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货币单位
性别:女-离线 天宫公主
(司徒家的颖颖)

虞国公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6
功绩 517
帖子 11552
编号 1037
注册 2004-10-25
来自 天津
家族 司徒实业


发表于 2007-3-9 18:3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货币单位

今天突然发现,很不理解为什么中国的货币用元,角,分做单位。元怎么来的暂且不论,但一般人会把“分”当作 1/10,而把“厘”当作 1/100;而人民币中的分却是1/100,1/10的单位由一个来路不明的“角”来代替。中文的厘和英文的 cent 也有更好的对照。因此,我觉得更合理的货币制度应该是元,分,厘。

我觉得中国政府当初不应该犯这种低级错误,还请那位高人指点一下其中的奥妙所在。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论我国现代货币单位“元、角、分”体系的确立

作者:张宁(湖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来源:史学月刊2005年第2期


   

    [中图分类号]K25;F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5)02-0043-06


    “元、角、分”体系(简称“元”体系)形成于清代乾隆时期,20世纪上半叶成为我国的法定货币单位。其由来如何?至今缺少研究。(注:根据笔者的了解,一些综合性的货币史著作虽涉及“元”的出现,因其不是重点,皆一带而过,未曾深究。日本学者百濑弘的《清代西班牙银元的流通》一文曾提到“元”出现的时间和地点。迄今为止,只有金德平《论我国主币单位“圆(元)”之由来》一文对这一问题做了初步探讨。但金文的史料太少,仅限于粗略的描述,关于角和分则无史料,全凭语言学的分析。)本文拟结合我国币制的近代化过程,论述这一体系形成的背景和确立过程,同时涉及“块”、“毛”等货币单位俗称的出现。
      一  “元”体系的形成
    “元”体系是中外货币制度碰撞、交流的产物。
    明代中叶起,中国的货币制度进入银两、铜钱并用阶段。铜钱为国家铸币(明清两代称本朝官铸钱为“制钱”),计数单位是“文”,辅助单位百、千(或串、吊、贯);贵金属货币白银由民间自由铸造,称量单位是“两”,辅助单位有钱、分、厘……故称“银两”。“银两”属于落后的称量货币,重量、成色不统一,“用之于市肆,则耗损颇多,有加耗,有贴费,有减水,有折色,有库平、湘平之异,漕平、规平之殊,但凭市侩把持垄断,隐受其亏”[1](p691)。因此亟需一种重量、成色统一的计数银币。舶来的外国银币正好填补这一空白,从中孕育出新的货币单位——“元、角、分”。
    明清两代,我国所需白银基本来自海外。明代,西属美洲的里亚尔(Real)银币即从吕宋(菲律宾)输入。它是手工铸币,形状不规则,大小、轻重、厚薄不一,只能凭重量、不能凭个数流通[2]。1661年,英国率先用螺旋滚压机铸币,很快推广开来。17世纪末,欧洲人将新式银元输入中国。此后的一个多世纪内,数以亿两计的白银流入我国,大都是机制银币(俗称番银、番钱、洋钱)。18世纪中叶,西班牙银元中的加罗拉币(俗称本洋、佛头)在各种洋钱中占据上风,到世纪末已是中外贸易的标准货币了。它的主产地是墨西哥总督造币厂,主币(Peso,相当于8个Real)重417英厘(公制27.02克),约合中国的库平7钱2分,成色90%。另有几等成色较低的银辅币。从(英)东印度公司的记载看,输入我国的绝大多数是Peso,辅币很少。
    洋钱来到中国,先被当作银两称量使用,或被改铸。在洋钱流通较多的地区,经过一段时期的试验,人们觉得机制银币重量和成色标准化,形制统一,不必“较成色之高低,称分量之轻重”,凭个数计值即可。洋钱遂成为中国货币制度的新因素:异于称量货币银两的计数银币。因其圆形,人称圆(简写为员、元),并将这作为洋钱的计算单位。
    “元”的称呼可能出现于18世纪初期。雍正六年(1728)泉州黄氏家族的一份契约即有“员银一百八十两九城驼足”的写法,但计值还是用“两”[3](p82)。此后,以“元”计值首先在闽台和广东一带流行开来。在台湾,乾隆十二年(1747)年高雄《新建明伦堂碑记》的35条捐银记录内中有13条用“两”,其余22条皆用“员(圆)”[4](p68)。无独有偶,当年刊印的《台湾府志》卷十三《风俗一》中也能看到作婚礼聘钱用的“番银……圆”。在福建沿海,乾隆三十三年(1768)晋江刘暹一案中,刘父“许给黄氏番银一百大圆”,“向蔡耀银店借出番银一百大圆,先交黄氏十大圆”[5](p686)。看来当地早就通行“番银”计元定值了。此时,“元”也在福建内地通行。如乾隆三十四年(1769),德化县因“地处山僻,纹银难觅”,规定契税征收“照收钱粮之例,每番银一员,折纹银六钱二分”[6](p358)。可见此前这里已经计“员”纳税。在广东,“岭南一大都会”佛山的房地契约最晚从乾隆二十年(1755)左右开始大量地用“元”为货币单位[7](p487~504)。1779年,(英)东印度公司特选委员会的文件提到:“随着时间的推移,银币变成通货;由于方便之故,而获得虚拟的价值。”[8](p363)所谓“虚拟的价值”,指洋钱的市价超过实际含银量。这只有在计枚定值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乾隆后期,新货币单位“圆”在闽广地区普遍使用。“福建、广东近海之地,又多行使洋钱。……凡荷兰、佛郎机诸国所载,每岁数千万圆计”[9]。外贸记账单位也受到影响。1786年2月24日,(英)东印度公司董事会的训令说:“不赞成近来流行付给商人的银元按个数计算,而不以重量计算的办法。”[8](p593)过了6年,它最后一个服从潮流,承认“按个数计值是优越的,因为它的方法简单,能力最平常的人也可以做到”[8](p627)。“圆”替代“两”,成为外贸记账单位。后来,《南京条约》规定的赔款额正是以“圆”计算。
    闽广是洋钱的直接输入地,海外白银输华的目的是购买中国土产,很大一部分将继续向北流动。因而,长江下游地区的货币流通格局也逐渐被洋钱改变。
    18世纪五六十年代,洋钱在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算新生事物,“有商人自闽粤携回者,号称洋钱,市中不甚行也”[10]。在经济中心苏州、杭州,乾隆四十年(1775)后“乃渐用洋钱”。一二十年内,这一新的流通媒介便压倒了银两,“番银之用广于库银”[11](p54)。江浙成为洋钱的新基地,“非特通都大邑人人能办,即乡僻小村亦多有认识洋钱之人。不如纹银,必俟有钱铺始能办其成色,权其轻重。是以民间即有纹银,亦皆兑易洋钱使用。不独市廛交易用之,闾阎收藏用之,即州县收纳地丁、漕粮亦无不用之”。[11](p193)“江南全省,通商大贾,皆以银换洋钱,零星贸易,始以银易换制钱”。[11](p133)“浙江征收钱粮惟此是索,故市肆弥重之”。[11](p195)江、浙、闽、广之外,“圆”又随洋钱进入广西(西江上游)、安徽(茶产区和沿江)以及湖南的南部和东部[11](p57)。
    由于洋钱流行,“元”得到了许多原属“两”、“文”的价值尺度职能。在鸦片战争前的江南金融中心苏州,洋钱在乾隆五十年(1785)后“相率通用”,“苏城一切货物渐以洋钱定价矣(按:以元定价)”。[11](p54)上海对外开放时,外商惊讶地发现,“上海同宁波、苏州、杭州一样,早已通行西班牙银元了,大多数做小买卖的店铺都按银元交易”[11](p57)。
