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初唐随笔之二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初唐随笔之二, 李渊——痛并快乐着(全)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他/她的文集中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1
发表于 2004-8-5 22:4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李渊,可以说是一个很幸运同时又很不幸的人。
说他幸运,看看他的父亲、兄弟、妻子、儿子,哪个比他活的还长?而且,正因为他三个哥哥都早夭,才使得他毫无争议的安安稳稳的继承了唐国公的位子,而不管他当时只是个七岁的孩童。说他不幸,也缘于此。他父亲早早过世,所以“幻失怙恃”的李渊大概很受了一番苦吧。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人生这三样苦他都占齐了。
李渊字淑德。他倒是符合中国传统“姓*名*字**”的程式,而他给儿子们起的名都差不多是两个字的,这些名字很“现代化”,建成、世民至今都有人叫,以现在四五十岁时的人居多。倒是玄霸这个名字比较特别,可惜拥有它的主人年纪不大就去世了,使得这个名字在史书的记载也只限于那寥寥的几行,而到了后世文人的手中,经过加工改造,由于避康熙的“玄”字,被改叫了“元霸”的这个人才真有了一丝霸气,只是死的莫名其妙了点。由“稚诠”进化的“智云”,好听了很多,可惜这个可怜的小孩被两个哥哥抛弃,惨死刀下,成了李氏家族第一个牺牲者。从元吉开始,除偶然情况,李渊的这些孩子的名字才好像走上了“正道”--他们都是“元”字辈的。大概也是李渊后来由于孩子出生太频繁,没功夫细想,所以就采取了这种程式化的方法,也因此,从名字中可以看到李渊寄托的希望越来越趋于“平庸”,只是取一个吉利一点的名字罢了。而长子的建成和次子的世民却是寓意深刻,“建功成业”、“济世安民”,年轻时胸怀大志的李渊郁闷中对儿子寄予了厚望。而后来,也正是这两个孩子最为出色。这当然有时机的成分在内,因为当时他们都长大了,至少是个大孩子了。不知为什么,李渊的儿子们一律没有“字”,甚至后来出生的孩子连小名都省了。有人说是“以字行”,这个不好说,但是倾向于是名。不过当时人好像对这一套不是很在乎,房玄龄、尉迟敬德,都是以字行,旧唐书中连尉迟敬德的名“恭”字都没写,要不是新唐书的记载,可能这个名就不为人所知了。还有,旧唐书中写秦琼是这样“秦叔宝,名琼”,名放在了后面记。旧唐书成书比新唐书早,在五代时期,应该还保留着唐时的习惯吧,由此可见当时对名字是不大重视的,只要有个“符号”来叫就够了。说到李氏兄弟的小名,也是个有趣的话题。建成叫“毘沙门”,玄霸叫“大德”,元吉叫“三胡”,惟独没有李世民的小名,是不是因为不雅才没写呢?有人曾开玩笑的说“元吉叫‘三胡’,难不成世民叫‘二胡’”。。。哈哈哈,也只是开玩笑罢了,真正叫什么,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那个也不重要,因为早年太原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从李渊到裴寂到很多人,都是以“二郎”来称呼李世民的,有了这样顺口的叫法,那个本来应该起这个作用的小名也就不重要了。同样,人们大郎、二郎这么叫着,以此类推,当然是四郎,虽然书里从来没这么写过。呵呵,不禁想起了杨家将。。。看来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民间的习惯都不曾改过。不过李渊后来的孩子们可能没有这样的“待遇”了,因为他们一出生,就是尊贵的亲王了。
说了这么多,好像还没切入正题,下面正式开始吧。
