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岳光寒 于 2010-1-13 22:43 发表
野蛮人通过武力取得领土固然容易,但是统治汉人领土的能力就要看他们对汉人的了解程度了,仅靠武力是统治不了的。所以不管女真和蒙古开始的时候有多野蛮,得到汉人的领土后,都不得不按照汉人的方式来统治,当然,也会有他们自己的特色。辽虽然已经高度汉化了,但金后来的汉化程度又超过了辽,元则稍有些退步,但总体趋势不变,到了满清就到了极致了。
至于进取心问题,这是没办法的事,汉人领土上汉人远远多于外族人,想统治就得用汉人的模式,而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的本质会消磨进取心,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人只有觉得自己按现状走下去日后会吃不上饭,才会出去开拓进取,而汉人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会让人安于现状,反正有饭吃,干嘛出去抢?
后周对契丹的攻势是在南方尚未统一的情况下,甚至北方也未统一,后周仅以北方的领土人口和资源与契丹决战,我不认为这种攻势有任何国力上的优势,只能说柴荣死得很及时,而契丹那时由于内政的原因,未能采取任何攻势,但是注意,那是暂时的,如果说契丹的进取心那个时候就没有了显然还为时尚早。后来辽景宗发动了数次大规模南侵,萧绰和辽圣宗也屡屡南下,所以说“睡王”时期的温柔契丹只是暂时的,这一点确实给赵匡胤的统一争取了时间。但如果不先统一而是先去夺燕云失地,我觉得汉人达不到收复失地的目的,而且会引火上身,契丹和北汉是勾结在一起的,光北方就面临两个方向的敌人,尽管经过了禁军改革,军队更加精锐了,但规模还不够,分身乏术,南方若是趁机也捣乱,中原政权腹背受敌,不堪设想。
异族逐渐汉化,才能保持执政的稳固,这哪里还是异族的执政水平,明明是汉族的执政水平嘛。
契丹的进取心确实不强,否则也不会签订那么什么盟约了,契丹人还真是执行了,后来灭辽的时候大家都看到了,北宋的虚弱暴露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