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哲学 及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
性别:男-离线 zhangjf

Rank: 8Rank: 8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85
帖子 1254
编号 54668
注册 2005-12-5


发表于 2010-6-1 11:2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哲学 及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哲学 及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

        按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体系的说法,马克思主义包括科学社会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先不管教科书体系是否正确或合理,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中包含着马克思对于历史的哲学思考,即一般所说的历史哲学的内容。《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1844年之后的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集中反映了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本文将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反映的历史哲学作一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

(一)        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历史哲学内涵

历史哲学这一名称是伏尔泰在18世纪创造的,他的意思只不过是指批判的或科学的历史,是历史学家用以决定自己想法的一种历史思维的类型,而不是重复自己在古书中所找到的故事。黑格尔和18世纪末的其他作家也采用了这一名称;但是他们赋予它另一种不同的意义,把它看作仅仅是指通史或世界史。在19世纪的某些实证主义者那里可以找到这个词语的第三种用法;对他们来说,历史哲学乃是发现支配各种事件过程的一般规律。

以上是柯林武德对20世纪之前的“历史哲学”这一概念所作的一个简要的概述。现代所谓的历史哲学有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之分。分析的历史哲学产生于20世纪,不在我们将要探讨的马克思历史哲学的范围之内。而在马克思的时代,历史学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是所谓思辨的历史哲学,“在沃尔什看来,以历史整体的形而上研究为目的的历史哲学和自然哲学在性质上大致相同,可称为“思辨的历史哲学”” 。这种历史哲学力图将历史纳入到一个思辨的过程中,力求寻找隐藏在历史现象之后的规律或原则。而按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说法,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特征是 :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用前面提到的思辨的历史哲学的内涵来衡量,我们显然可以人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之相符合,因此是一种思辨的历史哲学。

(二)        马克思之前的历史哲学
在马克思之前,不同时代的人们已经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对历史发展的看法和观念。这些历史观念都可以纳入到广义的历史哲学的范围之内。“在远古时代,人们对历史的看法从总体上可以说是一种以自然崇拜为主导的外部决定论。”   “在整个西方的中世纪和漫长的古代东方,神创论的历史观占据了绝对优势的统治地位”,神学历史观“是一种在目的论色彩背后的历史辩证运动的观点”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论逻辑进程中第一次真正以人为历史之本……当然,由于确证人性之永恒……循环论又可悲地占了上风” 。而在康德这里,“人类的社会历史仍然是一个受必然性支配的自然过程” 。而在时间上距离马克思不远的黑格尔看来,“世界历史在一般上说来,便是精神在时间里的发展,这好比自然便是观念在空间的发展一样” 世界历史的进程是世界精神的自我表现,而国家便是精神在有限存在中全部实现的形态。世界精神的本性是自由,因此“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 在马克思生活的那个年代里,在德国占主导地位的便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以及其发展形式。
黑格尔式的历史哲学,如果用一种自然科学来类比,似乎可以将其类比为一个纯粹数学的逻辑体系。他的《历史哲学》一书的论证方式是数学式的,在《历史哲学》一书的绪论里,他便由其哲学里直接将“世界历史在一般上说来,便是精神在时间里的发展”这样一个命题引入,作为其分析历史的逻辑起点。从这样一个抽象的命题或概念出发,再进行论证,得出结果,而具体的历史事实只不过是黑格尔用来论证这一命题的论据,甚至我们可以极端地说,具体的人类历史在黑格尔的论证中根本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因为黑格尔已经在历史的具体史实之前先验地规定了历史的性质,他的历史哲学不过是其哲学的必然推论而已。

