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春秋弑君考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春秋弑君考
YellowBird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45
帖子
41
编号
5553
注册
2004-2-23
#1
发表于 2004-6-1 03:1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春秋弑君考
小序
太史公曰:"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上自天子,下至黎民,奔走纷纭,不遑启处,当真是乱世迹象。而这乱世之中,最让卫道士们不能容忍的就是这"弑君三十六"的滴血记录。那么这些弑君事件到底都是什么事情?杀人者是谁?被杀者又是谁?在什么时间?于什么地点?前因后果又是什么?我自己给以往的所谓"弑君"这个概念多加了几个条件,大致内容如下:一、废掉国君不久而杀之的,也算弑君事件,如齐朱毛弑齐子荼;二、除了相关记载里正式承认的那些国君之外,已即位但在史书中没有被记为国君的人被杀,也算是弑君事件,比如鲁公子庆父弑子般,齐人弑无亏;三、没有明确记载即位,但是在上一任国君死后,作为上一任国君的指定继承人而被杀的,也算是弑君事件,比如晋里克弑奚齐、卓子,鲁公子遂弑恶;四、只有直接谋杀国君的才算弑君,间接逼死的不算,所以楚灵王之死、楚訾敖之死不算弑君;五、弑君者自立不久而被杀的不算弑君事件,视为弑君事件的余波,如卫人杀州吁,齐雍廪杀无知;六、国君被外国人杀死的,不算弑君,这在古籍里也是分得很清楚的,"自外曰戕",就是说国君被外国人杀死的叫"戕",不叫"弑",如齐襄公使公子彭生杀鲁桓公、齐襄公杀郑子亹。根据这些标准,我以《春秋》和《左传》为本,参考《国语》、《史记》,对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共二百五十五年间的记录进行整理,共发现四十一起弑君事件,外加《左传》追记的两起,共四十三起弑君事件。现在把这些弑君事件记录如下,聊充本次版庆征文。
第一部分 《左传》正记弑君事件四十一起
一、卫公子州吁弑卫桓公完
时间:鲁隐公四年二月戊申,公元前719年
地点:不详,当在卫都朝歌
人物:卫公子州吁
卫桓公完
事件:卫庄公夫人庄姜无子,因此卫庄公没有嫡子。庄姜把卫庄公的妾戴妫的儿子公子完收做自己的儿子养育,就是后来的卫桓公。公子州吁是卫庄公的宠妾的儿子,从小喜欢行军打仗,舞枪弄棒,因为受到卫庄公的宠爱,所以卫庄公也从来不管束他,但是庄姜很厌恶他。卫国大夫石碏见到这种情况,就劝谏卫庄公说,如果想要立州吁为太子就赶快定下他的名分,否则就一定约束他的行为,要不然,州吁就不免于大祸。卫庄公不听。石碏只好回家要自己的儿子,与州吁交好的石厚和州吁断绝往来,但是石厚也不听。石碏没有办法,在太子完即位为卫桓公之后--或者是在公子完被立为太子之后,未详--就告老回家了。
卫桓公十六年,也就是鲁隐公四年,州吁弑卫桓公。《史记·卫世家》说州吁在卫桓公二年就被卫桓公赶走,结交了另一个被赶跑的公子,著名的郑庄公的弟弟公子段。后来他网罗卫国逃亡者袭杀了卫桓公。州吁自立以后,为了立威,同时可能也为了满足自己打仗的爱好,约了宋、陈等几个诸侯国伐郑,要送公子段回国,都没有成功。他见不能得到国人的拥护,就派石厚去向石碏问计。石碏将计就计,说可以去觐见周王,陈国的陈桓公正好得周王的宠,去请他引见吧。州吁和石厚就喜滋滋地去见陈桓公。陈国是卫桓公的母国,石碏就派人请陈国把州吁和石厚抓了起来,然后派卫国的右宰丑去陈国杀了州吁,派自己的家宰獳羊肩去杀了石厚。
评论:这是《春秋》记载的第一起弑君事件。这件事的起因就是石碏所说的,卫庄公对自己宠爱的州吁既不立为太子,也不约束他的行为,使他居于大夫的地位,却又有犯上作乱之心,最终既害了卫桓公,又害了州吁。
石碏在这个故事中是一个忠心耿耿,老谋深算,善保其身,还大义灭亲的人。这样的人大概是《左传》中的君子的典型。州吁和石厚两人则是贪得无厌却毫无谋略的人,最后身败名裂大概是不可避免的吧。
成语典故:大义灭亲--语出《左传·隐公四年》:"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二、鲁公子翚弑鲁隐公息姑
时间:鲁隐公十一年十一月壬辰,公元前712年
地点:鲁国寪氏之宫
人物:鲁公子翚、鲁公子轨
鲁隐公息姑
事件:鲁惠公没有嫡子,继室声子生公子息姑,后来又娶宋国的仲子生公子轨。鲁惠公属意于公子轨,但是公子轨还年幼的时候,鲁惠公就死了,于是公子息姑即位,想等公子轨成年之后再把君位让给他,是为鲁隐公。
到鲁隐公十一年的时候,公子翚想做太宰,就向鲁隐公提议自己去杀了公子轨,让鲁隐公名正言顺地一直做鲁侯,而自己则做鲁国太宰。没想到鲁隐公说他早就想把国君的位子让给公子轨了,还说不久以后就要派人去修宫室自己去养老了。公子翚见拍马屁拍到了马蹄上,怕公子轨即位之后知道了这件事和自己过不去,连忙跑到公子轨那里去说鲁隐公的坏话,和公子轨定计要杀鲁隐公。鲁隐公没有即位之前,在与郑国的战斗中被俘,被囚禁在尹氏家中。他贿赂了尹氏,并和尹氏在尹氏家的钟巫神主前结盟,一起逃回了鲁国。所以鲁隐公经常去祭祀钟巫。这年的十一月,鲁隐公又去祭祀钟巫,住在寪氏宫中。壬辰这一天,公子翚派人刺杀了鲁隐公。公子轨即位为鲁桓公。鲁桓公和公子翚嫁祸于人,说寪氏弑杀了鲁隐公,派人攻打寪氏。而鲁隐公的葬礼却没有按诸侯的规制举行。
评论:按照史书的记载,鲁隐公死得真冤。但是其中也并非没有可疑的地方。春秋时期国君冲龄即位的并不在少数,比如晋灵公、晋平公和鲁襄公等,为什么鲁桓公就以年幼为由没有即位呢?还有就是鲁隐公做了十一年国君,也一直没说什么时候要让位,只是在公子翚提出杀公子轨的时候才说马上就要让位,即使是真心,那也算是谋划不周吧,也难怪公子轨会相信公子翚的诬告。
不过公子轨和公子翚大概是逃脱不了阴谋家的名声了,特别是后者,为求太宰之位而要谋杀公子,不成之后又弑君,弑君之后还嫁祸他人,实在是小人之典型。他的结局不得而知,而公子轨,也就是后来的鲁桓公死于齐襄公之手,也算是报应不爽。
成语典故:无
三、宋华督弑宋殇公与夷
时间:鲁桓公二年正月戊申,公元前710年
地点:不详,当在宋都商丘
人物:宋华督
宋殇公与夷、宋司马孔父嘉
事件:宋宣公死的时候把君位让给了弟弟宋穆公。宋穆公死的时候就把君位还给宋宣公的儿子与夷,是为宋殇公,并把自己的儿子公子冯送到了郑国。卫州吁之乱的时候,州吁为了立威,要送郑公子段回国,他就派人对宋殇公说公子冯在郑国对宋殇公不利,请宋殇公和他一起伐郑。宋殇公同意了州吁的请求。但是州吁送公子段回国为君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宋国反倒和郑国结怨,于是两国连年征战,百姓疲敝,史书上说宋殇公在位十年,共打了十一次仗,这引起了国人的不满。
《左传》和《史记·宋世家》都说华督因为贪图孔父嘉之妻的美色而起了歹心,我看背后另有原因,留待评论中再细谈。华督利用国人对战事频繁的不满,煽动国人说这都是司马孔父嘉的错,于是耸动国人攻灭了孔氏。因为宋穆公临死时把宋殇公托付给了孔父嘉,所以孔父嘉算是宋殇公的保护人。华督擅杀司马孔父嘉自然引起了宋殇公的震怒,华督一不做二不休,就把宋殇公也给杀了,然后从郑国接回了公子冯,立为宋庄公。
评论:华督杀孔父嘉,弑宋殇公有什么背景呢?我们可以联系当时郑国的鼎盛局面来探讨这个问题。宋殇公初立的时候,郑庄公已经平定内乱,开始向周王的权威挑战了,先是割周王领地内的庄稼,到后来甚至败王师,伤桓王,其势之盛,莫可当也。而宋国与郑国的多次战争也丝毫占不到便宜。眼见郑国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华督想改善宋国与郑国的关系,同时在国内攫取大权,但是他得不到宋殇公的支持,孔父嘉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所以他动了杀机。恐怕这才是宋国这次内乱的真正原因吧。《左传》说华督"有无君之心而后动于恶",可谓是看穿了他的心思。
孔氏在宋国是无法立足了,孔氏子弟四散奔逃,其中一支来到鲁国定居,数代之后而出孔子,孔氏由此再次发扬光大。这也算是本次弑君事件的一个意想不到的产物吧。
成语典故:无
四、晋曲沃武公称弑晋哀侯光
时间:鲁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
地点:汾隰
人物:晋曲沃武公称
晋哀侯光
事件:曲沃武公与晋哀侯在汾隰大战--汾隰就是汾水之滨。晋哀侯战败逃走,不慎使战车旁边的骖马被挂住,或许是被树枝挂住的。晋哀侯的战车不能动了,于是被曲沃武公俘杀--《史记·晋世家》说晋哀侯被杀是在第二年,弑君者是曲沃桓叔之子韩万,当然他是受曲沃武公之命而弑君的。晋大夫栾共叔成殉难。栾成之父栾宾曾经是曲沃武公的祖父曲沃桓叔的师傅,所以曲沃武公本想让栾成加入自己一方,但是被栾成拒绝了。
