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金刚。。。。。。。。
性别:男-离线 guy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0
编号 68140
注册 2006-5-7
来自 xi'an shanxi


发表于 2006-5-31 13:1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金刚。。。。。。。。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

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

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照中国人读书,就是这样念,如果照念经的方法,要敲个木鱼,嘟嘟嘟……一路念

下去。为什么敲木鱼呢?鱼是昼夜瞪著眼睛的,鱼睡觉就是停在那里不动了,休息一下

就算睡觉了。所以我们庙里敲这个木鱼,是要我们精进,修道要效法鱼的精神,昼夜努

力不停。本经第一章,是说明一切各有因缘不同,佛讲楞严经时,开头另有不同;说佛

有一天刚吃饱饭,他的兄弟阿难在城里头出事了,佛就马上显神通,头顶放光,那光可

大了,化身一出来,传一个咒子,叫文殊菩萨赶快去把阿难救回来。经典的开始虽都不

同,但是只有金刚经特别,没有什么头顶放光、眉毛放光、胸口?字放光等等。金刚经

只是从吃饭开始,吃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北平白云观有副名对,从明朝开始的一

副对子:「世间莫若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在我们平常的观念里,总认为佛走起路来一定是离地三寸,脚踩莲花,腾空而去。

这本经记载的佛,却同我们一样,照样要吃饭,照样要化缘,照样光著脚走路,脚底心

照样踩到泥巴。所以回来还是一样要洗脚,还是要吃饭,还是要打坐,就是那么平常。

平常就是道,最平凡的时侯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间;真正仙佛的境界,

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所以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是出世、圣人之道的完成。希望青年

同学千万记住金刚经开头佛的这个榜样,这个精神。

    佛这样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每一本佛经开头都是四个字:「如是我闻」。涅盘经上说,佛在涅盘的时侯,阿难

问他:你要走了,将来我要记录你的言语,别人怎会相信呢?还以为我是假造的。佛就

告诉阿难,在一本经开始时,加上「如是」二字,「我闻」的我是指阿难自己。「如是

我闻」就是我听到佛这样说。

  阿难的头脑,像录音机一样,佛所讲的东西,他一字不漏记得。为表示负责,他特

别说明是「我闻」,是当时听到佛说的。「如是」两个字是古文,照我们中国文字的写

法,应该是「我闻如是」,佛经翻成中文,产生了另外一种文学,用倒装的文法。「如

是我闻」成为中国佛教文学的一种体裁,优美而有文艺气息,鸠摩罗什译经加上「如是

我闻」,味道就不同了。

  如果照旧式的讲经方法,「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又可以讲上两个月。怎么样叫做

如?如者,如如不动之如也,然后怎么样叫如如不动?如如不动者佛法之境界也……这

么讲起来就没完没了,现在我们就不讲得离题太远了。

    那个时侯

  「一时」这两个字,倒是一个大问题,没有一本佛经记载时间、年龄;佛经都是

「一时」这两个字。拿白话文来解释,「一时」就是「那个时侯」。那个时侯就是那个

时侯,那个时侯也就是这个时侯,所以这个「一时」很妙。

  我们研究印度的文化及历史,知道印度人不太注重时间,所以印度人没有历史观念。

十七世纪以后,靠著英国以及东西方一批学者的整理,才有了印度史。不像中国的历史,

是从古老开始五千年一直下来的。所以有些人要学梵文来研究佛学,那就是一个非常滑

稽的事。尤其是现在的梵文,是十七世纪以后的梵文,唐宋以前的梵文,连一本原经都

找不到了。而且唐宋以后的梵文,有南印、北印、东印、西印、中印,五方梵文各自不

同。我们当时翻译过来的梵文也有不同,咒语的发音也有不同,这些旧的梵文,现在影

子都找不到了。所以说,一般研究梵文的佛学家,用十七世纪以后,欧洲人整理出来的

梵文,追究少数留下来南传佛教的本子,想探讨整个的佛法,拿孟子一句话来说:「缘

木而求鱼」。

  当然,这个事情我也很少提到,严格的来说,真正的佛法,全部都在中国大藏经里。

这一两百年来,西方人似乎有意否定东方的佛学,日本人也跟著乱叫。所以说,花很大

的精神学梵文,为了研究佛学,真是浪费光阴,又误人子弟。你慢慢三大阿僧只劫去找

吧!当然,梵文也是一种文字语言,可以去学,但是它同真正佛法是毫不相干的。

  再说,印度人除了没有时间观念而没有历史外,数字观念也非常差,所以佛经上这

里八万四千,那里八万四千,等于杭州人说:「木老老」,多得不可数的意思。印度人

说多得很就是八万四千。

  「一时」意思非常好,真正悟了道,就没有时间观念。金刚经告诉我们,「过去心

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时间是相对的,真正的时间,万年一念,一

念万年,没有古今,没有去来,等于一首古诗:「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

  月亮、太阳、风、山河,它们永远如此,古人看到的那个天,那个云,也就是我们

现在看到的这个天和云,是一样的世界。未来人看到的也是。风月虽是一样,但是情怀

有浅深。有些人看到风景很高兴,痛苦人看到一样的风景,却悲哀的要想死,都是个人

自己唯心所造。

  在科学上的了解,时间是相对的,在佛法上时间是唯心,不是绝对的。痛苦的时侯,

一分一秒却有一万年那么长,幸福快乐的时侯,一万年一百年,也不过一刹那就过去了。

因此佛法已经点题了,「一时」,就是无古今,也无未来。

    舍卫国的讲堂

  「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佛由三十一岁开始说法,直到八十岁,在四

十九年之间,他的教化工作,大部分都在舍卫国。舍卫国在中印度,经济文化发达,财

富很多。舍卫国的国王,就是楞严经上那位波斯匿王,也是佛的弟子。那里有位长者,

年高有道德,是舍卫国一个大财主,名叫「给孤独」长者,也是拜火教的教主。有一天

他到波斯匿城去给儿子相亲,遇到了佛,对佛产生了信仰。他请求佛到波斯匿城去说法,

而且要给佛盖一个讲堂。佛说:有因缘,你盖好讲堂我就来。他回到波斯匿城,找了一

个最好的场地,但是却属于祗陀太子所有。太子提出来一个条件,如果长者能把黄金打

成的叶子,一片片铺满了八十顷的地,就把这地卖给他。

  给孤独长者爱布施,孤苦伶仃的人找他,他一概都帮忙,专门做好事,所以叫做

「给孤独」。他真的把金叶子一片片去铺那八十顷地,铺了一半的时侯,有人报告了太

子,太子问他为什么这样作?长者说:「那真是佛啊!是真的圣人。」太子说:「我相

信你的话,你不要铺了,我们两个人共同建造吧!」所以这个讲堂就是祗树,祗陀太子、

给孤独长者两人合力所盖,称为「祗树给孤独园」。楞严经也是在这个地方讲的,这个

园林是佛的大讲堂,经常在这里说法。

    千二百五十人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每一本佛经,都提到这两句话,不论佛在那里说法,都是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

