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我思我在
» 佛经简译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佛经简译
sukerwl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30
帖子
2974
编号
30281
注册
2005-1-14
#1
发表于 2006-12-8 22:3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佛经简译
有感一些会员对佛法有兴趣却又不甚明了 今天开始将一些较浅显又有意义的佛经融合本人的一些浅见一并贴上 红字为经文正文 黑字为翻译 本人第一次写此类文 若不合三法印处(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还望斧正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二千五百人,菩萨摩诃萨三万八千人俱。
每部经的开头都很雷同 大抵为: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某处与谁以何因缘在哪讲法 这是“一经三分”之一 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序分又分通、别二序 以上这一段就是通序 每经开头都差不多 别序即大众请法之不同缘起
相传佛将入灭时 阿泥楼驮比丘使阿难请问四事:一佛灭度后 诸比丘等以何为师 二诸比丘依何住 三恶性比丘云何共居 四一切经首置何字 佛答:乃至一切经首置如是我闻等言。
如是我闻四字又是六成就之信、闻二成就 佛法大海 唯信能入 佛法以信为第一 信受则言“如是” 我闻即此经文为阿难亲自听佛所讲 为世尊亲口宣说 故名闻成就 除此二成就外还有:3 时成就 即一时佛在某处之一时 4 主成就 5 处成就本经之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6 众成就 此经为大比丘二千五百人,菩萨摩诃萨三万八千人 以上这群比丘、菩萨为佛之常随众 满足以上六成就即能有因缘讲一次法会
尔时,世尊引领大众,直往南行,忽见路边聚骨一堆。尔时,如来向彼枯骨,五体投地,恭敬礼拜。
这时 佛引领这些比丘、菩萨们向南方行走 看见路旁有一堆枯骨 这时佛就向这堆枯骨行五体投地之大礼 并恭敬礼拜
阿难合掌白言。世尊。如来是三界大师。四生慈父。众人归敬。以何因缘。礼拜枯骨。
上文提到的阿难此时出场了 阿难在佛的十大弟子中号称多闻第一 受持一切佛法 比释迦牟尼小三十岁 是乔达摩悉达多(就是世尊本人)的弟弟 生于佛成道之夜 他还有个哥哥叫提婆达多 即欲加害佛陀的那位仁兄(这位朋友在佛典中的记载自然是下地狱了
提婆达多。斛饭王之子也。精勤十二年,已诵持八万法藏。后为利故,求学神通,亲近恶友。共相议曰:我相三十,减佛未几。大众围绕,何异如来。思惟是已;即事破僧。舍利子、没特伽罗子、奉佛指告,承佛威神,说法诲喻,僧复和合。提婆达多、恶心不舍。以恶毒药、置指爪中,欲因作礼、以伤害佛。方行此谋,自远而来。至于此也,地遂坼焉,生陷地狱。《西域记》)
扯远了 话入正题 阿难见佛此时对枯骨行礼 就合掌而问 世尊、如来是三界的人天导师(欲界、色界、无色界)
不得又打个岔 阿难此时说的“世尊、如来”这两个称谓 是佛十号之二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long long ago……) 当时佛有万名 后来众生慢慢变的愚钝起来就减为千名 再后来众生更愚钝就变成百名 到现在就只剩下十名了 依次为 1 如来 2 应供 3 正遍知 4 明行足 5 善逝 6 世间解 7 无上士 8 调御丈夫 9 天人师 10 佛世尊
阿难说 您老人家是三界大师 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慈父 众人都对你皈依恭敬 道地是为什么你要对着这些枯骨膜拜呢?阿难不解的问
佛告阿难。汝等虽是吾上首弟子。出家日久。知事未广。此一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多生父母。以是因缘。我今礼拜。
佛说 你虽然是我的大弟子之一 跟着我也混了很久了 但你所知之事却不是很广博 这一堆枯骨 在前世是我的祖先、或者父母兄弟姐妹 见到自己亲戚的尸体哪有不拜之理?
佛告阿难。汝今将此一堆枯骨分做二分。若是男骨。色白且重。若是女骨。色黑且轻。
这段比较直白 就不译了……
阿难白言。世尊。男人在世。衫带鞋帽。装束严好。一望知为男子之身。女人在世。多涂脂粉。或薰兰麝。如是装饰。即得知是女流之身。而今死后。白骨一般。教弟子等。如何认得。
阿难说道 佛啊 男人在世时身上的衣裤鞋帽等都裹的严严实实 一眼就能认出来 女人在世时身上都涂香水或饰品 也能认出来 现在这堆白骨又没明显的记号 我们怎么认呢?
