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司马迁岂是对权力者惶恐下跪之徒, 作者:骆玉明
性别:未知-离线 无知者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国将军
好贴 2
功绩 180
帖子 813
编号 8209
注册 2004-6-8


发表于 2005-3-8 19:1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现下编“历史”成“剧”的场景里,我们也看到名唤“司马迁”的出场人一脸惶恐跪领雄主轻浮的恩典。不过,有人愤斥这是对权力者的谀谄,我却觉得不尽然,这恐怕更多是编造者自溺的梦思

  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北军护军使者任安因巫蛊案的牵连,下狱论死,依常例将于十二月被处决(冬末行刑,此天人相应之意),十一月,时任中书令的司马迁写信到狱中,此信后人题为《报任安书》,或用任安的字,题为《报任少卿书》。

  巫蛊事件中,太子发兵杀死武帝所任命的使者江充而后在走投无路中自杀,这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案,查究此案的官员直接受命于武帝并对他负责。而任安下狱前所任之职为军队高级首领,司马迁当时的职务则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长,如此人物在狱内外书信往来,实在不能理解为寻常的私人通讯。它会被武帝看到,应属常理;而要说司马迁写信时没有想到这一点,那近乎是把他当成白痴了。明白这样的背景,对于理解《报任安书》是要紧的;我以为这信中的很多话实是司马迁对武帝的宣言,应该不是过度的阐释。

  《报任安书》开头只简单地提到对方来书的内容:“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清人包世臣推测,“推贤进士”并非任安来书中原话,他本来所说应是向司马迁求援之言,而司马迁不愿直白地言及对方求援,“故以四字约来书之意”(见《艺舟双楫·复石赣州书》)。包氏此言有一定道理;而且不管怎样,司马迁此时是武帝身旁近臣,以班固《汉书·司马迁传》中不无羡慕的说法乃是“尊宠任职”,在至交好友无辜蒙冤将要丧命之际,他应该考虑到自己有相助的义务。然而这封近三千言的长信,却毫无对任安的安慰,除了解释为什么自己不合适担起向朝廷“推贤进士”的责任,大部分内容是在述说自己往日的遭遇和悲愤心情,以及《史记》一书的撰作情况。司马迁说,他之所以要写这信,是“恐卒然不可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恐怕对方在突然间被杀,那么自己将无从对之一舒愤懑,而死者也会遗恨无穷。这是合道理的吗?

  有一个彻底的理由让司马迁可以这样对将遭巨大不幸的友人说话:死亡也已经是自己当下的归宿,他准备和任安承担同样的命运。正因如此,此刻他需要向任安、同时藉此向皇帝刘彻和天下人解说他的生与死。

  我读书少,未曾见中国人有谁对生与死作过如司马迁那样深痛的思考。在这数年前,李陵率孤军长驱大漠与匈奴数万骁骑一战再战直至无以为战而被俘,武帝心愿其死,以其尚存人世而怏怏,群臣则交口痛诋李陵以抚慰君主的不快,独有在职份上与此毫无关系的太史司马迁愤于人心的凶险丑恶挺身为之辩护,于是触痛了武帝因任用无能的裙带之亲李广利为主帅导致战事失利而隐生于内心的羞恼,成为他泄愤树威的对象。《报任安书》明白说自己的罪由是“诬上”,所得的惩罚是宫刑;简而言之,侮辱性地用刀切割这位史官的下体是为着满足皇帝暴虐的私心。

  对于凭借智慧而拥有精神高贵的司马迁来说,这样的耻辱超出他的想象和能够忍受的限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屈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剃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报任安书》用“每下愈况,循次九而至底”(钱钟书《管锥编》)的文句描摹了内心的不可忍受之状,犹有未足,篇末继言受刑之后身心迷恍,至于“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王元化说,每读《报任安书》总是“展卷方诵,血脉已张”,千古以来,人同此心。

