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陆九渊与朱熹拍砖贴辨析(再次更新)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1-2-12 15:5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陆九渊与朱熹拍砖贴辨析(再次更新)

陆九渊与朱熹拍砖贴辨析

春节期间闲来无事,读《陆九渊集》,读至陆九渊与朱熹就无极太极之辩的几分书信,不由得哑然失笑。这么两位不世出的哲学家在辩论问题时,和偶等论坛众回帖砸砖其实也毫无二致。于是干脆将几份书信辨析如下,权且当作读书笔记了。

一、缘起

无极、太极之辩,是宋代理学的一大公案。究其原因,其实是朱熹、陆九渊两家哲学体系上的分歧。世传《太极图》是周敦颐作品,本来附在其《通书》之后,后来朱熹从《通书》中将其摘出,单独刊行,再后来又将《太极图》的文字说明单独摘出,与《图》并列,称之为《太极图说》。

朱熹对《太极图说》的重视,引起了陆氏兄弟的不满。先是陆九韶(梭山先生)致信朱熹,对此提出异议,从而揭开了无极、太极的争辩。再到后来,陆九韶不再参与,而陆九渊接替哥哥继续进行争辩。

在争辩过程中,陆九韶前后两次发帖,朱熹两次回帖,陆九渊两次发帖,朱熹又两次回贴,一共8篇帖子。但陆九韶的两篇原帖没有保存下来,目前所见的,是朱熹和陆九渊的一共6份回帖。

这里说的,从陆九渊的回帖开始,是整个辩论过程中的第五篇帖子。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1-2-16 18:1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1-2-12 16:0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二、辩论经过

1、陆九渊的原帖

……
前面的客套话,以及叙述象山精舍的建立经过,略过不表。

比日少进,甚思一侍函丈,当有启助以卒余教。尚此未能登高,临流每用怅惘。往岁览尊兄与梭山家兄书,尝因南丰便人僣易致区区,蒙复书许以卒请,不胜幸甚。古之圣贤惟理是视,尧、舜之圣而询于刍荛。曾子之易箦,盖得于执烛之童子。《蒙》九二曰“纳妇吉”,苟当于理,虽妇人孺子之言所不弃也。按:《蒙》卦九二曰“纳妇吉”,“纳妇”当为娶妻之意,非纳妇言也。象山此语,可谓望文生义,又可谓生吞活剥。一笑。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或乖理致,虽出古书,不敢尽信也。智者千虑或有一失,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人言岂可忽哉。虽然客气话,却暗藏机锋,曰“古之圣贤惟理是视”,又曰“人言岂可忽哉”,实则暗指朱熹之言非理也,陆九韶之言不可忽之。

梭山兄谓:“《太极图说》与《通书》不类,疑非周子所为,不然则或是其学未成时所作,不然则或传他人之文,后人不辨也。盖《通书•理性命》章言‘中焉止矣。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曰一曰中,即太极也。未尝于其上加‘无极’字。《动静》章言‘五行阴阳,阴阳太极’,亦无‘无极’之文。假令《太极图说》是其所传,或其少时所作,则作《通书》时不言‘无极’,盖已知其说之非矣。”此言殆未可忽也。转述陆九韶观点,其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太极图说》非周敦颐所作,或者即便是出自周敦颐之手,也是其早期思想未成熟时作品,不可奉为圭臬。2、周敦颐《通书》不言无极,则“无极”的概念必然错误。3、“无极”的概念来自于道家,非儒家真传。这最后一条此处未能明说,后文则有详述。

这三个观点对于朱熹来说,杀伤力极大,几乎足以动摇其哲学体系的根基。如果这三个观点成立,则意味着:1、朱熹学术源流不纯,混杂有道家思想。2、朱熹治学态度不端。3、“无极”的概念错误。

关于第一点,我们知道,唐宋之时儒佛道三教逐渐合流,其思想相互渗透,从而分别在三教内部催生出新的思想流派,三教合流之于佛教则为禅宗,之于道教则为全真,之于儒家则为理学。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家思想本来就是理学源流之一,非但朱熹如此,即使如前辈周敦颐、张载、二程诸人,乃至于象山自己,又何尝不是混杂佛老。但同时,理学又以“道统”相标榜,所以这层幕布是绝对不可以挑破的,否则,其源流不纯,则必非儒家正统,“道统”二字也就没有了着落。

关于第二点,倘若《太极图说》不是濂溪所作,或者真是濂溪思想未成熟时作品,而朱熹奉之为圭臬,则是妄以己意修改、解释濂溪思想,其为学态度乃至于学术道德,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关于第三点,关于“无极”的概念问题。这关系到朱学和陆学在哲学体系上的根本分歧。在朱熹的哲学体系中,有一个超越的存在,这就是“理”,万物皆有理,理为宇宙根本,“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在朱熹看来,太极与理具有同一性,他说“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又说“太极只一个理字”(《朱子语类》),而周子《太极图说》曰:“无极而太极”,在朱熹看来,无极和太极实为一物,但无极是对太极“无方所、无形状”的一种表述,是太极不同于具体事物的属性所在,也是太极之所以为形而上的原因之所在。由此,“无极”这个概念在朱熹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但对于象山来讲,他也承认宇宙中有一个超越的“理”存在,但是,这个理就是我们的“心”,“心即理也”,在象山看来,心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基点,在这个体系下,他不需要“无极”来作为形而上的总依据,在他看来,太极便是理,太极便是心,自然而然便是形而上的,不需要一个“无极”来作为其总依据。因此,“无极”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多余的,是不需要的。

正因为陆九韶的观点对朱熹而言,是如此具有攻击力,因此他就不能不竭力辩白之。

兄谓“梭山急迫,看人文字未能尽彼之情,而欲遽申己意,是以轻于立论,徒为多说,而未必果当于理。”这是引用朱熹给陆九韶回信中的言辞,这是朱熹对陆九韶治学态度的直接指责,所谓“看人文字未能尽彼之情”,又称“轻于立论,徒为多说”,这种指控是很严重。作为弟弟,陆九渊怎么能不急眼。《大学》曰:“无诸已而后非诸人。”人无古今智愚贤不肖,皆言也,皆文字也。观兄与梭山之书已不能酬斯言矣,尚何以责梭山哉?你说我哥哥态度有问题,我看你态度才是有问题。你有什么资格说我哥哥。——象山如此大家而作此语,一笑。