佛告阿难。若是男子。在世之时。入于伽蓝。听讲经律。礼拜三宝。念佛名号。所以其骨。色白且重。世间女人。短于智力。易溺于情。生男育女。认为天职。每生一孩。赖乳养命。乳由血变。每孩饮母八斛四斗甚多白乳。所以憔悴。骨现黑色。其量亦轻。
佛告诉阿难说 若是男人的话 活着时多生活在寺院中 修持三宝多行戒律 所以男人的骨头色白且重 若是女人 生儿育女 用母乳抚育孩子 其骨头呈现黑色并且重量较轻
阿难闻语。痛割于心。垂泪悲泣。白言。世尊。母之恩德。云何报答。
阿难听后 估计是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顿时嚎啕大哭 说 世尊 母亲大人的恩德应当怎么报答啊!
佛告阿难。汝今谛听。我当为汝。分别解说。母胎怀子。凡经十月。甚为辛苦。在母胎时。第一月中。如草上珠。朝不保暮。晨聚将来。午消散去。母怀胎时。第二月中。恰如凝酥。母怀胎时。第三月中。犹如凝血。母怀胎时。第四月中。稍作人形。母怀胎时。第五月中。儿在母腹。生有五胞。何者为五。头为一胞。两肘两膝。各为一胞。共成五胞。母怀胎时。第六月中。儿在母腹。六精齐开。何者为六。眼为一精。耳为二精。鼻为三精。口为四精。舌为五精。意为六精。母怀胎时。第七月中。儿在母腹。生成骨节。三百六十。及生毛乳。八万四千。母怀胎时。第八月中。生出意智。以及九窍。母怀胎时。第九月中。儿在母腹。吸收食物。所出各质。桃梨蒜果。五谷精华。其母身中。生脏向下。熟脏向上。喻如地面。有山耸出。山有三名。一号须弥。二号业山。三号血山。此设喻山。一度崩来。化为一条。母血凝成胎儿食料。母怀胎时。第十月中。孩儿全体一一完成。方乃降生。若是决为孝顺之子。擎拳合掌。安详出生。不损伤母。母无所苦。倘儿决为五逆之子。破损母胎。扯母心肝。踏母跨骨。如千刀搅。又仿佛似万刃攒心。如斯重苦。出生此儿。更分晰言。尚有十恩。
佛告阿难说 你现在仔细听著 我为你们分别说明清楚:母亲怀胎 一般要经过十个月 是相当辛苦的 胎儿在母亲肚中的时候 第一个月里 如草上的露珠 早上出现 不一定能够保存到晚上 早晨聚集而来 中午可能就消失了 到第二个月 又如凝聚的酥油 在第三个月 胎儿像凝聚的血团 到第四个月 胎儿稍微长成人形 到第五个月 胎儿在母亲肚里 已经有了五部份的形体 是哪五部份呢?就是头为一种形体 两只手肘和两条腿膝 各为一种形体 一共成为五种形体 到第六个月 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 六种精气都已经齐全了 是哪六种呢?眼睛是一种 耳朵是第二种 鼻子是第三种 口嘴是第四种 舌头是第五种 心意是第六种 到第七个月胎儿在母亲的腹里 已经生成了筋骨关节 共有三百六十个 并且生长毛孔 数目约在八万四千 到第八个月 胎儿就生成意识脑智 以及九个窍孔 到第九个月 胎儿在母亲的肚里 已经能够吸收食物 所吸收的都是出自各种物质 像桃子、梨子、葱蒜、水果、五谷等的精华。在母亲的身体里 生脏向下面 熟脏向上面 就象在地上 有山突出 山有三个名字 第一个叫做须弥山 第二个叫做业山 第三个叫做血山 这些山 一次崩塌下来 就化为一条 母亲体内的血就凝集成了胎儿的食物 到第十个月 孩子的全部器官肢体都一一生长完成 就能生下来了 如果是个孝顺的孩子 出生的时候会擎起拳头做合拢手掌的状态 安祥顺利的出生 不会损伤母亲的身体 母亲没有太大痛苦 的 如果这孩儿决定是做为五逆不孝的孩子 出来的时候就会破坏损伤母亲的胎腹 双手抓扯母亲的心肝五脏 双脚踢母亲的胯骨 使母亲痛苦得像千把刀在搅动宰割 又仿佛好像一千把刀子在绞一样 像这样受尽极重大的痛苦 才出下来的小孩 如果更进一步的说 母亲还有十大恩德
第一。怀胎守护恩。第二。临产受苦恩。第三。生子忘忧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干就湿恩。第六。哺乳养育恩。第七。洗濯不净恩。第八。远行忆念恩。第九。深加体恤恩。第十。究竟怜愍恩。
第一个是在怀胎时守护的恩德 第二是临盆时的痛苦之恩德 第三是生下小孩后之前的痛苦都不会在意一心抚养小孩的恩德 第四是自己吃糠咽菜却用甘甜的母乳喂养孩子的恩德 第五是把脏衣服自己穿把干净的东西全用在孩子身上的恩德 第六是抚育孩子的恩德 第七是帮小朋友换尿布、擦大便的恩德 第八是当孩子将要远离自己时苦苦思念之恩德 第九是对孩子的过错体恤之恩德 第十是终生都对孩子怜爱的恩德
第一、怀胎守护恩 颂曰
累劫因缘重,今来托母胎,月逾生五脏,七七六精开。