评论:这是一起比较简单的公室子弟争位而引起的弑君事件。其前因后果本身就由一系列的弑君事件组成的,大家把这篇文章看完了就明白大致过程了,所以也就无须做什么过多的评论了。只是想说说栾成。他与其父各为其主,不因为自己与敌方的渊源而投敌,宁愿慷慨赴死。这是当时的贵族们的道德操守,是中国的士人之道,中国的骑士精神,中国的武士道。
成语典故:无
五、晋曲沃武公称弑晋小子侯小子
时间:鲁桓公七年,公元前705年
地点:不详
人物:晋曲沃武公称
晋小子侯小子
事件:曲沃武公诱杀晋小子侯。具体过程不详。
评论:实在没法评论。只能说曲沃武公实在是心狠手辣,难怪会代晋得国,完成其父祖未竟之事业。而晋侯这边真是风雨飘摇了。
成语典故:无
六、郑高渠弥弑郑昭公忽
时间:鲁桓公十七年十月辛卯,公元前695年
地点:不详,或在郑国猎苑
人物:郑高渠弥
郑昭公忽
事件:郑庄公死后,太子忽即位为郑昭公。但是郑庄公的几个儿子都和他一样强悍,所以诸子争立,国无宁日。简而言之,郑昭公刚即位没多久就被受宋国胁迫的郑大夫祭足赶跑,祭足改立了有宋国背景的公子突为郑厉公。四年后,郑厉公又和祭足有了矛盾,被祭足赶到栎邑。祭足重新迎立了郑昭公,但是郑昭公并没有因此过上安稳日子。早在郑昭公还在当太子的时候,郑庄公想让高渠弥做卿,太子很讨厌高渠弥,于是强烈反对,但是他的意见并没有被采纳。郑昭公重新即位之后,高渠弥害怕会被杀,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十月辛卯这天,高渠弥弑杀郑昭公,而立了昭公的弟弟公子亹。《史记·郑世家》说,高渠弥是利用与郑昭公一起出猎的机会射杀了郑昭公。
评论:虎父无犬子,当真不假。郑庄公和齐桓公,一个是小霸主,一个是霸主,他们的儿子都为了抢国君的位子而打得不可开交。看来晋国的把除了太子之外的公子都送出国的办法确实为避免政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公室力量削弱,却给了异姓乘机而入的机会。通过这次的弑君事件我们还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卿大夫力量的强大,高渠弥仅仅因为郑昭公过去厌恶他,觉得自己有被杀的危险,就抢先弑杀了国君,这在此前恐怕是罕见的。但是高渠弥最终没能逃脱被杀的命运,不到一年他就被挥舞讨乱大旗的齐襄公给车裂了--《史记·郑世家》说高渠弥从齐郑相会之地逃归郑国,不知孰是孰非。而另一个郑大夫祭足则是一个不倒翁,在郑国走马灯似的国君改立、被逐或被杀的事件中一直巍然屹立,让人叹为观止。
成语典故:无
七、齐公孙无知弑齐襄公诸儿
时间:鲁庄公八年十一月癸未,公元前686年
地点:齐都营丘,或在姑棼
人物:齐公孙无知、齐连称、齐管至父
齐襄公诸儿
事件:这次弑君事件的直接导火索是所谓"瓜代"事件。齐襄公曾派连称和管至父到葵丘去戍守,当时正是瓜成熟的时候,于是约定下一次瓜熟的时候就另外派人去替换他们。等到了瓜又一次成熟的时候,齐襄公对两人根本不闻不问。两人派人去请求替换,齐襄公也不允许,于是两人决定弑君另立。他们所选的下一任齐侯人选是齐襄公的堂兄弟公孙无知。齐僖公还在世的时候,很喜欢自己的弟弟的儿子公孙无知,让他享受和太子一样的待遇。齐襄公即位之后就降低了公孙无知的待遇,于是公孙无知心怀不满。《史记·齐世家》还说,齐襄公在做太子的时候还和公孙无知打架而结怨。总之,连称和管至父选定公孙无知作为取代齐襄公的人。两人还找了一个内应,就是连称的堂妹。她在宫中为妾,但是不得宠,公孙无知就以事成之后立她为夫人为条件让她做内应。
这年十二月,齐襄公到姑棼去游玩,在贝丘打猎,碰到据说是公子彭生鬼魂的野猪。公子彭生是齐襄公所指使的,杀死鲁桓公的直接凶手,也是后来鲁国人问罪的时候齐襄公抛出来的替死鬼。至于齐襄公为什么要杀鲁桓公,这里不再赘述,想必多数网友都知道这一段宫闱丑闻。齐襄公听人说那只野猪就是公子彭生的鬼魂,又气又怕,拔箭就射。没想到那只野猪像人一样站立起来,并且啼哭起来。齐襄公吓得倒撞下车,伤了脚并且丢失了自己的鞋。回宫之后--《左传》和《史记·齐世家》原文这里都只有一个"反"字,并没有说明返回哪里,不过我想是返回营丘的公宫的可能性比返回姑棼的行宫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倾向于这次弑君事件是发生在营丘--齐襄公向自己的仆人费索要鞋子,但是找不到,于是齐襄公就迁怒于费,把费鞭打得出了血。费挨打之后走出宫门,正好碰到公孙无知、连称和管至父等人听说齐襄公受了伤要杀进宫去。这些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费捆了起来。费说愿意帮他们弑君,公孙无知等人不相信,费就让他们看自己身上的鞭伤,取得了他们的信任,于是让他们在门外等候,自己先进宫去了。费进宫之后把齐襄公藏了起来,然后到宫门口和公孙无知等人搏斗而死。公孙无知等一拥而上,攻入宫中,杀死了齐襄公的卫士之后发现找不到齐襄公,于是仔细搜查,在门户之间见到齐襄公的脚,于是杀了他。公孙无知被立为新的齐侯。
评论:这是《左传》中记载得很详细的一次弑君事件,其情节也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这个曲折故事中,阴谋、叛乱、鬼魂、忠诚、欺骗以及武斗等戏剧因素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如果再联系到鲁桓公之死这个被折射出来的旧事,则还可以嗅到丑闻的气息。可以想象《左传》所依据的鲁国历史材料中对齐襄公是不会有好感的,所以即使是在齐襄公死于非命的事件中也要拉扯一些关于鲁桓公的事情,于是有了公子彭生阴魂再现的传说。
其实齐襄公这个人作为一个国君来说,干得还是不错的。在他在位期间,齐国吞并了纪国--据说纪国和齐国是世仇,因为纪国国君曾经在周夷王的面前说齐哀公的坏话导致齐哀公被烹杀。不过这个说法见于《史记》而不见于先秦文献,不知是不是史实。但是我想齐国吞并纪国总还是开疆拓土的目的远大于报仇的目的--又压制住了鲁国,渐渐露出了霸主的气象,可以算是齐桓公的霸业的先声吧。但是齐襄公这个人做的为人不齿的事实在太多。通于其妹,还杀其妹夫,这怎么也说不过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齐襄公在暗杀鲁桓公之后几个月就干涉郑国内乱,杀了弑杀郑昭公的高渠弥和高渠弥所拥立的子亹--《史记·郑世家》云高渠弥逃归。这和楚灵王无道还要去讨伐庆封一样可笑。他违背与连称、管至父的约定让人觉得他不讲信用,而且还有点莫名其妙,不知道他是怎么打算的,或许就是随心所欲,不顾后果。结果,他终于因为积怨太多而被弑杀。公孙无知在齐侯的位置上坐了不到一年也被一个叫雍廪的人杀了,这就给齐桓公的登场空出了位置。
成语典故:无
八、宋南宫长万弑宋闵公捷
时间:鲁庄公十二年八月甲午,公元前682年
地点:宋蒙泽
人物:宋南宫长万
宋闵公捷
事件:鲁庄公十年,鲁国在乘丘打败了宋国的军队。鲁庄公亲自用名箭金仆姑射伤了宋大夫南宫长万,鲁庄公的车右遄孙生俘了南宫长万。宋国请求鲁国放归了南宫长万,但是宋闵公却和南宫长万开玩笑说过去我敬重你,现在你成了鲁国的俘虏,我不再敬重你了。南宫长万当然对此怀恨在心。鲁庄公十二年的时候,南宫长万终于在蒙泽杀了宋闵公。《史记·宋世家》说南宫长万跟随宋闵公在蒙泽打猎,博戏时发生争执,宋闵公发怒说了上面的话,南宫长万脸上挂不住,就拿博戏用的棋盘打死了宋闵公。南宫长万在宫门碰到宋大夫仇牧,又杀了他。《左传》说是"批而杀之",就是反手打死了他--过去看过一个通俗版本,说是"一巴掌打死了他",呵呵,这个翻译挺有趣的。《史记·宋世家》说是仇牧带兵平乱,在宫门和南宫长万搏斗,被南宫长万撞在门上给撞死了。最后,南宫长万又在东宫的西边杀了过去曾经弑君的太宰华督,立公子游为君。祸乱一起,公室成员四散奔逃,大多数人都跑到了萧--萧这个地方应该是宋国的一个邑,因为萧叔大心是宋国的大夫。但是《左传·宣公十二年》又有"楚子灭萧",看来萧应该是一个诸侯国。可能萧是宋的附庸,宋国亦有大夫驻萧。也有说法认为因为萧叔大心在这次平乱过程中立了大功,所以宋国把他的封邑萧升格为附庸--公子御说跑到了亳邑。南宫长万派他的弟弟南宫牛和猛获一起围攻亳邑。萧叔大心和宋国戴、武、宣、穆、庄诸公的子孙们联合曹军一起讨伐南宫牛等人,在师这个地方杀了南宫牛,又杀到宋都商丘杀死了公子游,拥立公子御说为君,是为宋桓公。猛获逃到了卫国,南宫长万用乘车载着他的母亲逃到了陈国。《左传》说南宫长万"以乘车辇其母,一日而至",就是说南宫长万自己拉着乘车一天就跑到陈国,《史记·宋世家》说他"有力",看来不假。
宋国人不肯善罢甘休,就请卫国送回猛获。卫国人刚开始不愿答应,卫大夫石祁子说为了保护一个乱臣而得罪一个诸侯国不划算,于是卫国把猛获送回了宋国。宋国人又请陈国送回南宫长万,送了陈国很多好处。陈国人把南宫长万灌醉,用犀牛皮把他裹起来送回了宋国。宋国人把他砍成了肉酱。
评论:宋闵公居然用那种话来开玩笑,只让人觉得当时的人真是直率得可爱,不过宋闵公就是因为这点可爱而死于非命。南宫长万就因为这么一句话就大动肝火,连累得这么多人包括自己丧命,实在是太不明智了。华督没有因弑君而被治罪,结果却死在了另一个弑君的人手下,也不知道他在最后的时刻对因果报应可曾有一点领悟?