尊兄向与梭山书云“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根本。”继续引用朱熹与陆九韶书。这是朱熹关于无极太极的极为重要的论述,在朱熹看来,太极和无极本为一体,之所以要创造“无极”这个概念,是为了表述太极作为“万化根本”的超然性。如果没有“无极”这个概念,那么太极将与具体事物无异,从而失去了其作为“万化根本”的至上性。而如果不讲“太极”而专讲“无极”,则无极将沦于空寂,混同于佛老,也就丧失了“万化根本”的性质。夫太极者实有是理,圣人从而发明之耳,非以空言立论,使后人簸弄于颊舌纸笔之间也。其为万化根本,固自素定,其足不足、能不能,岂以人言不言之故邪?这是陆九渊关于太极的观点,在他看来,无论人们如何认识,太极作为宇宙根本的性质是不会改变的,不能说人们错将太极混同于具体事物,太极就会丧失其作为“万化根本”的性质。换言之,太极之为“万化根本”,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易•大传》曰“易有太极”,圣人言有,今乃言无,何也?作《大传》时不言无极,太极何尝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根本邪?《洪范》五皇极列在九畴之中,不言无极,太极亦何尝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根本邪?言孔子、《尚书》皆不曾说无极,则无极不是儒家传统概念,必属多余。太极固自若也。尊兄只管言来言去,转加胡涂,此真所谓轻于立论、徒为多说,而未必果当于理也。还未曾忘记兄仇,一笑。正所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兄号句句而论、字字而议有年矣,宜益工益密,立言精确,足以悟疑辨惑,乃反疎脱如此,宜有以自反矣。

后书
即朱熹给陆九韶的第二份回信。又谓:“无极即是无形,太极即是有理。周先生恐学者错认太极别为一物,故着‘无极’二字以明之。”这是朱熹关于太极的另外一个重要观点。在朱熹看来,作为“万化根本”的太极,不是有形有象的一般事物,而是一种无形无象的存在。而无极正是为了表达太极的这种属性而提出的概念。一方面,无极太极同为一物,另一方面,无极所表达的是其无形无象的特性,而太极所表达是是其为宇宙本体的属性。故曰“无极即是无形,太极即是有理”。无极概念的提出,正是为了使人们将太极和具体事物分开。《易大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已是形而上者,况太极乎?晓文义者举知之矣。陆九渊对朱熹观点提出的反驳,双方的辩论已经进入到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层面。在象山看来,阴阳二气化生万物,已经是形而上者,遑论尚在阴阳二气之上的太极。这是其与朱子思想的又一大分野。在朱子看来,阴阳二气虽然化生万物,但仍旧为形而下者,而太极是阴阳二气之所以能够化生万物的原因和根本,因此只有太极才是形而上者。自有《大传》至今几年未闻有错认太极别为一物者,设有愚谬至此,奚啻不能以三隅反,何足尚烦老先生特地于太极上加无极二字以晓之乎?在象山看来,太极之为形而上者,是自然而然的,是不证自明的。人们不可能把它混同于一般具体存在。因此,无极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多余。

且极字亦不可以形字释之。盖极者中也,言无极则是犹言无中也,是奚可哉?若惧学者泥于形器,而申释之,则宜如《诗》言“上天之载”,而于下赞之曰“无声无臭”可也。岂宜以“无极”字加于“太极”之上。辩论转入到对“极”字字义的训诂。朱子前文称“无极即是无形”,象山据此认为朱子将“极”字理解为“形”意,故在此批驳之。在象山看来,“极”者,中也。若言“无极”,则犹如称“无中”,真正是岂有此理。如果真是担心学者将太极混同于一般具体存在,则可以文字阐释之,怎可臆造一个“无极”的概念加诸“太极”之上?

朱子发谓“濓溪得《太极图》于穆伯长,伯长之传出于陈希夷,其必有考。希夷之学,老氏之学也。梳理《太极图》的流传渊源,指出其本为陈抟所传,而陈抟本是道家,由此证明“无极”的概念本出自道家,非儒家所传。朱子发即朱震,两宋之际理学大家,他曾述说《太极图》的流传渊源。穆伯长即穆修,曾师事陈抟。“无极”二字出于《老子•知其雄》章,吾圣人之书所无有也。发掘“无极”二字出处,指出其出自《老子》,《老子•知其雄》章云:“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老子》首章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而卒同之,此老氏之宗旨也。无极而太极,即是此旨。再次证明“无极”概念出自道家。老氏学之不正,见理不明,所蔽在此,兄于此学用力之深,为日之久,曾此之不能辨何也?直接指责朱熹所学渊源不纯,杂有老氏之学。太极《通书》“中焉止矣”之言,与此之昭然不类,而兄曾不之察何也?《太极图说》以“无极”二字冠首,而《通书》终篇未尝一及“无极”字,二程言论文字至多,亦未尝一及“无极”字,假令其初实有是图,观其后来未尝一及“无极”字,可见其道之进而不自以为是也。就濂溪、二程的其他著作来说,除《太极图说》之外,再无一处提及“无极”者,且濂溪《通书》思想和《太极图说》截然不同,由此可知《太极图说》确非濂溪手笔,退一万步来说,即使真出自濂溪,也必然是其早期思想未成熟时作品。兄今考订注释表显尊信如此其至,恐未得为善祖述者也。潘清逸诗文可见矣。彼岂能知濓溪者?明道、伊川亲师承濓溪,当时名贤居潘右者亦复不少。濓溪之志,卒属于潘,可见其子孙之不能世其学也。兄何据之笃乎?梭山兄之言,恐未宜忽也。潘清逸即潘兴嗣,北宋人,周敦颐死后为其做墓志铭。正是在墓志铭中,潘兴嗣首先提出《太极图》为濂溪手著,后遂为定说。象山此处称潘兴嗣的诗文到现在还在,他的水平也就那样,这种人怎么能了解濂溪呢。他写墓志铭恐怕不能以之为据。

