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历史的误会
<史记>
荆轲为失败找的借口
据《史记》所载,荆柯刺杀秦王失败后,“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由此可见,荆柯对自己未能完成使命的解释是,我要的是生擒暴君,逼他签定条约,保存燕国,以报太子丹知遇之恩。而事实如何呢?
太子丹为荆轲“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而且“使工以药錊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再有在易水旁众人为荆轲送行,“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这是为什么?因为知道荆轲此行无论成败,只有死!这就很显然了------荆轲的目的只有一个------杀秦王!
然而,荆轲败了,却引为战略错误,岂不是很无谓吗?
那么,我们势必要问,荆轲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会一死?
同样在《史记》中,司马迁也有记述“鲁句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之后数百年,陶渊明又赋诗“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这两人都是欣赏荆轲的,他们的话不正客观的说出了荆轲失败的自身不足吗?有人责太子丹,未能等到荆轲信任的那位“侠客”(怀疑他的存在),而苛责秦舞阳,不是对荆轲过于信任了吗?
再有难道不是荆轲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吗?唐代李远《读田光传》“秦灭燕丹怨正深,古来豪客尽沾襟。荆卿不了真闲事,辜负田光一片心”,道出了不一样的声音,荆轲卤莽,葬送了燕国。
对于荆轲,我们给他的地位也许太高了,他毕竟是一个刺客,不是侠客,况且他还是一个失败的刺客,而成功的要离,专诸,聂政却几乎被我们遗忘。。。
总之,荆轲已死,我们也只能“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为其悲壮慷慨而感动。
为什么项羽最终不肯过乌江?(<史记>的一处纰漏)
在《项羽本纪》的最后部分,司马迁写道“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由此可见,项羽冲破重围是想另辟基业,卷土重来的,然而等到他来到乌江,听了乌江亭长“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的一番言论后,竟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这是为什么?按理说,乌江亭长的话是极力为项羽着想,以激励项羽再战的,可是项羽听后,却毅然决定死战,不渡乌江,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无非有三种可能,第一,是当初司马迁的”笔误“;第二,后人传抄失误;第三,就是项羽自身的问题了,什么呢?那就是项羽本来想突出重围而去的,可是到了乌江突然想起”江东父老“,所以,不渡了,留一个美名于世吧!于是后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最后,附在下一首小词吧,大家见笑-----
江城子
夜读《项羽本纪》
年少轻狂傲视天,
望乌江,
思项王。
子弟八千,
话神州纵横。
鹿死谁手犹未知,
一念间,
皆成梦。
生其时天下问鼎,
谁人敢,
撄其锋。
天不与我,
惜韶华虚度。
四海升平没英才,
逢乱世,
霸业成!
<三国志>
历史的抉择---汉献帝有无可能铲除曹操执掌政权?
从谥法上看,刘协谥号为“孝献皇帝”,孝是汉朝皇帝谥号的惯例,而后一字的含义是“聪明叡哲曰献 ,知质有圣曰献”,由此可见“献”是一个美谥,而刘协也当是一个聪明睿智的人,有史实为凭,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个故事,董卓问话,少帝刘辩语无伦次,而刘协却答的头头是道,于是这位大汉朝的末代皇帝坐上了皇帝宝座。既然刘协少年聪颖,那他在因年幼而成群雄傀儡之后,他为什么不能凭借奇谋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呢?
董卓,李傕、郭汜掌权时间不长,而且那时献帝年幼也还不具备发动政变的可能,于是与权臣真正的斗争是开始于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先是不断向献帝进献食品和器物,博得刘协和朝中大臣们的好感,紧接下来就带着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此时也许献帝还没意识到危险的来临,还加封曹操为大将军。之后曹操开始打击异己,集大权于一身,终于献帝感觉到了曹操并不是一个可以用来安定汉室江山的“贤臣”。
此时献帝犯了他夺权的第一个错误,他打草惊蛇了,他居然对曹操说:“你若要辅助我,就要宽厚一些;否则,你就开恩把我抛开罢。”曹操的反应是大惊失色,这也能看出作为名义上最高统治者还是有些权威的,不然也不会使曹操惊惧如此。然而他却忘了前车之鉴,就是他的祖先,就是他的前任-----汉质帝刘缵,当时外戚梁冀当权,他在朝堂上之上当着梁冀的面,对文武百官说:“真是个跋扈将军!”就因为这一句话梁冀被梁冀毒杀。对于质帝来说,他不过是8,9岁的一个孩子,他说出这样的话情有可原,而献帝说上面这话时却已经成年,难道还如此卤莽?