(三)        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批评以及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
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历史观是不可取的,因为这种历史观“不是完全忽略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根据这种观点,历史总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编写的,现实的生活生产被描述成某种史前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则被说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某种处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最关键的是,“这样就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 也正因为如此,在解释和说明历史发展的进程时,黑格尔式的历史观“都不得不赞同这一时代的幻想……它预先把宗教的人当作是全部历史起点的原人,它在自己的想象中用宗教的幻想生产来代替生活资料和生活本身的现实生产” 。而这种特质所导致的危险便是在历史的进程中排除人的作用,否认人的主体的能动性的客观性,使得“能动的方面……只是被抽象地发展了” ,而陷入目的论的窠臼。并且更危险的是这种历史观有可能无视历史现实,甚至削足适履,用歪曲的或是臆想的历史来填补其理论框架,从而违背真正的科学所应具有的实证特点。
然而,否定一种学说很容易,在否定之后的举措才值得玩味。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体系,发展到最后,实际上取消了人作为主体的能动性,这便是黑格尔思想当中的“异化”概念的体现。而且在当时的现实世界中,劳动者的确处在类似的劳动异化当中,这便否定了把现实看成是一个绝对精神的合理运动结果的正确性。不过,马克思“不再从抽象的总体上的否定之否定中逻辑地引出批判性,而是立足于社会历史实践自身的内在矛盾运动及其解决。这样,否定之否定也就失去了原来在主体辩证法逻辑上的主导地位,而让位于客观的实践矛盾” 。换句话说,马克思没有寻求在黑格尔哲学内部寻求解决方案,而是从根本上推翻了黑格尔历史哲学的逻辑前提,用现实的社会历史来作为其理论论证的逻辑出发点,这一转变,便是所谓的“从人本主义异化史观向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历史观的转变” ,或者说,马克思“不再从哲学上着眼于人的某种类本质的丧失与复归、人性与非人性的逻辑矛盾, 而是回落到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特别是具体物质生产所生发出来的客观对立与矛盾之中”。
不过,将关注的起点转向现实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并不意味着逻辑起点便完全清晰,因为现实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实在是太广阔了,否定黑格尔的选择也不止一个。费尔巴哈那种以客观物质作为本体的唯物主义似乎也是可取的,也是很容易便会想到的一种选择。但是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的思路远远不够。因为,“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的感性活动” 。显然,费尔巴哈的这种观点,与黑格尔式的历史观由于其自身的异化而取消了人的能动性不同,他直接在前提中取消了人作为实践主体对自然界的能动性,将自然界和人分离开来。马克思对此批评道:“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绝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费尔巴哈把已经作为历史结果的,人们周围的自然环境视为是自在的天然存在物是理想化的” ,这便是说费尔巴哈忽视了人类在历史中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界的能动的作用。因此“费尔巴哈在曼彻斯特只看见一些工厂和机器,而一百年前在那里却只能看见脚踏纺车和织布机;或者他在罗马的康帕尼亚只发现一些牧场和沼泽,而奥古斯都时代在那里却只能发现到处都是罗马资本家的茂密的葡萄园和讲究的别墅。” 这样的一种唯物主义既然脱离历史,显然不能作为一种新的历史观念的基础。