孟子与墨者夷之辨,则据其“爱无等差”之言;与许行辨,则据其“与民并耕”之言;与告子辨,则据其义外与人性无分于善不善之言,未尝泛为料度之说。兄之论辨则异于是,如某今者所论则皆据尊兄书中要语,不敢增损,或稍用尊兄泛辞以相绳纠者,亦差有证据。抑所谓“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这是陆九渊在辩论方法上向朱熹拍砖,他举孟子为例,称辩论就应该紧扣对方的具体发言进行辩驳,不能自己树立一个标靶,进行空泛的攻击。

兄书令梭山“寛心游意反复二家之言,必使于其所说如出于吾之所为者而无纤芥之疑,然后可以发言立论而断其可否,则其为辨也不烦,而理之所在无不得矣。”朱熹再次在治学态度上指责陆九韶,称要在辩论时首先把对方的观点仔细揣摩,直到无半点疑问,然后才可以进行议论,评价它是否正确。彼方深疑其说之非,则又安能使之如出于其所为者而无纤芥之疑哉?若其如出于吾之所为者而无纤芥之疑,则无不可矣,尚何论之立、可否之可断哉。兄之此言无乃亦少伤于急迫而未精邪?陆九渊再次为哥哥辩白,说我就是怀疑你的观点,又怎么可能让我没有半点疑问呢?如果我半点疑问都没有了,我还辩论个P。一笑。

兄又谓“一以急迫之意求之,则于察理已不能精,而于彼之情又不详尽,则徒为纷纷,虽欲不差不可得矣。”殆夫子自道也。你说我四哥治学态度有问题,这话说的恐怕是你自己吧。一笑~~~

向在南康论兄所解“告子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一章非是,兄令某平心观之,某尝答曰:“甲与乙辨方是是其说。甲则曰愿某乙平心也,乙亦曰愿某甲平心也。”平心之说,恐难明白,不若据事论理可也。今此急迫之说,寛心游意之说,正相类耳。论事理不必以此等压之,然后可明也。当年在南康时我和你辩论,你就是这么一种态度。今天又拿这话来说我四哥,真正岂有此理。辩论就辩论,扯那么些没用的干嘛。梭山气禀寛缓,观书未尝草草,必优游讽咏、耐久紬绎。今以急迫指之,虽他人亦未谕也。夫辨是非、别邪正、决疑似,固贵于峻洁明白,若乃料度罗织文致之辞,愿兄无易之也。谁不知道我四哥是个老实人,平生看书就没用不用心仔细过,今天你却说他急躁,看书不仔细,做学问不踏实。我告诉你,别说我不答应,就是人民群众也不答应。大家都是辩论道理,你可千万再拿这些莫须有的东西来诬蔑人了。一笑~~~

梭山兄所以不复辨者,盖以兄执己之意甚固,而视人之言甚忽,求胜不求益也。某则以为不然。尊兄平日惓惓于朋友箴规切磨之益,盖亦甚至独群雌孤雄,人非惟不敢以忠言进于左右,亦未有能为忠信者。言论之横出,其势然耳。向来相聚,每以不能副兄所期为媿。比者自谓少进,方将图合,并而承教,今兄为时所用,进退殊路,合并未可期也。又蒙许其叶露,辄寓此少见区区。尊意不以为然,幸不惮下教。政远惟为国保爱,以需柄用,以泽天下。我四哥之所以不再继续和你辩论,就是因为你太固执,不在乎别人的意见,把胜负看得比真理更重要。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老兄你还是很看中朋友之间的相互切磋的,只是你这人太过于孤高,以至于别人不敢提意见,我这才发了这篇帖子,希望你能指教一二。嗯,再往下就是此致,敬礼了。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1-2-16 09:4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1-2-12 16:1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2、朱熹给陆九渊的回帖

……
照例,前面客套话略去

前书诲谕之悉,敢不承教。所谓‘古之圣贤,惟理是视’。‘言当于理,虽妇人孺子有所不弃’。‘或乖理致,虽出古书,不敢尽信’。此论甚当,非世儒浅见所及也。首先对陆九渊在来信中表达的态度表示赞赏。但熹窃谓言不难择,而理未易明,若于理实有所见,则于人言之是非,不翅白黑之易辨,固不待讯其人之贤否而为去取。不幸而吾之所谓理者,或但出于一己之私见,则恐其所取舍,未足以为群言之折衷也。况理既未明,则于人之言,恐亦未免有未尽其意者,又安可以遽绌古书为不足信,而直任胸臆之所裁乎?但又表示,在哲学思想的辩论中,绝不会象说话那么简单。同时顺带对陆九渊不信《太极图说》的态度,进行批评。

来书反复其于无极太极之辩详矣。然以熹观之,伏羲作《易》,自一画以下,文王演《易》,自《乾》元以下,皆未尝言太极也,而孔子言之。孔子赞《易》,自太极以下,未尝言无极也,而周子言之。夫先圣后圣,岂不同条而共贯哉!针对陆九渊提出孔子和《尚书》皆不讲无极的事,朱熹进行的反驳。他说,伏羲画卦、文王演卦的时候,就没有提到太极,而太极的概念最终被孔子提出,孔子没有说无极,而无极的概念最终被周子提出。学术是不断进步的,而随着学术的不断进步,必然不断有新的概念提出。这些新的概念,其本质和以前的学术精神是一以贯之的,不能因为它们是新提出的概念,就认为它们必然不正确。若于此有以灼然实见太极之真体,则知不言者不为少,而言之者不为多矣,何至若此之纷纷哉!在朱子看来,正是有了“无极”二字,太极的真正性质才能被人所真正了解。则“无极”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今既不然,则吾之所谓理者,恐其未足以为群言之折衷,又况于人之言有所不尽者,又非一二而已乎!既蒙不鄙而教之,熹亦不敢不尽其愚也。

