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说说廉台之战
性别:未知-离线 jxch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6
编号 16365
注册 2004-8-26


发表于 2004-12-18 12:2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先引述一段:
慕容俊元玺元年(魏永兴三年,352年)正月,冉闵攻取后赵襄国(今河北邢台);三月,求食于常山(郡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中山(郡治卢奴,今河北定州市)各郡,欲图幽州(治蓟,今北京西南)。前燕占领后赵幽州后,继续南进图据中原。四月,冉闵将与燕战,大将军董闰、车骑将军张温建议:鲜卑乘胜锋锐,且彼众我寡,宜且避之;待其骄惰,然后进击可胜。冉闵不纳。遂移军于安喜(今河北定州东南)。慕容恪随即引兵而至。冉闵引军趋向常山,慕容恪率军追至廉台,两军交战10次,燕兵皆败。冉闵素有勇名,所部将士精锐,燕军畏惧。慕容恪于阵前激励将士,指出冉闵有勇无谋,其军饥疲难用,定可击破。冉闵以所部多步卒,欲引燕骑兵至丛林作战。慕容恪采纳参军高开之策,急派轻骑截击之,然后佯败诱敌至平地,并将燕军分为三部;自率主力加强中军,选善射者5000人,以铁锁连战马结方阵而前,另两部各置一侧配合主力进击。冉闵恃勇轻敌,果然中计,直突燕军中部铁马方阵。燕军侧翼部队即从两面夹击,大败冉闵军,斩7000余人。冉闵突围东走,坐骑忽死,被俘。

网上不少人认为冉闵十战败燕兵是在丛林之中。然而,资治通鉴描述:闵军于安喜,慕容恪引兵从之。闵趣常山,恪追之,丙子,及于魏昌之廉台。闵与燕兵十战,燕兵皆不胜。……闵以所将多步卒,而燕皆骑兵,引兵将趣林中。可见冉闵在十战十胜后“引兵将趣林中”,以图更有利地势。慕容恪十战失败,士气低落,这时他的参军高开(后在此战中“被创而卒”)献计:“吾骑兵利平地,若闵得入林,不可复制。宜亟遣轻骑邀之,既合而阳走,诱致平地,然后可击也”。高开说“若闵得入林,不可复制”,可见冉闵军队尚未在树林中布置好战局,否则高开何必说“如果入林”、“不可制”?前十战并非是在丛林之中,则更有可能。
故而慕容恪以轻骑截击之,冉闵以鲜卑军仍如前十次之败,恃勇出击,“魏兵还就平地”,却进入了鲜卑所设下的方阵之中,这是他所没有料到的。既已如此,只能擒贼先擒王,以万死击鲜卑中军,终因众寡不敌,虽已突围但坐骑突死。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oap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368
编号 2133
注册 2003-11-14


发表于 2004-12-18 13:2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慕容恪虽然一胜之前有十败,但都是主将仍存,主力未损,只是士气受了点影响。

而冉闵虽然十胜后方有一败,但确是全军覆没,连自己也赔了进去,这样的一败比慕容恪的那种败来个一百次都惨。

韦孝宽大人曾经说慕容恪一生从没有遭受过战役层面上的失败,这是因为慕容恪对战局的总体把握的能力是冉闵之辈永远比不上的,从不为一场小仗的得失而介怀,只追求最终的决战的大胜。我个人觉得慕容恪之前的十败很可能是他故意的骄敌之计,这和城濮之战中晋军的退避三舍的道理是一样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jxch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6
编号 16365
注册 2004-8-26


发表于 2004-12-18 17:1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鲜卑主力未损,其关键的原因是众寡悬殊,但此一战的惨烈显而易见,如果双方条件对等,决战的胜败又岂是注定?
并非所有的失败都是诱敌深入.否则何以在十战败后,才有高开的献策?前燕之兴,有着经济政治上的优势,鲜卑据辽东一角养精蓄锐而中原空虚,鲜卑气完势盛而冉闵兵少粮缺.鲜卑进据中原,略地攻城而屡胜,甚至"乘胜锋锐,势不可挡",惟独遇冉闵军队却十战连败,又是历史的另一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建威中郎将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前将军
好贴 3
功绩 285
帖子 1693
编号 1244
注册 2003-10-3
来自 江东吴郡


发表于 2004-12-18 17:3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jxch于2004-12-18, 17:10:43发表
鲜卑主力未损,其关键的原因是众寡悬殊,但此一战的惨烈显而易见,如果双方条件对等,决战的胜败又岂是注定?
并非所有的失败都是诱敌深入.否则何以在十战败后,才有高开的献策?前燕之兴,有着经济政治上的优势,鲜卑据辽东一角养精蓄锐而中原空虚,鲜卑气完势盛而冉闵兵少粮缺.鲜卑进据中原,略地攻城而屡胜,甚至"乘胜锋锐,势不可挡",惟独遇冉闵军队却十战连败,又是历史的另一面.

1,冉闵能得士卒死力,而且个人勇猛,但战略能力,政治眼光和大兵团指挥能力和智谋差,可以参照项羽,众寡是一个方面,但如果真的是有智略的话,也不会落入燕军圈套中,至少能够摆脱燕军,而不是飞蛾扑火似的硬扛,就算也给冉闵同样多的部队,冉闵并不一定就能指挥的好,很可能还不如让其只带领原来的兵力来的得心应手些。慕容恪在智谋和战略以及大兵团指挥能力上都是有例为证的,而冉闵在这方面的资料却很贫乏

2,廉台之战初始的“十败”,连战役层次都算不上,冉闵部队都是百战余生,而且又是陷入死地,个个拼命。所以战争开始燕军确实受到了挫折,但是这也仅仅是非战役面的“败”而已,例如项羽垓下也曾经帅二十八骑杀退汉军,只亡一骑一样,并不能改变战役本身的结果。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oap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368
编号 2133
注册 2003-11-14


发表于 2004-12-18 17:3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鲜卑主力未损,其关键的原因是众寡悬殊,但此一战的惨烈显而易见,如果双方条件对等,决战的胜败又岂是注定?
并非所有的失败都是诱敌深入.否则何以在十战败后,才有高开的献策?前燕之兴,有着经济政治上的优势,鲜卑据辽东一角养精蓄锐而中原空虚,鲜卑气完势盛而冉闵兵少粮缺.鲜卑进据中原,略地攻城而屡胜,甚至"乘胜锋锐,势不可挡",惟独遇冉闵军队却十战连败,又是历史的另一面.

