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黄帝经》译解
性别:未知-离线 炎黄义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348030
注册 2009-11-22


发表于 2009-11-22 20:3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黄帝经》译解

前言

黄帝是距今五千年的华夏族的伟大祖先。他与炎帝平定了作乱者蚩尤,统一了各部落联盟,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人文始祖。

<四经>一书,也就是<黄帝经>,就集中体现了黄帝祖先与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圣贤们的智慧. <四经>在东汉时亡佚,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该书共四篇:<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虽然<四经>的句式是黄帝时代之后的,但正如我们用现代语句翻译孔子时代的语言一样,其正确思想却是黄帝的.

下面介绍一下黄帝思想与诸子百家及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异同:
古书上有把黄帝写作 “皇帝” 的,是不对的。因为黄帝是 “因地以为资,因民以为师”(<称经 。 以民为师>)、把百姓称为 “上民” 、具有民主思想的文明始祖、人文始祖,他把帮助自己“法天则地”仁德爱民的大臣,以 “帝者臣帝之师” 的思想谦逊而待。而 “皇帝” 一词是秦始皇建立秦朝时之所用,他自为始 “皇帝” 这一词,是 “专制、家天下” 的象征。
黄帝有25个子孙、其中12个很出色。黄帝族崇拜龙图腾,炎帝族崇拜凤图腾,炎黄子孙是龙凤子孙、龙凤传人。黄帝人文始祖有 “人为万物之灵” 的思想:“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 (<黄帝内经>)。
由此可知,黄帝文明始祖、人文始祖在对人尊重的同时,也有对人类朋友爱护的“天人合一” 观。
黄帝还是哲学家、大医、军事家,<黄帝经>是黄帝思想的集中体现。该书以道(道:理之所在)为核心,阐述了人类的生存智慧,优于儒、道、墨、法、`兵、阴阳各家而精粹,是华夏文化之本源。
黄帝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的“仁义”思想。他在<黄帝经>中的 “孝、忠” 思想优于孔子对 “孝、忠” 思想的表述。
如:孔子有 “孝” 的思想,但他说过 “唯小人与女人难养” , 虽然孔子在他的言论中有尊重女人的表达,更有导人孝忠的思想,但是,单从这一句话上看,这很容易使人认为孔子把女人(含其母)与小人相提并论了。不过,孔子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思想,这也说明了孔子对自己的和其它学说的态度,我们可以据此而遵从孔子:对看起来容易使人误解的上述表达进行纠正,以表现出儒家学说得完美性和圆融性。

黄帝在孝道的表达上是很显明的。黄帝是“以母为基,以父为墙” 之观点(《黄帝内经》),这说明黄帝对母亲的重视:以为根基;而且黄帝是 “天父地母”、“尊天重地”、 “天正地德”而“法天则地”的仁德爱民之思想,不但引导百姓把天地当作父母来尊重,还告诉了子孙“天人合一”的内涵。另外,据可靠记载,黄帝时代是以坤卦为首的,坤为母,这也可说明黄帝对尊重母亲的直观表达。


孔子有 “忠” 的思想,但有的儒家学者却延伸为 “君叫臣死, 臣不死是不忠”的观点,如果为君者做错了,难道他让臣死,臣也去死吗?这不但使为臣者被昏君杀害的机会增多,反而也加重了为君者之罪.
而黄帝是 “帝者臣帝之师” 之思想,他把辅助他的大臣当作老师,而且对大臣很谦逊,他没有 “让大臣死大臣就得去死,不死就是不忠”的专断,而是引导百姓向往正道的忠爱之心(所谓 “忠”, 一是指其正确的坚决支持;二是其不足处使之改正,使之有道)。
黄帝的 “忠、 孝” 之思想还有 :“国忧而存,主惠臣忠者,其国安”; “失亲必危,失亲不乱,子故佐也”;而 “上杀父兄,下走子弟,谓之乱首”的思想,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黄帝是反对不孝、不慈爱的.黄帝不但有 “孝、 忠” 思想,还有 “父母之行备,则天地之德也”的爱幼思想。这些也正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孔子有 “悌” 之思想:弟弟要敬爱哥哥。
黄帝有昆弟相居,血亲和睦 相亲相爱的思想: “伤国之神,神则不来,胡不来教顺弟兄”。黄帝不但让弟弟仁爱哥哥,还让哥哥仁爱弟弟,重血亲之亲情,更重情义而轻钱财,且反对使血亲不和顺相亲的不利国不利民之行为。
由此看出,黄帝把 “孝忠” 与血亲和睦相亲,不但当做仁德的根本,而且还当做利国家之安宁的根本.
孔子有 “仁政”的思想,这爱护百姓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
而黄帝是把百姓称为“上民”、“以民为师”的民主思想和兼爱无私,更仁德爱民.“以民为师”的思想,不但能为人类进文明,而且吸收正确的合乎天道的东西以发展,能葆永久之生机.
儒家代表孟子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思想,他认为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是可贵的.
但黄帝文明始祖、 人文始祖是不但把人民奉为 “上民” 而且有保国保民的思想,把人民、国家都放在重要的地位,而在道德修养方面是把自己放在与民一样重要的地位.黄帝始祖的 “兼爱无私” 之思想更好.
古代有儒者提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也说明有这种说法的人对女人的不尊重.
而黄帝是“道生智”(《黄帝内经》)之观点,他引导其子孙“与天道合一”而有道德,就是在使子孙德才兼备以更“仁德爱民”,无论男女。

黄帝思想还优于老子的思想。老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他有“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死不相往来”之说,黄帝有“均而平之”的共产主义思想,是未来“和焉” 的乐观:人民和睦,相互爱勉,非是“至死不相往来。”老子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观点,黄帝还有“阴中有阴阳,阳中有阴阳”的思想。当然老子是注重道德的,他的“唯道是从”之教就是真理!这与黄帝的“古之贤者,道是之行”的思想是一致的。
阴阳家用木火土金水五行之相克,来解释夏(木德)被商(金德)灭亡是因为金克木,商被周(火德)灭亡是因为火克金。。。。。。商汤和周文王都是反对不德残暴之君者,都是爱民的,他们爱民之德怎么会相克呢?夏被商灭亡是因为夏桀坏夏朝之(木)德而残暴,商被周灭亡是因为商纣坏商之(金)德而残暴,周文王反对商纣之残暴,商汤这也反对残暴的“有功于民者”会不高兴吗?
《黄帝内经》中有“金火合德”之说。金火因“德合”则火不克金。
《孙子兵法》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的思想。
黄帝也有“若号令发,必究而上九,壹道同心,上下不赴,民无它志,然后可以守战矣。”的观点:更可贵的是他的“兵法天则地”的思想。
韩非是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法治。“二柄者,刑德是也。”
而黄帝始祖是“夫并时以养民功,先德后刑,顺於天”把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告诉给百姓,把道理给百姓讲清楚,让百姓知道为什么按对的做,有什么意义,不愚弄百姓。对给其讲清楚道理,还危害百姓的人,再以刑法治之,先德后刑,优于韩非的法治主张。例如:日本战犯通过中国人民的教育认罪伏法之事例可说明,首先进行教育是很重要的。
墨子有 “非攻”、“ 兼爱 ”的思想,反对侵略,反对不正义战争,主张兼爱,并有“尚同于天”的思想,是可贵的.
黄帝有 “阳窃者天夺其光,阴窃者土地荒, 毋阳窃,毋阴窃”、“ 兼爱无私,则民亲上” 的思想,反对侵略,反对不正义战争,反对欺强凌弱;并有 “以天为父,以地为母” 之“法天则地”而养活百姓之思想,更仁德博爱.
在<黄帝经>中,还有在天下实施五行的观点,这与上古的医书<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阐述医学道理而使百姓无疾、子孙无忧的思想一致,说明《黄帝经》是上古时代、集中体现黄帝(合民心)思想智慧的宝籍。而且,从<黄帝经>的内容来看,有儒、道、墨、兵、法、阴阳等各家之长处,又有优于儒、道、墨、兵、法、阴阳等各家而精粹,非是<黄帝经>剽窃诸子百家之长、也非杂家,而的确是华夏文化之本源。
黄帝思想中,温良恭俭之美德、之雌是谓“有道”,是正义的,合民心的. 黄帝用斩入侵者蚩尤说明:“有道,兴”,正义的胜利是客观规律.

佛教中有的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说法。但佛祖曾在讲法中也说过正气最终可战胜魔鬼,而上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表达,却使得这一说法不利于社会和人类正气的弘扬。使人认为:在魔鬼面前,总是作为正义的道(道:道义道理理之所在)不会战胜邪恶的魔鬼,魔鬼总是因为道高一尺而高一丈,不利一个人正义感的培养。日本侵略者中曾有一个服刑的日本鬼子就承认他在日本侵略者投降前是魔鬼.而如果中国人民相信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说法,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吗?是中华民族“有道而兴” 的思想,有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了抗美援朝的胜利."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才对!佛教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纲领,我们可据佛教的这一宗旨,来否定那些错误的说教,体现佛教的完善与圆融。
另外,尤其是《黄帝经》中有“天地无私,四时不息。天地定位,圣人故载”、“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 、“无私者智”、“天下大平,正以明德,参之于天地而兼覆载而无私也,故王天下”的思想,更说明黄帝是“法天则地”以爱民的。这与佛教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二十四集)思想更是本质上的区别(在有些人看来:天地也是以个人私利为原则的,人不以私利为原则,天地会诛灭之)。
有人一边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之误导(用对天地的不实之词和对诛灭的恐惧),导人以个人私利为原则,否则,天地诛灭之,使人不有“法天则地”之无私博爱。若人人都为个人之私利,则社会就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友爱,也没有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如:有的为己之私利而不顾他人之死活;重利轻义、重经济利益轻社会文明而砍伐、挥霍;为商业利益而失去了更宝贵的人类文明和由此宝贵的人类文明带给人类自己的精神财富和社会财富。因重经济利益而带给整个社会、世界之污染(比如:空气、海洋、大地的污染),使蓝天不蓝。。。。。。各种横祸由此而不断出现,这不是良性循环。重利轻义的社会制度、商品社会与“人不为己,天地诛灭”的说法及做法,不利人之具“法天则地”爱民无私之道德,不利于人之为社会公益事业做为奋斗目标。这重利轻义的环境不利人之心身,不利社会之安定,不利人类之生存。因为有违人之合乎自然规律而生存这一真理。世界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人与自然都是互相联系的,重经济之发展而把精神之高尚放在次要地位不予真正重视,只顾一时、眼前之利益而失去人类之文明带给人类自己的真正的精神财富和由此而致的社会财富是得不偿失的。重社会文明安定、重义轻利而非把重经济效益和只顾个人私利放在首位才是良性循环。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黄帝内经》),真正的人文主义者是轻物欲之享受,重精神之高尚的,是永把精神生活放在第一位的;天之气是清净光明的,天地是无私的、光明端正的,为个人之私利的做法不是光明的。炎黄文明始祖、人文始祖仁德爱民的“天人合一”之人文主义思想,泽被群生、将流传永世!
黄帝是文明始祖、人文始祖,尊重人的尊严,把人放在第一位,神放在第二位(神:指生前有德有功于民的人),且有“什么样的思想支配什么样的行动”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引导百姓有诚正之心、端正之行,要求百姓、子孙不要因有聪明的先天条件而不努力,强调人的主观努力,主张奋发有为,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的。
基督教引导人们仁慈.仁爱,这是非常正确的,但<圣经>是把神放在第一位,这容易使人不注重自己的主观努力。

再:路加福音第29节中写道:" 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 我认为这句话导人不正确,为什么呢?因为打人者已是不对了,若再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则是使打人者更加地不对了。孟子也说过:"教人以善谓之忠",只有阻止打人者的行为才是使之善而忠爱之,同时也是爱护自己的表现,因为人只有会保护.爱护自己才会爱护别人.何况古人有"从其过者加其罪"之说呢?我们怎么能使一个人更加地不对而加重其罪过呢?所以,圣经中的这句话是一种过于的仁慈,是一种溺爱行为.是不正确的引导. 至于该节"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他拿去",也是不正确的导引,我们可以想办法使人人均贫富以制止强夺行为的发生,但不能使别人夺而不正的行为得到支持.

而黄帝是导人要心行诚正而中正不走两个极端的,同时要博爱的.

伊斯兰教是支持人们善良的,这很正确,不过,黄帝是”以民为师“的民主思想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这又优于伊斯兰教的求真主安拉一人保佑。
<黄帝经>中有 “蓄而正之” 、 “均而平之” 的共产主义思想;有轻财宝而重贤的 “亲亲而兴贤” 之观点; “见白则白,见黑则黑”实事求是之要求;“兼爱无私”之善良,比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理论要早。
黄帝还有 “地法天,天法地” 、“天正地德” 和“有天焉,有人焉,有地焉”的思想,是讲做人做事要合天理,有人道,有地之 “厚德载物”之德,这不但说明了人、天、地三者是和谐一致的关系,而且这本身就是对人、天、地的重视,是人之个体与天地人整体的和谐。因此,由 “天正地德” 而致 “赞天地之化育”,使人以“道”为核心而仁德爱民,“法天则地”而以道德为准则而让人心安理得,是使民有真正的精神自由,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这是用深奥而简约的合乎人之生存规律的医学道理,引导百姓和子孙以合乎天道,合乎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因为《黄帝内经》中有 “五藏六腑,心为之主”和“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以为天下则大昌“、“言者心(思想)之符”、“心之所欲则志归之”(《四经》),黄帝这“德全不危”、“心不惧而安”的思想,是把“德全”视为心“不危”而安的养身心之良方, 且祖国医学有 “意到气血到” 之理论,说明“意帅气血”合乎自然规律所生成之人的身体之气血的运行规律(意:心、思想);古代人文主义者则有“德为帅,才为气,德帅才”之观点,而反对以才帅德。因为邪臣皆出自以才而胜德之小人,顺序之被颠倒与气血逆其在人体中的运行规律而生,可能吗?若国家皆以才胜德、才帅德之邪恶者有违国家兴旺之规律能兴旺吗?历史上贤德之忠良与邪恶之小人各自在国家兴衰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已经说明:有道使国兴,无道使国亡。黄帝文明始祖、人文始祖,把德的重要性与心相提并论来引导百姓和子孙后代要重道德以有道而德才兼备而养生而仁德爱民,利民之身心、利国之安定、利人类生存,既顺自然规律又顺社会发展规律.作为真正的炎黄子孙孝忠黄帝文明始祖、人文始祖,是权力!义务!天职!正因真正的炎黄子孙继承了这一思想,使中华民族在任何困难面前从不屈服!这一思想使中华民族不但是维护真理的民族,而且是与天理同在的民族。这种思想使人感到:以热爱人民忠于人民之思想行动感情而有热爱人民之美德,则有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友爱,变马克思主义者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而为人与人之间的忠爱相待。
因此,在炎黄文明始祖、人文始祖阴阳和调的天地里,有:“唯道是从”之维护正义而 “与天道合一” 的人文主义的 “天人合一”观;有儒道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也有佛耶伊教之精华(这是因为黄帝的“古之贤者,道是之行”及儒家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思想具有对各教各派之长择之而从的谦逊与开放以永葆其生机,又有“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忠爱与勇敢以独立守志);有重视人民的优良教化而又“以民为师”、德才兼备以仁德爱民的永久之事业,且是以道德才干不断升化而益于民为人生最大、唯一之乐趣;为国为民而任人唯贤之兼爱无私之博爱、永无嫉妒之真诚,及由此而致百业之俱兴。没有倾覆之危险,而有“诚正、中正”之安全。这是因为吾们跳出了历史上出现的衰败之怪圈,民主监督变为自觉地以道德为准则,人人不但以人类良好的道德为精神食粮,而且做为生存之水,人人因是精神财富的拥有者,而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
黄帝炎帝文明始祖、人文始祖,为民、为子孙找到了永兴不衰之规律、 “与道俱生”之道路,孝忠黄帝炎帝文明始祖、人文始祖的真正的炎黄子孙,则不在衰亡之怪圈。
黄帝炎帝文明始祖、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做为真正的炎黄子孙,孝忠黄帝炎帝文明始祖、人文始祖,使中华民族永兴,是权力!义务!天职!!!
黄炎文明始祖、人文始祖合天理、合民心之文明美德、“天人合一”之人文精神,振兴中华!!世界!!!


[ 本帖最后由 炎黄义 于 2009-12-28 21:4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炎黄义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348030
注册 2009-11-22


发表于 2009-11-22 20:3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一篇 经法

第一章 道法

第一节 道虚无形

原文: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或(惑)也矣.道虚无形,其督冥冥,万物之所从生.

译文:道生法.法,是引以为得失之准则而明(是)非曲直的.因此,执道者,生立合天理之法律而不敢违犯,合天理之法立而不敢无故废除.所以,能自引以为准则,然后发现智慧于天下而不迷惑.道谦虚安静而无形,其监督于人与物于冥冥之中,万物之所从道而生存.

理解:道:是理所在的地方.道所生之法,不与天理相违.从道而与天道合一,即与天理合一.天理是合民心的,合天理则与民同在.道所生之法,必是真善美的东西,必是合乎道德的东西.<黄帝内经>中有:"德全不危"."心不惧而安"的思想,这与美日科学家通过科研证明的道理是一样的:良好的道德利身心,使人心地安宁快乐.还能分泌使人免疫力增强的物质;反之,则分泌毒素而成为致癌因素之一.我国人民也有"心安理得"的说法,所以,我们应该与天道合一,与天理合一,与道所生之法合一.如此,则合民心,而且利自己之身心,也利社会风气之纯正.


第二节 曰不知足

原文: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动,动有害,曰不知时,曰时而动.动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称,不知所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诬,曰虚夸,以不足为有余.

译文:生活中的祸害,是贪欲,是不知足.生活中必定有活动,活动有害处,是不知时,(应)适时而动.活动中有事情发生,(所从事之)事情有害处,是失理,是不称,不知所作所为(宜)用(于合民心).发生事情必定有言论,(知)言论有害(于民)而言,是不信实,是不知畏人,是自己诬蔑,是虚夸,把不足当作有余.

理解:不正当的欲望是为贪欲.我们要以人文主义的是非观为正确的是非观,处处以道德为准则,不要有过分之欲而贪,贪欲既不利自己,也不利他人.比如:日本侵略中国而有贪欲,既给本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还有象历代的贪官,因贪不义之财,致使百姓受害、自已身死者,比比皆是。故欲望要正当,要知足常乐。

第三节 唯虚无有

原文: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败,或以成.

祸福同道,莫知其所从生.见知之道,唯虚无有.虚无有,秋毫成之,必有形名.形名立,则黑白之分已 .

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

译文:所以同出冥冥之中,有的死,有的生;有的失败,有的成功.

祸福同道,不知应从(祸还是福)而生存,发现智慧之道,唯静而不惊扰百姓.静虚不有个人私利之心,(即使)秋毫成之,必有形状名称,形名确立,则黑白分明了.

故执掌道义的人观察天下,不固执己见(而从善如流),不固执一处(而能达观),不做危害百姓之事而仁德爱民,不有个人私利之心而爱民无私.

理解:不惊扰百姓是为"无为",也即"有所不为".而仁爱百姓并且爱民无私是为"有为",也即"有所为".我们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不堕落、不腐败而“有所不为”,他一直为了振兴中华民族而追求光明又“有所为”,并且在任总理期间还提出了“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修养格言。所以,唯有谦虚而仁爱百姓以安静,才能从善如流,才能发现智慧,才能与天道(理)合一.


第四节 形名声号

原文:无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形名声号矣.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

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

无私者智,至智者为天下稽.

称以权衡,参以天当.

译文:无故天下有事(发生),无不自立形名声号,形名已确立,声号已建立,则没有办法逃迹匿正了.

公心者明,至明者有功绩,至正者安静而(不惊扰百姓以能仁德爱民),至静者圣.

无私者智慧,至智者为天下楷模.

相称是因为进行了权衡,做事要参照天理以做到恰当、适合.勿“过与不及”。

理解:<黄帝内经>中有:"道生智"的观点,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只要合乎道德、合乎道理了,他就会生发出爱民的智慧.无私者是智慧的,所以,我们不要以个人私利为原则,如:毛泽东同志从小就有同情弱者的善良之心,长大后为了救国救民抛却了富裕的家庭享受,这种行为就是无私爱民的善良之举。所以,爱民无私,以天下为公者,是明智的,也是"与天道合一"的.

第五节 必有巧验

原文:天下有事,必有巧验.事如直木,多如仓粟.

斗石已具,尺寸已陈,则无所逃其神.故曰:度量已具,则治而制之矣.

绝而复属,亡而复存,孰知其神?

死而复生,以祸为福,孰知其极?

译文:天下有事情(发生),必有巧验,事如直木,多如仓粟.

斗石已经具备,尺寸已经陈设,则没有办法逃脱其神了.因此说:度量已具备,则国家得以治理而且以法规控制(之而使国家不混乱).

绝无消失而又有归属,亡失而又出现,谁知其神?

死亡而又存活,转祸为福,谁知其(物极必反)之理?

理解:因有度量之具,事情如直木而多如仓粟,也会用斗石.尺寸计算清楚的;世有法理,世人皆因法理而知是非丑恶之不同,即使有恶人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以非为是,但天理是存在的,人民心中自有公论.如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追随者把日本侵略者的不正义行为说成是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正义行为,然而,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大肆屠杀无辜百姓,并把中国的物资大量运往日本等事实说明:.这是侵略中国的不正义行为,怎么会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正义行为呢?有些维护日本侵略的人也如此颠倒黑白,可是法理是存在的,假恶丑的,决不会是真善美的.

