“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前面我们说过,潼关是关中锁钥。那么,曹操既然是有预谋地逼反关中诸将,那么,曹操完全可以事先准备好一支军马,在关中诸将反叛后,抢先关中叛军一步,占领潼关,将进入关中的大门控制在自己手中,从而可以免去后来为从浦阪津进入关中,所带来的一系列麻烦。那么,曹操为什么不这样做?
    潼关对曹操重要,对于叛军同样重要。占领通关,会给叛军以信心和鼓舞,会让关中诸将更深地卷入叛乱之中,前面我们讲过,这正是曹操所希望的。这是曹操让“地”取“道”。
    潼关虽险,让给关中叛军,却可以使马超等关中联军远离巢穴。由于潼关重要,他们才肯用大军据守。曹操在潼关附近解决他们,和深入边远去逐一解决他们比起来便是“近”。曹操欲擒先纵,以“险”易“近”。这样看,曹操连让“地”都是虚让。
    所以,马超等关中联军抢占潼关,看似捡了个大便宜,实际上那却是曹操给他们预设的大陷阱。
  
    曹操为什么又恰在七月时出征?既不早些,也不晚些?
    《孙子兵法》中,第二件需要计算好的事情就是“天”:“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曹操想利用天时,具体说就是利用时间和寒冷的冬季,造成马超等关中联军的补给困难。当年有闰八月,否则,曹操可能再稍早些出兵。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局的发展,当曹操逐步完成所有进攻准备时,也正好是马超等关中联军再也无法支撑,急于撤兵之时,说明曹操出征的时间拿捏得刚刚好。   
    为什么这个“天时”会给关中联军造成补给困难?这就要联系到《孙子兵法》中提及到的第五件事“法”:“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关中各部,互不统属,各自治理自己的领地。经过董卓、傕汜之乱,关中十分凋零,各部的治理水平又很差,所以他们的物资储备水平很低。他们的军队极不正规,平时为民,战时集合而为兵,装备补给非由政府统一配发,而是由士兵自己解决。由于他们仅是地方势力,没有大规模远征的行动,以他们的统治水平,从没建立起,也无法建立起完备的后勤保障系统。这样的军队,一旦长期征战在外,补给不济是一定的,尤其是冬天的御寒装备,就更是困难。古代不同于现代,现代人口稠密,军队无论走到那里,都有民房可居。古代人烟稀少,三国时的人口不及今天的百分之一,大军出征在外,只能搭设帐篷野营,如果没有良好的御寒装备,则只有收兵一途。而关中各部显然装备不起可以冬季作战的军队。
  反观曹方,其治理水平,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军队的正规化,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一定远非关中联军可比,其冬季坚持野战的能力自然远强于关中联军。
  另外,当时的军队在非战时,都要从事生产活动,否则,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足以供养足够规模的军队。曹操三月份就张罗要讨伐张鲁,结果关中诸将马上就集结了十万大军去抢占潼关,此时正是农业生产最关键的时期,曹操更坏的是,还派曹仁把他们牢牢地拴在潼关,当年关中各部的农业生产基本上就废了。而曹操自己却等到七月秋季才起兵,整个儿什么都不耽误。
    其结果必然是,秋季过后,关中各部将无粮可证;冬季来临,关中联军又将无野营装备。所有这些,都是他们贪图潼关之利带来的并发症。曹操方面,后方及保障系统远优于关中各部,再加上大军秋季才出动,丝毫没有影响当年的粮食生产,其作战持续能力无疑将远胜过关中联军。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在结束时有:“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曹操还没与关中叛军接战,其深谋远略便早已使战争的天平倒向了自己。接下来摆在曹操面前的问题便是,潼关已经让给了叛军,曹军将如何打开关中的大门?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八月,曹操大军经函谷朔黄河西进,到达潼关。(此时曹军的粮草由洛阳经函谷供应。)潼关虽险,却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狭关,须以大军方可屯守。正因为潼关有此种特点,曹操用大军紧逼潼关,摆出非要从潼关进入关中不可的架势,马超等关中联军的注意力才能被牢牢地吸引在潼关的防守上。
    这期间,关中各部不断向潼关增兵,曹操听说,不忧反喜。事后曹操解释说:“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適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持,眼见联军的所有力量都已集中到潼关,曹操暗中却派徐晃、硃灵率步骑四千人渡过浦阪津,据河西为营,准备接应曹操大军由河东进入河西。史书记载,曹操曾问徐晃如何可入关中,徐晃提出了这个计策。徐晃出身西凉军,熟悉关中民情、地理,后面的贾诩也是西凉军出身。
  闰八月,曹操亲自率军从潼关东面的渡口北渡黄河。遂发生了演义中许褚救曹操的那惊险而又壮观的一幕。至于演义中马超建议从北岸阻击曹操北渡,在真实的历史中,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可能是罗贯中因不熟悉地理而出现的失误。
  再说徐晃,刚刚从浦阪津渡过黄河,还没来得及建立寨栅,当夜梁兴即领步骑五千多人前来攻击,被徐晃击败。
    关于此事,阿鸯推测,曹操应与徐晃约好,在曹操从潼关北渡时,徐晃方才能从浦阪津西渡黄河,否则,消息过早泄露,徐晃会遭到敌人大军的攻击。马超看到曹操北渡,自然知道曹操是想从浦阪津渡河进入关中,遂派梁兴带五千多人前去抢占浦阪津渡口西岸,通常情况下,这五千人足以阻挡曹操渡河。但马超没有料到的是,徐晃已经抢先占领了浦阪津渡口西岸。经长途急行军赶到浦阪津渡口的梁兴军,自然不是以逸待劳的曹军对手。待消息经几百里路传回潼关马超大军处时,马超再想派大军去重新夺回渡口,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曹操事后解释时说:“贼守潼关,若吾入河东,贼必引守诸津,则西河未可渡,吾故盛兵向潼关;贼悉众南守,西河之备虚,故二将得擅取西河;然后引军北渡,贼不能与吾争西河者,以有二将之军也。”
    有人认为,徐晃、硃灵军是断敌退路,或说是袭敌后方,截敌粮草。史书上无此记载。小子气概文鸯认为,徐晃、硃灵军唯一目的就是先行偷渡,唯一的作用就是接应曹操大军渡河。曹操在潼关前折腾那么久,最后都是为了掩护徐晃、硃灵军的先行偷渡。

