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以前写的,在别处发过。
性别:男-离线 冷雨飞
(松林雅鹤)

Rank: 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好贴 7
功绩 70
帖子 24
编号 91070
注册 2006-11-12


发表于 2006-11-14 08:3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生命强盛不衰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了无数光辉灿烂的文明古国。然而,在众多文明之中,惟有中华文明能够绵延数千年不断,并长期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这不能不被称为一大文化奇迹。
促成这一奇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国所处的特殊地理条件为中国人提供了相对隔绝的生存环境。在中国的北方是人迹罕至的沙漠荒原,西部、西南部是不可逾越的崇山峻岭,东部、东南部是浩瀚的大海。这样的地理环境就像一个巨大的摇篮,保护着中华文明绝少受到异域文明的干扰和威胁直到近代科学诞生以前,为中华文明的延续提供了客观的有利条件。
其次,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引领力和同化力。古代中国被周围各族视为“礼仪之邦”、“天朝上国”,一直是邻国所学习的榜样,诸如日本、朝鲜等国受中华文明影响之深自是毋须言表。虽然在历史上也出现过多次北方游牧民族武力入侵中原的现象,但从文化的角度上看,我们却发现其实最终反是“征服者被征服”。因为无论是南夷北狄交侵、五胡乱华、还是蒙古大军南下、满州女真入关,最后都以这些民族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中原农耕文化,在文化上被同化而告终结。
再次,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融摄力。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会周边匈奴、鲜卑、契丹、突厥等民族的文化,将其统摄、融合于中华文化的血脉中。其中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不仅未能改变中国故有的理论形态和文明走向,反而被中国文明所吸收、改造,变为中国式佛教,融入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更是生动的说明了这一点。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就中国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上、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融合力,才使中国文化不断地增添新的内容,生生不息。
最后,中华文化的自豪感直接造成了中华民族群体的向心力与归属感。在西周时期,中华先民便产生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文化心理特制上的自我确认观念。苏武牧羊、文天祥“不指南方死不休”、土尔扈特回归……无不是中国文化强大向心力、凝聚力的证明。这种凝聚力,是中国文化强劲生命力的源泉和保证。当然,也不可否认,这种自豪感也导致了中国文化中自负自大、封闭保守的倾向。

二、人道重于天道
早在春秋时期,子产就说过:“天道远,人道迩。”虽然从文化渊源上看,道家重天道;儒家重人道,但中国文化从根本上还是以人为中心的。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以造就君子人格、大同世界为己任,即使讲“天人合一”也是把人的道德观念、价值原则赋予天道,然后讲“天意难违”、“奉天承运”,完全把天道当作论证人道,说明人道的手段和工具。其理论的伦理道德特征充斥于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乐以成德、文以载道,以个人的道德完成与人际关系的普遍圆满为最高最后的追求,所表现出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走向。以至于唐代类书《文艺类聚》中所录四十六个“部”中,以自然为主题的只有天、地、山、水、木、兽、鸟等十六部,其余都是关于人和人的创造物的内容。与西方百科全书贯穿始终“以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 的哲学观点相比,中国文化对天道自然可谓漠然置之。
中国文化中的这种人道重于天道的倾向与以儒家伦理学说为主体的理论价值取向直接相关。儒家要通过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道德品质的培养,造就出“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从而构建起一个等级分明、上下有序、各安其份的大同世界。这既是儒家理想的出发点,也是其追求的最终目标。因此,对于此外的事情,包括对于天道自然之规律的探求与关心,都是不屑一顾的。朱子曾说:“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正是这种轻视自然、宇宙规律的文化倾向妨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所以在中国文化中,一切学术文化都可以被看作是儒家伦理的外围和边缘。

三、追求稳定实际
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宗教不同,中国的传统节日绝大多数来源于农事。这是因为,中国文化的物质基础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几千年来,中国劳动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世代从事农业生产,“重农”观念由来已久,深得人心。《周易》曰:“不耕获,未富也”。商鞅更是把“尚农”作为富国强兵的基础制定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从而在经济上保障了秦国统一大业的顺利实施。之后的历朝历代也多将“重农”政策放于首位。
在这种浓厚的“重农”氛围中,几千年近乎凝滞不变的生态铸就了中国人注重实际稳定的文化心态,培养起了一种朴实厚重的“实用——经验理性”,一种务实的精神取向。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称中国文化为“农耕文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种对农业生活经验的朴素总结已经内化为民族的思维定势和牢固心态,甚至深深的感染了文化精英们,“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成为中国贤哲们一向标榜与倡导的生活态度与精神作风。
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古代中国,也因此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社会心态。农民固守在土地上,起居有定,耕作有时,形成了安土重迁、好常恶变的文化心态。与这种求稳定的心态相适应,中国文化把长久以至永恒当作价值判断的重要尺度,《周易》讲“可大可久之”,《中庸》讲“悠久成物”,《老子》讲“天长地久”,都是这种观念的典型表述,于是政治上追求“长治久安”、用品上追求“经久耐用”、宗教上追求“长生不老”、种族上追求“绵延永续”等等,强调了中国文化中追求稳定实际的特征。
与“求稳定”意识紧密联系的是对“变易”观念的独特阐释。作为一个农业民族,中国人受到农业生产由播种、生长到收获再到播种这一循环模式及四时、四季周而复始现象的启发,对“生生之谓易”的变易观念加入了“循环论”,形成包含恒久不变的独特“循环变易观”。“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五行相克”就代表了这种包含“不变”的变易观的哲学表征。表现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就是“物极必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历次思想与社会改革,无论是孔子的“克己复礼”,还是王安石的新政;无论是韩愈的古文运动,还是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无不高扬“复古”的旗帜。这不仅仅是借“托古”之名,而更多地蕴含着“循环变易”的理念内涵。

