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歪批玄武门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歪批玄武门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1
发表于 2004-5-30 17:0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歪批玄武门
玄武门之变,堪称中国史上一次重要的政变,它使一位当朝皇帝退位,两个当朝王子丧命,一个“野心家”夺得政权——它使唐初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打乱了其原有秩序,但同时又给这段历史增色不少;它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唐朝本身,其影响无疑是深远的。玄武门之变之所以这样有名这样有趣,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它本身的斗争之激烈倒未必主要,主要的原因,是故事中的四个主角,都非等闲之辈:被杀者,并不是无能懦弱之人;退位者,也决非“阿斗”之流;而杀人者——那个“处心积虑”终于得偿夙愿的人,却又不是一般故事情节中安排的那个十恶不赦、坏事作尽的大坏蛋,而恰恰相反是位千古明君!
废话说了不少,说说正文吧。
这场政变,也就是一天的功夫就搞定了,但要只着于六月初四这一天,显然是不够的。恐怕还要追溯到十年前。
十年之前,故事中的拼杀的兄弟们和他们那老爹还是和睦的一家。太原留守——李渊——当他得到这个职位后,心中是窃喜的,因为他的封号就是“唐”啊。出于偏爱的原因吧,他把次子李世民带在了身边。比他小的都留在了家里,而老大李建成也因“看家”这冠冕堂皇的理由留了下来。——是啊,李建成真可说是位“大哥”了,即使是二弟,也比他小上十岁。李家那位“三娘”,即后来的平阳公主应该就是在这夹缝期间出生的吧。更多的人是倾向于平阳是李世民的姐姐,我想,另些人之所以认为她是妹妹可能是由于“三娘”的称呼吧,而世民则是“二郎”。不知我猜的对不对呢。。。应该说,他们的排行是男女分开的吧。他们之上,还有两个庶出姐姐。其中一个丈夫姓段,另一个虽没明写,但贞观十七年太子承乾谋反,牵连了一个赵某,就是李世民姐姐的孩子,——不会是丈夫姓段的那个吧,应该就是另外的一个,由此可知她前一个丈夫(如果不是三婚四婚的话)大概是姓赵吧。可惜,关于她们的记载都太少了,当真是嫡庶有别呐。还有,出于剧情需要,把姐弟写成是兄妹,可能更增强了小说或是电视剧的可看性。决战里面洛云和世民的几段戏可谓是亮点,还有动画片里也有很多兄妹开玩笑的情节,也不错。
还回到原来的话题上,李氏二父子到了太原,而那时的天下已是沸沸扬扬一锅粥了。不是有很多人都考证说李氏家族是孕有野心的家族吗,乱世出英雄,这样的家族此时如果没什么动静才叫奇怪呢。李渊,他哪有那么安份守己,看天子传奇中杨广说过一句话:“李渊这家伙生了一窝反贼”。大意如此。漫画的东西当然做不得真,但是却有道理呀。没有李渊,哪会有他那些杰出的儿子呢?或许,平时的某些言行已经把野心的种子撒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并不断成长壮大。像“唐固吾国”之类的话对李世民能无影响?造反,李渊一定想到了,李世民也想到了。问题是究竟是李渊教导李世民,还是李世民劝李渊,这差不多成了一桩疑案。既然是歪批嘛,不妨说说我的看法,我属于那种没个性的一派——中和派。如果说李世民完全是猜测李渊的心思,我觉得不太可能吧,父子之间难道半点信息都没通过?