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勇悍与愚昧——说说僧格林沁
性别:未知-离线 班布尔汗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45
帖子 7
编号 8729
注册 2004-6-30


发表于 2004-7-9 14:1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勇悍与愚昧——说说僧格林沁

??清朝军队的衰落,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挨个倒下。先是八旗兵,在康熙年间便基本废掉了,接着是绿营兵,然后是湘军、淮军、北洋新军,直到清朝的灭亡。然而在19世纪末期,满清政府内忧外患焦头烂额的时候,有一位人物,硬是将衰败的满蒙八旗撑了起来,在对外对内战争中都表现不俗,直到他并不光彩的战死,清朝最为信任的满蒙八旗军才最后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国的军史,才彻底成了湘军、淮军的一统天下。
   这个人,就是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
   每一个历史人物,在其一生中,都是有几件事情来奠定他的地位。僧格林沁一生戎马生涯,先后与太平军、英法联军、捻军作战,大小战斗数百次,有输有赢。而最能体现他一生事业的,是三件事:消灭太平天国北伐军,在大沽口击败英法联军舰队,还有重创山东直隶一代的捻军。
   如按教科书的说法,僧格林沁抗击外来侵略是有功,镇压农民起义是有过,他的一生可以是功过三七开。不过,纯粹的历史和中国的教科书总是差距惊人,了解一些历史的人,都会对教科书嗤之以鼻,因此,教科书的评价,算不得数。这个一生与打仗有不解之缘的蒙古亲王身上,仍有很多值得后人琢磨玩味的东西。
  
   从破落贵族到“最被恩眷”
   按《清史稿》的记载,僧格林沁为博尔济吉特家族成员,这个家族也可称为勃尔只斤家族,是蒙古人的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后裔。在清朝,也是蒙古贵族中最为显赫得一支,他们与满清皇族爱新觉罗家族世代联姻,皇后妃子层出不穷,著名的孝庄太后就是这个家族女人中的佼佼者。按《蒙古世系》的记载推算,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之弟哈萨尔第二十六世孙。但他的少年时代,却并不显赫,俗话说,宰相家里也有几门穷亲戚,博尔济吉特家族非常庞大,随着时间推移,便会有分支衰落下去。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六月五日,僧格林沁出生在科尔沁左翼后旗哈日额日格苏木(苏木,即乡)百兴图嘎查(嘎查,即村)一个四等台吉家庭。家种虽是贵族,但早已败落,只比赤贫稍好一点。幼年的僧格林沁曾随父亲布和德力格尔为富人放牧。但毕竟是贵族,还可以接受教育,12岁时,他被送到昌图老城文昌宫读书。
   一个人如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本身的素质与勤勉之外,还要有很好的运气,僧格林沁出身虽好,但毕竟家道中落,能够承袭一个卑微的爵位,聊以渡过一生,原本是他的命运。然而,由于他的生父早逝,而家族族长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虽然娶了嘉庆皇帝的女儿,但却是生不下一男半女,便将他过继过来作为养子。如果仅仅是这样,也不过是比以前的命运稍好一些,作为养子的身份,只能延续郡王家的香火,却是断然不能承袭郡王王位的。可命运之神又一次眷顾了他,由于郡王无后,便要从家族的第二代中选出继承人,这个工作,郡王自己是不能来做的,而要由大清皇帝来指认。道光皇帝在看过所有的候选人之后,独独看中了僧格林沁。《清史稿》上说,选中是因为他“仪表非常”,可能是道光皇帝自己长的尖嘴猴腮,仪表不雅,所以非常看重长相魁梧雄壮的人。僧格林沁于是就这么成了科尔沁札萨克多罗郡王。从被人歧视的穷小子和寄人篱下的养子,一下子就成了统驭科尔沁的郡王,僧格林沁怎么不会感激涕零?他日后无论遭受什么打击,都全心全意地为皇上效劳,根子,就要从这里来找了。
   在当上郡王的同年,僧格林沁开始了官运亨通的仕途。十二月,奉命御行前走,赏戴三眼花翎。道光六年(1826年),赏用朱缰。道光九年(1829年),赏穿黄马褂。同年二月,命管上虞备用处事。九月,命管火器营事。道光十四年(1834年),授御前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九月,为后扈大臣。道光十五年(1835年)正月,署镶红旗蒙古都统。二月,充谙达(督领侍)管虎枪营事。七月,命总理行营。十二月,为阅兵大臣。道光十六年(1836年),授镶白旗满洲都统。道光十七年(1837年),赏用黄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为正黄旗满洲都统。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充右翼监督,署正蓝旗满洲都统。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二月,为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五月,为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道光三十年(1850年),为镶黄旗蒙古都统。
   这样的宠幸,在蒙古亲王当中也是极为少见的,从14岁到39岁,僧格林沁就一直在不停的加官进爵,皇帝对他的信任也是与日俱增,史载“出入禁闱,最被恩眷”。骄傲与蛮横,在这个顺风顺水的年轻郡王心中,也逐渐的滋生起来,除了皇上,他是谁也不放在眼里了。
   道光三十年(1850年)九月,僧格林沁受命往密云县剿匪,授左翼监督。这是他第一次真刀真枪的指挥战斗,他表现得很好,很快便平定了匪患。十二月,道光皇帝嘉奖僧格林沁清除匪患之功,赏四团正龙补服并准予穿用。道光皇帝驾崩时,僧格林沁理所当然的成为顾命大臣之一。
   新继位的咸丰皇帝,对于僧格林沁也是宠信有加,咸丰元年(1851年),任命他为御前大臣,署銮仪卫事。咸丰二年(1852年),主持道光皇帝帝梓宫迁葬,因为恭谨从事,赏加三级。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受命督办京城巡防,任参赞大臣。
   此时,太平天国已定都天京,并派林凤翔、李开芳两员骁将率领两万精锐北伐。僧格林沁受命统领健锐营、外火器营、两翼前锋营、八旗护军营、巡扑五营及察哈尔各官兵,并哲里木、卓索图、昭乌达蒙古诸王劲旅出京。九月,设防紫荆关。
   僧格林沁的第一个大挑战来临了。
  
