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我思我在
» 关于人性善与恶的一种观点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关于人性善与恶的一种观点, 人性包含善与恶
yili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47
编号
409745
注册
2011-1-11
#1
发表于 2015-6-1 17:1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关于人性善与恶的一种观点
关于人性善与恶的一种观点
四 人性的善恶问题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 ... serids=&action=
1人性包含善和恶
在第二篇第五章中谈了原始生命的“善”和“恶”,知道了在原始生命中就存在“善”和“恶”,也涉及到了人性的善恶,这里专章述之。
人类思想史上,关于“人性”问题的研究汗牛充栋;其中一个普遍的问题是“人性是善还是恶?”。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在中外文化传统中一直存在着多种多样不同观点的争论。一般的看法,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性为善,西方传统文化认为人性为恶。前者比如宋朝人王应麟编著的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三字经》的开篇之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这就是“性善论”观点的典型代表;“性本善”理论的集大成者是儒家大师孟子,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出“人之初,性本善。”这样言简意赅的名言,但在其众多言论中已经充分地表达了这种观点。如:“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等等。后者如基督教教义中的人生来就有罪的“原罪说”,就是一种典型的性恶论观点。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至少是不准确的。实际情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性善论”也有“性恶论”;如一同作为儒家大师的荀子就是主张人性本恶的,荀子的《荀子》中有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性恶》。同样,西方传统文化里也是既有“性恶论”也有“性善论”;如古希腊思想大师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便认为人性本善。佛教也认为人性本善;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能德相。”、“一切人类,悉有佛性。”等等。但是,如果说从总体上看,中国文化基本倾向于“性本善”,西方文化基本倾向于“性本恶”,还是能够说得过去的。当然,主张人性既是“善”又是“恶”的综合之说以及人性既无“善”也无“恶”的否定之说,也是大有人在的。(上述参李钟琴先生博客文章《人性本私论》。)。那么,到底哪一种说法更符合实际情况呢?
首先,要对基本概念进行明确。
第一,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一句话:“善”就是“有利于别人”的行为,“恶”就是“有害于别人”的行为。当然,这样“定义”未必准确,但八九不离十,意思差不多。至于“有利于自己”的行为,是利己性的行为,不存在善或恶的问题;“有害于自己”的行为,如自残、自虐、自杀,是个例,不谈。
第二,什么是“人性”?前面曾经简单涉及,在此重复详细叙之。除了“人性”,与此类似的概念或者说“词”或者说“短语”还有许多,比如,人的性质、人的本性、人的属性、人的个性、人的特性、人的类特性、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等等,不一而足。囿于人性的复杂和见仁见智的不同,本书不考虑别人的观点和看法,只管做出“自己(当然也是许多人的)”的规定,即“人性”就是“人的本性”的简称;根据前面第二篇对“本性”的规定,即“决定事物存在的内部条件称之为性质,或者称之为本性、属性等,简称性。”,“人性”就是人“相对而言的自己存在的内部条件。”。根据这个规定,人性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人性是指人作为生命和非生命相比具有的性质,也就是人生而固有、天生具备的性质,比如新陈代谢、繁衍生殖、利己性、利他性等等;狭义的人性是指人作为人和非人生命相比具有的性质,比如人的感情、人的正义感、人的精神需求等等。前者类似于“人的自然属性”这个概念,后者接近于“人的社会属性”这个概念。需要强调的是,广义的人性和狭义的人性,有些情况下比较好区分,有些情况下不好区分。比如,摄食是人类作为生命区别于非生命的本性,可以归入广义的人性;可是,人的摄食又打上了太多的人的独特的“烙印”,因此又有了狭义的人性的意味。所以,有时想严格地截然区分也太困难。如此说来,人性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对其理解和使用均在“意会”的基础上即可。
在“人性是善是恶?”这个疑问句中,人性无疑是上述广义的人性概念。
既然是广义的人性概念,那么,“人性是善还是恶”这个话就存在问题。广义的人性概念是“人与生俱来、生而固有的相对于非生命的性质”,那么,这就是一个外延极其丰富的概念。你想,包含在“人性”中的那么多性质怎么都存在善恶的问题呢?换言之,人性中的绝大多数性质是不存在善恶问题的;比如,新陈代谢、繁衍生殖是没有善恶的,细胞内细胞器的活动也是没有善恶的;肺脏的呼吸过程是没有善恶的,心脏的泵血过程也是没有善恶的;同样,吃饭本身不存在善恶,思考本身不存在善恶,性爱本身不存在善恶,等等。也就是说,人性的绝大多数是没有善恶、好坏、优劣的“中性”问题。所以,对于“人性是善还是恶?”这句问话准确地说应该是“人性中的某些本性是善还是恶?”或者“人性中包含善还是包含恶?”。如果“人性中只包含善,不包含恶。”就是“性善论”;如果“人性中只包含恶,不包含善。”就是“性恶论”;如果“人性中既包含善,又包含恶。”就是“有善有恶论”;如果“人性中既不包含善,也不包含恶。”就是“无善无恶论”。这样就比较准确了。
既然人性中的更多的性质没有善恶问题,那么什么本性才有善恶问题呢?