第六节 天人五恒

原文:反(返)索之无形,故知祸福之所从生.

应化之道,平衡而止,轻重不称,是谓失道.

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

译文天下有事发生后,不"过与不及"而)返求索于道,故知逆道(而有)祸之因和顺道而有福之因.唯道理是从,则有福,反之,则有祸.

适应变化的道理,是要阴阳调和.身心平衡而停止,轻重不相称而失中正,是失理的.

天地有恒久之干常,万民有恒久之事业,贵贱有恒久之位置,畜臣有恒久之道理,使民有恒久之法度.

理解:一切的学问,一切的行为,应以维道为贵.为美.因为大道是永恒的。在治国理政时也要注重以道畜臣,否则社会是不清明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如唐太宗李世民本身注重道德,也注重任用有贤德的人。他曾在任用忠臣魏征时把自己比喻成美石,把魏征比喻成冶匠,意指魏征的谏言可冶炼自己成为美玉。因为李世民的谦虚纳谏,所以当时的社会是清明的。商纣王不听忠臣比干的劝告而荒淫,还把进谏的比干剖胸以绝贤良,结果,士兵在作战中“阵前倒戈”,商纣王也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所以:有道可利民兴国,无道会自败亡国。所以,道是永恒的。

第七节 五恒应用

原文:天地之恒常,四时.晦明.生杀.柔刚.

万民之恒事,男农.女工.

贵贱之恒位,贤不肖不相放.

畜臣之恒道,任能毋过其所长.

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

变恒过度,以奇相御.正奇有位,而名形弗去.

译文:天地有恒久之干常,四时.晦明.生杀.柔刚.

万民之恒事,男农.女工.

贵贱之恒位,贤不肖不相放置.

畜养臣下恒久之道理,任用贤能毋超过其所专长.

使用人民恒久之法度,去个人私利之心而立公心.

改变了恒久之限度,以奇相制御,正奇有位,而名形不离.

理解:不要有个人私利之心而自顾自己不顾百姓,要为国为民而任人唯贤,即:"亲亲而兴贤"。刘备在这方面也是做得比较好的。他临终前曾对诸葛亮说(大意):刘禅若无德能,孔明先生你可执掌国政。在当时世袭制度存在的情况下,刘备能为国为民着想而不任人唯亲,这说明他没有私利之心而不顾百姓,这是非常可贵的。

第八节 物之终始

原文:凡事无大小,物自为舍.逆顺死生,物自为名.名形已定,物自为正.

故唯执道者,能上明于天之反,而中达君臣之半,当密察于万物之所终始,而弗为主.

译文:凡事无论大小,物自己来取舍,逆天理死而顺天理生,物自己成就名声,名称形状已确定,物各自为正.

故唯执掌道理者,能上明于天之返而不至极点,而中达君臣之半以显中正之理,应当缜密观察万物之所终始,而不擅自作主.

理解:物极必反,故勿"过与不及",勿"极阳极阴"而宜中正,以免极理伤生.如:建国后的“大跃进”,就属于“过”而走极端了,结果给百姓的生活、生产带来了严重恶果。


总论

原文:故能至素至精,怡弥无刑,然后可以为天下正.

译文:所以能够至为纯洁至为精粹,浩大弥漫不受刑罚,然后可以为天下正的(楷模).

理解:得道,即得天理,与天道合一就能心地纯正,为人精粹.《周易》中就有纯正吉祥的道理。汪人的心行纯正与天理合一的时候,就会“得天时”,因为做人做事合乎道理,别人也会心服口服,所以也会得民心的,这样有利于提高个人威信,和谐人际关系,人人若如此,则社会和谐,世界和谐。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炎黄义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348030
注册 2009-11-22


发表于 2009-11-22 20:3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国次

第一节国失其次

原文:国失其次,则社稷大( ).夺而无予,国必遂亡.必尽天极,衰者复昌.诛禁不当,反受其殃.

译文:国家失去其秩序,则社稷大为慌乱,掠夺而不善给予,国家必定遂亡.必尽天理,衰落者又昌盛。诛杀禁止不合当,反受其灾殃.

理解:如果人人不以人文主义正确的是非观、道生之法理为标准,不按正确的去做,如同人人都不按交通规则行驶,则社会秩序就会混乱.宜以道德为准则,使行为合乎天理,则“有道,兴”!

第二节 兼之勿擅

原文:禁伐当罪当亡,必墟其国.兼之而勿擅,是谓天功.天地无私,四时不息.天地定位,圣人故载.

过极失当,天将降殃.人强胜天,慎避勿当.

天反胜人,因与俱行.先屈后伸,必尽天极,而毋擅天功.

译文:禁止讨伐的反而去讨伐犯有应当灭亡之罪,其国必成废墟.兼之而勿擅自占有,是谓天功.天地无私,四时不息,天地定位,圣人所以厚德载物.

过极失天当,天怒人怨将因其过极而有灾祸.人强胜天,谨慎行事以避免不恰当.

天反而能够胜算人,因此宜与之俱行,先屈后伸,必尽天理,而勿擅自占有天功.


理解:天(日)为阳,地(月)为阴,天地无私,日月无私,"脉合日月,可以万全".宜"尊天重地",而不宜相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说法,因这一说法否认天地之无私,且利用人之对于诛灭的恐惧,易使人认为是在导人只顾自己不顾他人,这与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观是相反的.而如今人们重利轻义之以个人私利为原则,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威胁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天空.海洋.大地之污染,臭氧层的被破坏等等.因有对天地自然规律的不尊重,对自然的破坏,而有自然规律的惩罚也是必然的.

第三节 兼人之国

原文:兼人之国,修其城郭,处其廊庙,听其钟鼓,利其资财,妻其子女,是谓倍逆以荒,国危破亡.故圣人能尽天极,能用天当.

天地之道,不过三功,功成而不止,身危有殃.

译文:兼并他人之国,修缮其城郭,处其国之廊庙,听其国之钟鼓,私利其国之资财,以其国之子女为妻,是谓倍加逆理而荒淫,国家危险残破灭亡.故圣人能尽天理,能用天当.

天地之道,不过三功.功成而不停止就会物极必反,身心危险有灾殃.

理解:战争的胜败,不因国之大小为依据."小能敌大,小者道义,大者淫邪",有道,兴!如: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因发动战争的法西斯是非正义的,所以必然要失败,因此,要参以天当,以尽天理.

第四节 五毋之道

原文:故圣人之伐也,兼人之国,堕其城郭,焚其钟鼓.布其资财,散其子女,裂其地土,以封贤者,是谓天功.功成不废,后不逢殃.

毋阳窃,毋阴窃,毋土敝,毋固势,毋党别.

译文:故圣人的讨伐是应当讨伐有罪的人,兼并他人之国,毁坏其城郭以通达八方,焚烧其发不祥之声的钟鼓,分布其资财,不以其子女为妻,割裂其土地,以封给贤良之人,是谓天功.功成不荒废,以后不遭殃.

不要公然掠夺,不要暗地偷窃,不要使土地破旧荒芜,不要以个人私心巩固个人势力,不要搞祸国殃民的私党小派.

理解:天正地德,要法天则地而光明端正.宜如毛泽东所说"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这一说法适合一切时处。以不正之心行而结成的私党小派是不利于大团结的,宜结道义之友、共图道义之举。

第五节 亡身五逆

原文:阳窃者天夺其光,阴窃者土地荒,.土敝者天加之以兵,人势者流之四方,党别者外内相攻.

阳窃者疾,阴窃者饥,土敝者亡地,人势者失民,党别者乱,此谓五逆.


译文:公然侵略者天夺其寿光,暗地偷取者土地荒芜.土地破旧天以兵相加之,巩固个人势力者流放四方,搞私党小派者外内相互攻击.

公然侵略者有疾病,暗地偷窃者饥荒,土地破旧荒芜者亡失土地,搞个人势力者失民心,搞私党小派者混乱,这是五逆.

理解:合天理则合民心,否则有"亡身五逆",所以心行要合乎道德。“四人帮”在高位时搞私党小派而误国误民,最后成为阶下囚。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友谊,有自己的朋友圈,但不要与所结交的人形成不注重道义而只顾小团体私利的团伙,否则害人害自己。

总论

原文:五逆皆成,绝天之维,失地之纲.变故乱常,擅制更爽.

心欲是行,身危有殃,是谓过极失当.

译文:五逆皆成,绝天之纲维,失地之纲纪.变乱干常,擅制更爽.

不唯道是行而心欲是行,心身危险有灾殃,是谓过极失天当.

理解:古今不利民之制度皆宜不用,以防不仁而绝天地之纲维。但古今利民之制度则应根据实际情况而遵从。比如:汉朝时很重视农业,因为不重视农业百姓的吃穿就没有保障,社会就有可能因之而混乱。历史上也有因灾荒年而有农民起义的事例。所以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农业,并使之在工、商业等行业中位居最重要地位,使国泰民安有物质上的保证。

第三章 君正

第一节 治民之道

原文:一年从其俗,二年用其德,三年而民有得,四年而发号令。

译文:一年从其仁德风俗合民心,二年用其德,三年使民有所收获,四年则可以对民众发号令。

理解:治理民众不是恶意整治人民,不是惩罚人民,对人民应以仁德待之,而对害民的残暴之徒则应严惩.

第二节 七年有成

原文:五年而以刑正,六年而民畏敬,七年而可以征.

一年从其俗,则知民则;二年用其德,则民有力;三年无赋敛,则民有得;四年发号令,则民敬畏;五年以刑正,则民不幸.

译文:用五年时间以刑法纠正百姓之不端,六年而民畏敬,七年后而可以率民征伐残暴.

一年从其民之风俗,则知民之准则;二年运用其道德,则民有力量;三年无赋敛,则民有所得;四年发号令,则民敬畏;五年以刑法纠正,则民不存侥幸.

理解:要遵从百姓的仁爱之风俗,要重道德而使百姓团结起来,如此,才能使民敬畏道生之法,同时可用民之力以益于民.
    第三节 共胜强敌

原文:六年而可以敬,则民难国。七年而可以征,则胜强敌。

俗者,顺民心也;德者,爱勉之也。有得者,废禁拖关市之征也。

号令者,连为什伍,选练贤不肖有别也。

以刑正者,罪杀不赦也。

译文:六年而可以敬之,则人民勇敢而为国难赴汤蹈火。七年而可以征伐,则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

遵从风俗是因为风俗合顺民心;德,是爱护勉励之。有得,是废除禁令舍弃关市之征收。

号令是连为什伍而选练贤不肖以使之有区别。

用刑法纠正百姓之不端,罪杀不赦。

理解:要合顺民心,要与民同在。

第四节 男女劝勉

原文:以刑正者,罪杀不赦也,可以正者,民死节也。

若号令发,必究而上九,壹道同心,上下不赴,民无它志,然后可以守战矣!

号令发必行,俗也;男女劝勉,爱也。

动之静之,民无不听,时也。

译文:用刑法纠正百姓之不端,罪杀不赦;可以有自己的正义感的,是那些誓死捍卫正义的老百姓。

若号令发出,必查究上九这最高执政者的责任,只要壹道同心而上下同德,百姓无其它之异想,然后可以防守攻战了。

号令发出必实行之,是风俗;男女规劝勉励,是爱。

无论动与静,百姓无不听从号令,是因为号令合时宜。

理解:要动而除害国害民的残暴之徒,静而不惊扰百姓以爱民,要使动静有度而阴阳调和.

第五节 有余则守

原文;受赏无德,受罪无怨,当也.

贵贱,有别;贤,不肖,衰也!衣服不相纶,贵贱等也.

国无盗贼,诈伪不生,民无邪心,衣食足,而刑罚必也.

以有余,守,不可拨也;以不足,攻,反自伐也.

译文:受奖赏后不认为有比他人强之德而骄傲,受罪不有怨恨,是因为奖惩得当.

贵贱有区别,贤,不肖并位衰落!衣服不相纶绦;富贵与贫贱,在人权方面是平等的.

国家没有盗贼,奸诈虚伪不会产生,百姓没有邪心,衣食富足,但刑罚必须存在.

以有余来防守,不可拔除;以不足来攻战,反遭自伐。

理解:给百姓讲清道理而使百姓知是非,则他们就不会违法;否则,即使衣食富足也会违法的。

第六节 文武并行

原文:天有死生之时,国有死生之政。

因天之生也以养生,谓之文;因天之杀也以伐死,谓之武。文武并行,则天下从矣。

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

译文:自然界有物生物死之时,国有逆天理而死顺天理而生之政。

凭因天道之生养以养活合天道之生命,谓之文德,因据天道而杀之以讨伐逆天道的人民之死敌,谓之武。仁德爱民以文与除害民之残暴以武并行,则天下顺从。

人生存之本根在土地,地之本在适宜;适宜之生存在于不违逆时宜和正义,时宜之用在于百姓;民之使用在于力量,力量之用在于节省而不浪费。

理解:要重地。适时。正义。要爱惜百姓之力。


第七节  战胜之道

原文:知地宜,顺时而树,节民力以使,则财生。

赋敛有度,则民富;民富则有耻,有耻则号令成俗,而刑罚不犯。

号令成俗而刑罚不犯,则守固战胜之道也。

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

译文:知道地之适宜,顺时宜而植树,节省百姓之力以使用之,则滋生财富。

赋敛有限度,则百姓富足;百姓富足则有羞耻之事,有羞耻之事则发出号令会成风俗,则百姓不违法犯罪。

号令成风俗而不违犯刑罚,则是防守坚固战胜敌人之道。

合道的法度是政治的至善。因此,以法度治理者,是不可以乱来的。

理解:有些人为富不仁,所以要教育百姓以制止不仁的事情发生,当“为富而仁”成为风俗了,百姓就不会违法了。


第八节 父行母德

原文: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精公无私而赏罚信,所以治也。

毋苛事,节赋敛;勿夺民时,治之安。

无父之行,不得子之用;无母之德,不能尽民之力。父母之行备,则天地之德也。

译文:制定法度的人是不可以混乱的;精粹于公心而无私则赏功罚罪百姓信服,所以国家得以治理。

不做苛且之事,节制赋敛,不夺百姓之农时,治理国家而国泰民安。

没有做为父亲的品行,不能得到子女的重用,没有母亲的品德,不能使百姓尽力。父母之德行具备了,就合乎天地之德了。

理解:要精公无私而赏罚必信。为人心地要纯正,行为要端正。

总论

原文:四者备,则事得矣。

能收天下豪杰骠雄,则守禁之备具矣。

审于行文武之道,则天下宾矣;

号令合于民心,则民听令。

兼爱无私,则民亲上。

观国者观主,观家观父。

译文:四者具备了,则事业可成。

能收聚天下豪杰骠雄,则守禁的人具备了。

审重于行文武之道,则天下宾服。

号令合民心,则民听从命令。

兼爱无私,则百姓亲近上级。

观察一个国家先观察一国之主,观察一个家庭,先观察家庭的为父者。

理解 :宜审行文德武功,要兼爱无私而合民心.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炎黄义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348030
注册 2009-11-22


发表于 2009-11-22 20:3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六分

第一节 六逆之争

原文:能为国则能为主,能为家则能为父。

凡观国,有六道:其子父,其臣主,虽强大不王.

其谋臣在外位者,其国不安,其主不御则社稷残.

其主失位则国无本,臣不失处则下有根,国忧而存.

译文:能治理国家则能为主,能治理家则能为父.

凡观察国家,有六个方面的道理:其子居父之父位,其大臣专权,即使强大也不能成就爱国爱民的事业而王天下.

其谋臣在外位者,其国家不得安宁,其主不能驾御群臣则社稷残破.

其主失位则国无根本,臣不失其处则谓下者有根,国家忧患而存.

理解:孝与忠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以孝忠为仁义之根本.做父亲的要有为父的品行,做子女的要有做子女的孝行;,君要象君而有道,臣要象臣而尽忠,宜各守其位而不越俎代疱.

第二节 各适其所

原文:主失位则国荒,臣失处则令不行,此之谓戚国。

主两则失其明,男女争威,国有乱兵,此谓亡国。

嫡子父,命曰上( );群臣离志,大臣主,命曰壅塞。

译文:主失其位则国家荒芜,臣失其处则号令不能实行,此之谓戚国。

一国有两主则国失其明,男女争威,国家有乱兵,此谓亡国。

嫡子居父之父位,命名为上( );群臣离心离德,大臣专权,命名为壅塞。

理解:国家应有一个英明的君主,且君臣上下一心,皆以唯道是从为乐,则是老百姓的福气。

第三节 谋臣在外

原文:在强国削,在中国破,在小国亡。

谋臣在外位者,命曰逆成,国将不宁。

在强国危,在中国消,在小国破。

主失位,臣不失处,命曰外根,将与祸邻。

在强国忧,在中国危,在小国削。

译文:(谋臣处外位),则在强国会削弱之,在中等国家会残破之,在小国会使之灭亡。

(谋臣在外位者),被认为是失理之所成,国将不安宁。

(谋臣处外位),在强国的则有危险,属中等国家则被削弱,在小国则残破。

主失位,臣不失处,命名为外根,将与灾祸相邻近了。

谋臣处外位的,在强国的,强国百姓则有忧愁,在中等国家的则有危险,是小国的则被削弱。

理解 :主臣当位而不失处,则无论是在强国、中等国家、小国都会使国家兴旺。

第四节 勿损本根

原文:主失位,臣失处,命曰无本。上下无根,国将大损。

在强国破,在中国亡,在小国灭。

主暴臣乱,命曰大荒。外戎内戎,天将降殃。

国无小大,有者灭亡。

主两,男女争威,命曰大麋.

国中有师,在强国破,在中国亡,在小国灭。

译文:主失位,臣失处,被称做为无根本。上下无根本,国家将大有损失。

而且在强国残破,在中等国家会亡,在小国会灭。

主残暴臣混乱,被称为大荒。

国内外有战争,则会因之而受灾殃。

国家无论小大,有(主失位、臣失处)者灭亡。

一国两主,男女争权夺威,被认为是大混乱。

国中有军队发生战争,则在强国残破,在中等国家被亡,在小国被灭。

理解:君臣都宜以道德为准则,以仁德爱民为乐趣,则国家有道而兴。

第五节 六顺七逆

原文:凡观国,有大六顺:

主不失其位,则国安宁。臣失其处,则下无根。

国忧而存,主惠臣忠者,其国安。

主主臣臣,上下不距者,其国强。

译文:凡观察国家,有大六顺:

君主不失其位,则国家安宁。臣失其处,则下无根本。

国家有忧患而能存在,(是因为)主仁德臣忠心,(所以)其国安宁。

主象主而慈惠,臣象臣而尽忠,上下不拒绝正道,其国强大。

理解:主臣之位不同,主对臣宜仁而有礼,臣对主宜忠而有节,上下宜为国为民而同心同德,但又在人格上互相尊重而平等相待。

第六节 存亡之分

原文:主执度,臣循理者,其国( )昌。

主得位,臣福属者王。

六顺六逆,为存亡兴衰之分也。

主上者,执六分以生杀,以赏信,以伐必。

天下大平,正以明德,参之于天地而兼覆载而无私也,故王天下。

译文:主执掌法度,臣遵循道理的,国家昌盛。

主得其正位,臣归属之则王得位。

六顺六逆可分辨存亡兴衰。

在上之为主者,执六分以生顺天理之民而杀逆天道之残暴,以奖赏守信的顺天理之民而讨伐民之祸害。

天下太平,端正以明德,参照天地而兼有天覆地载之德而且爱民无私,所以在天下能成就大业。

理解:要与天道合一,要参天地而爱民无私,如此则受民拥戴。要坚决拒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错误说法,弘扬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之人文精神,以利人类之生存。

第七节 三才之道

原文:王天下者之道,有天焉,有人焉,有地焉。三者参用之,国家而有天下矣。

为人主,南面而立。臣肃敬,不敢敝其主。下比顺,不敢敝其上。万民和辑而乐为其主上用,地广人众兵强,天下无敌。

译文:在天下成就大业者之道,要拥有天理,拥有人道,有地之载物之厚德,三者参照以用,国家则有天下了。

做为人主,面南而立,臣严肃恭敬,不敢蒙敝其主上;下和顺相亲以比,不敢蒙蔽其上,万民和睦而乐为其主上所用,地广人众兵强,则天下无敌。

理解:做人要合乎天理、人道,有“厚德载物”之地德,同时君臣应如水和土地的关系而相亲,就象<周易>中所讲的“比卦”一样,才能拥有天下。

第八节 文德武功

原文:文德究于轻细,武刃於诛禁,王之本也。

译文:文德讲究于轻微细致方面,武刃于诛杀犯禁方面,是统治天下的根本。

理解:要文德以爱民而无微不至,武功而除害民之恶类以安良。<黄帝内经>中有"意帅气血"之说,而古代人文主义者把德喻为意,把才喻为气血,如此"以德帅才",这个关系也可用于文德与武功。

第九节 安不忘危

原文:然而不知王术,不王天下。知王术者,驱骋驰猎而不禽荒,饮食喜乐而不湎康,玩好( )好而不惑心。俱与天下用兵,费少而多功。

天人地三者用之则民安,安则国富,而民和辑,乐为主用。

译文:然而不知成就爱民之事业的方法,不能在天下成就大业,驱骋驰猎而不使禽兽荒少,饮食喜乐而不过度,心不被古玩和美貌之女所迷惑,一起参与天下用兵,浪费少而功劳多。

天地人三者用之则民安定,民安则国富,而且百姓和辑,乐为主上所用。

理解:要以爱国爱民为乐趣,要有正当之欲而不贪以保持中正、适度,否则,不利身心。

第十节 玩物丧志

原文:其有不知王术者,驱骋驰猎则禽荒,饮食喜乐则湎康,玩好( )好则惑心。俱与天下用兵,费多而无功。

战胜而令不行天下,失天下者,轻国而远士,空无与天下失,则国贫而民荒。

故圣之人弗留,天下弗与。如此而又不能重士而师有道,则国人之国已。

译文:其有不知成就爱民之事业的,驱骋驰猎则使禽兽荒少而过度,饮食喜乐则湎康而贪多,玩好( )好则使心迷惑,参与天下用兵,浪费多而无功。
战胜之后而号令在天下不能实行,是失天下者,轻视国家疏远贤士,一无所有的对付天下人,则国家贫困而百姓饥荒.