且夫《大传》之太极者,何也?即两仪、四象、八卦之理,具于三者之先,而蕴于三者之内者也。在这里,朱子给太极下了个定义,指出它是两仪、四象、八卦之“理”,也就是说,太极是两仪、四象、八卦的前提与本质,也是它们的根源之所在。圣人之意,正以其究竟至极,无名可名,故特谓之太极,犹曰举天下之至极,无以加以此云尔,指出太极的本质,是宇宙之至极,无可名状,言辞不能加之,甚至无法命名,所以圣人才称它为“太极”。初不以其中而命之也。反驳陆九渊对“极”字的训诂,指出“极”绝非陆九渊所言之“中”意。至如北极之极,屋极之极,皇极之极,民极之极,诸儒虽有解为中者,盖以此物之极,当在此物之中,非指极字而训之以中也。极者,至极而已。朱子对“极”字的理解,指出“极”者,至极也。如“屋极”即是屋顶,为房屋至高之处,“北极”即是至北之处。至于“皇极”、“民极”等词语,虽然有人解释“极”为“中”,但那是只不过因为至极之处,必然为事物之正中而已。但推“极”之原始含义,则为“至极”。以有形者言之,则其四方八面,合辏将来,到此筑底,更无去处。从此推出,四方八面都无向背,一切停匀,故谓之极耳。进一步阐述“极”字含义,举例而言,凡事物到了至极之处,则四面八方奔集辐辏,到此处后再无向背方向。若以现代知识举例,譬如地球南北极,即使地球至南至北之处,地球子午线全部交汇于此处,在这里,再没有别的方向,因此才称之为“极”。后人以其居中而能应四外,故指其处而以中言之,非以其义为可训中也。至极之处,自然而然便居事物之正中。再次以地球南北极为例,譬如南极点,到此处后,四面八方只有北方,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认为南极点即是地球南方的正中点,这就是“极”字又做“中”解的原因。并不是说“极”字的本意就是“中”。    按:《说文解字》释“极”字,称“极,栋也”。栋,即是房脊,也就是房屋至高处。由此而论,朱子对“极”的解释,无疑比象山靠谱。

至于太极,则又初无形象方所之可言,但以此理至极而谓之极耳。今乃以中名之,则是所谓理有未明而不能尽乎人言之意者,一也。从这段开始,逐条对象山提出反驳。第一点是说陆九渊把“太极”之“极”释为“中”,这无疑是对“太极”的概念没有理解,同时又不能正确理解别人的意见。

《通书•理性命》章,其首二句言理,次三句言性,次八句言命,故其章内无此三字,而特以三字名其章以表之,则章内之言,固已各有所属矣。象山在上一篇帖子中,称濂溪《通书•理性命》章没有提及无极,以此认定无极概念非濂溪思想,朱子在此提出反驳。指出《理性命》章前两句讲“理”,后三句讲“性”,最后八句讲“命”,文章的主题思想一看题目就知道了,人家是专门论述理、性、命的,本来就和无极无关。       按:濂溪《通书•理性命》章全文为:“厥彰厥微,匪灵弗莹。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焉止矣。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这几句话大意是说:理在宇宙之中,明晦不定,只有人心之灵,才可以把握之。但人的气禀不同,守序善良、守序邪恶、混乱善良、混乱邪恶各不相同,只有那些得到中正平和之气的人,才是最完善的。阴阳二气和五行化生宇宙万物,但二气和五行的本质是同一的。它投影到天地万物,使得万物皆具有这种本质,但归根结底这种本质只有一个。盖其所谓灵、所谓一者,乃为太极;这里朱子进一步对濂溪《理性命》章进行解释,朱子认为,在《理性命》章中,只有“匪灵弗莹”的“灵”字,以及“二本则一”一字才是指太极。朱子在注《通书》时,解释这个“灵”字曰“人心太极之至灵”,可为注脚。按:在朱子的哲学体系中,理充塞宇宙,它是万物产生的根本原因,但人与万物不同,人有灵性,有思想,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之理与万物之理不同,人之“理”,朱子称之曰“性”。在朱子看来,只有人能把握宇宙之理,正是因为人之性至灵。至于“二本则一”的“一”,更好理解,在朱子看来,五行和阴阳二气能够化生宇宙万物,但其本质却是相同的,这个相同的本质自然就是宇宙的本质——太极了。而所谓中者,乃气禀之得中,与刚善刚恶、柔善柔恶者为五性,而属乎五行,初未尝以是为太极也。前面象山的帖子中,他引述《理性命》章,认为“中焉止矣”的中才是太极,朱子在此进行批驳,指出“中焉止矣”的中,是中正之意,濂溪本意,是说人的气禀分为刚善、刚恶、柔善、柔恶、中正五种,并非说“中”就是太极。且曰“中焉止矣”,而又下属于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之云,是亦复成何等文字义理乎!在象山的帖子中,引述濂溪《理性命》章称“中焉止矣。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事实上“中焉止矣”四字当属上句,即“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焉止矣”,而象山将它断于下句,和“二气五行”并列,朱子在这里大肆嘲讽,称“是亦复成何等文字义理乎”。一笑~~~。       按:象山之所以将“中焉止矣”四字和“二气五行”并列,只是为了说明太极乃是“中”和“一”,岂是真不识句读者。今来谕乃指其中者为太极,而属之下文,则又理有未明而不能尽乎人言之意者,二也。第二、陆九渊你连句读都搞错,更加证明了你对“太极”概念根本就不理解。

若论无极二字,乃是周子灼见道体,迥出常情,不顾旁人是非,不计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说出人不敢说底道理,令后之学者,晓然见得太极之妙,不属有无,不落有方体。不错,“无极”这个概念是周子第一个提出的,可你知道吗?为了天下广大学者能正确准确理解“太极”,知道他是冒着多大的风险,以怎样大无畏的精神,弃自身安危于不顾,置生死于度外,才做了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若于此看得破,方见得此老真得千圣以来不传之秘,非但架屋下之屋、迭床上之床而已也。今必以为未然,是又理有未明而不能尽人言之意者,三也。只有看到了周子的这种精神,你才能深切的理解他老人家是多么的不容易,才能知道他老人家是得到了古代圣人的绝世秘笈的。可你连这个都看不到,说明你真是不懂道理,不理解别人意见的人啊。——朱子在这里所强调的,是“无极”概念是绝对必要的,并非多余。嗯,这是第三点。

