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关于围棋的一点杂忆
性别:未知-离线 一望河山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
帖子 636
编号 144
注册 2003-8-25


发表于 2003-9-25 18:4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9月底的杭州,天气终于凉爽下来了,参加全国个人赛的棋手们不必再受高温的折磨,可以在最后几轮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只是,有几个我比较喜欢的高手已经被淘汰了,包括刘菁。他也只能跟我这个棋迷一样,要么去看看西湖,要么去看看别人下棋。
   刘菁,曾经的天才,七小龙之一,难道,这也是一个渐渐远去的背影吗?最早看到刘菁的名字是在很多年前的《围棋》杂志上,觉得这名字不错。《围棋》就是后来变成《新民围棋》,最后又消亡的那本。那时对围棋,我只买这本杂志,因为比《围棋天地》便宜。里面往往有一些赵之云、邱百瑞等老先生的专栏,对日韩棋战的报道则经常是从日韩杂志编译过来,原味较浓。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观战记者描写王座战中的一幕:“赵治勋很紧张的盯着棋盘,嘴里咕哝着什么,先前的优势已荡然无存,而小林光一则明显意识到机会的来临,思索着给予黑棋致命的一击……研究室的众人等待着小林光一决定手的出现。白落下了第98手,黑应以99…..双方竞相出头,但黑的两块棋均安然成活…决定手已消失在雾中…….”
    消失在雾中,很有诗意的句子啊。但是真的消失了,人会多么悲凉呢。聂已经消失了,曹还在;马也已经消失了,曹仍然在;常也快消失了,曹还是在。能够长久笼罩中国大陆的迷雾难道就一点都不进入济州岛吗?曾经的曾经,我们的国手是那样的英姿勃发呀…….中日擂台赛的一幕幕,历历不忘,尽在眼前,这份万众澎湃的激动,何时能又重来。那时,还有每年一度的中日对抗赛,进入90年代后,因中方的屡屡大胜而改成了青年对抗赛,日方仍然无扭转迹象。廖桂勇在日本取得过七战全胜的佳绩,当然,次年也有个森山直棋在中国取得了七连胜。第一次见到刘菁就在那一年,作为中国的希望之星参加了对抗。这一晃,就是十数年,期间取得成就的超一流中,并没有这几个在对抗赛上露面的人在内。围棋是多么残酷啊,这些中坚力量永远在挤压中生存。
    相比之下,刘菁还是幸运的,夺得过一次阿含桐山杯的冠军。获胜后,他如释重负,要将奖杯献给有一个世界杯冠军在手的女朋友。七小龙终于都夺冠了,很多人长出了一口气。然后,是争取世界冠军。但是没多久,忽然变成了争取世界大赛的参加名额。
    人生苦短。秀荣到现在是一个世纪,吴清源到现在是半个世纪。我们国手的更迭却经历了好几个时代了,眼看着,这一代又将远去。我多么希望他们多留几年,几十年。我甚至希望,马还能够回复当年之勇。我只是个棋迷,我不能为中国围棋多做些什么,我只有一点杂乱的回忆和小小的希望。
    希望国手的围棋青春长一些,希望全赛场激烈的竞争不仅只存在全国个人赛中,只存在年轻棋手之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庞桶

鄱阳郡王枢密直学士

Rank: 16
上柱国(正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2
功绩 310
帖子 5481
编号 6
注册 2003-8-19
来自 上海


《围棋天地》办的不错啊,4块8,不算贵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山我独行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17
帖子 177
编号 219
注册 2003-8-30


发表于 2003-9-25 21:1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围棋竞技性越来越强了,艺术性越来越低了。
李昌镐为首的胜负师们迟早弄死围棋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庞桶

鄱阳郡王枢密直学士

Rank: 16
上柱国(正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2
功绩 310
帖子 5481
编号 6
注册 2003-8-19
来自 上海


看好山下敬吾,第一手走天元的人都是吊人!  
我觉得只有日本这种把棋当道的国度,才能出现对抗韩流的高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山我独行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17
帖子 177
编号 219
注册 2003-8-30


发表于 2003-9-25 21:5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庞桶于2003-09-25, 21:47:09发表
看好山下敬吾,第一手走天元的人都是吊人!  
我觉得只有日本这种把棋当道的国度,才能出现对抗韩流的高手!

难,现在不止比的棋艺高低,还比精神力,体力。我看在姜太公自己打倒自己之前不会有人能够真正压倒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凤舞酒天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806
注册 2003-9-15


发表于 2003-9-25 22:1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消失在雾中。”
前几天曹常之战几位都看了吧。终局后曹熏铉按手模签名时,常昊消失了,真是突然间就从屏幕上消失了,不知道是不是也“消失在雾中”。

秀行正树清源晓春,我最喜欢的四位棋手,现在应该都可以视为“消失”了吧。其他三位的消失还可以看作是自然规律,马晓春呢?秀行语“棋才第一曹熏铉,第二马晓春。”胜负世界如此残酷,“一生悬命”。马小是真的撑不下去了?极希望有奇迹发生。

至于胜李昌镐,山下敬吾还不够鸟吧?期待李世石和陈耀烨这俩狂妄后生。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庞桶