如上所述,所谓“善”就是“有利于别人”的行为,所谓“恶”就是“有害于别人”的行为。而行为又是意识和思维控制下的活动,意识和思维是内在的人性的外在表现。这样,“有利于别人”的行为就是有利于别人的本性的表现,“有害于别人”的行为就是有害于别人的本性的表现。人性中有利于别人的本性就是“利他性”,人性中有害于别人的本性就是“损他性”。也就是说,根据上面对“人性”的界定和上几节对人的生命三性的分析,可以把“利他性”看做“善”的一面,把“损他性”看做“恶”的一面;而“利他性”和“损他性”又是人“天生”就有的东西,那么,人就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这就是说,由于人性中包含着“利他性”和“损他性”,因而人性中必然包含“善”和“恶”。或者说,人性中既包含有利于别人的“善”的一面,也包含有害于别人的“恶”的一面,每一个人都是“两面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这一西方格言道出了人的根本。因此,“性善论”是偏颇的,“性恶论”也是偏颇的,“无善无恶论”更是偏颇的;只有“有善有恶论”才是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
人性中包含着“善”和“恶”的观点,还可以通过人前生命的生命本性予以证明。如前所述,如果把“利它性”看做“善”的话,原始生命包含着利它性,则意味着原始生命包含着“善”,也就是说,原始生命的利它性决定了原始生命具有“善”的一面;如果把“损它性”看做“恶”的话,那么,原始生命包含着损它性,则说明了原始生命包含着“恶”;也就是说,原始生命的损它性决定了原始生命具有“恶”的一面。这就是说,如果我们“观察”“原始生命”,原始生命具有“善”和“恶”两个方面;后续生命是从原始生命进化而来的,后续生命当然具有利它性和损它性,那么,后续生命也当然具有“善”和“恶”两个方面;人类又是后续生命的一种,人类也具有利他性和损他性两个方面,那么,人类也当然也具有“善”和“恶”两个方面。
人类的“善”和“恶”是由人类“利他性”和“损他性”产生的必然的结果,而“利他性”和“损他性”是由“利己性”产生的,所以,人类的“善”和“恶”的背后则是人的利己性。虽然,“善”和“恶”的最后根源是利己性,但“利己”本身无所谓“善”和“恶”,只是建立在利己性上面的“利他性”和“损他性”才有了“善”和“恶”的问题。也就是说,虽然在更深的层面上来分析的话,人的利己性是人的利他性和损他性产生的原因,一切都应该归结为人的利己性;但是,在利他性和损他性的层面上或者说把利己性、利他性、损他性结合在一起分析现实的问题可能更加符合人们的认知。这就像我们一般情况下说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说是为了我们身体六十万亿个细胞的新陈代谢;说苹果落地是因为地球的引力造成的,而不说是空间的弯曲引起的。就是说,强调结果的直接原因更加简洁明了,除非我们要探讨更深刻的原因,就像本书探讨利己性一样。同样,人的利己性、利他性和损他性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包含着“善”和“恶”的完整的人,产生了人的各种行为和各种现象。
综上所述,广义的人性是人作为生命与非生命相比的与生俱来、天生固有的本性。由于人性中包括利己性,所以,人性首先是利己的,利己性没有善恶之分;同时,人性还包括由利他性决定的善和损他性决定的恶。人性是一个由中性的利己性和善的利他性、恶的损他性以及其它性质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2 对人性的认识正确与否是判断许多人文科学理论水平高低的标准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从某一角度说,就是孜孜以求的探索史。探索的结果,形成了人类智慧的结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或曰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是对非生命物质现象和生命现象的研究,不涉及人性的问题;而人文科学则是围绕着人进行的,并且许多人文科学是以人性为基础的。因此,对人性的认识正确与否就成为判断许多人文科学认识深浅、水平高低的标准。