我承认诱敌深入只是部分原因,但起码是原因之一。

当时冉闵和鲜卑的兵力是不对等,但是兵力少有兵力少的打法。象如果没有十战十败骄敌的铺垫,那么最后一战,恐怕鲜卑要想把冉闵的步兵大兵团诱出丛林加以全歼恐怕就不那么容易。

至于高开的献策,是因为他的献策本身和慕容恪的总体谋划是一致的,所以才会很容易的被接受,不是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jxch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6
编号 16365
注册 2004-8-26


发表于 2004-12-18 17:5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项羽垓下二十八骑杀退汉军,和冉闵十败燕军,不能相提并论吧?
以少敌多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冉闵军队击溃慕容恪的中军,结果恐怕又不一样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建威中郎将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前将军
好贴 3
功绩 285
帖子 1693
编号 1244
注册 2003-10-3
来自 江东吴郡


发表于 2004-12-18 18:0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jxch于2004-12-18, 17:59:27发表
项羽垓下二十八骑杀退汉军,和冉闵十败燕军,不能相提并论吧?
以少敌多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冉闵军队击溃慕容恪的中军,结果恐怕又不一样了.

我不是说情形一样,而是说项羽垓下数次击退汉军,这里汉军的“败”和冉闵十败燕军的“败”在性质上是一样的,即,没达到战役层面,只是暂时性的挫退敌军,并不能改变战斗结果。

冉闵没能击破燕中军,是因为慕容恪的战术得当,而且运用了连环马,而冉闵中了招,所以不存在如果不如果的问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建威中郎将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前将军
好贴 3
功绩 285
帖子 1693
编号 1244
注册 2003-10-3
来自 江东吴郡


发表于 2004-12-18 18:1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以少敌多有以少敌多的打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并不一定要在人家准备好的情况下硬拼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jxch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6
编号 16365
注册 2004-8-26


发表于 2004-12-18 18:1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没有证据表明十战是诱敌深入.何况这个"诱敌"只是把魏军主力引至平地,但前十战是在丛林里吗?参见顶楼的一点想法.不能说最后胜了,前面的失败都是战术.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建威中郎将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前将军
好贴 3
功绩 285
帖子 1693
编号 1244
注册 2003-10-3
来自 江东吴郡


发表于 2004-12-18 18:2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其实冉闵本身拒绝了大将军董闰、车骑将军张温的建议,就是个错误,也可以看出其战略能力上的不足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jxch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6
编号 16365
注册 2004-8-26


发表于 2004-12-18 19:4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避之以溢其气,未必就一定"可以捷也",鲜卑乘胜而来,不会放弃进攻.从作战风格上讲,冉闵更习于使用背水一战而非防守.
项羽垓下二十八骑杀退汉军是战败后的突围,冉闵对燕军是两军之间的对垒,个人觉得无法简单地进行类比.鲜卑主力未损,在于人数上占了优势,因为较少数的兵力,所歼灭的敌军数目总是有限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建威中郎将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前将军
好贴 3
功绩 285
帖子 1693
编号 1244
注册 2003-10-3
来自 江东吴郡


发表于 2004-12-18 20:0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jxch于2004-12-18, 19:48:03发表
避之以溢其气,未必就一定"可以捷也",鲜卑乘胜而来,不会放弃进攻.从作战风格上讲,冉闵更习于使用背水一战而非防守.
项羽垓下二十八骑杀退汉军是战败后的突围,冉闵对燕军是两军之间的对垒,个人觉得无法简单地进行类比.鲜卑主力未损,在于人数上占了优势,因为较少数的兵力,所歼灭的敌军数目总是有限的.

“避之以溢其气,未必就一定"可以捷也"”,不错,但毕竟捷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去和兵力,实力都强过自己的敌军优势部队去硬拼打消耗战,至于作战风格问题,一个优秀的统帅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作战方式。这一点来讲,冉闵很不合格

我不是用杀伤的人数比重来类比,而是指这个“败”相对这场战役所占的地位。

还是那句话,“十败”并不是战役层面上的,不能影响战役的结果。虽然慕容恪对冉闵有“十败”而“一胜”,但这非战役层面的“十败”在战役层面的“一胜”面前,根本没有分量,所以说,慕容恪还是强过冉闵很多。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大树将军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19
帖子 1910
编号 1823
注册 2003-11-4


发表于 2004-12-19 09: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套用老毛的一句话:冉闵不知道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这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冉闵的结局在廉台之战的开始就已经决定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jxch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6
编号 16365
注册 2004-8-26


发表于 2004-12-19 16:0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胡人是没法团结了,但是没有团结内部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及北方各坞壁主是实.我也认为他在北方不免于败亡,但不能事前说具体到某一战就必败无疑.
(捷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去和兵力,实力都强过自己的敌军优势部队去硬拼打消耗战)董闰、张温也没有提出更详细战术方针,邺城粮草已经不够,久被敌军围困,若如慕容恪攻广固,那也不是好事呀.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1 22:0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4783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