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二程的学术分歧
性别:男-离线 冷雨飞
(松林雅鹤)

Rank: 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好贴 7
功绩 70
帖子 24
编号 91070
注册 2006-11-12


发表于 2006-12-10 19:0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二程的学术分歧

朱、陆的学术分歧是在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程明道、程伊川兄弟在建立和完善理学体系时就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宋元学案》卷十六《伊川学案下》“附录”载:“二程随侍太中之汉州,宿一僧寺,明道入门而右,从者皆随之,先生入门而左,独行。至法堂上相会,先生自谓:‘此是某不及家兄处’,盖明道和易,人皆亲近,先生严重。”此处记载表明二程“气质”有所不同,虽然不能说因为气质之异就一定会造成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但伊川、明道两人因气质不同,必然在他们的表达方式上和工夫进路上,不能泯合无间,势必造成日后的分歧。)从而影响了朱、陆的学术走向。

宋明理学的开山人物是“宋初三先生”胡安定、孙泰山、石徂徕。宋初三先生的思想贡献不是营构宋明理学的完整体系,而是以其批判性的思考启发后儒,从而对宋明理学的形成具有先导意义,构成宋明理学思想资源的一条重要线索。如果说孙明复对儒家经典权威性的怀疑开启了宋初怀疑思潮的话,那么胡安定以经义和时务为重点进行教学,则一反隋唐以来重文辞的学风,标志着宋明理学的正式开端,而石徂徕的道统编制对宋儒尤其是朱子反复强调的道统问题实在是启发良多。

与此前后,周濂溪、张横渠等人也在进行类似而又有所不同的思想探索。周濂溪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宋明理学的主题“心性义理”,并且其所著的《太极图说》仅寥寥二百五十余字却以谨严的结构,精密而完整地向人们展示出了一幅系统的宇宙生成图式和人类生成发展的全部过程,且极富有哲学思辨色彩,为其后的理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被看作了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而张横渠所提出的“理一分殊”,“穷理尽性”,以及利用《周易》、《诗经》、《论语》、《孟子》的思想资料,着重发挥儒学天道学说,以期建立以气为一元本体的宇宙论,对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都是对儒家思想的重大贡献,为前人所未道。它不仅有效地化解了先前儒者在人性论上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而且具有相当重要的实践意义。使儒学超越传统的经学而向心性、义理、道德修养等领域深入,从而使儒学呈现出一副全新的面貌。
经过周濂溪、张横渠等人的共同努力,宋明理学的思想体系便大体形成。至程明道、程伊川兄弟二人所开辟的“洛学”的兴起,理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形态已正式建立。但周濂溪的太极本论和张横渠的气本论以及他们一面强调“天理”的权威,同时又强调“心”的特殊功能,已经为洛学日后的发展是以“理”为本还是以“心”为本埋下了分歧的种子。而朱、陆学术的分歧,就可以直接在洛学中寻到其渊源。因为二程在其所创立的理学体系中虽然总体上是高度一致的,但在对天理的认识上已经存在有差别了。

程伊川倾向于客观唯心主义,他认为“理”是指客观事物之所以然,“天地方物之理……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天理生生,相续不息,无为故也。使竭智巧而为之,未有能不息也。”理是出诸天而具诸心的由天赋予人心中的一种客体精神。宇宙万物都具备于万理之中,而万理都来源于天理。如火之所以热,冰之所以寒,天地之所以广袤,鬼神之所以幽深,都是因为天下之物皆可以理照。一物须有一理,但一物之理即是万物之理,而万物之理就是一个天理。因此,万物都只有一个天理,天理产生并支配着一切。就是他所讲的“理者,实也,本也。”“所谓万理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表明了理才是真实存在的唯一本体。在气与道的关系问题上程伊川认为离开了阴阳便无道,所以阴阳就是道。阴阳者,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外部世界的客观性。

在认识论上伊川主张格物致知,即物穷理。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巳也”“格,至也,物,事也,事皆有理,至其理,乃格物也。”因此要认识到“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一草一木皆有理,须是察。”方能做到格物穷理。但伊川同时也讲到:“始物穷理,非是要穷尽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因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同一的理而产生的,一理即万理,只要融会贯通了一事物之理,就可通天下诸多之理。而且人自身中本身也存在万理,因此即物穷理不假外求,“格物之理,不若察之于身,其得尤切。”“自一身之中,至万物之理,但理会得多,相次自然,豁然有觉处。”只要能涵养自身之理,理会得多了,也就自然会融会贯通。