李家曾称是李广的后人,看来他们也是有这个“资本”的。李世民的箭术就不说了,李渊的箭术也当真了不起呢,凭着这个,他娶到了一位美丽而又聪明的妻子。窦毅那道“屏风孔雀题”好像专是为了他而设一样,不然,众多公子中,只有李渊射中了孔雀两眼,那么,李渊的箭术也是出类拔萃了。当时还有名射手长孙晟,似乎长孙晟的箭术更有名(?),这大概也与李渊长期都担任着文职有关,而且他也很懂得韬晦,当然箭术上就没什么值得隐瞒的了,多数还是与前者有关吧。凑巧的是,这两个人成了亲家,真是志同道合啊。。。李世民的箭术很有可能是得李渊亲传,当真是家学渊源啊。
富贵的生活无疑是快乐的,但是处于杨氏父子的压抑之下,李渊心情一定是很郁闷的,倒像极了“富贵闲人”。
平平静静的渡过了大半生之后,五十多岁的李渊终于走到了政治舞台的最前面。
晋阳起义的主角,在上一篇中曾讨论过,但还是要说一点,李渊的实际行动确实没有李世民积极,这并不意味着李渊没有这个意思,也不说明他就是处于被动的局面而被逼反,而恰恰说明李世民的行动很符合李渊的心意,只有当他有出格的时候李渊才会用训斥来侧面“提醒”他,不然以留守大人的身份来做这些事是很有麻烦的,何况身边还有两个盯稍的¬——王威、高君雅。李渊又何尝不想把他们干掉,落得个清静,他派高君雅去迎战强大的突厥说不定就有这个目的。没想到对突厥的失利却差点给李渊招来杀身之祸——实难想象如果炀帝不改变主意,李渊被押到江都后会是什么结果,而李氏兄弟的命运也就堪忧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就算能逃脱但将来的道路也不好走,李渊让李世民回河东去找李建成一起起兵,实在是挺冒险的,当然兄弟二人才能上都没问题,但缺乏的是李渊所有的那种名望与威信。不过就当时情况来看,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为儿子打算,哪怕能逃一时也总比和他一起死强。李世民却并不想走,不知他“芒砀山泽,是处容人。请同汉祖,以观时变”的主意落空后心里又有何计划,想来总不会等死,会不会劫狱呢……不好说,也许会有比这个好的多的主意,只不过他当时无论怎么想的,都没用了,炀帝帮了他们这个大忙——李渊一被释放,隋朝倒霉的日子就要来了。想起来三国中刘备离开曹操时说:“吾乃笼中鸟、网中鱼,此一行如鱼入大海、鸟上青霄,不受笼网之羁绊也!”李渊也不能免俗,出“狱”后(被捕的李渊究竟在没在牢房里实在值得商榷,起居注中这样写道:初,使以夜至太原,温彦将宿于城西门楼上,首先见之。喜其灵速,报兄彦弘,驰以启帝。帝时方卧,闻而惊起,……退谓秦王……感觉不怎么像在牢里,倒像在自家府上逍遥着呢)说了两句话:“此后余年,实为天假”、“吾闻惟神也不行而至,不疾而速。此使之行,可谓神也。天其以此使促吾,当见机而作”。两句话都是真心话,不过第一句没什么,当时的感触而已,谁遇到这种事出来都会这么说;而第二句则是除了至亲或是至信的人才能听到的,因为这已经是明白的说他终究是要起兵造反的。其实父子间经常咬耳朵的,起居注里经常会有“谓(秦)王曰”的字眼,等全家聚齐了,又是“谓太子、秦王曰”,往往这些话都是洗去冠冕堂皇的重要的话,从这开始就体现了李渊有任人唯亲的倾向。这也不能全怪李渊,看惯了这么多手下反叛上司的情景李渊不想重覆辙。再者从历史来看,其实很多人都是这么干的,李渊之后当然的,李渊之前也不在少数,凡是有条件让自己的儿子和自己一起做事的都会这么办,而很多人做大事时年纪都还不怎么大——或者说,他们的孩子的年纪还不足以帮助他们,自己的人没法用,只好用外人了。像刘邦,如果他的儿子年纪再大点,我才不信他会把兵权那么甘心交给韩信,顶多让他当个副手。任人唯亲的坏处不言自明,“亲”只凭着与主君的关系就能轻易掌握大权但往往他们都不具备那样的才华,所以外人自然会生气。李渊真应该谢天谢地,主要还是谢他自己和他夫人,他们的孩子完全但当得起重任,没有让李渊的“任人唯亲”成为错误。唉,本来是要说一句话的,忽然发现已经说的太多了……
