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贴)帝国的经济学之功臣的悲剧!, 节选
性别:未知-离线 独孤如愿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6
编号 16826
注册 2004-9-1


发表于 2004-11-17 10:5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里我们看两个案例,算是君主要求部下传递忠奸信号的甄别机制的实例,尽管这两个案例的背景同大帝国稍有差异。

  话说南北朝时期,西魏元氏公司执行总裁宇文泰同志去世,因为嫡子宇文觉同志年龄小,临终前召来侄子宇文护同志,握着他的手,“小护啊,我要死了,我的儿子都还小,咱们的竞争对手又很强,公司的事就拜托给你了。你要好好干,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啊”(此话原文是魏安定文公宇文泰还至牵屯山而病,驿召中山公护。护至泾州,见泰,泰谓护曰:“吾诸子皆幼,外寇方强,天下之事,属之于汝,宜努力以成吾志。”,载于《资治通鉴》梁纪二十二,俺稍有加工。以后俺就直接讲故事,不再引用原文,保证忠实原意,稍有艺术加工,绝不戏说)。十五岁的宇文觉同志继承西魏常务副总裁的职务,当上了太师、柱国、大冢宰,宇文护同志来辅佐。

  当时西魏公司八大元帅(柱国)鼎立,宇文泰同志只是其中之一,比别人高一点。老同志在时,大家还听一听,现在宇文泰同志不在了,毛头小伙子的宇文护同志虽然有“你办事,我放心”的遗嘱护身,如何让人心服? 不过宇文泰同志临终不糊涂,识人用人的本事保持在高水准状态。宇文护同志既忠心耿耿,也很能干,巧施妙计,从当时的八大元帅鼎立的格局中掌握了实权。他先找到八大元帅之一的大司寇于谨同志,虚心求教。于谨同志是个忠厚人,很是受用,胸脯一拍,“俺是宇文老帅一手提拔起来的,老帅对俺比亲生儿子都亲。你的事,我豁出这把老命帮你争。要是大家开会讨论,你千万不要让啊。”
  同志们,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句千万不要让啊。虽说谦虚使人进步,但不该让的时候千万不能让,不仅不能让,连故作谦虚的话都不能说。当年皇太极同志去世,大清爱新觉罗公司的王公大臣召开公司董事会扩大会议,讨论新总裁人选。德高望重的两红旗分公司经理、礼亲王代善同志先出面挺豪,“豪格同志是先总裁的长子,应该由他当总裁”。豪格同志一看代善这么说,镶蓝旗分公司经理、郑亲王济尔哈朗同志也是站在自己一边的,外面自己两黄旗分公司的人又挥挥剑,舞舞刀什么的,觉得八九不离十了,自然就要谦虚使人进步一下,“我福气小,功德又不高,这个重任担当不了”,然后就退场了。两白旗分公司经理、睿亲王多尔衮同志是什么人,还不借坡下驴:“你们看,豪格同志自己都说自己不行了,你们还要选他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爱新觉罗.福临同志就稀里糊涂地当上了新总裁。也有人说,豪格看当时双方争持不下,这么说,然后退场,是想制造紧张气氛,鼓动两黄旗的人闹事。不管是什么原因,在这种时刻,我不行的话哪能说出来。说出来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别人马上就会将军,只要不是实力绝对优势,肯定必输无疑了。所以,谦虚是头号人物的专利,要退居二线什么的。如果被头号人物选做接班人,也可以谦虚一下,反正到时候有老大出面说话。但接班人要接班的时候,要是也学这一招,那就跟马谡同志一样差不多是教条主义者了。