  其实死可以结束这一切。当时司马迁如果不愿接受宫刑,他也可以选择死刑。但在那一刻,生或死却成为司马迁最困难的抉择。“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这是说此时就死,也就成全了残暴的权力对自己的人格和存在价值的彻底抹杀。“古者富贵而名摩(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无数的生命存在过然后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富贵者也不能逃脱身死名灭的结局,唯有卓杰之士在这世间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此刻司马迁需要一个卓杰的证明,这就是有待完成的《史记》。如果说撰作《史记》曾经有过各种其他的理由,此刻它成为对君主的淫威和残酷的命运的有力反抗。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为《史记》设定的目标是知识者有可能提出的最宏大的人生意愿。在实现这一目标时,他证明了思想的力量足以下视帝王虚妄的神圣与无理性的威权。《高祖本纪》描述汉王朝创立过程中一股活泼泼涌动的无赖气是真切而令人发谑的;《封禅书》则以平缓庄肃的调子十足铺陈了武帝假天自神的演艺,而篇末的跋语更特地指出:“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于鬼神者,具见其表里。后有君子,得以览焉。”徐复观以为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要义便在解析封禅的神话,“把人与事的表里表达出来了,也即是把掩蔽在庄严仪式后面的由专制、侈泰、愚妄结合在一起的事之里与人之里,表达出来了,使后人得透过由专制权力所散布的虚伪的历史资料以把握历史的真实。”(《论史记》)思想便这样以它的光照见雾中的历史。

  然而苟活的耻辱一刻也没有被忘记,由自己决定的死亡作为人拥有自由的最后一次证明,常在司马迁的怀念中。所以,我们从《史记》中看到许多壮丽的死亡场面:屈子披发徜徉,抱石沉江;荆轲悲歌易水,一去不返;项羽在可以逃脱的机会中,以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向颈;李广并无必死之罪,只因不愿以久经征战的余生受辱于刀笔吏,横刀自刎……他的笔墨中倾注着慷慨的激情,至今尚能震撼人心。因为这不仅仅是他和历史人物的对话,写作本身也成了司马迁自己对死亡的心理体验。

  所以《史记》一旦写成,残缺的生命顷刻间变得微不足道,轻如鸿毛。《报任安书》说到这里几乎是呼喊:“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他凭着《史记》宣称自己已经洗刷了苟活的耻辱。书已经藏在了能够藏的地方,托付给了值得托付的人,现在就是被杀一万次(案“戮”多解为“辱”的通假,然本字可通,无须别解),又有什么可以悔恨的!这难道不是对有权杀人者的挑战吗?全文最后一句更是说得清楚:“要之死日,是非乃定。”这是与朋友相约共死,要告诉他死不足道,可以不必以死为憾;而就自己的生死而言,这也是对权力者的宣言。总之只有理解这句话,我们才能够理解这封信整体的笔调。

  班固为司马迁写传没有记录他的死,只是在赞语中惋惜他不能明哲保身;东汉卫宏《汉旧仪注》则说他“有怨言,下狱死”。《报任安书》即是“怨言”,“下狱死”也合于武帝好杀的性情,卫宏应该有他的依据吧。《史记》一书后来经司马迁外孙杨恽之手开始传布,而杨恽又被宣帝处以腰斩,是否因为《史记》的缘故则各说不一。要之,西汉皇室与司马迁一家的怨仇,可以算是很深。

  要说汉武帝当然是对中国历史影响很大的人物,一个重要的影响便是苏辙所说:“西汉自孝武之后,崇尚儒术,至于哀、平,百余年间,士之以儒生进用,功业志气可纪于世者,不过三四。”(《私试进士策问二十八首》)在他的手里社会思想的生气遭到扼杀,“倜傥非常之人”逐一凋零。但那时至少还有司马迁,人们追怀司马迁不仅是因为千古不朽的《史记》,也因为他以思想和人格宣告世界未见得会被厚颜无耻的谎言彻底淹没,权力未见得无所不能,正义未见得一无所成。