故圣明的人不挽留这样的人,天下不给这样的人,如此,而又不能重视贤士而效法有道,则国人之国家结束灭亡。

理解:要重视贤德之人而效法有道者,否则会失去天下。另外,不要驱骋驰猎,要吸收佛家的正确说教"不杀生",这样可以脱离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


第十一节 玄德之门

原文:王天下者有玄德,有玄德独知文德武功。

王天下,而天下莫知其所以。

王天下者,轻悬国而重士,故国重而身安;贱财而贵有智,故功得而财生;贱身而贵有道,故身贵而令行.

译文:成就爱民之事业而统率天下者有玄德,有玄德者独知文德武功之妙用.

能统率天下的人,而天下却不知道他何以能统率天下.

成就爱民之事业的人,轻遥远之国土而重视贤士,故国重而身心安宁,因不重钱财而贵有爱民无私之心,故功得财生,不把自己看得比道重要而贵有道,故身贵而能使号令实行。

理解:要谦虚而注重道义,要重视贤德者而使国家安全,也即要与远远近近的国家友好相处而不有侵略之心,否则,会给自己国家的人民和他国的人民带来灾难。

第十二节 令行天下

原文:令行天下,而天下则之。

霸主积甲士,而征不服。诛禁当罪,而不私其利,故令行天下而莫敢不听。自此以下,兵单力挣,危亡无日,而莫知其所从来。

译文:号令在天下实行,天下人就会以为准则。

霸主积聚军队,而征伐不服。诛禁当其罪,而不私贪其当罪者之利,故号令在天下实行而没有不敢听从的。自此以下,兵少而用力相争,危亡则不久,而不知危亡之所从来。

理解:要诛杀逆天理而不正义者,同时不私贪其利。


总论

原文:夫言( )王,其王天下唯王者,能兼覆载天下,物曲成焉.

译文:所言的超越了霸王的( )王,其在天下成就爱民之事业而唯能做统率的原因,是能够兼爱无私(如有)天覆地载之德,并能千方百计成就爱民的事业。

理解:不要霸道,要效法天地而兼覆载,以有爱民无私之德。这样的王是最值得尊重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炎黄义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348030
注册 2009-11-22


发表于 2009-11-22 20:3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 四度

第一节 易位之患

原文:君臣易位谓之逆,贤不肖并位谓之乱。

动静不时谓之逆,生杀不当谓之暴.

逆则失本,乱则失职;逆则失天,暴则失人。

失本则亡,失职则侵。失天则饥,失人则疾。周迁动作,天为之稽,天道不远。

译文:君臣变换位置称之谓逆,贤不肖并位称之谓混乱。

动静不合时宜谓之悖逆,生杀不合天当谓之暴。

逆则失根本,乱则失天职;逆则失天道,暴则失人心。

失根本则灭亡,失天职则侵轶。失天道则饥荒,失人心则生疾病。周期循环而动而作,天为之考稽,天道不远。

理解:为君者宜“亲亲而兴贤”,为臣者宜远小人而尽臣职。如此可防止奸小近身而乱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第二节 进化程序

原文:入与处,出与反,君臣当位谓之静,贤不肖当位谓之正。动与静参与天地谓之文,诛伐时当谓之武。

静则安,正则治,文则明,武则强。

安则得本,治则得人,明则得天,强则威行。

译文:入与处,出去与返回,君臣当其位而不越俎代疱谓之安静,贤与不肖各当其位而不乱谓之正。动静参与天地之无私谓之文,诛伐合天时适当谓之武。

静则安宁,正则大治,文则光明,武则强大。

安宁则得根本,大治则得人心,明则得天理,强则威风行世。

理解:静、正、文、武兼而具备则合民意、合天理。




第三节 上同四度

原文:参于天地,合于民心;文武并位,命之曰上同。

审知四度,可以定天下,可安一国。

顺治其内,逆用于外,功成而伤。

逆治其内,顺用其外,功成而亡。

内外皆逆,是谓重殃。

译文:参之于天地之无私,合之于民心;文武并位,被称为是上同。

审察而知四度,可用之安定天下,可用之安定一国。

顺天理治理其内,违天理用于外,功成而伤。

违天理治理其内,顺天理用于对外,功成而亡。

对内对外皆违天理,是谓双重灾殃。

理解:要参天地之无私而合民心,顺天理而待内外,否则,都会有损失,甚至灭亡。同时,文武要并位而除暴安良,单用文的方式对待恶人是不行的,但单用武的方式对待善良者更是不行,要区别对待,如此才能使善良者心安,作恶者有惧。

第四节 天之所当

原文:身危为戮,国危破亡。外内皆顺,命曰天当。

功成而不废,后不逢殃。

声华顺正者用也,顺者,动也。

正者,事之根也。

执道循理,必从本始;顺为经纪,禁伐当罪。

译文:身体危险如同戮杀,国家危险残破灭亡。外内皆顺天道,被称为天当。

功成而不荒废,以后不遭逢灾殃。

名声华美是顺正者之所用,顺是指顺时而动。

正是事之根本。

执掌道义而遵循天理,必从正之根本开始;顺为经纪,禁止讨伐的却讨伐之应当判有罪。

理解:执道者宜处处以正为本,维护正义,遵循天理。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节 灭名存实

原文:心中天理,倍约则窘,达刑则伤。

倍逆合当,为若有事,虽无成功,亦无天殃。

毋逆生以死,毋御死以生,毋为虚声。

声溢于实,是谓灭名。

译文:心中正而合天理,加倍(而过分)或大约(而不及)则窘迫,达至违犯刑法则受伤。

倍逆合当,为顺从天下之有事,虽无成功,也无天降之灾殃。

不要逆天理而死,不要失天理而生,不要注重虚假之名声。

名声溢美而过其实,是谓灭自己的名声。

理解:要名符其实,不要贪图虚假之名声。只有合乎实际的名声,自己才会觉得心安理得,否则,反而对自己不利。

第六节 极理伤生

原文:极阳以杀,极阴以生,是为逆阴阳之命。极阳杀于外,极阴生于内,已逆阴阳,又逆其位,大则亡国,小则身受其殃。

不重士,去师道,无以建生。

译文:阳而过致极阳以杀,阴而过致极阴以生,是为逆阴阳之命。对外极阳以杀,对内极阴以生,已经是逆阴阳了,又逆其位,大则亡国,小则身受其灾殃。

不重视士,去掉效法有道,无法以之建立新的生活。

理解:极阳与极阴都是偏颇而不中正的,都属于“物极必反”之现象,这样对国家对自身都是有危害的。

天为阳,地为阳,“天地无私”,所以我们要“法天则地”、"法于阴阳"而使阴阳调和,则不会极阳或极阴,也就不至于伤生.

第七节 道纪原理

原文:当者有极,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逆而异理,审知逆顺,是谓道纪.

以强下弱,何国不克;以贵下贱,何人不得;以贤下不肖,何事不成?

译文:当者面临两极,因物极必反,盛极而衰,是天地间的一种现象,是人世间之常理.,逆顺之道理不同,所以,审慎而知逆顺之理,是谓道纪.

以强大而谦逊待弱小,什么样的国家不能克敌制胜;以贵有道而谦逊待贫贱,什么样的人不能得到呢?以贤德谦逊待不肖,什么样的事业不能成功呢?

理解:只要谦逊待人处事,就能获得成功,而骄傲自大就会一无所成.

第八节 三稽之用

原文:规之内曰圆,矩之内曰方,线以下曰正,水之上曰平。尺寸之度曰小大短长,权衡之称曰轻重不爽,斗石之量曰小多有数。八度者,用之稽也。

日月星辰之期,四时之度,天地之位,外内之处,天之稽也。

高下不敝其形,美恶不匿其情,地之稽也。

君臣不失其位,士不失其处,任能毋过其所长,去私而立公,人之稽也。

译文:规之内叫圆,矩之内叫方,线以下叫正,水之上叫平。尺寸之度叫小大短长,权衡之称叫轻重不爽差,斗石之量叫小多有数。八度,是用之考稽的。

日月星辰之期,四时之度,天地之位,外内之处,是天之考稽。

高下不遮蔽其形,美恶不隐匿其情,是地之考稽。

君臣不失其位置,士不失其处所,任用之而不超过其所有的专长,能去私心而立公心,是人之考稽。

理解:要任人唯贤不超过其所具有的长处,贤人的事业只有贤人来继承才会长久.

第九节 三稽之理

原文:美恶有名,顺逆有形,情伪有实。王公执稽以为天下正。

因天时,伐地毁,谓之武;武刃而以文随其后,则有成功矣!

用二文一武者王,其主道离人理,处狂惑之位而不悟,身必有戮。

柔弱者无罪而几,不及而翟,是谓柔弱。

武正而强者,文德不厩.

译文:美恶有名称,顺逆有形态,真情伪假有事实,王公执稽而以之作为天下正与否的标准。

顺天时,讨伐大地毁弃的罪人,谓之武;讨伐了有罪者再以文德随其后,则有成功了!用二文一武者王(天下),其主之所行道路离弃人理,处狂惑之位而不醒悟,身体必有杀戮.

柔弱者被讥难而实际没罪,不努力及至获无罪之实而松懈,是谓柔弱.

武正而强大者,有文德而不必如厩来束缚之.

理解:所讨伐的人必须是不顺天理和有违地德的人,用武要合乎天道.

总论

原文:名功相抱,是故久长。名功不相抱,名进实退,是谓失道。其卒必蒙身咎。黄金珠玉藏积,怨之本也;女乐玩好燔材,乱之基也。

守怨之本,养乱之基,虽有圣人,不能为谋。

译文:名声功业相生相抱,所以久长。名声功业不相抱,名声进而实质退,是谓失道(失理),其最终身体必定蒙受罪咎。黄金珠玉藏积,是怨之要本;女乐玩好燔材,是乱之基。

守怨恨之根本,养混乱之根基,即使有圣人,也不能为之出谋划策。

理解:要注重道德,积珠玉不如积美德,要重义轻利,不要贪婪女色以防荒淫。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炎黄义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348030
注册 2009-11-22


发表于 2009-11-22 20:3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论

第一节尊天重地

原文:人主者,天地之光也,号令之所出也,生民之命也。

不天天则失其神,不重地则失其根,不顺四时之度而民疾。

译文:人主是天地之间的光明,号令之所从出处,是生养民命的。

不尊敬天,则失去其神明,不尊重地,则失去其根本,不顺四时之法度则百姓有疾病。

理解:要尊天重地,因“天地无私”,要“法天则地”,如此则合民心,合天理。这样也就与天道合一了。要学习圣人的“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黄帝内经>)

第二节 相应之理

原文:不处外内之位,不应动静之化,则事窘于内,而举窘于外。

八正皆失,存亡兴坏可知。

人主者,重地则得其根,顺四时之度。

合内外,而民则无疾;处外内之位,应动静之化,则事得于内,而举得于外。

八正不失,则与天地总矣。

译文:不处外内之正位,不应动静之变化,则事情在内窘迫,而举动窘迫于外。

八正皆丧失,存亡兴坏可知。

人主者,重地则得其根本,合顺四时之法度。

合内外之正而民则无疾病;处外内之正位,应动静之变化,则事得于内,而举措得于外。

八正不丧失,则与天地之德总合。

理解:“天八正,地七法”,要合天地之德。

第三节 四极之中

原文:天执一,明三定二,建八正,行七法,然后以尽天地四极之中,无不应顺矣。

行啄息,扇飞蠕动,无则与天地总,无不庭顺矣。不失其常者,天之一也。

译文:天执道一,使日月星明亮,阴阳确定,建立八正,实行七法,然后以尽天地四极之中,没有不应顺的。

用肢行走的,用嘴呼吸的,用翅膀飞行的,用身体爬行的,无不与天地汇合,无不庭顺。因为它们不失其常规,是与天道合一之理。

理解:要合天之八正、地之七法,如此,则与天地合一。

第四节  三光之稽

原文:天执一以明三,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极,度之稽也。

月信生信死,进退有常,数之稽也。

列星有数,而不失其行,信之稽也。

译文:天执道以使日月星明亮,是诚信出入,有南极北极,是度数之稽。

月明晦有信,进退有常,是定数之稽。

列星有数,不失其运行,是诚信之稽。

理解:做人要如日月星一样讲求诚信。

第五节 地正天行

原文:天明三以定二,则壹晦壹明;地正四极以立七法,天定二以建八正,则四时有度,动静有位,而外内有处。

译文:天使日月星明亮以确定阴阳,则壹晦壹明,地正四极以立七法,天确定阴阳以建八正,则四时有法度,动静有置位,而外内有处所。

理解:地为了端正四极而立七法,天为了确定阴阳而建八正,如此四时有法度,动静有位置,外内有处所。人类为了进化而文明,更宜法天则地而重道德,如此才不违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第六节 地之七法

原文:天建八正行七法,明以正者,天之道也;适者,天度也,认者,天之期也;极而反者,天之性也;必者,天之命也。地之明正适信极反必者,天之所以为物命也。此之谓七法。

七法各当其名,谓之物;物各有其本性,谓之理;理之所在,谓之道。

译文:天建立八正实行七法,光明端正是天之理;适度是天的度数,认,是天之日期。物极必反,是天的本性;必定如此,是天之命。地之光明、端正、适度、诚信、物极必反、必定,是天为物命之因。此之谓七法。

七法各自当其名称,谓之物,物各有其本性,谓之理,理之所在,谓之道。

理解:不要走两个极端,要中正。而只有以正确的为准则,才能不失中正。

第七节 天之八正

原文:物有不合于道者,谓之失理;失理之所在,谓之逆。逆顺各有命也,则存亡兴坏可知。合于道者则生慧。慧生正,正生静,静则平,平则宁,宁则素,素则精,精则神。至神之道,见知不惑。

译文:物有不合于天道的,称之谓失理,失理之所在,谓之逆。逆顺各自有命,则存亡兴坏可知,合于道的则生智慧,智慧生端正,端正生安静,安静生和平,和平生安宁,安宁生朴素,朴素则精粹,精粹则神明,至神之道,发现智慧而不迷惑。

理解:要使自己的所思所行合乎道理、道德,如此才能生智慧,然后做人才能纯粹。


第八节 人之六枋

原文:帝王者,执此道也,是以守天地之极,与天俱见(现),尽天地四极之中,执六柄以令天下,审三名为万事法,察逆道以观于霸主危亡之理;知虚实动静之所为,达于名实相应,尽知情伪而不惑,然后帝王之道成。六枋:

一曰观,二曰论,三曰动,四曰转,五曰变,六曰化。

译文:帝王是执此道的人,所以要守天地之理,与天理俱现,尽天地四极之中,执六柄以号令天下,审察三名为万事之法则,明察何谓逆天道来观察霸主危亡之理;知虚实动静之所为,达于名实相应,尽知真假而不迷惑,然后可成帝王之道。

六枋:一曰观,二曰论,三曰动,四曰转,五曰变,六曰化。

理解:要成就爱民的大事业而王天下,而不应成为霸权主义者。

第九节 六枋之用

原文:观则知死生之国,论则知存亡兴坏之所在,动则能破强兴弱,转则不失韪非之理,变则伐死养生,化则明德除害。

六枋备,则王矣。

译文:观则知逆天理死而顺天理生之国,论则知兴存坏灭之所在,动则能破残暴之强敌兴善良之弱小,转则不失是非之理,变则讨伐死罪的而生养合天理的,化则能彰明道德而除祸国殃民之害。

六枋具备,则成就利国利民之事业。

理解:六枋之观、论、动、转、变、化皆宜合天道。

第十节 三名之治

原文:三名:一曰正名。一曰立而偃,二曰倚名法而乱,三曰强主灭而无名。三名察则事有应矣。

译文:三名:一曰端正名称,一曰站立而仰卧,二曰倚名法治理而混乱,三曰强主灭亡而无名。三名审察则事有相应了。

理解:凡事要正名,如果在治理中出现反常就要找到问题的关键。

第十一节 死生之国

原文:动静不时,种树失地之宜,则天地之道逆矣。

臣不亲其主,下不亲其上,百族不亲其事,则内理逆矣。逆之所在谓之死国,伐之。反此之谓顺之所在,谓之生国,生国养之。逆顺有理,则情伪密矣。

译文:动静不合时宜,种树失去地之适宜处,则逆天地之道了.臣不亲其主,下不亲其上,百族不亲其事,在内是逆理了,逆之所在称之谓死国,应讨伐之.反此之谓顺之所在,谓之有生机的国家,合天理之生国,养之.如果以为逆顺都有理,则真与假就密切而难分辨了.

理解:如果为主者正,处事也正,而臣不亲其主,下不亲其上,百族不亲其事,则为臣者、下者、百族就逆理了。

总论

原文:实者示人以虚,不足者示人有余。

以其有事起之,则天下听;以其无事安之,则天下静。名实丕相应则定,名实必相应则静。

物自正也,名自命也,事自定也。

三名察则尽知情伪,而不惑矣。

有国将昌,当罪先亡。

译文:充实的人示人以谦虚,不足者示人有余。

因其有事起,则天下听之;以其无事安定,则天下安静,名实大相应则安定,名实必相应则安静。

物自身正,名称自命,事是自定。

三名明察则尽知真假,而不迷惑。

有将要昌盛的国家,有罪的先灭亡。

理解:因每个善良的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所以每个善良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仅此,我们就应处处谦逊而恒以民为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炎黄义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348030
注册 2009-11-22


发表于 2009-11-22 20:3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七章 亡论

第一节灭天绝理

原文:凡犯禁绝理,天诛必至。

译文:凡是违犯社会法则而灭绝天理的,天的诛杀必定到来。

理解:不违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不违社会法则,才合乎天理。否则,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第二节人君五祸

原文:一国而备六危者灭。

一国而备三不辜者死,废令者亡!

一国之君而备三雍者,亡地更君。

一国而备三凶者,祸反自及也。

译文:一国而具备六种危机的灭亡。

一国而具备三不辜(一是妄杀贤;二是杀服民;三是刑无罪)的死,废除合道之法令的灭亡。

一国之君而具备三雍的,丧失土地更换国君。

一国而备三凶的,祸反而到自己的身上。

理解:要仁德爱民,与人民一道同心,这样“有道而兴”。

第三节 影响形声

原文:上溢者死,下溢者刑;德薄而功厚者隳,名禁而不王者死。昧利、襦传、达刑、为乱首、为怨媒,此五者,祸皆反自及也。

守国而恃其地险者削,用国而恃其强者弱。

兴兵失理,所伐不当,天降二殃。逆节不成,是谓得天。逆节果成,天将不盈其命,而重其刑。赢极必静,动举必正。赢极而不静,是谓失正。动举而不正,是谓后命。

译文:居上位骄溢者会死,居下位骄溢者会受刑;仁德薄而功劳大的隳坏,名声被禁止而不能为王者死,贪图私利、订立盟约而背信弃义、征伐有罪者却见利忘义而返、做乱者之首、外约不信,这五种情况,祸都返到自己身上。

守卫国家而仗恃地势险要的削弱,用国而仗恃其强大的削弱。

发动战争丧失天理,所讨伐不应当讨伐的而不正义,天怒人怨。逆温良恭俭之雌节而没有成功,叫做得天。逆雌节果然成功,(因违天理)天将不增其寿,而加重其刑。赢极必要安静不扰乱百姓,行动举措必定正义,赢极而不仁德,称之谓失去正义。动作举措而不正义,称之谓政令紊乱。

理解:科学家通过研究证明:良好的道德益身心,使人心安,能分泌增强免疫力的物质。而温良恭俭之雌节都是恒德,所以若逆德而成功,必无益于身体,所谓“天不盈其命“,也即”不增其寿”。

第四节 杀伐多祸

原文:大杀服民,戮降人,刑无罪,祸皆反自及也。

所伐当罪,其祸五之;所伐不当,其祸什之。国受兵而不知固守,下邪恒以地界为私者亡了。

译文:大肆屠杀顺服之民,杀戮投降之人,对无罪的人施刑,祸都返到不正义者自己身上。

所讨伐的是应当讨伐的有罪之人,其灾祸有五成;所讨伐的是不应当讨伐的无罪之人,则其灾祸是十成。国家招受士兵而不知坚固防守,下属不端正而恒以地界为私利者灭亡。

理解:征伐应当征伐的有罪者也会有损失,征伐不应当征伐的无罪者损失更大。孙武说得好:“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上上策”。

第五节 犯禁绝理

原文:救人而弗能存,反为祸门,是谓危根。声华实寡,危国亡土。

夏起大土功,命曰绝理。犯禁绝理,天诛必至。

译文:救人而不能使之存活,反而是灾祸的门径,称之谓危险之根。声名华美实质寡少,国家危险,土地亡失。

夏季大兴土木之功,命曰灭绝天理.违犯天理之所禁,灭绝天理,天的诛杀一定会到来.

