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读史记趣
性别:未知-离线 歌痕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好贴 2
功绩 10
帖子 19
编号 17762
注册 2004-9-16


发表于 2005-2-6 07:0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读史记趣

快过年了,不谈严肃的问题,给大家带来些我读史时读到的很有趣的东东,希望大家能喜欢。:)

一、想吃我的肉,没门!
  晋公子重耳辗转逃到齐国,齐桓公厚待他,送马二十乘,还把宗室之女齐姜嫁给他,重耳觉得过得很开心,就不再想回国争位的事了。住了五年,跟着他的家臣们不乐意了,赵衰(赵国先祖)、咎犯(重耳舅舅)等在大桑树下谋划如何挟持重耳离开,却不巧被在桑树上的采桑女偷听到了。桑女回去后告诉了主人齐姜,齐姜担心桑女四处乱说,就把她杀了,并劝重耳回国争位,替一直跟随着自己的臣子想想,(“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重耳在外奔波了十多年,好不容易找了个安乐窝,如何肯听(“人生安乐,孰知其它!必死于此,不能去”)。
  于是齐姜和赵衰咎犯把重耳灌醉后强行带离了齐国,重耳醒来,已走了很远了。重耳气不打一处来,一边挥戈追着要刺咎犯,一边大骂:“王八蛋,有福不享,去追求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到时候大事不成,我一定要吃你的肉才解恨,只是不知道你那几两又腥又臊的肉,能不能让我吃得饱呀。” 咎犯绕着车躲,嘴里也毫不示弱:“如果大事不成,我大概得葬身荒野吧,你难道要去和豺狼争我的肉吃?如果大事有成,你天天山珍海味都吃不完,还会来吃我咎犯又腥又臊的肉?” 重耳听得又好气又好笑,加上事已至此,旁人又拉又劝,只得弃戈于地,仰天长叹:“我重耳就是这种四处漂泊的命哟!”于是上路,继续漂泊。
  清何栻所写《齐姜醉遣晋公子赋》中的“公子固翩翩绝世,未免有情;少年而碌碌因人,安能成事!”就是由这一段有趣的史实而来的,不过重耳那时已五十多了,远非少年,也难怪他不愿再漂泊,幸亏齐姜深明大义,否则后来名垂青史的晋文公又从何而来呢。咎犯妙语,足可浮一大白,只是可惜那个“忠而获疚”的采桑女。不过后来我看了鲁迅的《隔膜》一文后,觉得采桑女实在也是自讨苦吃,分不清主奴之位,太“隔膜”了,要怪也得先怪她自己。

二、你的本事,我还真不会!
  鲁定公四年,吴王借伍元、孙武之力,攻灭楚国,楚昭王躲到了随国,楚公子子西为了号召楚民,在脾泄(楚地名)自立为楚王,后来打听到了昭王的下落,子西去王号并追随昭王,昭王对他还是相当信任,复国后任命子西为国相。
  王孫由于是昭王的近臣,子西派他去麇地筑城,完工后回来复命,子西问他城墙的高厚,王孫由于一下子记不起来,子西不由大怒,骂到:“干不了就别干了,筑城连高厚都不知道,你还能干啥?你有啥本事?” 王孫由于毫不示弱,答到:“我说过筑城我不在行,你硬要我去的。至于说我能干啥,个人有个人的本事,昭王落难遇盗之时,是我趴在大王背上替大王挨了一戈,这就是我的本事。”说着脱下上衣露出背上的伤痕给子西看,子西不由默然,王孫由于穿好衣服,嘴上还不闲着:“您老本事大呀,脾泄那类事,我还真不会!”这可点中了子西的痛处,因为脾泄自立,虽属从权,但毕竟大有可议,所以子西只得敢怒不敢言,不再怪罪王孫由于了。
  其实王孫由于的言下之意,不过是说:“筑城之事,算我没做好,但你也别这么骂我呀。你别处罚我,我也不会给你使坏的,否则,哼哼……”哈哈,小人之态可掬,但所说还是有一些道理的,况且事君能临难不苟,王孫由于,也算小人中的君子了,子西骂之太过,自取其辱。