    随着“圆(元)”流行,产生了辅助计算单位——角、分。嘉庆二十四年(1819)包世臣在《已卯岁朝松江即事》诗中说:“石米块八价在市,官漕石折六块四”。前一句加注曰:“吴市用洋钱以块计,每块十角,每角十分。”[12](p87)“块”是元的别称,至今留在口语中。(注:苏州府藏书家黄丕烈(1763~1825)的书价记录也提供了关于洋钱货币单位名称的珍贵资料。121条书价的38条以“番饼”、“番钱”计价,集中在后期。所用的单位名称有圆、元、块、饼,或直称若干番钱、番、洋,其中一部书的价格是“六洋四角”(参见黄寿成:《外国银圆在中国的流通》,载于《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第4期)。可与包世臣的记载相互印证。)新货币单位的使用范围很广,如陈盛韶《问俗录》记载台湾“每担折银一圆三角”[13](p133)。陈氏在台为官的时间是道光十三年(1833)。圆是因形得名,角、分的情况不同。从语意而言,“割圆则得弧角”,这大概是以角辅元的原因。至于“分”,广泛用于旧式度量衡制度。用于长度,是一尺的百分之一;用于面积,是一亩的十分之一;用于重量,是一两的百分之一。民间也用它辅助圆,作为圆的百分之一。角和分的出现,基本上是计价的需要。因为商品的价格很少刚好是整圆,常有畸零,必须引进辅助单位。当然,随着外国银辅币更多地流入我国,人们也以“角”称之。“分”进入元体系时,可能将另一个货币单位“厘”也带入。这里只能提供一则稍晚的史料,即咸丰年间重修宁波福建会馆“糜白金二万七千五百九十八元三角四分六厘”[3](p85)。因旧式度量衡制度一向分、厘并用,论面积则曰亩、分、厘,论重量则曰两、钱、分、厘,论长度则曰尺、寸、分、厘。故而有理由推测,厘应该是跟随分一起进入元体系,作为“圆”的千分之一。
    鸦片战争前,洋钱已成为华东、华南地区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如直隶、山、陕、河南、两湖、四川、云贵等省,概不行使”[11](p47)。在洋钱流通区,“元”体系不断侵蚀“两”、“文”体系的地盘。不过,这一民间的创造得不到政府支持。道光年间,清政府怀疑洋商用而低成色的洋钱换走高成色的白银,规定“行使洋钱,必以成色分两为凭,不得计枚定价”[11](p42~50)。这个禁令没能执行,但“元”体系的生存和发展完全系于一种外国货币,不可避免地面临巨大的困境。一方面,它的发展受到对外贸易的限制。外贸拓展到哪里,洋钱大规模流入哪里,它才能跟随到那里;另一方面,它的生存依赖本洋。1821年墨西哥独立后,本洋停铸,来源渐少,存量货币又因戳印、剪凿、磨损、刮削不断消耗。“光板”本洋不断流向价格更高的江浙,广东、福建沿海只好大量使用烂板(Chopped Dollar)。烂板需秤称,是另一种称量货币了。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由于人们的囤积,本洋在江浙也愈加短缺。1856年9月,它在上海的升水超过50%,而且有价无市。次年初,贸易记账单位不得不从本洋的“元”改为上海两(即规元,一种虚拟的银两单位),“元”体系遭受沉重打击[14](p525)。规元从此独占上海的重要经济活动,而且凭借着上海的金融地位逐渐变成国内、国际贸易和国内、国际汇兑的基准记账单位。
      二  “元”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本洋虽然衰落,它的灵魂依旧是统治者。近代史上,所有在中国流通的银元(西藏、新疆地区除外)都继承了本洋的重量和成色标准。相应地,本洋的计算单位也被它们继承下来。“元”体系附着在各种本洋系统的银元、以及新兴的银元纸币身上,继续发展。
    1823年,墨西哥银元开铸(因鹰徽标志被称为“鹰洋”),五口通商后流入中国。它完全继承了本洋的成色和重量,但在十多年里“非常缓慢地为人使用——而且只是折价使用”。因为中国人特别重视本洋,“有时认其它银币皆系荒洋,拒绝接受,只能按分量计算”[11](p56)。1856年之后,鹰洋才打开市场,逐步继承了本洋的“领地”。它的大本营是上海,江苏南部、浙江、安徽沿江地区、皖南、江西、两广、福建和台湾是主要势力范围。香港总督卡利斯·鲁宾逊1863年谈到,鹰洋不仅是香港惟一的法偿货币,也在中国广泛流通。它们当时既在广州也在上海大量通行,而且“在中国中部的产丝区付款,必须用没有磨损的墨西哥银元,它有很高的升水”[15](p44)。直到民国初年,鹰洋都是中国流通量最大、流通最广的银元。据彭信威先生估计,输入中国的鹰洋“不下于三亿元”,主要是七钱二分的大银元[16](p885)。
    作为本洋的继承者,鹰洋也继承了货币单位——“元、角、分”。由于“元”的长期使用,外国银币的俗称起了变化,番银、洋银、洋钱之外,又有“银元”。1887年,张之洞请许试铸银元的奏折内就称机制银币为“银元”[11](p672)。外国小银币都称“角”,1883年翰林院侍讲龙应霖上的一个折子里提到“(洋钱)又有一角、二角者数种,便于零用”[11](p633)。
    19世纪70年代,鹰洋在东亚独步一时,是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南洋、安南、香港等地最好的硬通货。各国(殖民地)政府先后自铸银元以谋抵制,如香港银元(1866~1868)、日本龙洋(1871~1897)、西贡银元(1895~1903,俗称法光)、香港银元(1895~1903,印度造币厂出品,俗称杖洋或站人),美国也发行过一种贸易银元(1873~1877)出口远东。为与鹰洋抗衡,它们的重量、成色皆仿鹰洋,仅些许出入,适应了中国人的习惯。因而都流入中国,也使用“元”体系作为货币单位[17](p140~150)。早期的香港大银元背面即镌有“香港壹圆”,是最早铸有“圆”字的银币。后来的杖洋背面同样镌有“壹圆”二字。大概是受了中国的影响,日本龙洋也镌“一圆”以纪值[18](p39~40)。上述本洋系统的外币仅法光和站人有一定势力。清末民初,前者约二三千万元流入广西、云南,后者约八千万元流入华北、西北。这已是中国自铸银元之后了。在19世纪80年代,银元世界还是鹰洋一枝独秀。但依靠外国货币,“元”体系发展相当缓慢,大体上是固守从前本洋的领地,仅少量进入长江上、中游和北方沿海的通商口岸。
    银元之外,“元”体系又找到一个新载体——纸币。很难判断银元纸币何时出现,据外商记载,鸦片战争前后的上海,“市上流通的钞券大部分是指明为银元的”[11](p57)。这些“钞券”未必是钞票,也许是庄票(一种短期信贷工具)。稍晚,有确切史料表明银元纸币在福建的流通。咸丰二年(1852),福建巡抚王懿德说:“自上年十月行抵福建,半年以来,体察省城以及外府州县,所用或钱票、或银票、或番票(按:即番银票,不是外钞)。”[11](p322)钱币学材料可为佐证,现存的一张福建“享利镐记番银票”,面值“一员”,发行时间在道光三十年(1850)[19](p150)。因为银元钞票逐渐流行,外国金融机构也加入发行。起初用英文“DOLLAR”计值,后来直接用“圆”,如1881年(英)有利银行面值“壹圆”的钞票[19](p569)。
    从1890年开始,“元”体系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是年,广东当局开铸机制银币(因背面有龙纹,俗称龙洋或龙元),至清末有12个省及中央政府的造币总厂相继仿效。这种银元还有某些银两的痕迹,正面中央镌“光绪元宝”,边缘标明重量。但它属于本洋系统,大、小银币的重量、成色都“与向有洋钱一律,便于交易”[11](p677)。故此,民间也以元、角称之。受香港银元影响(其一角、二角币称“香港一毫”、“香港二毫”),广东一带“称小银元皆以毫计,如一毫、二毫(按:或曰单毫、双毫)之类。市肆记账,又往往减笔写作‘毛’字”。[20](p85)这一俗称逐渐流传开来,1910年度支部的一个咨文就称小银元为“毛银”[11](p1089)。