首先,哲学是关于世界基本问题的学问。纵观世界几千年的哲学史,不外乎就是对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的看法:第一个是对物质世界的基本问题的看法;如公认的第一位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泰勒斯,提出的问题就是“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泰勒斯不仅最早提出了这一问题,还给予了回答,这就是:水是万物之源。今天看来,这一答案显得简单而且错误;但是,能够在2500年前提出这样的问题并给予回答,是相当了不起的事情。不仅如此,提出这样的问题还意味着人的智力已经进化到摆脱“神话思维”的阶段,这就为“科学思维”萌芽的萌发奠定了基础。几乎同时代同“国家”的毕达哥拉斯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数”,即“数”是组成万物的本源。以后的其他许多哲学家也对这个问题给予了不同的回答。第二个是对人的认识的基本问题的看法,这就是“认识论”;它的基本问题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感性”和“理性”的关系等等。第三个就是对人本身的基本问题的看法;可以说,哲学的对人本身的基本问题的看法就是“人学”;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的五花八门的各种关于人的哲学思想或者理论,其实都是关于“人性”的学问,或者最后归结到“人性”上。如儒家的孟子对人的本性的观点,荀子对人的本性的思想,孔子虽然没有对人性善恶的明确看法,但从其推崇“仁”就可以看出“人性善”的倾向;因为“仁者爱人”,“爱人”就是善吗。我们看一种关于人的哲学思想或者理论的深浅优劣,必须看这种思想或者理论是否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正确理解之上。如果能够对人性做出深刻的洞察和正确的理解,那么,就可以说这是一种深邃的哲学思想,否则,只能说是一种肤浅的哲学意识。当然,许多哲学家们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的研究在许多情况下是混杂在一起的,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线,并且许多也只是对人性问题的只言片语,没有或者很少具有系统、严密的论证过程;正如北京大学哲学教授王海明先生所说:英国哲学家休谟的洋洋洒洒50 万言的《人性论》,也只有“论爱与恨”这一章涉及到了人性问题,其余则是对其它哲学问题的探讨。其次,政治学是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科学,也可以说是“人学”,因为政治的主体就是人;对人的本性的认识,奠定了政治学研究的基础;如马克思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它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主要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就是说,马克思看到了满足物质需求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前提,而满足需求的意识、思维以及它们导致的行为(还包括本能)就是人的利己性,就是说,马克思看到了人的更深刻的东西。诚然,对人的利己性的承认未必一定得出人性有善恶的结果,就跟达尔文从生存竞争必然引起生命杀戮的“恶”但却对合作的“善”不理解一样。但不管怎么说,对最基本的人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肯定有助于后续正确结论的建立。第三,除了哲学、政治学与人性有关以外,经济学也是涉及人性的人文科学。因为经济学是研究满足人们物质精神需求的资料的来源的学科,当然首先涉及的就是人的本性问题。古典经济学创始人英国的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无疑触及到了事物的根本,他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自由经济理论大厦才能够根基牢固;因此,其被尊为自由经济学鼻祖就不足为怪了。同时,在人的利己性的基础上建立的私有的、自由的、市场的、商品的、道德的经济模式就成为必然的、主流的、持久的经济模式;而相反的建立在“无私”的错误人性基础上的“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公有的、计划的经济模式,就成为昙花一现的“短命鬼”。第四,伦理学;伦理学也就是道德学(有争论,不探讨。)。亚当·斯密把经济学建立在人性自利的正确的人性的基础之上,但是,他先于《国富论》的成名作《道德情操论》(简称《道德论》)却认为人是具有同情心的,他用同情心的基本原理来解释正义、仁慈等等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长期以来,关于《国富论》和《道德论》的关系一直存在着所谓“斯密矛盾”的说法。即认为前者的经济学的基石是利己的自私,后者的道德学的基石是利他的同情,两者互相矛盾。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观点,并不是斯密先生的过错,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搞清楚利己和利他的关系;就是说,同情的产生还是利己性的作用。