可以说伊川是开展出“心、性、情”三分的思想体系,由下学处着手,以正心养性为圣学之道。在伊川看来,存在于人身上的理就是心性,(伊川认为:“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这就是说,心性与天理是一个。天理是客观的精神,心性是主观的精神,客观的精神与主观的精神只是一个内在的超越精神。)是未发之本源,情为已发,为了使所发之情皆合理并达致中和,就必须通过主观的心对理的照应,将未发之一端用“敬”加以涵养,于已发之一端用“格物致知”加以察识,而主观之心之所以能够发而中节,是因为心体含具性理。所以伊川之理只是一个客观存有之理,不能起生化作用,为形上一端,情为心之已发端,故实践工夫必然落在心上,须以主敬工夫合此两端。

程明道以得自儒家嫡传而自居,认为自己是孟子的继承者。并发扬了孟子以义理为人心所固有的心性之学。虽然明道并未否认“理”作为宇宙中有超越意义本体的含义,但他更注重的是主体的道德精神,是内在于人心的道德实体,他提出:“‘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人则能推,物则气昏,推不得,不可道他物不与有也。人只为自私,将自家躯壳上头起意,故看得道理小了佗底。放这身来,都在万物中一例看,大小大快活。”“‘万物皆备于我’,不独人尔,物皆然。都自这里出去,只是物不能推,人则能推之。虽能推之,几时添得一分?不能推之,几时减得一分?百理具在,平铺放著。几时道尧尽君道,添得些君道多;舜尽子道,添得些孝道多?元来依旧。”在这里,明道将“理”看作是包容一切的,人与物都是从这“生生之谓易”的道理中所出的,其区别只是在于“人则能推,物则气昏,推不得”。人能推是指:人能超越自身形体的限制,敞开胸怀,把自己融入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中,将万物一体的道理推广到其中。“理”已经超越了天地人乃至万物,它不会因为人的道德行为而有所增减,但万物都是人心的体现,因此“百理具在”皆备于人,也就是宇宙万物皆备于我心,理心为一体。强调了“天人本无二”,“人心与万物不可分,人心本无内外,天地万物皆与我浑然一体。”既然天理就在人的心中,宇宙万物皆备于我心,“只心便是天”,那么明道便认为,认识万物就不须去认识客观世界“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只要诚敬存之,使心寂然无事,郭然大公,内外两忘,便可以达到“仁”的境界。(明道从《中庸》、《易传》体验道体,说明最高的天道指导原则“天理”,此天理乃为一能起生生作用之诚体、神体、易体,在个体身上即表现为能起道德创造活动的心体性体,其认为道德实践须先端正为道之趋向,即先识仁体,识仁是道德实践之所以可能的内在关键,识仁之后以诚敬存之。仁体彻通天道与心性两端,化去两端之分别,直接由先天仁体开体仁之工夫。明道所开展的工夫进路是“化两端之一本圆融”的型态,说明客观的天理与主观的心性,最后化掉主客的分别圆融为一。与伊川的“合两端以达致中和”之型态不同。)因此他强调“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也就是只要掌握己心,修心养性,即使无所外求也可以洞察一切。虽然明道也讲“格物穷理”,认为“致知在格物”,“穷理而至于物,则物理尽。”但他所说的穷理,却是尽性,知命的工夫。因此他提倡“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三事一时并了。”就是要人们在内心修养上下工夫,在自我修养中穷尽“天理”,便可以恢复天性,认识天命。明道认为这种工夫实由体会本体入手,一旦能识得此理,则渣滓尽去,实是一种人人可为的易简工夫。

总的来看,程明道虽然也强调“理”,认为“理者,天也”,但他同时也注重“心”。明道认为:“先圣后圣,若合符节,非传圣人之道,传圣人之心也;非传圣人之心也,传己之心也。己之心无异圣人之心,广大无垠,万善皆备,欲传圣人之道,扩充圣人之心焉耳。”在这里,他强调了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传圣人之道就是传圣人之心,而传圣人之心,就是传己之心。我们在这里已经可以发现他初步显露出的心学端倪。明道主张:“理与心一,而人不能会之为一。”“心是理,理是心。”“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一日之运即一岁之运。”“万物皆备于我,不独人尔,物皆然,都是这里出去,只是物不能推,人则能推之。”可见他将“心”推导出了世间万物,将“天”、“心”、“理”合而为一,构成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

从上面我们可以得出,虽然在学术研究中二程一直是被并列的,事实上二程在绝大多数基本的哲学观点上也是保持高度一致的。但在仔细推敲之下就可以发现二程之间的差异毕竟还是存在的。尽管这种差异被他们的大同所掩盖,但其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端倪已经显露出来了。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恨地无环 2006-12-10 21:01 +100 好帖奖励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58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20-6-12 15:4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百理具在,平铺放著。几时道尧尽君道,添得些君道多;舜尽子道,添得些孝道多?元来依旧。”

程明道是不懂孔子所谓“人能宏道,非道宏人”,于此已误。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7 10:0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247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