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鲁宣公十二年夏六月,晋楚大战,晋军败。逢大夫和他两个儿子乘一辆战车逃跑,路过一片树林,晋正卿赵旃正好负伤躲在一棵树下。因为战车装不下四个人,逢大夫又不愿抛下儿子救赵旃,所以驱车不顾,装着没看见,并小声告诫儿子们:“别回头,别说话!”谁知道儿子们不听话,回头看,还大叫:“赵老头在那呢。”事情既已挑明,万一赵旃也能安全返回,那逢大夫是得受处罚的,因为赵旃是正卿,况且面子上也实在过不去。于是逢大夫命令两个儿子都下车,指着那棵树说:“滚那去,明天我来给你们收尸!”于是载着赵旃逃离战场,第二天果然在那棵树下找到了俩人战死的尸体。
  也是这场战斗中,楚军追晋军,因为晋军尚多,楚军不愿逼之过甚,就在后面尾追嘲弄。晋军太多,战车突出的横木(插武器或旗帜用)互相阻挡,无法前进,楚军大笑,嘲弄道:“这是逃跑,又不是打仗,去掉横木就方便跑了,笨蛋!” 晋军去掉横木逃了不远又跑不动了,楚军又大笑,嘲弄道:“逃跑还举着旗帜,有病,扔掉;那么重的套马横木还留着,白痴!” 晋军听了楚军的话,总算顺利逃脱了,松了口气,回过头来“感谢”楚军:“我们逃跑没经验,不象你们老打败仗(晋楚相争,楚军的确败多胜少),有那么多经验,哥们,不劳远送了!”如此“感谢”,把楚军气得说不出话来。
  逢子之死,楚军之辱,都是自作聪明,废话太多所致,一笑之余,亦当志之。
(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6-4 20:04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歌痕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好贴 2
功绩 10
帖子 19
编号 17762
注册 2004-9-16


发表于 2005-2-11 01:4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四、三尺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鲁哀公十一年(前486),齐相田常欲攻打鲁国,在外游学的孔子听说后对学生们说:“父母之国有难,诸位挺身而出的时候到了”。子路子张等请行,孔子不许,子贡请行,孔子悦而遣之。
  子贡对田常说:“鲁国城墙薄矮,护城河狭浅,君臣无用,士民恶战,这样的国家很难攻打;您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城墙高厚,护城河宽深,铠甲坚新,士卒乐战,这样的国家是容易攻打的。”田常忿然作色道:“你拿这样不合常理的话来教我,是啥意思?”子贡笑着说:“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您所担心的不就是高、国、鲍、晏诸家吗?是让他们攻强而弱好,还是攻弱而强好,还用得着我多说吗?”这话可点到了田常的心坎上,他攻鲁的本意就是借外力消耗诸家的实力,以独霸齐国。于是田常说:“哈哈,就算您说得有理吧,但无故弃鲁攻吴,那几家会起疑心的”。子贡答道:“您缓攻鲁国,我会让吴国来和您交战的。”
  于是子贡南下见吴王夫差:“救鲁伐齐,称霸天下之良机,智者不失时,王何不速行?”夫差答到:“越王勾贱苦身养士,有报我之心,不除此后患,我不敢远行”。子贡东见越王勾贱:“如果您并不想报仇,却让吴王疑心您,那就太愚笨了;如果您想报仇,却让吴王防备您,那就太危险了。为您着想,立刻出兵送甲,助吴攻齐,一来释吴疑越之心,二来让吴征伐自弱,这才是上策呀。”于是吴越兵出,与齐战;吴胜又与晋争霸;晋胜越又袭吴----天下纷纷而鲁国独安然无恙,子贡之力也。
  能当得起“三尺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之称的还有一个苏秦。战国后期周分裂为东,西两个小邦,正闹矛盾,东周要种稻子,位于上游的西周卡住水源不放水。于是已显贵的苏秦对东周君说看我的,我一定说服西周君放水。苏秦去对西周君说:“您现在不放水,东周马上准备种耐旱的麦子,对您有啥好处呢?不如现在放水,等东周种了稻子之后再卡住水源来要挟,那才有大利呀!”西周君连说对对,马上放水,于是苏秦“并得两国之金”。
  同为能言善辩之士,还是有高下之分的,子贡心忧天下,舍身为国,勾贱送以重礼而分文不取,此“君子之辩”也;纠纷如何解决,关乎百姓民生的水源如何保证,苏秦根本没放在心上,放在心上的只是如何“并得两国之金”,此“小人之辩”也。“君子之辩”出春秋,“小人之辩”出战国,亦其然也。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歌痕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好贴 2
功绩 10
帖子 19
编号 17762
注册 2004-9-16