    民间习惯影响到官方货币。1897至1899年北洋机器局发行的龙洋正面直书“一圆、五角、二角、一角、半角”,完全摒弃两、钱的计重体系,在币制改革中迈出新的一步。与银元相比,银元纸币就彻底摆脱了银两痕迹。清末,省属的官银钱号和户部银行(后改为大清银行)发行的银元票一概是票面直书若干“元(圆)”。
    中国自铸银元的一二十年间,“元”体系的势力范围扩大到华中、西南、东北内地和华北的京师。直隶、山东,有力地排挤着“两”体系和“文”体系。其一,龙洋大都由银锭改铸而成。清末的大小龙洋合记不下3.5亿元,这意味着至少2.5亿两的银两退出流通,由银元取而代之。其二,由于铜钱荒以及铜元(机制铜币,是铜钱的替代品,面值“当制钱×文”,属“文”体系)贬值,银元、尤其是银角大受欢迎,得以侵入铜钱的传统领地。1905年以后,沿海沿江地区的城镇中多数以钱计价的商品逐渐改用银洋(银角)计价,“各业渐改钱码为洋码。惟南货、槽坊、烟纸等业,其所售均系零星小物,故仍以钱计。”[11](p975)如华北商业中心天津的总商会决定自1908年1月起,“凡出售各货均改银价,拟银洋十角为一元,如给铜元随银洋市价核收”。4月又建议“所有京津两地一切官商交易,均以银元为本位”[21]。
    至此,“元”体系的势力已经达到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然而,它尚未获得法律上的独占地位。同时,“元”体系囊括数种外国银元和十几种“产地”不同的龙洋,它们的重量、成色难免稍有差异。同为一元、一角,因产地和各地习惯而生出价格的差别。这严重妨碍了银元执行价格标准和流通媒介的职能,客观上延长了银两的寿命,特别是巩固了虚银两(某种平砝和某种成色结合而成的记帐银两,并无实银)的地位。在一些大商埠,虚银两长期占据着大宗贸易、埠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价格标准,如上海规元、天津行化银和汉口洋例银。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以“元”为本位,重建全国统一的货币制度。
      三 “两”、“元”之争
    20世纪初年,在经济发展和中外交往的推动下,全面改革币制提上议事日程。应列强的要求,1902~1903年,清政府在中英、中美、中日“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内首次承诺“中国允愿立定国家一律之国币,即以此定为合例之国币”[22](p85)。确定本位货币和辅助货币成为改革的当务之急,简便的办法是沿用经济发达地区流行的“元”体系。可是部分朝廷重臣坚持铸造重库平一两的主币和一钱至数钱重的辅币,由此引发“两、元之争”。
    早在19世纪80年代,御史陈启泰等人曾呼吁开铸银钱(自一两至一钱不等)[11](p632~634)。受此影响,吉林当局在光绪十年(1884)铸造过“厂平”一两至一钱的五等银钱,为我国机制银币之始。
    龙洋流通后,就有人反对模仿洋钱的“权宜之计”,要求“自为制度”。光绪二十二年(1896),四品京堂盛宣怀请铸京平一两的银元,引起重视。军机处允许他开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后附铸十万枚,此事未成[11](p691~692)。光绪二十五年(1899),军机处又电询各省督抚,银元应否改铸一两、五钱、二钱、一钱四种,多数主张不必改铸。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意见可为代表,他承认“此论未尝无见”,却又担心新银元“与洋银数目参差”,商埠不肯行用,不如龙洋“尚可依傍洋银而行”[23]。
    “商约”谈判期间,铸造一两银币的旧事重提。英方谈判代表马凯赞同中方代表盛宣怀的看法,即未来的国币“以银两为单位比以银元为单位更便利”[22](p32)。这一意见虽未写入条约,但得到奕kuàng@①,张之洞、袁世凯等重量级人物的支持。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宣布“著铸造一两银币为本位币”。不料,度支部认为一两币“不便行用”,坚持七钱二分的标准。于是,在奕kuàng@①主持的政务处和载泽主持的度支部之间展开一场拉锯战。双方背后各有一批督抚支持,上海商务总会为代表的沿海商界站在度支部一边[11](p734~738)。
    “两”派的理由有二:一为“主权说”。各国国币“彼此未尝沿袭”,国币效仿鹰洋是“亵国体而损主权”;二为“习惯说”。中国用“两”之处多于用“元”,国家财政、大宗贸易和进出口也用银两。所以一两国币顺乎“民俗”,并可减少两、元之间折算的烦难[11](p747~750)。
    对此,“圆”派都予以驳斥:其一,货币的主权标志是“花纹字样之不同”,与成色、重量无关[11](p736);其二,习俗所用之“两”,各地的平、色不同,即使政府的库平、漕平、关平,也不能处处一致。铸造库平一两银币,此“两”与彼“两”之间、“两”与“圆”之间皆须折算,同样要改变各地“习俗”,并不能减少“折算之烦难”[11](p758)。
    显然,“圆”派的批驳正中要害。但留恋“习俗”的大有人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廷就货币单位征询各省督抚意见,有12人主张用“两”,超过主张用“元”的9人[11](p746~747)。翌年,清廷再度诏告“定一两重银元为本位币”。不料,度支部竟不退让,坚持“一两重币制仍有窒碍请再行妥议”。双方妥协,宣统元年(1909)由度支部设立币制调查局,“宽予限期,详加考察”[11](p763~765)。
    “两、圆之争”持续七、八年之久,币制改革因之久拖不决。其实,银币重一两也无妨其计数货币的本质。只是“元”体系银币的重量、成色有一定之规,新币一旦流通,民间不会呼为元、角,以免混淆。或许称“库平一两(几钱)”或“大清一两(几钱)”。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属于称量单位的“两、钱”就被改造为计数单位。诚如梁启超所言,“九钱与六钱四分八厘(按:指拟议的两、元银币的实际含银量),有何优劣之可言?而论者乃视为一大事而攘臂争之,真大惑不解也”。[24](p5)不过,在中央政府财窘力弱、币制又亟待刷新之际,取舍的关键应当是何种方案推广易而风险小。相形之下,“元”币符合经济发达地区的使用习惯,显然更胜一筹。
    扭转局势的又是盛宣怀。光绪三十四年(1908),时任邮传部右待郎的盛氏就医日本,顺道考察财政。他了解到日本“从前开铸一元亦照墨银重量……揆诸人情顺而且易,故不数年而墨元尽矣”。于是上疏支持用“圆”,同时建议辅币单位也要“从俗”,可用“妇孺皆知”的“角”[11](p769~778)。
    盛宣怀阵前倒戈,加之袁世凯去职、张之洞去世,“两”派顿时失势。宣统二年(1910)颁布的《币制则例》规定“大清国币单位定名曰圆”,“由圆十析则曰角,由角十析则曰分,由分十析则曰厘”[11](p784)。《则例》虽然没有实施,但它弃旧图新,遵从经济发达地区的习惯,确定“元”体系为惟一合法的货币单位,开创了币制变革的新局面。
      四  “元”体系的沿用
    清王朝灭亡后,“元”体系的法律地位由《币制条例》(1912年)和《国币条例》(1914年)继承下来[25](p88)。“元”体系得以继续扩张。