体重如山岳,动止劫风灾,罗衣都不挂,装镜惹尘埃。
第二、临产受苦恩 颂曰
怀经十个月,难产将欲临,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沉。
难将惶怖述,愁泪满胸襟,含悲告亲族,惟惧死来侵。
第三、生子忘忧恩 颂曰
慈母生儿日,五脏总张开,身心俱闷绝,血流似屠羊。
生已闻儿健,欢喜倍加常,喜定悲还至,痛苦彻心肠。
第四、咽苦吐甘恩 颂曰
父母恩深重,顾怜没失时,吐甘无稍息,咽苦不颦眉。
爱重情难忍,恩深复倍悲,但令孩儿饱,慈母不辞饥。
第五、回干就湿恩 颂曰
母愿身投湿,将儿移就干,两乳充饥渴,罗袖掩风寒。
恩连恒废枕,宠弄才能欢,但令孩儿稳,慈母不求安。
第六、哺乳养育恩 颂曰
慈母像大地,严父配于天,覆载恩同等,父娘恩亦然。
不憎无怒目,不嫌手足挛,诞腹亲生子,终日惜兼怜。
第七、洗涤不净恩 颂曰
本是芙蓉质,精神健且丰,眉分新柳碧,脸色夺莲红。
恩深摧玉貌,洗濯损盘龙,只为怜男女,慈母改颜容。
第八、远行忆念恩 颂曰
死别诚难忍,生离实亦伤,子出关山外,母忆在他乡。
日夜心相随,流泪数千行,如猿泣爱子,寸寸断肝肠。
第九、深加体恤恩 颂曰
父母恩情重,恩深报实难,子苦愿代受,儿劳母不安。
闻道远行去,怜儿夜卧寒,男女暂辛苦,长使母心酸。
第十、究竟怜愍恩 颂曰
父母恩深重,恩怜无歇时,起坐心相逐,近遥意与随。
母年一百岁,长忧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
之后世尊为方便弟子们记住母亲的各种恩德 就用类似于山东快板的形式编了一套韵文来帮助大家记忆 这些韵文都很浅显 就不译了
佛告阿难:“我观众生,虽绍人品,心行愚蒙,不思爹娘,有大恩德,不生恭敬,忘恩背义,无有仁慈,不孝不顺。阿娘怀子,十月之中,起坐不安,如擎重担,饮食不下,如长病人。月满生时,受诸痛苦,须臾产出,恐已无常,如杀猪羊,血流遍地。受如是苦,生得儿身,咽苦吐甘,抱持养育,洗濯不净,不惮劬劳,忍寒忍热,不辞辛苦,干处儿卧,湿处母眠。三年之中,饮母白血,婴孩童子,乃至成年,教导礼义,婚嫁营谋,备求资业,携荷艰辛,勤苦百倍,不言恩惠。
佛又说 现在的人啊 虽然有的很有些人品 但心智愚昧 不思念父母的种种恩德 对父母也不生恭敬之心 忘恩负义不孝敬父母 你也不想想 你老娘当年怀你之时 怀胎十月 坐立不安身上有个重担要背十个多月 就象有病的人一样 是很辛苦的 当要生你的时候 又是非常的疼痛 一会生了出来又会大量流血 受这些种种的痛苦 还要用母乳喂养你三年 小时候又要教你说话、走路、礼仪 还要辛苦挣钱为你以后结婚工作买房做准备 这些事父母都默默的承受 任劳任怨
男女有病,父母惊忧,忧极生病,视同常事。子若病除,母病方愈。如斯养育,愿早成人。及其长成,反为不孝。尊亲与言,不知顺从,应对无礼,恶眼相视。
小孩生了病 父母那个担惊受怕啊 就象是自己在生病一样 等你打完针病好了父母才如释重负 就这样含辛茹苦的养育你 终于等到你长大成人 结果还是个不孝之子 看父母哪都不顺眼又打又骂
欺凌伯叔,打骂兄弟,毁辱亲情,无有礼义。虽曾从学,不遵范训,父母教令,多不依从,兄弟共言,每相违戾。出入来往,不启尊堂,言行高傲,擅意为事。父母训罚,伯叔语非,童幼怜愍,尊人遮护,渐渐成长,狠戾不调,不伏亏违,反生嗔恨。弃诸亲友,朋附恶人,习久成性,认非为是。或被人诱,逃往他乡,违背爹娘,离家别眷。或因经纪,或为政行,荏苒因循,便为婚娶,由斯留碍,久不还家。或在他乡,不能谨慎,被人谋害,横事钩牵,枉被刑责,牢狱枷锁。或遭病患,厄难萦缠,囚苦饥羸,无人看待,被人嫌贱,委弃街衢。因此命终,无人救治,膨胀烂坏,日暴风吹,白骨飘零。寄他乡土,便与亲族,欢会长乖,违背慈恩,不知二老,永怀忧念,或因啼泣,眼暗目盲;或因悲哀,气咽成病;或缘忆子,衰变死亡,作鬼抱魂,不曾割舍。