成语典故:无
九、郑傅瑕弑郑子仪
时间:鲁庄公十四年六月甲子,公元前680年
地点:不详,当在郑都新郑
人物:郑傅瑕、郑厉公突
郑子仪
事件:出奔在栎的郑厉公花费了将近二十年时间积蓄力量,终于在鲁庄公十四年攻打郑国,在大陵这个地方俘虏了郑大夫傅瑕。傅瑕以接应郑厉公回国为条件请求郑厉公放他回去。于是郑厉公与他结盟而放了他。后来傅瑕果然弑杀郑子仪和他的两个儿子,迎立了郑庄公。《左传》和《史记·郑世家》都为此记载了一个所谓异像:在这次弑君事件前六年,郑国南门内外各有一条蛇相互撕咬,城门内的那条蛇死了。鲁庄公听说这件事后就问大夫申繻是不是有妖孽。申繻说"妖由人兴也",人要作乱,自然会有妖孽。后来果然应验。
郑厉公回国复位之后马上杀了傅瑕,原因自然是觉得此人不可靠。但是他又接着以没有对自己表示欢迎为由逼死了宗伯原繁。不过《史记·郑世家》说郑厉公先责怪原繁不欢迎自己,原繁说"事君无二心"而自杀,郑厉公这才怪傅瑕有二心而杀了他。
评论:傅瑕碰到这么一个乖戾的国君,也真够倒霉的,看样子他如果坚持效忠郑子也是不免一死的。春秋时期像郑厉公这样的国君还真是少见,大夫们帮忙也杀,不帮忙也杀,不知道此时郑国的大夫们是不是都心头打鼓,额头冒汗了。如果《史记》的记载是正确的,那么郑厉公还稍微正常一些,按《左传》的记载他简直就是有杀人的嗜好了。难怪郑厉公得了这么一个谥号。祭足应该庆幸自己早死了两年,否则还不知道是什么结果呢。
成语典故:无
十、鲁圉人荦弑鲁子般
时间:鲁庄公三十二年十月己未,公元前662年
地点:鲁国党氏之宫
人物:鲁圉人荦、鲁公子庆父
鲁子般
事件:鲁庄公夫人哀姜也无出。当年鲁庄公在登台远望时看见台下的党氏宫中有一美女,于是以立她为夫人为条件要和她相好。两人割臂而盟--这种习俗好像现在还有所保留,电影《叶塞尼娅》里叶塞尼娅和奥斯瓦尔多结婚时也割破手臂把伤口合在一起,以示二人结合--后来生了子般。有一次,鲁国在大夫梁氏宫中演习求雨的祭祀礼仪,子般的妹妹--《史记·鲁世家》说是子般所爱慕的粱氏之女--去看热闹,圉人荦在墙外调戏她。子般当然很生气,叫人鞭打圉人荦。鲁庄公说打他不如杀了他,他是个大力士,能把车盖扔过稷门--通常的解释是,能把车盖这么轻的东西扔过城门,当然是要很大的力气的。不过也有说法认为这里的"蓋"字不做车盖讲,而是"盍"字的假借字,指城门的门扇,要扔城门的门扇力气小了也不行。这里姑且采用通常的说法--但是子般并没有杀圉人荦,留下了隐患。
鲁庄公病重的时候考虑到后事的问题,就询问自己的几个弟弟立谁做继承人合适。他先问叔牙,叔牙说要搞兄终弟及,让庆父即位。鲁庄公见叔牙的意思和自己的不一样,就马上叫来了自己的同母弟季友。季友说拼死也要立子般,鲁庄公这才松了一口气,又提起刚才叔牙说要立庆父。于是季友以鲁庄公的名义命令叔牙服毒自杀,说只有这样才能保全他的后代在鲁国的荣华富贵,否则,死罪难免而且还无后于鲁国。叔牙受此胁迫,只好喝了毒酒,死在回家的路上。他的后代成为鲁国的叔孙氏。
鲁庄公死后,子般即位,因为等待举行鲁庄公的葬礼,所以他还住在党氏宫中。十月己未这一天,庆父唆使圉人荦在党氏宫中杀死了子般。季友听说了这件事,也没有去殉死,而是逃到了陈国。庆父在杀了子般之后并没有自己即位,他早先就和哀姜私通,现在就立了哀姜的妹妹的儿子公子启方,是为鲁闵公。
评论:这是鲁国一场延及数年的大动乱的序幕。鲁桓公自己做事无道,教导儿子也无方。鲁庄公对自己的弟弟也无力约束,只能依靠另一个弟弟来拥立自己属意的嗣君。可见春秋时期君权的弱小,也可以理解当时的人为什么那么强调血缘上的亲近关系在政治中的作用了。
叔牙的行为也是当时的人所特有的,牺牲自己而保存家族的延续,这在后世是不可能的。倒不是说后来的人不愿牺牲自己来保护家人,而是即使牺牲了自己也保护不了家人。这又反映出当时家族在政治中的重要地位,一个罪臣的后代依然可以在国中掌大权,后人对此也难以想象吧。
成语典故: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语出《左传·闵公元年》:"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这句话是齐国仲孙湫到鲁国慰问子般之乱后说的话,当时鲁闵公之乱尚未发生,所以归在这次弑君事件当中。
十一、鲁卜齮弑鲁闵公启方
时间:鲁闵公二年八月辛丑,公元前660年
地点:鲁都曲阜公宫中的武闱
人物:鲁卜齮、鲁公子庆父
鲁闵公启方
事件:庆父拥立鲁闵公并非出自真心,于是在短短两年之后又想杀了鲁闵公最终自己当鲁国国君。鲁闵公的太傅过去曾经抢夺了卜齮的采邑,而鲁闵公没有加以禁止,于是卜齮就对鲁闵公不满。庆父就唆使卜齮在公宫中杀死了鲁闵公。
评论:这次弑君事件是子般之乱的续集,是庆父的野心继续膨胀的结果。鲁闵公即位没多久就感到了庆父的威胁,于是请齐桓公出面,请回了季友。但是季友也没能保住鲁闵公的性命,在鲁闵公被弑之后,他再次出逃,这回捎带上了公子申。庆父在国内也不能立足,逃到莒国。季友和公子申回国,公子申被立为国君,是为鲁僖公。鲁国人给莒国人送礼请莒国人送回了庆父,庆父想求饶,没有得到允许,于是庆父自缢而死。庆父一死,鲁难终已。季友后来辅佐僖公治理鲁国,其后人为鲁国季孙氏。而庆父的后人也被立为孟孙氏。季孙氏、孟孙氏,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叔孙氏,成为后来鲁国最大的三家大夫,因为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所以称为"三桓"。
这次弑君事件中,元凶庆父又没有出面,而是再次找了一个人当枪使。不知道为什么圉人荦和卜齮这么心甘情愿为人火中取栗,也许当时的人们比较单纯,有仇必报吧。
成语典故:无
十二、晋里克弑晋子奚齐、晋子卓子
时间:鲁僖公九年十月弑奚齐,十一月弑卓子,公元前651年
地点:晋都绛
人物:晋里克
晋子奚齐、晋子卓子
事件:晋献公宠爱伐骊戎时得到的骊姬,想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于是逼死了太子申生,赶走了公子重耳、公子夷吾。这引起国内支持太子和两个公子的大夫们的不满。鲁僖公九年九月,晋献公病死。临死前,晋献公把奚齐托付给奚齐的师傅荀息。里克等人打算弑君改立,事先告诉了荀息,荀息表示宁愿死也要不负晋献公的嘱托。十月,里克在奚齐守丧的地方杀了他。荀息想马上殉死,有人劝他立骊姬妹妹的儿子卓子,于是荀息立了卓子,完成了晋献公的葬礼。但是十一月,里克又在朝堂上杀了卓子,荀息终于义无返顾地跟着两位公子赴了黄泉。
评论:晋献公不顾朝中众大夫的反对,一意孤行,逼死众望所归的太子申生,赶走了有令名的两个公子,而立奚齐,终于没能得到国内大夫的支持,搭上了两个儿子的命。荀息的行为被人称为守信忠君,但是也可被说成是不识时务,这一点见仁见智吧。
所谓里克事先把要弑君的意图告诉了荀息,似乎不大可能。这种事走漏了风声还能成功的,实在少见。此前有郑厉公想杀祭足夺回权柄,周公黑肩想弑周庄王而改立王子克,都因为事机不密而失败。而且荀息知道了这件事,既不劝阻也不武力平息,而是坐在那里等死,这也与常理不合,再说,他这么做也算不上是忠君了。所以估计荀息事前根本不知道有这么回事。但是在里克杀了奚齐之后,还能跟没事人一样,过一个月再杀卓子就有点不可思议了。可能的解释是荀息此时在朝中是完全孤立的,不能得到任何武力上的支持,可是他在这种情况下不选择带着卓子出逃,而是硬把他往虎口里送,再陪上自己的命,或许他真的有点迂吧。
成语典故:无
十三、齐人弑齐子无亏
时间:鲁僖公十八年三月,公元前642年
地点:不详,当在齐都营丘
人物:齐子无亏
事件:一代霸主齐桓公死后,诸子也是为了争立而相互争斗。齐桓公在世的时候立公子昭为太子,把他托付给了宋襄公。但是齐桓公的宠臣易牙和寺人貂--就是竖刁--却拥立了公子无亏,公子昭只好逃到了宋国。鲁僖公十八年春,宋襄公联合了一些诸侯国伐齐,要送回公子昭。齐人于是弑杀无亏而迎立公子昭,是为齐孝公。但是齐国其他几个公子还是不服,宋国军队又再次打败了四公子的徒众,齐孝公的地位才确定下来。
评论:易牙和竖刁就是管仲曾经劝齐桓公疏远的那两个人。管仲认为这两个人为了讨好齐桓公而做了一些常人做不出的事,于是认为这两个人不是什么善类。据说齐桓公曾经试着疏远他们,但是发现没了这几个人他的日子就不如以前那么舒坦,终于又把他们召回了身边。后来易牙受到齐桓公的妾卫共姬的宠爱,与竖刁合谋,拥立了卫共姬的儿子无亏,引起了齐国的内乱。
齐桓公一共有十几个儿子,其中就有五个先后登上了齐侯的宝座。这在春秋时期也是比较少见的。大概只有郑庄公的儿子们和晋献公的儿子们可以和他们相比。
成语典故:无
十四、晋公子重耳弑晋怀公圉
时间:鲁僖公二十四年二月戊申,公元前636年
地点:晋高梁
人物:晋公子重耳
晋怀公圉
事件: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终于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晋国。护送重耳的秦军进入晋国国境之后,晋怀公也派出军队抵御。但是晋惠公和晋怀公的所作所为已经失掉了民心,军队毫无抵抗意志。秦穆公派出公子絷到晋国军队中进行劝说,晋军就退去了。二月辛丑,跟随重耳出亡的狐偃与秦、晋的大夫们在郇地结盟,立重耳为晋侯。壬寅,重耳进入了晋国军队。丙午,重耳进入曲沃。丁未,重耳朝拜了晋武公之庙。戊申,重耳派人在高梁杀死了晋怀公。
评论:重耳做起事来也是毫不留情,把晋惠公的后人赶尽杀绝,完全消除了公室成员对国君地位的威胁。至此,晋献公的儿子只剩下重耳一个人了,而其他的公室成员早在曲沃代晋和晋献公尽灭桓庄之族的过程中被消灭殆尽了。这个局面为重耳后来治理国家和逐鹿中原提供良好的环境,也为异姓贵族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成语典故:无
十五、楚太子商臣弑楚成王頵
时间:鲁文公元年十月丁未,公元前626年
地点:楚都郢公宫
人物:楚太子商臣
楚成王頵
事件:楚成王很早就立商臣为太子,当时楚大夫子上表示反对,但是楚成王没有听取他的意见。后来,楚成王又想立自己宠爱的王子职,要废黜太子商臣。商臣听到了风声,想搞清楚这件事,就向他的师傅潘崇问计。潘崇说,可以宴请江芈,而对她表现得不恭敬。江芈是楚成王的妹妹。于是商臣依计而行,江芈就发怒说,难怪君王要杀了你而立王子职。商臣连忙去告诉潘崇说这个消息得到了证实。潘崇就问商臣:"你能不能侍奉王子职?"商臣说:"不能。"又问:"能不能出逃?"答:"不能。"又问:"能不能行大事?"答:"能。"于是到了十月,商臣发动甲兵围住了楚成王。楚成王请求吃了熊掌再死,商臣不同意--据说熊掌难熟,楚成王提出这个要求是为了拖延时间。商臣识破了这一点,所以不同意--于是楚成王自缢而死。
评论:当初子上就说商臣这个人"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就是说商臣长相凶狠,为人残忍,可以看出他和潘崇都是聪明人。看商臣和潘崇的对话,活脱脱一个残忍而又决断的人物。自古"行大事"者皆是残而忍人之人啊。楚成王也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君主,到后来竟死在自己儿子手下,令人感慨万千。只有江芈在这个故事里扮演了一个近乎喜剧人物的角色。