理解:要动静合时,为国为民而不违天理.

第六节人君六危

原文:六危:一曰嫡子父,二曰大臣主,三曰谋臣反其志,四曰听诸侯之所废置,五曰左右比周以雍塞,六曰父兄党以拂.

危不胜,祸及于身.

三不辜:一曰妄杀贤,二曰杀服民,三曰刑无罪.此三不辜.

译文:六种危险:一是嫡子不孝而居父之父位.二是大臣专权,三是谋臣反君之志向,四是听凭诸侯之所废弃安置,五是左右党营私以堵塞,六是父兄结党营私以拂逆.

危险不能战胜,祸及于人君自身.

三不辜,一是妄自杀戮贤者,二是杀戮服从正道的百姓,二是对无罪的人用刑.这是三不辜.

理解:国君不要失职,要处处以道德为准则,而且要任人唯贤,如此,才会没有危险.


第七节人君三雍

原文:三雍:内位胜,谓之塞;外位胜,谓之拂,外内皆胜则君孤特.以此有国,守不固,战不克,此谓一雍.

从中令外谓之惑,从外令中谓之犯.外内遂争则危都国.此谓二雍.

一人擅主,命曰蔽光,从中外周,此谓重雍;外内为一,国乃更.此谓雍.

译文:三雍:内位胜,谓之堵塞;外位胜,谓之拂逆,外内皆胜,人君特别孤独.以此有国家,防守不坚固,攻战不克敌.此谓一雍塞.

从中号令外位谓之迷惑,从外位号令中谓之冒犯.外内遂争国都危险,此谓二雍塞.

一人擅自作主,被称为遮蔽人君之光明,从中与外勾结,此谓双重雍塞;外内为一而不正,国家就要变更.此谓三雍塞.

理解:君臣宜为国为民而各自端正.

第八节国之三凶

原文:一曰好凶器.二曰行逆德.三曰纵心欲.此谓三凶.

译文:三凶:一是喜好凶器.二是行为违背道德.三是放纵心欲而过分.这是三凶.

理解:要喜好道德,因为道德能使人心安快乐.如此,则良性循环.

总论

原文:昧天下之利,受天下之患.昧一国之利者,受一国之祸.

约而倍之,谓之襦传.伐当罪,见利而反,谓之达刑.上杀父兄,下走子弟,谓之乱首.外约不信,谓之怨媒.有国将亡,当反之昌.

译文:昧天下之利,受天下之祸患.昧一国之利的,受一国之灾祸.

订立盟约而背信弃义,称之谓襦传.讨伐应当讨伐的有罪者,却见利忘义而返回,谓之达刑.对上杀戮父兄,对下驱走子弟,谓之乱首.对外订立盟约而背信弃义,称之谓怨媒.有国将要灭亡,应当与灭亡之因相反则昌盛.

理解:不要背信弃义,要尊老爱幼。黄帝引导百姓要具文明之美德,"天人合一"之人文精神,这是为子孙找到的生存之水源,精神之食粮,永兴不衰之规律.

第八章 论约

第一节天地之道

原文:始於文而卒于武,天地之道也;四时有度,天地之理也;日月星辰有数,天地之纪也;四时成功,一时刑杀,天地之道也。

译文:开始于文结束于武,是天地之道;四时有法度,天地之理也;日月星辰有数,天地之纲纪;四时成功,一时刑杀,天地之道理。

理解:文德武功以仁德爱民,也是天地之道。

 第二节 终而复始

原文:四时而定,不爽不忒,常有法式,盛极而衰。

一立一废,一生一杀,四时代正,终而复始。

译文:四时而被确定,不差不错,常有法式,盛极而衰。

一兴立一废除,一生养一刑杀,四时交替居正位,终而复始。

理解:兴立有生命力的正确的东西,犹如爱护农作物,即如:养民而仁德;废除无生命力的错误的东西,犹如除去危害农作物的生长之草,即如:除害民之残暴。


第三节 乱生国亡

原文:人事之理也,逆顺是守;功溢于天,故有死刑。功不及天,退而无名;功合于天,名乃大成。

人事之理也,顺则生,理则成,逆则死,失则无名。

背天之道,国乃无主;无主之国,逆顺相攻。

伐本隳国,乱生国亡,为若得天,亡地更君。

不循天常,不节民力,周迁而无功。

译文:人事的道理,是坚守顺应天理之道,功过溢天理,故有死刑,功不及天理,退而无名,功合于天理,名声就会成就。

人事的道理,是顺天理则生,得天理则成功,违天理则死,失天理则无名。

违背天道,国家就没有君主,没有君主的国家,顺天理的和违天理的会相互攻击。

讨伐根本隳坏国家,混乱产生而国家灭亡,所作所为若是为得天而伐本隳国,则会土地亡失,国君更换。

不遵循天理,不节省民力,周迁而无功。

理解;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要合乎天理,如此,为君为臣才会平安无事.

第四节 养生伐死

原文:不循大常,不节民力,周迁而无功。

养死伐生,命曰逆成。不有人戮,必有天刑。逆节始生,慎毋伐正,彼且自抵其刑。

故执道之观于天下也,必慎观事之所始起,审其形名。

译文:不遵循大之天常,不节约民力,周迁而无功。

养逆天理的而讨伐顺天理的,被称为逆成,不有他人之杀戮,必有天道之刑罚,逆节开始滋生时要谨慎而不要讨伐正道,那样将会自行抵消因有逆成所致之刑。

因此,执道之观察于天下者,必定谨慎观察事之所起之因,审察其形状与名称。

理解:要仁德爱民而合天理,如此,则“德全不危”。

总论

原文:形名而定,逆顺有位,死生有分,存亡与坏有处。

然后参之于天地之恒道,乃定祸福死生存亡兴坏之所在,是故万举不失理,论天下而无遗策。

故能立天子,置三公,而天下化之,之谓有道。

译文:形名而确定,逆顺有位置,死生有分别,存亡与兴坏有处所。

然后参照天地之恒道,而确定祸福死生存亡兴坏之所在。因此:万举不失天理,论天下而无遗漏之策略。

故能确立天子,设置三公,而在天下明德除害,此之谓有道。

理解:要审察形名,参天地之恒道以论天下之事,如此,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炎黄义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348030
注册 2009-11-22


发表于 2009-11-22 20:3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九章 名理

第一节度内度外

原文:道者,神明之原也.

神明者,处于度之内,而见于度之外者也.

处于度之内者,不言而信;见于度之外者,言而不可易也.处于度之内者,静而不可移也.见于度之外者,动而不可化也.

译文:道是神明的本源.

神明处于合度之内,而显现于合度之外的.

处于合度之内的,不言而信实;显现于度之外的言而不可变易.

处在合度之内是不扰乱百姓以仁德爱民而不移,显现在合度之外的是破强敌兴弱小而不可用仁德化育强敌.

理解:一个人要站在道义的立场上而为民除暴安良,同时,还要不"过分"和不"不及"而中正,也就是要合乎道理,适度.

第二节有物始生

原文:动而静而不移,动而不化,故曰神.

神明者,见知之稽也.有物始生,建于地而溢于天.莫见其形,大盈终天地之间,而莫知其名.莫能见知,故有逆成.

译文:动而破凌弱之强敌以兴善良之弱小而坚定不移,破强敌而不以仁德之态待民之死敌,故称神明.

神明是发现智慧之源.有物时(神明)开始产生,建立在地而充溢于天,不见神明的形状,其大充盈天地之间,而不知神明的名称.不能发现智慧,故有失理之逆成.

理解:"七法各当其名,谓之物",有物时神明便产生了.与天理.天道合一,也就有了智慧,也就是与神明合一.

第三节物生逆形

原文:物乃下生,故有逆形,祸及其身.

养其所以死,罚其所以生.罚其本而离其亲,罚其舆而养其死.后必乱而卒于无名.

如燔如卒,事之反也,如遥如骄,生之反也.凡万物群.

译文:物逆自然规律而生,故有失理之形,灾祸殃及自身.养育其逆天道之所以死,惩罚其顺天道而所以生.惩罚其根本而离其所应亲近的,惩罚其舆地而养其死,以后必生乱而死于无名.

如烧如卒于无名,是成就事业的反向,如果远其亲近的"道"如果骄傲,是生存的反向.物以类聚.

理解:要顺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而生存,要顺天理,要忠孝仁义,要"温.良.恭.俭、让"而合天道,这样,才利于自己和人类的生存,不要重利轻义而把钱财放在第一位.

第四节重柔者吉

原文:材,佻长非恒者,其死必应之.三者皆动于度之外,而欲成功者也.

功必不成,祸必反及其身.

以刚为柔者活,以柔为刚者罚.重柔者吉,重刚者灭.诺者,言之符也.

译文:其材料,轻佻.过长.不正义而恒久者,其与死必定相应合,三者都是动作于合度之外并想成功.其功必定不成,祸必定反及其自身.

把刚硬不仁变为雌节而温良恭俭让以柔的,会存活,把柔的雌节变为刚硬不仁的受惩罚.注重柔者之雌节的吉祥,注重刚强不仁的灭亡.承诺,是语言的符节.

理解:在<黄帝经>中,温良恭俭为雌节,也即柔节.注重雌节是会吉祥的,因为这是合乎人性与天道的,同时,对原则性的东西用灵活的方式表达要比用刚硬的方式来表达好,<圣经>中有句话说得好"柔和的舌头能折断骨头",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内心坚持真理而却用柔和的方式表达,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她能缓和人际关系,又能使人容易接受.另外的含义还有就是:不要刚硬不仁,而要注重柔之雌节,这与中国古人所说得"以柔克刚"是一样的.

第五节是非有分

原文:己者,言之绝也.

己诺不信,则智大惑矣.己诺必信,则处于度之内也.

天下有事,必审其名,名正而循名.

究理之所之,是必为福,非必为灾.

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译文:只顾自己,是语言无法与人沟通的原因.

自己有诺言不守信,则智慧大为迷惑。自己有诺言必守信,则处在法度之内.

天下有事情发生,必定审查其名称,名正而因正循名.

研究道理之所在,是必有福,非必是灾.

分辨是非,用法理判断,不惊扰百姓而谨慎以听从道理之善,以法理做符节.

理解:凡事要看是否合乎道理,合乎道理就毫不犹豫地去做,同时还要注意言而有信,当然,要以信守大义为前提.否则,很难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很难做到从善如流而仁德爱民.


第六节循名究理

原文:审察名理终结,是谓究理.唯公无私,见智不惑,乃知奋起.

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见正道循理,能举曲直,能举终始.故能循名究理.

形名出声,声实调全,祸灾废.

译文:审查明察名称与道理的最后结果,是谓究理.唯有公而无私,才能发现真知而不迷惑,于是知道奋起.

因此,执道者观天下之形势,见正道而遵循道理,能例举是非曲直,能举终结与初始,所以能依名称研究其道理.

物有形状名称生发声音,声实不虚而音调全,灾祸废除.

理解:遇事要审察名理,只有公而无私,才能显现智慧.另外,有人认为黄帝学说是"无为"的消极思想,由"唯公无私,见智不惑,乃知奋起."之观点我们可以看出:黄帝是主张人要奋发有为的,实际上,所谓"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去做,而是不要做不合道理的事情.

第七节虚静公正

原文:福灾对立,如影之随形,如响之随声,如衡之不藏重与轻.故唯执道能虚静公正,乃见福灾,乃得名理之诚.

乱积於内,而称失于外者罚;形成於内,而举失于外者灭.逆则.

译文:福灾对立,如同影子随从身形,如同音响随从声音,如同平衡不藏重与轻,故只有执道能谦虚不扰乱百姓而公正无私,就能发现福与灾,就能得名理之诚真.

内积乱而在外表现失称的受惩罚;不正义在内里形成,在外之举动失去正义的灭亡.逆天道则如此.

理解:做人要公正,儒家有"内圣"和"外王"之说,只要"内圣"了,内心是诚正的,一举一动则皆充满正气,做事也合乎天理.

总论

原文:上溢而不知止者亡.

国举袭虚,其事若不成,是谓得天;其事若累成,身必无名.

重逆失本,守道是行,国危有殃.

两逆相攻,交相为殃,国皆危亡.

译文:上逆天理而不知停止的灭亡.

举国袭击无准备之国,事若不成功,是谓得天;事如多次成功,身必无名.

重逆道义而失根本,守此道路而行,国家危险有灾殃.

两个都失道义之国相攻而给对方带来灾殃,两国都有危亡.

理解:不要逆天理而失去根本,要以百姓之心为心而热爱和平;不侵略.不恃强凌弱才是与天道合一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炎黄义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348030
注册 2009-11-22


发表于 2009-11-22 20:3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二篇十大经

第十章 观

第一节黄宗通理

原文:昔者黄宗质始好信,作自为相,方四面.傅一心,四达自中.

前叁后叁,左叁右叁,践位履叁,是以能为天下宗.

吾受命于天,定位于地,成名于人.

唯余一人,而乃配天,乃立王三公.

译文:过去黄宗本质始终好信义,自作为相,四面方正,辅助道一之心,自中四达.前叁后叁,左叁右叁,临位履行叁(而方正),所以能为天下正宗.

吾受命于天,定位于地,在人间成名.

只有我一人,与天道相配,可立王三公.

理解:做人也应当郊法黄宗而方正.

第二节畏天爱地

原文:立国置君三卿.数日,历月,计岁,以当日月之行.

允地广裕,吾类天大明.

吾畏天爱地亲民,立无命,执虚信.

吾畏天爱地亲民,立有命,执虚信.

吾爱民而民不亡,吾爱地而地不旷.

译文:建立国家设置君王三卿.数日期,历年月,计算年岁,以当日月之运行.

允当土地广裕,吾类之天地大为光明.

吾敬畏上天爱地亲民,立无命,执守谦虚和信义.

吾敬畏上天爱地亲民,立有命,执守谦虚和信义.

吾爱民而民不灭亡,吾爱地而地不荒旷.

理解:要尊天重地亲合人民,无论是否有使命在身,都要谦虚和讲求信用.


第三节黄帝力黑

原文:吾受民命於天爱民而民不死,吾位不亡.

吾苟能亲亲而兴贤,吾不遗亦至矣.

奉天位立而为黄帝,令力黑浸行伏匿,周留四国,以观有无恒善之法则.

力黑示众,见黑则黑,见白则白.

译文:吾受民命於天爱民而民不死,吾位不亡失.

吾如果能亲应当亲的而兴起贤能,吾不有遗漏之策也就能达到至善了.

奉天位立而为黄帝,命令力黑浸慢而行隐伏藏匿,周留四国,以观察有无恒善之法则.

力黑昭示众人:看见黑就是黑,看见白就是白.

理解:以善为恶,以丑为美,指鹿为马,祸国殃民,国运不昌."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黄帝内经>),应当"见黑则黑,见白则白"而实事求是,否则,既不利国家与人民,也不利自己.


第四节逆顺之理

原文:地生之,德畜之,势成之,亲民恶人,则示竞.人静则静,人作则作.

力黑已布制建极,命於天,位於地.

曰天地已成,而民生.

逆顺无纪,德虐无刑,静作无时,先后无名.

译文:大地使民生存,道德畜养百姓,时势成就人民,亲民与厌恶人的,就会以竞争的方式展示自己.别人静而不扰乱百姓则吾静而仁德爱民以待,别人动作而扰乱百姓则我动作而除暴安良.

力黑已经布制建立准则,受命于天,立位于地.

说天地已成,从而人民能够生存.

逆顺没有法纪,仁德暴虐没有典刑,静作没有时宜,则先后没有名称.

理解:合乎天理的,是古今之民所遵循的,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这天理如同天地,能使人类得以生存.

第五节分为阴阳

原文:今吾俗得逆顺之纪,人静则静,人作则作,以为天下正,静作之时.因而勒之,为之若何?

黄帝曰:群群,天之道宜尽阖,为一( ).

无晦无明,未有阴阳.阴阳未定,吾未有以名.今始判为两,分为阴阳,离.

译文:今吾顺民心而俗得逆顺之纲纪,别人静而不扰乱百姓则我也静而仁德爱民,别人动作则我也动作,以之为天下正,静作的时间,我因之而控制它,这么做怎么样?

黄帝说:团结大多数人,天道宜全关阖,如同一圆形粮仓.

没有阴晦没有光亮,没有阴阳.阴阳没有确定,吾也没有名称.现在开始分判为两,分为阴阳.离.

理解:静作合天理,则民心从之而也正义,则也合阴阳,合天地之德,也就会吉祥.因为"脉合日月可以万全"(<黄帝内经>).

第六节牝牡柔刚

原文:为信四时,有晦有明,已有阴阳,道纪.因以为常,其明者以为法,而微道是行.行法循之于牝牡,牝牡相求,会刚兴柔,柔刚相成,牝牡若形.

下会地,上会于天.得天之微,时若.

译文:四时讲求信用,有阴晦有光亮,已经有阴阳,这是道之纲纪.因而以之为常.那明白的人以之为法则,在细小的事上都合乎道.行为上也根据雄雌相爱的原则来遵循,雄雌相求,与刚相会并振兴柔,柔刚相辅相成,雄雌如若有形.

在下相会于地,在上相会于天.得天之微,合乎时宜.

理解:<黄帝内经>中有"至道在微"的说法,大道也在细微之处,真正爱民的人会从细微处关心百姓的,所谓"细微之处见精神",只要思想与行为合乎天理,就会与天地之德相合.

第七节阴阳和合

原文:天道阖而不辟,物出不遂,待地气之发也.乃萌者萌,而滋者滋,天因而成之.

弗因则不成,弗养则不生.

夫民之生也规规,生食与继.

不会不继,无舆守地;不食不人,无舆守天.

译文:天道合而不开辟,物出不顺遂,是在待地气之滋生而生发.乃萌芽者萌芽,而滋生者滋生,天因之而形成.

天道不因之则不成,天道不养育则不生发.

民之生存是有规律的,生存所需之食用以维持生命.

阴阳不相会和则生命无法继续,没有什么可用以守舆地的,没有生存之食没有人,则也没有什么可用以守舆天的.

理解:阴阳和合,则万物遂生.所以我们要热爱大自然.而现在人们为了经济利益而不顾生存环境,使得地球生物面临生存的危险,这是很不明智的,所以应该注重社会效益,并把它放在第一位.



第八节刑之兴德

原文:是地气赢阴布德,物出以时于民功者,所以食之也.

宿阳备形,重阴而长夜气,闭地孕者,所以继之也.不靡不黑,而正之以刑与德.

春夏为德,秋冬为刑.先德后刑以养生.

译文:是极多的地气布施其德,则物出合时而又由于百姓的功劳,所以百姓有生存之食粮.

宿积阳气以备形阴,重阴而增长夜气,有时关闭地之生孕,是能使人类继续生存之因.不奢侈就不黑暗,而使之端正则用刑与德.

理解:春夏为德而生养万物,秋冬为刑而万物肃杀.治理社会应先用德后用刑以养育百姓.


第九节人势阳察

原文:姓生已定,而敌者生争,不谌必定.凡谌之极,在刑与德.

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当,而盈刑无匡.

夫是故,使民毋人势,举事毋阳察,力地毋阴蔽,阴蔽者生荒,阳察者夺光.

译文:姓氏已经产生决定,而相敌者必产生争斗,不相信民之敌必安定.凡处事有"过与不及"现象的,用刑与德以匡正.

刑德如天帝,日月相望,以明示其正当,而有恶贯满盈者是无法进行匡正挽救的.

因此之故,要使百姓遵循天理而不要仗势欺人,举事不要苛求,使地有力而不要阴蔽,阴蔽的人会使地出现荒芜,苛求者会被天道夺失生命之光.

理解:不要仗势欺人,因为仗势欺人是失天理的行为;做事不要苛求,苛求就有些过分而不中正了.

第十节先德后刑

原文:人势者纵兵.

是故为人主者,时( )三乐,毋乱民功,毋逆天时.

然则五谷溜孰,民乃蕃滋.君臣上下,交得其志,天因而成之.

夫并时以养民功,先德后刑,顺於天.

译文:仗势欺人者纵容士兵.

因此作为人主者,宜在行正当的三乐时不过分,不扰乱民功,不逆天时.

然而既如此五谷溜熟,百姓于是就繁殖生育.君臣上下,相交而大得其志趣,天道因此而成就他们.

合时而养民之功,宜先施行德政然后再用刑罚惩治不顺道德之民,这样才是顺天道的.

理解:要重教育而先给百姓讲清道理,使之知是非丑恶,并使之以道德为准则,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危害百姓的,再以刑法惩治之.这样才合乎天理.

第十一节阴节阳节

原文:其时赢而事绌,阴节复次,地尤复收.

正名修刑,蛰虫不出,雪霜复清,孟谷乃肃,此灾复生如此者,举事将不成.其时绌而事赢,阳节复次,地尤不收.

正名驰刑,蛰虫发声.

译文:在天时上赢胜而做事上绌输,阴节复又次第,大地尤良会丰收.

端正名称修理刑法,蛰虫都伏服不出来,雪霜又清冷,孟谷就肃杀,这种灾害多次如此的,举办事情将不成功.天时绌输而在做事上赢胜,阳节又多次出现,大地尤良也不丰收.

为一些事物端正名称并使刑法迅速执行,蛰虫也会发出赞美的声音.

理解:天时与所举之事都赢才好.所谓得天时.地利.人和容易成就事业,道理是一样的.

第十二节时反是守

原文:草苴复荣.

已阳而又阳,重时而无光.如此者,举事将不行.

天道已既,地物乃备.散流相成,圣人之事.圣人不巧,时反是守.优为爱民,与天同道,圣人正以待天.