   全歼太平天国北伐军
   农民起义,对于中国的朝代更替,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如果说,农民起义就代表着进步和先进,却绝对是大谬不然。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很多比王朝统治着更凶残、愚昧,更具破坏力。太平天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太平天国的刚刚起事时,自然是为了反抗清政府的压迫,而他们所实行的政策,和上层的所作所为,却是更为荒唐、落后、腐败,对于中国的经济、文化的破坏更为严重。林凤翔、李开芳两人虽都是血性汉子,但因为他们主子洪秀全的所作所为,对于他们的镇压也就很难说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了。
   自然,僧格林沁不会想到这些,他只知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你们这些邪教竟敢犯上作乱,本王便饶你们不得!咸丰三年十月底,太平军北伐军突然东克静海、独流,前锋抵达天津西南数十里的杨柳青,清政府大为震动,乱成一团,京城的达官显贵纷纷外逃,大清江山似乎有着摇摇欲坠的征兆。僧格林沁的身上的担子委实不轻。
   僧格林沁骨子里的勇悍之气显露了出来,率领自己的蒙古马队会同钦差大臣胜保设防于天津外围,在天津南王庆坨与北伐军开战,面对着百战百胜得太平军,僧格林沁亲自带队冲锋,使得士气大振。孤军深入的太平军后援不济,南方战士又难以适应北方的严寒,经过三个月交战,北伐军损失惨重,退到连镇一带。咸丰帝赐僧格林沁“湍多罗巴图鲁”称号。
   咸丰四年(1854年),僧格林沁乘北伐军无援南撤之机,由防御转任反攻,率兵尾随追击至河北东光县连镇,在连镇周围四十里筑墙挖壕,并引运河水灌入镇中,围攻达十一个月之久。咸丰五年(1855年)正月,咸丰帝加封僧格林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赏朝珠一盘、四团龙补褂一件。三月,僧格林沁攻陷连镇,北伐军主将林凤祥被俘就义。四月,咸丰皇帝下诏僧格林沁德亲王爵位世袭罔替,俸银加倍。随即他又移师围攻山东高唐州另一支北伐军。北伐军将领李开芳率八百余骑退守茬平县冯官屯,僧格林沁督万余人围攻,又用老办法引陡骇河水灌屯。五月,冯官屯失陷,李开芳突围被俘,被僧格林沁解送北京杀害。
   历时二年之久的太平天国北伐战事至此全部结束,太平天国北伐军全军覆没。僧格林沁也获得了无以复加的殊荣,他镇压太平军虽难以对错论之,可他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残忍,也委实难以让人接受,在这段历史上,他与“曾剃头”曾国藩被合称为“南曾北僧”。
  
   勇悍与愚昧——抗击英法联军
   太平天国的北伐刚刚平定,咸丰六年(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此次战争的爆发,起因有四,即亚罗号事件、马神父事件、外人入城问题、续修条约问题。亚罗号事件完全是英国人无理取闹,中国无有责任。马神父事件是一笔糊涂账,这位马赖神甫到底有什么犯法之事,至今也没有记载发现,如果按《黄埔条约》所定的条款,马赖在规定地点以外传教,是违反了条例,但绝对罪不致死,连杀死他的广西西林代理知县张鸣凤也不敢明目张胆的承认,可见中国实在理亏。
   引发这次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后两条:一是英国政府要求清政府忠实履行《江宁条约》的规定,其中重要一点是让英国官员和商人可以自由进入广州城。而广州官民一再阻挠,这就完全是中国当时的愚昧所致,时人有载“英人初志在得入城见大吏,借以通隔阂、驭商民,乃粤民一激再激,叶相(叶名琛)复一误再误,使拱手而有粤城……益知中国易与,遂纠法、俄、美三国兵船北上,驶入大沽,阻我海运,立约而还……粤民激于前此大府议和之愤,万众一辞,牢不可破,必阻其入城一事以为快,屡请屡拒,纷纭者二十年,而大沽之失,天津之约,皆成于此,由今观之,甚无谓也。”
   二是《望厦条约》规定:“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 《黄埔条约》亦规定:“若有应行更易章程条款之处……核计满十二年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修改有关的通商条款,本属平常外交事务,清政府一再拖延,致使矛盾激化。
   在当时来说,中国对于英法两国,是绝对的弱国,再加上国内有太平天国之乱,“国家内匪未净,外患再起,征调既难,军饷不易”(《筹办夷务始末》卷27),就更没有力量装横,应当暂时委曲求全,实行“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等自己实力壮大了,再做计较不迟。可妄自尊大的咸丰皇帝却是一再的激怒列强。终于,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口,直隶总督谭廷祥及托明阿防守天津大沽海口战败,清廷英国代表签署《天津条约》。僧格林沁得知后,向咸丰帝奏请,坚决要求撤回谈判代表,主张调用全国之兵员,倾全国之粮食,整顿军队,进行彻底抗战。被打怕的咸丰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但为了防止英法联军的进一步行动,咸丰九年(1859年),咸丰帝命僧格林沁至天津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僧格林沁修城安炮,构筑营垒,增设水师,整顿民团,筹饷制械,使天津防务加强,兵势大振。为了守住要塞,又将原大沽口一千六百余名陆兵增至三千名,并抽调马队五千名增援,同时还在大沽口南北岸各重建炮台三座,做好作战各项准备。
   咸丰九年(1859年)6月,英法新任驻华公使普鲁士、布尔布隆率领所谓换约舰队从上海沿水路北上,舰队由一艘巡洋舰和13只炮艇组成,这原本只是例行外交规程,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咸丰皇帝可能认为防备已经齐备,又犯起混来,决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让官兵假扮乡勇袭击洋人。僧格林沁自然会忠实执行这个自己也深以为然的命令。
   当时在僧格林沁幕下的郭嵩焘在日记中留下这样的记录:“1859年4月10日“怡亲王至营……言奉旨密商一语:如夷人入口不依规矩,可悄悄击之,只说是乡勇,不是官兵。予曰:凡事须是名正言顺,须缓缓商之。怡邸憒憒可笑。僧邸商酌再三,欲令其由北塘入口,绕道至天津……辩论再三始定局,附片奏明。”“夷祸成于僧邸之诱击。去岁之役,先后奉诏旨十余,饬令迎出拦江沙外晓谕。洎夷船入内河九日,僧邸不一遣使往谕。去衣冠自称乡勇,薄而击之。仆陈谏再四,又虑语言不能通晓,两上书力争。”
   6月16日,英法军舰到达大沽口,6月22日,僧格林沁奉命照会英、法公使,指定他们由大沽海口北15千米北塘登陆,进京换约,并不准他们随带兵船武器上岸。本是第一次大沽之战的战胜国的英法两国,自然不会按照战败国的要求,表现的极为无理。25日早晨,英法两国公使又接到了直隶总督恒福的照会,可这个时候,僧格林沁军事行动已经开始。
   根据僧格林沁所呈的奏折称:“二十五日辰刻,该夷火轮船十余只,排铁戗列口门外,又傍南岸炮台 下,驶入火轮船三只,直逼铁戗。旁以数人凫水,用丝绳系铁戗前往,而引其端于该夷船尾,另以一船轮回曳之,一二时之久,拉倒铁戗共十余架。其排列多船皆竖红旗,立意寻衅用武,骄悖情形,实难容恕……该夷即开炮向我炮台轰击,我军郁怒多时,势难禁遏,各营大小炮位环击叠击,击损夷船多只,不能行走。余船皆竖白旗,起定下驶,仍复绕至破船后,向炮台轰击,直至日夕,未能稍休,又有小杉板船二十余只,满河游驶。其向后十余只,径行拢泊南炮台河岸,该夷步队一并上岸排列濠墙以外。当即加派抬枪、鸟枪各队前往策应,连环轰击,该夷不敢径越濠沟,均向苇地藏伏,暗施鸟枪,似此凶悍,实堪发指!奴才等惟有督率军士,竭力防堵,以冀上申国威,下抒民望。”
   “上申国威,下抒民望”,多么让人热血沸腾的口号,而战果,也确实辉煌,打沉敌舰5只,打伤6只,打死打伤英国侵略军1578人,生擒2名,法军死伤14人。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至今,中国何尝有过这样的胜利?僧格林沁也确实尽到了一个前线指挥官所应该尽的责任,指挥相当有方。直隶总督恒福在战后上奏清廷说:“僧格林沁自上年奉旨办理海防以来,昼夜辛勤,殚诚竭虑。今年正月又亲至海口驻扎。与士卒誓同甘苦,风雨无间,劳瘁至今,其忠勇朴诚,实为奴才所不及。”咸丰皇帝对于僧格林沁和镇守大沽口的官兵们都大加封赏,一片皆大欢喜。
   然而,咸丰皇帝或许忘了,他命令僧格林沁“悄悄击之”并取得大获全胜的,并不是真正的作战部队,而仅仅是护送俩过公使的武装人员而已。虽有英法公使的傲慢无理为理由,但中国方面却是先故意刁难两国公使的进京路线,后又进行攻击。如果是越南、朝鲜之类的藩国、弱国,自然不敢把天朝怎么样,但英国和法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并都让中国吃尽了苦头,这样的“上申国威,下抒民望”,痛快一时,则引来了后悔一世的大祸。
   翌年,也就是1860年7月初,真正的远征军来了。英军约18000人,法军约7000人,由联军总司令格兰特、孟班托率领始达上海。至7月中下旬,联军分别占领烟台、大连,完成了对渤海湾的封锁。8月初,英法各种舰队船只173艘,陆续齐向天津大沽口逼近。
   也许,僧格林沁这个时候,正兴奋的摩拳擦掌,这回是真格的了!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4 19:09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班布尔汗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45
帖子 7
编号 8729
注册 2004-6-30