据说楚成王自缢之后还有一段故事。商臣刚开始打算给楚成王谥"灵"字--这也未免太狠了,也许是商臣想为自己开脱吧--楚成王不瞑目,改谥"成"字,楚成王这才瞑目。不过这个故事不大可信。
成语典故:无
十六、齐公子商人弑齐子舍
时间:鲁文公十四年七月乙卯夜,公元前613年
地点:不详,当在齐都营丘
人物:齐公子商人
齐子舍
事件:公子舍是齐昭公夫人子叔姬的儿子。因为子叔姬无宠于齐昭公,所以公子舍也没有威信。而齐桓公的儿子公子商人因为在齐桓公死后的争立活动中没有成功,所以多次向国人施舍,结交士人,把家产都用光了,于是向主管公室财物的官员借贷来继续他的施舍。这年五月,齐昭公死了,公子舍即位为齐侯。七月乙卯的晚上--《左传》注曰七月无乙卯这一天,又《春秋》曰此事发生在九月,或许是齐国所用的夏正为七月,周正为九月--公子商人弑杀了齐子舍--《史记·齐世家》说舍是在齐昭公的墓上被杀的。公子商人让他的异母兄公子元当国君。公子元是个明眼人,说你想做国君已经很久了,我能做你的臣下,如果我做国君,岂不是让你又对我多产生怨恨吗?到时候我还能免于祸难吗?还是你做国君吧。于是公子商人即位为齐懿公。
评论:《史记·齐世家》说齐昭公是趁齐孝公死后,与卫公子开方勾结,杀了齐孝公的儿子而即位的。此事不见载于《春秋》和《左传》,所以我这篇文章里没有把这次弑君事件收入。这样看来,齐昭公也是得位不正,结果报应落到他的儿子身上。公子商人明显蓄谋已久要篡位,甚至向公室借钱来资助自己的篡位准备活动,齐昭公和公子舍都拿他毫无办法,可见国君的卑弱和卿大夫的强横。后来齐懿公也因为胡作非为而被弑,齐人迎立公子元为齐侯,是为齐惠公,齐桓公诸子争立的乱局终于告一段落。公子元是一个明智而能保全自己的人,所以他这一支终于在齐国站稳了脚跟。
成语典故:无
十七、宋甸帅某弑宋昭公杵臼
时间:鲁文公十六年十一月甲寅,公元前611年
地点:宋都商丘至孟诸途中
人物:宋帅甸某、宋襄夫人、宋公子鲍
宋昭公杵臼
事件:宋昭公是宋襄公的孙子,公子鲍是宋昭公的异母弟,而宋襄夫人是两人的祖母。宋昭公刚即位就想除去群公子,结果宋国穆、庄之族发难,反把宋昭公的党羽杀了。宋昭公消灭异己不成,反而留下了无道的恶名。宋昭公对宋襄夫人也不恭敬,结果宋襄夫人以宋国戴族为依靠,又杀了一批宋昭公的党羽。公子鲍则是一个仪表堂堂,又会收买人心的人,不仅把国人、卿大夫和公族都拉拢过来,还因为自己的美貌而使他的祖母宋襄夫人对他动了心。不过公子鲍还算正常,没有答应宋襄夫人的要求,于是宋襄夫人就帮助他拉拢国人,还打算立他为国君。
宋国的司城荡氏--宋国的司城就是别国的司空--是宋昭公的党羽,公子荡死后,他的儿子公孙寿辞去了司城的职位,让给了自己的儿子荡意诸。他对别人说宋昭公无道,而司城的地位又高,恐怕会受到宋昭公的牵连,但是又不能弃官不做,因为那样的话他的家族都没有依靠了,只好让自己的儿子做自己的替身,以后就算儿子死了,家族还能得到保存。此时,宋昭公刚即位不久。到鲁文公十六年,宋襄夫人准备动手了。她要宋昭公到孟诸去打猎,从而乘机杀了他。宋昭公知道了宋襄夫人的企图,于是把公宫中的财宝全部带在身边上路了。荡意诸知道了情况就问宋昭公是否打算出逃。宋昭公说,国人、大夫和祖母都容不得他,哪个诸侯肯收留他呢?而且本来是国君,出逃之后就要做别人的臣子,还不如死了好。于是宋昭公就把身边的财宝全部送给随从,让他们都逃走了。宋襄夫人派人去让荡意诸也离开宋昭公,荡意诸说做了他的臣子又在他有难的时候逃走,也无法面对以后的国君了。十一月甲寅这天,宋昭公在去孟诸的途中被宋襄夫人派去的帅甸--帅甸是官名,人名不详。《史记·宋世家》中弑君的执行者是卫伯,或以为这个卫伯就是帅甸的名字--杀死了。荡意诸也一同被杀。
评论:这次弑君事件中的双方自始至终基本都是在围绕权利而争斗,宋昭公为了收权而想去群公子,公子鲍为了篡权而结交国人,宋襄夫人为了帮助公子鲍篡权而策划了弑君行动。公子寿在微妙的形势下想了一个办法来保全自己的家族,虽然似乎太过无情,不过结合鲁公子叔牙的行为,大家可以再次加深对当时家族的重要性的理解。荡意诸本可自保性命,但是他选择了尽忠,与晋栾成的行为可以相比。
成语典故:无
十八、齐邴蜀、阎职弑齐懿公商人
时间:鲁文公十八年五月戊戌,公元前609年
地点:齐申池
人物:齐邴蜀、齐阎职
齐懿公商人
事件:齐懿公还在做公子的时候,和邴蜀之父争夺田地,没有获胜。等他自己做了齐侯,就挖开邴蜀之父的幕,并且把尸体施以刖刑。他又让邴蜀做了自己的架车人。后来他又把阎职的妻子夺来做自己的妾,而让阎职做自己的陪乘。五月,齐懿公到申池游玩。邴蜀和阎职也在池里洗澡。邴蜀用架车的鞭子打阎职,阎职于是发怒。邴蜀说别人抢走了你的妻子你都不生气,打你几下算什么?阎职反唇相讥说和自己的父亲被施刖刑而不报仇的人相比又如何呢?于是两个人就这么密谋决定了行弑君之事。他们杀了齐懿公,把尸体藏在竹林里,并且放弃官职逃走了。
评论:齐懿公这个人真不怎么样。到处得罪人还把仇人留在身边做近侍--这在当时是否也是一种侮辱人的方式?--纯粹养虎遗患,死得这么不明不白也就不奇怪了。看起来邴蜀似乎是早就想杀齐懿公了,但是怕阎职阻拦,所以才故意激怒阎职,从而把他争取为自己的同伙的,如果真是这样,他也是挺有谋略的。两人似乎是齐懿公身边最亲近的近侍了,所以才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杀了国君,还顺利地逃跑。也正是因为他们两人是最接近齐懿公的人,所以邴蜀才把阎职看做唯一能阻拦自己弑君的人。
顺便说说《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的一条趣事。这一年春天,齐懿公定下了伐鲁的日期,却突然生了病。医生说到不了秋天,齐懿公就会死。鲁文公听说了这件事,就进行占卜,祷词竟是:希望齐侯再早一点死。--好嘛,活生生要把人咒死啊。--叔仲惠伯祈祷,卜楚丘占卜。占卜的结果是:齐侯会死得更早,而且不是病死;但是鲁文公不会听到这个消息--因为他死得更早--祈祷的人也有祸事。结果,到二月鲁文公就死了;五月,齐懿公被杀;十月,叔仲惠伯在鲁公子遂弑杀嗣君恶的事件中死难。占卜的结果一一应验。呵呵,我只想说"害人之心不可有"啊。
成语典故:无
十九、鲁公子遂弑鲁子恶
时间:鲁文公十八年十月,公元前609年
地点:不详,当在鲁都曲阜
人物:鲁公子遂
鲁子恶
事件:鲁文公夫人是哀姜,生了公子恶和公子视;次妃敬嬴受宠而生了公子俀。敬嬴私下与公子遂勾结,把公子俀托付给他。--《史记·鲁世家》说是公子俀与公子遂勾结。--鲁文公死后,公子遂就想立公子俀为君,但是叔仲惠伯不同意。正好此时发生了齐懿公被弑的事件,齐人拥立了公子元为齐惠公。公子遂和叔孙得臣到齐国去祝贺齐惠公即位,同时也对齐国来参加鲁文公的葬礼表示感谢。公子遂利用这个机会,向齐惠公提出了改立的想法,希望得到齐国的支持。齐惠公刚刚即位,也想得到鲁国的支持,于是表示同意公子遂的想法。到十月,公子遂就杀了鲁子恶和公子视,立公子俀为鲁宣公。因为叔仲惠伯反对公子遂改立的行为,所以公子遂假借鲁侯的命令把叔仲惠伯诱骗到公宫中杀了他。
评论:公子遂是在春秋时期鲁国的第一个掌握了国家大权的大夫,可以说是鲁国"大夫执国命"的开端,所以他敢于弑君改立。他与公子庆父的区别在于,他并没有自己做鲁侯的打算。但是公子遂的行为在鲁国仍然不能得到广泛支持,当他的家族势力还很强大的时候,这个矛盾被掩盖了,而一旦他的势力有了薄弱的地方,其他家族就会利用机会消灭他的家族。公子遂死后,他的儿子公孙归父出访时其靠山鲁宣公恰好死了,季孙行父就用弑君的罪名驱逐了公孙归父。
通常情况下,诸侯在插手别国改立国君的事件时,总会支持自己的外甥,但是齐惠公抛弃了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鲁子恶,反而支持了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公子俀。这在当时是比较少见的,这可能与齐国相对于其他国家不太重视血缘在政治中的作用有关系,但是也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与血缘开始脱钩的现象。
成语典故:无
二十、莒太子仆弑莒纪公庶其
时间:鲁文公十八年,公元前609年
地点:不详,当在莒都莒
人物:莒太子仆
莒纪公庶其
事件:莒纪公宠爱公子季佗而废黜了太子仆,对国人又多行无礼之事,于是太子仆依靠国人弑杀了莒纪公。
评论:莒太子仆弑君之后也在国内呆不下去,带着财宝逃到鲁国。莒国被时人视为蛮夷,但是似乎蛮夷也不能容忍弑君的事,尽管国人也参加其中。
成语典故:无
[
本帖最后由 东方无翼 于 2006-11-24 13:24 编辑
]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YellowBird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45
帖子
41
编号
5553
注册
2004-2-23
#2
发表于 2004-6-1 06:0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一、晋赵穿弑晋灵公夷皋
时间:鲁宣公二年九月乙丑,公元前607年
地点:晋桃园
人物:晋赵穿、晋赵盾
晋灵公夷皋
事件:晋襄公临死前把公子夷皋托付给了赵盾。但是赵盾却另有打算,他想迎立在秦国的晋文公的儿子公子雍。但是晋襄公夫人穆嬴通过哭闹而使晋国的大夫们不得不立公子夷皋为晋灵公,并且出兵击退了护送公子雍的秦军。晋灵公为君无道,干了很多荒唐事。赵盾屡次进谏,晋灵公也不予理会,反而派人要刺杀赵盾。刺客在凌晨的时候潜入赵氏之宫,看见赵盾已准备好上朝,正在打盹儿。刺客有感于赵盾勤政,不忍下手,就在庭中的槐树上撞死了。晋灵公又想了一个办法,请赵盾进宫喝酒,想在席间杀了他。赵盾的车右提弥明看穿了晋灵公的企图,保护赵盾离开。晋灵公放出巨犬,派出甲士追杀赵盾。赵盾在提弥明和甲士中一个曾受赵盾施舍的人灵辄的帮助下逃出了公宫,并想逃亡出国。但是他还没走到国境上,他的堂兄弟赵穿就把晋灵公杀死在桃园,于是他马上返回了晋都绛。