  算来孟子做中国的“亚圣”资格很老,但因为他说过“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之类犯上的话,明太祖朱元璋便大怒道:这老头要是活到今天,还想有命吗!有趣的是,这并不是身居高位者才会有的念头,现下编“历史”成“剧”的场景里,我们也看到名唤“司马迁”的出场人一脸惶恐跪领雄主轻浮的恩典。不过,有人愤斥这是对权力者的谀谄,我却觉得不尽然,这恐怕更多是编造者自溺的梦思。对此多说无益,他们自己玩自己,关人甚事。

  作者简介:骆玉明,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汉魏六朝文学。任《辞海》编委。中国古典文学分科主编。著有《中国文学史》三卷本。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小海
(够够)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94
编号 19862
注册 2004-10-29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05-3-8 20:3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非常支持这个看法,他已经置生死于度外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马超将军

齐王

Rank: 17Rank: 17
上柱国(正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1638
帖子 6538
编号 9
注册 2003-8-19


发表于 2005-3-8 20:3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忍辱受腐刑,不过为了史记而已,否则生不如死。文章分析的没错。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晨山尚书
(呼吸氧气)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4
功绩 312
帖子 11210
编号 1080
注册 2004-10-28
来自 海峡西岸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5-3-8 20:4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司马迁很有十大夫气节的,若不是心愿未了又怎么会苟且偷生呢.
顶部
性别:女-离线 花影吹笙

楚国公主枢密直学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794
帖子 4492
编号 1980
注册 2004-8-4
来自 云梦泽·楚


发表于 2005-3-8 20:5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古代的士大夫对史迁、李陵的诟病够多的了,难道除了自己的名声外,就没有其它更重要的事了?难道真的就千古艰难惟一死?是,千古艰难惟一死,起码要看看死得值不值吧?能成大事者,总有能容人所不能容之处,他们心中紧守的志向,使得他们不能不活下去,一直觉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样的话就是用来形容史迁的,没有谁比他更配用这个形容了~~因为史迁的直言敢谏,所以为李陵觉得不值,也因为李陵的力战而降,所以才为史迁感到不平~~在整个汉代,最敬佩的就是史迁,最怜惜的就是李陵~~

看《报任安书》的时候,是含着眼泪看的,当时读初三,才学古文没多久,有些地方还不大懂,但篇中的悲愤洋溢于篇外,就算不懂个别字的含义,但整体的意思还是明了的,看着饱含血泪的字字句句,谁不动情?真不知道诟病他的人是不是铁石心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小马爱犬屋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65
帖子 6479
编号 16360
注册 2004-8-26


发表于 2005-3-8 21:0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样有气节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3-8 21: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汉武族诛李陵全家,是完全必要的。按照汉法,将领投敌,理当灭族,这是铁律,这是一个原则,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没有这麽一条铁的纪律,如何治国治军?如何北击匈奴?我向来对李陵这个人物没有好感,李陵投降匈奴在西汉的历史上,开了个坏头。在此之前汉将汉臣作战失利者有之,被匈奴俘获者有之,没有一个敢背国投降匈奴,只有他李陵敢于冒天下之大不违,这实际上使无数人的信念发生了动摇。汉武族诛李陵全家本意就是为了诛心。司马迁以清白之身,为李陵而受到牵连,我深为他不值。因此,同情太史公没必要拔高李陵。

汉武帝在处理司马迁的问题上,有些过火,是盛怒之下做出的冲动决定。事后武帝未尝不
后悔也。无论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对错与否,武帝将太史公“下狱处腐刑”客观上只能起到“堵塞言路”的作用,我也为武帝感到不值。

实际上武帝即使将司马迁处以腐刑,但对司马迁的精神也未敢有折辱之处。史记中对武帝一朝多有贬损之意,武帝竟准其“诽谤”允许“藏之名山”流传后世,未尝不是对这位臣子的一种蔚籍。其中深意又岂是后世腐儒所能理解的。