人俱。佛说法的时侯,难道都是出家和尚听吗?它这里只讲和尚,没有讲居士多少人,

男人多少,女人多少。有些佛经记载佛说法的时侯,天龙八部亿万,不可知,不可数,

不可说,那就很多了,那就是「木老老」。普通说法都是千二百五十人,这一千二百五

十个佛弟子,叫做常随众,佛走到那里跟到那里。拿我们现在的名辞来说,这是基本的

学生,基本的队伍,都是出家人。

  为什么只提千二百五十人?佛出来传法以后,第一批招收的学生,拿我们现在的话

讲,最难降伏的学生,就是这一千二百五十人。其中的舍利子,在佛没有出来说法之前,

他已经是大老师了,跟他的有一百个学生。还有三迦叶兄弟(不是拈花微笑那个迦叶),

其中两人各有二百五十个学生,另一位有五百个,合起来一千个学生,他们都是影响当

时社会宗教的大学者。另外有神通的目连尊者也在那里,年龄也比佛大几岁,也在传教,

他也有一百个基本徒弟。还有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个,所以佛有这六个徒弟皈依了以

后,他们带领出家修道的学生,一起皈依佛,才变成了一千二百五十个常随众,就是经

常跟著佛的;每次说法,他们都是听众。

  不过千万记住啊!其中有些人年龄都比佛大几十岁,佛是三十一、二岁开始说法,

舍利子年纪较佛大二、三十岁,目连也比佛大。所谓比丘是出家人,翻译成中文的意思

就是「乞士」。乞士是一个好听的名辞,意思是讨饭的,讨什么饭呢?不是讨一口饭吃

的饭,是讨一个永远不生不灭的精神食粮。所以,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一切众生,称

为成佛比丘。比丘的道理,也含有破除一切烦恼,了一切生死,而能有所成就,能证果

的意思。

[ 本帖最后由 天宫公主 于 2006-5-31 13:2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司徒苍月
(kagami☆sama)

越国公
荆南节度使
枢密直学士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7
功绩 2823
帖子 28883
编号 52341
注册 2005-11-2
来自 创界山
家族 司徒实业


没有排过版
经本郡鉴定是转贴

请楼主标上转贴标志,可能的话请标上出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guy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0
编号 68140
注册 2006-5-7
来自 xi'an shanxi


发表于 2006-5-31 13:2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司徒苍月 于 2006-5-31 13:15 发表
没有排过版
经本郡鉴定是转贴

请楼主标上转贴标志,可能的话请标上出处

懒得标,呵呵
南怀谨的《金刚经译注》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天宫公主
(司徒家的颖颖)

虞国公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6
功绩 517
帖子 11552
编号 1037
注册 2004-10-25
来自 天津
家族 司徒实业


发表于 2006-5-31 13:2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好,我替你标。
顶部
性别:男-离线 guy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0
编号 68140
注册 2006-5-7
来自 xi'an shanxi


发表于 2006-5-31 13:3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6-5-31 13:29 发表
好,我替你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谢谢,续,太多了,贴不完

  我再问你,佛真正说过法吗?须菩提当场答话,就向佛说,世尊,据我所了解,你

没有说过法啊!没有传过法啊。

  你看,两个人当面扯谎!释迦牟尼佛三十一岁悟道,三十二岁出来就开始教化了,

他说了四十九年法,现在师生两个对话,却说没有说过。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这第二句问话,好像与前面不连贯似的,实际上是相连的。须菩提说了没有说法之

后,佛又问了;你的意思怎么看法,这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个物质的宇宙,所有的微尘

合起来,多不多啊?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这是讲什么话?微尘不完全是灰尘,我们先叫它灰尘来讲,如来说一切的微尘非微

尘;我说没有灰尘,不是灰尘,姑且叫它做灰尘。佛说这里告诉你,三千大千世界,没

有世界,姑且叫它做世界。你说这讲的是什么啊?怪不得儒家认为金刚经不能看,不晓

得讲些什么,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三千大千世界,又非三千大千世界。你说

了没有?我没有说。不晓得搞些什么!

  微尘是佛学里的名辞,微尘又叫外色尘,过去佛经所讲的外色尘,等于现在说电子、

核子、原子之类。除了外色尘,还有内色尘,内色尘厉害极了,学佛的人假使念佛念到

一心不乱,或者修观想的人,观成功了,心物一元,可以变成另外一个人站在前面。人

家还可以看得到,也能说话,也能作事,这就是一切唯心所造,这是内色尘的力量把它

发出来的。当然,现在世界上很少有人证到这个道理,但是这是绝对的真理,是可以证

到的,也就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现在佛说的这个外色尘的微尘,再分析下去,又分成七分,就是色、声、香、味、

触、法、空。所以啊!过去两千年来的佛学很难讲,大部分的佛学家和大法师们,说到

这里就不说了,因为无法讲。现在科学昌明了,勉强还可以解释一下,这些,佛在两千

多年前,就知道了。

  核子、原子,爆发了,完全空,空了以后能够发光,能够震动声音,能够死人。所

以原子一爆炸,那个空的力量一过来,人都变形了,原子尘沾到的不死也医不好了。原

子、核子最后分成空,所以微尘分七分,色、声、香、味、触,法、空。

  换句话说,佛告诉你,这个世界一个一个灰尘,一粒一粒灰尘,一个分子一个分子,

组合拢来,构成了一个物理世界。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烂了,分析了,本来就是空的,

没有世界的存在,也没有微尘的存在,一切本空,这个物质世界的空,同般若波罗密,

智慧、心念最后的空是会合的,是心物一元。

  会合最后是真空,那个空的境界,是佛的境界,就是悟道;那个时候的悟道,是修

证到的,不是理论,要功夫证到。那个境界,不可说,不可说,说了半天,都不是,所

以佛才说没有说法。须菩提讲:是啊!你没有说啊!因为实在没有办法说,说不出来的,

说个空已经不是它了!说它是有,世界上有的东西又终归空的,所以空有都不能讲,即

空即有,非空非有。

  金刚经文字非常流利,很容易懂,不是理论上难懂,是修证到最难,修证到这个境

界,才是真正算是学佛。

  这一段说了以后,他又转到另外一个问题。

    你我的三十二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

  我们学佛不能著相,也等于其它宗教反对拜偶像一样;什么是偶像?佛经上讲的佛

不得了,每一个佛成功了有三十二相,三十二种与人不同的相貌;八十种随形好也是别

人所没有的。这个问题很大,这就是话头。

  比如我们塑的佛相,眉间镶颗珠子,头上鼓起来有个包包,眉间鼓起来有根白毛。

这根白毛不是乱长的,平常收拢来,「白毫宛转五须弥」,向右转圈的,白毫这根毛拉

出来有多大呢?有喜马拉雅山五倍那么大。「绀目澄清四大海」,那两颗眼睛发蓝的,

眼白发碧青的颜色,此四大海水还清,四大海水并不清,不过形容它的清。

  譬如我们讲过的,因为佛修行三大阿僧只劫,没有讲过一句谎话,因此他的舌头吐

出来,可以遍布三千大千世界,我们衣服都不能晒了,他舌头一吐出来,太阳都被他遮

住了。所以佛有三十二种相,皮肤都是平满的,无一不好,出来一身都是亮光。

  当年有人问我们,你们禅宗开悟了就是佛,怎么没有三十二相呀!我们看看自己,

还是那个手,也没有长根毛;说开悟了,一点都没有变嘛!牙齿掉了也没长出来,头发

白了也变不黑,这个悟靠不住啊!