还是那句“唐固吾国”,还有起居注中李渊那么多话都是对李世民说的,可没看出这些话是教育儿子忠于大隋。。。史上说得清楚,老早李渊就和宇文士及谈过此类事情——这事都能和外人说了,自己儿子毫不知情?如果是怕儿子太小口没遮拦,顶多也就是不说透,但意思应该还是传达过去了吧,而且李世民也很机灵,这种事怎么会傻兮兮的张扬出去呢。后来李渊对他的批评也只是因为他行动上有些激进,而以王、高二人对隋世的忠心和还算不迟钝的大脑此前可是丝毫没看出什么,可见李世民已经做得够机密了。或许李世民也知道李渊有反心,但却不明白父亲是成心透露给自己而要自己有所行动,以为那是父亲无意中流露出来的,那时的他可以说还是个孩子,天真着呢,所以才会一次次反去劝父亲——他的必有所行动肯定是李渊料到的,知子莫若父嘛。当然了,这是我猜测的:)但是,恐怕也未必是李渊直接告诉他的。如果这样,又怎么会“拿你去送朝廷”,分明是你让人家做的嘛!对于李渊的话,李世民的回答是“你要拿就拿吧,我不会辞死的”,读来甚觉有趣,那情景栩栩如生:一个五十多岁的人站在桌边,手中握笔,满脸“怒气”;一个十八岁左右的少年立于一旁,稚气尚未脱尽,说话时没准脸上还有些许委屈。。。我一向觉得太原起兵时的李世民身上还搀杂着很强的孩子气,甚至是Na?ve 的味道。比如狱中他劝老爸和他一快逃走,至于逃走后怎么办,他想的很是天真,大概也是要当“贼”吧。他没想过这样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刘邦当年的办法现在还能不能行得通,单纯的很啊。然而,他到底长大了。苏轼曾在一篇文章里说过这样一个猜测:他觉得李世民当时一味劝父亲起兵,却从未说过他的兄弟们该怎么办,或许,他根本没想过他们,也许,是有意的,他是想借刀杀人,免去日后之争。我想,应该不会吧,不会是要致兄弟们于死地的,会不会是考虑不周呢,或者是一边劝一边发了信呢?很多作品中是写他早就发了信的,可是史书好像没说呀。新旧唐书中都写是起兵后才告的,起居注中也没说,可见,这种写法臆想的成分居多。
接着就是去长安了。对宋老生一役,我觉得肯定起居注中说的那么简单了,当时公开的争论温大雅是知道的,可是父子私下里的对话他就未必得知了。唐书中写到这些大概是李世民后来和人说的吧。
这关过后,兵分两路。李世民那边一路上招降纳叛,他姐姐平阳公主的人马也和并到他那里了——或者说,他们父亲的人马当中。这本没什么问题,可最近看到有人说是李世民用阴谋吞并了他姐姐的部分。——这个有点牵强,难道平阳公主也怀有啥野心自成一派掌握兵权吗?她应是来找父亲的,她手下人马自然和父亲的人合在一起而为“李家军”;而且,这时李世民手中的人马并不是他自己的,而都是李渊的,不存在什么李世民吞并人马的问题。我的很多同学一提起弟弟来无不体现着对弟弟的深深的感情,好像姐姐都很疼弟弟吧,平阳公主也不例外呀。
对了,说到分派任务,李渊看来是更信任李世民的,至少是他的才能。因为世民一直在他身边,有足够历练机会和表现机会,李渊对他的才能还是很清楚的。而建成则未必了。看家能看出多大能耐?而功长安时建成占先其实也没什么奇怪,长安已经不堪一击,而李建成也根本不是个废物。
终于建国了。史书记了这么一笔,说有人劝李渊立世民为太子,而李渊也这么问过李世民。好像很多人都反对此说,什么如果有此人,为何不大书特书云云。我想,会不会首倡此议的就是刘文静呢?想想他首当其冲的被李渊当做秦王党干掉。或者还有些人随声附和,只不过随声附和嘛,而且又是大家一块的,李渊也不会真把他们都记清楚或认定就一定是李世民的人,很多人都是太原过来的,对李世民更拥戴一些也是正常。何况李渊当时也偏爱他,而且我也觉得他当时是有心立世民,所以对此也没过多在意,只不过日后想起此事时别的都记不清了,但是那个带头的人却格外印象深刻,杀一儆百呀。而这时的新生王朝还尚未有太子,没有太子时立一个比有太子时废一个才能另立一个可简单多了。看牛致功的《唐高祖传》里——牛可是很拥护李渊的,而且也比较倾向于李建成——在此书中他却认为李渊此时要立的是李世民。从时间上讲,封世民为尚书令在前,封建成为太子在后——问过世民之后,他不同意,所以封他做尚书令以为补偿,过了几天才立建成,“这是没有问题的。”
