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到底是谁的错——浅析华佗之死
性别:未知-离线 777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好贴 4
功绩 36
帖子 52
编号 77495
注册 2006-7-31


发表于 2006-8-5 22:3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到底是谁的错——浅析华佗之死

到底是谁的错——浅析华佗之死


放假已有数日,白天闲来无事,只能眼睁睁看着时间如流水般从指间淌过,心中不觉的有些失落,于是便决定从览罗老先生的巨作---《三国演义》。此书虽已读过数遍有余,其中大多人物及故事早已耳熟能详,但每及读至书中精彩之处,还是忍不住为之鼓掌叫好、拍案称绝,也叹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彼及观至第七十八回---“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时,心中更是被华佗那种“不肯摧眉折腰侍权贵”的精神所折服,并为其惨遭曹操迫害而大呼不平,对华佗的敬佩之情由然而生。但后经从书籍、网络中查阅资料,却又对此回所述之事心生疑惑,在此愚试言之,愿诸君姑妄听之。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县人(今安徽毫县),又名旉(有些史学家认为华佗的真名应是华旉,“旉”为开舒的意思;他的字“元化”,化与旉为同义;而‘华佗’其实只是他的绰号。‘华佗’一词,出自梵语“阿伽佗”译音,是神药之意。)生年不详,据估计大约在公元2世纪初叶,卒于公元208年左右。
(在罗老先生的《三国演义》七十八回中,曹操是以华佗曾为关羽刮骨疗毒,“必与关公情熟,乘此机会,欲报仇耳”为借口,将华佗处死,其发生时间为建安二十四年。但根据《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的记载。关羽刮骨疗毒确有其事,被流矢所中应是在襄阳之战以前发生的,而且为关羽刮骨疗毒是其军中的军医,并非华佗本人。在这里罗老先生把华佗受害的时间安排到关羽死后,可以说是为了刻意突出曹操生性多疑的这一大特点,这一段其实是杜撰的。根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曹操在其爱子曹冲病危时,曾言:“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曹冲亡于建安十三年,由此推之,华佗应在建安十三年之前便不在人世。故,华佗应大约卒于建安十三年左右,即大约公元208年,而非演义之中所杜撰的建安二十四年)

华佗一生潜心研究中医学,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其发明的麻沸散可称为当世之壮举,创建的健身“五禽戏”风糜一时,所著如《中藏经》、《青囊书》等更被视为医学史上的里程碑。华佗一生行医,多拯黎民于病危之际,可谓是“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其声名享誉全国,被后世誉为“神医”。华佗医术之高明,可见一斑,此处便不再多着墨叙述了。

自古以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言论被世人所默许。年少的华佗亦如此,他与大多数读书人一样,继承了自古遗留下的老传统,曾“游学徐土,兼通数经。”可以说是以读书为主,学医为辅,基本上做到了“求同存异”,并为以后从医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的改变。东汉时期读书做官的风气达到顶峰,“学而优则仕”成为读书人坚定不移的信条,入仕做官则变为他们苦读圣贤之书的最终目标。而此时的华佗却毅然决定冲破读书人的世俗观念,并显示出了与凡夫俗子不同之处。他在“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的情况下,“皆不就”,却义无返顾的选择了自己所迷恋医学,决定从医,自此踏上了一条坎坷的路程。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重要科目,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举孝廉,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虽说孝廉一职官位低下,但名公巨卿多出于此,可以说是进入官场的一条捷径。华佗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及被为举孝廉情况下依然选择从医,颇有“不为良相,甘为良医”的志气,不得不让人叹服。)

岁月如梭,时间一晃就是数十年。华佗的行医足迹遍及豫、皖 、苏、鲁等各地,帮助了许多黎民百姓脱离疾病之苦。丰富经历使华佗医术更为精湛,口碑相传,风光一时,俨然成为三国第一“神医”。可常言道:“人怕出名,猪怕壮。”华佗医术之高明,同样招来了许多达官贵人、天皇贵胄的注意。华佗在为这些人就医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医学虽为世人之所需,但却被士大夫所轻(古代的医者,在史书上归入了《方技传》,即使是“神医”华佗亦如此,没有将其单独列传,由此便可窥知一二。可不比现在的“白狼”,红包拿着,私家车开着。没收钱决不治病,你要是敢招惹他,那你只能向上天祈求这辈子千万别的病了)。这一残酷的现实使华佗心中惆怅不已,回想昔日,“然本作士人”,谁知如今却“以医见业”,开始“意常自悔”(此处《后汉书.方术列传》更是毫不客气直接指出,华佗“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其“誓愿普救天下苍生脱离苦海”的初衷也开始随之动摇,入仕做官的想法呼之欲出,并成为了华佗改变现状的唯一可行方法。他开始苦苦等待机会的降临……