《汉武大帝》中的司马迁这个人物,为了突出汉武而故意有所贬低,实际上也是败笔。不贬低太史公反而能够烘托出汉武帝心胸开阔,有过人之略。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歌剧《司马迁》处理的很好。看完之后,不仅为司马迁感动,也为武帝感动!
顶部
性别:女-离线 花影吹笙

楚国公主枢密直学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794
帖子 4492
编号 1980
注册 2004-8-4
来自 云梦泽·楚


发表于 2005-3-8 21:2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因为投降了,所以族其全家,但史迁的说法就不值得考虑吗?暂时的投降,待时机到了再逃回来,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也是为大汉保存了一员猛将。可把人全家一喀嚓,不是断了李陵的归国之心吗?这样除了用自断臂膀,还有什么可以形容?法律也不外乎人情啊。史迁是史官,不会连这点常识都没有吧?再说,李家对朝廷如此忠心,竟然因为一人投降,把三代的功勋全部抹杀,实在是令人齿寒,怎么不叫人以为其中必夹有私怨?再说好象谋逆反叛之类的才叫罪不可赦吧?投降就族诛,即便是杀鸡骇猴,可法令如此严苛,令人不生异心也难~~人心不定,空有严律,难道不怕堤溃川涌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晨山尚书
(呼吸氧气)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4
功绩 312
帖子 11210
编号 1080
注册 2004-10-28
来自 海峡西岸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5-3-8 21:2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汉武帝没有给李陵留后路,他是一代霸主当然不会做没有把握无法控制的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神秘之光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9
帖子 1583
编号 1284
注册 2003-10-7


发表于 2005-3-8 21: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我觉得汉武族诛李陵全家,是完全必要的。按照汉法,将领投敌,理当灭族,这是铁律,这是一个原则,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没有这麽一条铁的纪律,如何治国治军?如何北击匈奴?我向来对李陵这个人物没有好感,李陵投降匈奴在西汉的历史上,开了个坏头。在此之前汉将汉臣作战失利者有之,被匈奴俘获者有之,没有一个敢背国投降匈奴,只有他李陵敢于冒天下之大不违,这实际上使无数人的信念发生了动摇。汉武族诛李陵全家本意就是为了诛心。司马迁以清白之身,为李陵而受到牵连,我深为他不值。因此,同情太史公没必要拔高李陵。

我看到的是:最初李陵投降的时候,他全家只是下狱,并牵连到司马迁。第二年传言他为匈奴练兵,于是全家处死,司马迁也受了宫刑。但后来才知道为匈奴练兵的不是李陵而是李绪。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狼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23
帖子 1784
编号 28053
注册 2004-12-17


发表于 2005-3-8 21:5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其为人,气节都为历代史家典范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桓大司马
(湘中布衣)

长沙郡公
谏议大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9
功绩 755
帖子 9950
编号 18150
注册 2004-9-21
来自 潭州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5-3-8 21:5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同意该文作者的看法。汉剧阉割司马迁精神的行为极是恶心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3-8 22: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花影吹笙于2005-03-08, 21:25:07发表
因为投降了,所以族其全家,但史迁的说法就不值得考虑吗?暂时的投降,待时机到了再逃回来,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也是为大汉保存了一员猛将。可把人全家一喀嚓,不是断了李陵的归国之心吗?这样除了用自断臂膀,还有什么可以形容?法律也不外乎人情啊。史迁是史官,不会连这点常识都没有吧?再说,李家对朝廷如此忠心,竟然因为一人投降,把三代的功勋全部抹杀,实在是令人齿寒,怎么不叫人以为其中必夹有私怨?再说好象谋逆反叛之类的才叫罪不可赦吧?投降就族诛,即便是杀鸡骇猴,可法令如此严苛,令人不生异心也难~~人心不定,空有严律,难道不怕堤溃川涌么?