至于《大传》,既曰“形而上者谓之道”矣,而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岂真以阴阳为形而上者哉!针对象山所认为的“一阴一阳”即为形而上者,朱子在此进行了批驳。他指出,阴阳二气绝不是形而上的。正所以见一阴一阳虽属形器,然其所以一阴而一阳者,是乃道体之所为也,故语道体之至极,则谓之太极,语太极之流行,则谓之道。在朱子看来,阴阳二气属于“器”,而非“道”。之所以《易大传》称“一阴一阳谓之道”,是因为阴阳二气乃道的表现形式,换言之,阴阳只是道之所然,而非其所以然。道,是宇宙的本原,当它作为宇宙本体时,就称之为太极,当它流动运行时,就称之为道。虽有二名,初无两体。周子所以谓之无极,正以其无方所,无形状,以为在无物之前,而未尝不立于有物之后,以为在阴阳之外,而未尝不行乎阴阳之中,以为通贯全体,无乎不在,则又初无声臭影响之可言也。道在宇宙之中,有各种形式、各种属性。它即可称之为“太极”,又可称之为“道”,它貌似无迹可寻,而又无处不在,它既存在于宇宙诞生之前,同时也存在于宇宙诞生之后,它既在天地万物之中,又游离于天地万物之外。正是因为它“无方所,无形状”,无“声臭影响之可言”,所以周子才要用“无极”这个概念来描述它。今乃深诋无极之不然,则是直以太极为有形状有方所矣,继续批驳陆九渊,认为他不承认“无极”的概念,那就等同于认为太极是有性状有方所。——这种指控,简直是莫须有了。陆九渊之所以不承认“无极”的概念,是因为他认为太极之“无形状、无方所”的性质是不证自明的,无极的概念纯属多余。而此处朱熹却说他认为太极“有形状、有方所”,这帽子扣的。直以阴阳为形而上者,则又昧于道器之分矣,朱子认为阴阳是形而下者,而象山认为阴阳是形而上者,故于此处指责象山昧于道器之分。又于形而上者之下,复有况太极乎之语,则是又以道上别有一物为太极矣。象山在前一帖子中称“一阴一阳已是形而上者,况太极乎”,在此朱子反驳之。指出若按象山此语,则阴阳已是道,而太极犹在道之上,这是把道与太极分成二物,这种理论未免错得太离谱。此又理有未明而不能尽乎人言之意者,四也。嗯,以上是第四条。

至熹前书所谓:‘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根本。’乃是推本周子之意,以为当时若不如此两下说破,则读者错认语意,必有偏见之病。闻人说有,即谓之实有,见人说无,即谓之真无耳。自谓如此说得,周子之意已是大煞分明。只恐知道者厌其漏泄之过甚,不谓如老兄者,乃犹以为未稳而难晓也,请以熹书上下文意详之,岂谓太极可以人言而为加损者哉!是又理有未明而不能尽乎人言之意者,五也。第五条是为自己“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根本”的言论辩护。朱子指出,自己讲这话的目的,是推想濂溪建立“无极”概念的初衷,濂溪当年建立“无极”这个概念,是怕世人一听见“有”就当作具体存在,一听见“无”就当作真正虚无,如此而已。老兄你仔细看看我的信,我什么地方说过“太极”可以随人的意志为转移了?这更加说明你不懂道理,不能理解别人的意思。

来书又谓《大传》明言“易有太极,今乃言无,何邪”?此尤非所望于高明者。今夏因与人言《易》,其人之论正如此。当时对之不觉失笑,遂至被劾。彼俗儒胶固,随语生解,不足深怪。老兄平日自视为如何,而亦为此言邪?你在帖子中还说“易有太极,今乃言无,何邪”这种话,我今年夏天和别人谈论《易经》,那人说的话正好和你一样,当时就惹得偶忍不住发笑。那种没有水平的人说这种话不足为奇,可是没想到啊没想到,浓眉大眼、啊不,是聪颖过人的你陆子静,居然也说出这种话来,你太令人失望了啊。老兄且谓《大传》之所谓有,果如两仪、四象、八卦之有定位,天地五行万物之有常形邪?周子之所谓无,是果虚空断灭,都无生物之理邪?你老兄倒是说说,《大传》里说“有太极”,这个“有”是说有形状有位置吗?周子说“无极”,这个“无”是虚空断灭吗?这两个意思能扯到一起去吗?      按:《大传》说“易有太极”,是说宇宙中存在一个太极,“有”是存在之意,而濂溪之无极的“无”,则是表明太极之无形状、无方所之意。象山以“易有太极”来反驳“无极”,确属不妥,无怪乎朱子之失笑也。此又理有未明而不能尽乎人言之意者,六也。嗯,第六条。

老子复归于无极,无极乃无穷之义,如庄生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云尔,非若周子所言之意也。今乃引之而谓周子之言,实出乎彼。此又理有未明而不能尽乎人言之意者,七也。第七条。这是对于象山指责“无极”是道家概念的反驳。朱子以《庄子》来解释《老子》,认为《老子》所谓的“无极”,即是《庄子》所称“游于无极之野”的无极,都是“无穷”的意思。而周子称的无极,虽然字是那两个字,但意思完全不同。      按:《老子》中“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之“无极”,恐怕和《庄子》“无极之野”的无极含义完全不同,朱子在这里,也是胡搅蛮缠了。

高明之学,超出方外,固未易以世闲言语论量,意见测度。今且以愚见执方论之,则其未合有如前所陈者,亦欲奉报,又恐徒为纷纷,重使世俗观笑,既而思之,若遂不言,则恐学者终无所取正。较是二者,宁可见笑于今人,不可得罪于后世,是以终不获已而竟陈之,不识老兄以为何如?那些高明的学问,本来就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偶本来想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可又怕被世俗之人取笑。可回过头来又一想,如果不说出来的话,恐怕有的学者一辈子也改正不了错误看法。这么一想,我冒着被世俗之人耻笑的危险,和盘托出自己的观点,嗯嗯 ,老兄你看着办吧。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1-2-16 21:4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1-2-12 16:1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3、陆九渊的回帖
……
客套话依据略去

前书条析所见,正以畴昔负兄所期,比日少进,方图自赎耳。来书诲之谆复,不胜幸甚。愚心有所未安,义当展尽,不容但已,亦尊兄教之之本意也。篇帖子中老兄你列出了一二三四五六七条来教导偶,偶真是太感动了,正因为老兄你这么谆谆教导,所以偶一定要把偶的观点明明白白的说出来,这样才对得起老兄你嘛。