         耗敌
  
  西渡黄河后,(此时曹军的粮草改由河东经浦阪津渡口供应。)曹操沿河连车树栅为甬道向南推进。马超退屯渭口。(甬道可能是为了保障由渡口向大营输送补给。)
    阿鸯推测,曹操这是向马超表明,准备渡过渭河从背后夺取潼关,用意是将马超等关中联军继续滞留在潼关附近。马超退屯渭口,也是为准备防止曹军渡河。
    曹操又多设疑兵,吸引马超的注意力,暗中却从黄河把船驶入渭河,连夜用船搭起浮桥,分兵在渭水南岸扎营。在渭水南岸立营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合适的建筑材料,加之屡受马超骑兵的突击,一时难以完成立营的工作。后乘天气突然爆冷,曹操夜里渡兵在南岸浇筑起冻沙城。(阿鸯推测,曹军只需在离河岸不远的地方,沿河筑起一道墙即可,而不用像普通营寨那样四面立墙。)天明时,冻沙城建筑完毕。
  九月,曹操大军全部从容渡过渭水。至此,曹操已经完成了全面攻击的准备,下面就是怎样在决战中,打败马超等的十几万关中联军。如此规模的大会战,曹操从前没打过,事实上,三国历史上也仅此一次。如何选择决战时机是打赢会战的关键,敌军将士战斗意志最差的时候无疑就是最佳决战时机,这通常出现在敌军必须退兵的时候。
    这时,马超移屯渭南,并派信使求和,曹操没有答应。
    马超由渭口移屯渭南,史书没有记载原因,阿鸯推测,马超这是放弃潼关,准备撤退。
    那马超等为什么不自行退回长安或自己的领地,而是先来求和?两军对峙,先退者会出现人心浮动,士气崩溃的局面。尤其是军本乌合,各有私利的集团,在局面一旦出现标志性不利时,立即就会土崩瓦解。楚汉相争时,两军相持于荥阳,刘邦、项羽均十分困难,却无人肯先退。官渡之战时,曹操几乎难以为继,却苦苦支撑。这就是荀彧所说的“先退者势屈”。
    马超求和不成又求战,曹操又不出战。马超只好又转而坚决请和。
    由此可以看出,马超准备撤退,不是担心与曹操决战,而是急于结束野外对峙。马超为什么此时突然急于撤退?
    阿鸯推测,天气突然大寒,马超等关中诸军御寒装备不足,难以在野外继续对峙下去。
    另外,由于马超等关中联军在春季三月时,就在潼关屯集十万大军,加之用于长途输送粮草的人力,马超等关中联军各部,当年的农业生产几乎全废。此时秋季已过,冬季将临,马超等关中联军各部却征收不上来新粮,全军有断炊之虞,所以联军各部急于散兵就食。
    现在许多读者对粮草如此紧缺不甚理解。古代如何,阿鸯不能亲历,但对近代中国农村的状况还是知道的。一直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前、包括建国前,中国普通农民家庭都处于家无隔年粮的状况,别跟我提地主,他们是极少数。许多家庭在新粮还没下来时,便“青黄不接”了。这还是正常状况下,如果像当年“大跃进”那样,把壮劳力弄去大炼钢铁,就会饿死人了。马超等关中联军的这次反叛,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缺乏,其状况只会甚于当年的“大跃进”。
    到此,我们已不难理解,曹操为什么要在九月时全部渡过渭水。因为天气大寒之后,马超等关中联军就再也无法支撑了,曹操必须把他们紧紧粘住,让他们不敢撒腿跑路。
    那么,曹操为什么又不出战呢?很简单,曹操想借此麻痹敌人,使马超等关中联军产生轻敌思想。最重要的是,现在还不具备在大决战中的必胜条件,曹操不想把双方三十多万人的大会战,还有关中,甚至是国家的生死前途交给战场上的幸运之神。靠神不如靠人,靠人不如靠己,靠己就不能心存侥幸。
    孙子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曹操要怎样做才能“先胜”呢?