发表于 2005-2-15 21:1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五、瞧你那奴才像
  唐武后当政之时,张易之(五郎)、张昌宗(六郎)兄弟并为“面首”,权倾朝野,群臣献媚惟恐不及。司礼少卿张同休,是张易之的哥哥,在公宴上戏弄宰相杨再思:“大人长得象高丽棒子。”杨再思不怒反喜,剪纸帖巾,反披紫袍,为张易之跳高丽舞助兴。有人夸张昌宗貌美:“六郎面似莲花。”杨再思说:“不对。”张昌宗问其缘故,答道:“应该是莲花似六郎才对”。张昌宗弟弟张昌仪为洛阳令,经常受贿卖官。一次接受了某薛姓选人黄金五十两,把薛某的履历表给了人事官员张锡,几天后张锡准备给薛某授官时才发觉履历表不慎丢失了,于是硬着头皮来问张昌仪,结果挨了顿大骂:“窝囊废!我也不记得了,只要姓薛的就给个官吧”。结果那一届六十多个姓薛的选人都得了官,哈哈,张昌仪还是蛮有“职业道德”的嘛。
  不过也有不信邪的,张昌仪曾经起豪宅,有民间游侠就在夜晚写“一日丝能作几日络?(意即:瞧你还能蹦跶几天?)”于其门上,白天擦去了晚上又来写,如是六七回,张昌仪不胜其扰,于是提笔在其后续上“一日亦足(意即:我还能蹦跶一天呢,你们有啥资格笑我?)”,这种恶意骚扰才停止了。大臣中以中丞宋璟最刚正不阿,张氏兄弟都有些怕他。一次朝宴,张易之位置在宋璟之上,为了和宋璟套近乎,让位施礼:“宋公是当今第一人,如何能坐在我下位呢。”宋璟见他这么客气,当然也得应付一下:“我才劣位卑,张卿却以为第一,实在不敢当。”“卿”是当时的尊称,宋璟一般不对张氏兄弟用,这次因为张易之客气在先,所以宋璟也以“卿”相称,算是还礼。但旁边张易之的马屁精天官侍郎郑杲,倒象捡了个话题似的来调侃宋璟:“中丞奈何卿五郎?(意即:宋璟呀,怎么你也开始拍马屁,称张易之为卿了?)”宋璟不屑地答到:“以官言之,正当为卿。足下非张卿家奴,何郎之有!(因为当时家奴称少主人为郎,宋璟言下之意:瞧你那奴才像,还有资格来笑我!)”宋璟刚直而不迂腐,才思敏捷,所言可下酒矣。
  