近浙间有后生贻书见规,以为吾二人者所习各已成熟,终不能以相为,莫若置之勿论,以俟天下后世之自择。鄙哉言乎!此辈凡陋沉溺俗学,悖戾如此,亦可怜也。最近浙江有一个后生写信给偶,说咱们两个人的哲学体系都依据完善成熟了,反正谁也说不服谁,不如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得了,要相信子孙后代更加有智慧,就让他们去选择吧。你听过这么SB的言论咩?这后生NC至此,殊可怜也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此理在宇宙间,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然人之为人,则抑有其职矣。虽然宇宙之道不会因为人的原因而改变,可人作为一个人,也是有他各自职责的,作为一个高尚的人、纯洁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我们就一定要坚守岗位。垂象而覆物者,天之职也。成形而载物者,地之职也。“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者,人君之职也。孟子曰“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所谓“行之”者,行其所学以格君心之非,引其君于当道,与其君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使斯道达乎天下也。所谓学之者,从师亲友,读书考古,学问思辨,以明此道也。故少而学道、壮而行道者,士君子之职也。嗯,天地有天地的职责,人君有人君的职责,而我们士君子的职责,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吾人皆无常师,周旋于羣言淆乱之中,俯仰参求,虽自谓其理已明,安知非私见诐说,若雷同相从,一唱百和,莫知其非,此所甚可惧也。幸而有相疑不合,在同志之间,正宜各尽所怀,力相切磋,期归于一是之地。可是在这尘世之中,我们天天却周旋在各种歪理邪说当中,所以自己所认为的真理也不一定就是真理,所为我们只有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才能发现那真正的真理。大舜之所以为大者,善与人同,乐取诸人以为善。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吾人之志当何求哉,惟其是而已矣。畴昔明言善议,拳拳服膺而勿失,乐与天下共之者,以为是也。今一旦以切磋而知其非,则弃前日之所习,势当如出陷穽,如避荆棘,惟新之念,若决江河,是得所欲而遂其志也,此岂小智之私、鄙陋之习,荣胜耻负者所能知哉。弗明弗措,古有明训,敢悉布之。大舜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善于向别人学习。我们就应该以大舜为榜样,看到别人说的对,就应该马上抛弃自己错误的观点。当然,这种优秀品格不是那种只看重结果胜负的SB能理解的。

尊兄平日论文甚取曾南丰之严健,南康为别前一夕,读尊兄之文,见其得意者必简健有力,每切敬服。尝谓尊兄才力如此,故所取亦如此。今阅来书,但见文辞缴绕,气象褊迫,其致辨处类皆迁就牵合,甚费分踈,终不明白。无乃为“无极”所累,反困其才邪?不然以尊兄之高明自视,其说亦当如白黑之易辨矣。我以前在南康时,看老兄你的文章,那真叫一个给力啊。可前几天看你回帖,却是胡搅蛮缠,缠杂不清,神马问题都说不明白,不用说,这肯定是被“无极”两个字拖累了。尊兄尝晓陈同父云“欲贤者百尺竿头,进取一步,将来不作三代以下人物,省得气力为汉、唐分疏,即更脱洒磊落。”今亦欲得尊兄进取一步,莫作孟子以下学术,省得气力为“无极”二字分疏,亦更脱洒磊落。老兄你也知道陈亮陈同父曾说过,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老兄你也要学习人家这种洒脱的气概,不要再在“无极”两个字上缠三夹四了。


古人质实,不尚智巧,言论未详,事实先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所谓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者,以其事实觉其事实,故言即其事、事即其言,所谓言顾行、行顾言。周道之衰,文貌日胜,事实湮于意见,典训芜于辨说,揣量模写之工,依仿假借之似,其条画足以自信,其习熟足以自安古人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起学问来,都是根据事实讲话,实事求是。自此周道衰落后,天下人心就变了,学术腐败也出现了,各种歪理邪说充塞学术界,真正的真理反而被湮没。以子贡之达,又得夫子而师承之,尚不免此多学而识之之见,非夫子叩之,彼固晏然而无疑。先行之训、予欲无言之训,所以觉之者屡矣,而终不悟。颜子既没,其传顾在,曾子盖可观已。子贡那么聪明,又被孔子亲自教导,也不免这种毛病,就算孔子天天教导,最终还是没有彻底醒悟。尊兄之才,未知其与子贡如何?今日之病,则有深于子贡者。老兄你的才华比子贡差的远了,可这毛病却比子贡大得多。尊兄诚能深知此病,则来书七条之说,当不待条析而自解矣。然相去数百里,脱或未能自克,淹回旧习,则不能遗恨。请卒条之。

来书本是主张“无极”二字,而以明理为说,其要则曰“于此有以灼然实见太极之真体”。某窃谓尊兄未曾实见太极,若实见太极,上面不必更加“无极”字,下面必不加着“真体”字。上面加无极字,正是迭床上之床,下面着真体字,正是架屋下之屋。虚见之与实见,其言固是不同也。你在回帖中说“有以灼然实见太极之真体”神马的,我从这一句话中就知道,你根本就不曾见过太极,你要是见过太极,那上面就不会加“无极”两字,下面也不会加“真体”两个字。加这些词汇,那正是叠床架屋,画蛇添足。嗯嗯,真正理解和假装理解,区别果然是很大很大滴。

又谓“极者,正以其究竟至极,无名可名,故特谓之太极,犹曰举天下之至极无以加此云耳。”就令如此,又何必更于上面加“无极”字也。你又说“极”是至极的意思,还说正是因为太极是宇宙至极,无可命名,因此才称之为“太极”,既然如此,那上面有怎么能加“无极”二字呢?若谓欲言其无方所无形状,则前书固言宜如《诗》言“上天之载”而于其下赞之曰“无声无臭”可也,岂宜以“无极”字加于太极之上。《系辞》言“神无方”矣,岂可言无神;言“易无体”矣,岂可言无易。我的原帖中就说了,如果一定要说明“太极”无方所、无形状的特性,那直接用文字说明就成了,怎么还能生造出一个“无极”的概念强加到太极之上?《易经•系辞》中说“神和易都没有形态方所”,按照你的逻辑,那也就可以说成是无神、无易了?这也太扯蛋了吧。