发表于 2004-7-9 14:2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惨败,大沽口与八里桥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军的主要单兵武器是两种前膛燧发火枪:Brown Bess前膛燧发火枪和Baker前装滑膛燧发火枪。前者准确性很差,后者虽然准确度高,但每发射一枪需要一分钟左右的时间,而且两者在雨天都会丧失相当的战斗力。使用的火炮,也大部分是前膛炮,只是使用的葡萄弹可以在发射出去后爆炸,比实心铁弹威力要大。这样的装备,在面对使用鸟枪、抬枪、火铳以及大刀长矛的清军的时候,仍然是以压倒性优势取得了胜利,常常以伤亡几人、十几人的代价,成建制的消灭几百、上千的清军。
   而在20年后,英法联军使用的武器,已经基本是后膛枪和后膛炮,无论枪械性能,射击精度、速度还是威力,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相比,已不可以道里计。而清军的武器仍然是鸟枪、抬枪、火铳以及大刀长矛,这样的战争,从开始时就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
   从8月1日英法联军陆战队约5000人登陆北塘(距大沽口3千米)占领北塘镇到8月21日直隶提督乐善战死于大沽口北炮台,不到一个月的战斗,虽然史书上有着不断的“迎头抵御”、“毙贼多名”、“设法迎头截击”、“誓死守”的记载。洋人也有例如“鞑靼人,帝国的最好的军队还想抵抗并寸土不让地保卫领土”(德•巴赞古《远征中国和交趾支那》);“在离开要塞三十五公里的地方,可以看到某个鞑靼兵一个人忒操纵着这门大炮。这个勇敢的人把背贴在地上,钻到大炮下面去,就这样装好炮弹,然后再爬起来开炮”(保尔•瓦兰《征华记》);“八月二十一日早晨开始炮击(指敌军炮击大沽北岸炮台),鞑靼守军打得非常积极,非常勇敢,甚至在法军深入炮台内部后,他们还继续进行抵抗”(拉沃勒《法国和中国》)的记载。然而,面对着“在炮台内找到了……成千具鞑靼人的尸体”(布隆代尔《1860年远征中国记》)的结局,曾经认为“洋兵伎俩,我所深知,何足俱哉”的僧格林沁,也不得不承认“万难守御”,率全军撤退。咸丰皇帝将他“夺三眼花翎,褫领侍卫内大臣及都统”。
   这一仗,损兵折将,打得窝囊至极,僧格林沁自然是咽不下这口气的,他率领着蒙古马队七千、步兵万余名,从天津撤防退至通州(今北京通县)八里桥一带,打算和英法联军进行野战,然而,这是的朝廷,却要议和了。
   8月31日,咸丰帝急派大学士桂良为钦差大臣到达天津,会同直隶总督恒福向英、法侵略者谈判乞和。9月7日,谈判破裂,联军决计进犯北京。咸丰帝朱谕军机大臣和王大臣绵愉、载垣、端华、肃顺等人,表示与英法“决战”,并提出了决战时机“宜早不宜迟,趁秋冬之令,用我所长,制彼所短”(《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同时,谕令“所有通州一带防剿事机“,统归僧格林沁、瑞麟严密布置“,“厚集兵力,以资攻剿”。不过,虽然想着决战,但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是“善之善者也”,所以,在命令僧格林沁等人严密备战的同时,咸丰皇帝也改派怡亲王载垣等到通州与英法谈判。联军方派代表巴夏礼率领39人参加,经过四天的反复辩论,9月12日至9月14日的谈判,事机尚为顺利,对于巴夏礼、威妥玛提出的咸丰八年所定条约(即《天津条约》)及桂良在津议定之续增条约八款一概允准的要求,载垣等奉咸丰“可许则许”的谕旨,除天津通商一条因桂良业已允许,难以反悔之外,其余各条均同意一经额尔金到通,即行盖印画押,再行进京换约,但其所带队伍,必须悉驻张家湾以南五里外,不许再进一寸。此外,并未别有要求。不料在17日,巴夏礼又提出了英国使臣向清帝亲递国书的要求。载垣等认为“此事关系国体,万难允许”,后虽然同意,但载恒指出:“按中国礼制,见皇帝必须跪拜。”巴夏礼说:“我非中国之臣,怎能解袍跪拜?”争辩既久,相持不下。清政府接到谈判通报后指示:“必须按中国礼节,跪拜如仪,方可许可。”巴夏礼拒不接受,扬长而去。于是,载垣等一面向咸丰皇帝报告,一面通知僧格林沁率兵在张家湾将巴夏礼一行人擒拿羁留。
   这简直是有一些可笑了,所有实际问题都已经答应,然而仅仅在礼节这些枝节问题上纠缠不清,有些典型的要面子不要里子。僧格林沁本来就对英法联军恨之入骨,接到通知后,立即率部出动,截拿巴夏礼等英法人员39人。至此,通州谈判全面破裂。扣押使节,莫说在国际公法上说不过去,即使是中国本土的规矩,也应该是“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虽然有着咸丰皇帝的谕旨,明说:“巴夏礼、威妥玛等系(该夷)谋主,闻明常亦暗随在内,即著将各该夷及随从等,羁留在通,毋令折回,以杜奸计,他日战后议抚,再行放还。若不能羁禁巴夏礼等,令其全数回河西务,亦无不可,断不准去留任意,有碍战局。”也着实透着愚昧和野蛮。
   被扣押了使节的英法联军开始在9月18日自天津北犯,是日中午,自河西务逼近张家湾附近,并向张家湾的清军驻地发炮攻击。各种火器都差的极远的清军很快败退,按僧格林沁的说法,“至该夷于午刻马步各队进前扑犯,经我兵枪炮齐施,毙贼无数。正分拨马队抄击,该夷火箭数百支齐发,马匹惊骇回奔,冲动步队,以致不能成列,纷纷后退”(《钦差大臣僧格林沁等奏英军来扑迎击失利退守八里桥折》),这一点,我总是想不明白,英法联军怎么会用火箭来对付马队?莫非,英法联军也有弓箭手?
   在清军失利的形势下,僧格林沁率部退“入八里桥,以扼赴京道路”,随后,英法联军占领了张家湾和通州城。
   八里桥,东距通州八里,西距京城三十里,是通往北京的最后一道关口,再要失败,北京必然要陷落。僧格林沁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他向皇上立下了誓言:“奴才等现在督带官兵退八里桥以扼赴京道路。奴才等赶紧再振军心,倘该夷由通(州)上犯,奴才等惟有与之以死相拼”(《钦差大臣僧格林沁等奏英军来扑迎击失利退守八里桥折》)。
   9月21日凌晨4时,清军由通州和张家湾、郭家坟一带向八里桥推进。上午七时许,英法联军分东、西、南三路对八里桥守军发起攻击。僧格林沁命令蒙古骑兵冲杀,一部分骑兵一度冲到敌军指挥部附近,距敌人四五十米远的地方,短兵相接,激战一时许,毙伤敌军千余人。随后,由于南路法军第二旅将大炮炮弹倾泻在八里桥上,清军遭到重大伤亡。但守军与法军第二旅在桥边进行肉搏战。僧格林沁亲临前线,指挥蒙古马队穿插于敌人的南路与西路之间,试图分割敌军的阵势。尔后,由于胜保所部败退,只是与西路敌军进行激战,因此,僧格林沁指挥蒙古马队分割敌人阵势的计划未能实现。但他仍然“骑着马站在前面,挥舞着黄旗表示挑战” 。(德•巴赞古《远征中国和交趾支那》第2卷)
   在外国人的记载中,八里桥的惨烈,让人不忍卒读。
   “八里桥之役,中国军队以少有之勇敢迎头痛击联军。他们的军队是由两万五千名鞑靼兵和为数众多的民团所组成的……尽管他们呼喊前进,勇猛和反复地冲杀,还是一开始就遭到惨败!然而,他们顶住了使他惨遭伤亡的强压火力……还是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吉拉尔《法兰西和中国》)
   “中国人和以勇气镇定著称的鞑靼人在战斗的最后阶段表现得尤为出色……他们中没有一个后退,全都以身殉职”。(保尔•瓦兰《征华记》)
   “桥口站着一个身材极为高大的鞑靼人,他看起来像是总司令的旗手。他手执一面写有黑字的大黄旗,并且把这面旗帜不时指向所有的方向。此乃僧王之旗,所有官长的眼睛都注视着它,因为它正向全体中国军队下达着命令……此刻,全军精锐亲自保卫的那座桥也业已堆满尸体,然而这个鞑靼人尽管已孑然一身,却仍挺立在那里,可能正在传达僧王的最后命令。子弹、炮弹在他的周围呼呼作响,飞啸而过,而他却依然镇静不动……霰弹把他击倒在地,于是大旗也向一旁倒去,随着它的旗杆而去的是一只紧紧抓住它的痉挛的手……”。(德里松伯爵《翻译官手记》)
   如果僧格林沁在这场战斗中战死了,他的名字,将比现在更为响亮,一个亲王,一个大清皇帝最为器重的蒙古贵族,率领3万军队血战侵略者的将领,如果死在战场上,他的光环将耀眼无比。镇压太平军的残忍,攻击英法公使船队的愚蠢,都将是不值一提的。
   可是,他没有死,在他的军队已经伤亡过半的时候,他失去了战死的勇气,他率部撤退了。
   随着圆明园的冲天火光,咸丰皇帝对他的处分是“诏褫僧格林沁爵、职,仍留钦差大臣”,他奋斗半生得来的东西,几乎全部丧失了。
  