毕竟献帝不凡,最终还是走上了反抗曹操的道路,第一次交锋就是名扬后世的"玉带诏"之役.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献帝18岁,应该说他已进入一个成熟时期,一系列行动也算是雷厉风行,任命外戚董承为车骑将军,秘密写下衣带诏赐给董承,授意董承联络汉室大臣诸侯,联合铲除曹操.可他最终却未动而败,,如此机密之事竟然被曹操获悉,以至于"除曹"尚未开始,与谋者董承、吴子兰、种辑等人就在次年被灭三族了.曹操有耳目,可难道真能神通广大如斯?恐怕还是献帝谋事不密要占到失败的主要原因.
不过献帝这次行动的时机的确是可圈可点的,建安四年年底曹操离开许昌,亲率大军进驻官渡,如果夺权在之后即将拉开的官渡之战中开始,那成功的几率是不小的,只不过曹操这么精明的人,实在不会给你献帝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他不会留下后顾之忧..所以献帝还是操之过急了,为什么不等到曹操走后,与袁绍对峙之时,再策划发动夺权政变?当然献帝不可能未卜先知,然而这也足以看出献帝毕竟是年纪尚轻,急于求成.
下一次,献帝在某政权就是在十几年后的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了,伏皇后又因早年写给父亲的信中提及曹操的残暴"十一月,汉皇后伏氏坐昔与父故屯骑校尉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辞甚丑恶"结果很惨,几乎没有什么下文可言,",发闻,后废黜死"牵连到的伏皇后和其两个儿子及伏氏宗族一百多人都被处死.
这就没什么意义了,这时候,曹操权位如日中天,别说朝中,就是整个天下也没有谁的势力可同、曹操相比,谁有本事去"勤王"呢?靠远在西川,刚刚有了立足之地的刘备吗?
献帝的两次失败,除去不够机密外,还有一个原因非常重要,他干什么非要借助外兵除曹操,难道不能用宦官?难道不能擒贼擒王?杀了曹操看谁还有话说!曹操长期不立世子,直到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丕合法继承人的地位方才正式确立.因而此前一旦曹操身死,何人主政将成为重大问题,曹氏兄弟首先就要拼个你死我活!何况曹操手下也不是没有人无视汉帝.因而我觉得曹操一死,献帝大有可能主掌朝政.
所以,献帝完全有条件效仿先皇来了"如厕议事",计除权臣.当然曹操一代英雄自不是不学无术的梁冀可比,但是献帝毕竟是皇帝,他还不至于无一亲近之人?曹操起码的礼节还要讲吧?在皇宫动手也还可以吧?千多年后的异族康熙不是做到了吗?然而献帝对此连试都没试,难道他怕死吗?我想曹操既然不愿为帝,他就不想背弑君之名,再说,献帝也不会惜命吧?做个傀儡战战兢兢还不如壮烈而死.此点在曹家子孙身上就表现出应有的果敢.
此后,献帝彻底失去了抗争的可能,因为连他枕边人都成了曹家女子,曹操已然是国丈,一切的努力付诸东流,甚至连他尝试的机会都不再有.现在他只能去指望有人可救他于危难,好在毕竟大汉还有忠臣,"党锢之祸"中党人的气节还有所保留,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时有京兆全祎,字德伟,自以代为汉臣,乃发愤,与耿纪、韦晃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后汉书>注)"汉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反,攻许,烧丞相长史王必营,必与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讨斩之"(<三国志>)结果"事败,夷三族。”<三国志>注引献帝春秋曰:"收纪、晃等,将斩之,纪呼魏王名曰:“恨吾不自生意,竟为群儿所误耳!”晃顿首搏颊,以至于死."汉臣虽肯死节,有能如何?
大汉自此也就真的成为历史,成为后人凭吊的回忆了.
<后汉书>对献帝的评语说"传称鼎之为器,虽小而重,故神之所宝,不可夺移。至令负而趋者,此亦穷运之归乎!天厌汉德久矣,山阳其何诛焉!"诚然,天命如此,人力实难违之,献帝可悲可叹,却也无奈了.