         离间计
  
    这时贾诩建议使用离间计,情节一如演义。结果,离间计使马超、韩遂等互相猜疑,但是,还没有演变到演义中那样自相残杀。那这样的离间计还有什么用呢?用处可大了!只要联军各部互相猜疑,曹操就已经具备了在即将发生的大会战中的“先胜”(具体细节后面详述)。
    曹操为什么早不用离间计,而偏在此时开始用离间计?离间计用早了,曹操还没有完成攻击的准备,如果联军内讧,自己一哄而散,各回老巢,或投顺曹操,曹操不能彻底摧毁他们的武装力量,那曹操前面不都白忙活了。
    后来,在与韩遂最后一次会晤中,曹操一反原先一贯示弱于敌的作法,突然列出五千铁甲骑兵,阵列森严,“精光耀日”,关中各军,无不为之震慑惊恐。这是曹操大战前打击敌人的士气,为“先胜”又添一砝码(其对战斗所产生的直接效果后文详述)。
    《孙子兵法》“五事”中的第四件是“将”:“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离间计严重破坏了关中诸将的为将之道,使得他们把心思不是用在如何战胜敌人上,全都用在了如何提防自己人。
    “胜兵先胜”已经完成了,现在是“而后求战”的时候了。

        渭南决战
  
    离间计刚刚施用完毕,曹操立即与马超约期会战,而马超也急于结束对峙状态,遂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为了精确,我们直接引用史书原文:“公乃与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三国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会战,陈寿只用了三十多个字就给交差了,实在有点那个,不过,和司马迁比起来,还算好的了。
    如果对渭南决战的描述就此结束,似乎有点太那个头重脚轻了,阿鸯只好画蛇添足了。
    这里的“公”是指曹操。
    “轻兵”是什么意思?阿鸯说不好,阿鸯只知道“重兵”是什么意思,不过,这你也知道,阿鸯就不解释了。
    “挑之”,阿鸯理解,和挑逗的意思差不多。在这里就是,打一下,还不能把对方打得太痛,下手太重,对方会急眼跟你玩命的。但还要给对方以感觉,他随时都可能遭到攻击,使他时刻不得安宁而疲惫不堪。既让对方不胜其扰,还要让他不敢全力还击,怕遭到曹操五千铁甲骑兵的回敬,而使自己的损失大于其他各部。就好像虽受挑逗,还不敢公开去求爱,怕一旦遭到拒绝而受同伴嘲笑。
    曹操此次决战能够全胜,战术上有两个关键。
    第一步,“轻兵”疲劳敌军。
    “轻兵挑之”的目的,就是让敌人全军劳的同时,能让自己的“重兵”逸,达到以逸待劳的目的。这事说起来容易,具体如何实现,史书上没有交代,阿鸯也学浅不知。
    曹操的“轻兵”凭什么就能和马超等关中联军“战良久”?这就是离间计的功劳了。如果关中联军同仇敌忾,上下一心,曹操的“轻兵”显然无法“战良久”。正是因为此次大会战前,曹操先用了离间计,使得关中各部各怀异心,结果是,临战时皆不肯出力,使得曹操只用部分兵力即能与之长时间相持。
    第二步,“虎骑”重击敌军。
    也许有的读者要问,曹操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出动虎骑?如果一开始就出动虎骑,面临生死关头,本能会使关中联军各部抛弃嫌疑而死地求生的。如果待敌疲惫后,再施以重击,敌人既使有心拼命,也已无力搏杀。
  关于渭南会战的策略,曹操后来说到:“连车树栅,为甬道而南,既为不可胜,且以示弱。渡渭为坚垒,虏至不出,所以骄之也;故贼不为营垒而求割地。吾顺言许之,所以从其意,使自安而不为备,因畜士卒之力,一旦击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兵之变化,固非一道也。”马超等关中联军一败而军马损失殆尽,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坚固的营垒可以退守。不建营垒,是因为曹操的骄敌之计使马超等认为,曹军弱不能战。