   魂断高楼寨
   咸丰十年(1860年),直隶、山东及河间府一带捻军四起,此时清廷能够打仗的将领基本上都在南方与太平天国作战,无暇北上,在家闲居的僧格林沁,又有了重新出山的机会。九月,清廷恢复僧格林沁郡王爵,命其率一万余清军赴山东与捻军作战,与武器相同的军队作战,僧格林沁又找回了当年的自信。
   同治元年(1862年),支持了西太后的僧格林沁被赏还博多勒噶台亲王爵,并被朝廷授权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僧格林沁乘太平军失守寿州、捻军在皖北陷于孤立无援之机,率部由豫东入皖,与苗沛霖部团练一起对捻军前后夹击,次年春攻陷捻军根据地雉河集,捕杀了捻军首领张乐行,在鄂东霍山黑石流收降捻军十几万人,并打散十几万人。
   张乐行死后,余部活动于河南﹑湖北﹑陜西边区,1863年5月张宗禹等在安徽桐城境与李秀成相会后,仍回至皖北。经过整编的新捻军,为反击僧格林沁的骑兵,便“易步为骑”,发展成为一支以骑兵为主的正规化部队。而僧格林沁屡胜而骄,没有重视新捻军在军队素质及战略、战术上的变化,依然认为捻军缺粮,继续采用穷追不舍的战术,致使僧格林沁被新捻军引诱在河南、江苏、山东等省千里平原上奔驰三个多月,军需不济,将士饥疲,作战屡屡失利。
   1864年12月初,僧格林沁亲督翼长恒龄、成保及副都统常星阿等部进抵湖北枣阳,旋即而进。赖文光、张宗禹等选择邓州西南的唐坡,挖壕筑垒,部署兵力。12日,僧军分左、中、右三路发动进攻。捻军首先打败敌右路步队,然后从侧后抄袭敌人的中、左两路,大败僧军。1865年1月28日,捻军经伊阳(今汝阳)返回鲁山,僧格林沁又一路追到。捻军诱敌过滍水(今沙河),然后回军猛击,并以马队从后抄袭。僧军大恐,营总富克精阿、精色布库等率部先逃。僧格林沁麾下翼长恒龄、营总保青、副都统舒伦保、营总常顺等多人战死。僧格林沁在总兵陈国瑞援救下,才得幸免。
   鲁山之战后,捻军经叶县北走襄城、禹州,复经长葛,新郑,转入尉氏县境。1865年2月11日,尾随捻军的僧格林沁到达尉氏县城,捻军已南下鄢陵。2月中下旬,捻军由临颍、郾城南下,攻西平,围汝阳,僧格林沁只得于3月5日亲督马队南下。捻军见僧军追来,便挥军南下,进攻信阳州城南关。待敌军到达信阳时,又举旗北上,经确山、遂平、西平到达郾城,然后攻挟沟,入睢州境。3月29日,捻军自河南考城进入山东境内。
   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僧格林沁尾随捻军之后穷追不舍,从豫西、豫中、豫东、豫南,一直追到山东,行程数千里,所部被拖得精疲力竭,“将士死亡者数百,军中多怨言”。僧格林沁自己也“寝食俱废,恒解鞍小憩道左,引火酒两巨觥,辄上马逐贼。”这样的穷追不舍,即使是刚愎自用、性如烈火、求胜心切,恐怕也很难解释,也许是已经54岁的僧格林沁实在是想赶快消灭捻军,结束旷日持久的战争,然后再彻底的休息?总之,这个时候的僧格林沁,已经有一些失去理智了。
   1865年4月初,捻军进入山东,经曹县、定陶、城武、嘉祥、汶上、宁阳进抵曲阜。僧军仍在后紧追。捻军北趋宁阳、东平,途中击败总兵范正坦部后,继续北上东阿、平阴、肥城,然后转头南下宁阳、兖州、邹县、滕县、峄县,经兰山、郯城进入江苏的赣榆、海州、沐阳。5月3日,又由邳州返回郯城,西走峄县,在临城(今枣庄市西薛城)附近击败丁宝桢部后,北上宁阳、汶上。
   5月10日过运河进至范县(今河南范县东)南面的罗家楼、濮州(今河南濮城)东南的箕山一带,最后进至黄河水套地区。隐蔽在这里的各地起义失散人员纷纷参军,使捻军人数众达数万。捻军驰抵菏泽西北高楼寨地区,等待僧军。而这时的僧军已被捻军拖得极度疲惫,僧格林沁本人也因几十天不离马鞍,疲劳得连马缰都拿不住,只得用布带拴在肩上驭马,这样还怎么打仗?可僧格林沁不管这些,他的心腹爱将陈国瑞的劝诫,也被他否决,他仿佛是要执意求败。
   1865年5月17日,僧格林沁率军追至高楼寨之南的解元集地区。18日中午,僧军进至高楼寨,埋伏在高楼寨以北村庄、河堰、柳林中的捻军一齐出击。捻军也分三路迎战。西路鏖战二小时左右,捻军稍却。适中路捻军已将常星阿部击溃,便支援西路捻军向敌人发起反击,将西路清军歼灭。与此同时,东路捻军也已将敌军击溃。在后督队的僧格林沁只得率残部退入高楼寨南面的一个荒圩,捻军乘胜追击,将该圩团团包围,并在圩外挖掘长壕,防止僧军突围。当夜三更,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当逃至菏泽西北的吴家店时,被一捻军战士杀死在麦田,《清史稿》对他的死,写的比较壮烈:“夜半突围乱战,昏黑不辨行,至吴家店,从骑半没。僧格林沁抽佩刀当贼,马蹶遇害。”
   高楼寨一战,僧格林沁以下7000余人全部战死,八旗军的历史彻底结束了,副都统成保奏称:“我军失利后,马步兵勇收集无多。”(《平捻方略》)
   僧格林沁死了,“事闻,两宫震悼,诏嘉其忠勇性成,视国事如家事,饰终典礼视亲王,从优议恤。命侍卫驰驿迎柩至京,上奉两宫皇太后亲奠,赐金治丧,祀昭忠祠,於立功地方建专祠,配享太庙,谥曰忠,预绘像紫光阁。”
   2004年7月7日星期三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伶州鸠
(心聋目盲)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东将军
功绩 73
帖子 4049
编号 4812
注册 2004-1-28