(四)        唯物史观的建立
马克思的唯物历史观的确立是从对世界历史发展的经验考察开始的,是丛所谓“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开始的。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具体地来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 从现实的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出发,马克思重点考察了能动的人的实践行为的具体表现——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人自身的生产这三个从人类诞生以来便一直存在的三个因素,并将这些因素的表现形式归纳为“生产力”这一概念,并由此推演出社会状况和社会意识。整个过程全然从经验事实出发,从而从客体向度上对人类的历史做了一个辩证的观察。“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视界中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框架的最主要的逻辑思路,在此,马克思恩格斯是要着重说明,真实的人类社会历史客观上是什么” 。而在这里,马克思所采用的是一种经济学的思路,他将国民经济学的分工概念引入对历史的分析中,因为“分工包含着所有这些(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之间的)矛盾 ”。而且“第一,分工同时产生了劳动及产品的不平等分配,这也就产生了所有制。第二,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与所有相互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第三,分工这种社会活动的固定化必然造成社会存在中的物役性。” 分工不仅仅包含了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分工是先前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以分工和生产力为线索,马克思对具体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了考察,具体指出了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导致的分工,历史上先是出现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即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从而导致了阶级的划分。随后是“商业和生产的分离”,从而形成了商人阶级。再接着是“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导致了工场手工业的产生再发展到近代的大工业 。这样一来,整个人类历史就在经济学和哲学的视野中有了一个合理的描述,既符合真实的历史,又在经济学范畴内符合经济学的逻辑,从而取得了客体向度上的自洽。
但是,过于强调这种客体向度,将会使得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也同样陷入取消人的主体性这样一个矛盾,将会导致把生产力作为独立于人之外的历史发展的本体从而否定人的作用的倾销。因此,马克思还急需说明在这样一个客观的历史中人所具有的作用。换句话说,在说明和解释客观的历史发展时,马克思的目的“是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人不是什么”,而“这里,这是在确证人是什么” 。现实的社会历史是由生产力所推动,而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创造生产力的,恰恰是人。而“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本身并不是一个纯粹物质的概念,更不是费尔巴哈哲学中的那种抽象的人,“在马克思的哲学新视界中,只有“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相区别开来。”……这里丝毫没有什么人应该具有的某种抽象的类本质(即使是生产也不是人应该具有的),只是人类从动物生存历史性地跨出开始生产这一步,人才历史地、具体地、现实地获得了新的人类社会生存的质的规定性。人类的社会存在,是在长期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上通过现实的生产历史地突现的。” 现实的个人丝毫不抹杀人的主体性,恰恰相反,它在一种更高的层面上突出地显示了人的主体性,因为整个历史都来源于人类主动地创造。用张一兵先生的话来说:“在人类社会历史存在中,相对于抽象的主体——人的自然存在,相对于抽象的客体——人的社会物质环境,作为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的人们,特别是他们构筑起历史本体过程的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本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广义的社会主体。”
综上,在两个向度的讨论之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解决了历史存在的基础以及人在历史中的地位等问题,实际上已经给出了“历史是什么”这一思辨的历史哲学的问题的答案:历史是历史中的能动的人的物质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同时,也回答了历史发展的动力这一问题:作为客体的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性的活动。