天时,地利,人和,献帝不占其一,想成功,真的很难很难,但他虽聪明,在政治斗争中还是显得稚嫩,时机,保密,方法都不够深思熟虑,注定他只能为一生傀儡,为亡国之君.
传诵千年的“陆绩怀橘”是否该离去了?
陆绩(187——219)三国时学者。字公纪,吴县人。其人敢于直谏,为官清廉,人品不凡,但是其6岁怀橘者件事我感觉实在不值得宣扬。
陆绩是在袁术家做客时,将三只鲜桔藏在怀中,袁术是什么人?四世三公,割据一方的大军阀!一般人能同他往来?能是他的坐上宾?袁公路可不是礼贤下士的人!显然,陆家肯定不会吃不上橘子, 那又为什么要“盗”?
退一步说,即使陆绩真的是为母“盗”橘,难道就值得称赞了?这岂不同孔乙己读书人的事不能叫“偷”如出一辙了吗?偷毕竟是偷,无论如何是不当作为寓言之类的说教,堂皇的写入各类儿童读物的。。。
小孩子是没有什么辨别能力的,他在读了陆绩的故事后,很可能误以为为母“盗}橘是可以原谅,甚至赞扬的,这难道不是为儿童带了一个很坏的头?
但愿今后不要再宣扬这故事了。。。
附录-----
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也。父康,汉末为庐江太守。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孙策在吴,张昭、张纮、秦松为上宾,共论四海未泰,须当用武治而平之,绩年少末坐,遥大声言曰:“昔管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用兵车。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今论者不务道德怀取之术,而惟尚武,绩虽童蒙,窃所未安也。”昭等异焉。
绩容貌雄壮,博学多识,星历算数无不该览。虞翻旧齿名盛,庞统荆州令士,年亦差长,皆与绩友善。孙权统事,辟为奏曹掾,以直道见惮,出为郁林太守,加偏将军,给兵二千人。绩既有躄疾,又意(在)〔存〕儒雅,非其志也。虽有军事,着述不废,作浑天图,注易释玄,皆传于世。豫自知亡日,乃为辞曰:“有汉志士吴郡陆绩,幼敦诗、书,长玩礼、易,受命南征,遘疾(遇)〔逼〕厄,遭命不(幸)〔永〕,呜呼悲隔!”又曰:“从今已去,六十年之外,车同轨,书同文,恨不及见也。”年三十二卒。长子宏,会稽南部都尉,次子睿,长水校尉。"
出自<三国志>
一代英才,奈何早逝!
<宋史>
"民主政治"使宋朝走向灭亡
"异论相搅"始于宋真宗,其意图在于,使士大夫之间产生不同的政见,从而互相制约,以强化君权.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的政治控制能力得到增强,而且客观上促进了"言论自由",但是更为致命的是----同时它也使中央的政令难以得到彻底的贯彻实行,甚至直接导致了宋朝的衰落和灭亡.
"异论相搅"在北宋的表现为变法中改革派和守旧派的斗争.从宋仁宗时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开始,新旧两党互相攻击,终于酿成"党争",对于守旧派的强烈反对,本来缺少主见的宋仁宗为之动摇.庆历新政很快覆灭.
之后更为重大的王安石变法,神宗由始至终都是支持王安石的,哪怕有过动摇,但是从未放弃过,虽有皇帝支持,可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却仍然敢大胆反对,可见宋朝是很"民主"的了.即使是在王安石两次被罢相,神宗走向前台亲自主持变法时,这种状况特没有得到改变,由于守旧派的牵制,变法进行的很不顺利.就这样北宋丧失了一次重新振兴的机会.
在神宗打击守旧派之后,又一次政治风暴来临了,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于是守旧派得以翻身,"元佑更化"开始,司马光再次上台.就在宋朝政局刚刚稳定不久,随着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由于个人情绪,严厉打压守旧派,从此所谓"异论相搅"的党争彻底成为打击异己的有效手段.终北宋之世,蔡京之流得以借此专权,北宋国势一蹶不振.