天下之事,可谓是无巧不成书。时贵为丞相的曹操,或许是察觉了老乡的窘景,于是想拉其一把。便以自己“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为由,将华佗招至麾下为其治病。华佗自然不会放过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立即赶至曹操身边为其解除“头风”之苦。起初“佗针鬲,随手而差。”曹操病痛减轻,故对老乡的医术赞赏不已,并深信其为人。随着曹操亲自处理国事政务和军务,日渐繁忙,“得病笃重”,便“使佗专视”。自此,华佗又成为了曹操的“御医”。而后,华佗在略微诊断老乡的病情后,得出了“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的结论。

据中医学介绍,“头风”一病确实属比较顽固的症状(才学疏浅,对医学了解甚微,望饱学之士多加指正)以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若要彻底治愈的确很困难。但古语云:“医者父母心。”即身为一医者,应发慈悲之心,不问其贵贱贫富,怨亲善友,需普同一等,皆如至亲而视之;更不可论昼夜寒暑,饥渴疲劳,必当全力以赴,竭尽所能以救之。华佗既被誉为“神医”,想必对此语理解应更为深刻。曹操当时虽贵为丞相,但若论本质,其身体肤发也受之父母,故亦为一凡人。况其又是华佗的同乡,论公论私都应为其医治。但华佗此语似并无为曹操治疗之意;依华佗之意,曹操可以说是“必死无疑”,只是时间问题。作为医者,那么应先对患有重病或绝症之人以好言抚之,赋予希望,使其精神振作,而后再进行医治。华佗一生行医,救人无数,相信必然知道心理作用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但华佗此语也无安慰之意。其次,曹操既为“将死之人”,那为何华佗不把死马当活马医治呢?相信以其医术之高明,或许会有转机出现。可华佗也未如此。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华佗并无劝慰曹操之意,更是在未赴全力的情况下,便得出了一个“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这样一个略带悲观色彩的结论。使人不得不怀疑华佗此语是否另有所图。(常言道:“无德不成医”,身为医者,宁可无才,弗可无德。试问如果一个身份奇特的人得了重病或绝症,很难治愈。医生便以此为由,不但不鼓励病人,反而对其彻底放弃,这实在有些说不过去。那么医生这样做有两种可能:1、此人心术不正,根本不配当医生。2、此人另有所图,比如红包或者是其他东西。在这里,华佗有类似后者的嫌疑)

再者,根据资料可知。曹操卒于建安二十五年初,而曹操杀华佗是在建安十三年。两者相减,竟差十二年之久。因当时曹操的“头风”病并未医治好,故曹操在杀华佗后很可能会再寻良医为其治病(也可能曹操根本没再找别的医生治病)。但根据华佗的结论,即使亲自为曹操治病、“恒事攻治”,也只“可延岁月”(估计少则3、4年,多则6、7年)。而事实上,曹操却在依靠他人治疗(或是没有治疗)的情况下,“惊人”的走过了11个春夏秋冬。那么,华佗所言的“可延岁月”是否有些太长了点,这又不得不让人怀疑华佗是否在欺骗曹操。(或许会有人认为华佗是勿诊。但以华佗医术之高明,一生几乎没有发生医疗事故,故勿诊的可能微乎其微,在这里忽略不计)

由此观之,华佗得出“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的结论未免有些危言耸听,可以说有一定要挟曹操的嫌疑。

那么,华佗到底想从曹操那里得到什么东西呢?名声吗?华佗此时已被誉为“神医”,妇孺皆知,名声早已享誉全国。故此项绝对不可能。是金钱?华佗一生行医,多次为达官贵人、天皇贵胄等类似的人物治病,“捞油水”的机会多的是,只要他想要。所以此项也不是。那么就只剩权利了。而恰巧当时的曹操贵为丞相,权利之大满朝文武无人能出其右。华佗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想借曹操之手,将自己入仕做官的愿望实现。所以,才在给曹操治病时出此言论,并开始实行他的计划……

华佗在为曹操诊断后,因“久远家思归”,向老乡辞呈后便回到了家中。而后,又对曹操的征召“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但曹操仍未放弃,“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可谁知,华佗仍不上路。想太祖世之枭雄,岂能受一医者的摆布。故勃然大怒,“使人往检”,并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虽屡遭拒绝,但还是三番两次的使人“请”华佗。可见曹操对待自己的老乡还是比较礼貌、尊敬的,并不是非置其于死地不可)结果可想而知,华佗的骗局被揭穿,被递解交付至许昌监狱之中,“考验首服”。随后,曹操没有理会荀彧对华佗的辩解,将华佗处死。

曹操在杀死华佗后,曾言“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华佗本来能够治好这种病。这小子有意留着我的病根,想借此来抬高自己的地位,既然如此,如果我不杀掉他,他最终也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的)。想太祖戎马一生,世间行行色色的人物多见之,其识人之术必然不差,相信不会对华佗看走眼。既得此结论,故可谓是一针见血,道破了当时华佗为曹操治病的心思。