发表于 2004-7-9 17:5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大沽炮台一役,实在想不出僧格林沁何错之有。

对方使节登陆进京,需要带舰队军队么?难道让这数千军队大摇大摆开进北京城?谁来保证他们不会有其他企图?

敌方舰队冲到岸边对炮台开火,当然要还击,不然难道任凭他们把大沽炮台轰平了?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也就罢了,问题是不还手人家就会罢休么?福建水师在马尾港倒是不敢开炮,结果是全军覆没。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伶州鸠
(心聋目盲)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东将军
功绩 73
帖子 4049
编号 4812
注册 2004-1-28


发表于 2004-7-9 17:5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僧格林沁的指挥水平和军事素养不足在八里桥暴露无遗,杀巴夏理等也反映缺乏政治智慧和外交常识,最后自陷荒山、死于捻军小童之手未免有些不值。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马岱

衡山郡王知枢密院事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上柱国(正一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1
功绩 2443
帖子 19416
编号 10
注册 2003-8-20
来自 深圳


发表于 2004-7-9 22:4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清朝皇帝又想打又怕输,情况稍微不利就想乞和,这种思维限制了军事行动。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实干司马

南海郡公
★★

Rank: 20Rank: 20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2
功绩 1033
帖子 10365
编号 310
注册 2004-3-3


发表于 2004-7-11 15:5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抗英法没有错,杀公使就大错特错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班布尔汗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45
帖子 7
编号 8729
注册 2004-6-30


发表于 2004-7-12 13:1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伶州鸠于2004-07-09, 17:53:47发表
大沽炮台一役,实在想不出僧格林沁何错之有。

对方使节登陆进京,需要带舰队军队么?难道让这数千军队大摇大摆开进北京城?谁来保证他们不会有其他企图?