从太原到长安一路之上行军打仗,李渊的沉稳表现出来的更趋近于保守,年轻的李世民则积极进取,这与他们的年龄有关,当李世民后来征高丽时也是求稳。虽然正常的求稳也没有坏处,但过头了有时不免误事。李渊虽然有点保守,但不失统帅风度,一路上还算平安吧。到了长安之后,李渊的求稳用于政治之上那真是高明之至了。虽然司马昭之心已路人皆知,可李渊就是能那么耐得住气。别说,李渊父子和司马父子还真是有点像……当隋炀帝被杀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李渊高高兴兴的哭了一场——为炀帝发丧时,大家一齐高兴的大哭场面一定很有趣——哭完了,李渊就开始考虑登基的问题了。裴寂这位老伙计当然知道该怎么办,于是长安又上演了一出禅让大戏。李渊堂而皇之的当上了大唐的开国皇帝,真是悠哉悠哉。境况相反的是李密,当初李渊一番谦词竟让他飘飘然,舍下肥肉长安不要,乖乖的“帮”李渊对付洛阳的王世充,将长安拱手让与李渊——真是自己被人耍了都不知道。不过李密攻洛阳是有失策之处,但也不是不能成功,等他占据洛阳之后李渊对他还真不好对付;可失策毕竟是失策,李密败北,想起李渊这位好大哥来,大概还嫌被李渊耍的不够,带着一干兄弟来到长安。李渊耍李密的手段实在让人称绝,表面上“遣使迎劳,相望于道”,好像很热情的样子,让李密高兴了一阵,随后就开始等薄他了。这应该是李渊有意为之,他对李密种种,就是想把他逼反,要不然让这样一个危险人物待在身边,真是不放心,必欲至之死地而后快。但又不是从开始就显露出来,因为半路上要是李密知道会是这样,就不会进到笼子里来了。李密的确是志向远大,在以后未必不会成为唐患,但在当时来看,当李渊要李世民把薛举旧部全部诛杀时李密劝谏他来看,李密还是想为唐朝做点事的。可他实在不长脑袋,李渊会对那些敌将起杀心,也同样会对他起杀心,可李密好像没看出来一样。或是看出来了,但也无可奈何,最后想要回到山东旧地东山再起。这正中李渊下怀。然于李密来讲,不这么干早晚也会被李渊以别的方式干掉。李密的“背叛”,让李渊有了光明正大的理由杀他,就是瓦岗旧将也说不出来什么。啊对了,李密在唐朝的这段日子,曾出过一次差,就是在李世民打败薛仁杲后去迎接他,想是李密平日太傲,连李渊都受不了了,于是要他看一看唐朝的军威灭灭他的威风。不知大唐军威起没起作用(想来当年李密执掌瓦岗时势力强大,不亚于这时的唐朝,这点阵容也没怎么把他吓倒),不过李世民本人的作用明显更大一些,一见之下心高气傲的李密不禁对这位后生晚辈佩服起来。我觉得李密认为李世民很出众称赞他应是真的,但通鉴里记的话也许是后人改编。“真英主也!”一般说完这番话后都会效命于自己认定的英主,而李密则在不久之后就反唐了,这句话要不就是言不由衷,要不就是根本没说过。但这也不是不可能,只是感觉悟有点怪怪的。:)
说到对首个对手薛氏政权的战争,分上下部的,上部大败,下部大胜,胜败均由李世民,唐朝开国的第一场大战也是第一场大败,差点关中都不保,李渊心中必定焦急气愤,但没撒在李世民身上,却把刘文静、殷开山免职了。这也是李渊不罚或轻罚“亲”、“信”重罚外人的开端。日后对元吉、裴寂似痛非痒的小惩小戒更是把这点发扬光大。而对曾经的仇家,则是刀刃上过活。李靖不幸与李渊结下了梁子,史书上写是由于李靖要去告密。可李靖又怎么看出来的呢?他可是在马邑啊。猜测应该是李渊觉得李靖是个人才有意拉拢,所以和他密谋——李渊虽谨慎,但不是没向人说过,除去自己的儿子外,和宇文士及就曾畅谈大事,可见,李渊不是一个心眼的死也不说,只要是他认定的人,会透露点东西的。李靖不知出于什么目的,难不成真要保隋?……反正他是要去江都告密。告密的行为李渊当然生气,但事先应该有准备,纸包不住火,总会有人告密的。因此单纯的告密李渊还不至于生那么大的气,当是李靖的背叛使然。李渊在乎的很可能是李靖对自己的背叛。这样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李渊后来一直对李靖不大放心,就因为晚出兵的小事就要治他的死罪——当然,李渊自己也知道那不是什么大事,要不然何不正大光明的定罪呢?