四、重视整体协同
中国的社会构成是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宗族,由宗族而社区,由社区而国家,形成并保持了一种“国家一体”的格局,宗法关系深深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文化的各个角度。在宗族内,每个人都不被看作独立的个体,而是被重重包围在宗法血缘的群体里。因此,群体的利益高于一切,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只是自己的特定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宗族的、对于整体的,从而自然的引申为对于种族的、对于社会的、对于国家的责任和义务。这样就很容易在“人道亲亲”的基础上引申出关于社会、国家的所谓合理秩序。在这种秩序上,个人被置于从属的、被支配的地位。个人的一切服从于整体,这样才能把整个社会整合起来,统一起来。于是,在政治领域,倡言大同理想;在社会领域,强调个人、家庭与国家不可分,倡导“保家卫国”;在文化领域,提倡“持中贵和”;在军事领域,确定“统筹全局”的基本战略;在伦理领域,标榜“舍小家为大家”,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和局部利益而维护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等等。所有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集体至上的思维定式与共同心理特征。这种可以被称为“宗法集体主义”的观念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实是功不可没。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的个性自由发展,有时候更会成为统治阶级强迫人民做出无谓牺牲的借口。
而将“重整体”的观念落到实践上就需要做到“协同”。要使庞大复杂的社会,无数心性相异的个人,凝聚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贯彻一种整体的秩序,就必须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等方面使人们普遍互相认同,具备高度协同的道德与精神素质,并使之外化为具体的协调性行为。作为中国文化之主体的儒家思想,从精神文化方面满足了这种需求。孔子曰:“和为贵”。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礼记》更是讲:“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一个“和”字,其实包摄了推己及人之忠恕之道、和而不同的君子风范、修齐治平的人生境界、民胞物与的豁达胸襟、天下一家的深厚情怀。这一个“和”字实在是中国文化协同思想的灵魂与核心。

五、重于道轻于器
老子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无常而无不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将世界分为“道”、“器”两部分,充分强调“道”在宇宙人生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孔子所讲“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指伦理政治的“仁义之道”,与道家作为宇宙规律体系的“道”虽有区别,但其仍然属于“形而上者”即精神范畴,仍然处于安身胜立命、把握世界本质的首要地位。可见,中国传统文化这种重精神、轻物质的倾向十分突出。
这种“重道轻器”的思想,除了表现在天人关系上的“重人道轻天道”之外,还表现在义与利、名与身、主体与客体关系等方面。
义利关系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讲:“舍生而取义者也。”把义看的高于生命,更高于世俗的物质利益,充分体现了占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地位的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宋明理学所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更是将重义轻利的文化观念推向极致。
重名轻身,是“重道轻器”的又一表现。中国文化执着于对善的追求与体认,以名声、荣誉的完美,为人称道为最大满足,以好声望、好名声作为立身处世之本,“人无信不立”成为千古不变的道德信条。“名”是一个人德性的表现,是社会群体对他的价值评定与肯定,自然不能等闲视之。理学家提出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正是这种重名轻身观念的最好注脚。
“重道轻器”的文化倾向反映在主客体关系上,便是重视主体的道德修养而忽视对客体的讨论与分析。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将时刻反身内求、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作为求学与研究的唯一目标。这种反身而成之类的劝导,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不绝于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直到近代,西方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后,还有一些人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器物蔑称为“雕虫小技”、“奇技淫巧”。这样就造成了近代中国一边挨打,一边自欺欺人的尴尬局面。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恨地无环 2006-11-14 14:31 +100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慕容秋水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2
编号 91289
注册 2006-11-13


发表于 2006-11-14 16:3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五、重于道轻于器
   这大概也与所处的环境有关系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伟君子
(野驴楚才)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24
帖子 2397
编号 36946
注册 2005-4-16


