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俚人迁入海南岛的特殊意义
性别:男-离线 大树将军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19
帖子 1910
编号 1823
注册 2003-11-4


发表于 2004-8-13 11:1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隋末唐初,海南岛发生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即大陆俚人集群式迁移海南,其首领就是被誉为岭南历史上俚族女英雄的冼夫人。
   冼夫人是南北朝时期高凉郡(今广东阳江市)人,梁朝高凉太守冯宝之妻。她“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峒,部落十万余家”,对徙居琼州海峡两岸的俚人有很大号召力,仅534—545年中,海南与雷州半岛就有“千余侗俚人归附”,这是上十万人口的集群,在当时是不小的数目。加之冼氏家族受赐隋皇朝,率兵南下海南平定割据势力叛乱,带来相当数量的俚人兵马渡海作战,这支部队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一支移民大军。更有冯冼家族把家丁奴婢带入本岛,不仅在海南推行起蓄奴制度,更使大批俚人入居于此,带来海南人口结构的变化和数量上的急剧增加。
   据专家学者考证,俚人入居,也改变了海南人口的地理分布。他们聚居的地域除岛西北外,还开始指向岛南部和东南部,形成一个除岛东北外的环状地带。至今儋州、临高、澄迈、海口、定安、琼山、崖城等地仍保存着冼夫人庙多座,就是明显的例证。
   对于这次迁徙,在地方志上很少见到与此相关的记载,因此人们也有所置疑。我个人认为,海南岛方志最早的是晋代人盖泓所编撰的《珠崖传》,早已散佚。至今能见到最久远的方志是宋代所著,见不到这段历史详尽的记载,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散见于各种史籍还有可追寻的踪迹,学者也因此对这段历史做了令人信服的考究。
   学者司徒尚纪在其所著《海南岛历史上土地开发研究》一书中,对俚人迁徙海南岛一事做了极为详尽的考据,并对其迁入的规模和影响有如下的论述:
   梁大同(534—545年)中,海南儋耳千余峒俚人归附。在今儋县原梁崖州治中和镇有志称唐代建的纪念洗夫人的宁济庙,至今仍保存反映俚人归附的石雕。如果以每峒20户计算,这就是一支二万余户,上十万人口的集群。
   儋耳仅海南—隅,没有这么多人口,这其中一部分是从大陆迁来的俚人。因为这里所说“海南儋耳”,其地望除了海南本岛,还包括雷州半岛。“海南”一词,直到宋以后才专指本岛。道光年间,《宁济庙洗夫人加封碑记》追述此事,指出冼夫人“自高州以往海南招安千峒”,表示当时海南范围比后来要广大。如果再结合隋末唐初冯洗家族插于统治海南的情况,就更能说明大陆俚人迁居本岛,不但在南朝末已经发生,而且在隋末唐初,由于以冼氏为首的从大陆到海南俚族大联盟的实现而达到高潮。而迁居的方向,除了岛西北,重点还指向岛南部和东南部,与唐代对这些地区的开发相吻合。
   这种推论的主要依据是:(1)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赐冼夫人临振县汤沐邑—千五百户,为了接管经略这个最南县治,必须从冼氏在大陆的大本营派遣部分亲信和俚人随迁,不然难以驾御当地居民。(2)隋亡,冼夫人孙盎“奔还岭表,啸署酋领,有众五万”,冯盎渡海南征,扫荡逃入本岛的高法澄、冼宝彻等地刀割据势力。冯盎这支俚人部队,必须要有相当数量的兵马渡海作战,不然无法占有整个海南。这支部队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支移民大军。(3)冯洗家族在海南的统治留下许多俚人移动和分布遗迹。唐初冯盎任高州总管,不但领有粤西高雷各州,还直接控制他亲自占领的崖、儋、振三州,揽取海南军政大权。又据鉴真等宁远河口脱险后,羁旅振州,取道万安州返回大陆时,沿途所见,冯冼子孙奴婢遍布,生活奢华、富甲一方。振州别驾冯祟债(冯洗族人)派兵丁八百沿途护送到崖州。而据《太平广记》载,当时海南的最高军政长官、琼山太守兼五州招讨使韦公干也只有五百名兵丁。冯崇债只不过 是区区一个州副长官,拥有兵丁居然在他之上。又冯洗家族在高凉原籍已有蓄奴制度,冯盎封越国公时,“奴婢至万人”。鉴真沿途看到奴婢村村相次,南北要走三日,东西要花五天,这不能不是冯冼族人把蓄奴制度推行到海南的反映。这么多家丁和奴婢,可作为冯冼家族迁移大批俚人入居本岛,经营其世袭领地的旁证。(4)地名左证,冯冼家族统治时间最长的岛西北如儋县,临高一带,俚人语言特征最为明显。如宋人指出: “儋州,……俗呼山岭为黎,人居其间,号曰生黎”。粤两许多地区的居民, 至今仍称山岭为“黎”,例如海康县,以“黎”字命名的村落就有十三处。又临高县城西北十里毗耶山,“顶有虫、似伏蛇,俚人以虫为毗耶。县西北有毗耶神”,这是俚人在那里栖息留过的语言上的痕迹。(5)铜鼓物证,现在海南陵水、昌江、东方、万宁都出土过广西北流型铜鼓(万宁为文献所记),雷州半岛也有同类型铜鼓发现。北流型铜鼓分布在地域上是联成一片的。根据本岛历史条件和手工业发展水平,西汉以前不会制造铜鼓,以后直到晋代裴渊《广州记》才说:“俚獠铸铜为鼓”,《隋书·地理志》亦有同样记载。而北流型铜鼓流行时间为晋到南朝。只在南朝以后,海峡两岸俚人关系密切,活动往来多,铜鼓或其铸造技术会流传本岛。铜鼓集中区即为俚人分布区,这与冼夫人时代俚人南迁事件是吻台的。