译文:草苴枯又再繁荣.

已经得阳而再又得阳,重复这样的时光而没有光泽.如此者,举办事情将不行.

天道已形成,地物已具备.散流相成,圣人之事.圣人不巧伪,时常反省守正.优为爱民,与天同道,圣人心行端正以待天.

理解:要真心实意地使自己端正,如此以爱民合天道民心.


总论

原文:静以须人,不达天刑,不襦不传.

当天时,与之皆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译文:必须以不扰乱百姓之德而待人,如此不达至天道之惩罚,不违背盟约.

对阻挡天时的东西,宜与之都相断绝.如果应当断绝而不断绝,反而会受其祸乱.

理解:只有以仁德之心待民,才会不受天理的惩罚,也才会守信义.同时,要与一切不合天理的东西断绝.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炎黄义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348030
注册 2009-11-22


发表于 2009-11-22 20:3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章正

第一节阉冉五政

原文:黄帝问阉冉曰:吾欲布施五正,焉止焉始?

对曰:始在于身.中有正度,后後及外人.外内交( ),乃正于事之所成.

译文:黄帝问阉冉说:我想布施金木水火土五德之正(政),怎样终止怎样开始?

仕阉冉回答说:从自身开始.心中有正确的法度,黄帝由此再及至外人,外内交接,于是在正义事业上就能成功.

理解:做为领导者,心中有做人的原则,则对内对外都会合乎法度,事业才能成功.

第二节左规右矩

原文:黄帝曰:吾既正既静,吾国家愈不定,若何?

对曰:后中实而外正,外内必定.左执规,右执矩,何患天下?男女毕迥,何患于国?五正既布,以司五明.

左规右矩,以待逆兵.

译文:黄帝说:我又端正又不扰乱百姓,我的国家却越不安定,怎么办?

回答说:黄帝心中谦逊真诚而外在表现端正,外内必然安定.左手执掌规,右手执掌矩,何患天下之有失理之乱?男女都通情达理,对于国家何必忧患,五正已经布施,就可以用以司掌五明了.

于是黄帝左执规右执矩,以待逆天道而动的军队.

理解:执政者宜内外皆正,一举手一投足都要适度而正确,在这种情况下,再治理国家就容易使人心服口服,违犯天道的人也会畏惧执政者合乎天理的规矩.也即法则.

第三节内形屈身

原文:黄帝曰:吾身未自知,若何?

对曰:后身未自知,乃深伏于渊,以求内形.内形已得,后乃自知屈后身.

黄帝曰:吾欲屈吾身,屈吾身若何?

对曰:道同者,其事同;道异者,其事异.今天下大争,时至矣,帝后能慎勿争乎?

译文:黄帝说:"我不能知道自身,怎么办?

仕回答说:黄帝不知自身,就象龙一样伏于水之深渊,以求内形之神明.神明已得,黄帝就知道宜屈身而从道了.

黄帝说:我想屈我之身而从道,屈我身而从道怎么做呢?

回答说:道相同的,其从事的事业也相同;道不相同的,其从事的事业也不相同.如今天下发生了很大的争端,时机到了,黄帝能谨慎而不争斗吗?

理解:最高执政者应该有神明,所谓"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应该使自己多做益于民的善事,有了这种神明就会在执政过程中使自己的决策能合乎天理.

第四节天下大争

原文:黄帝曰:勿争若何?

对曰:怒者血气也,争者外脂肤也.怒若不发,浸廪是为痈疽.后能去四者,枯骨何能争矣.黄帝于是辞其国大夫.

译文:黄帝说:不争斗怎么做呢?

仕回答说:怒是血气之动,争是外之脂肤.怒气如果不发散出来,会浸廪而成为毒疮.黄帝如果能去掉这四种怒.争.闷.病的情况,那些已是失天理而成为枯骨一样的没有生机的人怎么能胜过你呢?于是,黄帝与自己国家的大臣告辞离别上了山.

理解:做为执政者如果有了疑难问题要向大臣请教,然后从善如流,我们应该学习黄帝为了避免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流血事件而不贪恋高位的品德,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这样,才会被人民所拥戴.所纪念.道德高于一切。

第五节辞国登山

原文:上于博望之山,谈卧三年以自求也.

单才.阉冉乃上起黄帝曰:可矣!夫作争者凶,不争者也无成功.何不求矣?

黄帝于是出其将士,奋其钺兵,身提鼓( ),以禺之尤,因而禽之.

译文:黄帝上了博望山,谈卧三年以自求神明.

单才.阉冉于是上博望山使黄帝奋起说:

可以了,作争斗的有凶险,但不抗争的也不会成功.为什么不求正义事业的成功呢?

黄帝于是使其将士出战,使将士们拿起武器奋起作战.身提鼓袍,在一里以内遇到了蚩尤,因而擒捉了他.

理解:要进退有度,该屈时屈,该伸时则伸,要为正义的战争而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总论

原文:帝箸之明,明曰:

反义逆时,其刑视之尤.

反义倍宗,其法死亡以穷.

译文:黄帝著明文,明文中写道:

违反正义违逆天时(天理),其应所受的刑罚可参照蚩尤所受的刑罚.

违反正义背叛祖宗,法律应判以死刑.

理解:黄帝是为国为民才除灭蚩尤的,因为蚩尤首先发动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而且黄帝所写得明文就已经说明:黄帝希望他的子孙和人民不要违背正义.天理,不要做不仁爱百姓的事.黄帝文明始祖.人文始祖这种引导子孙向往正道的做法是非常可贵的."古来始祖佑子孙",黄帝的做法,也是对其子孙的一种保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炎黄义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348030
注册 2009-11-22


发表于 2009-11-22 20:3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二章果童

第一节问七辅政

原文:黄帝问七辅政,曰:

唯余一人,兼有天下.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 为之若何:

果童对曰:

不险则不平,不谌则不正.

译文:黄帝问七辅政,说:

只有我一人,兼有天下.现在我想蓄养百姓而使之走正道,并实现平均,这么做怎么样?

果童回答说:

不危险就不会平均之,不偏颇就不能纠正之.

理解:在过去黄帝一人兼有天下的情况下,能想到天下的百姓并愿意在物质享有上实现平均而使贫富均等是难能可贵的,这是黄帝祖先所具有的原始共产主义思想,即"畜养而使之正,均而平之".黄帝为国为民而对大臣的谦逊之问,使人无比敬慕,同时贤能之臣的真诚相助,也使人无比敬重."身教重言教",黄帝与大臣同心同德的表现向我们昭示:治理国家就应该君臣一心.

第二节合于干常

原文:观天于上,视地于下,而稽之男女.

夫天有恒干,地有恒常,合于干常,是以有晦有明,有阴有阳.

夫地有山有泽,有黑有白,有美有亚.

地俗德以静,而天正名之作.

译文:向上仰观天,向下俯视地,同时考查男女.

天有恒久之干,地有恒久之常,天地合乎干常,所以有阴晦有光明,有阴有阳.

地有高山有水泽,有黑有白,有美有次于美的,

地德合民心而不惊扰百姓,天也是依正名而动作.

理解:仰天俯地而观察万物,以从中学习天地万物的美好之德。天地无私,人也要郊法天地而爱民无私,不要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而不顾他人的感受,爱民无私才合天地之德.

第三节阴阳兼备

原文:静作相养,德虐相成.两若有名,相与则成.阴阳备,物化变乃生.

有天地为重,任百则轻.人其其中,物有其形,因之若成.

译文:不惊扰百姓而安静与除害民之残暴而动作相互滋养,仁德与刑法相辅相成.两方面若都有名称,相互补充就能成功.阴阳兼备了,事物才能发展变化而也就能生存了.

有天地作为心中最重要的,任凭吃百般的苦味也是轻微的.人在天地之间,事物有其形状,人依因这些就会有成功.

理解:一方面能够做到静而不扰乱百姓,这就是文德;一方面又能做到动而为民除害,这就是武备.这样做就是德与刑相辅相成而阴阳兼备了,也就是有静有动,有刚有柔了,这样才会使事业成功.另外,有"天地为重",我们受怎么样的磨难也是"任百则轻"的.

第四节天父地母

原文:黄帝曰:夫民仰天而生,待地而食.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谁适由始?

对曰:险若得平,谌若得正.贵贱必谌,贫富又等.前世法之,后世既员,由果童始.

果童于是衣褐而穿.负并而峦,营行乞食,周流四国,以视贫贱之极.

译文:黄帝说:百姓仰赖上天的阳光雨露而生存,候待大地生长出庄稼而吃饭.百姓以天为父,以地为母.现在我要效法天地之无私蓄善百姓并使他们走正道,贫富均等.由谁开始执行合适呢?

果童回答说:如果想把危险转变成平坦,偏颇转变为端正,人品的高贵与低贱必定分明,贫富又能均等.前世以之为法则,后世称颂之,由果童开始.

果童于是穿粗布衣服.背着饼沿着山恋,营行讨食,周流四国,以察视贫贱到了极点的现象.

理解:黄帝在这里又一次提出了对百姓"蓄而正之,均而平之"的共产主义思想,可见黄帝心中装得是天下的百姓,而不是个人的享受.蓄养百姓而且使之走正道,同时使贫富均等的做法,都是仁德爱民的表现.是合天理.合民心的.





第十三章正乱

第一节一为道本

原文:力黑问:一者,道之本也,胡为而无长?骄洫阴谋,谋阴不和,气滞终沮,斯曰天仅.高阳失之若何?

译文:力黑问:一是道的根本,怎么会不增长呢?骄傲洫坏搞阴谋,谋划阴谋不会生和气,气血最终会滞沮,这叫天仅.高阳失去这些怎么办呢?

理解:至道在微,变化无穷,一个人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这样对自身的气血运行也会有好处,否则,相反.

第二节天行正信

原文:太山之稽曰:子勿患也.

夫天行正信,日月不处,启然不台,以临天下.

民生有极,以欲涅儒,涅儒未失.

丰而为极,枉而为既,予之为害,致而为费,缓而为和,忧恫而窘之,收而为之各.

累而高之,部而弗救也.将令之死,而不得悔,子勿患也.

译文:太山之稽说:你不要忧患.

上天行正信,日月无私,启行不懈怠,以临天下.

百姓的生活是有准则的,以想要做事情有机宜,机宜没有失去.

丰盈而为极点,,枉费心机而为用尽,以枉而过度的东西给别人这是有害的,致枉而为耗损.缓而为平和,忧恐而窘迫,各自有各自的结果.

枉费心机而累会使累增高,部下也不能救他.人之将死,如果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就好,你不用担心.

理解:上天运行既正又讲信用,我们做人也应如此而效法天地,否则"过与不及"都不会对百姓和自己有好处的.

第三节涅将蚤失

原文:力黑曰:单数盈六十,而高阳未失.

涅将蚤失,斯曰天仅.天仅而弗戒,天官地一也.为之若何?

太山之稽曰:子勿言仅,交为之备,涅将因其事,盈其时,( )其力,而投之伐,子勿言也.

译文:力黑说:单数已盈满六十回合,而高阳没有失败.

机宜将早早失去,这叫天仅,对天禁不戒备不好,因为天地是合一的,对此怎么办呢?

太山之稽说:你不要言说天仅,交战双方都为作战做了准备,机宜因事而合其天时,集合其力,而投入作战,你不要说天禁了.

理解:作战也要合时宜,比如毛泽东等革命前辈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就是正义的,也是合时宜的.

第四节上人正一

原文:上人正一,下人静之.正以待天,静以须人.

天地立名,天刑自生,以隋天刑.

天刑不( ),逆顺有类.勿惊弗戒.其逆事乃始,吾将遂是其逆,而( )其身,更置大直,而合以信.

译文:上品之人正守道一,下品之人安静而不惊扰百姓.端正自己以待上天,不惊扰百姓而安静以待人.

天地建立是有其名称的,上天的刑罚会自然产生,应该顺随天刑而不违天刑.

从草本上脱落下来的皮叶不是受天刑而如此的,逆顺天道者是各有其类的,不要惊慌不戒备.有不顺天道的事刚一发生,就要顺着事情来的逆势而杀戮清除其根源,以更身置正直之道,而以信用合和民心.

理解:做人就要做上品之人,顺遂天理而清除不合天道的东西,如此而以正待天.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使自己的诚正之心如同火的性质:火本身的性质是不变的,外力也不能改变火的性质。诚正之心如此而不变,在任何外界恶劣环境、外界诱惑下也不改变诚正之心,如此正以待天,就做到天人合一了,做起合乎道德的事情来,就会处处顺利,遇难呈祥的,更会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助的。

第五节鉴往察来

原文:事成勿发,胥备自生.

我将观其往事之卒而东焉.待其来事之遂形而和焉.壹东壹和,此天地之奇观也.其民作而自戏也,吾或使之自靡也.

译文:一件益于民的事情成功了而不去宣传它,各方面的辅助也会自然产生而有善报的.

我看过去的事情之结束如同东去之流水,等待那些将要到来的事情之成功而和合.一东如流水一和合之象,这是天地的奇观.百姓动作而自我戏弄欺骗的,我或使这种现象自然灭失.

理解:做了一件好事不必到处自我宣传,更不要故意炫耀,善有善报,上天在冥冥之中会更加保佑你的.另外,从过去的事情中找到经验教训,那么在未来之事中就可利用这一经验教训把事情办好,事情办好了,就会有和合的局面.

第六节智擒蚩尤

原文:单盈才,太山之稽曰:可矣.於是出其锵钺,奋其戎兵,黄帝身遇蚩尤,因而擒之.

剥其皮革以为干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赏.浚其发而建之天门,曰蚩尤之旌.

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腐其骨肉,投之苦醢,使天下噍之.

译文:单数刚一出现赢的局面,太山之稽说:可以了.于是黄帝拿出他的锵钺,使他的将士奋起.黄帝自己遇到了蚩尤,因而擒拿了他.

剥了蚩尤的皮做为箭靶,使人射击它,多次射击中的有奖赏;割蚩尤的头发做了一面旗立建在天门,叫蚩尤的头发所制的旌旗.

用东西把蚩尤的胃填充满,把胃当成鞠球,使人执拿着这鞠球,多次投中者有赏;使蚩尤的骨头和肉腐烂,制成肉酱,让天下人吃.

理解:对人民的敌人就应该稳.准.狠.因为对人民之敌人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犯罪.

第七节反义逆时

原文:上帝以禁.帝曰:毋止吾禁,毋流吾醢,毋乱吾民,毋绝吾道.

止禁.流醢.乱民.绝道.反义逆时,非而行之.

译文:黄帝以上帝的名义发布禁令.黄帝说:不要使我的禁令停止执行,不要流失我所制的醢,不要扰乱我的百姓,不要断绝我的大道.

止禁.流醢.乱民.绝道,违背正义与天时,是不正义之举.

理解:黄帝把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告诉百姓,是为了使百姓明白是非而以天理为原则.我们可以看出,黄帝给百姓讲清是非道理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也是可取的.因为以理服人能让人心服口服.

总论

原文:非而行之,过极失当,擅制更爽,心欲是行.其上帝未先,而擅兴兵,视蚩尤共工.

屈其脊,使甘其笑,不死生,悫为地( ).

帝曰:谨守吾正名,毋失吾恒刑,以视后人.

译文:有不正义之行,过而不中正失天当的,擅自更换正确制度的.心里想怎么做就怎么行的,上帝没有首先去做而擅自兴兵的,视作蚩尤共工之类.

弯下脊背,使人甘因合天道而笑,不死去而生存,诚实如同地轴一样重要.

理解:生命是至关重要的,屈身而从天道以仁德爱民才会使生命有意义,不要"心欲是行",而应合顺天理而生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炎黄义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348030
注册 2009-11-22


发表于 2009-11-22 20:4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二章果童

第一节问七辅政

原文:黄帝问七辅政,曰:

唯余一人,兼有天下.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 为之若何:

果童对曰:

不险则不平,不谌则不正.

译文:黄帝问七辅政,说:

只有我一人,兼有天下.现在我想蓄养百姓而使之走正道,并实现平均,这么做怎么样?

果童回答说:

不危险就不会平均之,不偏颇就不能纠正之.

理解:在过去黄帝一人兼有天下的情况下,能想到天下的百姓并愿意在物质享有上实现平均而使贫富均等是难能可贵的,这是黄帝祖先所具有的原始共产主义思想,即"畜养而使之正,均而平之".黄帝为国为民而对大臣的谦逊之问,使人无比敬慕,同时贤能之臣的真诚相助,也使人无比敬重."身教重言教",黄帝与大臣同心同德的表现向我们昭示:治理国家就应该君臣一心.

第二节合于干常

原文:观天于上,视地于下,而稽之男女.

夫天有恒干,地有恒常,合于干常,是以有晦有明,有阴有阳.

夫地有山有泽,有黑有白,有美有亚.

地俗德以静,而天正名之作.

译文:向上仰观天,向下俯视地,同时考查男女.

天有恒久之干,地有恒久之常,天地合乎干常,所以有阴晦有光明,有阴有阳.

地有高山有水泽,有黑有白,有美有次于美的,

地德合民心而不惊扰百姓,天也是依正名而动作.

理解:仰天俯地而观察万物,以从中学习天地万物的美好之德。天地无私,人也要郊法天地而爱民无私,不要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而不顾他人的感受,爱民无私才合天地之德.

第三节阴阳兼备

原文:静作相养,德虐相成.两若有名,相与则成.阴阳备,物化变乃生.

有天地为重,任百则轻.人其其中,物有其形,因之若成.

译文:不惊扰百姓而安静与除害民之残暴而动作相互滋养,仁德与刑法相辅相成.两方面若都有名称,相互补充就能成功.阴阳兼备了,事物才能发展变化而也就能生存了.

有天地作为心中最重要的,任凭吃百般的苦味也是轻微的.人在天地之间,事物有其形状,人依因这些就会有成功.

理解:一方面能够做到静而不扰乱百姓,这就是文德;一方面又能做到动而为民除害,这就是武备.这样做就是德与刑相辅相成而阴阳兼备了,也就是有静有动,有刚有柔了,这样才会使事业成功.另外,有"天地为重",我们受怎么样的磨难也是"任百则轻"的.

第四节天父地母

原文:黄帝曰:夫民仰天而生,待地而食.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谁适由始?

对曰:险若得平,谌若得正.贵贱必谌,贫富又等.前世法之,后世既员,由果童始.

果童于是衣褐而穿.负并而峦,营行乞食,周流四国,以视贫贱之极.

译文:黄帝说:百姓仰赖上天的阳光雨露而生存,候待大地生长出庄稼而吃饭.百姓以天为父,以地为母.现在我要效法天地之无私蓄善百姓并使他们走正道,贫富均等.由谁开始执行合适呢?

果童回答说:如果想把危险转变成平坦,偏颇转变为端正,人品的高贵与低贱必定分明,贫富又能均等.前世以之为法则,后世称颂之,由果童开始.

果童于是穿粗布衣服.背着饼沿着山恋,营行讨食,周流四国,以察视贫贱到了极点的现象.

理解:黄帝在这里又一次提出了对百姓"蓄而正之,均而平之"的共产主义思想,可见黄帝心中装得是天下的百姓,而不是个人的享受.蓄养百姓而且使之走正道,同时使贫富均等的做法,都是仁德爱民的表现.是合天理.合民心的.





第十三章正乱

第一节一为道本

原文:力黑问:一者,道之本也,胡为而无长?骄洫阴谋,谋阴不和,气滞终沮,斯曰天仅.高阳失之若何?

译文:力黑问:一是道的根本,怎么会不增长呢?骄傲洫坏搞阴谋,谋划阴谋不会生和气,气血最终会滞沮,这叫天仅.高阳失去这些怎么办呢?

理解:至道在微,变化无穷,一个人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这样对自身的气血运行也会有好处,否则,相反.

第二节天行正信

原文:太山之稽曰:子勿患也.

夫天行正信,日月不处,启然不台,以临天下.

民生有极,以欲涅儒,涅儒未失.

丰而为极,枉而为既,予之为害,致而为费,缓而为和,忧恫而窘之,收而为之各.

累而高之,部而弗救也.将令之死,而不得悔,子勿患也.

译文:太山之稽说:你不要忧患.

上天行正信,日月无私,启行不懈怠,以临天下.

百姓的生活是有准则的,以想要做事情有机宜,机宜没有失去.

丰盈而为极点,,枉费心机而为用尽,以枉而过度的东西给别人这是有害的,致枉而为耗损.缓而为平和,忧恐而窘迫,各自有各自的结果.

枉费心机而累会使累增高,部下也不能救他.人之将死,如果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就好,你不用担心.

理解:上天运行既正又讲信用,我们做人也应如此而效法天地,否则"过与不及"都不会对百姓和自己有好处的.

第三节涅将蚤失

原文:力黑曰:单数盈六十,而高阳未失.

涅将蚤失,斯曰天仅.天仅而弗戒,天官地一也.为之若何?

太山之稽曰:子勿言仅,交为之备,涅将因其事,盈其时,( )其力,而投之伐,子勿言也.

译文:力黑说:单数已盈满六十回合,而高阳没有失败.

机宜将早早失去,这叫天仅,对天禁不戒备不好,因为天地是合一的,对此怎么办呢?

太山之稽说:你不要言说天仅,交战双方都为作战做了准备,机宜因事而合其天时,集合其力,而投入作战,你不要说天禁了.

理解:作战也要合时宜,比如毛泽东等革命前辈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就是正义的,也是合时宜的.

第四节上人正一

原文:上人正一,下人静之.正以待天,静以须人.

天地立名,天刑自生,以隋天刑.