  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周如意元年(692年),当政的武则天因为信佛,所以下令禁屠,以示天下好生之德。
  但没肉吃,可苦了天下臣民了。右拾遗张德生了个儿子,三天后私自杀了一头羊办喜宴,前来赴宴的同僚中有一个叫杜肃的,吃饱喝足还揣走一个肉饼去告密。第二天上朝,武则天问张德:“听说你得了一个儿子,恭喜。”张德拜谢,武则天又问:“肉是哪弄来的?”张德听出话里有话,立刻坦白从宽,叩头请罪。武则天还算通情达理:“朕禁止屠宰,但是对于喜事和丧事是不加干涉的。不过你以后请客,也得有些眼力,别让人吃完你的还去告你。”说完把杜肃的告密表给张德看,杜肃羞惭无比,举朝欲唾其面。
  御史大夫娄师德去外地视察,吃饭的时候侍者端上来一盘羊肉,娄师德“正色”追问:“圣上严令禁屠,为什么还有羊肉?”侍者回答说:“是狼咬死的。”娄师德心知肚明,笑着说:“这只狼很知趣”。又端上来一盘鱼,娄师德照例要质问,侍者傻乎乎地又答道:“是狼咬死的。”娄师德不由得训斥侍者:“缺心眼,明明是水獭咬死的嘛。”于是娄师德在“狼”和“水獭”的“帮助”下,美餐了一顿,其实这类“障眼法”也是当时官民们吃肉的惯用伎俩。
  后来在700年底,凤阁舍人崔融上表极言禁屠令华而不实,“但资恐喝,徒长奸欺”,武则天于是顺从众意废除了实施八年多的禁屠令,天下人吃鱼肉总算不用再看“狼”和“水獭”的眼色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历代皆有,本朝亦然。当上令“不许分田自种”之时,哪又禁得住下民签盟约按手印照分不误呢。所以当“下有对策”之时,居上者就该好好考虑是否“政策”有误了,否则“但资恐喝,徒长奸欺”,与事无补,徒贻后世笑柄尔。
  (未完待续)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桓大司马
(湘中布衣)

长沙郡公
谏议大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9
功绩 755
帖子 9950
编号 18150
注册 2004-9-21
来自 潭州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5-2-16 18:3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欢迎歌痕兄,以后多来偶们这里做客哦~  
不知道那个豪言壮语你最后评好了没有~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歌痕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好贴 2
功绩 10
帖子 19
编号 17762
注册 2004-9-16


发表于 2005-2-19 21:2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七、通脱圆滑的孔夫子
  孔子年青时,因为讨厌当时鲁国的执政大臣阳货,不愿出来做官。阳货约他见面,他推拖不见,于是阳货送给他一只烤乳猪,按当时礼节,孔子必须登门道谢的。但孔子不愿见阳货,就趁阳货不在家时去道谢,这样礼数既不亏,又避免了见自己不情愿见的人。
  孔子在外游学时,有人问他:“以德报怨才是高尚的待人之道吧?”孔子反问:“照你这么说,那么请问何以报德?”接着阐述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样才更合理,不能因为追求高尚而违背人情。”
  子路在某地做了件大好事,当地人送了份厚礼感谢他,子路清高地拒绝了,回来后向孔子吹嘘,希望得到赞扬。孔子叹息到:“那个地方的人大概不会再以做好事为乐了,因为你这个榜样太难学了,你应该接受那礼物才对呀,那样人们就会争着做好事了。”
  子贡见孔子老不愿做官,就问道:“假如我有一块美玉,是精细地保存它呢还是把它卖个好价钱?(意即:有才能的人是该退隐还是该入仕)”孔子明白子贡的隐喻,答到:“当然是卖掉,当然是卖掉!但我总得卖给识货的吧,否则哪来的好价钱。”
  孔子去卫国,一定要经过刚叛卫的蒲地,蒲地人担心一向讲究“君臣之道”的孔子会教唆卫君讨伐蒲,所以不让他通过,差点引发武力冲突。因为孔子一行人也多,还有公良儒和子路等好斗的武士,最终双方达成妥协,孔子发誓过蒲后不去卫,蒲地人才放行。但孔子过蒲后照旧去卫国,学生们问道:“发过誓可以不算数吗?”孔子笑着说:“我发誓是为了避免流血冲突,刀箭威逼下的不义盟誓,有遵守的必要吗?”
  孔老夫子在一般人眼里迂腐拘礼的形象,其实是不太准确的,真实的孔子,很有其通脱圆滑的一面,值得我们认真审视和悉心体会。尤其是发完誓就赖账那一段,让我初读时实在忍俊不住。记得鲁迅临死时,教导许广平:要学会编瞎话,如被捕时要把一切“坏事”往他身上推,在敌人的刑室里还不肯说假话的,那是笨蛋。后来许广平被捉到日本宪兵队受刑时,正是鲁迅的教导帮许广平度过了难关。哈哈,孔子和鲁迅,一对老“滑头”。
  (未完待续)
    恒大司马,“十大豪语”给灌成水帖了,汗。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桓大司马
(湘中布衣)