老氏以无为天地之始,以有为万物之母,以常无观妙,以常有观窍,直将无字撘在上面,正是老氏之学,岂可讳也。道家把“无”当作宇宙的本始,这种“无×”的概念,正是道家才有的东西,老兄你就别狡辩了。惟其所蔽在此,故其流为任术数,为无忌惮,这是象山对道家的看法。在象山看来,正因为道家以“无”为宇宙之本始,所以他们不知道“天理”的存在,因此行为肆无忌惮,无所敬畏。此理乃宇宙之所固有,岂可言无,若以为无,则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矣。杨朱未遽无君,而孟子以为无君,墨翟未遽无父,而孟子以为无父,此其所以为知言也。“理”是宇宙本体,岂能以“无”字来形容,一旦认为“天理”为无,那还不成了无君无父,乱了套了?嗯嗯,杨朱墨子就是这样,老兄你也要注意了。

“极”亦此理也,“中”亦此理也,五居九畴之中,而曰皇极,岂非以其中而命之乎?民受天地之中以生,而《诗》言“立我烝民,莫匪尔极”,岂非以其中命之乎?《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理至矣,外此岂更复有太极哉?象山再次就“极”字字义进行阐释,在象山看来,“极”和“中”都是同一的,所谓“皇极”,是《尚书•洪范》中箕子给周武王提的九条建议中的第五条,一般解释“皇极”为“君王的准则”,象山认为,皇极之所以被称为“极”,就是因为它在九条意见建议中是第五条,正好在当中。同时,象山还举《诗经》中和《中庸》为例,继续说明“极”就是“中”。       按:《诗经•周颂•思文》“立我烝民,莫匪尔极”,郑玄注释“立”为“粒”,即粮食,“极”为中,即“后稷你用粮食养活了万民,你的德行是如此之高,真是得到了中正的真正内涵啊”。而这也是这句诗传统的解释。可象山却将“立”解释为“扶立”,将“中”解释为“天地之中”,认为这句诗的意思是“人之所以能生存,是因为处于天地之中的原因啊。”朱子看到后,对此大加嘲讽,——这是后话,暂且不提。以极为中,则为不明理;以极为形,乃为明理乎?我把“极”解释为“中”就是不讲道理,难道你把“极”解释为“形”就是在讲道理了?     按:朱子从来没有把“极”解释为“形”的,象山这里是胡搅蛮缠,偷换概念了。

字义固有一字而数义者,用字则有专一义者,有兼数义者,而字之指归又有虚实。虚字则但当论字义,实字则当论所指之实,则有非字义所能拘者,如元字有始义、有长义、有大义,《坤》五之“元吉”,《屯》之“元亨”,则是虚字,专为大义,不可复以他义参之。如乾元之元,则是实字,论其所指之实,则《文言》所谓善、所谓仁皆元也,亦岂可以字义拘之哉。象山在这里把字分成了两类,一类是“虚字”,也就是仅从字面意义解释的字,另一类是“实字”,也就是有深远内涵的字。譬如“元”字,在词语“元吉”、“元亨”中,是虚字,仅从字面上理解就成了,就是“大”。而在词语“乾元”中,则是实字,其有深远的内涵,所指的是善、是仁这种非常本质的东西,不能仅仅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极字亦如此,太极、皇极乃是实字,所指之实岂容有二。充塞宇宙,无非此理,岂容以字义拘之乎?“极”字也是一样,在“太极”、“皇极”中就是这样的实字,它有一个深远的内涵,指的是宇宙的本原,是天理,绝不能用字面意义来限制它、约束它。中即至理,何尝不兼“至”义。《大学》、《文言》皆言“知至”,所谓“至”者即此理也。语读《易》者曰能知太极,即是知至,语读《洪范》者曰能知皇极,即是知至。夫岂不可?盖同指此理,则曰极曰中曰至,其实一也。“中”是天地至理,是宇宙本原,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也可以被解释为“至”。所以无论说“极”也好,“中”也好,“至”也好,其实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将的那个宇宙本原的东西。因此,“极”是“中”,“中”亦是“极”。 “一极备凶,一极无凶”,此两极字乃是虚字,专为至义,“一极备凶,一极无凶”出自《尚书•洪范》,象山认为,这里的“极”才是虚字,可以从字面意义来理解为“至”。至于“太极”中的“极”,如果按照字面意义去理解为“至”,则大错特错。却使得“极者至极而已”于此用“而已”字,方用得当。尊兄最号为精通诂训文义者,何为尚惑于此?无乃理有未明,正以太泥而反失之乎?嗯嗯,老兄你平时不是号称最精通训诂学咩?怎么连这个意思都搞不明白?恐怕是你还没有弄明白道理吧。

至如直以阴阳为形器而不得为道,此尤不敢闻命。至于老兄你把阴阳当作器而不是道,这更加扯蛋了。《易》之为道,一阴一阳而已,先后、始终,动静、晦明,上下、进退,往来、阖辟,盈虚、消长,尊卑、贵贱,表里、向背,顺逆、存亡、得丧,出入、行藏,何适而非一阴一阳哉。在象山看来,宇宙中的一切存在,都有相互对峙、又相互依存、相互演化的两端,这两端就是阴阳。奇偶相寻,变化无穷,故曰“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 出自《易经•系辞》。《说卦》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又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下系》亦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今顾以阴阳为非道,而直谓之形器,其孰为昧于道器之分哉?引用《易经》,说明道是经常处于变化和运动之中,这种变化和运动就体现在阴阳的相互转化。从这个意义上将,太极和阴阳不完全是两个层面上的东西,道、太极等是本体,而阴阳则是道、或者说是太极的活动性。所以象山坚决反对朱子把阴阳和道分割开的做法。