天刑不( ),逆顺有类.勿惊弗戒.其逆事乃始,吾将遂是其逆,而( )其身,更置大直,而合以信.

译文:上品之人正守道一,下品之人安静而不惊扰百姓.端正自己以待上天,不惊扰百姓而安静以待人.

天地建立是有其名称的,上天的刑罚会自然产生,应该顺随天刑而不违天刑.

从草本上脱落下来的皮叶不是受天刑而如此的,逆顺天道者是各有其类的,不要惊慌不戒备.有不顺天道的事刚一发生,就要顺着事情来的逆势而杀戮清除其根源,以更身置正直之道,而以信用合和民心.

理解:做人就要做上品之人,顺遂天理而清除不合天道的东西,如此而以正待天.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使自己的诚正之心如同火的性质:火本身的性质是不变的,外力也不能改变火的性质。诚正之心如此而不变,在任何外界恶劣环境、外界诱惑下也不改变诚正之心,如此正以待天,就做到天人合一了,做起合乎道德的事情来,就会处处顺利,遇难呈祥的,更会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助的。

第五节鉴往察来

原文:事成勿发,胥备自生.

我将观其往事之卒而东焉.待其来事之遂形而和焉.壹东壹和,此天地之奇观也.其民作而自戏也,吾或使之自靡也.

译文:一件益于民的事情成功了而不去宣传它,各方面的辅助也会自然产生而有善报的.

我看过去的事情之结束如同东去之流水,等待那些将要到来的事情之成功而和合.一东如流水一和合之象,这是天地的奇观.百姓动作而自我戏弄欺骗的,我或使这种现象自然灭失.

理解:做了一件好事不必到处自我宣传,更不要故意炫耀,善有善报,上天在冥冥之中会更加保佑你的.另外,从过去的事情中找到经验教训,那么在未来之事中就可利用这一经验教训把事情办好,事情办好了,就会有和合的局面.

第六节智擒蚩尤

原文:单盈才,太山之稽曰:可矣.於是出其锵钺,奋其戎兵,黄帝身遇蚩尤,因而擒之.

剥其皮革以为干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赏.浚其发而建之天门,曰蚩尤之旌.

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腐其骨肉,投之苦醢,使天下噍之.

译文:单数刚一出现赢的局面,太山之稽说:可以了.于是黄帝拿出他的锵钺,使他的将士奋起.黄帝自己遇到了蚩尤,因而擒拿了他.

剥了蚩尤的皮做为箭靶,使人射击它,多次射击中的有奖赏;割蚩尤的头发做了一面旗立建在天门,叫蚩尤的头发所制的旌旗.

用东西把蚩尤的胃填充满,把胃当成鞠球,使人执拿着这鞠球,多次投中者有赏;使蚩尤的骨头和肉腐烂,制成肉酱,让天下人吃.

理解:对人民的敌人就应该稳.准.狠.因为对人民之敌人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犯罪.

第七节反义逆时

原文:上帝以禁.帝曰:毋止吾禁,毋流吾醢,毋乱吾民,毋绝吾道.

止禁.流醢.乱民.绝道.反义逆时,非而行之.

译文:黄帝以上帝的名义发布禁令.黄帝说:不要使我的禁令停止执行,不要流失我所制的醢,不要扰乱我的百姓,不要断绝我的大道.

止禁.流醢.乱民.绝道,违背正义与天时,是不正义之举.

理解:黄帝把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告诉百姓,是为了使百姓明白是非而以天理为原则.我们可以看出,黄帝给百姓讲清是非道理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也是可取的.因为以理服人能让人心服口服.

总论

原文:非而行之,过极失当,擅制更爽,心欲是行.其上帝未先,而擅兴兵,视蚩尤共工.

屈其脊,使甘其笑,不死生,悫为地( ).

帝曰:谨守吾正名,毋失吾恒刑,以视后人.

译文:有不正义之行,过而不中正失天当的,擅自更换正确制度的.心里想怎么做就怎么行的,上帝没有首先去做而擅自兴兵的,视作蚩尤共工之类.

弯下脊背,使人甘因合天道而笑,不死去而生存,诚实如同地轴一样重要.

理解:生命是至关重要的,屈身而从天道以仁德爱民才会使生命有意义,不要"心欲是行",而应合顺天理而生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炎黄义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348030
注册 2009-11-22


发表于 2009-11-22 20:4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十四章姓争

第一节天制固然

原文:高阳问力黑曰:

天地已成,黔首乃生.莫循天德,谋相覆倾.

吾甚患之,为之若何?

力黑对曰:

勿忧勿患,天制固然.

天地已定,( )蛲毕争!作争者凶,不争亦无成功.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译文:

高阳问力黑说:

天地已经生成,百姓已经产生,不遵循天德,搞阴谋而会相覆倾.

我很忧患这种现象,对此应如何?

力黑回答说:

不要担忧不要忧患,天制固然.

天地已定,蜘蛛与蛲虫必然相争!先动作而相争者凶,在被动的情况下不争斗也不能成功.顺天道者昌盛,逆天道者灭亡.

理解:首先发动争斗而不正义的必定有凶险,如果消极退让而不反抗非正义也不能成就事业,只有合顺天理而动,才是正确的,并能取得成功.


第二节勿失所守

原文:毋逆天道,则不失所守.

天地已成,黔首乃生.姓生已定,敌者早生争.不谌不定,凡谌之极,在刑兴德.

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当.

望失其当,环视其殃.

译文:不要悖逆天理,则不会失去所坚守的正确的原则.

天地已经形成,百姓于是产生,姓氏已经确定,相互为敌者早已相争斗.不诚实不安定,凡诚实过极而失当致虚伪,则用刑惩罚之而振兴道德.

刑与德堂皇盛大,如同日与月相望一样,以表明日月的合天当.

如果其相望而失天当,环视因失天当所致之灾殃.

理解:做人不失天理,就不会失去操守.另外如果行为有过犯,就会受到天刑的惩罚.科学家通过研究证明:良好的道德益身心,能使人心安而分泌有益身体的物质,否则分泌毒素而成为致癌的因素之一,所以,道德行为失天理,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这是真理.

第三节天道还人

原文: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穆穆天刑,非德必倾.刑德相养,逆顺乃成.

刑晦而德明,刑阴而德阳,刑微而德彰.

其明者以为法,而微道是行.明明至微,时反以为机.

天道还于人,反为之客.

译文:天德盛大,没有刑罚相辅助不行;堂皇的天刑,没有天德的辅助必然倾覆.天刑与天德是相互滋养的,逆其不正而即是顺应正义才会形成.

刑罚阴晦而天德明亮,刑罚阴晦则天德阳明.刑罚幽微而天德彰显.

其德明者以为法度而从细微处做起,仁德爱民而德明至微,适时而不致极点以为机宜.

天道返还于人,人反而不求天道而成为客了.

理解:古人有句话是:大道至微,所以我们应该从细微处就认真修养自己,做到了防微杜渐,就会更加地合乎天道.

第四节静作得时

原文:静作得时,天地与之.静作不衰,时静不静,国家不定.可作不作,天稽环周,人反为客.

静作得时,天地与之.静作失时,天地夺之.

夫天地之道,寒热燥湿,不能并立.刚柔阴阳,固不两行.两相养,时相成.

译文:安静与动作得时宜,天地都给予他.安静动作不衰落,应安静而不安静,国家不会安定.可动作而不动作,天的稽考周期循环,人反而成为天之客.

安静动作得时宜,天地也给予他.安静动作失去时宜,天地也夺取他所拥有的.

天地的道理:寒热燥湿,不能并立;刚柔阴阳,固定而不并行,阴阳两相滋养,时宜相成.

理解:该安静而不惊扰百姓时就要安静,该动作而为民除暴安良时就要挺身而出有动作,如此阴阳相养,刚柔相济才会成就事业.




总论

原文:居则有法,动作循名,其事若易成.

若夫人事则无常.过极失当,变故易常.德则无有,措刑不当.居则无法,动作爽名.是以戮受其刑.

译文:自己居住时则有法度可遵守,动作也遵循正名,事情则容易成功.

人事效法无常,过分而失天当,变故易常.道德没有,措施刑法不当.居住则不守法度,动作有失正名,因此受杀戮之刑.

理解:要处处以道德为准则,以法理为标准,就不会受到刑法与自然规律的惩罚.




第十五章雌雄节

第一节雄节雌节

原文:皇后屯历,吉凶之常,以辨雌雄之节,乃分祸福之向,宪傲骄倨,是谓雄节.

温良恭俭,是谓雌节.

夫雄节者, ( )之徒也;雌节者,谦之徒也.

译文:大主黄帝的坎坷经历,曾经有的吉凶之事,可以用以分辨雌雄之节,这是用来分辨祸福之所指向的,显示骄傲傲慢的,是雄节.

温和文明,仁德善良,谦恭,节俭,叫做雌节.

雄节,是骄傲之徒;雌节,是谦逊之属.

理解:做人应该谦逊,因为无论是他人还是世间万物,都各有其所长,这是事实.单凭这一点,我们就可做为充分的理由在他人和万物面前使自己谦恭.至于在性质上已是人民之死敌的人面前,我们不会在他们面前恭敬对方,但我们也绝不可以轻敌而骄傲.

第二节戒慎毋法

原文:夫雄节以得,乃不为福;雌节以之,必得将有偿.

夫雄节而数得,是谓积殃.凶忧重至,几于死亡!

雌节而数之,是谓积德.慎戒毋法,大禄将极.

凡彼祸难也,先者恒凶,后者恒吉.

译文:得雄节而傲慢,就不是福;得雌节而谦恭,必定有报偿.

雄节数次而得,叫做积灾殃.凶忧重复而至,几乎会接近死亡.

雌节而数次,叫做积德.谨慎戒备不违法理,大的福禄将到极致.

凡是那祸难,先而持雄节者恒凶,后而持雌节者恒吉.

理解:知道了什么是雌节和雄节及其利害,就要持雌节而温良恭俭,经常这样就会有福报,正如科学家所通过研究证明了的真理:良好的道德益身心,使人心安而分泌增强免疫力的物质;否则分泌毒素,成为致癌因素之一.另外,历史也证明:持雄节而骄傲者,不会成就大事业的,只有善良.谦逊为人的,也才会有更多的朋友相助.由此我们更加地知道:温良恭俭之雌节,是合乎天理的,是正道.大道.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修养自己,我们定会善有善报的.


第三节先而不凶

原文:先而不凶者,是恒备雌节存也;后而不吉者,是恒备雄节存也.

先亦不凶,后亦不凶,是恒备雌节存也.

凡人好用雄节,是谓妨生.大人则毁,小人则亡.以守不宁,以作事不成,以求不得,以战不克.厥身不寿,子孙不殖.是谓凶节,是谓散德.

译文:先动作而不凶险的,是因为恒久存备雌节;后动作而不吉祥的是因为恒久备存雄节.

先动作也不凶险,后动作也不凶险的,是恒久存备雌节.

凡是人好用雄节的,是叫做妨害生命,大人就会毁坏,小人就会灭亡.用它来防守不会安宁,用它做事情不会成功,用它相求不会得到,用它作战不会克敌制胜.他的身体不会长寿,子孙不会昌盛.这叫做凶节,这叫做散德.

理解:我们做人应该有一个准则,就是知道了是非以后按正确的去做.雌节是指温良恭俭,持定雌节不但益自己之身心而长寿,而且还益国益民,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她.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持雌节,把文明善良谦恭和节俭的春风带给人民,让百姓淋浴在美德的春风里而感到温暖幸福,这样,社会就会更加地文明进步.我们自己也会"心不惧而安"."德全不危"了.


第四节雌节承禄

原文:凡人好用雌节,是谓承禄.

富者则昌,贫者则谷.以守则宁,以作事则成,以求则得,以战则克.

译文:凡是人只要好用雌节而温良恭俭,叫做承受福禄.

富者持雌节则会昌盛,贫者持雌节则会有五谷.用雌节来防守则会安宁,用雌节来作事则能成功,用雌节相求则有所得,用雌节作战而为民除害以善良就能克敌制胜.

理解:要持雌节,好用雌节.

总论

原文:厥身不寿,子孙不殖,是谓凶节,则谓降德.

故德积者昌,殃积者亡.

观其所积,乃知祸福之向.

译文:他的身体不长寿,子孙不昌盛,是因为持雄节这一凶节,也就是降德.

所以持雌节积累美德的人昌盛,持雄节积累灾殃的人灭亡.

看一个人所积累的是美德还是灾殃,就会知道他是取福还是取祸.


理解:要积德行善,持雌节者是谓有道,“有道,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炎黄义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348030
注册 2009-11-22


发表于 2009-11-22 20:4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十六章兵容

第一节兵法天地

原文:兵不法天,兵不可动.

兵不法地,兵不可措.

刑法不入,兵不可成.参之天地,正之雌雄,圣人则之.

译文:兵不效法天而无私爱民,军队不可动用.

用兵不效法地而厚德载物,军队不可措置.

刑法不进入军队,军队不能成功.参照天地无私之德,端正分辨雌雄之名称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圣人以之为法则

理解:用兵必须是为了百姓而除暴安良之意才会合天地无私之德,如果出于一已一国之私而用兵,就不是效法天地之德,这样是不可以出兵的.因为不合天理..

第二节天地刑之

原文:天地刑之,圣人因而成之.圣人之功,时为之庸,因时秉天地必有成功.

圣人不达刑,不襦传.因天时,与之皆断.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译文:天地惩罚它,圣人效法天地而有成功.圣人的成功,合时宜天理是很重要的,根据天时秉承天地之德必定有成功.

圣人不会达至犯天地之刑,不会违背盟约.根据天时,与不正的东西都相断绝.

当断绝却不断绝,反而会受它的祸乱.

理解:做事要秉承天地之德而无私爱民,与一切不合天理的东西都相断绝,否则会受自然规律的惩罚.

第三节三遂绝从

原文:天固有夺有予,有祥.故德积者昌,弗受,反随以殃.

三遂绝从,兵无成功.

三遂绝从,兵有成功,而不飨其功,还受其殃.

国家有幸,当者受殃.国家无幸,有延其命.

译文:天固然有夺取有赐予,有吉祥,所以积善成德者昌盛,不接受这吉祥,反而会有灾殃相随.

京城郊外的行政区域不管对错绝对服从,用兵不会成功.

京城郊外的行政区域不管对与错绝对服从,偶然有用兵成功的,但不享受这一成功,还会受灾殃的.

国家有幸运而安定,判罪者受灾殃.国家无幸运而不安定,会有因之而延长寿命的.

理解:如果我们积善成德而被上天赐予吉祥,那我们就坦然地承受这一吉祥.比如:做为领导得有百姓拥戴,这是好事,可是我们却拒绝百姓的拥戴而干伤害百姓的事,那么这就是在拒绝吉祥.有了百姓的拥护,我们做什么事情就容易成功,不合民心而动作,就会失败.

总论

原文 )( )阳阳,因民之力,逆天之极,又重有功.

其国家以危,社稷以匡,事无成功,庆且不飨其功.此天之道也.

译文:武备强盛,凭借人民的力量,违逆天理,是因为注重功劳.

国家危亡,社稷匡恐,做不合天理的事情不会成功,庆祝且不享受这一没有成功之功劳,这是合天道的.

理解:军队上的将士来自百姓,武备强大也不要做违背天理的事而祸害百姓,否则国家会有危险,人民会不安定.人民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起来反抗的,商朝就有过"阵前倒戈"的事件,这更加地说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第十七章成法

第一节猾民将生

原文:黄帝问力黑:唯余一人,兼有天下.猾民将生,佞辩用智,不可法组.

吾恐或用之,以乱天下.

译文:黄帝问力黑说:只有我一个人兼有天下.狡猾的人将要产生,奸佞诡辩而用耍小聪明的,不可用法律组织.

我恐怕倘若重用他,而祸乱天下.

理解:不要重用不守法纪的奸佞之徒,历史也告诉我们:奸臣误国.因为他们混淆是非,这样的狡猾之人会使国家元气大伤.

第二节循名复一

原文黄帝问力黑曰):请问天下有成法?可以正民者.

力黑曰:然.昔者天地既成,正若有名,合若有形,以守一名.上擒之于天,下施之四海.

吾闻天下成法,故曰不多,一言而止.循名复一,民无乱纪.

译文黄帝问力黑说):请问天下有成熟之法可以使百姓纯一不杂的吗?

力黑说:是.过去天地既然建立,正若有名称,合若有形状,以坚守道一之名义.上擒乱纪害民之贼于天,下布施百姓于四海.

我听说天下成熟的法规,故然不多,一言以蔽之,遵循正名恢复道一,百姓就没有违法乱纪的.

理解:要使百姓纯正,就要给百姓讲清道理而使他们信守天理,与天理合一,也即与天道合一了.

第三节命凤降世

原文:黄帝曰:请问天下犹有一乎?

力黑曰:然.昔者皇天使凤下道一言而止.

五帝用之,以扒天地,以揆四海,以怀下民,以正一世之士.

夫是故谗民皆退,贤人咸起,五邪乃逃,佞辩乃止.循名复一,民无乱纪.

译文:黄帝问说:请问天下犹然有道一吗?

力黑说:是.过去皇天派凤降世来道明"一"的内涵,一言以蔽之.

五帝用凤身上的花纹所表示的五德,用以攀援天地,以治理四海,以安抚天下的百姓,以使一世之士纯一而没有杂质.

因此,谗言之小人都退去了,贤人都兴起了,五邪于是逃走,奸佞诡辩者于是停止,遵循正名恢复与天道合一的局面,百姓没有违法乱纪的.

理解:与天理合一,就是守住了"道一",与天道合一,才会使民心应从,如此百姓怎么能不高兴呢?只要执政者的举措是合民心的,人民怎么会不拥护呢?

第四节一为道本

原文:黄帝曰:一者一而已乎?其亦有长乎?

力黑曰:一者,道其本也,胡为而无长?

民有所失,莫能守一.一之解,察于天地.一之理,施于四海.

译文:一者只是一而已吗?它也增长吗?

力黑说:一,是道的根本,为什么它不增长?

百姓有所失去,是因为没有坚守道一.一的解释,可向天地观察.一的道理,可施于四海.

理解:不坚守道一而失天理,就会有所亡失.比如:不善良仁德以爱民,而是殘害百姓,就会失去百姓的爱戴.因此,要与天(道)理合一.


第五节一以趋化

原文:何以知一之至,远近之稽.

夫唯一不失,一以趋化,少以知多.

夫达望四海,困极上下,四向相抱,各以其道.

夫百言有本,千言有要,万言有总.万物之多,皆阅一空.

夫非正人也,孰能治此?必正人也,乃能操正以正奇,握一以知多.除民之所害,而待民之所宜.总持守一,与天地同极,乃可以知天地之祸福.

译文:凭什么知道一的到来,远近的考稽.

只有道一不失去,以一趋化,以少知多.

达望四海,穷极上下,四向相互合抱,各以其所守的道如此.

说百句话要有所依据,千言有纲要,万言有总括.万物之多,都被阅览一空.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谁能治理这些?必是正人,才能操正以纠正错误,掌握道一之理以一知多.除去百姓的祸患,以所适宜地对待百姓.总持守一,与天地同理,才可以知道天地的祸福.

理解:与天理合一,才会不失操守,才会分辨是非及其祸福.做为领导者要为民除害,做合人民心意的事,如此就能得民心而得道多助.我们一定要记住这句话:"除民之所害,而待民之所宜",全心全意地为民服务,当然,无私爱民不是不要自己的正当生存权益,维护自己的正当生存权益也不是自私,只要是不处处以个人为中心,就不会有私已之心,无有私已之心就合天地无私之德了.

第十八章三禁

第一节三禁之道

原文:行非恒者,天禁之;爽事,地禁之;失令者,君禁之.三者既修,国家几矣.

译文:行为不正义而恒久的,天理禁止;爽差事,地德禁止.失合天道之法令的,君禁止.三者既已修治,国家几将完善.

理解:国家所制定的法令要合天理,这样才会使人心服口服.另外,人们知道了"天正地德"所包含的内容,并且效法天地,就能做到处处以道德为准则而不违天理了.

第二节凌节大凶

原文:地之禁,不增高,不增下.毋服川,毋逆土,毋逆土功,毋壅民盟.

进不抵,位不让.径遂凌节,是谓大凶.

人道刚柔,刚不足以,柔不足恃.

刚强而虎质丘,康沈而流湎者亡!宪古彰物不实者死,专利及削浴以大居者虚.

译文:地的禁令是有的,就是不增高,不降低.不服水,不违逆土,不违逆土功,不壅塞人民的结盟.

进不抵抗正义,位正不让.若行为径遂就属欺凌他人,叫做大凶.

人道有刚柔,刚性不足够的,柔不足以仗恃.

刚强但具虎质的丘巨,康沈而流湎者灭亡!宪显古道彰扬不实者死,专利及消浴以自大相居的虚弱.

理解:不要欺凌节义.做事要注重刚柔相济:既坚持原则而刚,又方式灵活而柔


总论

原文:天道寿寿,播于下土,施于九州.是故王公慎令,民知所由.

天有恒日,民自则之,爽则损命,还自服之,天之道也.

译文:天道使寿者更长寿,播撒于下土,布施于九州,所以王公慎重发布号令,百姓因此知道号令发出的原由.

天有恒日,百姓自以天地无私之德而效法,做事爽差则有损生命,还是应当自觉地服从天德,这是天理.