长沙郡公
谏议大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9
功绩 755
帖子 9950
编号 18150
注册 2004-9-21
来自 潭州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5-2-19 21:2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歌兄忘记偶就是檀清音了罢~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歌痕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好贴 2
功绩 10
帖子 19
编号 17762
注册 2004-9-16


发表于 2005-2-19 21:2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岂敢岂敢,不过你官做大了,偶不好再呼你小名。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歌痕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好贴 2
功绩 10
帖子 19
编号 17762
注册 2004-9-16


发表于 2005-2-21 19:1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八、“智粽”和“续命汤”
  405年夏四月,刘裕起义兵平定恒玄之乱,再造晋室,威震天下,连一向和朝庭做对的海匪卢循也遣使贡献。卢循被封为广州刺史,他送给刘裕的礼物是“智粽”,暗讽刘裕不趁机代晋自立,太不聪明。刘裕的回礼是“续命汤”,暗讽卢循我刘裕的事不劳你操心,你还是专心考虑如何延续你自己的小命吧。
  刘裕是个大老粗,如此寓意精妙的回礼,应该是出于他的智囊刘穆之。当时朝庭重臣们不想让刘裕当扬州(东晋都城)刺史,而想让他当表面上官更大的封疆大吏,派尚书右丞皮沈去和刘裕商量。刘穆之假装起身上厕所,暗地里给刘裕递条子,叫他千万别答应。刘裕让皮沈暂退,和刘穆之商量,刘穆之说道:“扬州根本所系,不可以给别人,权柄一旦失去,很难有理由再获得,将来的危险,就难以预料了。但要我们自己说想当扬州刺史,也的确不好说出口。所以我们该这么说:‘扬州是神州治本,刺史责任重大,我不日就将入朝,和诸君详细研究它的最合适人选。’(原文:‘神州治本,宰辅崇要,此事既大,非可悬论,便暂入朝,共尽同异’)这样一来,扬州刺史非公莫属。”事实和刘穆之预料的完全一样。
  但刘裕也不只是个大老粗,409年刘裕北伐燕(今山东一带),秦(今河南陕西一带)王姚兴就遣使恐吓:“慕容氏和我们相与邻好,大秦已遣铁骑十万屯洛阳;若晋军不还,当长驱而进。”刘裕对秦使者说:“回去告诉姚兴:我克燕之后,息兵三年,当取关、洛。现在自己来送死,更好,叫他快点发兵!”刘穆之赶来时,秦使已去,刘穆之埋怨刘裕:“平常有大事,总要和我商量,这次怎么这样草率?如此回复,怕是不足威敌,适足怒之吧。如果燕未下而秦救至,那时不就麻烦了吗?”刘裕笑着说:“这是兵机,非卿文士所解,所以没和你商量。兵贵神速,如果他真想赴救,一定担心我知道,哪里会派使者来通知我!这无非是夸大之辞,想吓吓我罢了,哈哈,他吓我,我更要吓吓他呢!”后来的事实则证实了刘裕的预料。
  刘裕是南北朝时我唯一佩服的一个人,草莽英雄,功业盖世,后来建宋代晋,史官们拿他小时候的许多符瑞传闻来求证,他笑而不答。辛弃疾在国破家亡之时,到刘裕故乡京口怀古,写下“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刘裕小名)曾住”的著名词句,希望南宋能再出个刘裕;赫连勃勃攻占关、洛之后,因刘裕尚在,寸兵不敢过宋界;拓拔魏当刘裕在时,曲意通好,刘裕刚死,魏主就遣人追执宋使,议发兵南下。“天下安危,系于一人”,五胡乱华之时,唯刘裕可当此语。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歌痕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好贴 2
功绩 10
帖子 19
编号 17762
注册 2004-9-16