唐朝一开国,就打了场大败仗,主帅就是李世民。他当时得病应该是真的,如果不病,应该不会轻易改变策略,也就不会有事了。他这一病,刘殷二人掌管大小事务,才会改变原有既定方针。但很难想象他们真的会先斩后奏,事前一点儿都不告诉李世民?而李世民也大概觉得战胜是板上钉钉的事,也就没再坚持:打就打,谁怕谁?你薛举已经是我手下败将了,怕你不成?。。。这场开国大败仗,李渊丝毫没有追究李世民的责任——这是他一贯作风,对自己的儿子如春天般的温暖。李元吉丢太原也是一例。丢了太原和败给薛举对唐朝当时来说都不是轻松的事,搞不好都有亡国的危险,所以李元吉的责任也不一定比李世民重到哪去。相比较而言,李渊对李元吉起码还做做处罚的样子,而对李世民连样子都懒的做了,干脆省了,直接把责任推给了刘殷二人。他的罪名是什么呢?看看李元吉的替罪羊是以什么罪名死的,那个比不听号令大败而归如何?被李渊咔嚓了。刘殷二人居然还活了下来?是李渊自知理亏没法杀人家吧,抑或是李世民求情,毕竟他是主帅啊。由此也可想象真正的“罪魁”到底是谁了。
大概也就是这时,秦府里好多人都调走了,李世民很是发愁啊,房玄龄无意中透露出他的野心:守藩端拱则怎么怎么样,必欲经营四海,则怎么怎么样。李世民不甘心做一藩王——很多人认为这是关于他野心的最早记录。若说是白纸黑字的记录,可能是最早;但是李世民的野心一定比这还早。至少少年时就有了,这倒不是说他是什么天生野心家,但我相信,人的雄心壮志很多时候并不是产生于成年时期,更多的可能是小时候就已有了理想。李世民的名字,其含义“济世安民”,他小时候,不会没问过什么意思吧——我们好像都愿意知道父母给我们起的名字是什么意思,这大概是共同的。起兵太原,难道单纯就是为了避祸?不是吧,这其中也有雄心在作怪呢。
李渊毕竟是在政治场上混了几十年的老狐狸了,不管李世民如何聪明,此时的他,在李渊面前也还显得稚嫩,有什么异常情况应该不会瞒过李渊的眼睛。但是武德二年杀刘文静就真的是为了打击李世民吗?这几乎成了定论。但会不会是因为刘文静气不过李渊重用裴寂冷落他转而一心要辅佐秦王为帝,并因此而有了些实际言行呢?这时的李世民在李渊眼中应该还是那个“过去的孩子”,还没有变“坏”;孙伏枷的上书中说要给太子诸王慎重择友之类的话,很可能提醒了李渊,要想让孩子不变坏,像刘文静这样从中生事的人绝不能留。再加上李世民对他真的挺好,那李渊便不能让刘文静的馊主意腐蚀自己的爱子。因此他杀刘文静倒不一定是打击李世民,而是一次慎重的择友行动。说实话我对刘文静倒没什么好感。李氏一家起兵之初他就建议他们称臣于突厥。这可以说是“行大事不拘小节”,也可以说是“不择手段”,李世民就是被他教唆的。安国寺中的事件,也可称得上是一次要挟行动了,也是他教唆的吧,李渊对他印象不佳实在也怪不得李渊。由此可见,刘文静也绝不是什么道德高尚之人,当他有怨气之后,很可能真的会教李世民一些“不好”的东西。比如,教他不能甘心居于人下,或许还说过李建成什么,很可能就是说他废物怎当得起太子,挑起了李世民取而代之之心。从李纲的话中我们可知当时两兄弟已有了实质上的冲突,没准就是受刘文静影响。兄弟不和,这是刘文静存在的重要结果。李渊当然知道这些,他绝不能再容忍这种行为,这就决定了刘文静的命运是必死无疑。求情时的李世民还不清楚父亲的想法,但杀完之后,明白一些了,于是又变乖了,自己主动提出收复太原,李渊也怕杀刘文静会使李世民太过难堪太过伤心,所以亲自去长春宫抚慰他——至此我觉得李渊并无打击李世民的意思,而是不愿意出现兄弟不和的场面,希望他们能够重归于好。