评论:这件事在《左传》中也记载得非常详细,但是我想大家基本上都知道这件事的细节了,所以写得比较简略。《史记·晋世家》所记与《左传》有一些不同,这里不再赘述。《左传》中把赵盾写成了一个贤臣,而晋灵公则完全是一个昏君形象。赵盾可以说是一个能臣,但是要说是一个贤臣,恐怕还不够格。他登上中军将的位置本身就是一个骗局,后来又是大杀异己,又是刺杀公子,又是驱逐政敌,好不热闹。"夏日之日",他可不是什么温和的君子。至于晋灵公是不是那么暴虐,我们不得而知。一般认为,《左传》中所写的晋灵公是经过丑化的。这个说法大致不错。赵盾从一开始就对晋灵公不满意,在他做国君期间自然对他不会有什么好印象,说不定早就想弑君改立了。时人董狐就已经在史书上直书"赵盾弑其君",他的理由有二,一是"亡不越竟",二是"反不讨贼"。先看"亡不越竟",赵盾出逃在先,赵穿弑君在后,如果赵盾不先知道赵穿会弑君,那么他怎么会在出逃的半路上得知此事而返回绛都,赵盾逃跑的速度按理不会比传递消息的人慢吧,除非他想被晋灵公派来追杀他的人杀死。由此可知,赵穿弑君,赵盾事先肯定是知情的。再看"反不讨贼",赵盾返回绛都之后非但没有论赵穿的罪,反而派他到成周去迎立公子黑臀为晋成公。可见,赵盾对赵穿不仅不怪罪,其实是很器重的,个中原因嘛,自然是赵穿成功弑君立了大功了。《左传》上的赵盾还一副很无辜的样子呼天抢地地喊冤,另外还抬出孔子来替他辩解。一个早有预谋的弑君乱臣都能写成一个贤臣,把一个国君写成暴君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此事成为晋国异姓贵族把持朝政的开端。被赵盾拥立的晋成公不敢得罪赵氏,让赵盾的异母弟赵括做了公族大夫,又把其他异姓贵族的子孙收为公族、余子、公行。从此,公室的力量就被异姓大夫掌握了。
成语典故: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语出《左传·宣公二年》:"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二十二、郑公子归生弑郑灵公夷
时间:鲁宣公四年六月乙酉,公元前605年
地点:不详,当在郑都新郑
人物:郑公子归生,郑公子宋
郑灵公夷
事件:楚国向郑灵公赠送了一只大甲鱼,郑灵公准备把这只甲鱼和朝中大夫们共享。正好这时公子宋和公子归生要进见,公子宋的食指突然自己动了起来,公子宋就把食指给公子归生看,并且说以前凡是出现这种情况,他一定会品尝到美味。两人进了公宫,正好看见宰夫要肢解那只甲鱼,两人相视而笑。郑灵公看见他们在笑,也好奇地问他们为什么笑。公子归生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郑灵公。等到大夫来吃甲鱼的时候,郑灵公惟独不给公子宋吃。公子宋大怒,把指头在甲鱼汤里蘸了一下,吮了一下手指就走了。郑灵公也大怒,想要杀了公子宋。公子宋就和公子归生商量先下手为强。但是公子归生不敢弑君,说哪怕是畜生老了也不敢随便杀了,何况是国君呢。公子宋就跑到郑灵公那里去反过来说公子归生的坏话。公子归生又害怕了,就同意了公子宋的计划。六月乙酉这天,公子归生弑杀了郑灵公。
评论:这次弑君事件中的三个角色性格分明。公子宋气量狭小,睚眦必报而且狡猾多端。公子归生是个老好人,胆小怕事,任人摆布。郑灵公是小孩习性,好开玩笑,不计后果,好象还有点健忘。像这次这样因为吃东西而弑君的事情,不仅在当时是绝无仅有,而且好象还是空前绝后的。公子归生也是在死后才被追究了弑君之罪,郑国人降低了他的葬仪而驱逐了他的家族。而公子宋这个人则似乎销声匿迹了,再也不见于史籍。
成语典故:食指大动,语出《左传·宣公四年》:"子公之食指动。"
染指,语出《左传·宣公四年》:"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二十三、陈夏征舒弑陈灵公平国
时间:鲁宣公十年五月癸巳,公元前599年
地点:陈国夏氏之宫
人物:陈夏征舒
陈灵公平国
事件:陈灵公及陈国大夫孔宁、仪行父与大夫御叔之寡妻夏姬私通。三人常常以此为玩笑,甚至公然在朝堂上开玩笑,还杀了进谏的大夫泄冶。当他们最后一次在夏氏宫中玩乐的时候,他们肆无忌惮的玩笑终于葬送了陈灵公的性命。陈灵公对仪行父说夏征舒长得像仪行父,仪行父回答说也像陈灵公。夏征舒听了这些话,终于忍无可忍。等陈灵公要离开的时候,夏征舒在马厩里射死了陈灵公。孔宁和仪行父逃到了楚国。
评论:这是当时很著名的一起丑闻,所引起的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陈灵公和孔宁、仪行父的丑行在很多资料中都被提及,比如《国语》就记载王朝卿士单襄公路过陈国的时候看到陈国的景象以及陈灵公的行为,回去之后就对周定王说陈国要灭国,要不然陈灵公也有大祸。陈灵公被杀之后,楚庄王讨伐夏征舒的弑君之罪,发兵占领了陈国。楚庄王车裂了夏征舒,并且打算把陈国作为楚国的一个县。经过楚国大夫申叔时的劝告,楚庄王才让陈国复国。这样才使得单襄公的两个预言只应验了一个半。陈灵公君臣三人玩乐无度,终于玩掉了陈灵公的性命,还差点玩掉了陈国的社稷。
成语典故:无
二十四、郑人弑郑子繻
时间:鲁成公十年四月,公元前581年
地点:不详,当在郑都新郑
人物:郑子繻
事件:鲁成公九年,郑成公到晋国去朝见。晋国人因为当时郑国与楚国私下来往而扣留了郑成公。郑大夫公孙申出了一个主意,要出兵围困许国,并且假装要改立新君,而不急着派使者去晋国,晋国见郑国并不以国君被扣为意,就会放归郑成公了。于是郑国军队包围了许国。郑公子班听了公孙申的计策,就真的想改立新君了,于是在鲁成公十年三月立公子繻为郑伯。但是繻得不到郑国人的支持,才过了一个月,郑国人就杀了繻,立郑成公的太子髡顽为郑伯,公子班逃到许国。晋大夫栾书见郑国立了新君,觉得再扣着郑成公也没多大意义了,于是带兵送郑成公回国。晋国和郑国重新结盟,郑成公回国。郑成公向改立新君的人问罪,杀了公孙申和他的弟弟叔禽。按《左传》所记的日期,似乎郑成公还没有回国就杀了两人。--《史记·郑世家》所记载的内容与《左传》有差别。《史记·郑世家》说这年春天,郑国害怕晋国的围困,公子班才立了公子繻。晋国听说郑国改立,于是放归郑成公。郑国人听说郑成公要回来了,才杀了繻而迎归郑成公。
评论:其实公孙申的计策是不错的,这种事情是有先例的,晋国也确实是在听说郑国立新君之后才放回了郑成公。而郑成公却对公孙申怀恨在心,甚至还没回国就急着杀了他,他的心胸也未免太狭隘了。不过公子班所立的新君也有点问题,放着太子髡顽不立而立公子繻,难怪国人不答应。公子班在新君的人选上是否也确实有一点私心呢?
成语典故:无
二十五、曹公子负刍弑曹嗣君曹宣公太子
时间: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
地点:不详,当在曹都陶丘
人物:曹公子负刍
曹嗣君曹宣公太子
事件:鲁成公十三年夏天,曹宣公带领曹军跟从晋君参加麻隧之战,死在军中。当时曹国人让公子负刍留守,让公子欣时去迎回曹宣公的遗体。到了秋天,公子负刍杀了嗣君曹宣公的太子--史书未记名--而自立,是为曹成公。
评论:这次弑君事件也比较简单,可能只是单纯的弑君篡位。曹宣公的太子连名字都没留下,可见当时曹国已经非常弱小,根本不能引起人的注意了。此次弑君事件发生之后,诸侯请晋国发兵伐曹平乱,但是晋国以刚打过仗为由要求推迟,两年后才伐曹把曹成公抓到了成周--为诸侯国平定乱事是霸主的责任之一。当时诸侯想立公子欣时为曹伯,公子欣时固辞,跑到了宋国。又过了一年,在曹国人的请求下,公子欣时回国,曹成公也回国。
成语典故:无
二十六、晋程滑弑晋厉公州蒲
时间:鲁成公十八年正月庚申,公元前573年
地点:晋旧都翼
人物:晋程滑、晋栾书、晋中行偃
晋厉公州蒲
事件:晋厉公想要消灭国内的强大异姓贵族,把大权重新收回到国君手中。正好此时晋国最大的一家异姓贵族郤氏自恃势力强大,傲慢无礼,四面树敌,不仅得罪了晋厉公和他的宠臣,而且还得罪了其他贵族,于是晋厉公和他的宠臣决定从郤氏下手。鲁成公十七年十二月壬午,晋厉公的宠臣长鱼矫和清沸魋闯进郤氏宫中,杀死了郤氏的三卿郤至、郤锜、郤犨,并把他们暴尸于朝,灭了郤氏。至此,晋厉公的集权行动获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晋厉公的宠臣胥童趁热打铁,带兵把栾书和中行偃也抓到朝堂上,长鱼矫建议把他们一起杀死。但此时,晋厉公起了妇人之仁,说一天就杀了三个卿,实在不忍心再杀人了。长鱼矫知道事情不妙,就逃到狄人那里。晋厉公释放了栾书和中行偃,还好言安慰。两人当面感恩戴德,一转身就策划要杀了晋厉公。两人趁晋厉公到匠丽氏那里去游玩的时候劫持了晋厉公。--《国语·晋语六》说晋厉公就被囚禁在匠丽氏宫中,或许也是在那里被杀。--他们想找另外两家强卿范匄和韩厥来帮忙,但是那两位都不愿意背负弑君的恶名,推辞了。栾书和中行偃就先杀了胥童。到鲁成公十八年正月庚申,栾书和中行偃派程滑弑杀晋厉公--《史记·晋世家》说晋厉公被囚六日而被杀,与《左传》有异--并把他用一辆车葬在翼东门外。晋厉公的葬礼规格没有达到诸侯的标准,也没有和晋国先君葬在一起,显然是栾书、中行偃故意贬低他的地位。
评论:又一个颇有作为的国君死在阴谋家的手下。晋厉公在位时,扭转了前两代国君在与楚国争霸的过程中渐落下风的趋势。鲁成公十六年,晋厉公刚带领晋军在鄢陵之战中打败了楚军,重新夺回中原霸权,一年多之后就在进行集权的努力过程中因为一时心软而功败垂成,反而被杀。栾书这个人可与赵盾一比,是个能臣而非贤臣,他的政治能力很强,他的阴谋能力同样很强。他先在鲁成公八年,利用赵盾的儿媳、晋景公的姐妹赵庄姬与赵盾的异母兄弟赵同、赵括的矛盾,鼓动晋景公几乎灭了赵氏。后来他因为晋厉公在鄢陵之战中不用他建议的战术而采纳了郤至的意见而对郤氏嫉恨,在晋厉公灭郤氏的过程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过如果晋厉公当时连他和中行偃也一起杀掉的话,栾书可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成为后人的笑柄了。晋厉公不知不觉地成为了栾书消灭异己的工具,最后还死在他手里。尽管这样,栾书在时人的评价中还很不错。他的儿子栾黡为人很差,但是当时人们都认为因为有栾书的德行的荫蔽,栾氏在栾黡一代还没事,到栾黡的儿子栾盈时才会灭族,当然这可能是《左传》作者根据后来的史实附会的。郤至的形象在《左传》中有很大矛盾,有时他非常狂傲,有时又谦让有礼,也许他的事迹也是经过涂抹的。
晋厉公的死标志着晋侯收回权力的努力基本失败。后来栾书、中行偃所迎立的晋悼公虽然还能控制住臣下,但是随着他的英年早逝,幼子即位,晋国国君集权的希望完全丧失了。
成语典故:无
二十七、郑公子騑弑郑僖公髡顽
时间:鲁襄公七年十二月丙戌夜,公元前566年
地点:郑鄵
人物:郑公子騑
郑僖公髡顽
事件:郑僖公还是太子的时候,曾分别到晋国和楚国去朝见,都表现得不恭敬。到他即位的元年,又到晋国去朝见。郑大夫子丰想借晋国的力量废了郑僖公,被公子喜制止了。鲁襄公七年十二月,诸侯在鄬举行会盟。公子騑做郑僖公的相礼,郑僖公又表现得很不恭敬,还杀死了劝谏的侍从。到了鄵这个地方,公子騑晚上派人弑杀了郑僖公--《史记·郑世家》说是公子騑朝见郑僖公的时候,郑僖公不礼貌,公子騑生气而指使厨人毒死了郑僖公--向诸侯说郑僖公暴病而死。
评论:我想郑僖公的死还是和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关系。大家都知道郑国处在晋楚两大国之间,经常不知道该服从哪个国家。公子騑是亲楚派,而郑僖公则比较倾向于服晋。当时楚国经常侵伐陈国,鄬之会就是为了救援陈国。郑僖公被弑杀,有可能是公子騑为了依附楚国而清除障碍的结果。到第二年,郑国就在公子騑的主持下与楚国和好了。