在家中又欺负长辈 打骂兄弟 毁伤侮辱亲族情谊 言行丝毫没有礼貌仁义 虽然曾经从老师读书学习 可不遵守规范训诲 父母的教训命令 多不依照所说去做 兄弟共同劝你 又相互违逆敌对 出外入内朋友来往 都不会启禀告知父母 言语行为自傲自大 擅出主意胡作非为 从小做错受父母教训处罚 或伯父叔父说他的不对 由于孩童年幼使人怜爱愍惜 长辈们就遮掩袒护他 孩子渐渐成年长大 成了凶狠暴戾而不能调伏 不承认自己所犯下亏心违法的罪行 反而心生嗔怒怨恨 弃绝那些亲人益友 而去交结依附歹徒恶人做朋友 习惯久了成了恶性 颠倒是非认为非法犯罪是应该 或者被人拐骗诱惑 逃往遥远的他乡 违别背弃自己的爹娘父母而不顾 离了家人别了眷属 或者因为经商买卖 或为官府政事远行 时光荏苒而过因循耽误未归 便不经父母同意在外结婚娶妻 由于这样停留在外阻碍归程 长久不能还家照顾父母 或在他乡异国 自己不能够小心谨慎 被坏人用计谋陷害 横祸官事钩缠牵连 被官府冤枉而用刑责罚 或被关入牢狱用木枷套住颈项 用手铐脚镣锁住手脚 或遭遇到疾病祸患 被灾厄苦难萦系缠身 成了囚犯被人拘禁受苦饥饿消瘦羸弱 没有亲人看顾招待 或被人嫌他秽贱 抛弃于街头马路 因此直到命终气绝 都没有亲人去救助治疗 而且死在野外 身体膨胀臭烂腐坏 一直受到太阳曝晒雨打风吹 终于白骨飘零没有人收埋 寄魂他乡异土 便和亲人家族永远长别乖违 而且违背辜负父母慈爱养育的恩德和寄望 在外不知道父母二位老人在家 对游子永远怀著担忧和思念 父母或因思念子女长期啼哭悲泣 眼睛渐暗而目盲失明 或因伤心悲哀过度 闷气呜咽而成疾病 或缘于忆念爱子 万念俱灰无心事业而家道衰落导致灾变而死亡 虽然死了做鬼 也都仍然不曾割断舍弃爱儿之心
或复闻子,不崇学业,朋逐异端,无赖粗顽,好习无益,斗打窃盗,触犯乡闾,饮酒樗蒲,奸非过失,带累兄弟,恼乱爹娘,晨去暮还,不问尊亲,动止寒温,晦朔朝暮,永乖扶侍,安床荐枕,并不知闻,参问起居,从此间断,父母年迈,形貌衰羸,羞耻见人,忍受欺抑。
或又听闻儿子 不崇尚学问事业 追随坏朋友惹生异端 成了无赖的游民 粗野顽劣,喜好学习有害无益的坏事 整天斗争打架偷窃或做抢劫的强盗 触恼侵犯乡里百姓 饮酒赌博 作奸犯科为非作歹 犯了很多罪恶过失 连带的拖累了同胞兄弟 恼怒扰乱了爹娘父母的心 早晨出去游荡 暮晚半夜才归还 从不关心过问父母双亲他们的起居行动或寒冻温暖 月尾月初朝晨暮晚 永远乖违了做为人子扶持侍奉年老双亲的义务 父母安眠的床铺草席枕头 也都不去过问了知关怀 然而参谒问候父母的饮食起居 从此间断消失 父母年迈老病 形体容貌衰老消瘦羸弱 家中出了不孝子,父母羞耻不敢出门见人 而忍受著旁人的耻笑指责与欺负
或有父孤母寡,独守空堂,犹若客人,寄居他舍,寒冻饥渴,曾不知闻。昼夜常啼,自嗟自叹,应奉甘旨,供养尊亲。若辈妄人,了无是事,每作羞惭,畏人怪笑。
或有的母亲已死父守寡或父已死母孤单 孤独寂寞的守著空堂冷室 犹如不认识的外来客人 寄居在别人的屋舍 受著寒冷冰冻饥饿口渴 儿女都不曾去听闻了知过问。可怜的老人于白天夜晚常常悲伤啼哭 自己感慨命不好而独自叹息 儿女本应奉上甘旨美味 供给侍养父母双亲 可是像这辈妄动不孝的人 到头终了却没做半件孝顺事 父母为此每每想起就羞耻惭愧而感叹 畏惧别人责怪耻笑而不敢见人。
或持财食,供养妻儿,忘厥疲劳,无避羞耻;妻妾约束,每事依从,尊长嗔呵,全无畏惧。
有的拿著钱财美食 供给养育自己的妻子儿女 忘了所有的疲倦辛劳 但却冷落父母,没有畏避被人羞骂耻笑不孝的心 妻子美妾所约束的话 大小每一件事情都必定依照顺从 而对父母或长辈的嗔怒呵责 完全没有一点畏惧尊重
或复是女,适配他人,未嫁之时,咸皆孝顺;婚嫁已讫,不孝遂增。父母微嗔,即生怨恨;夫婿打骂,忍受甘心,异姓他宗,情深眷重,自家骨肉,却以为疏。或随夫婿,外郡他乡,离别爹娘,无心恋慕,断绝消息,音信不通,遂使爹娘,悬肠挂肚,刻不能安,宛若倒悬,每思见面,如渴思浆,慈念后人,无有休息。父母恩德,无量无边,不孝之愆,卒难陈报。”
或者又有女儿 嫁到夫家 在还未嫁出去的时候 都很孝顺亲生父母 结婚嫁出去以后 不孝之心遂而增加 父母稍微嗔怒责骂 女儿心里即刻产生怨恨 做她丈夫的女婿再怎么打骂她 她却能忍受甘心 对丈夫家不同姓氏的别家宗亲 眷属情爱深重,而对自己老家亲生父母骨肉 却疏远忘掉 有的女儿或跟随她的夫婿 住到遥远的外郡他乡 离别了亲生的父母爹娘 却毫无依恋思慕亲生父母 从此断绝了消息 一点寄音书信都不通报 遂使父母爹娘 日夜思念而悬肠挂肚 每一时刻都不能够安下心来 那日子的难过就像身体被颠倒悬挂著 每天思念想要见面 就像喉咙干渴在思念水浆 父母慈心思念儿女 永远没有休止停息 父母的大恩大德 无法计量没有边际;儿女不孝的罪过 是很难说完的’
尔时,大众闻佛所说父母重恩,举身投地,捶胸自扑,身毛孔中,悉皆流血,闷绝躄地,良久乃苏,高声唱言:“苦哉,苦哉!痛哉,痛哉!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从来未觉,冥若夜游,今悟知非,心胆俱碎,惟愿世尊哀愍救援,云何报得父母深恩?”