进入南宋, "异论相搅"的表现变为和战之争,高宗朝其影响还并不大,而在孝宗朝成型,
张浚北伐失败后,孝宗任用的宰相,一战一和,孝宗以汤思退为左丞相,张浚为右丞相,让主和派重新执掌了大权,他们趁机大肆破坏张浚辛苦经营的江淮防线,最后迫使孝宗屈辱求和。乾道年间,孝宗再谋北伐。他先是任命叶颙为左丞相,魏杞为右丞相,前者素来主张恢复,后者却始终反战主和,一年之后,孝宗就觉得他们意见分歧,很难成事,罢去了他们的相位。但是,孝宗并没有改变用人方法,乾道八年,在他任用虞允文为左丞相的同时,又将反对用兵的梁克家升为右丞相,结果使虞允文心存顾虑,迟迟不肯从四川出兵,直至虞允文郁郁而终
.
在以后的韩侂胄主持的开禧北伐中也同样有这样的争论,其后果就是史弥远这一绝世权相的出现,南宋灭亡在即.
两宋由变法之争而衰落,因和战之争而灭亡,难道不值得让我们深思所谓"民主政治"吗?
两宋末年一个相似问题的不同抉择给我们的启示
在宋朝三百多年的历程中,曾经极其巧合的面对同一抉择-----是要洗雪国仇,还是维持国运?
在北宋徽宗年间,女贞族迅速崛起,辽国国势日衰,于是北宋君臣就要在“联辽御金”和“联金灭辽”中做出选择。显然在当时的形势下,金国国力正盛,决非北宋单独所能抵挡,应该牢记的是“唇亡齿寒”的古训,可是令人无奈的是,徽宗恰恰是一个妄自尊大的理想主义的艺术家,竟想超越祖先,收复燕云,建不世功业。
于是,宋朝的国策即为联合金国,以灭世仇辽国,遂同金国达成“海上之盟”,将予辽岁币如数给金,共同灭辽。然而徽宗毕竟不是个有魄力的人,曾经在得知辽国获悉宋金秘密会谈后扣留金国使者,先给了金国一个攻宋的借口。
后来呢,由于宋兵实在不能,连被金国人逼的无路可走的辽军都打不赢,结果最后费了天大的努力才得了几座空城,“胜利的喜悦”还在,而金兵却已经南下,亡国之祸为之到来。
等到历史进入13世纪,蒙古又为之崛起,大有并吞金夏,一统天下之势,这时的南宋朝廷因为有了以往的前车之鉴,明显变的聪明了,懂得了运用灵活的外交手腕使自己从中受利。
起初在金国被蒙古打的不得不迁都时,由于仇金的缘故,,大部分朝臣都是抱着“联蒙灭金以恢复中原”的幻梦的,以至于连一些比较能清醒分析形势的有识之士都受大排挤。再加上此时金宣宗竟想在宋夏找回失去的利益,频频发动对宋攻势,所以宋廷此时的国策是联合蒙古以遏制金国,减轻自己的压力。不过随着金哀宗即位,一改从前战略,全力以抗击蒙古,同时南宋朝臣也意识到蒙古的威胁,于是南宋国策也因之改变,“以金屏宋为篱障”的观点成为主流。
而在这个时候,蒙古也开始为实现成吉思汗的遗嘱“假道南宋以灭金”的策略,数次南侵,造成“丁亥之变”和“辛卯之变”,蒙古武力假道成功,金国败局已定,已不足“屏宋”,所以南宋的政策也变为联蒙灭金,以延缓宋蒙开战,甚至于恢复中原。
可以说在南宋的这次抉择中审时度势的作为大都是正确的,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之后没有一点把握的“端平入洛”却给了蒙古以开战的口实。
我们学习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那么用到现在的世界局势中呢,我们为什么有许多人仍旧不能忘记历史上同俄罗斯的一些恩恩怨怨,以与之联合呢?我们应该明白,俄罗斯是世界当之无愧的第一能源大国,有它做后盾,中国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坚实的保障.其次,在应对美国的遏制上,显然仅凭中国自己孤军奋战是远远不够的,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冷战"从未结束,要想立足于世界,就必须有自己的盟友,而俄罗斯恰恰就是中国最好的选择,当今世界美国唯一顾忌的两个国家如果结成战略同盟,那么在国际舞台上,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说话都将有更为有力,美国的霸权也将受到很大制约.
我们在历史的教训中,是不是应该认清-----国家之间利益至上的结论呢?
[ 本帖最后由 绝世天骄 于 2006-10-28 16:0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