和薛举同时而稍晚被消灭的李轨,本来是向唐王朝求和投降的,但由于不去帝号,招致灭亡。我们也只有为李轨无奈。就算他去帝号而归唐,下场也不过如此。归唐的杜伏威又如何呢?本来已经求和了,可当时李唐对远处的杜伏威还鞭长莫及,等伐徐圆朗的时候,李世民大兵一压境,杜伏威知道不入唐也不行了,不然等李渊下诏要他进京伴驾就没救了。实力不如唐,那么也就只能坐以待毙。反与不反,都是一样的。
对付王世充时,唐军一度陷入困境——当然比起困在城中的郑军不知要好多少了。可持久战不是谁都受得了的,唐军里也有人有撤退的倾向,这都是正常的,能有几人像李世民那样坚持下来?不然李世民的评价也不会是“忍酷”了。出于担心,李渊也曾让李世民撤军,但没有公开下诏,而是密敕。看来李渊撤军的主意也不是很坚决,打这么一次不容易,怎能轻易就撤?李世民则大有“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之势,写了一道表,又打发封德彝去作说客,说得老爹回心转意。至少这时父子间还是和睦的。李世民一举拿下王世充、窦建德,李渊还是打心眼里高兴的,——这岂不是废话……这场大仗过后,唐朝基本平定了天下,大局已定,而李渊对世民的褒奖更是空前——居然想出天策上将这么个名堂。另一方面,王世充、窦建德落到了李渊手里,自然也别想活成了。窦建德干脆利落的杀掉了,而王世充就得花一番功夫了,因为李世民曾答应他免他一死。这在李世民看来也许没什么,都投降了,还怕什么呢?可李渊不放心,非要让王世充彻底消灭那才叫真的平安无事。相比较而言,自信心上李渊是差了点,疑心也更重,这与他有着五十年压抑的官场生活和经验有关,李世民呢,倒像个阳光男孩,不曾有人背叛过他(这时是没有,封伦那个是后来才知道的),当然和他爹不一样了。杀王世充的人是他的仇家,是私怨,而李渊很可能是利用了这种私怨并给予其合法性——这是一桩谋杀案。王世充全家被杀,不留一个活口,李渊做事也挺绝的。古今杀降最多者,李渊算其一。刘邦够狠吧,但没杀子婴,李渊这里是一个不留,统统杀掉,说有点残忍都不为过。——要是李渊有决心把这用在自己的家事上,结果又会如何呢?
