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跋锋寒于2004-04-07, 14:39:07发表
这段历史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关于李建成的作用,如果考虑到这个差别,恐怕内情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新旧唐书都记载只有李世民一人提建议,李渊不听,李世民再夜间哭谏;而起居注这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共同反对,再无后戏;通鉴则融合二说,不过变成李世民主谋,李建成附议,考虑到政治因素,司马光的处理显然高明得多。
不过从现代的研究来看,李渊的军事素养并不低,其考虑退兵也非怯弱之举,更多还在于他谨慎个性,如果还需要李世民哭谏,那么李建成又有何动静呢?
对,我也认为李渊想撤兵主要是因为谨慎,而非怯懦。我在贴子中的分析也指出,其实当时太原确实是有被背后袭击的可能性的,只是该可能性当时是比较幸运地没有发生而已。
李建成的作用嘛,没有史料,实在无法凭空想象。毕竟做考证还是一定要在史料的基础上做,否则完全是凭空想象,不可能进行真正的考证。我在“拖雷之死的真相考证”一贴中曾经说过这么一番话,用在这里回应你也是合适的。
附:
当然,也有人会说,这可能是因为拖雷的后人夺权后,将相关的记载都抹得一干二净,不予记录。如果是这样说的话,那就没有任何可以考证的余地了。修改史书的做法不是完全没有,但说能如此清除干净,实在有点匪夷所思。做考证,我们只能基于这么一个假设:即史书的记载尽管不尽不实,但大体而言,仍是可信的。如果完全否定史书,那就没有任何做考证的根据了,考证的起点与依据都完全没有了。这样的考证,永远难以达成共识。因为找不到证据的人,总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因为我需要的证据都给抹掉了!”以那样的假设为讨论的起点,那就真是“审死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