理解:前面曾经说过,科学家通过研究证明:良好的道德益身心,使人心安且能分泌增强免疫力的物质,长寿的人多数都心地善良,这也是事实证明的真理.所以,我们应当处处以道德为准则,就不会做错事而有损生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炎黄义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348030
注册 2009-11-22


发表于 2009-11-22 20:4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十九章本伐

第一节世兵道三

原文:诸库,藏兵之国,皆有兵道.世兵道三:有为利者,有为义者,有行忿者.

所谓为利者,见民饥己饥.国家不暇,上下不当,举兵而伐之.虽无大利,亦无大害焉.

译文:有很多的仓库,是藏兵的国家,都有用兵之道.世间用兵的道路有三条:有为利的,有为道义的,有为行忿怒的.

所谓为利的,见百姓饥饿如同看见自己饥饿,国家无暇顾及,上下不合天当,便举兵讨伐不合天当的.虽然没有大的不利,也没有大的祸害.

理解:孙子曾经说过(大意):用兵做战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不可不慎重.所以,发动的战争一定要合乎道义.比如第一.二次反法西斯世界大战就是正义的,是合乎道义的.

第二节伐乱起贤

原文:所谓为义者,伐乱禁暴,起贤废不肖.所谓义也,义者,众之所死也.是故以一国攻天下,万乘之主兼并,稀不自此始,鲜能终之.非心之恒也,穷而反矣.

所谓行忿者,心唯忿,不能徒怒,怒必有为也.

译文:所谓为义的,是讨伐使人民混乱的而禁止残暴待民的,兴起贤德之人而废除不肖者.所谓义,是众民所誓死保卫的.因此以一国攻击天下,万乘之主兼并,很少不自这"义"开始,而很少能不自此之义开始而能有终结的.不正义之心恒长,应穷途末路时而返向正道.

所谓行忿的,心中只有忿怒,不能只是怒,怒必有所好的作为.

理解:要有所作为,要为正义而战,这样的战斗才有意义.

总论

原文:所谓行忿,心唯忿,不能徒怒,怒必有为也.

成功而无以求也,即兼并矣,非道也.道之行也,由不得己.

由不得己,则无穷.故忿者,( )者也;禁者,使者也.是以方行不留.

圣人举事也,阖天地,顺于民,祥于鬼神.

译文:所谓行忿怒者,心里空有忿怒,不能只是怒,怒必有好的作为.

成功而没有什么要求,即兼并,不是正道.客观规律的运行,由不得自己.

由不得自己而顺从了道,则通达于无穷.所以忿怒者,是( )的人;禁止者,是使者.所以方正之行为不留唯忿等不正.

圣人举事,合天正地德,顺民心,对修养不同的人也是祥和的.

理解:做事要效法圣人,只要合天地无私之德,就会顺乎民心合乎民意,这样才是有所作为.

第二十章前道

第一节国士与国

原文:使民同利,万夫赖之,所谓义也.

身载于前,主上用之,长利国家社稷,世利万夫百姓.天下名主执国士,于是虚.一言而利之者,士也.一言而利国者,国士也.是故君子卑身以从道.

译文:让百姓与自己一同享受利益,万民依赖他,是所说的义.

身体在前面领先动作,让君主重用你,长做利国家社稷的事、世代利百姓的业绩.天下有名的君主执掌国士,于是要谦虚.一言而有利人的,是士,一言而利国家的,是国士.所以君子自身谦逊而顺从道义.

理解:人应当谦逊而自养身心,应当唯道是从.

第二节贵道并世

原文:知之辩之,强以行之,贵道之并世,柔身以待之时.王公若知之,国家之幸也.

国大人众,强之于始,身载于后.

凡事不疆则枉,不敬不正,枉者灭废,敬者万世.而不以其道行之,不亡幸也.

译文:知道什么是正义的而为之辩护,强有力地推行正义,以道义为贵的能与世并立,柔节对待正义之合时宜.王公如果知道这一道理,是国家的幸运之事.

国大人众,强有力地推行正义于开始,享受于后.

凡事不疆强则枉然,不敬则不正,行枉事的会被灭亡废除,敬道者万世流芳.而不用道来取得的,不灭亡是侥幸.

理解:要以道义为尊贵,有口才要为正义而辩护.要敢于在任何时候维护正义,如此才能享受正义带来的成果。


第三节国有前道

原文:故王者不以幸治国,治国固有前道,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事.

善阴阳之为用,帝有胜负之图.六甲阴阳之道,藏于会稽之山下.

正者治,名奇者乱.正名不奇,奇名不立.

译文:所以为王的不以侥幸治理国家,治国本来是有轨道的,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事.

要善于运用阴阳,帝有决定胜负之图.六甲阴阳运用的图书,藏在会稽山下.

行正道的国家能够得到治理,各称畸邪者有祸乱.正道不畸邪,畸邪不能立.

理解:治国也要刚柔相济,做到阴阳调和,要用正道治国,正道不邪,邪道不立.

第四节正道不殆

原文:正道不殆,可后可始.乃可小夫,乃可国家.小夫得之以成,国家得之以宁.小国得之,以守其野.大国得之,以并兼天下.

道有原而无端,用者实,弗用者观.合之而涅于美,循之而有常.

译文:正道不危险,开始以后都可实行.适用于小民,适用于国家.小民得到正道可以成功,国家得到正道可以安宁.小国得到正道,可以坚守田野.大国得到正道可以兼并天下.

道有本源而无开端,用道义者心中踏实,不用的只是观看.与道相合而有机宜是为美,遵循道义而具常规.

理解:走正道的人是以道德为准则的人,是以道德为精神食粮的人.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国家领导者,都要走正道而合乎天理.遵从道义才会利国利民利自己.而且以正确的为原则是一件好事,会给人带来安宁、幸福,所以我们要"与天道合一".

总论

原文:古之贤者,道是之行.知此道,地且天,鬼且人,以居军胜,以居国其国昌.

古之贤者,道是之行。

译文:古代的贤能之人,道义是他所坚行的.知道这一道理,地取法天,修养很差的会升华成人.用道义居守军队会取胜,用道理居守国家则昌盛.

古代的贤良者,唯道是从。

理解:要唯道是从.只要是合乎道义的.合乎道理的就坚决地去履行.如此才能在做人方面才能精粹。

第二十一章行守

第一节与神同道

原文:天有恒干,地有恒常.与民共事,与神同道,骄溢好争,阴谋不祥,刑于雄节,危于死亡.

译文::天有恒久之常体,地有恒久之常规.要与百姓共事,与神同道,骄傲溢满好争斗,搞阴谋诡计不会有祥和,会因雄节而受刑罚,危险至于死亡.

理解:"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黄帝内经),行为要合天理,才能使民众遵从道义。


第二节三恶之道

原文:夺之而无予,其国乃必遂亡!近则将之.远则行之,逆节萌生,其谁肯当之?

天恶高,地恶广,人恶苛.

高而不已,天厥之;广而不已,地将绝之;苛而不已,人将杀之.

译文:掠夺而不给予,他的国家必定灭亡!相邻就对人家用兵,远则与人家结为友邦.逆天理之凶节一旦萌生,谁肯与自己一起担当呢?

天厌恶过高,地厌恶过广,人厌恶苛刻.

天高不止而失衡,天将使之有缺,地广不止而太辽阔,地将使之断绝,苛刻不止,别人将会杀了他.

理解:不要掠夺侵略,不要苛政待民,不要以个人私利为原则.因为天道是讲平衡的,如果失去平衡,就会有危险的.如果人人的所做所为合乎天理就会有身心的平衡,国家的平衡,天下的平衡.因此,要法天则地而无私爱民,不要在行为上有过分与不及的现象,否则就不中正了,就会走向极端.就会给国家.人民.自己带来灾难.

第三节有人将来

原文:有人将来,唯目之瞻.言之一,行之一,得而勿失.言之采,行之熙,得而勿以.

是故言者心之符也,危者心之华也,气者心之浮也.有一言,无一行,谓之误.故言待首,行志卒.

译文:有人将要到来,唯有有眼光的能瞻望到他,他说到一,就做到一,得到的正果而不让它失去.言语十分谨慎,行为十分光明正大,得到了东西而不以私心占有.

所以,语言是心灵的符号,危险是心华而不实,气急是心里浮躁.有一言,无一行,称此为自误.因此言语待思想支配,行动是心志的表达。

理解:要言行一致,不要失信于人.否则,就是自误前程.

总论

原文:直木伐,直人杀.

无形无名,先天地生,至今未成.

译文:木直被砍伐,值拿别人而伤害人会被杀.

没有形状没有名称,先天地而生存,至今没有成功的.

理解:木直成材,所以木直不是坏事.然而人若言语行为直来直去而不考虑对方的感受有时会伤害到别人,自己感觉怎么痛快就怎么说和怎么做,所以这样的人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尊重他人的意思;尤其是值拿他人,也就是民间所说得“拿人”,这就更不尊重他人了,我们做人处事有时会不如意,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要考虑自己的言行是否会使对方受到伤害.我们要有爱心,有了爱心就会尊重对方,就会温婉.谦和.对方就会如沐春风.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炎黄义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348030
注册 2009-11-22


发表于 2009-11-22 20:4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二章顺道

第一节大庭之国

原文:黄帝问力黑曰:大庭氏之有天下也,不辨阴阳,不数日月,不志四时,而天开以时,地成以财.其为之若何?

译文:黄帝问力黑说:大庭氏拥有天下,不分辨阴阳,不计算日月,不记述四时,而天用适时开恩于他们,地用财物成就他们,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理解:黄帝对合天地之德的大庭氏不是妒嫉,而是感兴趣,并有向他们学习的心,这让我们无比尊敬."道同者,其事同".

第二节良温恭俭

原文:力黑曰:大庭之有天下也,安徐正静,柔节先定.良温恭俭,卑约主柔,常后而不先.体正信以仁,慈惠以爱人,端正勇,弗敢以先.

中情不( ),执一毋求.形於女节,所生乃柔.是谓之正德,好德不争.

译文:力黑说:大庭氏拥有天下,安徐正静,先坚定雌节,善良温和谦恭节俭,谦虚简约主柔节,常在人后而不敢先做不正的事.用仁德体现正信,用慈惠热爱他人,端正勇敢,不敢因之而首先做不正义的事.

中情不贪,执道一而不求其它.形同于女柔之节,所产生的结果也是柔节.这是所说的正德,好德而善于给予不掠争.

理解:坚定雌节,也即柔节,就是坚守善良温和谦恭节俭,这样做就是在合天道.勇敢但"不敢为天下先"而首先做非正义之举动,这才是算有智慧的.



第三节坚守弱节

原文:立于不敢,行于不能.战示不敢,明势不能,守弱节而坚之,胥雄节之穷而因之.

若此者其民劳不怠,饥不饴,死不怨.

不旷其众,不为邪诛,不为乱首,不为怨媒,不为阴谋,不擅断疑.

译文:立志于不敢在天下先行不正义,行动上表示不能,作战中也显示不敢,声势上也表示没有什么能力敢为不正义,信守柔弱之节而坚定,等待持雄节骄傲的人困穷而因之战胜他.

象这样的,他的百姓劳动而不懈怠,饥饿也不贪吃,死而不怨恨.

不荒废百姓耕种的时间,不被邪恶的事情所诛害,不做混乱百姓的首领,不做违背信约的事,不搞阴谋诡计,不擅自论断所疑虑的问题.

理解:做人做事要谦虚而不要张扬.显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争先恐后地去做利国利民的事情而有所为,不要做伤害百姓的事而"有所不为"这才是真正地勇敢.不敢做伤害百姓的事不是软弱,而是仁爱百姓的表现;不能把敢做危害百姓的事当做勇敢,那不是勇敢,那是残暴.

总论

原文:不谋削人之野,不谋劫人之宇.慎案其众,以随天地之从.

不擅作事,以待逆节所穷.

见地夺力,天逆其时,因而饬之.事还克之.

若此者,战胜不报,取地不反.战胜于外,福生于内.用力甚少,名声彰明,顺之至也.

译文:不要谋削他人的田野,不要阴谋抢劫他人的国土.谨慎安定自己的民众,以随从天地无私之德.

不擅自作事,以等待失理者的穷途末路.

见地而夺民力,上天逆其做不正当之事的时宜,因而要治理这种见地夺力的事,做这种见地夺力的事最后还是不利的.

象这样的:战胜了不自我表白,取人之地不违背天理.在外战胜,福在内相生.用力很少,名声彰明,顺利之至啊.

理解:孔子说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不要用搞阴谋诡计的方式谋取他人的财物或国土,要与人为善,与邻为伴.要使自己的所做所为合乎天理,否则,所得取的钱财也是肮脏的.



第二十三章所周

第一节自来自去

原文:欲知得失,请必审名察形.形恒自定,是我愈静,事恒自施,是我无为.

静翳不动,来自至,去自往.能一乎?能止乎?能无有己,能自择而尊理乎?纾也,毛也,其如莫存.

译文:要想知道事情的得与失,请必须审查名称观察形状,形状恒定,这时的我越安静,事恒常自行实施,是我不做危害百姓之事.

安静不动,来自到,去自往.能与天道合一吗?能停止吗?能不有个人私利之心吗?能自己选择而尊重天理吗?纾解这些问题,如同皮毛,以道观之,它们如同没有存在.

理解:遇事要站在道义的立场上来审名察形,以明是非得失,以观祸福所指向.与天理合一,则会有所得.

总论

原文:万物群至,我无不能应.我不藏故,不挟陈.

向者已去,至者乃新,新故不谬,我有所周.

译文:万物一起到来, 我无不能应酬.我不藏故旧的,不怀挟陈腐的.

往者已远去,到来的还全新.新的东西与旧的东西不谬误,我使正确的东西周合在一起.

理解:自古至今的所有正确的东西都是有生命力的,我们都要继承和发扬;所有不正确的东西,我们都要摒弃.这样才会合天理.



第三篇称经

第一节无始有应

原文:道无始而有处.

其未来也,无之;其已来也,如之.

有物将来,其形先之.建以其形,名以其名.其言谓何?还形伤威.

弛欲伤法,无随伤道.数举三者,有身弗能保,何国能守?有奇从奇,有正从正,奇与正,恒不同廷.

译文:道没有开始而有处所.

道没有来时,没有感应;道已经来了,就有感应.

有物将要到来,它的形状先出现.根据它的形状建立名号,根据它的名称命名.这所说得叫做什么呢?还就注重形状会伤害本质.

放纵欲望会伤害顺从天道而产生的法则,不随和这法则会伤天道.次数有上述三方面的(还形伤威,弛欲伤法.无随伤道),自身不能保护,什么国家又可以防守呢?有畸从畸的,有正从正的,畸与正,恒常不同时出现.

理解:人与天道合一就会吉祥如意,即使一时遇有逆境最终也会一帆风顺的。为人处事合乎道理、天理,才会与天道合一,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观。

第二节案法而治

原文:凡变之道,非益而损,非进而退.

首变者凶.有仪而仪则不过,待表而望则不惑,案法而治则不乱.

圣人不为始,不专己,不豫谋,不为得,不辞福,因天之则.

失其天者死,欺其主者死.

译文:凡是变化的道理,没有益处则有损失,不进则退.

首先变化的有凶险,有准则而按准则去做就不会有过犯,待望标准而行动就不会迷惑,遵守法则而治理就不会混乱.

圣人不敢在天下做不正的事之为开始,不专门利己,不搞阴谋诡计,不只为自己有所得而有私心,不辞去福运而持雌节,根据天之法则而动作.

失去天道的死,欺凌主人的死.

理解:要学习圣人的光明正大和无私,持雌节而温良恭俭以受福,合天道而不以个人私利为原则.


第三节帝王之臣

原文:戮其上者危.心之所欲则志归之,志之所欲则力归之.故巢居者察风,穴居者知雨,忧存故也.忧之则取,安之则久.弗能令者弗得有.

帝者臣,名臣,其实师也.

王者臣,名臣,其实友也.

译文:杀戮自己的在上之有道者危险.心中有所想则志归从之,志之所具有的欲想则力归之.因此住在树巢上的观察风向,住在地穴里的知道雨节.忧患存在的原故.有忧患而防止灾祸是可取的,安定就会长久,无心行善就不会有所得.

帝王的大臣,名义上是臣,其实是老师.

王者的大臣,名义上是臣,其实是朋友.

理解:黄帝"帝者臣,名臣,其实师也.王者臣,名臣,其实友也"的思想,表现了黄帝对臣民的尊重和他的谦逊.


第四节居不犯凶

原文:霸者臣,名臣也,其实仆也.诸侯臣,名臣也,其实庸也,亡者臣,名臣也,其实虏也.

自广者人绝之;绝之人者其生危,其死辱翳.

居不犯凶,困不择时,不受禄者,天子弗臣也,禄薄者,弗与犯难.

译文:称霸者的大臣,名义上是臣,其实是仆人.诸侯的大臣,名义上是臣,其实是平庸之人.亡国之臣,名义上是臣,其实是俘虏.

自大者人人不愿与他来往,别人与之断绝的其生命是危险的,他的死也是多行不义而耻辱自毙.

居住在家不犯凶险之事,就不会有时间受困。不受禄的,天子不能把他当作自己的臣下,禄薄的,不能与天子共渡难关.

理解:不要自高自大而自绝于民,在我们的周围任何人都有其所长,我们都应谦逊自己,尊重他人而学习他人.

第五节,知天之始

原文:故以人之自为,敬胜怠者生.古之人,不仕于盛盈之国,不嫁子于盛盈之家,不友盛盈轻易之人.

圣人不执偃兵,不执用兵,兵者不得已而行.

知天之所始,察地之理,圣人弥论天地之纪,广乎独见.昼阴月夜,夜阴昼日,止乎独在.

译文:因此根据人的所做所为,尊敬胜过怠慢的得以生存.古代的人,不在昌盛极富的国家做官,不嫁子女于盛盈之家,不与盛盈轻率的人交朋友.

圣人不执用已偃停作战的军队,不执用军队为不义而战,用兵是不得已而行动的事情.

知道天之开始,观察地之纹理,圣人弥极论述天地之纲纪,见多识广而有独到见解.昼阴月夜,夜阴昼日,止于独在.

理解:要谦恭待人,只有真正地做到了这一点,就不会轻易去用兵而作不正义的事情.用兵一定要合乎天地之德而爱民无私,只有为了正义、为了人民的利益才可用兵为正义而战.


第六节疑则相伤

原文:天子之地方千里,诸侯百里,所以联合之也.

故立天子者,不使诸侯疑焉,立正嫡者,不使庶孽疑焉.立正妻者,不使婢妾疑焉.疑则相伤,难则相妨.

译文:天子之地方圆千里,诸侯之地方圆百里,所以要联合起来.

所以立天子的,不要使诸侯生疑,立正嫡的,不要使庶孽生疑.立正妻的,不要使婢妾生疑.相疑则相伤,互相为难则相互妨害。

理解:做事要兼顾,要尽量做到一举多得,同时要一切以大局为重,

第七节取予应当

原文:时若可行,亟而勿言,时若未可,涂其门,毋见其端.天制寒暑,地制高下,人制取予.

取予当,立为帝王.取予不当,流之死亡!

天有还刑,反受其殃.世恒不可,释法而用我.用我不可,是以生祸.

译文:时机如果可以行动,赶快行动而不要言说,时机如果不可以行动,涂闭其门而不出,不现出任何端倪.天制造寒暑,地制造高下,人制造夺取和给予.

取予得当,立为帝王,取予不得当,被流放而致死亡.

天有还刑,反受其灾殃.世间有恒久不能行的事情,用我去解释法理使正事可行,不自量力而非让别人用我不可,所以就会有祸了.

理解:行为要合时宜,而且要善于保守秘密,否则会有祸的.


第八节潜德以力

原文:有国存,天下弗能亡也.有国将亡,天下弗能存也.时极未至,而隐于德.既得其极,则远其德.

潜德以力,既成其功,还复其从,人莫能代.诸侯不报仇,不修耻,唯德所在.隐忌妒妹贼妾,如此者,下其等而远其身不下其德等,不远其身,祸乃将起.

译文:有国家存在,天下不能灭亡.有国家灭亡,天下不能存在.时机不到,潜隐其德.既得到时机,则使自己的德行远播.

用力潜隐德行,既成功了,还要从德,别人不能代替.诸侯不报私仇,不修耻辱,只与德同在,防止忌妒随嫁的妹妹与小妾,象这样的,屈身而远离是非之地而使德行高尚,不使自身远离是非,祸就将起.

理解: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远离是非之地,不然,祸会到自己身上.只有与德同在,才会有正确的决策.


第九节至言不饰

原文:内事不和,不得言外,细事不察,不得言大.

利不兼,赏不倍,戴角者,无上齿.提正名以伐,得所欲而止.实谷不华,至言不饰,至乐不笑.

译文:内部的事有不和的,不得对外言说.细小的事情不明察,不能言说大事.

利益不兼顾,报偿不会加倍,戴角的动物,没有上齿,用正当的名义来讨伐,得到了所要得到的就停止,谷粒实成外表不华丽,至理之言不装饰,真正地快乐并不大笑.

理解:要从细微之处修养自己,这样才能成就爱国爱民的大事业;要做一个朴实无华的人,这样才是有益于人民的.

第十节以民为师

原文:华之属,必有内核,核中必有意.

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牝有牡.诰诰作事,毋从我始终.

雷电为车,隆隆以为马.行而行,处而处.因地以为资,因民以为师.弗因无( )也.

译文:花一类的东西,必有花核,花核中必有意.

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男有女.听从告诫做应当做得正事,不要以自己为始终而专断.