天下争斗的平定,也是李氏自家争端的开始。曾经写过一篇其中提到李渊其实是个慈父,他给儿子们的权力都是很大的,管理又是很松的,如果不是发生兄弟之争,李渊可能也不会想要结束这种做法。唐初亲王手中都有兵,广是护卫就有“左右六护军”、“左右亲事”等多种花样——天下未定这还好说,可天下平定了,又是在都城长安,谁还敢对皇帝的儿子不利,难道是怕儿子被绑架?还有,可以随便出入上台东宫,甚至身带刀剑都没事——那要是放在别人身上可是死罪啊。权力、身份、地位,只要李渊能给儿子的,他都给了。这算是溺爱了吧,后果则是为争端开创了条件。李渊处在几个儿子当中真是进退两难。再退一步,难道还嫌不够乱,任其乱下去乱得一发不可收拾吗?再进一步,自己出面强行结束这场争斗,不是不可行,也不是不可能,可是,这就意味着他得彻底站在一方然后毫不留情的向另一方下手——他舍不得。世民,那是一直喜爱的儿子。四岁起名,九岁得病李渊亲到寺中祈求平安,事后的一篇《草堂寺为子祈疾疏》虽写得简朴但读来很真切,不饰雕琢更显情深:“郑州刺史李渊,为男世民因患,先於此寺求佛。蒙佛恩力,其患得损。今为男敬造石碑像一铺,愿此功德资益弟子男及合家大小,福德具足,永无灾鄣。弟子李渊一心供养。”(男是儿子的意思)看来世民一直是跟在李渊身边的,太原之行更是李世民独自跟在父亲左右——晋阳起兵建成、元吉当然不可能参加,首义之功无从谈起,他们没有李世民的先决条件嘛。很多人都相信李渊一直是很喜欢次子的,从现有这些记载来看,没有问题,很多其他作品中也是这样描述表现的,只有传统的一些小说里才会把世民写得处处被动。最受不了的就是“宫门带”,简直登峰造极,不同版本程度也不同,最糟的是《说唐》,把李渊、李世民叫来看一看,估计他们都得发昏。唉呀,话题扯远了。李世民受父亲偏爱是不成问题的了,要李渊下决心处置他真是得花费好一番功夫。李建成,这位大唐帝国首任名正言顺的太子(就凭他是长子,在世民还没有建立足以压过他的功劳前,已经足够了),这些年来一直在这个位子上,也没有什么过失,无过更不可轻易太子,以前的教训还不够多吗?李渊当然不想冒险了。因此,在两人之中要做出选择很难,只要有一线希望,李渊不想失去任何一个儿子。在处理家事上,当然不能像对反王那样了,李渊的办法一直是极力缓和矛盾。这样做了几年,毫无效果,而事态却是愈演愈烈。想必当初李渊一定被此搅得郁闷非常,无论干什么,甚至就连避暑都会出事,这般烦恼的他一定想起了当初全家团圆和睦的日子……
武德九年,气氛相当紧张,这时已是争得不可开交,团团乱的一锅粥了。。事态告诉李渊他不能再以慈父的身份解决事情,而必须拿出君主的作风来,因此直至最后李渊才稍下狠心。即使这样李渊也还曾想让李世民到洛阳去,——这个办法明显对唐朝是不利的,很可能会制造分裂,大概是李渊被气昏了头脑,只要能缓解一下,也比再争下去强。这是他最后的好办法了——行不通。六月太白星白昼划过天空,李渊把傅奕的奏表交给李世民,暗示世民要他自尽。这恐怕也是一时的冲动,应该说在这么多年争斗之后李渊想要结束这种混乱局面是真的,但在杀李世民的问题上还不坚决,如果真坚决的话,决不会再给李世民第二个机会。假如李世民听话自杀了,李渊也会后悔悲痛。事实上那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李世民才没有那么傻,就凭李渊没有公开下诏就知道事情还有救。李渊答应他让他们三兄弟次日集聚,要彻底解决一下。如果不出意外,李渊第二天的办法当然不会是改立太子;从建成元吉安心进宫“自问消息”来看,他们在父皇处理这件事上是有把握的,而相反则是李世民第二天不得不发动政变,李渊到底想怎么办已经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是对世民不利。