李陵投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太史公的“留其性命,以报陛下。”这毕竟只是一种猜测。
事实是已经发生的,大家有目共睹,但猜测能否变成事实,还有变数。李陵投降匈奴这无论如何也称不上是一件值得夸耀的光彩事情。同时代的苏武、张骞同样被俘没有变节,以至于深受后世赞赏。现成的榜样就放在眼前,张骞、苏武能做到的,李陵为什麽坐不到,这不恰恰证明了李陵气节胆略都有所欠缺吗?

李陵投降匈奴不仅辱没了李家世代忠勇的清白家风,又如何对得起战死沙场的五千袍泽。谁没有妻儿老小,难道他们埋尸疆场就是为了将领的忍辱偷生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晨山尚书
(呼吸氧气)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4
功绩 312
帖子 11210
编号 1080
注册 2004-10-28
来自 海峡西岸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5-3-8 22:1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代忠良变成了两代和一个降将.
顶部
性别:女-离线 花影吹笙

楚国公主枢密直学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794
帖子 4492
编号 1980
注册 2004-8-4
来自 云梦泽·楚


发表于 2005-3-8 22:2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王佐之才于2005-03-08, 22:04:10发表
李陵投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太史公的“留其性命,以报陛下。”这毕竟只是一种猜测。
事实是已经发生的,大家有目共睹,但猜测能否变成事实,还有变数。李陵投降匈奴这无论如何也称不上是一件值得夸耀的光彩事情。同时代的苏武、张骞同样被俘没有变节,以至于深受后世赞赏。现成的榜样就放在眼前,张骞、苏武能做到的,李陵为什麽坐不到,这不恰恰证明了李陵气节胆略都有所欠缺吗?

李陵投降匈奴不仅辱没了李家世代忠勇的清白家风,又如何对得起战死沙场的五千袍泽。谁没有妻儿老小,难道他们埋尸疆场就是为了将领的忍辱偷生吗?

投降了,并未代表变节啊?起码他是心念着大汉,想要寻机重回故国的吧?

神秘之光说的是汉书上所记载的(汉书·卷五十四 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

QUOTE:
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绪降,而单于客遇绪,常坐陵上。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

汉武之族李陵全家,不是因为李陵投降,而是因为听信了公孙敖的谗言才在一年后对李陵全家族诛的。为什么先前李陵投降时没有族诛?可见投降并不是大不赦之罪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无知者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国将军
好贴 2
功绩 180
帖子 813
编号 8209
注册 2004-6-8


发表于 2005-3-8 22:5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我觉得汉武族诛李陵全家,是完全必要的。按照汉法,将领投敌,理当灭族,这是铁律,这是一个原则,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没有这麽一条铁的纪律,如何治国治军?如何北击匈奴?

所谓“将领投敌,理当灭族,这是铁律,这是一个原则,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不知哪里来的根据?请看汉书上怎么说:

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

讨厌李陵可以理解,但是要把汉武帝说得好像是捍卫法律,依法治国、依法治军的模范就比较恶心了。

QUOTE:
实际上武帝即使将司马迁处以腐刑,但对司马迁的精神也未敢有折辱之处。史记中对武帝一朝多有贬损之意,武帝竟准其“诽谤”允许“藏之名山”流传后世,未尝不是对这位臣子的一种蔚籍。其中深意又岂是后世腐儒所能理解的。正所谓“别人骂不行,司马迁骂,我允许。”

如此体贴主上之心,果然是王佐之才。不知所谓“对司马迁的精神也未敢有所折辱”是什么意思?如何才算是对司马迁的精神有所折辱呢?原来没有将史记烧掉就算宽宏大量了,原来胡导的失误是没有更加烘托“心胸开阔,有过人之略。”当然,如果你的话言之有据的话,虽然不能算史家的正论,倒也可以作为一家之言。不过不知您是从什么地方看到刘彻披阅过史记之后,依然宽宏大量地准许“藏之深山”呢?为什么不是司马迁为了让书能流传后世,避免遭焚书之祸而藏于深山呢?三国时王肃说,刘彻见了孝景本纪和今上本纪后投而削之,司马迁遭腐刑也与此有关;东汉时也有人说司马迁最后是下狱而死。这些都与所谓刘彻的宽宏大量不相符合。您说我是该相信离西汉更近的人的话呢,还是刘彻在2000年后的异代知音的富于想象力的猜测?一个可以以腹诽罪杀人并且因一时言论忤意而阉割人的皇帝会独厚司马迁?对不起,我的想象力太贫乏。
顶部
性别:女-离线 花影吹笙