        尾声
  
    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决战结束了,“遂、超等走凉州,杨秋奔安定,关中平。”这场大决战,关中诸将的武装力量基本损失殆尽,从此结束了关中军阀割据的局面,关中各郡进入了朝廷直接掌控的范围。顺便提一下,马腾由于受马超叛乱的牵连,在曹操回到京城后,全家被杀;马超由于陷父于死地,从此而声名狼藉。
    曹操从起意解决关中问题伊始,便精心运筹战争“五事”,在最后决战时刻,使对手关中联军“五事”皆失;在战役进行中,恰当运用兵者诡道、正奇结合的用兵之法,以最小的代价赢得了决战的全胜。由此观之,曹操在渭南之战中的谋略,堪称“庙算”胜敌的经典。


[ 本帖最后由 气概文鸯 于 2007-12-21 16:1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小马828
(人类第一钢铁战士)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2
功绩 54
帖子 4433
编号 29895
注册 2005-1-9


发表于 2007-12-21 17:4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双方的领袖应该是曹操和韩遂吧

阿鸯怎么用马超作为主角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瀚海浮尘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0
编号 252948
注册 2007-12-20


发表于 2007-12-21 21:0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气概文鸯 于 2007-12-21 16:09 发表
黄河(三国时称“河”,无“黄”字,可能那时植被尚未遭到破坏,没有水土流失,黄河不黄。)

在汉时“河”即名为黄河

沮水首受中丘西山穷泉谷,东至堂阳入黄河——汉书地理志

三国志记载为“河”而不是“黄河”,只是但言“河”则为黄河,但称“山”即指泰山的这种写作习惯的沿续。不能就此认为黄河之名成于三国之后。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瀚海浮尘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0
编号 252948
注册 2007-12-20


发表于 2007-12-21 21:3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气概文鸯 于 2007-12-21 16:09 发表
至于演义中马超建议从北岸阻击曹操北渡,在真实的历史中,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可能是罗贯中因不熟悉地理而出现的失误。

马超建议从北岸阻击曹操并非出自罗贯中的杜撰,罗氏会有此语乃是援引以下史料:

初,曹公军在蒲坂,欲西渡,超谓韩遂曰:宜于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遂曰:可听令渡,蹙于河中,顾不快耶!超计不得施。曹公闻之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三国志裴注引山阳公载记。

三国志武帝纪又称:贼守潼关,若吾入河东,贼必引守诸津,则西河未可渡,吾故盛兵向潼关;贼悉众南守,西河之备虚,故二将得擅取西河

依此,则马超在北岸阻击曹操的记划并非不可行。倒要请教一下楼主为什么会认为“马超不可能从北岸阻击曹操北渡”。

还有许多与楼主观点不相契合之处,奈何伤酒,头痛,对此大作看的又不甚祥细,暂时说这些,免得分楼而作被误会是为了刷分。

[ 本帖最后由 瀚海浮尘 于 2007-12-21 21:3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气概文鸯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发表于 2007-12-22 00:5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瀚海浮尘 于 2007-12-21 21:31 发表

初,曹公军在蒲坂,欲西渡,超谓韩遂曰:宜于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遂曰:可听令渡,蹙于河中,顾不快耶!超计不得施。曹公闻之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三国志裴注引山阳公载记。