  后来再看一看,每个人都有三十二种相好,你的相,我绝对没有,我的相你也没有,

你长成我那个相,你也不是你了。然后看一切众生,各有各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

果真执著三十二相的观念,那只能说宗教信仰则可,真正的佛法被你糟蹋了。学佛法不

能著相,所以他自己提出来,问须菩提,能不能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样的观念来看佛,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不可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如果你们打坐看到那个佛放光,或者昨天夜里梦到,佛告诉你些什么,那是做梦,

你千万记住,不能以三十二相见如来。那个梦中见的是真的假的呢?梦中见的也是真的,

那是你阿赖耶识所变,不是假,自他不二,也是真的,但是你不能执著。佛说:何以故。

什么理由呢?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我确定的告诉你,佛说一切人成佛功德圆满,都有三十二相。这不是法身的相,法

身无相,所以,可以叫他三十二相,也可以叫他六十四相。你懂了金刚经这个道理,你

就悟到了中国的易经;易经有六十四卦,也就是六十四相,道理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啊,

易经八八六十四卦,其实一卦都不卦,因为卦不住的,卦者变也,都是变相。讲到这里,

想到一个禅宗的典故,你能理解了,你们年轻智慧高的也可以开悟。

    夹山大师

  有个禅宗大师叫船子诚,又名船子和尚,船子是外号,就像我们说济颠和尚,济颠

是外号,法名叫道济,因为疯疯颠颠,大家叫他济颠和尚。那个船子和尚开悟后,与其

他两个师兄弟下山去,有人到湖南去教化,有人到江西去教化,最后就问船子诚准备到

那里去?

  船子说:师兄啊!我看你们这一生有好福报,将来可以做一方的大师,我这个苦命

人,此生做个平凡的人,多做一点好事再说吧!不过拜托你们两位,将来有第一等的人

材,给我送一个来,接接我的这一支。师父把学问传给我我不交代下去,上对不起历代

先圣先贤,也对不起师父啊!只要有人接我的法,我就心满意足了。

  所以他就跑到江苏华亭,一个小地方,做个渡船人,一只小船整天渡人过河来去,

给他钱,他收两个,不给钱也没有关系。

  后来有个大法师夹山和尚,佛法好,学问好,讲经说法,听众极多,名气大得很。

船子诚的师兄道吾和尚听到了,心想那个师弟船子,还天天在摇渡:道吾也是禅宗的大

师,穿了件破破烂烂的和尚衣服,言不压众,貌不惊人,就去听夹山讲经。到夹山道场

找个后面的角落坐下。有人起来问:「如何是法身?」夹山和尚回答:「法身无相。」

又问「如何是法眼?」他说:「法眼无瑕。」答的多好。法身无相嘛!根据金刚经,三

十二相皆是非相。法眼是没有一点瑕疵的啊!心如明镜台,无所不照,无所不知。照佛

学的理论,这个回答的确没有问题。

  可是坐在那个角落的道吾,嘻!就给他那么一笑!这个笑是冷笑。夹山受不了啦,

赶快下堂,经也不讲了,下来把和尚的大礼服袈裟一披,就去找这个破破烂烂的道吾和

尚顶礼。他说老前辈啊!我刚才答话,那里错了?道吾说:错倒没有错,可惜没得师承。

换句话说,你理论是对,你功夫上没有到,你不要瞎说。夹山就问当今天下,那一位是

明师啊?道吾说,明师是有,但是你今天名气那么大,恐怕作不到,除非把招牌丢掉,

名利不要,我再指给你一条明路。像道吾这种和尚,给师兄弟找徒弟,多有本事。

  夹山果然丢弃既得的盛名地位,捆一个小包袱就去了,夹山在声名显赫时居然能为

道而舍弃一切,证明他后来的大彻大悟是有道理的。道吾说:我说的这个人啊!「上无

片瓦,下无卓锥。」上无片瓦,下无立锥,就是住在船上嘛!他说你到华亭三十里外,

那个河边去找一个和尚。后来夹山就找到这个船子诚,中间我们就不详细报告了,大家

可以参考指月录。

    夹山见船子

  船子诚一看这个夹山啊!将来一定是个大师,知道是师兄搞来的,夹山上船以后,

也没有说出道吾,也没有自我介绍,他们两个人彼此考察。

  船子和尚就问夹山:「大德高栖何寺?」当时他们两个人的学问都很好,说话满口

的字句文雅,夹山说:「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喝!那都是开悟了的话。就是我们普

通讲:你贵寺在那里?夹山答话:「寺即不住,住即不似。」这似乎是应无所住而生其

心嘛!还有所住就不是了!所以禅宗叫机锋,一句话,不等你考虑一下讲出来,等你考

虑了一下再答,就已经不是了,那就住即不似了。

  这两个人学问都好,佛学都呱呱叫,平常大概都在佛教刊物上登文章的!(众笑)

  最后没有办法船子和尚就拿起那个船桨,一下子就把夹山打下水去了。人掉下水去,

不会游泳,咕噜噜……狼狈不堪,刚冒上来,船子诚就说:你说你说!夹山正准备张嘴,

船子又把他按下去了,来往一共按下三次。人掉到河里去了,咕噜噜水吞下去,刚刚冒

上来一点,又把他按下去,你快说,一定又讲道理,寺即不住,住即不似,赶快又把他

按下去,不等他讲。

  最后,把他满肚子学问道理给水泡光了,再一次冒上来,夹山说我懂了,再不要把

我按下去了。这一下开悟了,船子说:我告诉你,佛法就是这样,你可以走了。

  当然夹山在船上帮师父划船划了多久,就不知道,后来师父叫他走,他告辞师父走

了,一边走,一边回头看这个师父。我们一定觉得他未免有情,恋恋不舍,但是这个师

父一看到,说:「和尚,你以为我还没有教完你啊!」把船弄翻自己就沈下去了,这样

坚定夹山的信心。不过他吩咐过夹山,从此不许住在闹市里当法师,要好好到深山里头,

没得吃的都可以,香炉古庙冷湫湫的,好好去修行,修成功了再出来。

  后来不知过多少年,夹山再出来做大师,有前辈又出来请问他,如何是法身?答以

法身无相。如何是法眼?答以法眼无瑕。还是这两句话。同样是这两句话,悟后是证到

了这个境界,开悟前只是理念上的话。理念上虽对,但是,你嘴吧上会说,叫作口头禅,

身心没有证进去。所以,有关这个相的问题就是这样,你著了相,总以为外面有个佛像,

看到有个佛来,是打坐也好,入定也好,作梦也好,你看到佛在显身,你就著相了,就

不是佛法。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就是这个道理。

    大的功德

  讲到这里,有一点很重要的交代,这个世界最高的东西,不是唯物的,是绝对唯心,

但是这个心是心物一元的心,不是与唯物相对的唯心。这个心物一元的心是看不见的,

不著相,不能著相。真正的佛法是破除迷信的,是不著相而起正信的,法身无相正是悟

道;这就是前面讲的两个重点,讲完了,他就告诉须菩提: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

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假使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拿恒河沙一样的生命,布施给人家了,这个功德比把充