  且说宇文护同志和于谨同志商量妥当,第二天就召开董事会讨论谁掌权。于谨同志上来就摆老资格,声色俱厉,先定调子:“当年公司快要破产,全靠宇文老帅,才能起死回生,才有今天的局面。现在老帅去世了,儿子虽然年纪小,但中山公宇文护同志是老帅的亲侄子,又有老帅”你办事,我放心”的遗嘱,公司的事情,应该由宇文护同志作主。” 于谨同志也是德高望重的老帅,这么一吹胡子,瞪眼睛,大家都害怕。宇文护同志立刻展现接班人的风采:“公司的事情是我们宇文家的事情。我虽然能力有限,但怎么能推卸我应尽的责任呢?”看看,多高的水平。虽然也要谦虚一下,但决不推辞。要是豪格同志也来一个公司是我老爹的公司,我虽然福气小,功德不高,但不能推卸责任啊,虽说不一定就能当上新总裁,但也不会这么快就失败啊。

  于谨同志以前和宇文泰同志都是公司的八柱国之一,名义地位相当,宇文护同志见面都要拜一拜,叫一声于叔叔。现在形势不同,要乘热打铁。于叔叔立刻接茬:“要是宇文护同志管理公司,我们就都有主心骨了”。然后于叔叔就向宇文护同志行参拜大礼。他这么一来,各位元帅大人一时间没招可想,只好跟着于叔叔行参拜之礼。经过两位的一唱一和,一场公司继承权危机化于无形。结果,史载“护纲纪内外,抚循文武,人心遂安。”可见开会之前一定要串联,没准备好就先不要开会。当然了,各位元帅没有思想准备,被搞了一下突然袭击,迫于形势而俯首,心里还是不服的。楚公赵贵同志、卫公独孤信同志以前和宇文泰同志差不多平起平坐,现在被小伙子管,心里一百个不愿意。赵贵同志想不通,就要找机会来除掉这个火箭派。独孤信同志虽然不服,但还不想动手,把赵贵同志劝住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开府仪同三司宇文盛同志率先告发。现在已经是晋公的宇文护同志多明决啊,乘着赵贵上朝的机会杀了他。独孤信同志也不能饶,看在德高望重的份上,给个面子,自杀吧。威望高就是好啊,还能留个全尸。后来,侯莫陈崇同志也被除掉。当时八柱国剩下六个,结果被杀了三个,宇文泰同志没有看错人啊。

  宇文护同志掌权后,据说为了稳定人心,要搞正名运动。根据效率优先原则,学曹丕同志,实行MBO,让宇文觉同志当了周国个人无限责任公司的总裁,史称周孝愍帝,追封宇文泰同志为总裁,叫做太祖文皇帝,庙号同曹操一样。不过曹操同志是武皇帝,宇文泰同志是文皇帝,为什么不同,我一直搞不明白。莫非曹丕不孝,贪污这个文皇帝留给自己,因为后来他的谥号是高祖文皇帝。公平地讲,这次MBO还是付出了一定成本的,魏恭帝被封为宋公,管吃管喝,衣食无忧,比起那些原来终身雇佣,现在突然被以超低价格买断工龄,后半生生活无着的下岗工人来说还是好多了。不过魏恭帝退位后很快就被杀了,衣食无忧不如生命无忧,这倒是不如下岗工人的地方。
讲了一番晋公宇文护同志掌权的简历,俺还是言归正传吧。宇文护同志掌握大权,公司总裁宇文觉同志不乐意了,就同李植等同志商量要除掉宇文护同志。宇文护同志得到风声,先把李植等放逐在外。宇文觉同志不死心,还继续想办法。宇文护同志又不是善男信女,哪肯象蒙恬那样坐以待毙,立马废宇文觉同志为略阳公,杀掉他的同伙,招李植和他的父亲柱国大将军李远同志回朝。