就是说,斯密先生把伦理学也建立在了对人性的正确判断之上,《道德情操论》就是这一思想的杰作。对此,我们不能不为之赞叹。当然,斯密或许没有明确表达。相反,割裂人性和道德的关系,或者颠倒人性和道德的关系,这样的理论都是肤浅的、错误的。学者李钟琴先生说:“儒家讲养性、讲修身、讲明德、讲慎独、讲致良知、讲成德成圣、讲内圣外王、讲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以“性善”和“善恶混”为前提。其实,用不着儒家那些漂亮的道德说教,人逐利之本性会推动经济的发展;人维护自身利益之需要会推动社会进步;人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会使他在现实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互助互利;人的自我实现需求会使人有道德、有理想、有操守。而儒家只注重道德的呼吁,而忽略了制度的建设,这是对人性认识不深的表现。”(参李钟琴先生博客文章《人性本私论》。)。这段话是很有道理的。第五,历史学;一部社会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人的发展历史,就是人性发展演化、发扬光大的历史。只有正确理解人性,才能洞察历史,才能理解历史,才能明白从周王朝的封土建疆到秦始皇的统一六国,从魏蜀吴的三国演义到南北朝的纷争更迭,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到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从宋太祖的陈桥兵变到雍正帝的设立军机,从清王朝的轰然倒塌到孙中山的民国建立等等等等历史现象;只有正确理解人性,才能明确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才能预见未来社会的前途和远景,才不会为暂时的黑暗、腐朽而悲观丧气、心情低落,才会为永远的光明、进步而信心百倍、情绪高涨。除此而外,社会学、心理学等等都莫不以正确的人性作为自己立论正确的前提。
3 对人性的认识正确和顺应与否是判断国家制度优劣的标准
人性的善恶问题,表面看是一个学术问题,其实是一个有着深刻意义的实践问题。之所以是一个实践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可以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甚至于指导国家制度的建设;之所以是一个有着深刻意义的实践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对于指导人们的行为甚至对国家的制度建设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比如在不同的人性认识基础上建立不同体制的国家。
如上所说,对人性的认识正确与否是判断许多人文科学水平高低、认识深浅的标准;同样的道理,对人性的认识正确与否和对人性的顺应与否是判断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的优劣的标准。“认识正确与否”的情况是:比如人性中包含着善和恶,正确理解这种人性从而建立“扬善抑恶”制度的国家就是一个好的国家;反之,错误理解这种人性从而建立“扬恶抑善”制度的国家就是一个不好的国家;道德治国就是这种国家的典型。详细说就是,虽然人性中具有利他的一面,这个利他的一面可以形成优良道德;但是,更应该引起注意的是人性中具有损他的另一面,损他性和不平等的利己性造成恶劣道德的合力在很多情况下大于产生优良道德的力量,从而造成对别人的损害,进而造成社会道德溃烂;因此,就要通过制定平等的政治制度来抑制这种情况的发生。但是,如果错误地理解人性,妄想以高尚的道德作为治理国家的手段,则只会事与愿违。“顺应人性与否”的情况是:顺应人性建立的政治制度就是优秀的社会政治制度,逆违人性建立的政治制度就是恶劣的社会政治制度。当然,这里说的是顺应多数人或者全体人的人性,而不是顺应少数人或者一个人的人性;因为社会制度就是规定顺应人的人性的制度,区别在于是顺应谁,顺应多少人。比如每一个人都是要吃饭的,能够顺应每一个人吃饭的人性的社会制度就是好的社会制度,而仅仅顺应一个人或者少数人吃饭的人性而剥夺多数人吃饭的人性的制度就是恶劣的社会制度。再比如,每一个人都追求幸福的生活,能够顺应每一个人过上幸福生活的社会制度就是好的社会制度,而仅仅顺应一个人或者少数人过上幸福生活而剥夺多数人过上幸福生活的制度就是恶劣的社会制度。
