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jxch于2004-12-18, 17:10:43发表
鲜卑主力未损,其关键的原因是众寡悬殊,但此一战的惨烈显而易见,如果双方条件对等,决战的胜败又岂是注定?
并非所有的失败都是诱敌深入.否则何以在十战败后,才有高开的献策?前燕之兴,有着经济政治上的优势,鲜卑据辽东一角养精蓄锐而中原空虚,鲜卑气完势盛而冉闵兵少粮缺.鲜卑进据中原,略地攻城而屡胜,甚至"乘胜锋锐,势不可挡",惟独遇冉闵军队却十战连败,又是历史的另一面.
1,冉闵能得士卒死力,而且个人勇猛,但战略能力,政治眼光和大兵团指挥能力和智谋差,可以参照项羽,众寡是一个方面,但如果真的是有智略的话,也不会落入燕军圈套中,至少能够摆脱燕军,而不是飞蛾扑火似的硬扛,就算也给冉闵同样多的部队,冉闵并不一定就能指挥的好,很可能还不如让其只带领原来的兵力来的得心应手些。慕容恪在智谋和战略以及大兵团指挥能力上都是有例为证的,而冉闵在这方面的资料却很贫乏
2,廉台之战初始的“十败”,连战役层次都算不上,冉闵部队都是百战余生,而且又是陷入死地,个个拼命。所以战争开始燕军确实受到了挫折,但是这也仅仅是非战役面的“败”而已,例如项羽垓下也曾经帅二十八骑杀退汉军,只亡一骑一样,并不能改变战役本身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