满宇宙的财富布施还要大。

  人生最舍不得是两样东西,第一是财,第二是命。当有命的时候,钱财是最舍不得

的!所以有命活著的人,肯布施钱财就很了不起了。若是掉到河里马上要死的时候,你

只要救我上来,什么都可以给你啊!那个时候命舍不得的;所以命比钱财还要重要。

  上一节讲到拿宇宙一样多的财宝布施,得福很多,这一品更严重了,拿恒河沙那么

多的身命来布施,你看这个福报大不大?当然很大,但是,却比不上懂得金刚经四句偈,

能够受持,修证,甚至自度度他,自悟悟他,为他人说的这个大福德。

  这是什么大福德?是无为之福,是正信之福。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凯坦尼古斯基
(三级人民侦察员同志)

★★

Rank: 12Rank: 12Rank: 1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120
帖子 5477
编号 51174
注册 2005-10-15
来自 李家沱军分区(工作关系借调 )
家族 第四国际


发表于 2006-5-31 13:3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个贴子MS在“我思我在”会更妥当罢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天宫公主
(司徒家的颖颖)

虞国公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6
功绩 517
帖子 11552
编号 1037
注册 2004-10-25
来自 天津
家族 司徒实业


发表于 2006-5-31 13:3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等贴完了再做鉴定。
顶部
性别:男-离线 guy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0
编号 68140
注册 2006-5-7
来自 xi'an shanxi


发表于 2006-5-31 13:3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

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

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

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

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

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

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

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文喜和文殊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

是说。】

  这是加进来的一个问题,我们把金刚经放轻松一点,当作是师生问答的记录,或者

当成一个剧本,不要像念书一样死板,要把心扉打开一点去了解。现在佛告诉须菩提说,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如果你梦中看到了佛,或者佛真的站在云端上,那你就著魔

了;那不是真见佛,你尽管拿石头去丢他,拿金刚经打他,你可以说:是你说的,凡所

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跑来干什么?

  当年有一个故事,一位非常有名的文喜禅师,从小出家,三十几岁开始参禅,总不

能开悟,于是他从南方三步一拜,拜到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是七佛之

师,智慧第一,释迦牟尼佛和许多佛菩萨,多生累劫都是他的弟子。所以大家求智慧、

想开悟,都是三步一拜去朝五台文殊道场。也有人拜了三年两年才拜到,为的是要见文

殊菩萨。

  话说这位文喜和尚拜到了五台山金刚窟,看见一个老头子牵一头牛,胡子白白的,

头发也是白的,请他到他的茅蓬喝茶,问他道:和尚你了不起啊!三步一拜是从那里来

的?文喜说南方来的,想求见文殊菩萨。老头子说:南方佛教怎么样?他回答说:南方

佛教麻麻胡胡,所以到这里来,想求见圣人……你们北方五台山的佛法怎么样?老头子

说: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啊!

  其实整个世界人类社会,都是有圣也有魔,都是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文喜问道:

五台山一共有多少出家人啊?这老头子说:前三三与后三三。这一句话,千年来也没人

知道他讲什么?一般修道的人就讲,前三三与后三三,这就是要人修气脉呀!后面有三

关,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前面是印堂呀,守窍的灵门关,这里是什么关,那里是

什么关,都是讲这个。其实这个可以作话头参,前三三与后三三就是禅宗的话头。

  那么两个人谈到这里,老头子就问文喜佛法,这位文喜和尚却答不出来;老头子皱

了一下眉头,叫声:均提,送客。茅蓬后面出来一个童子就说:法师你请吧!就把和尚

送出茅蓬外了。这个文喜和尚正回头要道谢,就看到文殊菩萨骑一只狮子站在空中。

  可叹这位文喜,千里迢迢,三步一拜要见文殊,这时才发现原来与文殊菩萨当面对

谈而不自知,真是后悔莫及,痛哭流涕。以后,文喜发愤努力,终于大彻大悟。文喜悟

了以后,到丛林下做苦工,就是部队里所称的伙夫,大陆上禅林中就叫作饭头。饭头的

工作很辛苦,一个庙子中千人吃饭,那个大丛林的饭桶,像我这种个子啊,站在锅里头,

从外面绝对看不见人。要煮一千多人吃的饭菜,所用的锅铲之重,如果没有练过武功的

人,拿都拿不动。所以少林寺学功夫,只要能烧三年饭,你武功就不得了啦!米要整袋

倒进锅去,要搅的时候,要有武功才能转得动那个锅铲。文喜禅师因为自己悟了道,愿

意发心为大家做苦差事,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这就是菩萨道。

  有一天文喜在做饭的时候,文殊菩萨在饭锅上现身,还是骑他那只狮子,在饭锅上

跑圈。文喜看到文殊菩萨,就是当年在五台山金刚窟看到的那个老头子,他拿起锅铲一

边就打过去,一边嘴里说:文殊是文殊,文喜是文喜,你跑来这里干什么?你是你,我

是我。文殊菩萨的那个化身飞到空中一笑,说:「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

劫,反被老僧嫌。」苦瓜当然连根都是苦的啦,这个甜瓜当然连那个蒂都是甜的。修行

三大劫数,连释迦牟尼佛都是做过他的学生的,倒楣了,反被老和尚讨厌。这说明凡所

有相,皆是虚妄,反覆叮咛。也就是禅宗祖师们后来说的:佛来斩佛,魔来斩魔的道理,

这也是修行的无上秘诀。

    烧佛的和尚

  所以说,诸位千万不能著相,一著相后来都变成精神病了,这是反覆请求诸位,也

是警告诸位,不能著相的道理。禅宗到了后来,有一桩丹霞烧木佛的故事。

  丹霞禅师是马祖道一的大弟子,他已经当方丈了,冬天冷起来没有柴烧,就把大殿

上木刻的佛搬下来劈了,用来烤火。当家师出来看到了,吓得说;烧了佛,这个罪过多

大!有因果啊!奇怪的是,这个当家的胡子、眉毛当时都掉下来,脱了一层皮。佛是丹

霞烧的,因果反而到了当家的身上去,这是禅宗里头奇怪的公案,是有名的「丹霞烧木

佛,院主(就是当家和尚)落须眉」的公案。这些道理都说明了真正佛法不著相的道理;