连胜两仗,李世民可是威风极了,风风光光的献俘太庙,比李建成回京时真是天上人间。李渊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不光是那首写给李世民的诗,还有一份诏书,着实夸了李世民一番,说什么“为我解忧,真是个好孩子”,当然,原话可不是这个,这是我“意译”出来的。不过其中真的列了好多条呢。接着又封天策上将、领十二卫等,他此时肯定想过废立太子的事,可且可以看出来,他是扶杆李世民的。刘蓬春的文章中认为封上将和领十二卫是改立太子的前兆,但同时有人说这是他官职不能再进一步的象征。我更倾向于前者,至少后者的理由不能让我很信服。自古以来,皇子封王者更多的是到封地去,有“出阁”一词即来于此(这个词我最初是看红楼梦里说姑娘出嫁,后来读唐史看到是说诸王就封,感觉有点便扭。),而唐初李渊诸子(主要是长大的两个嫡子,建成是太子当然不能出去了)则都留在了京城。不但如此,还可自由出入上台、东宫,带什么东西也不管,如此宽松的条件真是少有,可见李渊是很疼爱孩子们的。还有,平阳公主死后李渊硬是打破女子不得有鼓吹的惯例,给公主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送葬仪式(这也可见他也不是不能打破规矩的人,所以不会一直坚守“立嫡以长”,应该是想过“立嫡以贤”的,但是后来天数有变)。其实人都有这种倾向:我受过的罪,决不让我的孩子再受。李渊早年丧父,史曰:幼失怙恃。算是精准的描述了,在以男子为一家之主的封建社会没有父亲的小孩子是很可怜的,李渊大约也尝尽苦头,所以会有“我一定要让我的孩子过好”的想法。而事实上,他不只是对他们“好”,简直到了溺爱的程度。如前所言,即是一例。李渊还准允秦齐二王铸钱,各二炉。汉代邓通曾有过自己铸钱的荣宠,他是宠臣;别人很少能这样,即是皇子也不行。有功大赏、有罪不罚,还有这些特殊待遇,如果老老实实的做亲王,也是件不错的事情。唉呀,说了这么多,跑题了。禁军,一直都是敏感部位。禁军的统领权不是一般皇子能得到的。太子好像也没几个。汉代刘据动用他老爸的军队也不是通过正当手段。当然,唐朝后来能掌管禁军的只有太子的确也是受了唐初斗争的影响,可唐之前,就已经如此了啊。所以无论怎么看,李渊把禁军交给李世民都是一件不平常的事。试想,如果单是李世民自己有野心,而李渊从未同意的话,李建成还怕什么呢?
但是这事却不能急,偏偏李世民耐不住性子,在李渊还未完全决定时做了几件傻事。我也倾向于杨文干事件是李世民“从中作梗”,至少,没起好作用。但李建成也并不“纯洁”。李渊终于得知真像,他气极了,对双方都作了处理。痛心之下,他看到这个孩子并不是他想的那样,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那个好孩子了。杨文干事件是很重要的事件,它差不多就此改变了李渊的看法、想法、做法。从此之后,我们很少看到李渊对李世民还有什么奖赏,说明他逐渐倾向于李建成。至八、九年,李渊大概不再想要改变什么,所以加封李世民中书令差不多就是最后的封赏,或许是为了抚慰他,补偿他。李渊种种补偿的措施,难道没有根源吗?不然何必如此呢?刘蓬春认为这说明了他此前的确答应过李世民易储。个人觉得这种说法还是能令人信服的。
加封中书令本是安慰李世民,没想到他竟利用此职之便,弄出了张亮一事。“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李渊一定这么想。他肯定心烦极了: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而李世民自走上夺嫡这条不归之路,又怎能回头?还怎能再乖乖听话呢?