(五)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历史决定论吗?
“历史决定论”这一概念,按照卡尔•波普的看法,“是探讨社会科学的一种方法,它假定历史预测是社会科学的主要目的,并且假定可以通过发现隐蔽在历史演变下面的节律或模式、规律或倾向来达到这个目的。” 如果我们用这一标准来衡量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那么我们或许可以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带有一定的历史决定论的特点。而且,在以往的教科书体系马克思主义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被教条化为一种固定的五阶段论,这种情况下,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也就成为一种典型的机械的历史决定论。然而真实情况却又如何呢?
首先,教科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固定化为所谓的五阶段说 ,并将其视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看法是肯定不符合事实的。从历史学本身说,固定化的五阶段论在分析具体问题时难以应用,引起了很多无谓的争论,如中国史学界曾经发生过的有关资本主义萌芽和封建社会问题的辩论。而且,随着史料的不断发掘,人们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看法也与马克思那个时代有所不同,机械地照搬马克思的某些结论,显然是不可取的。而且,马克思本人也的确未曾说过自己的某些论断是不可动摇的真理,正如何兆武先生所说的那样,马克思未必以所谓的“五阶段说”此作为一种所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遍必然的规律,即有似于19世纪实证主义者所设想的那种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绝对不可更改的规律,只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由一种描述性的规律变成与自然科学规律一样的规律。
其次,马克思的历史观是一个辩证的统一,同时有社会生产力的客体向度,同时也有历史中的人的主体向度,忽视两者中的任何一个都是不可取的。传统的教科书式马克思主义恰恰过分强调了前一个向度。正如张一兵先生所说:“这一误解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传统哲学解释框架忽视了马克思科学历史观中的双重理论结构,特别是那条在确定历史主导因素的尺度上关注人类主体生存状态的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他们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狭义理解中的特殊规律泛化为社会历史的一般本质,再由此将全部人类社会历史过程的基础和本质畸变成一种描述没有人的社会物质进化过程的机械的经济决定论,所以人类社会被简单地等同于在人之外的自然历史过程。” 教科书体系忽视了主体向度,使得马克思的理论不但没有超越黑格尔,反而退到旧唯物主义的水平上。
那么,在排除了教科书马克思主义之后,我们是否能够把原始的马克思主义看成一种历史决定论呢?如果我们用上面提到的卡尔•波普的标准来看待,那么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似乎便当然地被看作一种历史决定论,而且事实上,卡尔•波普也的确是这样认为的,他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一书中将马克思称为“一位著名的历史决定论者” 。但我们难道真的可以如波普所认为的那样,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也是“贫困”的吗?
我想,卡尔•波普所说的“贫困”更多地指的是历史决定论作为一门和自然科学相同的科学时的贫困。卡尔•波普也承认,在历史决定论中有合理的因素,但是,由历史学的方法所引出的思想“是不能被检验的,它们是无法反驳的……我们把它称为历史解释。历史决定论错误地把这些解释当作理论。这是它的重大错误之一……如果他们确实发现他们的观点是富有成果的,并且许多事实都可以按此加以排列和解释,他们就错误地以为这是他们学说的证实甚至证明。” 显然,这涉及到了历史的一个根本的特征,即历史的不可重复性,我们不可能像科学实验那样控制历史事件发生的条件以重现某个历史事件,因此正如波普所说,有关历史的各种论断,从逻辑上来说是不能够上升为科学规律的。而且卡尔•波普也从另外一个方面指出了历史决定论内在的矛盾,这一矛盾使得历史决定论无法成为科学,那就是,科学理论可以使我们了解科学现象发展改变的各种条件,从而人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变科学现象的结果。相反,虽然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但马克思后来说:“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它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这样一来,便会出现波普所说的悖论:虽然历史决定论者解释社会发展并以种种方式促其实现,但问题在于无人能改变社会发展。 因此从逻辑上来说,历史决定论不可能是一门严密的科学。
那么,回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本身上面来。马克思毫无疑问,按照其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的。自从牛顿的物理学取得巨大成就之后,各个人文社会学科也纷纷试图将自己改造为像物理学那样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也不能不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他将经济学方法引入对历史和社会的分析之后,这种倾向就更加明显。在《资本论》序言里马克思说:“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揭露近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它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到这个阶段,我们可以说马克思有了很强的历史决定论的倾向,试图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看作是科学,而此后的教科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又强化了这一倾向从而使得历史唯物主义彻底成为一种“科学理论”,也就彻底成为一种历史决定论。
不过,今天人们已经不再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人文学科,因此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能因为其不符合严格的科学的标准而将其抛弃。历史不是决定论式的,并不意味着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的分析就毫无意义。事实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充满辩证特征的历史哲学,对历史解释学来说很有意义。重要的是通过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来了解马克思在分析问题时的主客体二维的辩证思路,以及其对人的价值和主体性的高度肯定,这或许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对我们最重要的价值。



参考资料: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5年
2)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年
3)黑格尔《历史哲学》        王造时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9年
4)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5)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 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6)严建强、王渊明《西方历史哲学:从思辨的到分析与批判的》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7)卡尔•波普《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杜汝楫、邱仁宗 译,华夏出版社, 1987年
8)马克思《资本论》 郭大力、王亚男译,人民出版社 1963
9)张一兵《从分工到现实的世界历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种经济学的现实批判话语》,《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10)汪信砚、李志《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的入口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个人概念及其意义》,《哲学动态》2007年第9期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黑传说
(黑传说——静而后能观)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
功绩 70
帖子 6482
编号 1394
注册 2003-10-12
家族 轩辕丐帮


参考资料里面的张一兵名字写错了,应该是张异兵(当然,人家笔名是张一兵,但资料引述的时候好像用真名比较好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hangjf

Rank: 8Rank: 8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85
帖子 1254
编号 54668
注册 2005-12-5


发表于 2010-6-1 13:5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黑传说 于 2010-6-1 13:46 发表
参考资料里面的张一兵名字写错了,应该是张异兵(当然,人家笔名是张一兵,但资料引述的时候好像用真名比较好吧?)

难道引用鲁迅的时候也写周树人?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黑传说
(黑传说——静而后能观)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
功绩 70
帖子 6482
编号 1394
注册 2003-10-12
家族 轩辕丐帮


回复 #3 zhangjf 的帖子

如果是学术讨论,那应该是,如果是文学里面套用,那可以用鲁迅。——只是建议,并非必须。

[ 本帖最后由 黑传说 于 2010-6-2 11:14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20 16:5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52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