此时那四万多个常随众听完佛陀这一番对父母之恩的开导后 也各个捶胸顿足伏地大哭 直哭到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哭道 我们到现在才知道自己的罪 世尊若不说此妙理 我们还会浑虎恶恶的活下去 还望世尊继续开导应该如何报答父母的恩情
尔时,如来即以八种深重梵音,告诸大众:“汝等当知,我今为汝分别解说: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决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此时 佛祖就用八种梵音说 (梵音深远相为佛三十二相之一 哪几种梵音? 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其音遍周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阿含经》)你们听好了 我将为你们分别阐释这个道理 如果有个人左肩抬着父亲右肩抬着母亲 父母的重量把你的皮毛碾破深及骨髓 饶着须弥山
佛教中的须弥山是一个小世界的中心 四大洲日月诸天为一世界 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 高有八万四千由旬 阔有八万四千由旬 八十里为一由旬 即此山高6720000里 阔672000里 次山形状象沙漏 山顶与山脚宽大 山腰较细小 四王天在次山山腰四周(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山顶为忉利天(又分三十三小天) 须弥山脚又有七重金山 七重香水海环绕此七金山 七重金山外是咸海 四大部州就在咸海的四方(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 在咸海及四大部洲之外又有大铁围山环绕
罗嗦了这么多 就是想说明须弥山之大 一个人担着父母饶着这座须弥山走啊走 走上百千劫(劫又是佛教中的时间长短术语 估计一劫也有几百亿年吧) 也难报父母的深重大恩
假使有人。遭饥馑劫。为于爹娘。尽其己身。脔割碎坏。犹如微尘。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 遇到荒年受著饥馑挨饿的灾劫 惟恐爹娘父母饿死 将自己全身切割成碎块的肉酱 就像微细尘埃那么细碎来让父母充饥 像这样经过几百几千个长劫时间,还是不能报答得了父母深重的恩德
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手执利刀。剜其眼睛。献于如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一个人 想要布施供佛为父母爹娘求福添寿 手里执拿锐利的刀剑 剜挖自己的眼睛 奉献给如来 生生世世都这样做 经过了几百几千个长劫时间 还是不能报答得了父母深重的恩德
假使有人。为于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辞痛苦。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同上
假使有人。为于爹娘。百千刀戟。一时刺身。于自身中。左右出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一个人 为了自己的父母爹娘 受到百千把刀剑或枪戟 同一时刻刺进身体,并在自己的身体里,从左右两边出入刺杀 这样经过几百几千个长劫时间 还是不能报答得了父母深重的恩德
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打骨出髓,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吞热铁丸,经百千劫,遍身焦烂,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同上
尔时。大众闻佛所说父母恩德。垂泪悲泣。痛割于心。谛思无计。同发声言。深生惭愧。共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云何报得父母深恩。
这时大众们听说后 再次大哭 但都想不到什么办法来报答父母 一起问佛 我们该如何做呢?
