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洛神赋于2004-05-07, 5:02:47发表
晋朝:
42.马隆(公元256年~公元298年)
西晋初期猛将,兵器革新家。字孝兴,东平平陆(今山东汶上北)人。官至东羌校尉,封奉高县侯。西晋咸宁五年(279)正月,河西鲜卑人秃发树机能率众反晋,攻占凉州(治今甘肃武威),晋廷大震。时马隆任司马督,自请招募勇士3000前往收复。武帝准其所请,授他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允其至武库任选兵器,并领三年军资而后出发。十一月,率军西渡温水(今武威东)秃发树机能领部众数万据险阻遏。马隆改革兵器,作扁箱车。在广阔地带,依八阵图联车为营,插鹿角于车的外围;遇道路狭窄,则将扁箱为木屋置于车上,以挡矢石。据《晋书·马隆传》记载,他还令晋军着皮甲,于道旁累磁石干扰身裹铁甲的鲜卑人行动。如此且战且进,不断获胜。武帝在久未闻马隆军音讯后获得捷报,甚喜,诏授马隆假节、宣威将军。十二月,经大战,斩秃发树机能,克凉州。太康初年,晋廷因西平(治今西宁)荒毁,任马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率兵南下将其兴复。马隆戍边十余年,战守尽力,声威大震。后死于任上。
43.冉闵(?~公元352年)
东晋末冉魏政权的君主,死后被其对手镒为“魏武悼天王”,一个武,一个天王,入木三分地体现了胡人对其深深的畏惧之心。作为五胡乱晋时北方汉族的精神支柱,冉闵的威猛至今还在一些地方流传,乱华之五胡经其征战厮杀只剩其二,为汉文化在北方的延续流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外族人亦公认冉闵为中华猛将之列。“闵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骑赤龙,一生死于其手下的敌军以万计,死于其政权,军队下的胡人更是以十万计,曾创造过以弱击强九战九胜的战例,帐下军士皆勇冠三军,竟与楚霸王之八千江东子弟不相上下,仅被难一役便"斩燕将数十,杀燕骑三百余",勇烈可见一斑,只是由于战马被杀,步战力尽被擒,面对胡主责难,尤自怒斥:“天下大乱,尔乃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被杀之后,天降三日大雪,又大旱,燕主疑惧,封其为“武悼天王”这才作罢。
44.慕容垂(公元326年~公元396年)
十六国时期,后燕建立者,军事统帅。字道明,原名霸,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族。前燕王慕容皝 第五子。慕容皝 时封吴王。慕容皝继帝位后,皇室内部矛盾加剧,他恐被太傅慕容评等谋害,于前燕建熙十年(369)底投奔前秦,任冠军将军。前秦建元十九年 (383)淝水之战 后,他离秦自立。次年称燕王,建后燕。燕元三年(386)称帝,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县)。建兴十一年(396),带病攻北魏,死于回师途中。他13岁即随父驰骋疆场,征战一生,勇猛多谋,才兼文武,善于统兵驭将。南伐后赵,北攻勒,反击东晋,攻灭西燕,屡获胜利。他认为时来易失,赴机在速,注重抓住战机,出奇制敌。东晋大司马桓温攻前燕,慕容垂大败晋军于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当晋军兼程急退时,引军徐行跟踪,并密遣劲骑设伏于前,待晋军疲竭松弛,突然急袭,前后夹攻,斩3万人(见桓温攻前燕之战)。燕元二年,他围前秦将苻丕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晋将刘牢之引兵救苻丕。后燕军迎战失利撤围北走,被晋军紧追,秦军亦跟进,情势危急。他乘秦、晋两军未合,突然回师反击,大破晋军,刘牢之单骑逃脱。建兴九年,他攻西燕主慕容永,分处置兵,使其不知所备,又引军佯退,诱其追击,以伏骑断其后,诸军四面俱进,斩8000 余人,乘势灭亡西燕。他治军严整,并量才录用降将,以尽其所长。