    民初,财政赋税都改用“元”计算,给了“两”体系致命一击,各地铸造银锭的炉房纷纷改行歇业。中央政府又大力推广国币(袁大头),并辅以中国、交通两行的银元纸币。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它们在全国大多数城市占到统治地位。据1924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对19省48个重要城市的调查,袁大头在44个城市“最通用”、“极为通用”,中、交两行钞票在40个城市“流通最广”、“最为通用”。银两则逐步退出流通界,11个城市完全弃两用元,其余城市的“两”大多是记帐用的虚本位,并无实银[25](p392~400)。不过,关、盐两税还是按“两”征收,偿还外债亦按银两折合。银两的根据地在金融中心上海,全国银两体系的核心——规元是外贸和国内、国际汇兑的标准。
    这一时期,铜钱日渐稀少。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文”体系附着铜元,在下层人民的生活中保留了一定地盘。《国币条例》规定辅币以分、厘计价,可新式辅币数量稀少,各省造币厂照旧发行“当×”铜元以牟利,都以“文”计价,如“沪上铜元兑价……已由一千五百文增至一千八百文”[25](p733),“合肥铜元兑价每大洋一元已降至一千六百四十文,而芜湖仍在一千七百三十文以外”[25](p737)。
    国民党政府上台后,先后实施废两改元和法币改革,币制初步统一。经过一百几十年的竞争,“两”、“文”体系退出历史舞台,“元”体系统一了中国的货币单位。同时,经由银元兑换券这一中间环节,“元”体系从最初的金属货币单位过渡到法币(不兑换纸币)单位。1933年的《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银本位币一元,等于百分,一分等于十厘”[26](p92)。其中没有了“角”,但中央银行照旧发行“壹角”、“贰角”两种小额钞票[27](p107)。官方文件也继续使用“角”,1940年11月中央造币厂与北极公司签订的代铸铝币合同内即有“折合国币十六万三千二百六十五元三角一分”的写法[26](p324)。这个“表里不一”的问题在1948年《金圆券发行办法》中得到解决,它规定本位币单位是“圆”,“辅币为角及分,各以十进”,“厘”被取消[26](p574~575)。
    由于长期使用,“元”体系深入人心,顺理成章地被新中国采纳。早在1932年,苏维埃国家银行就曾发行1元、5角、1角、5分面额的纸币和布质货币。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因通货膨胀严重,这套人民币从1元到50000元,没有辅币[28](p4~5)。1955年2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发行新的人民币和收回现行的人民币的命令》,宣布发行第二套人民币,“新币面额,主币分为一元、二元、三元、五元、十元五种,辅币分为一分、二分、五分、一角、二角、五角六种”[28](p8)。从此,元、角、分成为人民币的货币单位,沿用至今。
【参考文献】:
    [1]  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  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福建泉州地区出土的五批外国银币[J].考古,1975,(6).
    [3]  陈支平.从契约文书看清代泉州黄宗汉家族的工商业兴衰[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3).
    [4]  引自金德平.论我国主币单位“圆(元)”之由来[J].中国钱币,1995,(1).
    [5]  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土地占有关系与佃农抗租斗争:下册[Z].北京:中华书局,1988.
    [6]  引自(日)百濑弘,清代西班牙银元的流通[A].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六卷[C].北京:中华书局,1995.
    [7]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佛山市博物馆.明清佛山碑刻文献经济资料:第九章“房屋田地买卖契约”[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8]  (美)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9]  清朝文献通考:卷16[M].乾隆十年按语.
    [10]  汪辉祖.病榻梦痕录:下卷[M].嘉庆元年条.
    [11]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Z].北京:中华书局,1964.
    [12]  包世臣全集[M].合肥:黄山书社,1991.
    [13]  陈盛韶.问俗录[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14]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M].北京:三联书店,1957.
    [15]  (美)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6]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17]  (美)耿爱德.中国货币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18]  张惠信.中国货币史话[M].插图.台北:台杨出版社,1994.
    [19]  吴筹中.中国历代货币大系:第七卷“清纸币”[M].图版79,730.上海:上海书店,1993.
    [20]  吴研人.俏皮话:角先生[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
    [21]  引自赵洪宝.清末铜元危机与天津商会的对策[J].近代史研究,1995,(4).
    [22]  辛丑条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Z].北京:中华书局,1994.
    [23]  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A].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卷五四[M].
    [24]  币制条议[A].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卷二二[M].
    [25]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6]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7]  吴筹中.中国历代货币大系:第九卷“民国时期国家银行地方银行纸币”[M].图版164,165.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28]  夏立平.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大系[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匡加力