  我们这个案例的真正主角李远同志现在终于隆重出场了。李远同志虽然不是八柱国之一,但也是威名赫赫,战功很多,俺就不介绍了,只讲他玩过的一把政治故事。省点事,直接抄。“魏太师泰尚孝武妹冯翊公主,生略阳公觉;姚夫人生宁都公毓。毓于诸子最长,娶大司马独孤信女。泰将立嗣,谓公卿曰:‘孤欲立子以嫡,恐大司马有疑,如何?’众默然,未有言者。尚书左仆射李远曰:‘夫立子以嫡不以长,略阳公为世子,公何所疑!若以信为嫌,请先斩之。’遂拔刀而起。泰亦起,曰:‘何至于是!’信又自陈解,远乃止。于是群公并从远议。远出外,拜谢信曰:‘临大事不得不尔!’信亦谢远曰:‘今日赖公决此大议。’遂立觉为世子。”看到这里,俺总觉得李远和宇文泰同志事先多半串联过,简直是演戏嘛。

   莫名其妙接到回朝的命令,李远同志当然会怀疑有什么事发生。沉思半天,最后下决心:“大丈夫宁可当忠鬼,也不能做叛臣”。老老实实回朝了。看,多么好的一个忠臣啊。宇文护同志很尊重李远这样的老同志,也不想杀他,给他一个机会,亲自召见李远,明白交代:“你儿子搞阴谋,不止是个人犯罪,而是颠覆公司的大事。这样的乱臣贼子,人神共愤,由你来处置他吧。”然后把李植交给李远发落。宇文护同志与百官名虽同僚,实为君臣,这么做已经很给李远面子了,不过就是要李远同志杀掉自己的儿子来表示忠诚,而且这个儿子确实有罪,不算无辜啊。临死也要当忠鬼的李远素来宠爱李植,哪里就舍得这么糊里糊涂地下手。这时,他犯下第一个错误,决定听听李植自己怎么说。上面叫你动手就动手,还要问什么?李植同志的口才很好,天花都要乱坠,更何况对付父亲这样的武将。碰到口才这么好的一个儿子赌咒发誓没干过亏心事,李远同志当然相信自己儿子被冤枉了。这时,他又犯第二个错误,就算儿子真的是被冤枉的,也得动手啊,这又不是平时,而是上面考验他的时候。第二天,李远同志带着李植去上朝,准备向晋公大人求情。晋公大人以为李植已经死了,却听到禀报李植在朝门等候,顿时勃然大怒:“李远这老家伙居然信儿子不信我!”马上把李远父子招进来,叫李远和自己坐一块,然后让略阳公宇文觉同志与李植当面对质。这下口才无双的李植同志也没招了,只好对略阳公同志说曰:“干这事本来是为了老大你,今天何至于此?”。李远同志这时也傻眼了,自己趴在椅子上痛哭涕零:“真的这样,真是罪该万死啊。”老大给了你机会,辛辛苦苦为你设计了忠心信号显示机制,你不按老大的指示发信号,那还能怪老大吗?晋公大人前后杀过两个皇帝,三个元帅,李远同志算啥呀,不过还算手下留情,满门抄斩,年纪小的放过了。可见,道德感太强不是好事,舍不得当叛贼自然也舍不得杀儿子,最后就是死路一条。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日本最后一个幕府的开创者德川家康同志的伟大事迹。日本战国时代,诸侯割据。德川家康同志本是今川家的附庸,娶了今川家的女人濑名姬为妻。后来尾长的大名织田信长同志在桶狭间奇袭战中击败今川,德川家康同志就变成了织田信长同志的附庸。家康同志跟着织田南征北战,立了不少功劳,当然也捞了不少好处,长子信康还娶了织田的女儿德姬为妻,可谓亲密战友。不过家康同志的妻子濑名姬女士是今川家的人,对织田同志很是耿耿于怀,和织田的敌人武田家眉来眼去。德姬女士和德川信康同志的关系不大好,又听到这种风声,立刻写信向父亲告发德川信康同志12款罪状。据说,德川信康同志很是无辜,都是他母亲闹的,不过母子一体,也难怪德姬女士会联想。织田信长同志眼睛里不容沙子,立刻要求德川家康同志将他的发妻和长子德川信康处死。一个是嫡长子,一个是结发妻子,尽管已是黄脸婆,这可难为家康同志了。据网上的大虾们说,德川沉默了一天,最后决定完全照办。于是濑名姬女士先在远江佐鸣湖被处死,然后是德川信康同志被迫在二俣城剖腹。一位网友义愤填膺地评论道:“冷血啊,真的够冷血的,德川家康面对两个至亲的死,居然没有一点反抗的意思,哪怕是向织田信长解释、求情都没有!”由于俺知道李远同志的故事,自然对家康同志有些“同情的理解”,解释、求情不是找死吗?虽然当时日本正处于战国时代,织田同志只是当时实力最强的人,还不到一手遮天的地步(请原谅俺不找一统大帝国的故事,因为这一阵在看日本战国史,正好活学活用),未必就会立刻翻脸,但是面对这样的老大,一切还是小心为妙。造反,打不过;解释,要是织田同志也来个“家康同志不相信我”,妻、子保不住,自己也赔进去了。按照理性原则,立刻处死老婆、儿子当然是最佳选择,至少不用将全家赔进去。通过杀妻灭子放出了忠心信号的家康同志通过了忠诚信号甄别机制的考验,自然又成了织田同志的亲密战友。