不利到何种程度,削爵?罢官?免职?贬谪?还是杀?……感觉至少是剥夺他所拥有的权力,但不一定会杀他,从李渊召见的人——萧瑀,陈叔达,宇文士及,都是偏向世民一方,其中陈叔达更是在一次关键时刻为李世民说话——能看出来他的指导方向。当年他决意杀刘文静,就派了刘的死对头裴寂参与审理。而他让这几个偏向秦王的人来参加,感觉是预备着要他们为世民求情。不然有裴寂、封伦这几个中间或偏太子的人就够了(封伦的真实面目,李世民不知道,但李渊一定知道)。六月四日,本该是李世民政治生命的结束日,却因玄武门之变而彻底翻转。
听说建成、元吉被杀的李渊第一感觉会怎样?惊讶,愤怒,痛苦,难过,悲伤……李渊的心情真是复杂极了。他的第一句话是转向裴寂说的:“该怎么办?”揣测一下,这时靠得住的也就是这个自己人了,别的人都已向李世民的铁腕屈服,而且他们素来都不曾得罪过世民,在这个关头上更犯不着得罪未来的执政者。莫非李渊这时曾起心要惩办李世民吗?在突然听说此事时,心里一下子涌上来的气愤极有可能使李渊冲动。李渊不是个软弱废物,要是那么软弱,李世民事先也就不值得苦恼良久了——当时他思考的更多应当是对付李渊的问题吧。可是这时裴寂没说话,而别人则争先恐后的劝李渊赶快交权。裴寂当然知道眼前的情势了,为自己计最好不如也和大家一样说,但这时他都没有支持李世民,但要向相反方向劝李渊惩治他更是没胆量这么干,而且那样也不明智,休说他,就是李渊这下子都难保了。连裴寂都不支持自己,别人更是墙头草已倒向另一方,李渊情知大势已去,自己真成孤家寡人再闹也闹不出个所以然来,再加上一开始的冲动已缓和,对当前形势业已搞清,还有就是丧子的悲痛袭上心头,对自己未来命运的隐忧……面对着满身血污已经不在乎再多杀几个人而且很可能是领了李世民的命令逼宫不成就斩草除根的尉迟恭,李渊也只能退让了。
下面就是令人“感动”的父子相拥大泣的场面……总觉得李渊此时应该对李世民是又怕又恨又痛惜。有一本书里写李渊回到宫中后,十分难过,心想:诛兄杀弟,二郎你好狠啊……觉得这才像李渊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至于他“投杼”的那番言语隐约向李世民道歉则有着无奈,父子之情到此还能剩下多少实难推测。如果玄武门之变发生之时他知道的话,还可以阻止或缓解,然而此时他明知十个孙儿要被杀了却无能为力,只得眼睁睁看他们绑赴刑场。“二子十孙同日并命”,六十多岁的李渊泪流滂沱,同时他清醒的知道,自己本身也必须为此付出点什么了,这一天无疑是他一生中最悲凉的一天。
权力,对,他要交出的就是权力,发生了这样的事不就是为了它吗?于私于公这都不失为明智之举,于私不必说了,于公,让年轻有为的李世民早些主政无疑对大唐是有利的。因此不久之后,皇帝名号名存实亡的李渊彻底退出政治舞台,做了唐朝第一个太上皇。他也许不知道,他身后的唐朝还会有若干太上皇……
李渊后来在贞观三年又迁居大安宫——就是当年他下命给李世民建造的宏义宫。要是当初知道这里会成为自己的养老之所,李渊当时真应该下命好好建这座宫。不必再为什么冲突的父子渐渐缓和了关系。在李渊生命最后的九年中,李世民也算尽了孝道,对老父亲还是照顾的。有人考证有几件事李世民对李渊时而也会暴露不满,比如他在故汉未央宫说:“昔汉高祖亦从太上皇置酒此宫,妄自矜大,臣所不取也”就是暗讽李渊和汉太上皇是一样的没有眼光。——这讽刺也真够狠哪,把父亲说成是刘太公,还要说自己不会像刘邦那样妄自尊大,直是一句冷冰冰的话。然而此事通鉴与新旧唐书记载是不同的。