[ 本帖最后由 恨地无环 于 2007-3-9 19:13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02年的《武汉大学学报》上也有一篇张宁的文章《清代后期的外币流通》,应当是同一个人,在此文中,作者指出:

QUOTE:
  除外国大银元,广东、福建等地还有外国银辅币流通,"一角、二角者数种,便于零用,民尤赖之"。据说光绪前期,"沿海各市面,凡贸易至百十文以上,从无用现钱者,皆以一角二角之洋钱代之"[1](第633-634页),其种类复杂,数量很难估计。有人认为,合大银元能达到1.8亿元,显然太多[7](第73页)。
      ……
     外币的流通还影响到我国货币单位。传统复本位制下,白银称两、钱、分、厘……,铜钱称文(枚)、串、吊。洋钱流行中,因其圆形被称为银圆,派生出单位量词"圆",俗省作"元"。外国银辅币则被称为"银角",发展出辅币单位"角"。中国的自铸银元流通后,民间仍以元、角称之。宣统二年《币制则例》规定:"中国国币单位,著即定名曰圆,……以一元为主币……元角分厘各以十进。""元"、"角"正式取得国币单位的地位,沿用至今[16](第33-38页)。
  [1] 人民银行.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1辑[Z].北京:中华书局,1964.
  [7] [美]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6] 金德平.论我国货币单位圆(元)之由来[J].中国钱币,1995,(1).