成语典故:无
二十八、齐崔杼弑齐庄公光
时间:鲁襄公二十五年五月乙亥,公元前548年
地点:齐都营丘崔氏之宫
人物:齐崔杼
齐庄公光
事件:齐国大夫棠公的妻子棠姜是崔杼的家臣东郭偃的姐妹。崔杼在吊唁棠公的时候看到棠姜貌美,就娶了她。棠姜的美貌又吸引了齐庄公,齐庄公数次到崔氏宫中与棠姜私通。齐庄公又拿崔杼的冠赏赐给别人--似乎是有废崔杼的卿位的意思--这引起了崔杼的强烈不满,再加上害怕晋国对齐庄公反晋政策的报复,崔杼就想弑杀齐庄公来与晋国和解,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机会。齐庄公有一个近侍叫贾举,因故被齐庄公鞭打,但是齐庄公后来又亲近他,于是他愿意做崔杼的内应。
这年五月,崔杼称病不朝。乙亥这一天,齐庄公到崔氏宫中探望崔杼,又想和棠姜私通。棠姜进入室中,与崔杼从侧门出去了--《史记·齐世家》说棠姜与崔杼在室中闭门不出。齐庄公就拍打着门柱唱起歌来--未知其意,有人认为齐庄公是以为棠姜不知道他来了,所以唱歌想让她出来,又有说法说是因为齐庄公知道自己受骗了,所以唱歌悔过,后一种说法似乎不太可信。贾举让齐庄公的随从在门外等候,自己进去把门关上了。这时,崔杼埋伏好的甲士冲了出来,齐庄公登上高台请求甲兵退去,被拒绝了;又请求与崔杼结盟,又被拒绝了;请求到祖庙中自杀,还是被拒绝了。齐庄公想翻墙逃跑,被射中大腿而跌下墙来被杀死。崔杼又杀了一些与齐庄公亲近的人--其中有一个人也叫贾举,一般认为与前面提到的近侍贾举是两人,但是有点太巧合了,或许贾举也死在这次弑君事件中,或许被崔杼灭口?--立齐庄公的弟弟公子杵臼为齐景公。
评论:这次弑君事件被称为"崔庆之乱",因为庆氏也是崔氏一党。这次事件非常有名,主要是因为在这次事件中发生了齐国太史及其两个弟弟因为在史书上直书"崔杼弑其君"而被崔杼杀死的事。太史的第三个弟弟还是这么写,崔杼知道自己不可避免会留下弑君的恶名,于是不再杀他。齐国南史氏听说接连有三个太史氏的人因直书而被杀,也拿着竹简去准备记录弑君事件,听说已经记了下来才回去。可见当时的史官是很尽职而且很勇敢的。
另一个在此次事件中表现出众的人是晏婴--就是使楚的晏子--当时齐庄公的亲信们或死难,或逃亡,晏婴并非是齐庄公的宠臣,他独自站在崔氏之宫门外,既不赴死也不逃亡,而是等门开了以后进去按礼制对齐庄公的死表示哀痛,然后就走了。有人劝崔杼杀了晏婴,崔杼说他有民望,放了他可以得民心。后来,崔杼立齐景公,与国人在太庙结盟,盟辞是:"所不与崔、庆者。"--这句盟辞省略了后一句"有如某某",整个盟辞的意思是不附和崔氏、庆氏的人没有好结果--而晏婴仰天长叹盟誓说:"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这样就巧妙得免去了对崔杼的效忠。
齐庄公之被弑,主要原因还是他的一贯的反晋立场。他的父亲齐灵公也是一个不愿意依附晋国的齐侯,结果引发了齐晋之间的一场大战平阴之役。齐灵公雷声大雨点小,被晋国与诸侯联军的声势吓住,从平阴战场逃回,甚至想从国都逃跑,太子光也就是后来的齐庄公苦谏才劝住齐灵公。也许是因为这次经历,齐庄公与晋国势不两立,利用晋国的栾氏之乱出兵伐晋。崔杼怕晋国来报复,所以才弑君向晋国解说。至于齐庄公与棠姜私通的事,只不过是导火索,甚至只是一个幌子而已。
成语典故:无
二十九、卫宁喜弑卫殇公剽
时间:鲁襄公二十六年二月辛卯,公元前547年
地点:不详,当在卫都帝丘
人物:卫宁喜
卫殇公剽
事件:早在鲁襄公十四年宁殖与孙林父驱逐了卫献公,立公孙剽为卫侯。鲁襄公二十年,宁殖临死前因为不愿意在史书上留下逐君的名声,要自己的儿子宁喜迎回卫献公。于是宁喜派人与卫献公联系,卫献公许诺说如果宁喜能让他回国复位,他就让宁喜完全控制朝政,而他自己则只主持祭祀事宜。于是鲁襄公二十六年二月庚寅这一天,宁喜趁孙林父在其封地的机会突然攻打卫都帝丘的孙氏之宫。刚开始进攻不利,宁喜甚至想逃亡了。但是孙林父的儿子孙襄受伤过重而死,孙氏宫中晚上一片哭声。国人听见哭声,就把宁喜召回来继续攻打孙氏之宫,终于攻破。第二天,宁喜就弑杀了卫殇公和太子。孙林父以其封地归附了晋国。甲午,卫献公回国复位。
评论:这次弑君事件是因宁殖不想在史书上留下骂名而起的。卫献公与孙林父、宁殖的矛盾一则出于卫献公的无礼,二则也由于受到被卫献公责打的乐师的推波助澜,似乎罪责并不完全在孙林父和宁殖一边。--其中说不定也有晋国的影响,晋国真是无处不在啊--在《春秋》只记"卫侯出奔齐",并没有指责孙林父、宁殖的意思,不知道是本来如此还是如宁殖所愿在卫献公复位之后做了改动,但是孙林父并没有参与让卫献公复位的行动,连孙林父逐君的事也一并掩盖了,似乎不应该,那么很可能《春秋》的记载本来就没有归罪于孙林父和宁殖,而《左传》的记载中卫献公之母定姜也认为卫献公是有罪而被驱逐的。也就是说,其实宁殖让卫献公复位的愿望并不是一个合理的事情。而宁喜为了实现他的父亲的愿望,弑君而迎卫献公回国,就算是为其父掩盖了罪责,但是他自己却背上了弑君的名声,不知算不算得不偿失。我怀疑所谓宁殖的遗命也不过是个借口,"政由宁氏,祭则寡人"才是宁喜弑君的真正动力。但是后来宁喜还是因为专权而被卫献公杀死,可见卫献公确是一个有手腕的国君,这在当时倒是少见的。
成语典故:无
三十、吴阍弑吴王余祭
时间: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
地点:不详
人物:吴阍
吴王余祭
事件:吴人攻打越国的时候俘虏了一个越国人,让他看守吴国的船,称他为"阍"--阍是看门人的意思。吴王余祭去船上视察的时候,这个阍突然用刀杀了他。
评论:这个事件要说是弑君事件其实比较勉强,我想这个阍是一直把自己当作越国人的,吴王余祭应该算是被外国人杀死的。但是《春秋》和《左传》上都说是"弑",我只好把这件事也收录到这篇文章中了。
成语典故:无
三十一、蔡太子般弑蔡景侯固
时间:鲁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3年
地点:不详,当在蔡都上蔡
人物:蔡太子般
蔡景侯固
事件:蔡景侯为太子般娶了楚国的女子,自己又和楚女私通,于是太子般杀了蔡景侯。
评论:蔡景公的丑行似乎早就在诸侯之间传开了,早在两年前郑大夫子产就说"其为君也,淫而不父",还说他这样的人"恒有子祸"。两年之后子产的预言就变成了现实。这件事的起因和卫宣公把自己给太子急子娶的齐女宣姜收为自己的妾很相似,但是结局却不同。卫宣公为了让宣姜的儿子即位而杀了太子急子,还误杀了宣姜的一个儿子公子寿。
成语典故:无
三十二、莒公子展舆弑莒犁比公密州
时间:鲁襄公三十一年十一月,公元前542年
地点:不详,当在莒都莒
人物:莒公子展舆
莒犁比公密州
事件:莒犁比公有两个儿子公子弃疾和公子展舆。他开始立公子展舆为太子,后来又废了他。
莒犁比公很暴虐,国人痛恨他。于是公子展舆就依靠国人弑杀了莒犁比公,自立为国君。公子弃疾逃到了齐国。
评论:这次弑君事件和发生在鲁文公十八年的莒太子仆弑莒纪公庶其的事件简直是雷同,我都有点怀疑《左传》作者在记录这两次事件时是否没有太重视。两次弑君事件的区别在于前一次的弑君者太子仆出逃了,而后一次的弑君者公子展舆却自立为君了。
成语典故:无
三十三、楚公子围弑楚郏敖麇
时间:鲁昭公元年十一月己酉,公元前541年
地点:楚都郢公宫
人物:楚公子围
楚郏敖麇
事件:公子围是楚共王之子,楚康王之弟。楚康王死后,其子公子麇即位为楚王。公子围就有了弑君篡位的打算。这年冬天,公子围到郑国去聘问。还没走到边境上,就听说楚王麇得了病,公子围就连忙赶回郢。十一月己酉,公子围借口探病到公宫中去,勒死了楚王麇--楚王麇死后没有谥号,因葬在郏而被称为郏敖--又杀了楚王麇的两个儿子和太宰伯州犁,公子围的两个弟弟公子比和公子黑肱都逃到了国外。公子围就即位做了楚王,是为楚灵王。
评论:公子围从郏敖即位起的四年里,非常明显得表露出其篡位的企图,以至于在诸侯之间几乎人人都知道,在楚国国内自然更是路人皆知,而郏敖对此毫无办法。也许就像第一个预言公子围要篡位的人郑国大夫子羽说的一样"松柏之下,其草不殖",有这么一个势力强大,野心勃勃的叔辈在身边,郏敖的国君位子只不过是有名无实而已。大概楚灵王自恃势力大,党羽多,对自己的几个弟弟都没有什么戒心,特别是对于留在国内的公子弃疾没有防备,结果给后来自己被逼死留下隐患。楚灵王似乎对于自己得位不正的事情也毫不介意,根本不把稳定国内局势放在心上,一心专注于参与中原争霸和平定吴国的骚扰。他接连灭掉了陈、蔡等长期依附楚国,历代楚王都没有吞并的诸侯国,又在中原地区大肆筑城,还多次对吴国用兵,终于因为失去民心而造成国内大乱,他的太子被杀回国来的公子比等人杀死,自己也走投无路而自缢。
成语典故:无
三十四、许太子止弑许悼公买
时间:鲁昭公十九年五月戊辰,公元前523年
地点:不详,当在许都析
人物:许太子止
许悼公买
事件:这年夏天,许悼公得了疟疾。五月戊辰这天,许悼公喝了太子止送上的药就死了。太子止逃到了晋国。
评论:太子止是否有弑君之心我们无从得知。《春秋》说他弑君,主要是指责他不经过医生而私自献药导致许悼公死亡。不过也有人认为疟疾既不是致命的病,治疗疟疾的药里也没有猛药,太子止献上的就是毒药。
成语典故:无
三十五、吴鱄设诸弑吴王僚
时间:鲁昭公二十七年四月,公元前515年
地点:吴都吴公子光之宫
人物:吴鱄设诸、吴公子光
吴王僚
事件:据说公子光对吴王僚即位很不服,很早就怀有弑君篡位的想法。伍子胥向他推荐了刺客鱄设诸--就是通常说的专诸。这年春天,吴国趁楚国国丧的机会攻打楚国,结果军队被楚军困住了。公子光觉得这是弑君的好机会,于是就设计要杀吴王僚。他在自己宫中堂下的地下室里埋伏下甲兵,然后请吴王僚到自己宫中赴宴。吴王僚的防备非常周密,从大路边到公子光的宫门一直到堂上的坐席两边都坐满了他的卫士。上菜的人要在门外换衣服,然后上堂膝行到吴王僚座前,就这样两边卫士所拿的铍--一种类似刀剑的武器--还要抵到上菜者的身上--防护这么严密,大概吴王僚也知道自己身边危机重重。不知道《英雄》是不是抄袭了这个创意--于是鱄设诸就使出了奇招,把剑藏在鱼肚子里送上堂去。公子光借口有脚疾,躲到地下室去了。鱄设诸就从鱼肚子中抽出剑来杀了吴王僚,而他自己也被吴王僚的卫士们杀死了。
评论:这是一次非常著名的弑君事件,估计在这四十三起弑君事件中名气要排第一,除了《史记·刺客列传》的精彩记载之外,众多的野史传闻的夸张演绎,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种种文艺创作是造成这个结果的重要原因。"鱼肠剑"的传说脍炙人口,也是大量戏剧小说,甚至很多游戏中的重要道具。公子光弑君的动机是做这种事最普通的驱动力--夺权,不过他登上吴王的位置之后倒确实为吴国的强大做了很多工作,为后来吴国在春秋末期赶上争霸的尾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语典故:无
三十六、薛人弑薛子比
时间: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
地点:不详
人物:薛子比
事件:不详