新唐书高祖太宗传里都不曾提到;旧唐书中有前面“之所以有这些成就都是父亲您所教”这些话,而且很具体;通鉴里则是前面说着好好的,话锋一转,转到了那句话。若说旧唐书尚有为唐朝尊者讳的限制,成书于宋的新唐书完全可以不管这些,通鉴所据何来也值得研究。粗看了一下《唐国史补》、《大唐新语》几本重要的唐野史,好像也无相关内容。单纯就凭这点就说李世民对李渊说话多刻薄也不太全面,何况据旧唐书前面还有那么多夸老爹的话呢。还有就是李世民贬裴寂时说武德时期朝纲紊乱一席话,的确是有过分之处,但也是事实啊,不见得有指责李渊的成分在内,很多皇帝不都说过前任皇帝时出什么事的情况吗,这也是挺正常的,只不过李世民把责任全推给裴寂而不提自己与兄弟争权引起的影响,对裴寂也不甚公平。不过李世民对李渊有不满可能是真的。他曾经说过:“武德九年太上皇有改立太子之心而不定也”(印象中是这样的,八九不离十,重点在后四个字),这句话里就有不满的情绪。《贞观政要》里没有后四个字,念起来意思还是一样,语气却有所不同了,就变成了一句叙事的话而没有感情色彩。有人说政要是不能记李世民不好的地方的,所以编者把后四个字去掉了。这一说比较可信。还有一件事,就是夏季避暑九成宫而滞留李渊在长安一事。连续几年都是这样,马周也曾上表说过这件事,李世民都没听。直到李渊病了,李世民才请李渊去。有人说李世民在李渊病时请他去是有意为难,这个这个,未免太过了吧,我倒觉得是李世民见老爹病了心生惭愧,才请李渊去的。结果李渊的回答也是大出意料。他居然提起隋文帝,“隋文帝就是死在那里”,难道是担心李世民会像杨广那样弑父吗?这么多年都过来了,父子间本已和睦起来,又怎么会出这种事呢?可能李渊也是气话。这句话的份量也很重,相信李世民听见父亲这么说当时也要一愣,没想到自己的父亲竟是这种状态,于是十月决定为李渊修大明宫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可惜的是,大明宫没修成,李渊就去逝了。于是又有人说:大明宫究竟是不是给李渊修的还是一回事呢,别在是打着这个幌子吧……唉,真是纳闷,怎么就有人疑心这么多呢?非得证明出来李渊晚年是多么悲惨才甘心吗?总体说来,李渊的晚年度过的还算平安,至于他晚年心境的悲凉,那却是不可避免的……
从李渊的作为看,他绝对是一代政治家,他在政治上表现出来的老练沉稳以及他一些手腕,都是当时和他争天下的很多人所不及的。他也很有才智,虽然唐初还在战争期,而已地盘也是慢慢扩大的,但要让他运转好也非易事,李渊东游西玩的居然把它调理得还不错……啊,还有啊,唐朝的皇帝好像很多都很有才艺。生在唐代诗就不必说了,其它的如李世民在书法上,李隆基在音乐上,李治、李昂等等,都有艺术细胞。这与高祖不能说一点关系都没有,遗传嘛。高祖、太宗都有能画名,而且李渊会弹琵琶,还当众弹过呢(李世民则是当众跳舞,这也应算在艺术领域之内,李国文先生《唐朝的天空》里写过这点,不过重点不在艺术),没两下子敢当众“卖弄”吗?可惜的是,李渊本可光芒照人,但更加耀眼的则是他的儿子李世民。有子若此,李渊不知是该高兴,还是叹息……最合适的说法就是:痛并快乐着。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紫冠道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2
帖子
721
编号
7088
注册
2004-4-27
#2
发表于 2004-8-6 10:1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要是李渊有决心把这用在自己的家事上,结果又会如何呢?