所以各位用功的时候,千万不要著相,一著相就严重了。

  对于佛的这个说法,在第六品中,须菩提提出怀疑的问题了,他说:佛你这样讲了

以后,将来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听到你这样讲,尤其金刚经这一种理论流传

到后世,「生实信不?」他们能够相信吗?一般人信佛都要著相,完全不著相能够办得

到吗?「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佛告诉须菩提说,你不要这样看法,接著,佛就说

预言了。

    五百年后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

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相。】

  这个话很严重,因为讲到一切无相,不著相才是佛。如果落在鬼神相,一天到晚闹

那些境界,自己走入著相的路线,自找麻烦还是小事,已经落入了魔道事大。因此须菩

提提出来问佛,他说你这样讲法,后代还有人真正懂得,能够相信吗?佛说你不要这样

看,当我死了以后,过五百年──为什么讲过五百年?佛在世的时候,叫做正法时代;

佛过世以后是像法时代,就是有佛像有经典的时候;到了佛经都没有了,只有迷信的时

候,叫作末法时代。所以他说,等我过世五百年后,有人真正持戒、修福,多行善道,

功德到了,他的智慧打开就可以相信这个话了。

  佛说五百年后,重点是指后世,也有许多说法,针对五百年后这句话,多方研究推

测论断,在此不多作讨论。

    善行 功德 智慧

  刚刚讲到释迦牟尼佛说,有人持戒、守戒、修福报,福报修成就了,才能得到无上

智慧。一个人不要说智慧,生来能有一点聪明,都还不是一生一世的事。要想得到无上

的智慧,不是求得来的,是修来的。要修一切的善行,一切的功德,才成就无上的智慧。

这个智慧是悟得的,是持戒、修福而来的,守戒累积起来,加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

修福,才真正得到大福报的大智慧。佛在此特别提出来,在他过世以后五百年,有持戒

修福的人,才能相信他的话。

  五百年后文化演变更不同了,这是一个大问题。我经常跟青年同学讨论这个问题,

站在物质文明的发展来说,时代愈来愈进步;站在人文、道德、精神来讲,愈来愈堕落,

是退步的。所以我们现在讲时代进步,是站在物质文明的立场来说的;佛法是从人文的

立场来看时代的。迟五百年,人的智慧变得越来越低,到了末法时代,人十二岁就可以

生孩子,脑袋非常发达,四肢和两手两脚越来越小,极聪明而没有智慧,草木都可以杀

人。换句话说,灾难、病痛、战争随时存在,这是末法的时候,现在还没有到。

  五百年后,有人真能够行善修福,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对于佛经中「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说法,能够注解,真的般若智慧才出来,这是

非常难的事。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注重在形式上,而且多半以有所求的心,求无所得

的果。尤其我们看到庙子上拜拜的人潮,以前是十块钱啦!现在充其量是一百块钱,买

一大堆香蕉、饼,一人把香,烧了以后又拜,拜了以后又磕头,然后求神明保佑丈夫好、

身体好、爱国奖券又中、生意发财、样样都好,然后还把香蕉带回去慢慢吃。你们看!

出这么一点点本钱,那个要求多大啊!我如果是佛是神,是不会理这一套的。哼!你这

个人自己都成问题嘛!花一点点本钱,要求一切都圆满,达不到目的,还要讲这个菩萨

不灵,这个菩萨好当吗?就像古人的一首诗,讲这个天气很难办:

    做天难做四月天  蚕要温和麦要寒

    出门望晴农望雨  采桑娘子望阴天

  你说老天爷究竟该怎么办?人同天一样更难,菩萨更是难上加难。两家人打官司,

两边人都烧香要帮忙,保佑他打赢,你说这菩萨究竟帮那一边好呢?你说菩萨是看谁的

香蕉多一点,猪头大一点来决定吗?所以啊!这些都是宗教仪式,从心理学立场来研究,

这是很滑稽的。我们经常听人家讲宗教仪式的,也只好写四个字来形容,不可理喻!不

可理喻!简直不可理喻!嘴里没有办法讲出来,只好说对对对,你说的差不多啦!是那

个样子,慢慢来吧!将来再说吧!那个将来再说,也许是三大劫以后才再跟你讲呢!就

是说你现在听不懂,只好三大劫以后再说吧!

  现在佛说这个真理,是非常平凡而难相信的,他说后世有人对于平常的道理就是大

道,信得过的要有大福报才行。这个福报不是世间的鸿福啊!所谓能生信心,可不是迷

信,是理性上的正信。「以此为实」,认为这个是实在的真理。佛说你要晓得,将来世

界上这样的一个人,他不止是跟过一个佛两个佛三个佛四个佛五个佛而种的善根;这样

的人,他也不是一生一世修智慧来的!他已于「无量千万佛所」,不知道经过多少世,

在这些有成就人前面学习过!「种诸善根」,他已经做了无量的好事,种了这样大的善

根,才生出这样大的智慧。

    净信和无所住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

德。】

  这样的人,听了我刚才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的这个观念,他信得过的,甚至于一念之间生出来净信。

  这个要特别注意!净信很难啊!它不是正信,而是净信,乾净,空灵,什么妄念都

没有。心境清净到极点,心地上的净土,能够生出净信。假使有这样一个人,一个生净

信的人,他已经是悟道了,已经到达真正无所住了,到达一念不生全体现了。金刚经开

始叫你无所住,无所住就是一念不生全体现,这个才是净信。净信是要证得的,不是理

论上了解。

  佛说须菩提啊!我统统知道,我也亲眼看见这一种人,当下已经得到无上的福德。

拿现在的观念来说,真正得救了,得到大福报,大功德了。佛说的只是这一句话,但是

我们晓得,证得这个真理极难,达到这个智慧成就更难。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一个人到达了一念净信,知道凡是有现象的都不是,而是一切无相,连无相也无。

能够这样悟道的人,就得大福报。为什么?因为此人现生已经到达了佛境界,他就是肉

身佛了。为什么说他到达佛境界呢?因为这个人已经到达无人相,无我相,真正净信了。

一念放下,当然无我相,也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这个四相是非常严重的啊!人生一切的痛苦烦恼,都是这四相来的。从心理学上来

讲,四相是四个观念,也就是人类普遍的四种现象。每个人的我相都很重,尤其知识份

子「我」的意见非常重。知识份子什么都可以忍让,假使碰到一个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你对他说让开一点我坐好不好?他看看你,哼!这个蠢东西,好吧!看你可怜,让你坐。

这就是我相,因为「我」看你可怜,让给你了;因为看到你不懂,懒得跟你讲。所以知

识份子的那个我见啊,当然同我现在一样,是很厉害的。

  人,处处落在我相,我相能够去掉就差不多了。我相去掉了,当然无相,一切平等,

看一切众生皆是佛,看天下的男女都是父母,看天下的子女都是自己的子女。能够作得

到这些就是因为无我相,无人相,自然就做到无众生相,平等,也无所谓寿者相;活得

长,活得短是一样。所以生死看得很通,寿夭同视,生死一条,这是庄子的观念,生与

死是一个道理,同早晨晚上是一样,到了晚上啊,就要休息休息,不须要觉时恋梦梦恋

醒的。「相」,在外境界是现象,在心理上是观念,主观的观念。

  下面两个更重要,「无法相」,一切佛法及什么叫佛法,都把它放下了,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一切不著相,统统放下,这个是无法相。但是你要认为什么都不是,一切都