评论:这次弑君事件有经而无传,所以我们没法知道事件具体过程。
成语典故:无
三十七、蔡人弑蔡昭侯申
时间:鲁哀公四年二月庚戌,公元前491年
地点:不详,当在蔡都下蔡
人物:蔡昭侯申
事件:蔡昭侯打算到吴国去,蔡国的大夫们怕他又要迁都,就群起而攻之。他们追杀蔡昭侯,公孙翩掩护着蔡昭侯逃跑--《左传》原文是"承公孙翩逐而射之",有的看法认为"承"字独为一句,那么公孙翩就是追逐蔡昭侯,并最后杀死他的人;有的看法认为"承"字和后面的字是一句,但是对"承"字的意义的解释也不同,有的认为是"佐助"的意思,那么公孙翩还是杀死蔡昭侯的人,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承"是"尾随"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蔡大夫们追杀蔡昭侯,公孙翩为蔡昭侯殿后。根据公孙翩后面的行为,采纳最后一种说法--但是蔡昭侯还是被射中,逃进一家民居就死了。公孙翩凭两支箭守着民居的大门,蔡国大夫们不敢冲进门去。蔡大夫文之锴后到,说大家一起冲上去,最多就死两个人。文之锴自己拿着弓冲在前面。公孙翩用箭射中文之锴的手肘,文之锴上去杀了他。
评论:蔡国迁都次数太多,以至于蔡国大夫们怕国君要迁都就杀了他。这也是当时在夹缝中生存的小国的无奈。蔡国屡受楚国的欺凌,甚至国君被诱杀,一度灭国。所以蔡国在大国的胁迫下,数迁国都。此时吴国强大,蔡昭侯去吴国朝见,蔡国大夫们就以为国君又想迁都,真正成了惊弓之鸟了,蔡昭侯死得也太不清不楚了。
成语典故:无
三十八、齐朱毛弑齐子荼
时间: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
地点:齐赖至骀途中
人物:齐朱毛,齐悼公阳生
齐子荼
事件:齐景公的嫡子早死,齐景公宠爱他的妾鬻姒的儿子荼,想立他为太子。但是齐国的大夫们不愿意让公子荼当国君,于是向齐景公提出立嗣的问题,但是被齐景公搪塞了过去。齐景公病重的时候,把公子荼托付给上卿国夏和高张,把自己的其他儿子安置在莱这个地方。等齐景公死后,他的儿子们就四散奔逃了。
此时齐国大夫陈乞想独揽朝政,于是想除掉大夫中地位最高的国夏和高张,因此用反间计破坏了国、高二人与诸大夫的关系,最后终于借诸大夫的力量赶走了国夏和高张。齐子荼是由国、高二人保护的,赶走了国、高二人之后,荼也就地位难保了。陈乞从鲁国召回了公子阳生,想立他为国君。这年十月丁卯,陈乞召诸大夫结盟,要改立公子阳生。但是陈乞又不愿意担这个名声,于是就说这是大夫鲍牧的主意。当时鲍牧正喝得醉醺醺的--也许这就是陈乞污蔑他的原因,想趁他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栽赃给他,免得他反驳--但是也明白了陈乞的意思,说当年齐景公宠爱齐子荼,甘愿假扮牛给荼骑,结果磕掉了门牙--可见其宠爱之甚--你就敢背叛齐景公吗?这时,公子阳生亲自出来要挟鲍牧。鲍牧怕祸及其身,就说都是齐景公的公子,哪个不能做国君呢。于是公子阳生就被立为齐侯,是为齐悼公。紧接着废君荼就被放逐到赖,他的党羽也被杀或被囚。但是齐悼公仍然不放心,就派大夫朱毛去见陈乞,希望陈乞杀了荼。陈乞不愿意,并且认为齐悼公不信任他。齐悼公听了回报也颇踌躇。朱毛就说国家政事可向陈乞征询意见,杀荼的事不用得到他的首肯,于是齐悼公就派朱毛去把荼迁居到骀。在半路上,朱毛在帐篷里杀死了荼,把他安葬在殳冒淳。
评论:这又是一个国君宠爱幼子,让幼子做继承人,结果适得其反的例子。而在齐景公的诸公子之间的矛盾,齐国诸大夫与齐子荼的矛盾,齐国诸大夫之间的矛盾中陈乞篡夺大权的企图成为一条把这些矛盾串联在一起的主要线索。陈氏在齐国的势力逐渐强大,一方面善于收买民心,一方面又善于拉拢公室和大夫们,所以在齐国的权力斗争中游刃有余。这次陈乞赶走国、高二氏成为陈国在齐国独大的关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在国、高二人面前说齐国诸大夫对他们二人不满,又在其他大夫面前中伤国、高二人,最后成功地利用了大夫们的力量实现了自己的谋划。像他这样耍弄阴谋诡计如此娴熟的人在当时是很少见的,难怪齐国的大夫们被他耍弄于掌股之间。也正是因为陈乞的穿针引线所起的重要作用,《春秋》把本来由齐悼公主使,朱毛执行的弑君行动记到了他的头上,说"齐陈乞弑其君荼",使他的大名因为弑君而广为传播。齐悼公本人和他的儿子齐简公后来都被人弑杀,不知和他赶尽杀绝的行为有没有因果关系。
成语典故:孺子牛--语出《左传·哀公六年》:"女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
三十九、齐人弑齐悼公阳生
时间:鲁哀公十年三月戊戌,公元前485年
地点:不详,当在齐都营丘
人物:齐悼公阳生
事件:齐悼公即位后,与吴、鲁等国的关系逐渐恶化。这年春天,吴、鲁、邾、郯准备会师伐齐。齐国人杀了齐悼公向吴国解说。吴国仍然以舟师从海上攻齐,被齐军击败,吴师这才返回。
评论:关于这次弑君事件的主谋,《史记》上好几篇都说是齐大夫鲍牧,但是根据《左传》的记载,鲍牧在两年前就被齐悼公杀了,看来是太史公搞错了。后人有认为弑君者是陈恒,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位可以说是弑君成瘾了。在此以前,诸侯国向大国表示屈服都是杀大夫来向大国解说,现在竟成了大夫杀国君来向大国解说。"此季世也"!
成语典故:无
四十、齐陈恒弑齐简公壬
时间:鲁哀公十四年六月甲午,公元前481年
地点:齐舒州
人物:齐陈恒
齐简公壬
事件:齐悼公被弑之后,他的儿子公子壬即位为齐简公。齐简公宠信大夫阚止,让他主持国政,于是陈恒和阚止之间就产生了矛盾。诸御鞅--据说也是陈氏族人--劝齐简公在陈恒和阚止之间做出选择,齐简公没有听从。有一次阚止看到陈氏族人陈逆杀人,于是就拘捕了他。陈氏族人当时很团结,于是用计劫狱,放跑了陈逆。陈氏族人陈豹又假意愿意做阚止的家臣,并且取得了阚止的信任,阚止就把自己想要驱逐陈氏而立陈豹的想法告诉了陈豹。陈豹先用言语稳住了阚止,然后把阚止的意图报告了陈氏。陈逆认为阚止有国君的支持,应当先下手为强,于是他到公宫中居住以为内应--这里有一点奇怪,陈逆是逃犯,怎么能公开跑到公宫中去居住呢?
五月壬申这一天,陈恒和他的兄弟们乘着兵车到公宫去。陈逆把他们接应进公宫,并关闭了公宫的大门。齐简公的近侍想要抵抗,被陈逆所杀。此时齐简公正在檀台和妇人饮酒,陈恒让齐简公到寝宫去。齐简公大怒,拿戈要杀死陈恒。陈恒的党羽太史子余说陈恒并不是要作乱,而是要为齐简公除害--作乱的人似乎都用这个借口,以后"清君侧"可以和"加九锡"一样作为弑君作乱的标志了--但是齐简公仍然大怒不止。此时的陈恒有一点心虚,到公宫中的库房去呆着了,后来又打算出逃,陈逆说如果你要逃亡我就杀了你自己做陈氏的宗主,陈恒这才打消了逃亡的念头。阚止听说发生了政变,就带领徒众攻打公宫,但是都失败了。阚止被陈氏的徒众追击得慌不择路,跑到了陈氏的领地丰丘,被丰丘人抓了起来,丰丘人报告了陈恒之后,把阚止杀死在郭关。阚止的党羽东郭贾逃到卫国。庚辰这天,陈恒把齐简公囚禁在舒州。齐简公后悔地说,如果早听诸御鞅的话就不会有这一天了。六月甲午,陈恒把齐简公杀死在舒州。
评论:这是陈氏在齐国独掌大权的最后一步,从齐简公被杀的那一刻起,"田氏代齐"已经成为事实。从陈完逃奔齐国,被齐桓公任为工正而立陈氏起;到陈须无、陈无宇在驱逐庆封的行动中立大功而陈氏兴;到陈无宇联结鲍氏驱逐栾氏、高氏--这个高氏是齐惠公之后,和陈乞驱逐的高氏是两家--又把所得的栾、高之地交还公室,并且把逃亡在外的公室成员召回,把自己的地分给他们,取得了公室的信任,得到大邑高唐做封地,陈氏始强;到陈乞用阴谋驱逐国、高二氏,拥立齐悼公,掌握国政;到陈恒杀阚止,弑齐简公,独占齐国权柄。陈氏通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完全控制了齐国。不过即使是这样,陈氏的夺权行动仍然像是在走钢丝。就在这次弑君事件中,陈恒一度畏惧而退缩,差点导致了陈氏在齐国的灭亡。
这次弑君事件除了因为是陈氏夺权的最后一役而著名之外,还因为此时在家养老,专心著书教学的孔子请鲁哀公干涉齐国政变而变得更加有名。
成语典故:无
四十一、卫己氏弑卫庄公蒯聩
时间:鲁哀公十七年十一月辛巳,公元前478年
地点:卫戎州己氏之宫
人物:卫己氏、卫石圃
卫庄公蒯聩
事件:当初蒯聩在做太子的时候,得罪了卫灵公和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被驱逐出国。后来蒯聩在晋国的帮助下回国做了国君,是为卫庄公。即位之后的卫庄公对晋国不再顺从,导致了晋国对卫国的讨伐。虽然有齐国的帮助,卫国人还是在晋国的压力下赶走了卫庄公,另立新君。
这年十一月,卫庄公又在齐国的帮助下回国复位,但是他在做国君的时候做了很多不得人心的事,已经为自己被杀埋下了祸根。当初他回国即位的时候,得到了大夫孔悝和孔氏家臣浑良夫的帮助,当时他对两人许下了重赏,即位之后却驱逐了孔悝并杀死了浑良夫。后来卫庄公梦到浑良夫的魂魄喊冤,就叫胥弥赦占卜吉凶。胥弥赦不敢说真话,就说没有什么祸害。卫庄公听了很高兴,就赏给胥弥赦封地,胥弥赦连封地都没敢要就逃到宋国去了。卫庄公又曾在城墙上望见戎州--这个"戎州",有人认为是戎人的城邑,有人认为是己氏所居之地叫戎州,两种说法都有《左传》下文为据,因而难辩对错--卫庄公认为卫国是姬姓国,国都之旁不容有戎人,于是毁了戎州城邑--这个记载支持"戎州"是戎人的城邑的看法;又春秋前期出现过己氏戎人,或许迁移到卫都附近也未可知。卫庄公在城墙上又看见己氏的妻子的头发很好看,于是派人剪了她的头发,给自己的夫人做了假发--这个记载又支持"戎州"是己氏居住的地方的地名的说法,因为在城墙上看见远方城邑的人的头发似乎不太可能,戎州应该就是卫都附近之地的地名;我认为这条记载可能有误,所以戎州是戎人城邑的可能性大一些。卫庄公又过度役使百工,又想驱逐大夫石圃,终于引起了祸乱。
十一月辛巳这一天,石圃利用百工的力量攻打公宫。卫庄公关上宫门向石圃请和,但是石圃不允许。卫庄公只好从公宫北面翻墙逃跑,结果掉下来摔断了腿。这时,戎州人也加入了攻打公宫的行列,杀死了翻墙出来的太子疾和公子青。卫庄公逃进己氏宫中,拿出玉璧说如果己氏救了他,他就把玉璧给己氏。己氏说杀了你玉璧还能跑到哪里去呢?--这话还真是像是戎人说的,如果是卫国国人的话,我估计他多半会说,不是我不救你,实在是你自作孽不可活,然后再干同样的事--于是己氏杀了卫庄公又拿走了玉璧。
评论:卫庄公在做太子的时候因为听到宋国的野人唱歌讽刺南子与宋公子朝私通而想刺杀南子,结果刺杀不成,自己出逃到了宋国。后来他又投奔了晋国,被赵鞅视为奇货可居,加以重用。在晋国的范、中行之乱中的铁之战时,他做赵鞅的车右,战前看见敌军人多,竟然"自投于车下",看来胆子挺小的。但是在战斗中他又保护了赵鞅,立了大功,并在战后自夸为车右第一。他真是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人。也许正是这种矛盾性,使得他在即位之后赏罚失当,甚至胡作非为,引来了大祸。在他为夺权而发动的政变中,时为孔氏--这是卫国的孔氏--家臣的孔子高足子路为救主而死难,又为这一场政变增添了几分知名度。这是《左传》上记载的春秋时期的最后一次弑君事件。再过一段时间,新的国家制度建立,新的君臣关系确立,那时的政变就另一翻情形了,而弑君的事也就不再像春秋时期这样简单而频繁了。