--------------------------------------------------------------------
到底是自己人呀,跟外人不一樣,能用一樣的方法嗎?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3
发表于 2004-8-6 10:4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晕,还没写完呢,昨天忍不住气先贴出来一半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大树将军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19
帖子
1910
编号
1823
注册
2003-11-4
#4
发表于 2004-8-6 14:3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期待下文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5
发表于 2004-8-6 16:1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补全了,请多指教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cy61177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6
编号
11096
注册
2004-7-12
#6
发表于 2004-8-6 16:2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唐朝在历史上还有个名号叫:脏唐。就是从李渊开始。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q42474112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安东将军
功绩
63
帖子
3273
编号
6798
注册
2004-4-15
#7
发表于 2004-8-6 16:5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不是我的熟人吗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8
发表于 2004-8-6 17:0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是啊,QQGG:)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紫冠道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2
帖子
721
编号
7088
注册
2004-4-27
#9
发表于 2004-8-6 17:0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cy611771
于2004-08-06, 16:27:08发表
唐朝在历史上还有个名号叫:脏唐。就是从李渊开始。
第一次聽到,從何說請。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10
发表于 2004-8-6 22:2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紫冠道人
于2004-08-06, 17:03:39发表
第一次聽到,從何說請。
呵呵,就是所谓的脏唐臭汉,无非指唐代君主风流韵事特别多,也特别不拘人伦,从李渊开始就接管了隋炀帝的妃子。上行下效,唐代民风也特别开放,经常上演些桃色事件。
不过唐代帝王好像是这方面都特别能干,历朝历代之中唯有唐朝皇帝,从来没有哪个绝后的,个个儿孙满堂。连18岁就死了的敬宗皇帝,也有5个儿子,还不算女儿。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11
发表于 2004-8-7 09:2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哈哈,还真是的。李渊本人儿子女儿都是20来个,李世民稍逊一筹,后面的虽然不如前代了,但也相当可观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紫冠道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2
帖子
721
编号
7088
注册
2004-4-27
#12
发表于 2004-8-7 10:5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萧让
于2004-08-06, 22:29:24发表
呵呵,就是所谓的脏唐臭汉,无非指唐代君主风流韵事特别多,也特别不拘人伦,从李渊开始就接管了隋炀帝的妃子。上行下效,唐代民风也特别开放,经常上演些桃色事件。
不过唐代帝王好像是这方面都特别能干,历朝历代之中唯有唐朝皇帝,从来没有哪个绝后的,个个儿孙满堂。连18岁就死了的敬宗皇帝,也有5个儿子,还不算女儿。
這就髒啊。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是不是從宋開始的。
以前的皇帝如果不碰上人禍有哪個絕後的?子女都是一堆堆的。
臭漢又是從何說起。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13
发表于 2004-8-7 11:0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紫冠道人
于2004-08-07, 10:56:42发表
QUOTE:
原帖由
萧让
于2004-08-06, 22:29:24发表
呵呵,就是所谓的脏唐臭汉,无非指唐代君主风流韵事特别多,也特别不拘人伦,从李渊开始就接管了隋炀帝的妃子。上行下效,唐代民风也特别开放,经常上演些桃色事件。
不过唐代帝王好像是这方面都特别能干,历朝历代之中唯有唐朝皇帝,从来没有哪个绝后的,个个儿孙满堂。连18岁就死了的敬宗皇帝,也有5个儿子,还不算女儿。
這就髒啊。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是不是從宋開始的。
以前的皇帝如果不碰上人禍有哪個絕後的?子女都是一堆堆的。
臭漢又是從何說起。
刘邦的儿子刘盈和宠爱董贤的汉哀帝好像都是没子嗣的。连人祸一并算上,照说唐宗室厮杀的惨烈可说是统一的中原王朝之冠,武韦之乱,明皇行蜀,德宗朱呲之乱,龙子凤孙给杀了一批又一批。不过皇室嫡系子孙还都没断过。
臭汉还真不知道,是不是说汉朝皇帝都好龙阳之道?那也是从刘邦开始的。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14
发表于 2004-8-7 12:5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好像是有这个嫌疑。从汉高到汉武,几乎每代都有(不过景、文好像好点,景帝没有是史记上明白写的)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maximus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1
编号
14591
注册
2004-8-4
#15
发表于 2004-8-8 19:4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真是好文,先支持一下。
李家原来自称是李广的后人,不知道有没有可靠的证据啊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16
发表于 2004-8-8 21:4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啊,这个只是一种说法,而且出现的很少:)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6 13:5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399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