这条史料不可靠,三国志正文记载:“韩遂、马超之叛也,弘农、冯翊多举县邑以应之。河东虽与贼接,民无异心。太祖西征至蒲阪,与贼夹渭为军,军食一仰河东。及贼破,馀畜二十馀万斛。”怎么可能有“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

QUOTE:
原帖由 瀚海浮尘 于 2007-12-21 21:31 发表
三国志武帝纪又称:贼守潼关,若吾入河东,贼必引守诸津,则西河未可渡,吾故盛兵向潼关;贼悉众南守,西河之备虚,故二将得擅取西河

依此,则马超在北岸阻击曹操的记划并非不可行。倒要请教一下楼主为什么会认为“马超不可能从北岸阻击曹操北渡”。

曹操那话是针对西渡黄河进入河西的。
“马超不可能从北岸阻击曹操北渡”。这是针对从潼关北渡黄河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气概文鸯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发表于 2007-12-22 00:5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小马828 于 2007-12-21 17:41 发表
双方的领袖应该是曹操和韩遂吧

阿鸯怎么用马超作为主角呢?

马超名义上推韩遂为主,实际上首倡反叛,并出力使劲的一直是马超。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南帝孟获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46
编号 22126
注册 2004-11-4


发表于 2007-12-22 09:4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呵呵,阿鸯的好文啊。联军没有扼守诸津乃是被动挨打的根源。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瀚海浮尘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0
编号 252948
注册 2007-12-20


发表于 2007-12-22 20:4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气概文鸯 于 2007-12-22 00:50 发表

这条史料不可靠,三国志正文记载:“韩遂、马超之叛也,弘农、冯翊多举县邑以应之。河东虽与贼接,民无异心。太祖西征至蒲阪,与贼夹渭为军,军食一仰河东。及贼破,馀畜二十馀万斛。”怎么可能有“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

却说马超与韩遂升帐,忽有人报来,尽言其事。超曰:“今操不攻潼关,而使人准备船筏,欲渡河北,必遏吾之后也。吾知其意,当引一枝军扣河拒住岸北。操兵不得渡,二十日间,河东粮尽,操兵必乱;却循河南而击之,操可擒矣。” 韩遂曰:“不必如此。岂不闻兵法云:‘兵半渡可击。’待操兵渡至一半,汝却于南岸击之,操兵皆死于河内矣。”——演义马孟起渭桥六战

初,曹公军在蒲坂,欲西渡,超谓韩遂曰:宜于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遂曰:可听令渡,蹙于河中,顾不快耶!超计不得施。曹公闻之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三国志裴注引山阳公载记。

比对一下不难发现罗氏此语是脱自山阳公载记的上述记载。而楼主在文中称“至于演义中马超建议从北岸阻击曹操北渡,在真实的历史中,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可能是罗贯中因不熟悉地理而出现的失误”,个人以为此说欠妥,所以引用了山阳公载记的这段文字。由上,本来无须为此文辩护。仅小提一句,楼主要证明此事属子虚乌有,仅凭粮蓄一节尚显不足——马超“粮尽”之语,亦有可能是对的误判。

QUOTE:
原帖由 气概文鸯 于 2007-12-22 00:50 发表

曹操那话是针对西渡黄河进入河西的。
“马超不可能从北岸阻击曹操北渡”。这是针对从潼关北渡黄河的。

还是想听一下“马超不可能从北岸阻击曹操北渡”的具体原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气概文鸯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发表于 2007-12-22 21:5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马超没有时间赶到蒲坂津,所以他没有办法阻止曹操西渡。
潼关在黄河南岸,马超难到能飞到北岸?
浮尘应该仔细读一下 关中锁钥,潼关周围地理就清楚了。




[ 本帖最后由 气概文鸯 于 2007-12-22 21:52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瀚海浮尘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0
编号 252948
注册 2007-12-20


发表于 2007-12-22 22:2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气概文鸯 于 2007-12-22 21:50 发表
马超没有时间赶到蒲坂津,所以他没有办法阻止曹操西渡。
潼关在黄河南岸,马超难到能飞到北岸?
浮尘应该仔细读一下 关中锁钥,潼关周围地理就清楚了。


http://www.htsanguo.com/UploadPhotos/200692155 ...