楚国公主枢密直学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794
帖子 4492
编号 1980
注册 2004-8-4
来自 云梦泽·楚


发表于 2005-3-8 23:0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咳咳,语气好严肃~~个人喜欢个人的,没什么~~就拿偶来说好了,偶喜欢李陵是因为这名字蛮好听的~~

表要删掉这帖啊,偶好几个月没来炎黄灌水了~~表打击偶灌水的信心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3-8 23:3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作为军人在战场上慷慨赴死,马革裹尸,这是一种崇高的武德。在那次惨烈的战斗中,即使是李陵所部的普通士兵,也忠实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无怨无悔的选择战死。作为将门之后,世代忠良的李陵更应该深明大意,明白此理。“死就真的那麽可怕?不愿死又何必上战场建功立业呢?”

李陵有其祖上为国杀敌,建功立业,封候耀祖的功利思想,所以在寸功未建的时候,不想轻易赴死。司马迁的猜测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李陵这位自小在相对优裕的环境中长大的将领,所不明白的是在战场上壮烈战死,往往比封候耀祖,光耀门楣,更值得歌颂。如果如此,不仅上对得起国家,下对得起将士,也可使李家祖上历代忠良含笑于九泉。


李陵被俘后是否投降变节姑且不论了,但作为军人就是被俘,也是一种耻辱,很多血性男儿宁可自杀,也不愿落入敌手。李陵出于私心也为功名所累,先被俘而后降敌,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我只能为他感到惋惜。李陵事件为那个伟大辉煌的时代抹上一丝浓重的阴影,这不仅是李家的悲剧,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汉朝族诛李家,也许是一场误会,但司马迁所猜测的李陵“留其性命,以报陛下”,这其中的真伪,后人已无从知晓了,辨也无用。

“宁可国家负我,我不负国家”千古以来,也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这就是我对李陵的看法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3-9 00:4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无知者于2005-03-08, 22:56:53发表
讨厌李陵可以理解,但是要把汉武帝说得好像是捍卫法律,依法治国、依法治军的模范就比较恶心了。



如此体贴主上之心,果然是王佐之才。不知所谓“对司马迁的精神也未敢有所折辱”是什么意思?如何才算是对司马迁的精神有所折辱呢?原来没有将史记烧掉就算宽宏大量了,原来胡导的失误是没有更加烘托“心胸开阔,有过人之略。”当然,如果你的话言之有据的话,虽然不能算史家的正论,倒也可以作为一家之言。不过不知您是从什么地方看到刘彻披阅过史记之后,依然宽宏大量地准许“藏之深山”呢?为什么不是司马迁为了让书能流传后世,避免遭焚书之祸而藏于深山呢?三国时王肃说,刘彻见了孝景本纪和今上本纪后投而削之,司马迁遭腐刑也与此有关;东汉时也有人说司马迁最后是下狱而死。这些都与所谓刘彻的宽宏大量不相符合。您说我是该相信离西汉更近的人的话呢,还是刘彻在2000年后的异代知音的富于想象力的猜测?一个可以以腹诽罪杀人并且因一时言论忤意而阉割人的皇帝会独厚司马迁?对不起,我的想象力太贫乏。

哈哈!何必言辞激烈呢!  

也许李陵投降匈奴的情报确实有误,但放在当时的情况下,任何人是皇帝也会采取断然措施的。不这样又能怎样呢?难道赦免李陵全家,去以观后效,这不是赏罚混乱吗?