敌方舰队冲到岸边对炮台开火,当然要还击,不然难道任凭他们把大沽炮台轰平了?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也就罢了,问题是不还手人家就会罢休么?福建水师在马尾港倒是不敢开炮,结果是全军覆没。

不是这么简单的,德二次大沽口之战,和中法战争的马尾海战不一样,后者是已经宣战,不先开炮是在愚蠢,而前者是在订立条约之后,在换约过程中发生的,另外,非要强调进京路线,实在是很让人困惑,莫非让洋人多绕点路很有面子?条约都签了,摆这个普干什么?对于弱国来说,还是应该韬光养晦,尽量避战,盲目对外开战,而且基于外国过多的口实,实在没什么好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q42474112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安东将军
功绩 63
帖子 3273
编号 6798
注册 2004-4-15


发表于 2004-7-12 16:0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对方使节登陆进京,需要带舰队军队么?难道让这数千军队大摇大摆开进北京城?谁来保证他们不会有其他企图?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轮回

白衣伯爵
光禄大夫
★★★★★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2
功绩 385
帖子 9205
编号 941
注册 2003-9-21


发表于 2004-10-27 19:3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老僧错就错在抗击英法联军没有到底,蒙古铁骑如果趁着敌人没有成列的时候急攻的话,完全可能获胜。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鹰从天降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1
编号 25884
注册 2004-11-26


发表于 2004-11-26 20:0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按僧格林沁的说法,“至该夷于午刻马步各队进前扑犯,经我兵枪炮齐施,毙贼无数。正分拨马队抄击,该夷火箭数百支齐发,马匹惊骇回奔,冲动步队,以致不能成列,纷纷后退”(《钦差大臣僧格林沁等奏英军来扑迎击失利退守八里桥折》),这一点,我总是想不明白,英法联军怎么会用火箭来对付马队?莫非,英法联军也有弓箭手?


刚注册论坛,找到本贴,奇怪大家没有发现“英法联军怎么会用火箭来对付马队”这句话的错误吗?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金庾信
(轩辕茶博士·无地者老金)

灵寿侯武胜军节度使
★★★★★★★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1173
帖子 17592
编号 19705
注册 2004-10-28
家族 圣剑兄弟会


发表于 2004-11-27 08:43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鹰从天降于2004-11-26, 20:07:25发表
按僧格林沁的说法,“至该夷于午刻马步各队进前扑犯,经我兵枪炮齐施,毙贼无数。正分拨马队抄击,该夷火箭数百支齐发,马匹惊骇回奔,冲动步队,以致不能成列,纷纷后退”(《钦差大臣僧格林沁等奏英军来扑迎击失利退守八里桥折》),这一点,我总是想不明白,英法联军怎么会用火箭来对付马队?莫非,英法联军也有弓箭手?


刚注册论坛,找到本贴,奇怪大家没有发现“英法联军怎么会用火箭来对付马队”这句话的错误吗?

英军当时的确装备了火箭,不过不是弓弩发射的,而是类似现代火箭炮的武器。这种火箭早在美国独立战争的时候就在英语装备,一直到克里米亚战争以后才逐渐退出英军武器的行列。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grant121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7
编号 2820
注册 2003-12-2


发表于 2004-11-27 09:1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随着圆明园的冲天火光,咸丰皇帝对他的处分是“诏褫僧格林沁爵、职,仍留钦差大臣”,他奋斗半生得来的东西,几乎全部丧失了。
-------------------------
自古坏事多半是坏在投降派,这次就是把咸丰吓破了胆,奕炘之流落井下石埋怨僧格林沁触怒了洋人,结果王爵被夺。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鹰从天降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1
编号 25884
注册 2004-11-26


发表于 2004-11-27 22:2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金庾信说对了,但有不少人一直分不清纵火箭和火药动力箭的区别,虽然都叫火箭.这起码让我们知道僧王没有说谎,虽然不可能是一些火箭决定了战役胜负.
八里桥之战英法联军到底伤亡多少?有没有僧王说的上千?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桓大司马
(湘中布衣)

长沙郡公
谏议大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9
功绩 755
帖子 9950
编号 18150
注册 2004-9-21
来自 潭州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4-11-28 00:0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班兄不是天涯煮酒的斑竹么?欢迎一个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平一指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0
编号 27948
注册 2004-12-16


发表于 2004-12-16 23:0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蒙古骑兵真的就不如洋枪洋炮吗?也许是僧王不会用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瓦灰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43
帖子 1299
编号 19585
注册 2004-10-26


发表于 2004-12-16 23:3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只知道老僧的骑兵在机关枪面前象割麦子一样倒下,悲壮啊.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JC82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06
编号 26309
注册 2004-11-30


发表于 2004-12-17 08:3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蒙古骑兵的作用在于迂回游击~~~拖垮敌人~~从文中看~~~僧王也是这么做了
但是面对如此装备的对手....最终被拖垮的只能是自己~~~~效果还不如义和团们的伏击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哥舒夜带刀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8
编号 28558
注册 2004-12-22


发表于 2004-12-24 20:3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最近一期<世界军事>上也读到内容近似的文章,不知哪篇是原创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夏侯征西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2
功绩 20
帖子 579
编号 3400
注册 2003-12-16


发表于 2004-12-31 13:5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英法联军进北京的时候绝对没装备机枪。
以当时的条件下应该采用夜战突袭的办法进行白兵混战。关键北京离天津太近了,可选择作战的时机不多,这点很郁闷。
以当时的国力应该可以制造出一些类似手雷的东西,要是能装备给骑兵的话,近距离投掷,突击效果一定不错。
当时英法联军主要是步行,对士兵的体力消耗还是很大的,我们就应该采用以骑兵为主的骚扰战术,对方休息咱就靠近(还是要在洋枪射程之外),对方临战咱就等待,对方追击咱就跑。咱们几只部队轮流上,日夜不休,看谁先累死。
等到对方相当疲劳的时候,利用夜晚突击,一定能取得不错的战果。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顺城亭侯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8
编号 30044
注册 2005-1-11


发表于 2005-1-29 11:3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其实僧格林沁的指挥作战水平未必不佳,只不过英法的武器设备实在是太先进,不明白为什么“雅克萨”的时候人家俄罗斯就已经普遍配用火枪,而且野战主要靠大炮之类的重型武器,可是,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不知道当时的中国都在忙些什么,以至于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有的地方还在使用着明朝永乐年间建造的炮船。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李存孝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8
编号 30960
注册 2005-1-24


发表于 2005-1-29 12:0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清朝把精力都发展了去文字狱.镇压少数民族起义,天地会 天理教起义

康熙雍正两二朝都在对付边界问题,乾隆一朝七下江南花费大量的金钱物力.
到了后边的几位皇帝自以为天下太平了,不发展军备了贪污腐败了,抽大烟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黄玮青
(王二力)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7
编号 15004
注册 2004-8-8
来自 江南西道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2-4 10:1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作者温相  飞扬军事