鄱阳郡王枢密直学士

Rank: 16
上柱国(正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2
功绩 310
帖子 5481
编号 6
注册 2003-8-19
来自 上海


小陈不够吊吧,唯一的战例就上次和老聂发生的不愉快,也不过是唯唯诺诺的略微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而已。
和李世石相比(单论性格),还是差一点。

TO首屠:围棋是一种非常玄妙的东西,并不是韩流这种打打杀杀的下法所能全部包含的,所以我认为只有三国中真正尊重围棋的日本,才能在道的追求上更进一步!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吴元叹

轩辕参合右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0
帖子 4759
编号 682
注册 2003-9-10
家族 轩辕狼党


去黄金书屋找玄难那段话,顺便把下面的也转了

玄难喃喃自语:“这局棋本来纠缠于得失胜败之中,以致无可破解,虚竹这一着不着意于生死,更不着意于胜败,反而勘破了生死,得到解脱……”他隐隐似有所悟,却又捉摸不定,自知一生耽于武学,于禅定功夫大有欠缺,忽想:“聋哑先生与函谷八友专鹜杂学,以致武功不如丁春秋,我先前还笑他们走入了歧路。可是我毕生专练武功,不勤参禅,不急了生死,岂不是更加走上了歧路?”想到此节,霎时之间全身大汗淋漓。

围棋杂谈            
                              作者:金庸

    日前见到一篇访孙中山先生上海故居的文章,文中说到中山先生的居室里除了书籍地图之外,还放着一副围棋,这是他工作读书之暇唯一的娱乐。我们想象这位革命伟人在规划国家大事之余,灯下与一二知交丁丁敲棋,执子凝思,真是一幅感人极深的图画。

    围棋是比象棋复杂得多的智力游我。象棋三十二子愈下愈少,围棋三百六十一格却是愈下愈多,到中盘时头绪纷繁。牵一发而动全身,四面八方,几百只棋子每一只都有关联,复杂之极,也真是有趣之极。在我所认识的人中,凡是学会围棋而下了一两年之后,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废寝忘食地喜爱。古人称它为“木野狐”,因为棋盘木制,它就像是一只狐狸精那么缠人。我在《碧血剑》那部武侠小说中写木桑道人沉迷着棋,千方百计地找寻弈友,在生活中确是有这种人的。

    当聂坩弩兄在香港时,常来找梁羽生与我下围棋,我们三人的棋力都很低,可是兴趣却真好,常常一下就是数小时。

    围祺这东西有趣之极,但就因为过于复杂,花的时光太多。学习与研究固然花时间,就是普通下一局,也总得花一两个钟头。日本的正式比赛,一局棋常常分作许多天来举行,每天下几个钟头。报上刊载一局棋的过程,就像长篇连载小说那样,每天登载数十着,刊到紧要关头就此打住,棋迷们第二天非买这报追着看不可。所以日本围棋的大比赛都是由各大报纸举办的,这是日本报纸推广销路的重要办法。在我国,由于下围棋花时间太多,所以它近年来没有象棋这么流行,因为大家是越来越忙了。

    广东人喜欢围棋的很少,在香港实在难得看见。在江浙一带,围棋之风那就盛得多,每一家比较大的茶倌里总有人在下棋,中学、大学的学生宿舍中经常有一堆堆的人围着看棋,就像这里的人看象祺一般。

    象棋是从印度传来的(一说是我国自行发明,但从各种资料看来,以印度传来之说较有根据),围棋却是中国人发明的。古书上说,尧的儿子丹朱不肖,颇有阿飞作风,尧大为忧虑,就制作了围棋来教他,希望他在游戏之中发展智力。这说法恐怕未必可靠,有无丹朱其人已是一个问题,而据古书上记载,丹朱也没有改好。不过围棋确是由来已久,《孟子》中就曾谈到弈秋教人弈棋的故事,不用功的人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想者去打鸟,于是学棋学不成。大约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经由高丽、百济(朝鲜)而传到日本。现在在日本,反比我国兴盛。

    前几天看到北京出版的一本日文本的《人民中国》杂志,上面有一篇介绍围棋的文字,还附了范西屏与施定庵的一局对局。范、施是清代乾嘉年间的两位围棋大国手,棋力之高,古今罕有,直到现代的吴清源才及得上他们。

    上个月报纸刊载了上海文史馆馆员的名单,其中刘棣怀、魏海鸿、汪振雄三位都是围棋名家。我国还有一位围棋前辈顾水如先生则在北京。刘棣怀以前称中国第一人,但最近上海举行名手比赛,魏海鸿的成绩最好,可能刘棣怀因为年老而精力衰退了一些。魏以前在武汉,人家给他一千绰号叫做“刀斧手”,可见他善于厮杀。汪振雄抗战时在桂林主持围棋研究社,那时我还在念中学,曾千里迢迢地跟他通过几次信。汪先生笔力遒劲,每次来信很少谈围棋,总是勉励我用功读书。我从未和这位前辈先生见过面,可是十多年来常常想起他。

    陈毅将军是喜欢围棋出名的,棋力如何却不知道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4-4 12:4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4565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