发表于 2005-2-22 18:1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九、你是老大你说话
  784年大唐硃泚之乱,朔方节度使(朔方军区司令)李怀光和神策军都知兵马使(首都警卫军军长)李晟等合军围困硃泚于长安.李怀光和硃泚通谋,见朝庭危弱,已怀不臣之心,忠于朝庭的李晟屡次奏请移军东渭桥,以防李怀光有变时因无法防备而被李怀光消灭.唐宗也知道李晟说得对,但苦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理由让李晟脱离李怀光统领,他得避免李怀光以此为理由趁机叛乱.于是派陆贽去催促李怀光加紧进攻长安,移军之事则让陆贽和李晟随机应变.
  李怀光向朝庭诉苦:"我的军队粮草赏赐都寡薄,神策军却那么丰厚,厚薄不均,士气不振,难以进战."唐德宗因为财用方窘,如果各军粮赐都和神策军一样,就会军备枯竭;而违背了李怀光的意见,又担心他的士兵哗变,李怀光借机谋反.陆贽到军中,和李怀光李晟商议此事,李怀光想让李晟自己提出减少神策军的粮赐,好让神策军士兵怨恨李晟,对他说:"将士战斗同而粮赐异,如何能协力作战?!"因为说得冠冕堂皇,陆贽也不好替李晟说话,只是数次向李晟使眼色,希望他顾全大体,体察上意,不要在这事上和李怀光唱反调.但李晟给李怀光的回答更绝:"您是元帅,得专号令,我也受你指挥而已。至于增减衣食这类事,您发布命令就是(意即:你是老大你说话,想叫我做得罪自己士兵的傻事,你白日做梦)。"李怀光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话来还击,又不肯自己发令来减损神策军的粮赐,于是只好不了了之.
  陆贽吹捧李怀光治军有方,军力强盛,李怀光好不得意,偶尔提到了李晟要移军的事,李怀光正在兴头上,说:"有他不多,无他不少,他要移军,随他的便."陆贽趁机说:"皇上也有此意,但叫我先来和您商议,您就是这个意见吧."李怀光话以出口,不好更改,只好不情愿地说:"圣上有旨,我当然,当然没话说."于是陆贽回去后唐德宗立刻按陆贽的意思下了道旨给李怀光,大意是:"听陆贽回话说你很赞同李晟移军之事,朕尊重你的意见,就让他移吧."于是李晟得以顺理成章地移军东渭桥,后来李怀光叛乱,和他同军的忠于朝庭的李建徽、杨惠元等部都被轻易攻灭,只有李晟军得全,大唐的中兴最后也全靠李晟的神策军.可见当时李晟和陆贽随机应变的寥寥数语,挽救了大唐的万里河山.
  唐人普遍语含机锋,外柔内刚,不单文臣如此,武将也不含糊,李晟即是一例.才子崔膺性格轻狂率意,将军张建封赏识他的才华,让他做自己的门客.崔膺跟随张建封的军队在外驻扎,大概是太寂寞吧,深夜发"才子癫",狂呼长啸,扰乱军士,按军法"深夜扰军"当斩,张建封惜其才,念其初犯,把他藏起来了.第二天在宴席上,监军(相当于政委)对张建封说:"将军,我们当初就有约定,精诚合作,不互相拆台,彼此有请求不得相违,对吧?"建封答:“当然”.监军说:“我有请求,请以军法治崔膺”.建封答:"如约".监军很高兴也很意外,谁知吃了几杯酒后,张建封也有话了:"监军大人,我也有个请求".监军答:“尽管说”.却是:"我请求赦免不懂军法的崔膺".合座皆笑,监军只好"如约",崔膺由是得免.联想一下岳飞和张俊为讨论别部的分配都会闹得不欢而散,岳飞实在刚直有余而委婉不足,如果他也有李晟和张建封之类的口才和委婉,也不至于赵构要杀他时举朝救者寥寥,每念之令人扼腕.
  (未完待续)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歌痕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好贴 2
功绩 10
帖子 19
编号 17762
注册 2004-9-16