事变前的天象预言,我原先也看过很多人论证这是李渊逼李世民自杀。起初不大认可——他为什么没下让李世民自杀的诏书呢?不过现在也转变了看法。杨广当初曾把心中疑惧说给李敏(就是那个小名“洪儿”的人,小说中总写他是个孩子,实际上他是个成人了,将作监啊),其意就是如此;李渊的做法与杨广如出一辙,所以其意不言自明。这种办法用于无罪的大臣,何况李世民还是有功的皇子,更应该照顾一下面子了。所以那诏书不到不得已时是不下的。反观李世民的回话,什么“臣今枉死,永别君亲,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云云,悲愤之极,怎么看怎么不像是正常情况下说的。电视里差不多某人将死之前,总要说些“我死了怎么怎么样”的话,这几句好类似啊。但李世民决不会自杀的,他回话实际上就是想要挽回,不过心中受了不少的惊吓啊,哪经过这阵势。。。李渊好像也并未决定,否则怎生挽回。这就给李世民喘息之机,第二天就发动政变——他的确不能再等了,再等只有死路一条。
六月初四,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于是射死李建成的那支箭射出去了,李元吉则死于敬德之手。李渊此时正在船上逍遥?怎么会呢?他那天是要去审问啊,难道在船上进行?如果是李渊见子不到,也不该马虎过去,应该派人催一下才是。因此,他可能此时已没有自由了,被监禁了。玄武门之变,可能就是先看住李渊,再去截杀那两人。但前者是不能写出来的。
玄武门之变给唐朝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李世民自己就差点当了另一场政变中的李渊。事后他内心之痛苦也可见一斑。至此,他应该明白了自己当年的所作所为对后世的影响是多么大,可又怎么办呢?只好任其流毒无穷。对此,他无能为力。能解决的办法,能够对后世真正教育的做法,除了他受到应有责罚,还有什么?这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从根本抹杀玄武门的真像,就不一样了。但是他不能不能承认此事的存在,纸里包不住火呀。他寄希望于此,写建成、元吉是十恶不赦,他是迫不得已,或许还好些吧。所以贞观十七年,他看史书是志在必得的事。其实他本不想破坏传统的规矩,要不是有这件事,他根本不必看。而此后他也没有再看过,也说明他的目的只限于此。他后来的一些错误能被记下来也是因为他没管。他不想让子孙也学他那样,可客观事实是,唐朝此类事件最多了。而且,他也的确成了一个典型。李泌对肃宗说的话:“太宗、上皇即其事也。”李亨当时就明白了。
依我之见,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对李世民也未必那么不好,这是一次“锻炼”的机会,也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动力使他成为一个千古少有的好皇帝。而且,一代名君以前还干过这事,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看关于他的书,从而逐渐为他的魅力吸引,于是,又不断的看下去。。。
知道李世民就是通过玄武门之变。那时还小,不懂得历史是怎么回事,也很单纯,只觉得人只有好坏之分。我看的那本书很传统,把李建成李元吉写得很不堪。总之,李世民的行为是合理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对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事情当然不是那么简单。李建成其实也很棒,只不过命不好,遇上了一个不但才能比他强,而且也比他狠比他更有心计的弟弟。“既生瑜,何生亮”换成“既生建成何生世民”让李建成仰天长叹其实最适合不过了,因为他们俩是同胞兄弟,李建成完全有理由叹息父母在他之后生了这么一个弟弟。相信玄武门之变后的李渊或许也会这么想:我怎么生了这么个儿子。。。无疑李世民的做法大大超乎李渊的想像-----不然李世民这招就不灵了。很多作品中对事变后李渊的态度写的不多,我看过一个比较好的版本里李渊当时的反应是惊呆了,口中嗫嚅着李世民的小名,半天才缓过来。回到宫中悲痛交加,一会儿想:“诛兄杀弟,二郎你好狠啊!”一会又想到建成和元吉先要动手(这个先不提了,我后面会专写一篇讨论这个的)。。。描写虽然简单,但是却很到位,当时的李渊除了这么想,还能想什么呢。。。
无论如何,政变都不是好事,但是在那样的环境中,只有斗争,才能生存,除此之外,李世民也别无他法。不管人们对这件事怎么评价,事件本身还是很有意思的。历来对此评说的人都很多,相信以后也还会有。。。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7 16:3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0282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