中国官铸银角,衲子查到福建金融志上的资料,福建最早在1890年就开始官铸银角。
具体见下链接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2&index=15&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真宫望

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5
帖子 1983
编号 71667
注册 2006-6-8
来自 湘北
家族 轩辕少林寺


发表于 2007-3-10 09:2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无环大哥不愧是版主,不一会儿就找出了这样的一篇论文来进行解释。在下汗颜。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onyget
(精神病院院長)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1
帖子 2088
编号 14850
注册 2004-8-6
来自 時空幻境


发表于 2007-3-10 15: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有些货币很简单,根本就没有辅币,如日元,韩元等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天宫公主
(司徒家的颖颖)

虞国公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6
功绩 517
帖子 11552
编号 1037
注册 2004-10-25
来自 天津
家族 司徒实业


发表于 2007-3-11 22:3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很有意思,因为元、角、分的制度是从西方而来,但很讽刺的是分和 cent 这两个词根却正好差了十倍。最初的历史背景看来还是"一角、二角者数种,便于零用,民尤赖之",谁料这么多年来元单位做大,角单位沦落为辅币,分、厘的位置却无人过问或加以调整。仔细想想也的确令人哭笑不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江城子

太末侯
轩辕参合左使
谏议大夫
★★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3
功绩 753
帖子 9896
编号 21
注册 2003-8-21
家族 轩辕少林寺


发表于 2007-3-12 11:0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元又叫“块”很好理解,一“块”“银元”嘛,自然容易把“块”叫顺口。

万分感谢俺们的祖先使用十进制的货币单位。每每看古典英文小说,遇到里面的钱数,总是要折算半天,什么先令,便士等等,真是晕倒!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伶州鸠
(心聋目盲)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东将军
功绩 73
帖子 4049
编号 4812
注册 2004-1-28


发表于 2007-3-12 13:0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江城子 于 2007-3-12 11:08 发表
元又叫“块”很好理解,一“块”“银元”嘛,自然容易把“块”叫顺口。

万分感谢俺们的祖先使用十进制的货币单位。每每看古典英文小说,遇到里面的钱数,总是要折算半天,什么先令,便士等等,真是晕倒!

这个……英制单位的一整套体系,除了货币之外,其他的基本上米国都还在用……用到工程合作上苦也……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江城子

太末侯
轩辕参合左使
谏议大夫
★★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3
功绩 753
帖子 9896
编号 21
注册 2003-8-21
家族 轩辕少林寺


发表于 2007-3-12 13:3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伶州鸠 于 2007-3-12 13:09 发表

这个……英制单位的一整套体系,除了货币之外,其他的基本上米国都还在用……用到工程合作上苦也……

是啊,真不知道英国人是聪明还是愚蠢,设计出神奇的12进制单位--我永远记不住12码球到底离球门多远!老兄和米国人做工程?苦命的娃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金庾信
(轩辕茶博士·无地者老金)

灵寿侯武胜军节度使
★★★★★★★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1173
帖子 17592
编号 19705
注册 2004-10-28
家族 圣剑兄弟会




QUOTE: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7-3-11 22:39 发表
很有意思,因为元、角、分的制度是从西方而来,但很讽刺的是分和 cent 这两个词根却正好差了十倍。最初的历史背景看来还是"一角、二角者数种,便于零用,民尤赖之",谁料这么多年来元单位做大,角单位 ...

所谓语言嘛,约定俗成最重要,只要形成习惯,就没什么合理不合理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江城子

太末侯
轩辕参合左使
谏议大夫
★★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3
功绩 753
帖子 9896
编号 21
注册 2003-8-21
家族 轩辕少林寺


发表于 2007-3-12 14:2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BTW,谁知道为何古代的斤两制是奇怪的16两制啊,有什么来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QUOTE:
原帖由 江城子 于 2007-3-12 14:20 发表
BTW,谁知道为何古代的斤两制是奇怪的16两制啊,有什么来头?