潼关在黄河南岸我知道,但是,如何确定,

马超没有船?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瀚海浮尘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0
编号 252948
注册 2007-12-20


发表于 2007-12-22 22:5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气概文鸯 于 2007-12-21 16:09 发表
如果曹操立即平叛,关中各部中的多数可能会立即站到朝廷一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多数人犯不着吗,谁强谁弱不是明摆着吗。曹操怎么办?只能赏顺爵降,这是规矩吗,否则无以劝来者。叛乱平定后,那些站到朝廷一边的关中各部,曹操还是没有理由去触动他们的利益,他们依然是独立王国。他们赖以生存的,只忠于他们个人的武装力量,毫发无损。朝廷在关中之所以政令不畅,就是因为有这些地方军阀。曹操逼反他们,就是想摧毁他们的武装力量,所以,在他们还没成光杆司令前,曹操是不希望他们归顺的。

关中自治多年,诸割据者往从甚密,如马超、韩遂。曹操加兵于此,不大可能出现“各部中的多数立即站到朝廷一边”的局面。而曹操西征,关中诸将无一人不战而降,显然并不是因为“他们涉入已深,担心既使归顺,将来也可能会贻患无穷,因此不得不叛乱到底”。从曹操离间马、韩的计谋得以实施不难得出以上结论。
如果关中各部果如楼主所说在曹操出兵之后“多数立即站到朝廷一边”,则其既怀反叛之名(开罪了朝廷),又有求降之实(不见容于未降者),已成俎上之鱼肉,任人宰割,恰恰给曹操以分化其内部,各个击破的机会。曹操既可以运用其政治手腕,以朝廷之名行明升暗降之事,夺其兵权,徙其属地,正可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也可以驱狼食虎,使之自相残杀,如此亦可以大幅缩减攻取关中的难度。综上,曹操怎会如楼主所说“不希望关中各部归顺”?

QUOTE:
原帖由 气概文鸯 于 2007-12-21 16:09 发表
另外,当时的军队在非战时,都要从事生产活动,否则,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足以供养足够规模的军队。曹操三月份就张罗要讨伐张鲁,结果关中诸将马上就集结了十万大军去抢占潼关,此时正是农业生产最关键的时期,曹操更坏的是,还派曹仁把他们牢牢地拴在潼关,当年关中各部的农业生产基本上就废了。而曹操自己却等到七月秋季才起兵,整个儿什么都不耽误。
    其结果必然是,秋季过后,关中各部将无粮可证;冬季来临,关中联军又将无野营装备。所有这些,都是他们贪图潼关之利带来的并发症。曹操方面,后方及保障系统远优于关中各部,再加上大军秋季才出动,丝毫没有影响当年的粮食生产,其作战持续能力无疑将远胜过关中联军。

关中多年无事,粮草积蓄自不会匮乏。即便真如楼主所说误了此年收成,亦不会造成对关中联军造成巨大影响,何况,马超十万屯潼关之说见于通鉴,未载于三国志,个人对此持怀疑态度。三国志中有始,贼每一部到,公辄有喜色。贼破之后,诸将问其故。公答曰:“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適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之语,由此可知,所谓的十部,并非如通鉴所述在此年三月已经齐聚潼关。
再者,无论是三国志还是通鉴,都不见有关于关中联军乏粮的记叙。
知道楼主会这么说是为了解释马超为什么在未遭大败的情况下数度向曹操请和,但文鸯有没有想过,马超请和的举动,还可以有其它的解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气概文鸯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发表于 2007-12-23 01:2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黄河河岸陡峭,不是什么地方都能渡船的。
叛乱的发动是有过程的,许多人是先观望,后行动。
你把夺兵权的事想的太简单了,看看马腾,曹操还不是得让马超接掌马腾的位子,马腾才肯走,而且张既还用了手段。
论述叛军是几月占领潼关,意义不大,关键是从三月开始,农业生产被放弃了。
推测联军补给不济,这是由中国古代经济状况得出的推论。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退兵后,有人建议司马懿:“明年麦熟,亮必为寇,陇右无谷,宜及冬豫运。”还有司马懿料定诸葛亮没有三次庄稼成熟的积蓄,是不会再次兴兵的。这些都反映了古代的经济状况。
还有正文关于粮食生产也有论述。