正所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华佗既身为医者,应对每个患者尽心尽力,努力使其康复。即使华佗不喜曹操此人,也应念同乡之情,全力为其医治。但华佗却知而不治。此可谓无普同一等、皆如至亲的博爱之心。华佗在给曹操治病时,出危言耸听之论,数次征召而不至,似有借此来谋取官职,“欲以自重”之意。此可谓无淡薄名利、宁静致远的平常之心。华佗被世人誉为“神医”,然,上述三者对此时的他已缺其二,不得不令人叹息。(这里主要指“此时”的华佗,绝对没有否定华佗的“以前”的意思)

此处还可再退而言之。即使华佗为当时为曹操诊治“头风”一病时,华佗均是以实情而告曹操,并无要挟曹操之意。而后,便归家。曹操屡次征召华佗为其医治,华佗又因“恃能厌食事”(厌恶吃侍候人的饭),故而“犹不上道”。依照汉律的规定,其中有一条名为是“不敬、大不敬”的罪名。据张斐《进律表》解释,“亏礼废节,谓之不敬”(《晋书》卷三十《刑法志》),而“征召不至”也属“不敬、大不敬”的范围之内,此罪更是规定处死。曹操当时虽名为丞相,但他独揽朝政,独霸朝纲,汉献帝其实只不过是曹操手中的“玩偶”。可以说违背了曹操的意旨便是违背“圣旨”,必将受到王法处置。而华佗身为一医者,多年在外行医,可能不知此状况。但即使他再“不闻世事”,也可从他人口中“道听途说”而略知一二。况其之前已成为曹操的“御医”,从朝中之事也可看出端倪。但华佗却在这种情况下,数次“亏礼废节”、“征召不至”、并严重的触动了曹操的威严,致使曹操大怒。曹操杀他也不为过也。

纵观华佗一生,年少好学,才思敏锐,与世之凡夫俗子不同。人至中年,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及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入仕做官呼之欲出。而其同乡的到来,便给了他一个机会。但华佗却出言不慎、征而不至、激怒了曹操,招来杀身之祸。

曹操世之枭雄,用政治手腕对待医人,是猜忌过甚。但华佗也可谓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数步错棋导致引火上身。故华佗之死并非曹操一人之过,华佗自己也难辞其疚。




一家之言,望各位三国鸿儒及饱学之士多加指正。

[ 本帖最后由 777 于 2006-8-7 10:3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adeswwy
(月晓)

白衣伯爵
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护军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北将军
好贴 1
功绩 573
帖子 2603
编号 57601
注册 2006-1-16
来自 天府异地
家族 轩辕学院


哎,乱世之错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suray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
编号 60909
注册 2006-2-25


发表于 2006-8-6 16:0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华佗不想当医生,医生地位太低了。华佗也是读书人啊,读书人谁不想出将入相,谁不想施展自己的报负,
华佗高估了自己。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jeff8026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8
编号 77921
注册 2006-8-4


发表于 2006-8-6 17:4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代神医...死的可惜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uke19821001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69
帖子 5330
编号 44493
注册 2005-7-29


发表于 2006-8-7 00:4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如果真是要权利,那为什么屡招不来?诸葛亮这么牛比也不过三顾,而且是小说家言,其中的夸大成分太多。也就是说,即使是夸张,也是三顾而已,华佗即使要抬高身价,也肯定不会做得那么过分。
     我觉得还是原来的解释比较好,华佗喜欢给大众治疗,不喜欢做御医。或者华佗和陶渊明一个德行。
     另外,我觉得楼主是带着偏见来看事情的。华佗给曹操的病下的结论肯定不是书上的原话,史书写的这样的话不可能原封不动的一一记录。应该是根据华佗说话的意思重新编辑而成的,或者更含糊一点,根据华佗事件的发生发展而揣摩出来的。比如我去你家借钱,但是出来后我还是没有钱,那就可以揣摩是我没有借到钱,至于我说的话肯定是恳求借钱的话,而你的话肯定是拒绝的话。至于你是婉言谢绝,还是直接拒绝,那就要根据你的性格等因素制定了。所以华佗那句话不怎么可靠,用它来推敲立足不稳。
     而且曹操杀了华佗这样的神医,那肯定是不肯承认是因为自己生气就杀了的,那他就是个暴君了。找点借口是肯定的,所以他那句话也毫无价值。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端木赐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5
编号 73705
注册 2006-6-25


发表于 2006-8-7 02:3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同楼上,
我也觉得屡招不至这点有点玄。若楼主所说招而不至这是不敬,那么冒那么大风险去和曹操要官有点问题。曹操这等枭雄岂是甘受威胁之人,这不等于老虎身上拔毛?或者就算要到,这样得来得官怎么会有前途.而若是不为前途只是要一个小官,那么凭着他的学识,以及神医的身份,治好曹操后,曹定心生感激,况且又是老乡,诸多因素加起来。直接向曹要个小官也不是多难的事情呀。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4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3 20:0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463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