佛
告弟子。欲得报恩。为于父母书写此经。为于父母读诵此经。为于父母忏悔罪愆。为于父母供养三宝。为于父母受持斋戒。为于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则得名为孝顺之子。不做此行。是地狱人。
佛说 要想报此深恩 就要为父母书写此经、念诵此经 还要当着父母的面忏悔自己的罪 要为父母供养三宝 为父母受持斋戒 为父母布施修福 若这么做了就是孝顺他们了 要不然就会堕入地狱
多一句嘴 此处佛所说的报恩方法 是在佛教范畴内的“大”报恩 也就是说凡夫认为的对父母言听计从、瞻养养老之类不在此列 因为佛教的理论认为 要想彻底帮助父母 只能让他们也信佛从而得到真正的解脱 而不是身体上的一些满足 如天天给父母大鱼大肉吃不但不能解脱反而会增长罪孽 这是适得其反了 不过能用佛法的方法报答父母再兼以世俗的方法就更好了
佛告阿难。不孝之人。身坏命终。堕于阿鼻无间地狱。此大地狱。纵广八万由旬。四面铁城。周围罗网。其地亦铁。盛火洞然。猛烈火烧。雷奔电烁。烊铜铁汁。浇灌罪人。铜狗铁蛇。恒吐烟火。焚烧煮炙。脂膏焦燃。苦痛哀哉。难堪难忍。钩竿枪槊。铁锵铁串。铁槌铁戟。剑树刀轮。如雨如云。空中而下。或斩或刺。苦罚罪人。历劫受殃。无时暂歇。又令更入余诸地狱。头戴火盆。铁车碾身。纵横驶过。肠肚分裂。骨肉焦烂。一日之中。千生万死。受如是苦。皆因前身五逆不孝。故获斯罪。
佛陀告诉阿难说 忤逆不孝父母的人 命终体坏时 就堕入阿鼻无间地狱去饱受苦刑。这一个大地狱 纵横长广有八万由旬那么大 四面围著很高的铁城 四周上面都围著牢固的罗网 那地面上也是铁质 盛大的猛火上下通彻的燃烧著 猛烈的火焰到处焚烧著 霹雳的雷声遍人奔跑 闪电不断的闪烁著 地狱里的夜叉鬼烊化了铜铁的红汁 浇灌著受苦刑的罪人 铜狗铁蛇一直不断吐出烟和火 或焚烧或煮炙著罪人 使罪人身体的脂肪膏油焦烂而燃烧起来 苦痛哀哭 难以堪当难以忍受 半空中有挂钩的大钩竿 又有尖枪长矛飞下来刺杀罪人 满狱铁声铿锵 铁器连串 铁槌和尖枪铁戟 剑树和轮刀利器 满空飞驰 多得像下雨又像云霖 由空中射下来 或用刀斩或用矛刺 苦惨的刑罚著罪人 这样经历了很多长劫的时间还在受著苦刑的灾殃 而且没有片刻可以暂时休歇 接著又令这些罪人进入其余的各种地狱继续受苦刑 或头上戴著燃烧的火盆 或用铁车碾压罪人的身体 或南北或东西纵横碾压而过 使罪人的肠肚都分开碎裂 骨头和皮肉都烧焦腐烂,在一天的时间里 就经过几千万次的苦刑 死去了 忽然经过风吹水淋而又苏醒活来 他们之所以会到如此凄惨的苦刑,都是因为前生在世的时候犯了杀害父亲 杀害母亲 杀害证了阿罗汉果的圣者 破坏佛寺和合的僧众 损伤佛身使佛流血等五种大逆不道和不孝 所以获得这么重的罪苦
尔时。大众闻佛所说父母恩德。垂泪悲泣。告于如来。我等今者。云何报得父母深恩。
较浅显不译
佛告弟子。欲得报恩。为于父母造此经典。是真报得父母恩也。能造一卷。得见一佛。能造十卷。得见十佛。能造百卷。得见百佛。能造千卷。得见千佛。能造万卷。得见万佛。是等善人。造经力故。是诸佛等。常来慈护。立使其人。生身父母。得生天上。受诸快乐。离地狱苦。
佛陀告诉弟子们说 想要真正报答得了父母的大恩 最好就是为父母书写印造这一部经典 这才真正能够报答得了父母养育的大恩呀 能够印造这部经典一本 就能遇见一位佛 能够印造十本 就能遇见十位佛 能够印造一百本 就能遇见一百位佛;能够印造一千本 就能遇见一千位佛 能够印造一万本 就能遇见一万位佛 这些孝顺而善心的人 因为印造佛经所得功德力量的缘故 这些诸佛们 都会恒常来用慈光照护 立即使这些人和生育他们的父母 都能生到天上 享受著各种快乐 而脱离地狱的罪苦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天、龙、夜叉、乾闼婆、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闻佛所言。身毛皆竖。悲泣哽咽。不能自裁。各发愿言。我等从今尽未来际。宁碎此身犹如微尘。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宁以铁钩拔出其舌。长有由旬。铁犁耕之。血流成河。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宁以百千刀轮。于自身中。自由出入。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宁以铁网周匝缠身。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宁以剉碓斩碎其身。百千万段。皮肉筋骨悉皆零落。经百千劫。终不违于如来圣教。
此时 阿难与大众和八部鬼众们听后 各个垂泣 发出各种毒誓说愿意尊听如来所说
尔时。阿难从于坐中安详而起。白佛言。世尊。此经当何名之。云何奉持。
文首所言“一经三分”这里开始就是流通分了 阿难问道 此经当叫什么名字?怎么受持呢?
佛告阿难:“此经名为父母恩重难报经,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尔时,大众、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退。