魏书十五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典略曰:建安十六年,超与关中诸将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韩遂等,凡十部,俱反,其众十万,同据河、潼,建列营陈。”
其实我觉得没必要怀疑资治通鉴的权威性,资治通鉴没有一事是作者自己编的,基本都是原文摘抄史书,而且是动用国家力量,历时19年完成,宋朝初年的史料也不是今天能比的,他们所处的环境也比现在更接近历史,对真实性的甄别肯定比我们现代人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凌云茶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8
帖子 831
编号 25896
注册 2004-11-26


发表于 2007-12-23 10:2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1,通鉴的权威性我不怀疑,,不过要是什么都觉得是真实的,那么也不用大家学史了.
2,因为黄河陡峭,不是处处可渡,如此就可以断定马超不能及时渡?就可以断定在河西阻击曹操的纪录是不存在的?万里黄河,一处不可渡处处不可渡?你不要说可渡的全部给曹操自己占了,因为曹操自己就是随后北渡的.双方主要交战场所也在北方.
3,马超的计划分为执行和结果两个部分,据险令敌不得过是执行,地理位置大家都看的到.至于曹操多少粮草,那个判断失误不等于计划不存在.事实上要不是河东供给粮草超出常理,也不用对执行者大加赞美.
4,关中交战的运粮取粮,和诸葛亮北伐把粮食经过栈道运出关中,这个消耗和难度不大一样吧.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7-12-23 12:29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初,曹公军在蒲坂,欲西渡,超谓韩遂曰:宜于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遂曰:可听令渡,蹙于河中,顾不快耶!超计不得施。曹公闻之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韩遂的话让人感到很奇怪,如果明知曹操要从蒲坂渡河而不去防守的话如何能让曹操“蹙于河中”?秦昭襄王五十年秦从蒲坂渡黄河时是“置河桥”而渡的,可见蒲坂并不是一个水流湍急非常危险的渡口。与之相反,蒲坂非常有利于大军渡河。如果韩遂的思维能力正常的话,我只能质疑这段记载的真实性。


不过即使关中叛军在蒲坂对岸固守组织曹操过河也不代表就能把曹操的部队阻挡在关中之外。楚汉相争之际魏豹曾经屯重兵在蒲坂,结果被韩信在蒲坂上游偷渡黄河,袭安邑、俘魏豹、定河东。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气概文鸯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发表于 2007-12-23 13:2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凌云茶   
1.在中国,所有的综合性大学,无论大小,都设有历史系,专业搞历史的多得难以想象,辨析和考据历史事件的真伪是他们的学习目的和本职工作,他们就是吃这碗饭的。既使如此,你可曾看到过有出版物为资治通鉴纠正谬误的吗?我们普通读者读史的目的是为了睿智明理,如果仅是为了考据,还是免作无用功吧。
2.不回答了。
3.不回答了。
4.无论是否征战,人都是要吃饭的。所以,消耗粮草更深的含义是指对生产的影响。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南帝孟获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46
编号 22126
注册 2004-11-4


发表于 2007-12-23 15:1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蒲坂那个地方,渡河的难易程度和季节有关,黄河在北方会有上冻的时候,如若那时渡河,水流并不急。而待到北方化冻,水量猛增的时候,架桥渡河可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中吕,鬼中羽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188
编号 239637
注册 2007-11-15


发表于 2007-12-23 16:1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国志裴注引山阳公载记:初,曹公军在蒲坂,欲西渡,超谓韩遂曰:宜于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遂曰:可听令渡,蹙于河中,顾不快耶!超计不得施。曹公闻之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谈个人看法。
一种解释:此记载不可靠,那就不必分析了。
另一种解释:马超与韩遂的争议,是军事传统上防止敌人渡水的兵力配置的两种方法。一曰前出配置,即不让敌人渡水;二曰后退配置,即待其半渡出击。
马超与韩遂的争议,实质为:马超主动前出配置(叛乱联军置于渭北,沿河布防,不让曹军渡河,待其粮尽退军),韩遂主张后退配置(任由曹军渡河,待其半渡出击,使曹军“蹙于河中”)。

二战中,在对付盟军横渡英吉利海峡时,德军也产生过争议:隆美尔主张前出配置,隆德斯泰德主张后退配置。隆美尔的主张得到实施,隆帅被罢黜。

大约曹军起初,曾有过奔蒲板的动向,于是马超韩遂有了上述争议。后来,曹军南下潼关,叛军随之南下,使上述争议消除。叛军一方没有料到徐晃、朱灵军潜回蒲板,并渡河成功。

[ 本帖最后由 人中吕,鬼中羽 于 2007-12-23 16:27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瀚海浮尘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0
编号 252948
注册 2007-12-20