辨难有要领,言辞有指归,为辨而失要领,观言而迷指归,皆不明也。嗯嗯,辩论是需要紧扣主题的。如果为了辩论而辩论,那就木有神马意思了。前书之辨,其要领在“无极”二字,尊兄确意主张,曲为饰说,既以无形释之,又谓“周子恐学者错认太极别为一物,故着‘无极’二字以明之。”某于此见得尊兄只是强说来由,恐无是事,故前书举《大传》“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两句,以见粗识文义者亦知一阴一阳即是形而上者,必不至错认太极别为一物,故曰“况太极乎”,此其指归本自明白,而兄曾不知察,乃必见诬以道上别有一物为太极。老兄在楼上的帖子里,说神马“无极就是无形”,又说“周老师怕同学们把太极当作具体事物,所以才发明了无极这个概念”,这简直就是在满嘴跑火车。所以我引用了《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这两句话,就算是小学没毕业的同学也能明白我的意思是啥,可你老兄却因此污蔑偶,说偶认为道上面另有一个东西叫太极。老兄啊老兄,偶告诉奶,咱俩熟归熟,可乱说话是要被告诽谤的。

《通书》曰“中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致其中而止矣。”周子之言中如此,亦不轻矣,外此岂更别有道理,乃不得比虚字乎?象山引述濂溪《通书•师》章,在濂溪看来,中者既指和、中节之意思,又指天下之达道、圣人之事业。圣人之事业,即圣人立教之目的在于使人们自发地改正自己性中的恶的部分,而达到和、中节,即“中”的境界。在象山看来,这正说明“中”字就指天地之至理,宇宙的本原,也就是太极。也就是说,“中”、“极”、“理”皆是“实字”,是相同的概念,决不是个“虚字”。

所举《理性命章》五句但欲见《通书》言中言一,而不言无极耳。“中焉止矣”一句不妨自是断章,兄必见诬以属之下文,兄之为辨失其指归大率类此。我在我的原帖中引用《通书•理性命》章的五句,是为了向你说明濂溪在《通书》中只说“中”说“一”,而不说无极。可你却污蔑我不会断句,太伤人自尊了,你在辩论中经常玩弄这种手段,告诉你,这回偶可是真的怒了。     按:即象山在原帖中引用《通书•理性命章》,称“中焉止矣。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结果朱子在回帖中嘲笑他不会断句的事情。

“尽信书不如无书”,某实深信孟子之言,前书释此段,亦多援据古书,独颇不信无极之说耳。兄遽坐以直黜古书为不足信,兄其深文矣哉。嗯,我确实信服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说法,可我所不信的,仅仅是不信“无极”的说法罢了,在我跟你的辩论中,曾经n次引用古文,难道这些你都没有看见吗?可你居然就说偶不信一切古书,这也太冤枉人了。《大传》、《洪范》、《毛诗》、《周礼》与《太极图说》孰古?你倒是说说,《易经大传》、《诗经》、《尚书•洪范》、《周礼》这些书和《太极图说》哪个更古?以极为形,而谓不得为中;以一阴一阳为器,而谓不得为道,此无乃少黜古书为不足信,而微任胸臆之所裁乎?把“极”当成“形”,称它不是“中”,把阴阳当作器,而不是道,你倒是说说,到底是谁不信古书?


来书谓“若论无极二字,乃是周子灼见道体,逈出常情,不顾旁人是非,不计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说出人不敢说底道理。”又谓:“周子所以谓之无极,正以其无方所、无形状。”诚令如此,不知人有甚不敢道处,但加之“太极”之上,则吾圣门正不肯如此道耳。你还说神马“周老师不计自己得失,弃旁人是非于不顾,勇敢的说出无极两字”,哼哼,我就不知道这有啥不敢说的,你当偶们大宋王朝是康乾盛世啊?只不过给“太极”的上面再加个“无极”的帽子,偶们圣门中人不愿意这样说罢了,装神马B啊。“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太极亦曷尝隐于人哉?尊兄两下说无说有,不知漏泄得多少,如所谓太极真体、不传之秘,无物之前,阴阳之外,不属有无,不落方体,逈出常情,超出方外等语,莫是曾学禅宗所得如此?偶们大成至圣先师曾经说过,乾坤就是明明确确的、非常简易的展示给人。你说的那些“太极真体”、“不传之秘”、“无物之前”、“阴阳之外”等等的,都是神马东西啊?莫非老兄曾经学习过禅宗?平时既私其说以自高妙,及教学者则又往往秘此而多说文义,此漏泄之说所从出也。以实论之,两头都无着实,彼此只是葛藤末说,气质不美者乐寄此以神其奸,不知系绊多少好气质底学者。既以病己,又以病人,殆非一言一行之过。兄其无以久习于此,而重自反也。老兄啊老兄,你可要注意啊,禅宗那东西不是好东西,平日间装神弄鬼、自神其事,归根结底都是些乱七八糟的歪理邪说,只有那些气质不好的人才喜欢这种东西,而且不知道有多少气质好的学者被它所耽误。老兄啊老兄,你可前文别沉迷到这里面,要迷途知返、悬崖勒马、亡羊补牢、浪子回头金不换。

区区之忠,竭尽如此,流俗无知,必谓不逊。《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谅在高明,正所乐闻。若犹有疑,愿不惮下教,政远,惟为国自爱。嗯嗯,此致,敬礼。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1-2-16 18:1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1-2-12 16:1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占位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1-2-12 16:1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占位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11-2-13 13:4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等你把位填满,我再发表意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ukunshi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4
编号 350752
注册 2009-12-15


发表于 2011-2-16 19:3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评点有些意思,支持一下,呵呵。

“莫是曾学禅宗所得如此?”——此句不是反问,而是象山之讥讽。朱子早年确实学习过禅宗,据说还曾经正式拜当时禅宗名僧释道谦为师,这在当时应该是为人熟知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1-2-16 21:5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yukunshi 于 2011-2-16 19:38 发表
楼主的评点有些意思,支持一下,呵呵。

“莫是曾学禅宗所得如此?”——此句不是反问,而是象山之讥讽。朱子早年确实学习过禅宗,据说还曾经正式拜当时禅宗名僧释道谦为师,这在当时应该是为人熟知的。

嗯,确实是讥讽。

象山英慧早成,雄姿英发,体现在语气上,也是非常尖刻,相比较之下,朱子的言辞就和缓许多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2 14:5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488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