说我是体贴上意,未免可笑,汉武帝又不是我的“主上”,我体贴他干吗啊?  我只不过是就事论事罢了。

至于司马迁著史记,也并不是偷偷摸摸,秘密进行的,《报任安书》慷慨激昂说的很清楚了,当时的很多人都知道,唯独汉武帝孤若寡闻?至于您引用三国时王肃的话“刘彻见了孝景本纪和今上本纪后投而削之”我也想举三国时王允的话“昔孝武不杀司马迁,而使谤书
流传后世”与您的话相比,恐怕更具一些说服力。孝武不仅不杀司马迁,还将太史公刑余之人留在身边,出入宫廷,好让太史公持笔更好的“诽谤”朝廷,这难道也是常人所能理解的吗?

至于您说的,司马迁下狱,是因为著史记的原因,恐怕才是史无对证呢!太史公发愤著史记
是在下狱之后。就即使刘彻因为史记而迁怒与司马迁,也会就事论事,史记中的言辞要真是追究起来,十个司马迁也不够杀的。我想以汉武的为人,杀个人用得着这麽“旁敲侧击”煞费苦心吗?汉武要真想毁书,史记不可能流传后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气流

上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6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2
功绩 949
帖子 5449
编号 131
注册 2003-8-25


发表于 2005-3-9 01:1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王佐兄弟说的慷慨,可是怎么不回答一下楼上好几个人引用的汉书的记载?正面回答一下,您一开始说的“按照汉法,将领投敌,理当灭族,这是铁律,这是一个原则,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汉法、铁律的依据何在?提醒一下,这里是炎黄春秋,不是我思我在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5-3-9 01:2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就目前了解的《史记》、《汉书》谈谈:

《史记——李将军列传 第四十九》: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汉书——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汉廷是在得知“单于厚待李陵”后才杀李陵家人。

根据班固的记载,汉廷是在得知“李陵为单于献策对付汉朝”后才杀李陵家人。

但两人有一点共同的记载,就是李家声名因此而败坏了,而且在陇西有相当数量的人认为自己跟李家有关系是不光彩的事。


李陵远在他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不可能由刘彻亲眼目睹,刘彻只能从远方归来的人士所讲的信息中分析研究。

那么当时的刘彻,就只能以此为基准作出自己的判断。

不过从陇西人士的表现来看,陇西人士跟刘彻一样对李陵作出了非常否定的评价。

因此刘彻的决定,应该说是基于错误情报的基础上作出的判断。

所以对刘彻的批评,应该是对其误信了错误情报,而不是楼上某人所说的所谓“投降就族诛,即便是杀鸡骇猴,可法令如此严苛,令人不生异心也难”。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5-3-9 02:1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无知者于2005-03-08, 22:56:53发表
三国时王肃说,刘彻见了孝景本纪和今上本纪后投而削之,司马迁遭腐刑也与此有关

关于三国时期对“刘彻对待司马迁态度”的评论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所以不要随便用其中一方为例子。

《三国志——王肃传》: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於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於史迁也。

《三国志——韦曜传》:昔李陵为汉将,军败不还而降匈奴,司马迁不加疾恶,为陵游说,汉武帝以迁有良史之才,欲使毕成所撰,忍不加诛,书卒成立,垂之无穷。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3-9 02:2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无知者于2005-03-08, 22:56:53发表

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


汉书上的这段话,实际上是说:汉朝刚开始只知道李陵被俘,后来才误听了错误情报,认为
李陵为匈奴练兵,因此才族灭李家。被俘与投敌还是有本质区别的,被俘后被敌所用就已经属于变节投敌行为了。在战时将士被俘而被族灭的很少见,但是因为投敌而被连累全家的很多。汉代有将士出征,妻孥为“质当”的制度,这被称作“士亡法”将士家属被称为“士家”。一直到汉末三国时,曹魏还把魏军将士家属安置在邺城为质当呢。“为匈奴练兵”本身属于为敌所用,所以汉朝才族灭李陵全家。按照汉朝“士亡法”连士兵逃跑,都会连累家属,更何况投敌了。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汉律没找到,唐律倒是可以参考一下。