45.桓温(公元312年~公元373年)
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县西北龙亢集)人,东晋宣城内史桓彝之子。桓彝为北方世族,西晋永嘉之乱后随晋元帝南渡很得信任,先后任中书郎、尚书吏部郎等职,名显朝廷。明帝时,桓彝拜散骑常侍,曾与明帝密谋平定王敦之乱,以功封万宁县男后为宣城内史。桓温未满周岁时,名臣温峤见到他,说,“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其声,称赞说:“真英物也。”因为得到温峤的赏识,桓彝便给他取名叫作桓温。 穆帝永和元年(345),久踞荆州的权臣庾翼病死,他临死前上表请以子庾爰之继已之任。由于荆州是东晋重镇,关于庾翼的继承人选在朝臣中引起争论,有人认为诸庾世在荆州人情所归,应依庾翼所请,以庾爱之镇守荆州。但时任宰辅的侍中何充认为“荆楚国之西门,户口百万,北带强胡,西邻劲蜀,经略险阻,周旋万里。得贤则中原可定,势弱则社稷同忧……桓温英略过人,有文武识度,西夏之任,无出温者”。丹杨尹刘惔认为桓温确有奇才,但亦有野心,“不可使居形胜之地,其位号宜常抑之”。因此他劝会稽王司马昱自己出镇荆州,又请以自己为军司,司马显不听。于是桓温出任安西将军、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荆州地处长江中游,其地民风劲悍,兵强财富“居天下之半”素为东晋重镇。东晋在江南立国,以建康为京都,以荆、扬为根本,而荆州地处扬州上流,常能对京师建康形成威胁,故 唐杜佑说:“称兵跋扈,无代不有,是以上游之寄,必详择其人 焉”。桓温既居此形胜之地,就为他日后专制朝政,几移晋室的作法打下了基础。宁康元年七月,桓温病重身死,年六十二岁。终于没能实现他先加九锡,再渐移晋室的野心。
南北朝:
46.檀道济(?~公元436年)
南朝宋国名将。高平金(今山东金乡北)人。随刘裕从军,历任扬武将军、宁朔将军、征南将军等职。他智勇兼备, 处变不惊屡建奇功。东晋义熙十二年 (416)八月,刘裕灭后秦之战中,他与龙骧将军王镇恶领前锋,进军迅速。十月,率部进占洛阳,俘秦军4000余人。有人主张全部坑杀,他为安抚人心,皆释还,一时归附者甚众。宋元嘉八年 (431),督师攻北魏,20余日历经 30余战多获胜利。兵至历城(今济南市郊)时,魏军以轻骑偷袭其后,焚烧粮草。宋军乏食,后运不继,檀道济引军而返,魏军跟踪追击。他为迷惑对方,于夜间唱筹量沙,以仅有之米覆盖沙上。魏军以为宋军粮食尚足,不敢逼进,后见其兵少又以骑兵合击。他命军士披甲,自穿白服乘舆领兵徐出,魏军疑有伏兵而稍退,宋军乘机安返。檀道济系当时仅存的北府兵名将,拥兵甚众,朝廷颇疑畏。十三年,彭城王刘义康在文帝刘义隆的支持下,罗织罪名,将其杀害。
47.奚康生(公元467年~公元521年)
本姓达奚,河南阳翟人。其祖先居代郡,世代为部落头领。年少时就以勇猛著称,能开十石强弓,用的箭也不同于常人。太和(477-499)初年柔然犯境,他担任前锋军主作战。后随魏孝文帝元宏攻齐,齐军据断水路,元宏招募可以破敌者,奚康生前往应召,他扎起木筏,在上面堆积柴火,顺风放火,焚烧敌舰,顺着烟火突击,杀敌甚众。吐京胡反叛,自号支辛王,奚康生随章武王元彬前往平定,元彬分军为五军,与敌接战时其余四军皆败,只有奚康生得全。他亲率精骑1000追敌至车突谷,假装坠马,敌军纷纷来赶,他突然跳上战马,挥矛杀伤数十人,射死辛支王。505年十月,梁武帝萧衍便以其弟萧宏为统帅,兴师进攻北魏。北魏中山王元英率奚康生等迎击。萧宏怯懦愚劣,知道元英率军迎击的消息后,甚为恐惧,决定撤军。奚康生闻后遂急派杨大眼至元英处,对其说:“梁人自克梁城已后,久不进军,其势可见,必畏我也。王若进据洛水,彼自奔败。”但元英认为:“萧临川虽騃,其下有良将韦、裴之属,未可轻也。宜且观形势,勿与交锋。”不久萧宏莫名其妙地领数骑落荒而逃,梁军大败。元英率军迎击,大破萧宏,梁军损失近5万人。奚康生担任相州刺史,相州天旱,他派人鞭打石虎画像,到西门豹祠里求雨不成,又拔了西门豹像的舌头,不久他两个儿子暴死,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事实,并非我迷信).,后因参与宫廷内部斗争被杀。