   俚人迁徙海南岛之后,对海南历史人文的影响也是有史可查的。其中最为突出的事例就是,俚人迁徙海南岛之后,海南岛居民开始称黎。这应该是俚人入居后,与先前的先居民整合之后的结果。
   这个史实,可查的史料记载有:
   唐德宗(780—805)时,杜佑任岭南节度使,“朱厓黎民三世保险不宾,佑讨平之”。这是史书中最早出现的黎族名称。朱厓即朱崖洲,指海南岛。
   刘恂(887—903)《岭表录异》紫贝条中,亦有“儋振夷黎海畔,采以为货”的记载。
   清人李调元《南越笔记》,檀萃《说蛮》,道光朝修《广东通志》等均持黎即古代俚人之说。
   黎族名称虽早见于唐代,但较为普遍使用则始于宋。
   乐史《太平寰宇记》载:“(儋州)……俗呼山岭为黎,人居其间,号曰生黎。”系对黎族名称来源的又一种解释。
   《元和郡县志》记载高州诚敬夫人的庙碑说:唐高祖时,海南"诸俚亡叛,敕夫人招慰"。可见,隋唐时海南黎族尚称为"俚"。俚人之被称为"黎",约始自宋代。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周去非《岭外代答》,赵适《诸蕃志》以及苏轼在海南岛所作的诗文中,也都提到黎族的名称及其情况。表明到9世纪时,海南岛黎族已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存在,并为当时的人们所记述。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也有这样的论述:岭南各地的俚人……另外,有部分迁入海南岛,与原来岛上的俚人汇合,发展为黎族。
   通过上面的论述和介绍,俚人作为海南岛最大的一次集群式移民,基本可信。但是,仅仅讨论到这里,还远远不够。
   如果,这次集群式移民是毋庸置疑的史实,那么,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对海南岛历史的认知体系。
   提出这样的观点的依据是,在人文发展过程中,人文文化不是必然按时间顺序传承的,人文文化的形成,最终的结果是在征服和同化中完成的。这就是说,一种人文文化的形成,是以先进的文化为主干,覆盖或融合了先前的文化,成为这个地区的人文文化的主要内容。这在不注意保护土著文化的古代尤是如此。这也是历史上,许多文化消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当俚人进入海南岛,当地以峒为单位的归附,都标志着这种人文文化的取代和覆盖已经成立,而作为遥控海岛的中原主流文化,因为力所不及和对俚人一族的亲近,乐观其成,能够对这次人文文化更新做出些表示的事,就是将这座岛屿上的居民改称为黎。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海南居民称黎,也是自隋朝之后的唐朝开始的。这种时间上的排序,并不是巧合那么简单。其显示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海南人称为黎族正是在俚化之后才开始的。
   这是海南先居民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如果我们在研究海南先居民时,不能审慎地辨析这个特定的历史区域,那么,步入误区也就难免了。
  海南先居民文化基本定型,应该发生在隋朝唐初,也就是大陆俚人集群式迁移,这是海南岛第一次成规模的迁移,而且其头领是海南先居民心甘情愿归附的冼夫人,归附的本质意义是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征服,所谓俚人同化了海南岛上先前的移民,这以后,海南岛上的移民便是以俚人文化为主了。我想,这个定型一直使得后来的历史人文学者在探究海南最早移民时受到干扰,甚至把这次文化定型的东西,当作了最初的移民特征,所以,海南移民一直被视作是来自古百越一族,是不是与这有直接关系呢?
  或许更正确的认知应该是,俚人迁入海南岛,使得这座岛的先居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得海南岛居民生活和文化的模式得以固定,以后,人们对海南岛历史人文的认知,好多都是对这次固化的成果的阐述,而在这次迁入之前的最早的海南岛先民是不是被掩盖了,从一些蛛丝马迹中,还是可以证明这个推测不是空穴来风,或者说,这是目前面对考古发现与史论架构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一种较为合理的解决办法。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伶州鸠
(心聋目盲)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东将军
功绩 73
帖子 4049
编号 4812
注册 2004-1-28


发表于 2004-8-13 13:3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是“黎”人么?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5 07:4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4303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