雷电为车,隆隆以为马,想行则行,想停则停.因地以为资财,因民以为老师.(这样做也不是心中没有正确的主张,而是从善如流)。

理解:要按天地间的正道来做事,也就是要合天理.要以民为师.如此,我们就会谦虚谨慎,就不会高高在上;如此,我们才会从善如流,就不会刚愎自用而专断了.

第十一节毋先天成

原文:宫室过度,上帝所恶.为者弗居,虽居必路.

减衣裘,薄棺椁,禁也.疾役可发泽,禁也.草丛可浅林,禁也.聚宫室,堕高下,禁也.大时至可也.

毋先天成者,非时而荣.先天成则毁,非时而荣则不果.

译文:宫室过度豪华,是上帝所厌恶的.营造者不要居住在过度豪华的宫室,即使居住必定败坏.

减少衣服的用度,使棺材薄些,这是一禁.有疾速劳役要先向百姓施发恩泽,这是一禁.草丛可使树林浅少,这是一禁.聚造宫室,高低不平,这是一禁.大的时宜到来则可以不需要这些禁止了.

不要先于天而成功,因这是不合时宜的荣耀.先天而成功会毁坏.不合时宜而荣耀没有结果.

理解:要节俭;有事需要百姓做要先有恩惠于百姓,要植树造林;同时所做所为要合天理,不要超过天道而成功,因为超过天道就不合天道.天理了.

第十二节毋失天极(皇)

原文:日为明,月为晦.昏而休,明而起,毋失天极,究数而止.强则令,弱则听,敌则循绳而争,行憎而索爱,父弗得子;行侮而索敬,君弗得臣.

有宗将兴,毋伐于民.有宗将坏,如伐于山.

译文:有日是为白天,有月是为夜晚.黄昏就休息,天亮就起身,不要失去天机,探究到数理就停止.端正强大就发号令,不足而衰弱就听从号令,相敌就遵循准则而斗争.行动可憎而想索取爱,(如果这样),父亲不能得到儿子的爱,行动轻侮而索取尊敬,(如果这样),国君不能得到大臣的尊敬.

有宗氏将要兴起,不对百姓进行讨伐.有宗氏将败坏,对百姓的讨伐如大山压顶.

理解:要想得到别人的爱护与尊敬,就要首先尊敬爱护别人,如此才有可能以心换心.不尊重别人的人,就是不尊重自己.

第十三节昆弟相居

原文:贞良而亡,先人余殃.猖獗而活,先人之烈.卑而正如增,高而倚者崩.山有华,其实屯屯.虎狼为猛可驯.昆弟相居,不能相顺.同则不肯,离则不能.

伤国之神,神则不来,胡不来相教顺弟兄.

译文:忠贞善良而死亡,是先人留下的余殃.猖獗而能存活,是先人的忠烈之德在庇荫.谦卑而端正人格如同增长,自高自大而不正人格会如山之崩.山上有花,其果实累累.虎狼凶猛还可驯服,兄弟相互住在一起,却不能相互顺从对方正确的.同在一处还不肯相互顺从正确的,离开就更不能和睦相亲了.

这样是伤害国家的根基,神就不来.为什么不来教弟兄相互顺从对方正确的.

理解:兄弟姐妹应该相亲相爱,应该顺从对方正确的想法.言论和行动."四海之内皆兄弟",在社会上也要顺从对方正确的,这样既利自己又利他人,还有益于社会,何乐而不为呢?
第十四节天下三死

原文:兹昆弟之亲,尚何易哉?天下有三死:忿不量力死,嗜欲无穷死.寡不避众死.

毋借贼兵,毋裹盗粮.借贼兵,裹盗粮,短者长,弱者强,赢绌变化,后将反施.弗同而同,举而为同.

译文:兄弟之间的亲情,要想改变怎么会容易呢?天下有三种情况的会死:愤怒外来的轻侮而力量弱少却动武的死.欲望过度地死.力量寡少却不躲避众人的死.

不借贼人的军队,不接受强盗的粮草.借贼人的军队,接受强盗的粮草,表面上短者变长,弱者变强,但多与少会变化,最后将反过来施给借兵者.借粮者的灾祸.不要以为表面上相同就是在实质上一样的,义举相同才可认为是相同的.

理解:"道不同不相为谋".不要与不合天道的盗贼共事,因为他们不讲道义.要与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

第十五节弗为自成

原文:弗同而同,举而为同.

弗异而异,举而为异.弗为而自成,因而建事.

阳亲而阴恶,谓外其肤而内其剧.

不有内乱,不有外寇.肤既为肤,剧既为剧.内乱不至,外客乃却.

译文:不以外在相同就认为是相同,义举相同才是相同.

不以表面上有异而为异,宜以义举不同而为异.不做扰乱百姓的事而自然成功,因而建立事业.

外表亲近而内心厌恶,谓外在和美内在动乱.

没有内乱,就没有外寇.和美就是和美,动乱就是动乱.内乱不起,外侵退却.

理解:家庭或国家都要做到内乱不起,则外侵不至."内事不和,不得言外",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对外言内之有不和,会遇到不良之人的侵害,而会加剧内部的分裂.但也不要走向极端,所以,如果遇到的情况是非说不可的,比如:在家受到暴力的侵害,就可以找有关部门来解决,这也是在维护自己的权益.

第十六节天地无事

原文:得焉者不受其赐,亡者不怨.上日月天有明而不忧民之晦也.百姓开其户牖而各取昭焉.天无事焉.

地有财而不忧民之贫也.百姓斩木艾薪而各取富焉.地亦无事焉.

译文:自己通过努力能得到的不要接受别人的恩赐,亡失什么也不会怨恨.上有日月天有光明但不惊扰百姓的夜晚.百姓打开他的门窗而各自自取日月之光照.天没有什么事.

地有财物而不惊扰百姓中的贫困者.百姓斩木艾变为薪资而各取其所要的富有.地也没有什么事.

理解:天地无私爱民,天地没有什么损失,反而因养育了百姓而被百姓所爱.做人也应当效法天地之无私.如此,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

第十七节感而亟反

原文:诸侯有乱,正乱者失其理,乱国反行焉.

其时未能也,至其子孙必行焉.故曰:制人而失其理,反制焉.

生人有居,死人有墓.令不得与死者从事.

感而极反,于道必远.臣有两位者,其国必危.

译文:诸侯有作乱的,拨乱反正者失去天理,作乱的国家反而更猖行.

时机不能成熟而压制他们,他们的子孙必定还猖行.所以说:制服别人时失去天理,反而被制.

活人有居所,死人有墓穴.活者不能与死者共事来往.

有所感而至极点,对于道来说相离得必定很远.有两位丞相的,国家必定危险.

理解:治理别人或想制服别人时,不要失去天理,做事没有道理就不会使人心服口服,反而会起反作用.对自己却不利了.

第十八节失君必危

原文:国若不危,君曳存也.失君必危.失君不危者,臣故佐也.子有两位者,家必乱.家若不乱,亲情存也.失亲必危,失亲不危,子故佐也.

不用辅佐之助,不听圣慧之虑,而恃其城郭之固,怙其勇力之御.是谓身薄,身薄则忒.以守不固,以战不克.

译文:国家如果不危险,是为君者的牵引使国保存,失去国君是危险的.失去国君不危险,是大臣辅佐的原故.有两位儿子的,家必乱.家庭如果不乱,亲情存在的原故.失去亲人必危险,失去亲人而不混乱的,儿子辅助的原故.

不用辅佐之帮助,不听圣慧之思虑,而仗恃自己的城郭坚固,依仗自己的勇力来抵御外侵.这是所说得身薄,身薄则有差错.用它来守不坚固,用它作战不克敌制胜.

理解:做君的应象君而对民仁爱,做臣的应象臣而对君民忠心以待;做父亲的要象父亲而慈爱,做儿子的要象儿子而孝敬.听从圣人的教诲,就不会有危险.

第十九节两虎相争

原文:两虎相争,驽犬制其余.

善为国者,太上无形,其次亲而誉之,其下斗果讼果,太下不斗不讼又不果.

太上争于朝,其次争于盟,其下求患福.

译文:两虎相互争斗,低劣的狗都能把精疲力尽的虎制服.

善于治理国家的人,用太上无形的"道",其次亲道而赞誉道,再次是为维护道义而与邪恶作坚决斗争的,最次的不斗争也不争论.

太上之人在朝中为道(真理)争辩,其次在同盟者中斗争,再其次者只求无患有福了.

理解:无论在什么职位,都要维护天理,维护道义,维护真理.这样的人生才会有意义.

第二十节亡国之祸

原文:寒时而独暑.暑时而独寒.其生危,以其逆也.敬胜怠,敢胜疑.

亡国之祸,莫大于乱.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善积昌,恶积丧!

译文:该寒冷时而却如暑天.暑天时而却寒冷.这样生命会有危险,(因为人们的活动违逆了自然规律,才有大自然的被破坏而致反常)。恭敬胜过怠慢,果敢胜过多疑.

灭亡之国的祸患,莫大于动乱.所以一定不要贪图安逸享乐,这样没有什么行动可以导致后悔.不要说动乱有何伤害,否则这样祸患将会长久;不要说动乱有何灾害,这样祸患会大.积善行德者昌盛,积恶者会丧命.

理解:不要违背天理,要言行合乎道义,要以道德为准则而时时注意积德行善,这样就会被人们所爱戴,就不会有生命危险;否则,就会树敌很多,就会恶贯满盈,这样以来,因作恶给人们带来了害处,人人就都会有除之之心.生命也就会丧失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炎黄义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348030
注册 2009-11-22


发表于 2009-11-22 20:4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节绵绵不绝

原文:毋犯非义,而不信其危.而不信其可也.不可矣,而不信其危.

荧荧不灭,炎炎奈何?涓涓不壅,将成江河.绵绵不绝,将成网罗.青青不伐,将寻斧柯.诚不能慎祸之根也.曰:是何伤祸之门也.

有物价前,而以知反,故度量价金之曲直,审其名以称断之.

译文:不要做犯非正义的事,却不相信它的危险.而不相信它是可以有危险的.不可以这样,而不相信它的危险.

非义如微弱的火苗不灭绝,成为炎炎烈火时怎么办?细小的水流不堵塞,将成为江河.绵丝不绝,将成为网罗.乱树苗不砍伐,将寻找斧柯.的确是因为不能谨慎祸患的根源啊.(还)说:是什么是伤害自己的祸源呢?

有物价前,而根据物价知道原委,所以度量物价的金钱之曲直,是查审财物的名称来断定.

理解:做事前要审名察形,看这事做来是否合乎道德准则,不合道义就不去做,不然会给自己带来祸患.另外还要防微杜淅,否则,会无可救药,以致"多行不义必自毙".

第二十二节阴阳大义

原文:积者积而居,胥时而用,价主树以知与治合.

积化以知时,制人阳,正贵之存亡.

凡论必以阴阳为大义.天阳地阴,春阳秋阴.夏阳冬阴.昼阳夜阴.

译文:商人聚积货物,等待时机而出售,卖者知道要与买者相治合而双方都满意才行.

商人根据智慧天时聚积货物,对人温和,端正高贵而合乎天理就会存活.

凡言论必以阴阳为大义.天阳地阴,春阳秋阴.夏阳冬阴.昼阳夜阴.

理解:做事要有智慧,合天时天理就是有智慧的表现;待人要温和,这样才能给人带来温暖.

第二十三阴阳定位

原文:大国阳,小国阴.重国阳,轻国阴.有事阳,而无事阴.伸者阳,而屈者阴.

主阳臣阴,上阳下阴。男阳女阴,父阳子阴。兄阳弟阴,长阳少阴。贵阳贱阴,达阳穷阴。娶妇生子阳,有丧阴。制人者阳,制于人者阴。师阳役阴.言阳默阴.予阳受阴.

译文:大国属阳,小国属阴.力量强大的国家属阳,力量弱小的国家属阴.有事属阳,而无事属阴.伸长者属阳,而屈身者属阴.

主属阳臣属阴,上属阳下属阴。男属阳女属阴,父属阳子属阴。兄属阳弟属阴,长属阳少属阴。贵属阳贱属阴,发达属阳穷困属阴。娶妇生子属阳,有丧属阴.制人者属阳,被人制者属阴.师属阳役属阴.言属阳默属阴.给予属阳接受属阴.

理解:天地间的人事按阴阳来说都有所属,属阳的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属阴的.如:给予别人是属阳的,当我们接受别人的爱时就是属阴的.阴阳是有定位的.


第二十四节天正地德

原文:诸阳者法天,天贵正,过正曰阴.阴极失当,祭乃反.诸阴法地,地之德安徐正静,柔节先定,善予不争.此地之度而雌之节也.

译文:诸个属阳的效法天,天道贵在公正,过正就属阴了.阴过极而失天当,须祭祀重视天道才能返合天当.诸个属阴的效法地,地之德是安徐正静,先坚定雌节,善于给予而不索取.这是地的法度而且是雌之节.

理解:要法天则地,既有天之正,又有地之德.当我们做人做事又公正又善于给予别人而不索取什么时,我们就做到了无私.以此待民就是爱民无私了.

第四篇道原经

第一节虚同为一

原文:互先之初,道同太虚.虚同为一,互一而止.芒芒昧昧,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必熙.古未有以,万物莫以.克无有形,大同无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

译文:阴阳互相为根之初始,道同太虚之气.虚同合为一体,互相为一而止.茫茫无边,没有明晦.神微周盈满溢,精静必定光明.古代没有它如此的因由.万物没有它如此的原由.克无而有形状,大同无名.天不能覆盖它,地不能容载它.小便成小,大便成大.盈满四海之内,又包容四海之外.阴时不腐,阳时不焦.

理解:道,“理之所在”,神微周盈,而且精静必熙.

第二节道之行象

原文:一度不变,能适( )蛲.鸟得而飞,鱼得而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

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形.一者其号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

译文:道一之法度是不变的,能适合( )蛲这样的小虫.鸟得道而能飞,鱼得道而能游,兽得道而能走.万物得道而有生命,百事得道而能成功.

人们都依靠道来生活,不知道道的名称.人们都用道来处事,却不知道道的形状.一是道的名号,理是道的所在.不惊扰百姓而无为是道的元素,和是道的运用.

理解:人要依据道这一自然规律来生存,就会生活得很有质量.

第三节独立不偶

原文: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测也.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形,独立不偶,万物莫之能令.

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 )行蛲动.

戴根之徒,皆取生,道弗为少;皆反焉,道弗为益多.

译文:所以上道高而不可观察,深而不可测度.显明不能说出它的名称,广大不能看到它的形状,独立无二,万物不能对它发号施令.

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 )行蛲动.

戴根之类,都取乎道而生存,道不见少,都与道相反,道不因此而更加增多.

理解:天道永恒!


第四节知虚之实

原文:坚强而不溃,柔弱而不可化.精微无所不能至达,稽极之所不能过.

故唯圣人能察无形,能听无声.知虚之实,后能太虚.乃通天地之精,通同而无间,周袭而不盈.

服此道者,是谓能精.

译文:道坚强而不溃败,柔小而不可被转化.精微不能至达,临界极点而不过极.

所以只有圣人能观察无形的道,能从无声中听到道,知虚静中有道的存在,于是通天地之精神,通同而没有间隔,周流而不止.

顺服此道的,就是所谓的精通了.

理解:圣人“正以待天”,能通合天地爱无私于合天道之万物的大爱精神,我们郊法圣人而心地纯正立于天地之间,就是真正大写的人了。即:要想成为真人,可以以道德为准则,时时处处心地正而不邪。以人文主义的是非观为正确的是非观而按正确的去做,就能够做到心正不邪,心地纯正而待天、待万物就达到圣人的层次了。故:应“厚德载物”而积德行善,自强不息而精进向上。

第五节察稽知极

原文:明者固能察极,知人之所不能知.人服人之所不能得,是谓察稽知极.

圣王用此,天下服.无好无恶.上用其极,而民不迷惑;上虚下静,而道得其正.

信能无欲可为民命.上信无事,则万物周遍.

译文:高明的人本来能观察事物的深处,知道人所不能知道的,得到人所不能得到的,这是所说得观察考稽知道时机.

圣王运用这些,天下顺服.没有喜好没有厌恶.在上者用其时机,而民不迷惑,上不惊扰百姓而下安静,则道得到了它的端正之处所.

诚实没有贪欲可为民请命.在上位者诚信无事,则万物周遍,得受其恩.

理解:对待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且处理问题时要抓住时机,也就是处理问题要适当,适度,合乎正确的法则,同时还要仁德爱民而虚静,这样百姓也就有了方向.


第六节得道之本

原文:分之以其分,而万民不争.授之以其名,而万物自定.不为治劝,不为乱懈.广大弗务,及也.深微弗索,得也.道为一而不化.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得事之要,操正以正畸.前知太古,后知精明.抱道执度,天下可一也.观之太古,周其所以.索之未无,得之所以.

译文:根据人们应分得的去分配,则万民不起争执.根据它的名称授予它,则万物自然安定.不因为大治了而还有被劝戒的,不因为混乱了而松懈修养.道广大无边而不再追求,是因为得了道.道深微而不再索取,也是因为得到了道.道为一而不可转化.得到道的根本办法是,掌握以少知多的道理.(所谓见一知百之类比推理).得到事情的要领之法,是操守正确的纠正不正的.如此则知道以前的太古之事理,知道后来的精明之处.抱守道一而执法度,天下可统一了.观察太古,周合道的原由,索求没有到来的,也会因得道而知道与天理合一就会妙好.

理解:要握道一以知多,操正以正畸,抱道守度.正道不邪!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才会对世间的思想流派及各种现象给予正确的理解与解释。如:

黄帝学说是以“道”为核心,教导百姓与子孙后代“孝、忠、温、良、恭、俭”。

儒学是以"仁"为核心的学说,引导人们"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

佛教主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伊斯兰教的基本思想是﹕仁爱﹑同情﹑慈善﹑谦逊﹑奉献﹑宽容﹑和平﹔

基督教也是导人以"仁慈、圣洁、信实、怜悯、公义、善良"的.

由此可知:上述各教在根本点上是一致的,都是首先主张"仁爱.善良的,这是人文主义的特征,所以,它们的精神实质是一样的.

但它们又各有不足:佛经中有这样的说法:"不说四众过",可是如果四众中有的侵犯了自己的权益,打官司到了法庭了,这个时候怎能不说明实情呢?

伊斯兰教的<降示>中有这样的说法:“安拉对凡人的启示,如他启示穆萨的母亲:‘我曾启示穆萨的母亲:你当哺乳他,当你怕他受害的时侯,你把他投在河里,你不要畏惧,你不要忧愁。’”,让母亲把自己的孩子投到河里,怕他受害,却让做母亲的害自己的孩子,这怎么可以呢?

基督教的经典<圣经>路加福音第29节中写道:" 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 我认为这句话导人不正确,为什么呢?因为打人者已是不对了,若再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则是使打人者更加地不对了,如果对方如此被对待成了习惯,会有更多的人被他打了.这不反而害了他吗?孟子说过:"教人以善谓之忠",只有阻止打人者的行为才是使之善而忠爱之,同时也是爱护自己的表现,古人说"从其过者加其罪",我们怎么能使一个人更加地不对而加重其罪过呢?所以,圣经中的这句话是一种过于的仁慈,是一种溺爱行为.是不正确的引导. 至于该节中的"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他拿去",也是不正确的导引,我们可以想办法使人人均贫富以制止强夺行为的发生,但不能使别人夺而不正的行为得到支持.


黄帝学说中有“道是之行”,即“唯道是从”的思想。

儒学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佛学也主张(大意):"如果觉得佛经中的学说有错误,可以不从.".

伊斯兰教的观点是:"只要受益,就要采纳".

基督教则是要人们追求真理。

由此可知:黄帝学说、儒学和世界三大宗教对自身的、外界的优点与不足都是一种谦虚和开放的态度,是一种从善如流的大度.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各教都具有人文主义思想。而且,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文明始祖黄帝距今五千年了,儒家创始人孔子距今二千五百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距今也二千五百多年,耶稣距今一千九百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距今一千三百年。根据孔子和三大宗教创始人的人文思想,他们这几位圣哲必定也尊重与他们在精神实质上一致的、远远早于他们的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人文始祖黄帝及其思想,所以我觉得:各教宜以人文主义的是非观为正确的是非观而充分交流,吸收对方正确的改正其不足的,这样,“唯道是从”,世界上的各大教派就会和谐与共,最终实现大一统。

另外:

佛教和基督教及伊斯兰教都主张人要善良,要有良好的道德,而且是善有善报的思想;
儒学也讲"仁者,寿".
黄帝学说也主张“德积者昌,殃积者亡”。

科学研究证明:良好的道德益人之身心,能使人心地安宁;还有研究说:与人为善而善良能分泌增强免疫力的物质.而道德不好的人能分泌毒素而成为致癌的因素之一.
由此看来:科学与三大宗教、儒学和黄帝学说在导人以良好的道德方面是一致的,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是有科学道理的.


所以,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永远处处以道德为准则,就会安乐.幸福,这样就是在安乐家了,人人如此而相互友爱,就更是在实际意义上的安乐家了.这也就等于在佛教所说得西方“极乐世界”了,等于在基督教所说得"天国"里,伊斯兰教所说得"天园"里了,孔子所说的"大同世界"里,共产党人所说得人类精神高度文明的共产主义社会了,这个时候,人间就到处是天堂了.这也是古今仁者所希望实现的理想社会.



(译毕)


[ 本帖最后由 炎黄义 于 2009-12-10 09:0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chunqiuchunqiu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56
编号 334442
注册 2009-8-13


发表于 2009-12-1 15:3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我要认真学习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5 07:2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5337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