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与“小人”的含义甚为广泛,在春秋以前,“君子”是对“高层次”人的尊称,例如统治阶级与贵族男子等;“小人”当然数为“低层次”人的称呼,例如被统治的劳动百姓。从春秋时代开始,“君子”与“小人”便有所改观,演化为“有德者”和“无德者”的称谓。“有德者”指公道耿直、中正和平,所谓德行;“无德者”聪慧明察、刚强坚毅,但不注重人的品格行为,以个人主义为中心,所谓才能。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与思想进化,“君子”与“小人”的含义更加丰富。它以人的素质修养与内涵来衡量,“君子”以人格高尚、品质优良、行为正派来定论;“小人”以人格卑鄙、品质恶劣、行为龌龊来定论。随着这一对词语的“流行”而被广泛使用,与之相应的待人标准和要求也出现了。如“近君子,远小人”、“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恶”、“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信小人者而失士,近君子者而得人”。同时,对“小人”人民更加“添油加醋”描绘其特征,如:奸佞、狡诈、卑鄙、轻薄、歹毒、势利、阴险、无赖………
纵观古往今来,国中的乱臣,家庭的败子,大多是才能有余而德行欠缺,以至于造成国亡家破。“小人”以才胜德为标准,他们凭借自己的才能,施展他的残暴,为害社会。其行为于人民所憎恨。大凡“小人”在他们未得志时,会绞尽脑汁、挖空心思、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以求得志。一旦得志,势必造成社会祸乱,凭借手中的权力,肆无忌惮的实行他的梦想,实为猖狂异常,搞得哀鸿遍野 ,民不聊生。“鹌鹑嗉里寻豌豆,鸳鸯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其行为令人发指,这种实属于“大小人”;情节轻微的,为一已之利,中饱私囊,没造成社会多大风波实属“小小人”。为什么“小人”总易得志;得志后为何如果异常猖狂,这点值得大家的深研。从历史上各角度来看,一般出自裙带关系、献媚弄姿、出卖自己、无耻卑鄙、投机钻营、唯利是图………
“小人”有其共同的本质特性。反复无常,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期,扮演不同的角色,正如动物界的变色龙,这是“小人”的主要特征之一。因为“小人”灵魂肮脏,但怕被他人识破,于是他们的一切活动时时刻刻改变自身的形象与色彩来迷惑大家。他们为了达到某一目的,时而伪装干练;时而伪装张牙舞爪;时而涕泗横流;时而对天发誓;时而矢口否认。这种多变的表现,由其变态心理而发,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他们无限膨胀的私欲。
妒人有,笑人无,坐卧不安;见品德高尚之人加以诋毁;对才能出众者贬低;见富有者垂涎三尺,坐卧不安;对高位者恨牙切齿。总之,嫉贤妨能,为“小人”的主要特征之二;“小人”一般出身地位微贱,本身就缺德少才,不学无术。他们为救得志,只有靠贬低陷害他人来抬高自己。一旦得志,又生怕别人揭他们的老底,因而形成一种“矮子怕说高,秃子忌说光”的变态心理。贤能出更加鲜明对比了“小人”的无德无才,阻碍了“小人”财路,因而“小人”千方百计的对贤能者加以诽谤、诬陷、打击和迫害,以求达到他们的目的。
四处钻营、唯利是图,唯权是营,这是“小人”主要其特征之三。“小人”本身没人格可言,只讲利欲和权欲为中心,他们为了一点小利和实权,往往不加考虑后果而不顾一切,四处奔走钻营。找后门、拉关系,对权者一味阿谀奉承、歌功颂德。为求目的,他们任何事都可以出卖,为虎作伥;辱没家门,认贼作父;杀妻烹子,以求一权;尝粪舔痔,以获一宠。他们见利忘义,抓权忘仁,利欲熏心,嗜权如痴,财权互不放过。一旦得志,借用权势,贪赃枉法、贿赂公行,横征暴敛、手狠心毒,既唯恐钱财聚敛不多,又唯恐权力过期作废。
笑脸藏刀,口腹蜜剑,奉面温厚,背后狠狠捅你一刀,这是“小人”的主要物征之四。在他们没得志前,掩盖本来的丑恶嘴脸和肮脏灵魄,在他人面人阴一套阳一套,当面好话说够,背后坏事做绝。一旦得志,无后顾忌,其凶残的狰狞面目就遗露无痕,不管恩人或好友,只要阻碍他们的发展,竟可兵刃相见,甚至为他出身入死的“战友”,也要铲除。至于属下,颐指气使,任意杀戮;对普通百姓,更是草管人命,随意宰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