僧格林沁是道光的亲妹夫蒙古科尔沁王索多那木特斋的养子,论辈份,他是咸丰的姑表兄弟,僧格林沁其人骁勇善骑射,很有蒙古人的剽悍风格,他统领的蒙古马队一直是北中国的屏障,而且,僧格林沁这个人还是很爱国的,打退过英法联军的进攻,也因为不熟情况,死伤7000人之多,其中包括清军最精锐的索伦骑兵。当时,太平军北伐一路势如破竹,僧格林沁和胜保在天津外围设伏,和这些号称天下无敌的长毛对垒,最后,消灭了北伐军,就是这个时候,太平军不可战胜的 神 话破灭了。咸丰大喜过望,和僧格林沁行抱见礼,封他为世袭罔替的博多勒噶台亲王,这是清朝自从开国以来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蒙古人获得的殊荣(第一位是乾隆朝定边左副将军、和硕超勇亲王策凌)。僧格林沁不服肃顺等人,1861年政变,他坚决的站在慈禧的一边,此后更得信任,1864年以后,他负责剿灭捻军,杀了捻子的头领张乐行,这时,清朝有“南曾北僧”一说。朝廷倚僧格林沁为万里长城,并把他看作压制南方湘军、淮军的主要支柱。

僧格林沁连连得胜,心态骄狂,太平军余部赖文光和捻军张乐行的侄子张宗禹联合组成新捻军,僧格林沁倚靠蒙古马队和手下六员满汉名将,狠追猛打,最后,手下六员大将死亡殆尽,僧格林沁的六员大将分别是(以猛勇程度排名):恒龄、巴扬阿、苏克金、舒通额、舒伦保、陈国瑞。

军机大臣文祥担心僧格林沁莽撞行事,特意派僧格林沁的儿子多罗贝勒布颜纳谟诂去劝说僧格林沁,结果,老子把儿子给打了一顿。僧格林沁的弱点被赖文光发现后,就采用陈玉成的十三检点千里回马枪(赖文光是陈玉成的部将)将僧格林沁拉进了包围圈,最后在曹州高楼寨一战,被捻军小战士张皮绠(张凌云)杀掉当时的民谣,我去安徽调研的时候,老百姓还记得:

张皮绠、本领强、麦垅里面杀僧王!

僧格林沁死后,朝廷震悼,辍朝三日,同治皇帝和两宫太后亲自到僧格林沁府中致祭。儿子世袭王爵。然后,以保护朝廷亲藩不力的罪名将曾国藩、官文等地方大员,降旨问罪、交部议处。

但是,慈禧和恭王都知道,无论怎样做,剿灭捻军的重任只有交给湘淮系统的曾、李、左等人来完成了。僧格林沁是满清最后一员尚可称得上“名将”的骑兵军亲贵了,自他以后,满蒙16旗再也无人可以或者说敢于上阵杀敌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黄玮青
(王二力)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7
编号 15004
注册 2004-8-8
来自 江南西道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2-4 10:2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清名将僧格林沁传奇

 人们可能还会记得那部轰动一时的电影《火烧圆明园》,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清朝的一个蒙古王爷在与英国使臣谈判时,因一语不和双方动起了手,蒙古王爷身手强悍,几下子就把英国使臣摔到了湖里。这个蒙古王爷就是被晚清政府“倚为长城”的僧格林沁亲王。

  出辽宁省法库县往西北行,大约20公里远的地方,有一个叫做“公主陵”的村庄。在公主陵村北面的山坡上,坐落着一个小小的院子,院子里面孤零零地矗立着一块驮石碑,这里就是僧王坟——晚清名将僧格林沁的最后归宿。     

少年艰苦

  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僧格林沁出生在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图哈萨尔的第二十六代子孙,属于蒙古黄金家族的分支。由于家道中落,少年时僧格林沁家境十分贫寒,曾随父亲给富人家放过牧,一直到12岁才被送到昌图读书。

  虽然少年时生活艰苦,但命运却眷顾了僧格林沁。由于科尔沁左翼后旗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无子,僧格林沁就被收为养子,后来又继承了王位。因为道光皇帝的赏识,僧格林沁加官进爵一路顺利,到道光皇帝驾崩之时,僧已成为顾命大臣之一。

戎马倥偬

    咸丰三年十月底(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的起义军连克静海、独流等地,前锋已达天津西郊杨柳青,直接威胁到清王朝的心脏北京。清廷震动,达官显贵纷纷外逃,僧格林沁临危受命率领自己的旗下骑兵驻防于天津外围,在天津南王庆坨与太平军开战。僧格林沁亲自带队冲锋,经过3个月交战,太平军损失惨重,退到连镇一带。

   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直隶总督谭廷祥防守天津大沽口战败,清廷主和派与英国代表签署《天津条约》。僧格林沁得知后,向咸丰帝奏请,坚决要求撤回谈判代表,主张调用全国兵力,倾全国之经济,把外国侵略者赶出去。但因主和派占上风,僧格林沁的意见未被采纳。

    第二年,咸丰皇帝命僧格林沁至天津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僧格林沁积极筹建大沽海口和双港的防御工事,整肃军队,做好反侵略的各项准备。英法新任驻华公使普鲁士、布尔布隆率领所谓换约舰队从上海沿水路北上。由一艘巡洋舰和13只炮艇组成的舰队,行至天津大沽口时,不听清朝军队的劝阻和警告,明目张胆地闯入大沽口。僧格林沁下达坚决反击入侵者的战斗命令,督军力战,击毁英军战舰3艘,使英军死伤464人,英海军司令贺布受重伤。相持数日后,敌舰撤走。

    这次大沽口保卫战,是自1840年西方列强入侵以来,中国军队抵抗外国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1860年7月,遭受重创的英法联军卷土重来,英军约18000人、法军约7000人始达上海。至7月中下旬,联军分别占领烟台、大连,完成了对渤海湾的封锁。8月初,英法各种舰船173艘,陆续向天津大沽口逼近。因为英法联军的武器装备比清军先进不知多少倍,虽经誓死抵抗,大沽口还是失守了。被失败激怒的僧格林沁又集合了自己最精锐的蒙古骑兵,在通往北京的最后一道关口八里桥设防,准备与侵略者决一死战。

  9月21日凌晨,清军由通州和张家湾、郭家坟一带向八里桥推进。上午7时许,英法联军分东、西、南三路对八里桥守军发起攻击。僧格林沁命令蒙古骑兵冲杀,一部分骑兵一度冲到敌军指挥部附近,短兵相接,毙伤敌军无数。随后,由于南路法军大炮太猛,清军遭到重大伤亡。但守军与法军第二旅在桥边进行肉搏战,僧格林沁亲临前线,指挥蒙古马队穿插于敌人的南路与西路之间,试图分割敌军的阵势。

    然而,由于清军另一将领败退,骁勇的蒙古骑兵损失惨重,僧格林沁只得率部撤退,退敌计划未能实现。随后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也在冲天大火中化为灰烬。北京失守后,僧格林沁遭到了严厉的处罚,被褫官革爵,贬为庶民。