《名例》:
谋反(对皇朝统治的颠复活动)。
谋大逆(破坏皇帝宗庙、陵墓、宫阙的活动)。
谋叛(叛国投敌)。
恶逆(谋杀殴打尊亲属及丈夫尊、近亲属)。
不道(杀死一家三口及肢解等残酷手段)。
大不敬(盗窃御用物品等)。
不孝(对直系尊亲属有忤逆言行)。
不睦(谋杀或出卖近亲属、殴打或控告丈夫或尊亲属)。
不义(杀害本地及五品以上官长,夫死不举哀、守丧期做乐或改嫁)。
内乱(近亲属间不正当的性关系)。

一、凡预谋者,即构成犯罪。如谋反、谋大逆、谋叛等。
二、罪犯本人一律处以重刑。凡构成前三种罪名(谋反、谋大逆、谋叛)的,基本都不分情节,或死刑,或流刑。
三、株连亲属和知情不告、知情不追者。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十五岁以下及母女、妻妾、祖孙、兄弟、姊妹、部曲没官为奴。
四、不得宽恕,死刑必须立即执行。十恶犯罪不准适用议、请、减、赎等优待(所谓十恶不赦),必须按常法定罪量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气流

上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6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2
功绩 949
帖子 5449
编号 131
注册 2003-8-25


发表于 2005-3-9 02:3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王佐兄:投敌问题严重不严重是另一回事,问题是大皇帝发威的时候,李某人到底有没有投敌啊?

我现在跑去对马超将军打小报告说:王佐在论坛传播黄色画片  ,他老人家查也不查,等也不等,当机立断把老兄的ip给封了,我们是该夸他执法如山呢,还是指责他简单粗暴?注意传播黄色画片的人斩立决可是即合理又合法的规则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青衣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
编号 1830
注册 2003-11-5


发表于 2005-3-9 02:4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士亡法”不是你理解的意思,“亡”者,逃跑也,士亡法是针对军士开小差的。汉代也不存在“士家”为保质的问题,汉代兵亦农农亦兵,士兵家属都在家种田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3-9 02:5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什麽意思啊?
顶部
性别:女-离线 花影吹笙

楚国公主枢密直学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794
帖子 4492
编号 1980
注册 2004-8-4
来自 云梦泽·楚


发表于 2005-3-9 08:2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蓝纱枫于2005-03-09, 1:22:39发表
所以对刘彻的批评,应该是对其误信了错误情报,而不是楼上某人所说的所谓“投降就族诛,即便是杀鸡骇猴,可法令如此严苛,令人不生异心也难”。

咳咳,先说明一下,这位大哥看的时候能不能把前面别人回的帖子也顺带着也看一下?偶所说的“投降就族诛,即便是杀鸡骇猴,可法令如此严苛,令人不生异心也难”这个不是说偶认为李陵是被汉武以投降之罪而族诛的,而是以那位王佐之才大哥所说“我觉得汉武族诛李陵全家,是完全必要的。按照汉法,将领投敌,理当灭族,这是铁律,这是一个原则,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段话来进行的反驳~~所以后来偶不是再回帖说了根据《汉书》的记载,李陵被族诛是投降一年以后的事了吗?

  好不容易重来炎黄灌个小水,就这样打击偶的积极性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3-9 11: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咳咳!谁个也没打击您MM的积极性,热烈欢迎您来炎黄灌个小水儿。  

我只不过发表了一下对李陵事件的一点看法,见仁见智,又不针对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圆桌博弈家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6
帖子 636
编号 34165
注册 2005-3-7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3-9 13:0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诛九族太过且不明智。

这样一来那些被俘虏的军士只能投降到底了,没有挽回余地。

这个铁律明显属于苛政。,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7 19:2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5143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