发表于 2005-2-23 16: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十、乾坤大挪移
  鲁成公二年六月,晋伐齐,战于鞍(齐地名),晋帅为郄克,齐帅为齐顷公.齐顷公豪气干云,早上开战时对臣下说:"等消灭了这些入侵者我再吃早饭.(灭此朝食的出典)"可惜战争结果并不只是比豪气,激战过后,齐军大败,齐顷公在逃跑途中,战车给树枝挂住跑不了,结果被晋军围住了.晋将韩厥拉住齐顷公的马,再拜稽首,敬酒送璧(当时臣见外君之礼),得意忘形地调侃说:"国君命令我们要战胜立威,我非常不幸,身为军人,以执行君命为第一天职,不得不让您屈尊和我们走一趟了."
  齐顷公指指嘴巴示意口干无法说话,让侍者给自己去取水,侍者在晋兵监视下到旁边的水沟里取了些水,齐顷公大骂侍者:"这么脏的水怎么喝?你就不会到离这不远的华泉去取,这也要我教你?!"于是侍者就去华泉取水,晋兵也不再监视了.韩厥得意洋洋地把齐顷公带到晋帅郄克那里,认识齐顷公的郄克却发现这个齐顷公是假的.详细审问才得知,当战车给树枝挂住时,齐顷公和侍臣逢丑父紧急换衣换位,所以抓来的其实是逢丑父,真正的齐顷公已乾坤大挪移,"水遁"而去.
  郄克大怒,要斩逢丑父,逢丑父对着晋军将士大叫:"从古自今还没一个能如此代君受患的臣子,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一个,你们就要杀了让忠义绝后吗?你们晋人推崇的智义礼信到哪去了?(当时晋国在诸侯中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郄克无奈地对部下说:"事已至此,杀之无益,况且此人以死免其君,我却杀之,上天或许会给我们降灾的,不如放了他吧,以激励事君者。"于是逢丑父被放回齐国,齐顷公裂土而封之.
  以如此"乾坤大挪移"的手法脱困,中国历史上适乎还没有第二例(刘邦有过一次类似经历,但他当时远没有齐顷公那么危急),逢丑父不单善为君谋,而且还善为身谋,智哉丑父,浮一大白.
(未完待续)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1-9 16:5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楚军追晋军的事情我一直觉得不可思议;远了听不见。近了哪能那么从容?

后来硬给他找合理的解释,觉得可以归为春秋上古仁义习惯未废,战胜即可,不求再多屠戮。

所以晋军塞车,楚兵应是近到身边来开玩笑的。有点象什么后世小说里常见的桥段敌对的两个军人在特殊环境下交为好友那么个剧情。

这么解好吗?这样的话,楚人憨可爱,晋人嘴刁。

[ 本帖最后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1-9 17:01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伟君子
(野驴楚才)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24
帖子 2397
编号 36946
注册 2005-4-16


发表于 2006-11-9 17:1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能当得起“三尺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之称的还有一个苏秦。战国后期周分裂为东,西两个小邦,正闹矛盾,东周要种稻子,位于上游的西周卡住水源不放水。于是已显贵的苏秦对东周君说看我的,我一定说服西周君放水。苏秦去对西周君说:“您现在不放水,东周马上准备种耐旱的麦子,对您有啥好处呢?不如现在放水,等东周种了稻子之后再卡住水源来要挟,那才有大利呀!”西周君连说对对,马上放水,于是苏秦“并得两国之金”。

我一只把这点看做小人之为,君子所不齿!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6 03:0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8673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