佛就说此经名为《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大众们听后各个欢喜作礼而退
[
本帖最后由 sukerwl 于 2006-12-8 22:49 编辑
]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sukerwl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30
帖子
2974
编号
30281
注册
2005-1-14
#2
发表于 2006-12-9 18:0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佛说十善业道经
唐于阗三藏法师实叉难陀译
三藏指经、律、论三藏 此三者 各包藏文义 故名三藏 经说定学 律说戒学 论说慧学 因之而通三藏达三学者 称为三藏法师(也有特指为玄奘三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还是通序 那个娑竭罗龙宫就是在上文所说围绕须弥山的那片大海(咸海)里的龙宫之一 据说那片还里有177个龙王之多
世尊对龙王说 众生的命运不同是由于他们所造之业的不同而决定的 每个个体思维意识都不会完全一样 所以造的业就不一样 由是而有六道轮回 趣也称道(经名为趣,亦名为道。所言趣者,盖乃对因以名果也。因能向果,果为因趣,故名为趣。所言道者,从因名也。善恶两业通人至果,名之为道。地狱等报为道所诣,故名为道《大乘义章》) 地狱、恶鬼、畜生、人、阿修罗、天六趣
龙
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
佛又说 龙王啊 你看大海中的生物 长的各式各样、奇奇怪怪 所谓相由心生 皆是由身口意三业所致 身业就是身所造之业 有杀生、偷盗、邪淫等 不杀、不盗、不淫为身善业 口业即指口所作及不作之业 如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为口恶业 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意业亦分善恶 贪欲、嗔恚、邪见,即意恶业 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即意善业
但是“心”是没有形状和颜色的 不可见不可取 是由因缘合和而生的假象 凡夫不能转此境界 故执着于这些假象 这些都是虚妄不实的(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做如是观) 佛教认为人会有痛苦是因为追求虚假的东西
佛教认为众生的“心”是无色无相 诸法中是没有“我”的概念的 实体的各种感受都是因为六根六尘与外境接触所生之象 并不是永恒的 会随时变化的 如色盲以色盲的因缘而不能看见颜色 这与其他宗教有显著不同 基督教以灵魂为小我 上帝为大我 大我主宰宇宙 小我主宰人生 佛教以缘起法的宇宙观则认为 生命是“诸法集起” 是缘起的 是因缘所生的 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 它是无始无终的相似相续 所以“毕竟无主,无我我所” 没有一个主宰 生命是什么样子?没有一定的 一个人在没有学佛之前 他也可能是一个坏人 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 可是,有一天他的念头一转过来 就“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了 从此成为一个大好人,变成一个大善人 这都是不可预知的缘会所生
自性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智者就是指有大般若 大智慧的人 能知晓宇宙的终极真理的人 如果没有洞察宇宙真相的能力的凡夫 虽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只是世间的知识 生活的技能而已 要有大智慧就要学习佛法 要知道因果、无常 知道现在种因 将来必定得果
所以知道了人生是无常的道理之后 今生就应多修善业 将来才能招感身心世界都是清净庄严的 蕴处界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五蕴是色(物质世界 如今木水火土等元素)、受(感受 感受苦、乐)、想(想像 依受所想 如被刀砍伤感受到苦之后不想再被砍)、行(行为 依想像作出善恶的行为)、识(就是了别与认识 由心识了别所缘所对的境界) 此五蕴中色蕴是属于物质 叫“色法” 其余四蕴属精神 叫“心法” 此五蕴又能把人的真性盖覆,使人迷惑颠倒 造作诸业 故又称为“五阴”