不是,佛也不是,不是的也不是,你又落在「是」上。什么「是」?「非法是」,一切

都否定,对不住,你又错了,你又落在一个「对」上,这个对就是「无非法相」。换句

话说,一切都不是,一切也是。

  有人研究金刚经,认为金刚经是绝对讲空的,错了,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换言之,

认为一切皆空也错了,因为一切有也是它变的。所以,楞严经中佛说了两句名言,「离

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也就是「无法相」的注解;即一切法,也就是「亦无

非法相」这句话的注解。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离也离。所以金刚经并不是讲空,

它只是说在见道的时候,见法身的时候,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我们起而行之,

修行的时候,孜孜为善,念念为善,是不可以空的。

  禅宗大彻大悟的大师们,解释学佛人基本的道理说:「实际理地,不著一尘。万行

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不著一尘是讲本体;万行门中,起而行之,在行为上是不

能空的,念念都是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万行门中不舍一法;样样都是有,不

是空。这个道理,我们学佛的首先要清楚。下面再说第三重理由,它整篇里头,正面、

反面,反覆说明,最后综合起来产生一个结论。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

者。】

  他说,什么理由呢?假使一个人,心里的观念著相来学佛;譬如今天非来烧香,非

来拜拜不可,就是著相。我们当学生的时候,正是破除迷信,推翻旧文化的时代,上庙

子很想拜菩萨,实在不好意思,怕人笑我迷信。看看四顾无人的时候,赶快跪下去拜一

下,立刻站起来表示我是不迷信的。有一次被和尚看到了,他赶快拿引磬「咚」一敲,

把我吓坏了,怕被同学们看见笑我迷信。后来我就问这个和尚,为什么你要敲这个大磬

呢?他说年轻人不知道,「烧香不敲磬,菩萨不相信,拜佛不放炮,菩萨不知道」。听

得真是啼笑皆非,这也算是一本经。实际上啊!杭州的庙子又多,这样一拜佛,他敲一

声磬,口袋里的钱就要跳出来了,非要给一块不可;香油钱总要拿呀,所以他这个烧香

不敲磬,菩萨不相信是有道理的。

  我说拜佛为什么要放炮?好像菩萨耳朵聋要把他吵醒才知道有人拜他。这个就是说

著相,一切众生心理上的信佛都是大著相,就是著于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著

相就不是佛法。有些宗教骂其它的宗教拜偶像,迷信,那么他的正信又是什么?他说不

拜偶像,事实上还是要拜的,这就是著相了,就是取法相,还是一样落在一个不是正信

的观念上。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这四段的反覆说明,反正你讲空也不对,不是佛法,执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

也不对,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这很难办了,所以真正佛法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要

想悟道,是在这个地方,是要真智慧。

    真 非真

  佛又很坦然告诉我们这是什么道理,「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真正学佛

不应该著相,也不应该不著相。这真是很难办,这里我讲两个故事,虽是笑话,但是其

中有真理。

  话说孔子绝粮于陈,学生就向老师建议,向对面那个有钱人借一点米来吃吧!孔子

心里很难受,好嘛!你们坚持要这样,你们去借吧!谁去呀?子路向来是最冲动的人,

子路就去了。敲开门,那个人问,你是对面那一批落难的人吗?你既然是孔子的学生,

一定认得中国字,我写个字给你认,认对了,不要借,送米给你们吃,不认得,就不借,

有钱也不卖。他写了一个真假的「真」字,子路说,这个字你还拿来考我,这是「真」

嘛!这个人把门一关说,你认不得,不借。子路吃了闭门羹,回去告诉老师,孔子说:

我们到这一步,饭都吃不上的时候,你还认「真」个什么!不应该认「真」了。这一句

话讲完,子贡说:老师呀!我去借。子贡当然比子路高明得多,又去敲门,老头子出来

又是写这个「真」字。子贡想到刚才子路为了认真吃瘪了,他就说这个是「假」字,老

头子更生气,「碰!」把门一关。子贡跑回来跟孔子一报告,孔子说:唉呀!有时候还

是要认「真」的啊!所以这个人很难做,认真不认真之间,很难拿准火候;所以不应取

法,不应取非法,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讲做人行为。

  第二个是禅宗里头的故事,有两个禅师是师兄弟,都是开悟了的人,一起行脚。从

前的出家人肩上背著一根木棍子,上面一个铁打的方方的,叫做铲子。和尚们背著这个

方便铲上路,第一准备随时种植生产,带一块洋芋,有泥巴的地方,把洋芋切四块埋下

去,不久洋芋长出来,可以吃饭,不要化缘了。第二个用处是,路上看到死东西就把他

埋掉。这两师兄弟路上忽然看到一个死人,一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挖土把他埋掉;

一个却扬长而去,看都不看。

  有人去问他们的师父:你两个徒弟都开悟了的,我在路上看到他们,两个人表现是

两样,究竟那个对呢?师父说:埋他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因为人死了最后都是变

泥巴的,摆在上面变泥巴,摆在下面变泥巴,都是一样,所以说,埋的是慈悲,不埋的

是解脱。

  我们通过这两个故事的道理,了解金刚经告诉我们的一句话,「应无所住」,「不

应取法」。不应该抓住一个佛法去修,落在某一点上,就先著了相,就错了。你说,我

什么都不抓,所以我是真正学佛法,你更错了,有时候也要认真!所以,「不应取非

法」。

    何处是岸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一段非常重要,佛吩咐弟子们,「以是义故」,由这个平常教你们的道理,「汝

等比丘」,你们这些出家跟我的一千二百人,「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我的说法像过

河的船一样。筏就是木头捆起来过河用的木排,你既然过了河就上岸嘛!过了河还把船

背起来走吗?没有这样笨的人。佛说:我的说法,都是方便,都是过河用的船,你既然

上了岸,就不需要船了,所以我所说法,如筏喻者,这是个比方。「法尚应舍」,一切

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何况非法」,何况一切不是法呢!

正法,如果最后舍不乾净,还是不能成道的,何况非正法,更不能著相了。这里佛讲得

非常彻底。

  佛法传到中国,常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岸在那里呢?不须要回头啊!现在就是

岸,一切当下放下,岸就在这里。

  禅宗有个公案,有一个龙湖普闻禅师,普闻是他的名字,他是唐朝僖宗太子,看破

了人生,出了家到石霜庆诸禅师那里问佛法。他说,师父啊,你告诉我一个简单的方法,

怎么能够悟道?这个师父说:好啊!他就立刻跪了下来:师父啊,你赶快告诉我。师父

用手指一下庙子前面的山,那叫案山。依看风水的说法,前面有个很好的案山,风水就

对了;像坐在办公椅子上,前面桌子很好,就是案山好。他这个庙子,前面有个案山非

常好。案山也有许多种,有的案山像笔架,是笔架山,这个家里一定出文人的;有些是

箱子一样,一定发财的。石霜禅师说:等前面案山点头的时候,再向你讲。他听了这一

句话当时开悟了。换句话说,你等前面那个山点头了,我会告诉你佛法,这是什么意

思?「才说点头头已点,案山自有点头时」。说一声回头是岸,不必回头,岸就在这里,

等你回头已经不是岸了。

  有些禅师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有同学问我,我说不错啊!可是不是你啊!