发表于 2007-12-23 18:0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气概文鸯 于 2007-12-23 01:22 发表
黄河河岸陡峭,不是什么地方都能渡船的。
叛乱的发动是有过程的,许多人是先观望,后行动。
你把夺兵权的事想的太简单了,看看马腾,曹操还不是得让马超接掌马腾的位子,马腾才肯走,而且张既还用了手段。
论述叛军是几月占领潼关,意义不大,关键是从三月开始,农业生产被放弃了。
推测联军补给不济,这是由中国古代经济状况得出的推论。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退兵后,有人建议司马懿:“明年麦熟,亮必为寇,陇右无谷,宜及冬豫运。”还有司马懿料定诸葛亮没有三次庄稼成熟的积蓄,是不会再次兴兵的。这些都反映了古代的经济状况。
还有正文关于粮食生产也有论述。


魏书十五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典略曰:建安十六年,超与关中诸将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韩遂等,凡十部,俱反,其众十万,同据河、潼,建列营陈。”
其实我觉得没必要怀疑资治通鉴的权威性,资治通鉴没有一事是作者自己编的,基本都是原文摘抄史书,而且是动用国家力量,历时19年完成,宋朝初年的史料也不是今天能比的,他们所处的环境也比现在更接近历史,对真实性的甄别肯定比我们现代人强。

要证明马超不能由潼关到达黄河北岸并于此阻击曹操,仅凭一句“黄河河岸陡峭,不是什么地方都能渡船的”还嫌不足。鉴于楼主可能是心血来潮一时兴起下了这么一个论断,且这一论调与本文主题并无太大关联,故不再汲汲于此。

有人首鼠两端,徘徊观望,对曹操来说恰恰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切入点。古语有云:万人必死,横行天下;兵法曰围城必阙;俗话说困兽犹斗。试问,曹操如何会为了消灭关中所有的武装力量而将这些人逼上绝路?前面说过,贾诩离间马、韩的计略能够成功,已经证明了楼主文中“由于他们涉入已深,担心既使归顺,将来也可能会贻患无穷,因此不得不叛乱到底”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连韩遂这样的首领级人物在马超等看来犹有被曹操接纳的可能,罔谈其他。
马腾可曾反叛?曹操若在此时即染指关中内务,只怕早已与马、韩反目。曹操其时曹操志在平南,无暇西顾,故而马超领马腾部曲再正常不过。而建安十六年,关中各部已有反叛之名,若然有人请降(注意:请降与请和不是一个概念),岂不是要任人处置?曹操要夺其兵权,岂非如探囊取物一般?正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前面已经说过:关中多年无事,粮草积蓄自不会匮乏。即便真如楼主所说误了此年收成,亦不会造成对关中联军造成巨大影响,无论是三国志还是通鉴,都不见有关于关中联军乏粮的记叙。楼主认定马超是因乏粮而请和,仅凭上文中的那个推论只怕说不过去吧?关中经济在董卓李郭时期遭受到极大破坏,但此后多年,未再有大规模战乱(刨除郭援一战),农业不难复苏。
说的简单些,楼主要证明马超是因为乏粮而向曹请和,还需拿出一些实质性的证据,而不能是凭空推测。

鱼豢《典略》成书于《三国志》之前,而三国志并没有采用鱼氏所述的这一兵力记载,或可证陈寿对此并不认同。套用楼主一句话——陈寿所处的环境也比宋人更接近历史,对真实性的甄别肯定比宋人强。
说到了权威。问一个问题,权威的话是不是一定都是正确的?史书里的记载是不是都是确有其事?
没有贬低资治通鉴的意思,我只是认为,并不是说资治通鉴里面的记载,全部都是真实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凌云茶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8
帖子 831
编号 25896
注册 2004-11-26


发表于 2007-12-23 19:0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好一个无论是否征战,人都要吃饭,既然共性到了这样的地步,已经没有研究后勤的意义了,无论多少人多少时间多少路程,总要吃饭的,总会影响生产力.至于程度如何,还研讨个啥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南帝孟获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46
编号 22126
注册 2004-11-4


发表于 2007-12-25 12:2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古代粮食不是很丰富的情况下,口粮的分配应当有所区别才是,打仗的时候伙食肯定要比闲时要好,消耗的粮食也更加多一些。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5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3 14:5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3545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