发表于 2006-11-15 15:3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不错,赞一个!!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林冲
(教头)

京兆郡公
谏议大夫
★★★★

Rank: 17Rank: 17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5
功绩 872
帖子 6312
编号 56550
注册 2006-1-2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11-15 23: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可惜已经被糟蹋的差不多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笑问·苍天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1
编号 87305
注册 2006-10-14


发表于 2006-11-20 15:4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写的很透彻啊,LZ文采真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pan865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9
编号 92072
注册 2006-11-18


发表于 2006-11-20 18:2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传统文化在当今衰弱的不成样子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蒹葭苍苍
(廉州山人)

晋国公
太常卿
枢密直学士
威行军节度使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5
功绩 3472
帖子 12836
编号 124
注册 2003-8-25
来自 南珠古郡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11-21 14:12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Yahoo!
二\五是乱弹琴,最近在写小说,有时间再一一驳斥

[ 本帖最后由 蒹葭苍苍 于 2006-11-21 14:13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伟君子
(野驴楚才)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24
帖子 2397
编号 36946
注册 2005-4-16


发表于 2006-11-21 14:3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是么?期待楼上的观点。

上次遇到一个人讲:史记的创作是为了反驳董仲叔天命历史论的观点。
也就是说董仲叔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提出了,天命说,说历史的发展,有一个天,也可以称为上帝的角色来控制。
司马迁则通过史记的撰写,来说明天命自然论,应该天道是自然的,历史由人来创造。
不知道这个老先生说的对不对,不过按司马迁的观点,与楼主第二条有点类似。

其实楼主说的也许是指,中国思想中,虽然重天,重神,但内心还是最重人,以这么多的朝代更迭来看,中国虽然给皇帝以神的色彩,但这个神确是可以反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春山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3
编号 73408
注册 2006-6-22


发表于 2006-11-21 16:1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人心不古
顶部
性别:男-离线 ptcn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86
帖子 8570
编号 52547
注册 2005-11-5


发表于 2006-11-24 02:1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鄙人不才,先替7楼的批评一下LZ。

QUOTE:
一、生命强盛不衰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了无数光辉灿烂的文明古国。然而,在众多文明之中,惟有中华文明能够绵延数千年不断,并长期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这不能不被称为一大文化奇迹。
促成这一奇迹 ...

人类几个主要文明的延续时间,古埃及起始于6000年前,公认地终结于约2000年前。延续了约4000年。古希腊这个不好说,希腊城邦时代终结于亚历山大的马其顿,而马其顿的希腊又被古罗马取代,这样的更替是中国历史上那种同一文明内的朝代更替,还是不同文明的兴起和灭亡????古罗马分为东、西两部之后,逐渐演变为中世纪的欧洲封建社会,经过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到了”近、现代的西方文明。能否把近、现代西方文明视为古罗马的直接延续,从而把古希腊、古罗马和现代西方文明视为同一文明?如果能,那么这个文明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至今已经有5000年了。如果不能,那么为什么不能?

我个人认为古希腊文明的延续终止于法国大革命,延续了5000年。

中国文明的起始年代,目前普遍认同的是公元前1500年的商代之初。一些学者认为应该更早,但至少一些大陆的官方权威历史教科书也不肯定夏朝的存在。

我个人观点,中华文明的起点不止于商代之初(具体理由比较复杂,略)。但即使加上夏朝,也不过上溯到公元前2000年,至今4000年。

如此,中华文明在寿命上并无优势。但她的确是唯一一个仍然在延续的古代文明。

华夏文明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她非常地“先进”-在君主专制的政体下延续了2000多年,这恐怕是世界上少有的(但仍然有古埃及这个先例,所以未必是唯一的)。

QUOTE:
首先,中国所处的特殊地理条件为中国人提供了相对隔绝的生存环境。在中国的北方是人迹罕至的沙漠荒原,西部、西南部是不可逾越的崇山峻岭,东部、东南部是浩瀚的大海。这样的地理环境就像一个巨大的摇篮,保护着中华文明绝少受到异域文明的干扰和威胁直到近代科学诞生以前,为中华文明的延续提供了客观的有利条件。

地理因素的确非常重要。但不是LZ所说的。

世界上所有主要文明都发生在地中海周边,唯一的例外是华夏文明,还有介于非主要与主要文明之间的玛雅文明。人类历史上,文明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这就如同在宇宙中物质的分布不均匀一样:有的地方密实如地球甚至更甚,更多的地方则虚缈得近似真空。


在古代,如果2个文明在地理上过于接近,就会显著互相影响,结果是吞并、吸收、融合。主要文明是由非主要文明发展壮大而成的,2个文明的吸收、融合、吞并会使其中之一丧失发展成主要文明的机会,比如波斯文明被马其顿的希腊所消灭、迦太基被古罗马征服等等。