利己性也是人性,上面论述了利己性产生社会现象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机制。从中我们知道,人类社会在人的利己性的作用下,自然产生许多现象,自然产生互相对立的许多现象,同时利己性天生具有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我们还知道,优良道德如公平、公正、善良、诚实等的产生,利己性天然地具有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的发挥,都需要有一个先决条件,这个条件就是这个社会中所有人的利己性权利的实现;换言之,在利己性权利上面人们的平等将导致社会产生公平、公正等优良道德,促使社会向更加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反之,在利己性权利上面人们的不平等将导致社会产生反动和堕落,促使社会向野蛮落后的方向发展。因此,根据人类社会中社会成员利己性实现的状况即人们在利己性权利上的平等情况,可以把社会分成两种,一种是社会成员利己性权利实现的社会,叫正常社会;一种是多数社会成员利己性权利不能实现的社会,叫不正常社会,也叫畸形社会。也就是说,正常的社会就是利己性权利落实的社会,就是利己性权利平等的社会,就是顺应人的本性的社会,也就是顺应利己性规律的社会。不正常社会或曰畸形社会,就是利己性权利不能够落实的社会,就是利己性权利不平等的社会,就是违背人的本性的社会,也就是违背利己性规律的社会。当然,这里指得是多数人的利己性权力。
正常社会,顺应利己性,抑制损他性,鼓励利他性,从而促使人们追求美好的东西,这样的社会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尊重伦理、良性循环,长此以往,使社会成为整体道德高尚的社会;畸形社会,扼杀利己性,表面抑制实际鼓励损他性,表面鼓励实际遏制利他性,逼迫人们追求丑陋的东西,这样的社会将弊病丛生、罪恶蔓延、良心丧失、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使社会成为整体道德堕落的社会。
当然,正常社会和畸形社会是对社会做出的理论上的分类,实际的社会是正常社会和畸形社会的一个混合体,或者偏向于正常社会,或者偏向于畸形社会。因为任何社会都不会是绝对的平等或者绝对的不平等,所以就是一个好坏混杂、善恶交织的既产生道德、又产生罪恶的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平等越多,越偏向于正常社会;平等越少,就越偏向于畸形社会。
有了正常社会和畸形社会的概念,我们就可以对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进行一个粗略的考察。在人类诞生的初期,人类社会是一个比较正常的社会,虽然这个时候人们的一些权利也因自然的原因被剥夺,但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利己性的权力还是存在或大部存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利己性作用的发挥,人类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这时候,或多或少的一部分人们的利己性权利就被剥夺,随着被剥夺利己性权力的人的增加,社会进入了畸形社会的时代,这种社会在独裁的帝国时代达到高峰。还是在利己性的作用之下,人类社会又一次进入正常社会的时代,这就是如今日益增多的文明民主国家。可以预见,今后的人类社会只会越来越平等,利己权利只会越来越落实,社会只会越来越正常,虽然可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就是在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最后的结论,这个结论已经或者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实际情况所证实。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hahaku719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5
编号
70357
注册
2006-5-28
#2
发表于 2015-6-1 17:5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对善恶的描述,道德经的说法就一语中的了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不善矣。
佛教方便的说法也很简洁,利他为善,损他为恶。另外除善恶之外,人的思想和行为还有很多是没有善恶的,佛称之为无计。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18 07:0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350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