十二处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合称六根六尘 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 此六根生于身体上 依靠此六根能感受到外境的种种差别 眼能见色、而能闻声、鼻能嗅香、舌能嚼味 色、声、香、味、触、法即六尘
十八界就是十二处再加由六根六尘所生之六识的总称 分别为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所以佛说要勤修善业才能在蕴处界中都能得清静庄严相
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岂不目眩。
之后佛又对龙王说 龙王啊 你看我本人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漫长修行、普度众生才能得到这种圆满的相貌
佛有三身 法身、报身、应身 法身无相是看不见的 报身一般人很难看见 是佛陀为大菩萨示现的 如西方极乐世界阿弥佗净土就是报身净土 应身就是应化之身 有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 乔达摩悉达多太子是也
佛陀说我全身诸相(三十二相)庄严 并且还能发出光芒 此光芒能照诸虚空界 印度婆罗门教认为人间最大的神是大梵天王 佛说佛身上的光一照 就算有无数个大梵天王都会相形见拙的 这断就是告诉龙王及大家 修善道是会得到清静庄严相的用现在的话说 如果一个人长的不很好看 但他天天做好事 人们就会亲近他 某人长的很帅 但是个杀人狂也不会有人对他恭敬的
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习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
佛又对龙宫众生说 你们看在此的大菩萨以及天龙八部众等人 他们都修习一切善业福德 所以他们都妙色严静而有大威势
菩萨有大小 初发心之菩萨为小 深行之菩萨为大 佛经上时常提到的菩萨摩诃萨 指的就是大菩萨 (如观音菩萨、闻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地藏菩萨等都是大菩萨)
大威势也就是外道魔鬼不敢靠近的威德力量 在《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提到得大威势的方法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大威势报:一者,于诸众生,心无嫉妒;二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三者,见他失利,起怜愍心;四者,于他名誉,心生忻悦;五者,见失名誉,助怀忧恼;六者,发菩提心,造佛形像,奉施宝盖;七者,于己父母及贤圣所,恭敬奉迎;八者,劝人弃舍少威德业;九者,劝人修行大威德业;十者,见无威德,不生轻贱:以是十业,得大威势报。”
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汝今常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佛说现在大海中的这些生物 容貌丑陋或大或小都是由于今生或前生作恶太多 心里的念头也不一样 想法不一样 造的业力也不一样 由于众生造下各种各样的不善业 才会堕落到三恶道中 所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前两年印尼发海啸 网上有一组图片 叫海啸后冲上岸来的深海生物 那些生物各个相貌丑陋怪异非常 就是指的这个了)
通过对前面的观察之后 看到佛菩萨的相好庄严 看到天龙八部的威德 我们应该深思一下 希望自己的未来拥有一种什么样的人生 现在就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心念,造什么样的业力 也应该象天龙八部和大菩萨他们那样修学 修习善业 不要堕入断见与常见之中
断见——有情之身心,见为限一期而断绝,谓之断见 就是说凡人认为人死如灯灭的错误见解
常见——谓众生于五阴之身,妄计今世虽灭,后世复生,相续不断,是名常见。
知道了因果之后 就要喜欢种福田 福田有三种 一种是敬田 是对三宝的恭敬布施供养 一种是恩田 是对自己有恩的人的供养 像对父母的供养 从这里我们也能得到极大的福报 一种是悲田 悲田是我们悲悯 慈悲的物件 像社会上那些贫穷的人,要去同情他们 帮助他们 这是从悲心中培植福田 欢喜敬养是要我们喜欢做这三方面的事情 如果这样做了之后,就会增长福报、威德,也能像佛菩萨一样,能够得到世间人的尊重
未完
[
本帖最后由 sukerwl 于 2006-12-9 18:05 编辑
]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8 20:0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011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