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其处者为刘氏”果真“其文不类”欤?, 对《左传》是否被篡改的一个争论的看法
性别:未知-离线 飞龙在天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45
帖子 41
编号 5553
注册 2004-2-23


发表于 2006-2-18 22:1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现存《左传》是否为西汉末之伪书,或者说刘歆在整理《左传》期间是否为了某种政治目的对原来的《左传》进行了篡改,这是一个争论了千年的问题。在近现代学术史上,这个问题更是疑古学派与反对者之间争论的焦点。自从钱穆先生的成名作《刘向歆父子年谱》发表之后,关于刘歆伪造整本《左传》的说法基本已经没有人再坚持,但是关于刘歆对《左传》进行了篡改的说法仍然被很多人所接受,其中有一个重要证据就是《左传·文公十三年》记载士会返晋的事件之后有一句“其处者为刘氏”,这被认为是刘歆为了证明为帝尧之后的刘氏应当遵从五德终始之说禅让于为帝舜之后的王氏,为王莽篡汉做理论准备而篡入《左传》的。孔颖达作《春秋左传正义》就说这句话“讨寻上下,其文不类,深疑此句或非本旨”,后世很多学者也都认为这句话不合《左传》文例。但是已经有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证明,这句话在西汉早期就已经存在于《左传》之中了,并非是刘歆篡入的。本文将仅就这句话在《左传》中是否是独一无二,仅凭《左传》中的这句话是否可以说明刘邦家族的来源谈谈自己的看法。
    孔疏认为“其处者为刘氏”乃是“其文不类”,也就是说在《左传》中没有相似的行文规则,其实不然。就是孔疏也列出了其中一个类似的例子:“(伍子胥)使于齐,属其子于鲍氏,为王孙氏”(《左传·哀公十一年》),不过孔颖达又对这个例子做出了自己的解释,说这是为了说明伍子胥有先见之明,预先安排了后事,想要说明《左传》这段话是有因而记,而他认为士会留在秦国的后人既不发达,后来又和士会没关系了,所以是突兀之语。但是孔颖达这个解释显然是“弥缝之语”。如果关于伍子胥之后王孙氏的记载是为了说明伍子胥的远见的话,记到“属其子于鲍氏”即可,何必要交代“为王孙氏”?而且这个王孙氏后来在齐国也是并不发达,也没和伍子胥再发生什么关系,和留在秦国的刘氏有何区别?按照孔颖达对于“为王孙氏”的解释,“其处者为刘氏”这句话也可以解释为和《左传》中两次出现的说明范氏为帝尧之后的记载的照应。因为留在秦国的士会之后不显,没有命氏,所以恢复祖先之氏,记录此事,从而进一步说明范氏确实是出自帝尧之胤刘累。
    除了关于伍子胥的后人的记载之外,《左传》中还有一处记载也和“其处者为刘氏”类似:“夫槩王归,自立也,以与王战,而败,奔楚,为堂谿氏”(《左传·定公五年》)。这条记载和“其处者为刘氏”更是没什么区别,杜注只有一句“传终言之”,表示用这句话把这件事情了结了,孔疏在这里也没有进行什么解释,看来孔颖达没有什么不同意见,那么硬要说“其处者为刘氏”是“其文不类”就没什么道理了。
    《左传》里还有一条多处使用“为某氏”的句法的记载,那就范宣子自述其家族的辉煌历史时说的“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虽然语境与“其处者为刘氏”不同,但是句法上是一样,说明这句话在当时是人们所习惯的说法。
    以上证据已经证明“其处者为刘氏”这条记载并不是什么与《左传》记事风格格格不入的另类,认为“其文不类”是没有根据的。不过这还是不能解决认为这条记载是刘歆篡入的的观点的一个置疑,即这句话被认为是古文学家用来向汉朝皇室献媚,以图把《左传》列为官学而作的伪。那么,单凭《左传》里的这句话,能否说明汉朝的皇室的族源呢?翻遍《左传》全书,没有一个字和后来的刘邦家族有一丝一毫的关系,也没有交代过秦国的刘氏后来的情况。也就是说,《左传》本身并没有把秦国的刘氏和汉朝皇室联系起来,实际上《左传》对周王室的姬姓刘氏反而是着墨甚多,如果后来的汉朝皇室自认是姬姓刘氏之后的话,那么《左传》关于姬姓刘氏的记载是不是也要被怀疑?把秦国的祁姓刘氏与汉朝皇室联系在一起的是汉朝时期的人,而且也都是语焉不详,并没有说明比较明确的世系,连《史记》和《汉书》也都没有明确说明刘邦的族源,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比较详细的秦国刘氏谱系最早是出自《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如果汉朝时的人伪造了《左传》的记载来说明汉朝皇室出自帝尧,何不把从秦国刘氏的流传也一并造出来,记载在正史里,而只是拿一句模模糊糊的记载来招人怀疑?而且让汉朝皇室与秦国的刘氏拉上关系的最终目的是要让皇家与晋国的范氏攀亲戚,从而证明皇家出自帝尧。关于晋国范氏与帝尧的关系,《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的范宣子的话和《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的蔡墨的话都有详细说明,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主要的问题就是怎么让汉朝皇室和晋国范氏联系上。如果“其处者为刘氏”真是为此目的而做的伪,那么我们看看这个圈子绕得有多大。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秦国的刘氏在秦国繁衍了十世,“战国时获于魏,遂为魏大夫”,后来秦灭魏,刘清迁丰,为刘邦曾祖。要和晋国的范氏搭上关系,有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我们知道一个系统越是复杂,越容易出漏洞,编造出这样的记载岂不是方便了怀疑者去挑错?那么有没有更方便更简单的和晋国范氏拉上关系的办法呢?有!晋国也有刘氏,而且来源不明。鲁襄公十八年,晋国率诸侯之师伐齐,“刘难、士弱率诸侯之师焚申池之竹木”(《左传·襄公十八年》)。这个刘难仅此一见,杜注说他是晋大夫,他的名字序于士弱之上,地位当不低,但是《左传》并没有说明他的族源。把这个刘氏附为范氏支族,作为汉朝皇室的起源岂不是比秦国刘氏方便得多了,篡改《左传》的人何必去舍近求远?
    以上从两个方面证明《左传·文公十三年》所记载的“其处者为刘氏”并非汉朝人为了献媚于皇室而篡改的。至于《左传》中有没有其他的可能被篡改的地方,本文并不涉及。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9 15:2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21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