48.杨大眼(?~523年)
武都(今属甘肃)人,氐族。武都氐王杨难当之孙,年轻时就很有胆气,骁捷异常,跳走如飞。北魏孝文帝元宏准备南征,令尚书李冲负责选拔将官,杨大眼也前去应试,但被拒绝。杨大眼说:“尚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于是拿起三丈多长的绳子,缚在自己头上的发髻上,向前奔跑,结果“绳直如矢,马驰不及”,观者无不惊叹。李冲遂以杨大眼为军主。杨大眼对同僚们说:“我今天正是蛟龙得水的日子,从现在起再也不会与诸君同列了。”不久,杨大眼升为统军,随元宏南征宛、叶、穰、邓、九江、钟离,勇冠六军。506年四月,梁江州刺史王茂率军数万人,进攻北魏荆州,并引诱北魏边民及各蛮族,另行建立宛州。接着派梁任命的宛州刺史雷豹狼、军主曹仲宗等领众2万偷袭北魏河南城。杨大眼统军反击王茂,大败之,斩梁辅国将军王花、龙骧将军申天化,梁军亡失2000余人。杨大眼又攻入河南城,迫使王茂逃回江州。并乘胜追击至汉水,连续攻陷五座城池。早在505年十月时,梁武帝萧衍便以其弟萧宏为统帅,兴师进攻北魏。506年四月,北魏以中山王元英率军10万迎击梁军。杨大眼与邢峦共同反击梁军。九月,二人联兵进攻,于清水以南击斩梁将蓝怀恭,俘斩万计。杨大眼擅长骑术,善抚士卒,呼士卒为儿子,见到伤兵常为之流泪。作战中总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梁将都很畏惧他。当时传言淮、泗、荆、沔之间啼哭的儿童,只要一提他的名字,无不即止。
49.斛律光(公元515年~公元572年)
北齐名将。字明月,朔州(今山西朔县)人,高车族。出身将门。初任都督,善骑射,号称“落雕都督”。后拜大将军、太傅、右丞相、左丞相。他骁勇善战,在与北周近20年的争战中,多次指挥作战,均获胜利。北齐天统五年(569)十二月,周军围攻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北),断齐军粮道。武平元年(570)正月,他率步骑3万破宜阳周军,再通粮运;周军复攻,他领军迎战,又获胜利俘北周开府仪同三司宇文英等。二年,率众于平陇(今山西稷山西)等地筑垒,迎战北周骠骑大将军韦孝宽所率步骑万人,大破之,俘斩千计。他治军严明,身先士卒,不营私利,为部下所敬重。三年,北齐后主高纬听信谗言,将其诱杀。斛律光一生勇猛,曾多次“表演”马上擒将的绝活,南北朝时无人可在其马前走上三个回合!
50.韦孝宽(公元509年~公元580年)
北周名将。本名叔裕,京兆杜陵(今西安东南)人。广读经史,足智多谋,攻守兼备,善于用间。在战胜东魏、攻灭北齐的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西魏大统三年 (537)正月,在东西魏潼关之战中,他率锐卒秘密东出,进至小关,配合主力大破东魏骁将窦泰.因功授弘农郡守,兼左丞,节度宜阳兵马事。后东魏军复占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北)。为离间对方,他着人摹仿东魏阳州刺史牛道恒手迹,伪造书信,投于东魏将领段琛营里。段琛获书果然对牛道恒生疑。韦孝宽遂乘机率众前往偷袭,大破之,俘牛道恒、段琛等。十二年十月,东魏丞相高欢率大军攻玉壁(今山西稷山境),连营数十里。他奉命领兵坚守。高欢军于城外堆土山围攻,他加高城垣,使其不能入;高欢军掘地道欲入城,他截断地道,潜伏士卒,擒杀进入地道的东魏军。经50天坚守作战,东魏将士战死、病死者 7万人,终未攻破。因功授骠骑大将军。北周建德年间,他数次上书周武帝宇文邕,献灭北齐之策,多被采纳。北周时官至大司空、延州总管、上柱国。大象二年病卒。
没听说马隆、桓温、韦孝宽武艺高强。
奚康生、杨大眼的照搬拙作。
斛律光曾经被王雄追得满街乱跑,靠弓箭才射死他,谈何“南北朝时无人可在其马前走上三个回合”?“骠骑大将军”韦孝宽率步骑万人被他打败,出自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