因此,影响文明的地理因素,首先不是LZ所谓的地域的隔绝,而是一个文明与另一个文明的沟通距离。地理距离是沟通距离的一个因素,但地理距离不等于沟通距离。随着机器时代的到来,地理距离在这个沟通距离里的比重被显著缩小,古老的华夏文明几千年来首次被另一个主要文明所沟通,这就是1840时的情况了。

QUOTE:
其次,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引领力和同化力。古代中国被周围各族视为“礼仪之邦”、“天朝上国”,一直是邻国所学习的榜样,诸如日本、朝鲜等国受中华文明影响之深自是毋须言表。虽然在历史上也出现过多次北方游牧民族武力入侵中原的现象,但从文化的角度上看,我们却发现其实最终反是“征服者被征服”。

亚文明与主文明之间、农耕文明与游牧势力之间出现这样的关系,是历史上主要文明的普遍现象,非华夏文明所独有。

QUOTE:
因为无论是南夷北狄交侵、五胡乱华、还是蒙古大军南下、满州女真入关,最后都以这些民族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中原农耕文化,在文化上被同化而告终结。

此乃所谓的“酱缸”。LZ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样的思想情结,也是如今辫子戏泛滥的一个潜意识根源。

QUOTE:
最后,中华文化的自豪感直接造成了中华民族群体的向心力与归属感。在西周时期,中华先民便产生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文化心理特制上的自我确认观念。苏武牧羊、文天祥“不指南方死不休”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个好像也被满清作为对汉人政策的指针。

P.S.:苏武“不指南方死不休”没错,文天祥已经南无可南、指无可指了,难道他在指爪哇国。

QUOTE:
中国文化中的这种人道重于天道的倾向与以儒家伦理学说为主体的理论价值取向直接相关。儒家要通过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道德品质的培养,造就出“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从而构建起一个等级分明、上下有序、各安其份的大同世界。这既是儒家理想的出发点,也是其追求的最终目标。因此,对于此外的事情,包括对于天道自然之规律的探求与关心,都是不屑一顾的。朱子曾说:“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正是这种轻视自然、宇宙规律的文化倾向妨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所以在中国文化中,一切学术文化都可以被看作是儒家伦理的外围和边缘。

孔子有一篇“大同小康”的论述: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
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
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
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
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
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弟兄,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
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
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
殃,是为小康。(《礼记·礼运》开篇)

按照孔子的表述,LZ这个所谓的“等级分明、上下有序、各安其份”不过是“礼义以为纪,以
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弟兄,以和夫妇,以设制度”的“小康”,不是“大同”!!!

而朱熹同学更是干脆否认孔子说过这篇大同小康的论述(其根据似乎也是“莫须有”)。

中华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在观念和认识等上都有所不同,早期很多积极的东西到后来被丢弃、“遗忘”、窜改了(比如孔子的“大同小康”思想)。

-------------------------------------


LZ的其他内容没给我什么印象,不评了。

[ 本帖最后由 ptcn 于 2006-11-24 02:5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猪七戒
(猪七戒)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52
编号 4534
注册 2004-1-16


发表于 2006-11-24 10:2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传统都丢了,可惜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等待的沙子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94
编号 86975
注册 2006-10-12


发表于 2006-11-26 18:2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不是易经系辞里的嘛,传说是孔子写的,是老子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changboboT_T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66
编号 15956
注册 2004-8-20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7-1-4 18:1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P.S.:苏武“不指南方死不休”没错,文天祥已经南无可南、指无可指了,难道他在指爪哇国。

这句话的确是文天祥说的,ptcn别搞混了。。。。

我是极力主张消除中国传统文化,全盘接受西方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害人不浅,根本就不是一个有竞争力的文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末日朝阳
(猫尾巴被踩)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92
编号 78966
注册 2006-8-13


发表于 2007-1-4 19:5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唯一?印度呢?被无视了?
晕,老子的道被这样理解 = =!算了,柏拉图的理型也经常被院派的大人们曲解

楼上的,你厉害!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7-1-4 22:1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并不重于道轻于器,中国古代的发明家,物理学家,化学学家,机械研究者,旅行开拓者,社会学家甚至比早近代的欧洲还要多,而所得出的科学有些直到十八十九世纪还算领先。要说彻底落后那还是满族入关之后,逐渐集体衰落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实干司马

南海郡公
★★

Rank: 20Rank: 20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2
功绩 1033
帖子 10365
编号 310
注册 2004-3-3


发表于 2007-1-4 22:3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从汉代独尊儒术以来,逻辑思想逐步消亡,也是特点之一。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7 04:4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4829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