你们连刀子都不敢拿,拿起来怕割破了手。拿屠刀的人是玩真的,真有杀人的本事,大

魔王的本事,是一个大坏蛋,但他一念向善,放下屠刀,当然立地成佛!你们手里连刀

子都没有,放下个什么啊!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个,就应该懂得金刚经告诉我们,「法尚

应舍,何况非法」的道理。

  也许有人会说金刚经一切讲空,既然空了,什么坏事都可以做了。那可不然!善事

都不可著相,何况坏事,坏事更不可以作了。下面是我当时所作有关这一品的偈子:

    第六品偈颂

    金鸡夜半作雷鸣  好梦惊回暗犹明。

    悟到死生如旦暮  信知万象一毛轻。

  「金鸡夜半作雷鸣」,这一品佛告诉我们了生死的道理,这一句就是说,像我们睡

觉一样,一切众生都在睡梦中,半夜听到鸡叫,把我们叫醒了。人生开悟的时候就是这

样,觉得自己从迷梦中清醒了。虽然在半夜三更迷梦中,却被鸡叫醒了;诸佛菩萨说法

等于鸡叫一样,把我们叫醒了。

  「好梦惊回暗犹明」,你不要以为自己悟了,你如果有个悟的境界,你还是大混沌

一个。真正悟了的人,连悟的境界都不会存在,有一个悟的境界,你已经著法相了。所

以说好梦惊回暗犹明。

  「悟到死生如旦暮」,真正的了解了,悟了,悟到死生如旦暮,人生出来等于天亮

了,睡醒了是活著,死了呢?夜里到了,应该去睡觉了,死生一条,没有什么了不起。

所以中国文化素来就讲,「生者寄也,死者归也」,能够悟到死生如旦暮,你才能够得

到正信,真正相信了,相信什么?

  「信知万象一毛轻」,宇宙万有在庄子的观念中是,「天地一指;万物一马。」这

个天地就是这一指,整个宇宙万有也就是这一指,就是这么一点;万象万物就是这么一

马,整个的宇宙万有像一匹马一样,有马头,有马尾,有马毛,所以说宇宙万有轻如鸿

毛。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如果我们真懂了这一品,就懂了「法尚应舍,何况非

法」。换句话说,学佛的人都想了生死,怎么样是真正的了生死呢?我告诉诸位一句

话:本无生死之可了,那才能够了生死。
顶部
性别:男-离线 guy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0
编号 68140
注册 2006-5-7
来自 xi'an shanxi


发表于 2006-5-31 13:3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不贴了,呵呵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

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

有差别。】

    得什么 说什么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讲到这里,佛又问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你认为我,一个成佛的人,得了无上

正等正觉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用中文来讲是大彻大悟,你认为成佛得道,真正得

到一个东西吗?这是第一个问题。「如来有所说法耶」?你认为我平常在讲经说法吗?

反问须菩提两个问题。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

可说。】

  须菩提回答说:佛啊,很抱歉,假使根据我学佛所了解的道理,没有一个定法叫做

佛法。你们注意啊!「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认为念佛才是佛法,你错了;

认为参禅才是佛法,你又错了;认为念咒子才是佛法,你更错了;认为拜佛才是佛法,

你更加错了。

  什么叫做定法?佛说法等于一个大教育家的教育方法,不是呆板的方法,所谓因材

施教,有时候骂人是教育,有时候奖励人也是教育,恭维你是教育,给你难堪也是教育。

反正教育法的道理,是刺激你一下,使你自己的智慧之门打开就对了,所以说无有定法。

他说:据我所想,开悟,大彻大悟,没有一个定法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说有

一个一定的方法成佛,有个「悟」字的话,那佛法就是在骗人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那里有定法呢?

  第二个问题须菩提的回答:「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佛的三藏十二部,金刚经这

样讲法,圆觉经那样讲法,法华经又是一套说法,楞严经又是它的一套。等于有人说,

你们学佛的嘴巴好厉害啊!下雨出门,说是慈云法雨,运气好;太阳出来说慧日当空,

也是好;不睛不雨呢?说慈云普覆,反正都对。

  这叫什么?这叫「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佛法在那里?不一定在佛经上啊!世间法

皆是佛法,金刚经下面会告诉你。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佛的精神和生活与现实人生分开。

本来无所谓出世,也无所谓入世。记得当年有老前辈问我:依你这个程度,为什么不出

家呢?我说,你要搞清楚,我从来也没有入过家。世界上那有个出?那有个入啊?不出

也不入嘛!那些都是外形,都是相。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大家特别注意,如来所说法,你也不可抓住!你听了他老人家的话,认为这样就对,

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当了。不可取,不可说,说的都是第二,都是投影,真正那个东西

说不出来的。譬如你去吃了一样好菜,回来告诉我怎么怎么好,好了半天,我也觉得那

真好吃,我还是没有吃到。他说的那么好,百分之百的形容出来,还是第二个月亮,不

是当时的好吃味道,对不对?佛法也是这样,说得出来的,表达得出来的,已经不是它

了。所以如来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非非法」,

也不是没有固定说法。

    程度的差别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所以者何」,什么理由呢?「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法是这样的

伟大!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认一切的

宗教,一切的大师,乃至到了华严境界,连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对了一点。只要你教人做

好事,这一点终归是对的。所以一切贤圣,罗汉也好,菩萨也好,你也好,他也好,对

于道的了解,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

  耶稣的道,佛的道,穆罕默德的道,孔子的道,老子的道,哪个才是道?哪个道大

一点,哪个道小一点呀?真理只有一个,不过呢,佛经有个比方,如众盲摸象,各执一

端。瞎子来摸象,摸到了那个象耳朵,认为象就是圆圆的;摸到尾巴的时候,象就是长

长的。所以一般讲众盲摸象,各执一端,都是个人主观的认识,以为这个是道,那个不

是道。

  学佛的人不应该犯这个错误,因为是无有定法可说,所以真正的佛法能包涵一切,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真理只有一个,没有两个,不过他认识真理的一点,

认为这一点才是对的,其它错的,其实是他错了。真正到达了佛境界是包容万象,也否

定了万象,也建立了万象,这是佛境界。

    入世出世平等

  上一次我们讲到第七品,我们现在再讨论其中的重点。佛提出来,成了佛悟了道,

也无所谓悟。假使有一个无上大道的境界,有一个无上大道的观念,悟了道,存在心中,

这已经不算道了,这是首先要了解的。再其次,说到佛的说法,「无有定法,如来可

说」,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后世佛教里有显教,有密宗,及其他各宗各派的说法,执

著了任何一种认为是真正的佛法,都是不对的。因为「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法华经上也说:「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世间的一切皆是佛法。法华经上又讲