大概是因为在使用简易天平的时代,十六进制比十进制更加容易多次等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xiang_one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5
编号 120225
注册 2007-3-12


发表于 2007-3-12 17:0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又了解了些知识了。。。。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恨地无环 2007-3-12 17:17 -30 灌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xiang_one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5
编号 120225
注册 2007-3-12


发表于 2007-3-13 09:0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样都能说是灌水
我没话说了

-----------------------------
版主回复:13楼回帖过于简单且几乎可用于版区任何帖子,故而视作灌水。希望予以理解。谢谢。

[ 本帖最后由 恨地无环 于 2007-3-13 09:17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xiang_one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5
编号 120225
注册 2007-3-12


发表于 2007-3-13 09:3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问题是我在其他版块根本就没这种行为。。。

算了。。。难怪某人说沉默是金。。。不好意思了。。

-----------------------------------------
各版区的管理规范和管理尺度也不尽相同,衲子说“几乎可用于版区任何帖子”,指的就是我思区。
沉默是金,真知灼见则是金子的光芒,希望各位在我思多放光芒了。谢谢。


[ 本帖最后由 恨地无环 于 2007-3-13 14:41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伶州鸠
(心聋目盲)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东将军
功绩 73
帖子 4049
编号 4812
注册 2004-1-28


发表于 2007-3-13 14:0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江城子 于 2007-3-12 13:30 发表


是啊,真不知道英国人是聪明还是愚蠢,设计出神奇的12进制单位--我永远记不住12码球到底离球门多远!老兄和米国人做工程?苦命的娃啊!

10.9728米,平常都按11米画……俺当年在学校的时候是罚点球的~
全世界包括英国通用公制,倒是米国人坚持使用英制单位……最苦的是和英国人米国人中国人同时做工……各工种一起上,两种单位制混着来……吐血……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风刀霜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32
编号 27997
注册 2004-12-16
来自


但一般人会把“分”当作 1/10
-----------------------------------------
美元同样等于100美分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陶心
(失败的毛毛)

太常丞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293
帖子 5354
编号 31363
注册 2005-1-28
来自 吴地娄东南




QUOTE:
原帖由 风刀霜剑 于 2007-3-29 22:39 发表
但一般人会把“分”当作 1/10
-----------------------------------------
美元同样等于100美分啊

主要还是翻译的问题,在长度度量领域,中文的“分”表示1/10,但在货币度量领域,中文的“分”成了1/100。假如当时在定中文的货币度量时,和长度度量保持一致了,想必就会把“美分”翻译成“美厘”,但当时没有,约定俗成的习惯是用“角”来表示1/10,“分”表示1/100,“厘”表示1/1000。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伶州鸠
(心聋目盲)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东将军
功绩 73
帖子 4049
编号 4812
注册 2004-1-28


发表于 2007-4-2 10:5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货币单位源自重量单位,两、钱、分的体系下面,用分来对应,最自然不过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萧十一狼
(永世最萌拉克丝)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1
帖子 2056
编号 80477
注册 2006-8-26
来自 荒原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4-2 23:4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现在分已经不用了,也可以考虑改角为分
不过像前面说的米分也是1/100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4-3 08:5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7-3-12 16:49 发表

大概是因为在使用简易天平的时代,十六进制比十进制更加容易多次等分。

这是两的来源。
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
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合龠为合,十合为升,
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其法用铜,方尺而圜其外,旁有庣焉。其上
为斛,其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龠。其状似爵,以縻爵禄。上三下二,参
天两地,圜而函方,左一右二,阴阳之象也。其圜象规,其重二钧,备气物之数,
合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声中黄钟,始于黄钟而反覆焉,君制器之象也。龠者,黄
钟律之实也,跃微动气而生物也。合者,合龠之量也。升者,登合之量也。斗者,
聚升之量也。斛者,角斗平多少之量也。夫量者,跃于龠,合于合,登于升,聚
于斗,角于斛也。职在太仓,大司农掌之。

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
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
钧。四钧为石。忖为十八,《易》十有八变之象也。五权之制,以义立之,以物
钧之,其余小大之差,以轻重为宜。圜而环之,令之肉倍好者,周旋无端,终而
复始,无穷已也。铢者,物繇忽微始,至于成著,可殊异也。两者,两黄钟律之
重也。二十四铢而成两者,二十四气之象也。斤者,明也,三百八十四铢,《易》
二篇之爻,阴阳变动之象也。十六两成斤者,四时乘四方之象也。钧者,均也,
阳施其气,阴化其物,皆得其成就平均也。权与物均,重万一千五百二十铢,当
万物之象也。四百八十两者,六旬行八节之象也。三十斤成钧者,一月之象也。
石者,大也,权之大者也。始于铢,两于两,明于斤,均于钧,终于石,物终石
大也。四钧为石者,四时之象也。重百二十斤者,十二月之象也。终于十二辰而
复于子,黄钟之象也。千九百二十两者,阴阳之数也。三百八十四爻,五行之象
也。四万六千八十铢者,万一千五百二十物历四时之象也。而岁功成就,五权谨
矣。


如果仅仅用等分来说明的话,除了十六以外,二十四、三十这些数字就很难解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古漢魂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6
编号 59081
注册 2006-2-4


发表于 2007-6-9 19:1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考证详尽,不补充了。

趁别的热闹。

QUOTE:
有些货币很简单,根本就没有辅币,如日元,韩元等

从前的意大利里拉也无毫分。

它们的共通点是币值低。它们有辅币,仅无小数点。

日本二战前也用银圆,也就是大洋,古某祖父辈传下一个日本银圆,与龙洋一般大小。

QUOTE:
是啊,真不知道英国人是聪明还是愚蠢,设计出神奇的12进制单位--我永远记不住12码球到底离

一码(Yard)等于三英尺,哪来12进制?