成语典故:无
第二部分 《左传》追记弑君事件二起
一、晋潘父弑晋昭侯伯
时间:鲁惠公三十年,公元前739年
地点:不详,当在晋都翼
人物:晋潘父、晋曲沃桓叔成师
晋昭侯伯
事件:晋穆侯的太子仇出生的时候,晋穆侯伐条吃了败仗,就给太子取名叫仇。公子成师出生的时候,晋穆侯伐千亩获胜,于是用了成师来命名这个新生的公子。大夫师服听说后就说晋国今后有乱。
太子仇后来成为晋文侯--不是晋文公--保周平王东迁立了大功,受到王室的褒奖。晋文侯死后,晋昭侯即位,把他的叔叔公子成师封在曲沃。曲沃城大,师服认为本小末大,公室地位不稳了。
七年后,晋大夫潘父杀死了晋昭侯,想立曲沃桓叔成师为晋侯--显然,潘父是受了曲沃桓叔的指使的--但是晋国人不拥护曲沃桓叔,曲沃桓叔夺权不成,回到曲沃。晋国人另立昭侯的儿子公子平为晋侯,是为晋孝侯。
评论:西周东周之交,公室支脉强大而篡夺君位的事件屡见不鲜,但是晋国曲沃氏夺权的过程在其中却是鹤立鸡群的。曲沃氏从受封于曲沃到成功代晋,前后共用了六十七年时间,经历三代人,见于史籍记载的就杀了四个晋侯,驱逐一个晋侯,最后取代了晋国公室。
晋文侯和曲沃桓叔的关系与郑庄公和京城太叔的关系非常相似。只是晋文侯虽有大功于王室却无力约束自己的弟弟,导致后来子孙蒙难。而郑庄公却内外兼顾,既取得了小霸之名又驱逐了有野心的弟弟,巩固了自己在郑国的地位。晋文侯的手腕还是不如郑庄公。师服对晋穆侯给公子们命名的批评多半出自后人的附会。
成语典故:无
二、晋曲沃庄伯鱓弑晋孝侯平
时间:鲁惠公四十五年,公元前724年
地点:晋都翼
人物:晋曲沃庄伯鱓
晋孝侯平
事件:曲沃桓叔的儿子曲沃庄伯攻打翼,又杀了晋孝侯。但是曲沃庄伯仍然因晋国人的反对而没能当上晋侯,再次回到曲沃。晋国人又立了晋孝侯的弟弟公子郄为晋侯,是为晋鄂侯--《史记·晋世家》说晋鄂侯是晋孝侯之子。
评论:这是曲沃代晋过程中的一连串弑君事件中的一起。具体过程记载得不是很详细,所以详情我们无从得知。曲沃氏篡位之所以这么困难和晋国人拥护公室,反对曲沃氏不无关系,看起来晋国的旧公室势力还是不小的。
成语典故:无
第三部分 总评
在开始评论之前,我们先做几个简单的统计。
1.以弑君者的身份来看:
公子公孙弑君的有十七起,占总数的40%
卿大夫弑君的有十六起,占总数的37%
国君近侍或低级官吏弑君的有三起,占总数的7%
其它情况有七起,占总数的16%
2.以弑君的动机来看:
公室成员篡位而弑君的有二十二起,占总数的51%
卿大夫与国君争权而弑君的有六起,占总数的14%
公室成员、卿大夫或国君近侍等与国君有仇而弑君的有八起,占总数的19%
其他情况有七起,占总数的16%
3.以弑君事件发生的时代来看:
发生在《左传》记事年代前期(隐、桓、庄、闵、僖五代,共九十六年)的有十四起,占总数的33%
发生在《左传》记事年代中期(文、宣、成、襄四代,共八十五年)的有十八起,占总数的42%
发生在《左传》记事年代晚期(昭、定、哀三代,共七十四年)的有九起,占总数的21%
发生在《左传》记事年代之前(惠一代,共四十六年)的有二起,占总数的5%
4.以弑君者的结局来看:
弑君者最终受到惩罚的(包括被杀,被逐或其他形式的惩罚)有十一起,占总数的26%
弑君者得善终的有九起,占总数的21%
弑君者因为别的原因死于非命的有七起,占总数的16%
弑君者结局不明的有十六起,占总数的37%
5.以弑君事件的直接原因来看:
经过长期策划的有十九起,占总数的44%
由偶然事件引起的有十五起,占总数的35%
直接原因不明的有九起,占总数的21%
6.发生弑君事件次数多的前三名是:
第一名,晋、齐并列,都发生了八起
第二名,郑,发生了五起
第三名,鲁,发生了四起
因为很多弑君事件都是很复杂的,参与者也往往不是一个人,所以要严格分类是很困难的。以上只是一个简单的统计,让大家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我们可以看到公子公孙和卿大夫等高级贵族弑君的占所有弑君事件的大部分。在国君近侍和低级官吏弑君的三起中,由高级贵族指使的又占两起。在其他的七起中,有相当大部分是没有具体说明弑君者的身份的,这其中大多数也应该是由高级贵族策划的。这样看来,春秋时期的弑君事件的绝大多数都是由高级贵族组织参与的。这也是很自然的事,因为在当时能因弑君而得到利益的也就只有这些人了。
公室成员--主要是公子公孙--为篡位而直接谋划的弑君事件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晋国要实行"无蓄群公子"的政策了。在晋国实行这项政策之后,弑君事件大幅下降,国内政治矛盾让位于国君与卿大夫的矛盾。卿大夫与国君争权而引发的弑君事件相对就很少了,甚至还不如因为私怨而引起的弑君事件多,当然了,不排除这些私怨中也夹杂着对权力的贪婪。卿大夫与国君争权的六起弑君事件中有四起发生在晋、齐这两个当时变革最为激烈的诸侯国,这中间当然是有必然的联系的。
相应地,在作为卿大夫向国君夺权最高潮时期的春秋中期发生弑君事件的频率是最高的。而到了春秋晚期,弑君事件发生的频率几乎下降了一半,这是因为到这个时候,各诸侯国的政权演化已经基本完成,权力斗争已趋向平息了。春秋前期发生的弑君事件也不少,这是西周、东周之交的篡杀风潮的余波。
四分之一的弑君者或早或迟地受到了惩罚。有的很快就伏法,如宋南宫长万、郑傅瑕、吴鱄设诸等;而有的则过了较长时间才被论罪,如曹公子负刍、郑公子归生等。多数弑君者后来都被杀了,也有一些例外。比如曹公子负刍虽被霸主晋国抓了起来,但是后来还是被放回去继续做曹伯;而郑公子归生的结局是最好笑的,他死了之后,郑国人因他有弑君之罪,把他的棺材板砍薄,驱逐了他的家族。单比较受惩罚的弑君者和得善终的弑君者,两者数量差不多,不过如果加上后来死于非命的弑君者,那么最后不得善终的弑君者就正好是得善终的弑君者的两倍。而不知所终的弑君者数量几乎达到总数的五分之二,以至于这个统计的意义大打折扣。
由偶然事件引起的弑君事件和精心策划的弑君事件的数量相差不大。在由偶然事件引发的弑君事件中,宋闵公和郑灵公是最倒霉的两位,竟因为一个玩笑而被杀;而许悼公和蔡昭侯这两位是死得最莫名其妙的,前者无缘无故地在喝了治疟疾的药以后就死了,后者则很可能死于大夫们的误会。
在发生弑君事件最多的诸侯国的评比中,晋、齐两国又携手站在了领奖台的最高处。晋国上榜的主要原因是在曲沃代晋国的过程中弑君太多,次数占了晋国全部弑君次数的一半。骊姬之乱及其余波又占了两起,如果奚齐、卓子被弑算做两次弑君事件的话,晋国就要独占鳌头了。齐国的弑君事件则相对集中于齐桓公诸子争立时期和陈氏最后夺权的时期,基本上是各占了三起。晋国和齐国原来的公室最后都被异姓大夫所取代,演化出四个国家,占了战国七雄的半数以上,这也是和两国春秋时期内部斗争最激烈有内在联系的。
最后,告诉大家一个我发现的秘密:戊申这一天发生的祸事似乎特别多。我奉劝大家一句,出门之前一定要先翻翻皇历。
参考书目:
1.《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90年。
2.《史记》,(汉)司马迁,中华书局,1982年。
3.《国语集解》,徐元诰,中华书局,2002年。
4.《春秋史》,童书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5.《春秋左传研究》,童书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
本帖最后由 东方无翼 于 2006-11-24 13:24 编辑
]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真夫瑞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13
帖子
869
编号
2320
注册
2003-11-19
#3
发表于 2004-6-4 01:1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写的好。补充一个。春秋早期,楚熊通弑蚡冒子而代立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飞龙在天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45
帖子
41
编号
5553
注册
2004-2-23
#4
发表于 2004-6-4 16:4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上面两位仁兄。
我的这篇文章收录的是见于《春秋》和《左传》记载的弑君事件,《春秋》、《左传》记事以前和以后以及在此期间发生而没有被这两书记载的我都没写。
不过最近发现这篇文章确有遗漏。卫成公出亡期间,卫国曾经立公子瑕为国君,后来卫成公唆使他人杀死了公子瑕而复立。这件事是符合我定的那些标准的,没有收录是我的失误。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蒹葭苍苍
(廉州山人)
晋国公
太常卿
枢密直学士
威行军节度使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5
功绩
3472
帖子
12836
编号
124
注册
2003-8-25
来自
南珠古郡
家族
轩辕狼党
#5
发表于 2004-6-5 02:35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查到了.秦国大夫弑掉惠公之子出子.立灵公之子师隰.原先灵公死后,他的儿子师隰年幼,所以就立了灵王的叔父简公,简公生惠公.惠公生出子.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住持方丈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22
帖子
2232
编号
472893
注册
2012-11-29
#6
发表于 2015-9-2 20:5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写得好,史料齐全. . .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5 02:4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2987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