马革裹尸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直隶、山东一带捻军四起。此时清廷能够打仗的将领基本都在南方与太平天国作战,无暇北上。在家闲居的僧格林沁被重新召回。清廷恢复僧格林沁郡王爵,命其率1万余清军赴山东与捻军作战。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僧格林沁乘太平军失守寿州、捻军在皖北陷于孤立无援之机,率部由豫东入皖,与苗沛霖部团练一起对捻军前后夹击,次年春攻陷捻军根据地雉河集,捕杀了捻军首领张乐行,在鄂东霍山收降捻军十几万人。

  张乐行死后,新捻军经过整编后“易步为骑”。而僧格林沁屡胜而骄,继续采用穷追不舍的战术,最后被新捻军引诱,在河南、江苏、山东等省千里平原上奔驰3个多月,军需不济,将士饥疲,作战屡屡失利。

  1865年5月,僧格林沁被捻军诱至山东曹州(今山东荷泽地区)高楼寨,随后陷入重围。5月18日晚,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当逃至曹州西北的吴家店时,被一捻军士兵杀死在麦田,终年55岁。

  僧格林沁战死疆场,令清廷上下一片震惊,皆以失去“国之柱石”而惋惜。清政府以亲王规格为僧格林沁举行了葬礼,同治帝和慈禧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在北京、山东、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并绘像紫光阁。

  1865年7月,清政府派员护送僧格林沁的灵柩北上,安葬在科尔沁左翼世袭旗陵(今辽宁省法库县四家子乡公主陵村)。

陵墓被毁

  据僧王坟看护人白庆荣告诉笔者,历史上的僧王坟占地面积约70亩,分内墙、外墙两层院落,由御碑楼、大门、过厅、朝房、更房、飨食殿等构成完整的建筑群体。中心建筑是驮石碑,碑上刻竖行龙纹,碑文为同治帝亲手书写,以汉、满两种文字记载僧格林沁生平。

  1948年,僧王坟在战争中毁于兵匪灾,现在僧王坟的驮石碑,是1994年由一位民间人士出资重建的。

  僧格林沁死后为什么要葬在法库呢?法库县文物管理办公室魏春光研究员告诉笔者,清朝时,法库隶属于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是科尔沁左翼郡王的世袭领地。当时的蒙古贵族认为今四家子公主陵一带风水极佳,就选择这里作为家族墓地,僧格林沁早年嗣传成为科尔沁左翼郡王,所以死后葬到了这里,算是魂归故里。

  僧王坟看护人白庆荣今年53岁了,是蒙古族。他的祖先本也是蒙古贵族,200多年前因违法被贬至此,从僧格林沁的灵柩葬到这里,白庆荣家族就奉旨当上了守陵人,到白庆荣这里,已经是第10代了。清朝灭亡后,白家也失去了守陵人的身份,成为普通农民,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法库县文物管理部门再次找到白庆荣,建了看护房,请白庆荣继续看护僧王坟。

  在僧王坟背面的山坡上,白庆荣指着一对趴在田地里的石狮子对笔者说,那是老僧王坟留下的的惟一遗物。当时僧王坟被毁的时候,能拿走的东西全被兵匪流寇拿走了。白庆荣还听他父亲说,僧王坟被毁时,僧格林沁的尸体也被拽了出来。当时尸体未腐、仪容安详,身上穿着朝服,肩膀上还有明显的刀伤。

  关于僧格林沁,中国史学界历来有争议,有人认为他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有人说他是晚清政府中抗击外辱的第一人。但谁也不否认他是晚清朝廷少有的能征惯战将领之一。

摘编自沈阳《时代商报》姜春化/文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平生最爱周公瑾

平襄伯
保信军节度使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3
功绩 1001
帖子 6814
编号 53812
注册 2005-11-24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06-2-4 14:5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僧格林沁也挺不幸的,晚生了一百年,当马刀和弓箭对上火枪和加农炮,失败也不是他一人的过错。至于说他剿灭农民起义军,这也不能算罪过吧?岳飞不也镇压过起义么?
楼主这个说的对,他几乎是传统蒙古铁骑的最后一位将军了。
纪念一下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鹧鹄仔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11
编号 24327
注册 2004-11-14


发表于 2006-2-4 15:5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3万骑兵打2、3千火枪手,再怎么样也不会打成这个局面,我觉得他也不怎么地吗!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平生最爱周公瑾

平襄伯
保信军节度使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3
功绩 1001
帖子 6814
编号 53812
注册 2005-11-24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06-2-4 15:5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鹧鹄仔于2006-02-04, 15:51:31发表
3万骑兵打2、3千火枪手,再怎么样也不会打成这个局面,我觉得他也不怎么地吗!

这个也跟骑兵的战术有关系,步兵一般靠密集的方队,举起的长枪发挥优势(秦的步兵和希腊的步兵都是这样的),而骑兵主要是一字排开阵型,发挥集体的冲锋,这样正好便于对方的火枪兵的射击,而且咱们火炮的射程也没法跟人家的比,导致骑兵必须加长冲锋的距离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轩辕苍龙
(大膜法师)

太常丞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轩辕公主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2
功绩 278
帖子 15262
编号 21958
注册 2004-11-3
来自 扬州


发表于 2006-2-4 16:2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知新战术,就算是胜也是惨胜…………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上善如水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2
编号 45793
注册 2005-8-17


发表于 2006-2-5 06:1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太平军孤军深入,转战半年,在里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
惜败于僧格林沁。
八里桥一战,清兵阵亡8000伤5千多,此败直接导致了火烧圆明园。
俄国更是趁火打劫,迫使腐败的清廷割让了东北的大片领土。
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腐败的清廷就已经尝到了洋枪洋炮的利害。
为什么事隔20年之后,还要采用近乎于自杀的战术呢?
集团式的骑兵冲锋,这不等于是自杀吗?为什么不采用其他战术呢?
夜战,偷袭等等都不至于会失败啊。
关于僧格林沁的忠勇我不加否认,我只认为他没有独挡一面指挥千军万马
的能力。稍微懂一点兵法的话,决不会有这样的惨败。
此败不只是僧格林沁的失败,也是腐朽的满清王朝 的失败。只有这样的王朝
才会破格任用这样的将帅。因为 他是咸丰皇帝的表弟。他的父亲是道光皇帝
的妹夫。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寄奴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53
编号 56089
注册 2005-12-27


发表于 2006-2-5 09:0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有勇无谋。
另外骑兵对火炮的一大缺点是马容易受惊。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叔梁纥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11
帖子 479
编号 4783
注册 2004-1-27
来自 中国


发表于 2006-2-5 09:3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鹧鹄仔于2006-02-04, 15:51:31发表
3万骑兵打2、3千火枪手,再怎么样也不会打成这个局面,我觉得他也不怎么地吗!

僧王只有1万骑兵2万多步兵,英法联军有万余人,不过战术上有问题倒是真的,僧王过于相信他的蒙古马队,不听从谕旨出奇兵,而用正兵,就惨了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1 05:3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093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