  由于织田同志死得早,江山被他的部将丰臣秀吉同志拿去,俺不敢预测家康同志对织田的后人会干什么,没有机会啊。不过家康同志后来又成为丰臣秀吉同志的附庸,可以让我们看一看家康同志的表现。秀吉同志死前将年幼的独子丰臣秀赖小朋友托付给德川家康等五大臣,还让秀赖小朋友与家康同志的孙女千姬小朋友订婚。不过一掊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就在秀吉同志死后的两年,家康同志在关原大战击败了忠于丰臣家的军队,建立了德川幕府,丰臣秀赖同志被降格为普通大名。隔了十来年,秀赖同志长大了,家康同志变老了,宋太祖灭南唐之心也越发强烈了,虽然这时千姬女士已经出嫁到丰臣家。消灭对方得找理由啊,婊子还要立牌坊,哪能像赵匡胤同志那样赤裸裸地说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借口当然不难找。丰臣秀赖同志铸造了一口方广寺大钟,上面刻着“国家安康,君臣丰乐”。家康同志立刻宣布,上面把家康两个字拆开,就是要使君臣丰乐,只有家康死去的意思,分明是诅咒自己。有了开战的理由,家康同志立刻发动大阪之阵,彻底消灭了丰臣家,连千姬女士生的儿子也被杀掉,日本历史上最长的幕府就此牢牢地矗立在日本列岛上。

李远同志的儿子是罪有应得,李远多问了两句,把自己也赔进去了;家康同志的儿子很是无辜,家康同志却不求情,不解释,立刻照办,开创了辉煌的江户时代。句践尝粪,家康灭子,成大业的人都是能忍人之所不能忍,当然这种人也能狠人之所不能狠,最后成就人之所不能成的大业。

  因此,由于任何传递忠臣信号因为总会要求大臣做一些自己很为难的事,实际上只能防君子不防小人,被淘汰的只能是真正的忠臣,因为他们有较高的道德意识。这样,我们得到如下推论:

  推论1:因为忠臣们有较高的道德意识,在发出同一信号时,他们的成本往往会高于奸臣。如果君主坚持要用某种信号来识别奸臣,很可能是忠臣会被当作奸臣清除,形成逆向选择。
  
  根据上述推论,分离忠臣和奸臣不仅不可能,而且多半是逆向的,因为奸臣的弱道德感使他们更容易发出任何信号,最后的结局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宋太宗曾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一个“奸邪无状”道出君主的无奈:他们无法通过某种信号识别忠臣和奸臣。在这段君主的自供状里,我们可以深刻了解中国传统君主制的深层运行机制。君主们虽然没有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概念,他们却有信息经济学的直觉。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1 23:2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775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