「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并不一定说脱离人世间,脱离家庭,跑到深山

冷庙里专修,才是佛法。治生产业就是大家谋生!或做生意等,各种生活的方式,皆与

实相不相违背,同那个基本的形而上道,并没有违背,并没有两样。这是法华经上的要

点,名言。所以法华经成为佛法的一乘法门,入世法、出世法,平等平等,它所成就的

是一样的。至于说成就的过程当中,修持方面有难易的不同而已。这也就是「无有定法,

如来可说」的重点。

  佛引伸这个观念再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等于佛自己把平生四

十九年说法,作了一个否定。实际上,他不是否定,而是一个肯定。他所讲的各种法,

各种道理,不能执著,执著了他任何一句话,就不对了;所以说不可取,不可说。这样

说:我们现在来解释金刚经,已经犯了佛这个基本大戒,就是不可取不可说。此事自己

会之于心就对了,佛所说法,如果认为有个法可得,有法可取,那就错了;如果认为佛

说法都是空的,无法可取,更错了,所以说非法,也非非法。

  这并不是说非法就是对的,不执著就是对的,如果你说你这个人什么都不执著,你

已经执著了,执著了一个不执著,所以「非法非非法」。

    圣贤之别

  上次我们最后一分钟讲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我们中文的习惯,

经常把贤圣两个字倒过来,贤圣是讲什么呢?中国文化无形中有个差别,修养、学识、

道德到了最高处,称为圣人。差一点的,还在修行的路上则称贤。佛法分的更清楚。所

谓三贤十圣,修大乘菩萨道有十地,十个层次,叫做十圣,十地菩萨上面是佛。初地之

前的修养,还有三十个层次,所谓十住、十行、十回向。修养到那个程度,没有到达十

地的果位,属于三贤。

  十圣呢?譬如说,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等等,这些大菩萨们,才在圣果位。这

些都是分类法,是后世对修行的解释。广义的来举例说明「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

别」,譬如我们现在讲一句话,教书及当学生久了的人,都有这个经验,在课堂上讲一

句话,下面一百个听的人感受的程度都不同,理解的也不同。甚至有许多话,笔记记下

来,观念都是灰色的,变样很多。这就是说,人的智慧和理解,各有不同。也因此才有

各种宗教,各种层次智慧的差别不同。

  现在讲第七品我的偈子:

    第七品偈颂

    巢空鸟迹水波纹  偶尔成文似锦云

    得失往来都不是  有无俱遣息纷纷

  这也是以中国禅宗的方式,来解释金刚经这一品,并作了一个结论。

  「巢空鸟迹水波纹」,佛经上有这么一个譬喻,说有一种鸟叫做巢空鸟,它不栖在

树上,它的窝在虚空中,在虚空中生蛋,在虚空中孵小鸟,归宿也在虚空中。这个鸟永

远捉不住,来去无踪,所以叫巢空鸟。本来鸟在虚空中飞,飞来飞去不留痕迹的,就是

上一次我们引用苏东坡的诗:应似飞鸿踏雪泥。所以巢空的鸟,在空中永远不留爪迹的。

水上的波纹画过了,也没有了。水波纹是你看到的,不能说没有东西,但是它过后就没

有了。所以这些都是:

  「偶尔成章似锦云」,都是偶尔构成了文章,或一幅美丽的图画。

  禅宗祖师还有一句话:「如虫御木,偶尔成文」。有一只蛀虫咬树的皮,忽然咬的

形状构成了花纹,使人觉得好像是鬼神在这棵树上画了一个符咒。其实那都是偶然撞到

的,偶尔成文似锦云,有时候也蛮好看的。这就说明一切圣贤说法,以及佛的说法都是

对机说法,这些都是偶尔成文,过后一切不留。

  了解了这个道理,再从龙树菩萨,般若观念,金刚经的道理,就晓得:「得失往来

都不是」,今天有一个境界,看到光啦!看到菩萨啦!或者做个什么好梦啦!梦中菩萨

的指示还说了好几天,说得高兴的不得了。有时候又被梦吓死了,要晓得一切都是偶然,

缘起性空,因缘所生,本来都是没有的。

  「有无俱遣息纷纷」,所以一切都放下,能够放下,则同佛法有点相近了。但是一

切放下,不是空啊!不是没有啊!只说一切放下而已。

  金刚经由第一品到第七品,差不多是一个问题连下来,就是须菩提问,学佛的人,

怎么样使自己的心宁静下来,心中许多的感情、思想、烦恼,怎么样降伏得下去?佛就

答覆他,就是这样住,就是这样降伏他的心。后来,佛看须菩提不懂,佛又说了一句

话:应无所住。叫我们善护念。

  到这里为止,佛并没有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只是说应无所住,一切无所住。

因此佛法也无所住,也无定法可说。如果说佛法就是般若,就是金刚经,或阿弥陀经,

就错了,因为你就住在那里了,都有所住。佛只讲到应无所住,不可住,不可说。所以

对各种差别的法门,也不必有所住,只要你心有所住,有所□碍,都不是佛法。一个大

问题到这里为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广成子

槐里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西将军
好贴 2
功绩 545
帖子 2396
编号 568
注册 2003-9-7




QUOTE:
原帖由 guy 于 2006-5-31 13:39 发表
每一本佛经开头都是四个字:「如是我闻」。

无语...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夏侯雅伯
(慕容十二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411
编号 61598
注册 2006-3-8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6-5-31 14:0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广成子 于 2006-5-31 13:54 发表


无语...

似乎可以这么说,“闻如是”好像是“如是我闻”的另一种翻译
顶部
性别:男-离线 guy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0
编号 68140
注册 2006-5-7
来自 xi'an shanxi


发表于 2006-5-31 14:0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夏侯雅伯 于 2006-5-31 14:00 发表

似乎可以这么说,“闻如是”好像是“如是我闻”的另一种翻译

夏侯雅伯,围棋很强么,有空杀一盘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夏侯雅伯
(慕容十二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411
编号 61598
注册 2006-3-8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6-5-31 14:1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guy 于 2006-5-31 14:03 发表


夏侯雅伯,围棋很强么,有空杀一盘啊

叶公好龙而已

ps,BS微软拼音,居然是YeGongHaoLong而不是SheGongHaoLong
顶部
性别:男-离线 guy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0
编号 68140
注册 2006-5-7
来自 xi'an shanxi


发表于 2006-5-31 14:2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夏侯雅伯 于 2006-5-31 14:13 发表

叶公好龙而已

ps,BS微软拼音,居然是YeGongHaoLong而不是SheGongHaoLong

古代的读音都没有保存下来的,所以难分是非,不如怎么简单怎么读算了,呵呵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QUOTE:
原帖由 司徒苍月 于 2006-5-31 13:15 发表
没有排过版
经本郡鉴定是转贴

请楼主标上转贴标志,可能的话请标上出处

发帖的基本要求苍月已经说了,本区一样适用,有劳lz排版下,不然这样无评论又不便于阅读的转帖只好锁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guy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0
编号 68140
注册 2006-5-7
来自 xi'an shanxi


发表于 2006-5-31 17:3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6-5-31 16:24 发表


发帖的基本要求苍月已经说了,本区一样适用,有劳lz排版下,不然这样无评论又不便于阅读的转帖只好锁了。

你直接删了吧,没心读当然就不好读!
我不介意的,随便怎么样都行。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2 05:2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811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