一打(Dozen)才是12进制。

一Gross是144,即十二打。

一Great Gross是1728,即十二Gross。

QUOTE:
BTW,谁知道为何古代的斤两制是奇怪的16两制啊,有什么来头?

By the other way,一英磅也是十六安士。

港澳台目前仍在古代中。

QUOTE:
全世界包括英国通用公制,倒是米国人坚持使用英制单位……最苦的是和英国人米国人中国人同时做工……各工种一起上,两种单位制混着来……吐血……

小心,一英加仑(Imperial Gallon)不等于一美加仑(US Gallon),一些美国用的"英式度量衡"与英国原来的度量衡有别。多多补血来…吐。

在不同行业中,"马力"的大小定义也不一。努力补血!

QUOTE:
货币单位源自重量单位,两、钱、分的体系下面,用分来对应,最自然不过了。

清末民初,一银圆等于七分二钱白银,一元等于七分二,一元亦等于一百分,也真乱得自然不过了。


似乎元角分来自圆形的概念,一个圆分了十个角(angle),一个角再分为十分。惜无空考究。


对了!一咫是多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古镜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
编号 188647
注册 2007-7-14


发表于 2007-7-14 00:2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22楼说的对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7-7-18 18:3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引:“中文的厘和英文的 cent 也有更好的对照。”

分不是100分之1元嗎?~~這也就是1cent ar~~……
~外國~沒有角?~最起碼我這邊沒有……
5角就是50cents
顶部
性别:男-离线 hjwhxdlx
(真名Yellow kiss)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5
帖子 347
编号 183078
注册 2007-6-30
来自 sb聚集地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7-7-18 21:1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就为这么个事儿,如此长篇大论,佩服!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恨地无环 2007-7-18 23:17 -30 灌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白木
(咪咪眼胖胖)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0
帖子 3097
编号 6087
注册 2004-3-18
来自 长沙
家族 司徒实业


发表于 2007-7-18 23:1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tonyget 于 2007-3-10 15:05 发表
有些货币很简单,根本就没有辅币,如日元,韩元等

yi  一日圆等于一百分,日本字写出来近似"丹".由于日圆历史上贬值得厉害
上世纪50年代后70日圆以下的就没发行过了
近一二十年  似乎最小的是一百日圆的硬币了
韩圆类似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伶州鸠
(心聋目盲)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东将军
功绩 73
帖子 4049
编号 4812
注册 2004-1-28


发表于 2007-7-24 12: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岑平 于 2007-7-18 18:37 发表
引:“中文的厘和英文的 cent 也有更好的对照。”

分不是100分之1元嗎?~~這也就是1cent ar~~……
~外國~沒有角?~最起碼我這邊沒有……
5角就是50cents

quarter其实可以翻译为“角”……
顶部
性别:男-离线 fengrui19
(书僮)

白衣伯爵
谏议大夫
★★★★

Rank: 12Rank: 12Rank: 12
护军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右将军
好贴 1
功绩 317
帖子 1108
编号 77538
注册 2006-8-2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7-8-31 20:4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7-3-11 22:39 发表
很有意思,因为元、角、分的制度是从西方而来,但很讽刺的是分和 cent 这两个词根却正好差了十倍。最初的历史背景看来还是"一角、二角者数种,便于零用,民尤赖之",谁料这么多年来元单位做大,角单位沦落为辅币,分、厘的位置却无人过问或加以调整。仔细想想也的确令人哭笑不得。

粗粗看了下论文,大意是首先引入“元”作为单位,然后用“角、分”来辅助的
“一角、二角者数种,便于零用,民尤赖之。”之前有这样一句“除外国大银元,广东、福建等地还有外国银辅币流通”
正文中虽然有“当然,随着外国银辅币更多地流入我国,人们也以“角”称之。”但主要还是



QUOTE:
圆是因形得名,角、分的情况不同。从语意而言,“割圆则得弧角”,这大概是以角辅元的原因。至于“分”,广泛用于旧式度量衡制度。用于长度,是一尺的百分之一;用于面积,是一亩的十分之一;用于重量,是一两的百分之一。民间也用它辅助圆,作为圆的百分之一。角和分的出现,基本上是计价的需要。因为商品的价格很少刚好是整圆,常有畸零,必须引进辅助单位。




QUOTE:
宣统二年《币制则例》规定:"中国国币单位,著即定名曰圆,……以一元为主币……元角分厘各以十进。""元"、"角"正式取得国币单位的地位,沿用至今[16](第33-38页)。

总体来说, 元还是先引进,且是作为主币的,何来“这么多年来元单位做大,角单位沦落为辅币”的哭笑不得呢?

————————————
ps:衲子也是的,整出那么多字,看的人眼花,还好关键部分用颜色标记出来了,要不然我都要骂你了,算强迫式教学吧

[ 本帖最后由 fengrui19 于 2007-8-31 21:00 编辑 ]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天宫公主
(司徒家的颖颖)

虞国公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6
功绩 517
帖子 11552
编号 1037
注册 2004-10-25
来自 天津
家族 司徒实业


发表于 2007-9-1 09:4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名义和实际表里不一。元做为名义的单位,角做为实际的单位,后来元把角的实际单位的地位抢过来了。就这样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9-1 09:5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7-9-1 09:47 发表
名义和实际表里不一。元做为名义的单位,角做为实际的单位,后来元把角的实际单位的地位抢过来了。就这样的。

不如说是角抢了分的位置。
说到底,元作为主币,这个地位是不会变动的。
按正常的情况,元下应该是分,但角却占据了这个位置。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 14:2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5645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